'【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東邊,總投資達460億元的我國首條高世代OLED面板線——LG Display廣州OLED項目正式投產,實體經濟的脊樑依舊堅挺。

西邊,永慶坊遊人如織。粵港澳大灣區同宗同源的文化根脈深入人心,老城市煥發著新活力。

南邊,南沙科學城明珠科學園剛剛落子,其將佈局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支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未來。

北邊,從化生態設計小鎮產業集群已初見成效,鋪就了綠色灣區的“底色”……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東邊,總投資達460億元的我國首條高世代OLED面板線——LG Display廣州OLED項目正式投產,實體經濟的脊樑依舊堅挺。

西邊,永慶坊遊人如織。粵港澳大灣區同宗同源的文化根脈深入人心,老城市煥發著新活力。

南邊,南沙科學城明珠科學園剛剛落子,其將佈局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支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未來。

北邊,從化生態設計小鎮產業集群已初見成效,鋪就了綠色灣區的“底色”……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向海而興的千年商都,到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州用她的氣質與魄力呈現了中國與世界碰撞融合的生動實踐,形成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自由而開放的氣息:

無數中國企業在廣交會上接受市場的啟蒙和磨礪,全球市場第一次見證了中國製造的巨大潛力;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廣州,如今35週歲的廣州開發區持續不斷釋放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活力;廣州東進南拓一路向海,南沙作為唯一的城市副中心將廣州推向了珠江入海口,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新時代謀新篇布新局,廣州已大步踏上新徵程。“千年商都”的商貿底蘊與紮實的實體經濟優勢、國際大都市特有的樞紐帶動力和網絡連通性,將讓廣州真正擔當起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時代使命。

“雙軸”輝映塑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飛機進入廣州上空,透過層層雲霧,可以窺見或是細長或是舒展的高聳建築群。樓群,是廣州文化經濟社會繁榮的強力展示。但廣州的高樓,始於身高,卻不止於此。

1968年,樓高86.51米、共27層的廣州賓館成為廣州第一高樓,成為傳統中軸線上,繼南朝始建六榕塔、明代始建5層樓後新的地標。70年代開始,城市向東發展,新的最高樓——32層的白雲賓館在環市路上崛起。90年代,被老廣稱為“63層”的廣東國際大廈繼續成為高樓遷移的典型註腳。

廣州城市空間結構演化在1987年迎來關鍵節點。六運會的舉行帶動了天河新城區的迅速發展。從1997年總高度391米的中信廣場建成,到600米的廣州塔、432米的西塔再到2016年530米的東塔正式投入使用,“廣州高度”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刷新了4次。

高聳入雲的廣州塔引領著新中軸線上的建築群落,相對而立的東塔和西塔,猶如廣州的新門戶,花城廣場則成為新的城市會客廳。這些都是一座國際大都市應有的氣象萬千。

可以說,每一次地標高樓的崛起,均帶動城市發展重心的遷移。

北起越秀山,經過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海珠廣場,南抵珠江邊,一條近3公里長的城市傳統中軸線,見證了廣州2200多年的歷史變遷。

北起燕嶺公園,貫穿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小蠻腰,南至海心沙,全長12公里的城市新中軸線,不僅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的日新月異,更彰顯著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底氣。

如今,面積約12平方公里的天河CBD已成為華南地區總部經濟和金融、科技、商務等高端產業高度集聚區,吸引了201個世界500強企業項目“用腳投票”,造就了62棟“億元樓”。

2018年,天河CBD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82.54億元。也就是說,每1平方公里就創造了265.2億元的財富。

新中軸線崛起的同時,老中軸線也不斷煥發新活力。

白天,百年曆史的永慶坊成為熱門“打卡點”。看一場粵劇尋找鄉愁,品一杯“網紅”飲品體驗都市生活,遊客在這裡可實現在傳統與時尚之間“穿越”。目前,廣州251個在建舊改項目面積總和將超過5個珠江新城,更多的城市空間正被重新激活。

夜晚,北京路被列為廣州“夜間經濟”消費新地標。歷經2000多年,北京路至今日均人流量仍達15萬—20萬人次。

高樓向上,廣州向前。新的夢想,正在這座城市徐徐展開。

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南沙中科院明珠科學園等平臺相繼崛起。佈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培育做強6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搶抓石墨烯、太赫茲等未來產業先機,廣州正借力粵港澳大灣區東風,為世界創造新機遇,不斷匯聚著全球高端資源。

“雙軸”交相輝映,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2.98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2.28萬億元,GDP年均增長率達13.78%。

向海而興加速邁向國際大都市

向海而進,廣州人從未停止對外開放的腳步。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2000多年前,廣州就在一片帆影槳聲中叩開了世界的大門。從明清“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到1984年設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前沿窗口,廣州依靠祖國廣袤大地,成為與各國貿易往來的窗口,成就了其“千年商都”的美譽。

“開放是什麼樣,到這一看就知。”為國家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香港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霍英東這樣評價廣州。

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多個“第一”見證了廣州的發展:價格改革在這裡率先“破冰”、率先倡導商品經濟、開創中國酒店業引進外資的先河、制定全國最早的開發區條例、全國首創“人工智能+機器人”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

改革基因融入城市的血液,成為廣州打造全球最佳投資地和企業發展地的基石。

今年上半年,全市投資總額超過5000萬美元的項目65個,佔全市合同外資近七成。實際投資超5000萬美元的有15個,佔全市實際外資的近八成。

“每次走過科韻路,都會感到這裡到處是網易發展的印記。”網易公司首席執行官兼董事丁磊曾感慨廣州的開放包容給了他發展的機會,“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機會。”

數據統計,70年來,廣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121元增長至155491元,增長了1284倍。

在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院長餘龍看來,從古至今,貿易形式不斷變化,但貿易精神中“開放”的基因沒有改變。“應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是開放的血脈使廣州成為千年不衰的商業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廣州“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這是對廣州更高的定位和期許,更是省會城市的使命所在。聚焦自身,廣州必須進一步向開放要動力、要活力、要空間。

“大幅放寬外資准入限制及外資股比、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隨著《關於廣州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提高金融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的出臺,對於廣州利用外資、集聚金融資源,促進金融改革創新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順利起步、廣州對港澳服務貿易分別增長41.3%和98.3%、穗莞深科技創新走廊取得實質進展、廣佛同城化邁出堅實步伐……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城市地位逐步凸顯。

目前,廣州已認可港澳16個工種的職業資格,註冊建築師、房地產估價師等6項建築領域職業資格與香港互認。

新時代背景下的廣州,將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世界“顯示度”。

科創引領賦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27歲的香港青年吳嘉惠沒想到,自己在廣州創辦的Timetable眾創空間開業僅3個月就被一租而空。憑藉清新前衛的設計、口感細膩的咖啡,Timetable成為“大眾點評”上擁有超高人氣的“網紅打卡地”。令吳嘉惠更沒想到的是,這裡還為更多港澳青年打開了一扇創業之門。

Timetable眾創空間是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的4家創業基地之一。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創新創業部部長陳經湛告訴記者,迄今已協助65家港澳青年企業註冊落戶並投入運營,為港澳創業青年提供創業培訓、創業導師輔導、企業孵化、工商註冊、創業配套、法律法規諮詢、稅務諮詢、國家政策諮詢等一站式服務。

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選擇到廣州創業,一系列創新創業基地和眾創平臺正加速落地。8月28日,香港青聯廣州創新創業基地、廣州科學城(澳門)青年創新創業部落正式在黃埔區、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正式揭牌。

他們“小而精”,帶來全新的技術、理念、資本,與現有的國際巨頭、本土創新企業,共同構成了廣州層次分明、充滿生機的“創新雨林”。

現在的廣州東部,從國際生物島往北,經廣州科學城,到中新廣州知識城,一條跨國公司、領軍企業、技術精英雲集的高端產業軸線日益明晰。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說:“一條清晰的大灣區高端產業軸帶,在廣州東部崛起,讓科創走廊的血脈更為通暢。”

今年4月2日,橫跨珠江兩岸的南沙大橋正式開通。未來3—5年,隨著更多交通基礎設施建成,南沙將構建起以南沙為中心的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環繞在南沙大橋周邊的,是廣州南站、寶安機場這樣的交通樞紐,廣州南沙自貿片區、東莞松山湖科技園區這樣的現代經濟載體,以及廣州大學城、深圳雲計算中心、東莞散裂中子源等重要的創新載體。

今年以來,廣州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段)為主軸,優化“三城一區十三節點”空間佈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與中科院共建南沙科學城,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等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方案,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萬家,科創企業超過20萬家。

就在8月29日,第三批3家廣東省實驗室啟動建設,其中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由廣州參與建設。目前,全省10家省實驗室,廣州參與建設的有4家。

據瞭解,第三批省實驗室的建設模式頗具創新。如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採用“核心+網絡”的模式組建,由廣州市承建核心實驗室,在深圳、茂名、肇慶、雲浮市設立分中心。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結合優勢產業及創新資源分佈,按“兩點佈局”模式由廣州、深圳聯合共建。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作用不僅在於向外拓展發展空間,也在於向內帶動其他城市發展。

8月28日,《灣區極點·廣佛融合先導區前期研究報告》開始招標。該報告透露,在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廣佛兩市初步商定圍繞廣州南站,整合廣州南站、荔灣海龍片區、佛山三龍灣等平臺,選址共建廣佛融合先導區,總面積合計372平方公里。

廣州還將推動更高質量廣清一體化,深化與東莞、中山等兄弟城市戰略合作,引領珠江東西兩岸協同聯動發展,打造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為粵東粵西粵北城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服務和支持。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東邊,總投資達460億元的我國首條高世代OLED面板線——LG Display廣州OLED項目正式投產,實體經濟的脊樑依舊堅挺。

西邊,永慶坊遊人如織。粵港澳大灣區同宗同源的文化根脈深入人心,老城市煥發著新活力。

南邊,南沙科學城明珠科學園剛剛落子,其將佈局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支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未來。

北邊,從化生態設計小鎮產業集群已初見成效,鋪就了綠色灣區的“底色”……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向海而興的千年商都,到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州用她的氣質與魄力呈現了中國與世界碰撞融合的生動實踐,形成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自由而開放的氣息:

無數中國企業在廣交會上接受市場的啟蒙和磨礪,全球市場第一次見證了中國製造的巨大潛力;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廣州,如今35週歲的廣州開發區持續不斷釋放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活力;廣州東進南拓一路向海,南沙作為唯一的城市副中心將廣州推向了珠江入海口,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新時代謀新篇布新局,廣州已大步踏上新徵程。“千年商都”的商貿底蘊與紮實的實體經濟優勢、國際大都市特有的樞紐帶動力和網絡連通性,將讓廣州真正擔當起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時代使命。

“雙軸”輝映塑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飛機進入廣州上空,透過層層雲霧,可以窺見或是細長或是舒展的高聳建築群。樓群,是廣州文化經濟社會繁榮的強力展示。但廣州的高樓,始於身高,卻不止於此。

1968年,樓高86.51米、共27層的廣州賓館成為廣州第一高樓,成為傳統中軸線上,繼南朝始建六榕塔、明代始建5層樓後新的地標。70年代開始,城市向東發展,新的最高樓——32層的白雲賓館在環市路上崛起。90年代,被老廣稱為“63層”的廣東國際大廈繼續成為高樓遷移的典型註腳。

廣州城市空間結構演化在1987年迎來關鍵節點。六運會的舉行帶動了天河新城區的迅速發展。從1997年總高度391米的中信廣場建成,到600米的廣州塔、432米的西塔再到2016年530米的東塔正式投入使用,“廣州高度”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刷新了4次。

高聳入雲的廣州塔引領著新中軸線上的建築群落,相對而立的東塔和西塔,猶如廣州的新門戶,花城廣場則成為新的城市會客廳。這些都是一座國際大都市應有的氣象萬千。

可以說,每一次地標高樓的崛起,均帶動城市發展重心的遷移。

北起越秀山,經過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海珠廣場,南抵珠江邊,一條近3公里長的城市傳統中軸線,見證了廣州2200多年的歷史變遷。

北起燕嶺公園,貫穿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小蠻腰,南至海心沙,全長12公里的城市新中軸線,不僅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的日新月異,更彰顯著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底氣。

如今,面積約12平方公里的天河CBD已成為華南地區總部經濟和金融、科技、商務等高端產業高度集聚區,吸引了201個世界500強企業項目“用腳投票”,造就了62棟“億元樓”。

2018年,天河CBD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82.54億元。也就是說,每1平方公里就創造了265.2億元的財富。

新中軸線崛起的同時,老中軸線也不斷煥發新活力。

白天,百年曆史的永慶坊成為熱門“打卡點”。看一場粵劇尋找鄉愁,品一杯“網紅”飲品體驗都市生活,遊客在這裡可實現在傳統與時尚之間“穿越”。目前,廣州251個在建舊改項目面積總和將超過5個珠江新城,更多的城市空間正被重新激活。

夜晚,北京路被列為廣州“夜間經濟”消費新地標。歷經2000多年,北京路至今日均人流量仍達15萬—20萬人次。

高樓向上,廣州向前。新的夢想,正在這座城市徐徐展開。

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南沙中科院明珠科學園等平臺相繼崛起。佈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培育做強6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搶抓石墨烯、太赫茲等未來產業先機,廣州正借力粵港澳大灣區東風,為世界創造新機遇,不斷匯聚著全球高端資源。

“雙軸”交相輝映,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2.98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2.28萬億元,GDP年均增長率達13.78%。

向海而興加速邁向國際大都市

向海而進,廣州人從未停止對外開放的腳步。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2000多年前,廣州就在一片帆影槳聲中叩開了世界的大門。從明清“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到1984年設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前沿窗口,廣州依靠祖國廣袤大地,成為與各國貿易往來的窗口,成就了其“千年商都”的美譽。

“開放是什麼樣,到這一看就知。”為國家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香港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霍英東這樣評價廣州。

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多個“第一”見證了廣州的發展:價格改革在這裡率先“破冰”、率先倡導商品經濟、開創中國酒店業引進外資的先河、制定全國最早的開發區條例、全國首創“人工智能+機器人”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

改革基因融入城市的血液,成為廣州打造全球最佳投資地和企業發展地的基石。

今年上半年,全市投資總額超過5000萬美元的項目65個,佔全市合同外資近七成。實際投資超5000萬美元的有15個,佔全市實際外資的近八成。

“每次走過科韻路,都會感到這裡到處是網易發展的印記。”網易公司首席執行官兼董事丁磊曾感慨廣州的開放包容給了他發展的機會,“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機會。”

數據統計,70年來,廣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121元增長至155491元,增長了1284倍。

在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院長餘龍看來,從古至今,貿易形式不斷變化,但貿易精神中“開放”的基因沒有改變。“應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是開放的血脈使廣州成為千年不衰的商業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廣州“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這是對廣州更高的定位和期許,更是省會城市的使命所在。聚焦自身,廣州必須進一步向開放要動力、要活力、要空間。

“大幅放寬外資准入限制及外資股比、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隨著《關於廣州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提高金融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的出臺,對於廣州利用外資、集聚金融資源,促進金融改革創新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順利起步、廣州對港澳服務貿易分別增長41.3%和98.3%、穗莞深科技創新走廊取得實質進展、廣佛同城化邁出堅實步伐……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城市地位逐步凸顯。

目前,廣州已認可港澳16個工種的職業資格,註冊建築師、房地產估價師等6項建築領域職業資格與香港互認。

新時代背景下的廣州,將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世界“顯示度”。

科創引領賦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27歲的香港青年吳嘉惠沒想到,自己在廣州創辦的Timetable眾創空間開業僅3個月就被一租而空。憑藉清新前衛的設計、口感細膩的咖啡,Timetable成為“大眾點評”上擁有超高人氣的“網紅打卡地”。令吳嘉惠更沒想到的是,這裡還為更多港澳青年打開了一扇創業之門。

Timetable眾創空間是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的4家創業基地之一。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創新創業部部長陳經湛告訴記者,迄今已協助65家港澳青年企業註冊落戶並投入運營,為港澳創業青年提供創業培訓、創業導師輔導、企業孵化、工商註冊、創業配套、法律法規諮詢、稅務諮詢、國家政策諮詢等一站式服務。

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選擇到廣州創業,一系列創新創業基地和眾創平臺正加速落地。8月28日,香港青聯廣州創新創業基地、廣州科學城(澳門)青年創新創業部落正式在黃埔區、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正式揭牌。

他們“小而精”,帶來全新的技術、理念、資本,與現有的國際巨頭、本土創新企業,共同構成了廣州層次分明、充滿生機的“創新雨林”。

現在的廣州東部,從國際生物島往北,經廣州科學城,到中新廣州知識城,一條跨國公司、領軍企業、技術精英雲集的高端產業軸線日益明晰。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說:“一條清晰的大灣區高端產業軸帶,在廣州東部崛起,讓科創走廊的血脈更為通暢。”

今年4月2日,橫跨珠江兩岸的南沙大橋正式開通。未來3—5年,隨著更多交通基礎設施建成,南沙將構建起以南沙為中心的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環繞在南沙大橋周邊的,是廣州南站、寶安機場這樣的交通樞紐,廣州南沙自貿片區、東莞松山湖科技園區這樣的現代經濟載體,以及廣州大學城、深圳雲計算中心、東莞散裂中子源等重要的創新載體。

今年以來,廣州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段)為主軸,優化“三城一區十三節點”空間佈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與中科院共建南沙科學城,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等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方案,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萬家,科創企業超過20萬家。

就在8月29日,第三批3家廣東省實驗室啟動建設,其中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由廣州參與建設。目前,全省10家省實驗室,廣州參與建設的有4家。

據瞭解,第三批省實驗室的建設模式頗具創新。如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採用“核心+網絡”的模式組建,由廣州市承建核心實驗室,在深圳、茂名、肇慶、雲浮市設立分中心。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結合優勢產業及創新資源分佈,按“兩點佈局”模式由廣州、深圳聯合共建。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作用不僅在於向外拓展發展空間,也在於向內帶動其他城市發展。

8月28日,《灣區極點·廣佛融合先導區前期研究報告》開始招標。該報告透露,在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廣佛兩市初步商定圍繞廣州南站,整合廣州南站、荔灣海龍片區、佛山三龍灣等平臺,選址共建廣佛融合先導區,總面積合計372平方公里。

廣州還將推動更高質量廣清一體化,深化與東莞、中山等兄弟城市戰略合作,引領珠江東西兩岸協同聯動發展,打造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為粵東粵西粵北城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服務和支持。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奮鬥者說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東邊,總投資達460億元的我國首條高世代OLED面板線——LG Display廣州OLED項目正式投產,實體經濟的脊樑依舊堅挺。

西邊,永慶坊遊人如織。粵港澳大灣區同宗同源的文化根脈深入人心,老城市煥發著新活力。

南邊,南沙科學城明珠科學園剛剛落子,其將佈局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支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未來。

北邊,從化生態設計小鎮產業集群已初見成效,鋪就了綠色灣區的“底色”……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向海而興的千年商都,到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州用她的氣質與魄力呈現了中國與世界碰撞融合的生動實踐,形成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自由而開放的氣息:

無數中國企業在廣交會上接受市場的啟蒙和磨礪,全球市場第一次見證了中國製造的巨大潛力;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廣州,如今35週歲的廣州開發區持續不斷釋放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活力;廣州東進南拓一路向海,南沙作為唯一的城市副中心將廣州推向了珠江入海口,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新時代謀新篇布新局,廣州已大步踏上新徵程。“千年商都”的商貿底蘊與紮實的實體經濟優勢、國際大都市特有的樞紐帶動力和網絡連通性,將讓廣州真正擔當起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時代使命。

“雙軸”輝映塑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飛機進入廣州上空,透過層層雲霧,可以窺見或是細長或是舒展的高聳建築群。樓群,是廣州文化經濟社會繁榮的強力展示。但廣州的高樓,始於身高,卻不止於此。

1968年,樓高86.51米、共27層的廣州賓館成為廣州第一高樓,成為傳統中軸線上,繼南朝始建六榕塔、明代始建5層樓後新的地標。70年代開始,城市向東發展,新的最高樓——32層的白雲賓館在環市路上崛起。90年代,被老廣稱為“63層”的廣東國際大廈繼續成為高樓遷移的典型註腳。

廣州城市空間結構演化在1987年迎來關鍵節點。六運會的舉行帶動了天河新城區的迅速發展。從1997年總高度391米的中信廣場建成,到600米的廣州塔、432米的西塔再到2016年530米的東塔正式投入使用,“廣州高度”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刷新了4次。

高聳入雲的廣州塔引領著新中軸線上的建築群落,相對而立的東塔和西塔,猶如廣州的新門戶,花城廣場則成為新的城市會客廳。這些都是一座國際大都市應有的氣象萬千。

可以說,每一次地標高樓的崛起,均帶動城市發展重心的遷移。

北起越秀山,經過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海珠廣場,南抵珠江邊,一條近3公里長的城市傳統中軸線,見證了廣州2200多年的歷史變遷。

北起燕嶺公園,貫穿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小蠻腰,南至海心沙,全長12公里的城市新中軸線,不僅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的日新月異,更彰顯著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底氣。

如今,面積約12平方公里的天河CBD已成為華南地區總部經濟和金融、科技、商務等高端產業高度集聚區,吸引了201個世界500強企業項目“用腳投票”,造就了62棟“億元樓”。

2018年,天河CBD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82.54億元。也就是說,每1平方公里就創造了265.2億元的財富。

新中軸線崛起的同時,老中軸線也不斷煥發新活力。

白天,百年曆史的永慶坊成為熱門“打卡點”。看一場粵劇尋找鄉愁,品一杯“網紅”飲品體驗都市生活,遊客在這裡可實現在傳統與時尚之間“穿越”。目前,廣州251個在建舊改項目面積總和將超過5個珠江新城,更多的城市空間正被重新激活。

夜晚,北京路被列為廣州“夜間經濟”消費新地標。歷經2000多年,北京路至今日均人流量仍達15萬—20萬人次。

高樓向上,廣州向前。新的夢想,正在這座城市徐徐展開。

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南沙中科院明珠科學園等平臺相繼崛起。佈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培育做強6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搶抓石墨烯、太赫茲等未來產業先機,廣州正借力粵港澳大灣區東風,為世界創造新機遇,不斷匯聚著全球高端資源。

“雙軸”交相輝映,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2.98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2.28萬億元,GDP年均增長率達13.78%。

向海而興加速邁向國際大都市

向海而進,廣州人從未停止對外開放的腳步。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2000多年前,廣州就在一片帆影槳聲中叩開了世界的大門。從明清“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到1984年設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前沿窗口,廣州依靠祖國廣袤大地,成為與各國貿易往來的窗口,成就了其“千年商都”的美譽。

“開放是什麼樣,到這一看就知。”為國家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香港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霍英東這樣評價廣州。

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多個“第一”見證了廣州的發展:價格改革在這裡率先“破冰”、率先倡導商品經濟、開創中國酒店業引進外資的先河、制定全國最早的開發區條例、全國首創“人工智能+機器人”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

改革基因融入城市的血液,成為廣州打造全球最佳投資地和企業發展地的基石。

今年上半年,全市投資總額超過5000萬美元的項目65個,佔全市合同外資近七成。實際投資超5000萬美元的有15個,佔全市實際外資的近八成。

“每次走過科韻路,都會感到這裡到處是網易發展的印記。”網易公司首席執行官兼董事丁磊曾感慨廣州的開放包容給了他發展的機會,“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機會。”

數據統計,70年來,廣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121元增長至155491元,增長了1284倍。

在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院長餘龍看來,從古至今,貿易形式不斷變化,但貿易精神中“開放”的基因沒有改變。“應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是開放的血脈使廣州成為千年不衰的商業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廣州“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這是對廣州更高的定位和期許,更是省會城市的使命所在。聚焦自身,廣州必須進一步向開放要動力、要活力、要空間。

“大幅放寬外資准入限制及外資股比、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隨著《關於廣州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提高金融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的出臺,對於廣州利用外資、集聚金融資源,促進金融改革創新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順利起步、廣州對港澳服務貿易分別增長41.3%和98.3%、穗莞深科技創新走廊取得實質進展、廣佛同城化邁出堅實步伐……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城市地位逐步凸顯。

目前,廣州已認可港澳16個工種的職業資格,註冊建築師、房地產估價師等6項建築領域職業資格與香港互認。

新時代背景下的廣州,將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世界“顯示度”。

科創引領賦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27歲的香港青年吳嘉惠沒想到,自己在廣州創辦的Timetable眾創空間開業僅3個月就被一租而空。憑藉清新前衛的設計、口感細膩的咖啡,Timetable成為“大眾點評”上擁有超高人氣的“網紅打卡地”。令吳嘉惠更沒想到的是,這裡還為更多港澳青年打開了一扇創業之門。

Timetable眾創空間是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的4家創業基地之一。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創新創業部部長陳經湛告訴記者,迄今已協助65家港澳青年企業註冊落戶並投入運營,為港澳創業青年提供創業培訓、創業導師輔導、企業孵化、工商註冊、創業配套、法律法規諮詢、稅務諮詢、國家政策諮詢等一站式服務。

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選擇到廣州創業,一系列創新創業基地和眾創平臺正加速落地。8月28日,香港青聯廣州創新創業基地、廣州科學城(澳門)青年創新創業部落正式在黃埔區、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正式揭牌。

他們“小而精”,帶來全新的技術、理念、資本,與現有的國際巨頭、本土創新企業,共同構成了廣州層次分明、充滿生機的“創新雨林”。

現在的廣州東部,從國際生物島往北,經廣州科學城,到中新廣州知識城,一條跨國公司、領軍企業、技術精英雲集的高端產業軸線日益明晰。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說:“一條清晰的大灣區高端產業軸帶,在廣州東部崛起,讓科創走廊的血脈更為通暢。”

今年4月2日,橫跨珠江兩岸的南沙大橋正式開通。未來3—5年,隨著更多交通基礎設施建成,南沙將構建起以南沙為中心的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環繞在南沙大橋周邊的,是廣州南站、寶安機場這樣的交通樞紐,廣州南沙自貿片區、東莞松山湖科技園區這樣的現代經濟載體,以及廣州大學城、深圳雲計算中心、東莞散裂中子源等重要的創新載體。

今年以來,廣州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段)為主軸,優化“三城一區十三節點”空間佈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與中科院共建南沙科學城,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等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方案,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萬家,科創企業超過20萬家。

就在8月29日,第三批3家廣東省實驗室啟動建設,其中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由廣州參與建設。目前,全省10家省實驗室,廣州參與建設的有4家。

據瞭解,第三批省實驗室的建設模式頗具創新。如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採用“核心+網絡”的模式組建,由廣州市承建核心實驗室,在深圳、茂名、肇慶、雲浮市設立分中心。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結合優勢產業及創新資源分佈,按“兩點佈局”模式由廣州、深圳聯合共建。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作用不僅在於向外拓展發展空間,也在於向內帶動其他城市發展。

8月28日,《灣區極點·廣佛融合先導區前期研究報告》開始招標。該報告透露,在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廣佛兩市初步商定圍繞廣州南站,整合廣州南站、荔灣海龍片區、佛山三龍灣等平臺,選址共建廣佛融合先導區,總面積合計372平方公里。

廣州還將推動更高質量廣清一體化,深化與東莞、中山等兄弟城市戰略合作,引領珠江東西兩岸協同聯動發展,打造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為粵東粵西粵北城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服務和支持。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奮鬥者說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廣州地鐵建設事業總部、5/7號線工程建設管理部副總監黃文新:一條線到一張網改變著一座城

廣州地鐵13號線裕豐圍站一條馬路之隔,7號線二期裕豐圍站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作業。未來7號線二期將在這裡實現與13號線的換乘。

這是廣州地鐵建設事業總部、5/7號線工程建設管理部副總監黃文新目前參與建設管理的地鐵線路的施工現場。

從一條線到一張網,回想起過去25年參與廣州地鐵建設和安全管理的歲月,黃文新感慨時光飛逝,不禁心潮澎湃。

1994年3月,黃文新正式參與到地鐵1號線的建設當中。“當時主要負責地鐵防水、主體結構和部分工程的質量管理。地下工程防水要求比較高,雖然首段開通只有5個車站,一共才5.4公里,但對於大家來說都是全新的考驗。”黃文新說。

因為是首條地鐵,經驗欠缺。當時黃文新和其他建設者只好一邊建設一邊摸索。“當時國內還沒有盾構機,我們就從日本購買了盾構機,由技術人員現場進行操作,通過自學逐漸打破技術的壁壘。”

1997年6月28日,廣州地鐵正式實現“0的突破”。“雖然首段地鐵是觀光試運營,還不算正式運營,但是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動,幾乎全城市民都在歡慶。”地鐵開通首日,黃文新帶著家人一起試乘,當時激動的心情至今難忘。

加入廣州地鐵後,黃文新先後參與了廣州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5號線、6號線、7號線一期、8號線、9號線等線路的建設管理工作。

日前,廣州地鐵線網圖新增了21號線(員村—鎮龍西)和8號線北延段線路信息。這也意味著廣州地鐵里程即將突破500公里。從1997年廣州地鐵1號線首段開通至今,從0到500公里,廣州地鐵僅用了22年時間。預計到2023年,廣州地鐵總開通里程將突破800公里,串聯起更多區域與周邊城市。

時光印記廣州白天鵝賓館:“四門大開”迎賓客敢為人先領潮流

珠江三段水道的交匯處,江面最寬的一段叫做“白鵝潭”。岸邊,白天鵝賓館矗立在這裡,與寬闊浩淼、煙波盪漾的珠江水相得益彰。作為中外合作建成內地首個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伴隨改革開放而生,其從籌劃建設到開業運營,多項改革開創行業風氣之先,在時代潮流中展翅而飛。

回顧歷史,白天鵝賓館的建設並非如今建設一座設施先進的酒店那麼簡單。

1957年廣交會創辦後,來賓的住宿難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改革開放初期,為解決住宿難的問題,廣州決心率先發展酒店業促引資。在此背景下,白天鵝賓館的建設被提上日程。

當時,白天鵝賓館建設的資金及合作體制問題就引發討論。“白天鵝賓館項目動工後體制一直沒明確,直到1982年才定下的合作經營,此前霍英東先生是想直接建好捐贈給國家,最終還是決定共同合作建設並經營管理。”白天鵝賓館第二任總經理楊小鵬回憶道。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東邊,總投資達460億元的我國首條高世代OLED面板線——LG Display廣州OLED項目正式投產,實體經濟的脊樑依舊堅挺。

西邊,永慶坊遊人如織。粵港澳大灣區同宗同源的文化根脈深入人心,老城市煥發著新活力。

南邊,南沙科學城明珠科學園剛剛落子,其將佈局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支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未來。

北邊,從化生態設計小鎮產業集群已初見成效,鋪就了綠色灣區的“底色”……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向海而興的千年商都,到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州用她的氣質與魄力呈現了中國與世界碰撞融合的生動實踐,形成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自由而開放的氣息:

無數中國企業在廣交會上接受市場的啟蒙和磨礪,全球市場第一次見證了中國製造的巨大潛力;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廣州,如今35週歲的廣州開發區持續不斷釋放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活力;廣州東進南拓一路向海,南沙作為唯一的城市副中心將廣州推向了珠江入海口,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新時代謀新篇布新局,廣州已大步踏上新徵程。“千年商都”的商貿底蘊與紮實的實體經濟優勢、國際大都市特有的樞紐帶動力和網絡連通性,將讓廣州真正擔當起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時代使命。

“雙軸”輝映塑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飛機進入廣州上空,透過層層雲霧,可以窺見或是細長或是舒展的高聳建築群。樓群,是廣州文化經濟社會繁榮的強力展示。但廣州的高樓,始於身高,卻不止於此。

1968年,樓高86.51米、共27層的廣州賓館成為廣州第一高樓,成為傳統中軸線上,繼南朝始建六榕塔、明代始建5層樓後新的地標。70年代開始,城市向東發展,新的最高樓——32層的白雲賓館在環市路上崛起。90年代,被老廣稱為“63層”的廣東國際大廈繼續成為高樓遷移的典型註腳。

廣州城市空間結構演化在1987年迎來關鍵節點。六運會的舉行帶動了天河新城區的迅速發展。從1997年總高度391米的中信廣場建成,到600米的廣州塔、432米的西塔再到2016年530米的東塔正式投入使用,“廣州高度”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刷新了4次。

高聳入雲的廣州塔引領著新中軸線上的建築群落,相對而立的東塔和西塔,猶如廣州的新門戶,花城廣場則成為新的城市會客廳。這些都是一座國際大都市應有的氣象萬千。

可以說,每一次地標高樓的崛起,均帶動城市發展重心的遷移。

北起越秀山,經過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海珠廣場,南抵珠江邊,一條近3公里長的城市傳統中軸線,見證了廣州2200多年的歷史變遷。

北起燕嶺公園,貫穿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小蠻腰,南至海心沙,全長12公里的城市新中軸線,不僅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的日新月異,更彰顯著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底氣。

如今,面積約12平方公里的天河CBD已成為華南地區總部經濟和金融、科技、商務等高端產業高度集聚區,吸引了201個世界500強企業項目“用腳投票”,造就了62棟“億元樓”。

2018年,天河CBD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82.54億元。也就是說,每1平方公里就創造了265.2億元的財富。

新中軸線崛起的同時,老中軸線也不斷煥發新活力。

白天,百年曆史的永慶坊成為熱門“打卡點”。看一場粵劇尋找鄉愁,品一杯“網紅”飲品體驗都市生活,遊客在這裡可實現在傳統與時尚之間“穿越”。目前,廣州251個在建舊改項目面積總和將超過5個珠江新城,更多的城市空間正被重新激活。

夜晚,北京路被列為廣州“夜間經濟”消費新地標。歷經2000多年,北京路至今日均人流量仍達15萬—20萬人次。

高樓向上,廣州向前。新的夢想,正在這座城市徐徐展開。

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南沙中科院明珠科學園等平臺相繼崛起。佈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培育做強6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搶抓石墨烯、太赫茲等未來產業先機,廣州正借力粵港澳大灣區東風,為世界創造新機遇,不斷匯聚著全球高端資源。

“雙軸”交相輝映,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2.98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2.28萬億元,GDP年均增長率達13.78%。

向海而興加速邁向國際大都市

向海而進,廣州人從未停止對外開放的腳步。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2000多年前,廣州就在一片帆影槳聲中叩開了世界的大門。從明清“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到1984年設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前沿窗口,廣州依靠祖國廣袤大地,成為與各國貿易往來的窗口,成就了其“千年商都”的美譽。

“開放是什麼樣,到這一看就知。”為國家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香港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霍英東這樣評價廣州。

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多個“第一”見證了廣州的發展:價格改革在這裡率先“破冰”、率先倡導商品經濟、開創中國酒店業引進外資的先河、制定全國最早的開發區條例、全國首創“人工智能+機器人”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

改革基因融入城市的血液,成為廣州打造全球最佳投資地和企業發展地的基石。

今年上半年,全市投資總額超過5000萬美元的項目65個,佔全市合同外資近七成。實際投資超5000萬美元的有15個,佔全市實際外資的近八成。

“每次走過科韻路,都會感到這裡到處是網易發展的印記。”網易公司首席執行官兼董事丁磊曾感慨廣州的開放包容給了他發展的機會,“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機會。”

數據統計,70年來,廣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121元增長至155491元,增長了1284倍。

在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院長餘龍看來,從古至今,貿易形式不斷變化,但貿易精神中“開放”的基因沒有改變。“應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是開放的血脈使廣州成為千年不衰的商業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廣州“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這是對廣州更高的定位和期許,更是省會城市的使命所在。聚焦自身,廣州必須進一步向開放要動力、要活力、要空間。

“大幅放寬外資准入限制及外資股比、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隨著《關於廣州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提高金融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的出臺,對於廣州利用外資、集聚金融資源,促進金融改革創新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順利起步、廣州對港澳服務貿易分別增長41.3%和98.3%、穗莞深科技創新走廊取得實質進展、廣佛同城化邁出堅實步伐……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城市地位逐步凸顯。

目前,廣州已認可港澳16個工種的職業資格,註冊建築師、房地產估價師等6項建築領域職業資格與香港互認。

新時代背景下的廣州,將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世界“顯示度”。

科創引領賦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27歲的香港青年吳嘉惠沒想到,自己在廣州創辦的Timetable眾創空間開業僅3個月就被一租而空。憑藉清新前衛的設計、口感細膩的咖啡,Timetable成為“大眾點評”上擁有超高人氣的“網紅打卡地”。令吳嘉惠更沒想到的是,這裡還為更多港澳青年打開了一扇創業之門。

Timetable眾創空間是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的4家創業基地之一。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創新創業部部長陳經湛告訴記者,迄今已協助65家港澳青年企業註冊落戶並投入運營,為港澳創業青年提供創業培訓、創業導師輔導、企業孵化、工商註冊、創業配套、法律法規諮詢、稅務諮詢、國家政策諮詢等一站式服務。

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選擇到廣州創業,一系列創新創業基地和眾創平臺正加速落地。8月28日,香港青聯廣州創新創業基地、廣州科學城(澳門)青年創新創業部落正式在黃埔區、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正式揭牌。

他們“小而精”,帶來全新的技術、理念、資本,與現有的國際巨頭、本土創新企業,共同構成了廣州層次分明、充滿生機的“創新雨林”。

現在的廣州東部,從國際生物島往北,經廣州科學城,到中新廣州知識城,一條跨國公司、領軍企業、技術精英雲集的高端產業軸線日益明晰。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說:“一條清晰的大灣區高端產業軸帶,在廣州東部崛起,讓科創走廊的血脈更為通暢。”

今年4月2日,橫跨珠江兩岸的南沙大橋正式開通。未來3—5年,隨著更多交通基礎設施建成,南沙將構建起以南沙為中心的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環繞在南沙大橋周邊的,是廣州南站、寶安機場這樣的交通樞紐,廣州南沙自貿片區、東莞松山湖科技園區這樣的現代經濟載體,以及廣州大學城、深圳雲計算中心、東莞散裂中子源等重要的創新載體。

今年以來,廣州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段)為主軸,優化“三城一區十三節點”空間佈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與中科院共建南沙科學城,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等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方案,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萬家,科創企業超過20萬家。

就在8月29日,第三批3家廣東省實驗室啟動建設,其中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由廣州參與建設。目前,全省10家省實驗室,廣州參與建設的有4家。

據瞭解,第三批省實驗室的建設模式頗具創新。如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採用“核心+網絡”的模式組建,由廣州市承建核心實驗室,在深圳、茂名、肇慶、雲浮市設立分中心。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結合優勢產業及創新資源分佈,按“兩點佈局”模式由廣州、深圳聯合共建。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作用不僅在於向外拓展發展空間,也在於向內帶動其他城市發展。

8月28日,《灣區極點·廣佛融合先導區前期研究報告》開始招標。該報告透露,在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廣佛兩市初步商定圍繞廣州南站,整合廣州南站、荔灣海龍片區、佛山三龍灣等平臺,選址共建廣佛融合先導區,總面積合計372平方公里。

廣州還將推動更高質量廣清一體化,深化與東莞、中山等兄弟城市戰略合作,引領珠江東西兩岸協同聯動發展,打造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為粵東粵西粵北城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服務和支持。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奮鬥者說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廣州地鐵建設事業總部、5/7號線工程建設管理部副總監黃文新:一條線到一張網改變著一座城

廣州地鐵13號線裕豐圍站一條馬路之隔,7號線二期裕豐圍站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作業。未來7號線二期將在這裡實現與13號線的換乘。

這是廣州地鐵建設事業總部、5/7號線工程建設管理部副總監黃文新目前參與建設管理的地鐵線路的施工現場。

從一條線到一張網,回想起過去25年參與廣州地鐵建設和安全管理的歲月,黃文新感慨時光飛逝,不禁心潮澎湃。

1994年3月,黃文新正式參與到地鐵1號線的建設當中。“當時主要負責地鐵防水、主體結構和部分工程的質量管理。地下工程防水要求比較高,雖然首段開通只有5個車站,一共才5.4公里,但對於大家來說都是全新的考驗。”黃文新說。

因為是首條地鐵,經驗欠缺。當時黃文新和其他建設者只好一邊建設一邊摸索。“當時國內還沒有盾構機,我們就從日本購買了盾構機,由技術人員現場進行操作,通過自學逐漸打破技術的壁壘。”

1997年6月28日,廣州地鐵正式實現“0的突破”。“雖然首段地鐵是觀光試運營,還不算正式運營,但是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動,幾乎全城市民都在歡慶。”地鐵開通首日,黃文新帶著家人一起試乘,當時激動的心情至今難忘。

加入廣州地鐵後,黃文新先後參與了廣州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5號線、6號線、7號線一期、8號線、9號線等線路的建設管理工作。

日前,廣州地鐵線網圖新增了21號線(員村—鎮龍西)和8號線北延段線路信息。這也意味著廣州地鐵里程即將突破500公里。從1997年廣州地鐵1號線首段開通至今,從0到500公里,廣州地鐵僅用了22年時間。預計到2023年,廣州地鐵總開通里程將突破800公里,串聯起更多區域與周邊城市。

時光印記廣州白天鵝賓館:“四門大開”迎賓客敢為人先領潮流

珠江三段水道的交匯處,江面最寬的一段叫做“白鵝潭”。岸邊,白天鵝賓館矗立在這裡,與寬闊浩淼、煙波盪漾的珠江水相得益彰。作為中外合作建成內地首個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伴隨改革開放而生,其從籌劃建設到開業運營,多項改革開創行業風氣之先,在時代潮流中展翅而飛。

回顧歷史,白天鵝賓館的建設並非如今建設一座設施先進的酒店那麼簡單。

1957年廣交會創辦後,來賓的住宿難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改革開放初期,為解決住宿難的問題,廣州決心率先發展酒店業促引資。在此背景下,白天鵝賓館的建設被提上日程。

當時,白天鵝賓館建設的資金及合作體制問題就引發討論。“白天鵝賓館項目動工後體制一直沒明確,直到1982年才定下的合作經營,此前霍英東先生是想直接建好捐贈給國家,最終還是決定共同合作建設並經營管理。”白天鵝賓館第二任總經理楊小鵬回憶道。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1983年2月6日,白天鵝賓館在廣州沙面建成開業,成為內地首家五星級酒店。當時,國內涉外酒店都是“閒人莫進”,白天鵝賓館一開業便“四門大開”。

“這一做法在當時是石破天驚。”楊小鵬說,實行“四門大開”後,賓館每天都人滿為患,“第一天就用去了400卷高級廁紙,酒店大堂地毯下每天掃出兩大碗塵土。”

白天鵝賓館開業後當年便實現盈利,成功帶動大批外資進入廣州。“四門大開”的做法,此後也被全國同行效仿,成為行業常態。此外,推進物資物價改革、工資制度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等舉措,也讓白天鵝賓館多次開行業風氣之先,成就了後來其在中國酒店業發展史上的10餘個“第一”。2003年,白天鵝賓館中外合作期滿,資產歸廣東省政府所有。

2011年,白天鵝賓館與時俱進、進行升級改造,以全面提升賓館居住環境和設備設施,作為廣州白天鵝賓館建成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造工程,所涉建築面積超10萬平方米。2015年,白天鵝賓館正式復業、對外迎客。此次改造白天鵝賓館依然保留了“故鄉水”和“濯月亭”,同時客房從843間調整為520間,智能化、環保化的管理手段被運用在酒店管理中。

近期,白天鵝賓館還與廣州電信共同簽訂共建5G智慧酒店項目戰略合作協議。作為廣州重要回憶的白天鵝賓館,還將在廣州未來的發展中與這座城市創造更多的共同記憶。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東邊,總投資達460億元的我國首條高世代OLED面板線——LG Display廣州OLED項目正式投產,實體經濟的脊樑依舊堅挺。

西邊,永慶坊遊人如織。粵港澳大灣區同宗同源的文化根脈深入人心,老城市煥發著新活力。

南邊,南沙科學城明珠科學園剛剛落子,其將佈局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支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未來。

北邊,從化生態設計小鎮產業集群已初見成效,鋪就了綠色灣區的“底色”……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向海而興的千年商都,到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州用她的氣質與魄力呈現了中國與世界碰撞融合的生動實踐,形成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自由而開放的氣息:

無數中國企業在廣交會上接受市場的啟蒙和磨礪,全球市場第一次見證了中國製造的巨大潛力;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廣州,如今35週歲的廣州開發區持續不斷釋放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活力;廣州東進南拓一路向海,南沙作為唯一的城市副中心將廣州推向了珠江入海口,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新時代謀新篇布新局,廣州已大步踏上新徵程。“千年商都”的商貿底蘊與紮實的實體經濟優勢、國際大都市特有的樞紐帶動力和網絡連通性,將讓廣州真正擔當起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時代使命。

“雙軸”輝映塑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飛機進入廣州上空,透過層層雲霧,可以窺見或是細長或是舒展的高聳建築群。樓群,是廣州文化經濟社會繁榮的強力展示。但廣州的高樓,始於身高,卻不止於此。

1968年,樓高86.51米、共27層的廣州賓館成為廣州第一高樓,成為傳統中軸線上,繼南朝始建六榕塔、明代始建5層樓後新的地標。70年代開始,城市向東發展,新的最高樓——32層的白雲賓館在環市路上崛起。90年代,被老廣稱為“63層”的廣東國際大廈繼續成為高樓遷移的典型註腳。

廣州城市空間結構演化在1987年迎來關鍵節點。六運會的舉行帶動了天河新城區的迅速發展。從1997年總高度391米的中信廣場建成,到600米的廣州塔、432米的西塔再到2016年530米的東塔正式投入使用,“廣州高度”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刷新了4次。

高聳入雲的廣州塔引領著新中軸線上的建築群落,相對而立的東塔和西塔,猶如廣州的新門戶,花城廣場則成為新的城市會客廳。這些都是一座國際大都市應有的氣象萬千。

可以說,每一次地標高樓的崛起,均帶動城市發展重心的遷移。

北起越秀山,經過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海珠廣場,南抵珠江邊,一條近3公里長的城市傳統中軸線,見證了廣州2200多年的歷史變遷。

北起燕嶺公園,貫穿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小蠻腰,南至海心沙,全長12公里的城市新中軸線,不僅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的日新月異,更彰顯著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底氣。

如今,面積約12平方公里的天河CBD已成為華南地區總部經濟和金融、科技、商務等高端產業高度集聚區,吸引了201個世界500強企業項目“用腳投票”,造就了62棟“億元樓”。

2018年,天河CBD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82.54億元。也就是說,每1平方公里就創造了265.2億元的財富。

新中軸線崛起的同時,老中軸線也不斷煥發新活力。

白天,百年曆史的永慶坊成為熱門“打卡點”。看一場粵劇尋找鄉愁,品一杯“網紅”飲品體驗都市生活,遊客在這裡可實現在傳統與時尚之間“穿越”。目前,廣州251個在建舊改項目面積總和將超過5個珠江新城,更多的城市空間正被重新激活。

夜晚,北京路被列為廣州“夜間經濟”消費新地標。歷經2000多年,北京路至今日均人流量仍達15萬—20萬人次。

高樓向上,廣州向前。新的夢想,正在這座城市徐徐展開。

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南沙中科院明珠科學園等平臺相繼崛起。佈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培育做強6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搶抓石墨烯、太赫茲等未來產業先機,廣州正借力粵港澳大灣區東風,為世界創造新機遇,不斷匯聚著全球高端資源。

“雙軸”交相輝映,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2.98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2.28萬億元,GDP年均增長率達13.78%。

向海而興加速邁向國際大都市

向海而進,廣州人從未停止對外開放的腳步。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2000多年前,廣州就在一片帆影槳聲中叩開了世界的大門。從明清“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到1984年設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前沿窗口,廣州依靠祖國廣袤大地,成為與各國貿易往來的窗口,成就了其“千年商都”的美譽。

“開放是什麼樣,到這一看就知。”為國家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香港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霍英東這樣評價廣州。

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多個“第一”見證了廣州的發展:價格改革在這裡率先“破冰”、率先倡導商品經濟、開創中國酒店業引進外資的先河、制定全國最早的開發區條例、全國首創“人工智能+機器人”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

改革基因融入城市的血液,成為廣州打造全球最佳投資地和企業發展地的基石。

今年上半年,全市投資總額超過5000萬美元的項目65個,佔全市合同外資近七成。實際投資超5000萬美元的有15個,佔全市實際外資的近八成。

“每次走過科韻路,都會感到這裡到處是網易發展的印記。”網易公司首席執行官兼董事丁磊曾感慨廣州的開放包容給了他發展的機會,“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機會。”

數據統計,70年來,廣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121元增長至155491元,增長了1284倍。

在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院長餘龍看來,從古至今,貿易形式不斷變化,但貿易精神中“開放”的基因沒有改變。“應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是開放的血脈使廣州成為千年不衰的商業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廣州“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這是對廣州更高的定位和期許,更是省會城市的使命所在。聚焦自身,廣州必須進一步向開放要動力、要活力、要空間。

“大幅放寬外資准入限制及外資股比、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隨著《關於廣州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提高金融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的出臺,對於廣州利用外資、集聚金融資源,促進金融改革創新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順利起步、廣州對港澳服務貿易分別增長41.3%和98.3%、穗莞深科技創新走廊取得實質進展、廣佛同城化邁出堅實步伐……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城市地位逐步凸顯。

目前,廣州已認可港澳16個工種的職業資格,註冊建築師、房地產估價師等6項建築領域職業資格與香港互認。

新時代背景下的廣州,將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世界“顯示度”。

科創引領賦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27歲的香港青年吳嘉惠沒想到,自己在廣州創辦的Timetable眾創空間開業僅3個月就被一租而空。憑藉清新前衛的設計、口感細膩的咖啡,Timetable成為“大眾點評”上擁有超高人氣的“網紅打卡地”。令吳嘉惠更沒想到的是,這裡還為更多港澳青年打開了一扇創業之門。

Timetable眾創空間是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的4家創業基地之一。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創新創業部部長陳經湛告訴記者,迄今已協助65家港澳青年企業註冊落戶並投入運營,為港澳創業青年提供創業培訓、創業導師輔導、企業孵化、工商註冊、創業配套、法律法規諮詢、稅務諮詢、國家政策諮詢等一站式服務。

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選擇到廣州創業,一系列創新創業基地和眾創平臺正加速落地。8月28日,香港青聯廣州創新創業基地、廣州科學城(澳門)青年創新創業部落正式在黃埔區、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正式揭牌。

他們“小而精”,帶來全新的技術、理念、資本,與現有的國際巨頭、本土創新企業,共同構成了廣州層次分明、充滿生機的“創新雨林”。

現在的廣州東部,從國際生物島往北,經廣州科學城,到中新廣州知識城,一條跨國公司、領軍企業、技術精英雲集的高端產業軸線日益明晰。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說:“一條清晰的大灣區高端產業軸帶,在廣州東部崛起,讓科創走廊的血脈更為通暢。”

今年4月2日,橫跨珠江兩岸的南沙大橋正式開通。未來3—5年,隨著更多交通基礎設施建成,南沙將構建起以南沙為中心的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環繞在南沙大橋周邊的,是廣州南站、寶安機場這樣的交通樞紐,廣州南沙自貿片區、東莞松山湖科技園區這樣的現代經濟載體,以及廣州大學城、深圳雲計算中心、東莞散裂中子源等重要的創新載體。

今年以來,廣州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段)為主軸,優化“三城一區十三節點”空間佈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與中科院共建南沙科學城,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等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方案,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萬家,科創企業超過20萬家。

就在8月29日,第三批3家廣東省實驗室啟動建設,其中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由廣州參與建設。目前,全省10家省實驗室,廣州參與建設的有4家。

據瞭解,第三批省實驗室的建設模式頗具創新。如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採用“核心+網絡”的模式組建,由廣州市承建核心實驗室,在深圳、茂名、肇慶、雲浮市設立分中心。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結合優勢產業及創新資源分佈,按“兩點佈局”模式由廣州、深圳聯合共建。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作用不僅在於向外拓展發展空間,也在於向內帶動其他城市發展。

8月28日,《灣區極點·廣佛融合先導區前期研究報告》開始招標。該報告透露,在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廣佛兩市初步商定圍繞廣州南站,整合廣州南站、荔灣海龍片區、佛山三龍灣等平臺,選址共建廣佛融合先導區,總面積合計372平方公里。

廣州還將推動更高質量廣清一體化,深化與東莞、中山等兄弟城市戰略合作,引領珠江東西兩岸協同聯動發展,打造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為粵東粵西粵北城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服務和支持。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奮鬥者說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廣州地鐵建設事業總部、5/7號線工程建設管理部副總監黃文新:一條線到一張網改變著一座城

廣州地鐵13號線裕豐圍站一條馬路之隔,7號線二期裕豐圍站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作業。未來7號線二期將在這裡實現與13號線的換乘。

這是廣州地鐵建設事業總部、5/7號線工程建設管理部副總監黃文新目前參與建設管理的地鐵線路的施工現場。

從一條線到一張網,回想起過去25年參與廣州地鐵建設和安全管理的歲月,黃文新感慨時光飛逝,不禁心潮澎湃。

1994年3月,黃文新正式參與到地鐵1號線的建設當中。“當時主要負責地鐵防水、主體結構和部分工程的質量管理。地下工程防水要求比較高,雖然首段開通只有5個車站,一共才5.4公里,但對於大家來說都是全新的考驗。”黃文新說。

因為是首條地鐵,經驗欠缺。當時黃文新和其他建設者只好一邊建設一邊摸索。“當時國內還沒有盾構機,我們就從日本購買了盾構機,由技術人員現場進行操作,通過自學逐漸打破技術的壁壘。”

1997年6月28日,廣州地鐵正式實現“0的突破”。“雖然首段地鐵是觀光試運營,還不算正式運營,但是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動,幾乎全城市民都在歡慶。”地鐵開通首日,黃文新帶著家人一起試乘,當時激動的心情至今難忘。

加入廣州地鐵後,黃文新先後參與了廣州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5號線、6號線、7號線一期、8號線、9號線等線路的建設管理工作。

日前,廣州地鐵線網圖新增了21號線(員村—鎮龍西)和8號線北延段線路信息。這也意味著廣州地鐵里程即將突破500公里。從1997年廣州地鐵1號線首段開通至今,從0到500公里,廣州地鐵僅用了22年時間。預計到2023年,廣州地鐵總開通里程將突破800公里,串聯起更多區域與周邊城市。

時光印記廣州白天鵝賓館:“四門大開”迎賓客敢為人先領潮流

珠江三段水道的交匯處,江面最寬的一段叫做“白鵝潭”。岸邊,白天鵝賓館矗立在這裡,與寬闊浩淼、煙波盪漾的珠江水相得益彰。作為中外合作建成內地首個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伴隨改革開放而生,其從籌劃建設到開業運營,多項改革開創行業風氣之先,在時代潮流中展翅而飛。

回顧歷史,白天鵝賓館的建設並非如今建設一座設施先進的酒店那麼簡單。

1957年廣交會創辦後,來賓的住宿難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改革開放初期,為解決住宿難的問題,廣州決心率先發展酒店業促引資。在此背景下,白天鵝賓館的建設被提上日程。

當時,白天鵝賓館建設的資金及合作體制問題就引發討論。“白天鵝賓館項目動工後體制一直沒明確,直到1982年才定下的合作經營,此前霍英東先生是想直接建好捐贈給國家,最終還是決定共同合作建設並經營管理。”白天鵝賓館第二任總經理楊小鵬回憶道。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1983年2月6日,白天鵝賓館在廣州沙面建成開業,成為內地首家五星級酒店。當時,國內涉外酒店都是“閒人莫進”,白天鵝賓館一開業便“四門大開”。

“這一做法在當時是石破天驚。”楊小鵬說,實行“四門大開”後,賓館每天都人滿為患,“第一天就用去了400卷高級廁紙,酒店大堂地毯下每天掃出兩大碗塵土。”

白天鵝賓館開業後當年便實現盈利,成功帶動大批外資進入廣州。“四門大開”的做法,此後也被全國同行效仿,成為行業常態。此外,推進物資物價改革、工資制度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等舉措,也讓白天鵝賓館多次開行業風氣之先,成就了後來其在中國酒店業發展史上的10餘個“第一”。2003年,白天鵝賓館中外合作期滿,資產歸廣東省政府所有。

2011年,白天鵝賓館與時俱進、進行升級改造,以全面提升賓館居住環境和設備設施,作為廣州白天鵝賓館建成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造工程,所涉建築面積超10萬平方米。2015年,白天鵝賓館正式復業、對外迎客。此次改造白天鵝賓館依然保留了“故鄉水”和“濯月亭”,同時客房從843間調整為520間,智能化、環保化的管理手段被運用在酒店管理中。

近期,白天鵝賓館還與廣州電信共同簽訂共建5G智慧酒店項目戰略合作協議。作為廣州重要回憶的白天鵝賓館,還將在廣州未來的發展中與這座城市創造更多的共同記憶。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編輯丨張穎 編審丨張傑

來源 | 南方日報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東邊,總投資達460億元的我國首條高世代OLED面板線——LG Display廣州OLED項目正式投產,實體經濟的脊樑依舊堅挺。

西邊,永慶坊遊人如織。粵港澳大灣區同宗同源的文化根脈深入人心,老城市煥發著新活力。

南邊,南沙科學城明珠科學園剛剛落子,其將佈局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支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未來。

北邊,從化生態設計小鎮產業集群已初見成效,鋪就了綠色灣區的“底色”……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向海而興的千年商都,到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州用她的氣質與魄力呈現了中國與世界碰撞融合的生動實踐,形成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自由而開放的氣息:

無數中國企業在廣交會上接受市場的啟蒙和磨礪,全球市場第一次見證了中國製造的巨大潛力;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廣州,如今35週歲的廣州開發區持續不斷釋放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活力;廣州東進南拓一路向海,南沙作為唯一的城市副中心將廣州推向了珠江入海口,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新時代謀新篇布新局,廣州已大步踏上新徵程。“千年商都”的商貿底蘊與紮實的實體經濟優勢、國際大都市特有的樞紐帶動力和網絡連通性,將讓廣州真正擔當起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時代使命。

“雙軸”輝映塑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飛機進入廣州上空,透過層層雲霧,可以窺見或是細長或是舒展的高聳建築群。樓群,是廣州文化經濟社會繁榮的強力展示。但廣州的高樓,始於身高,卻不止於此。

1968年,樓高86.51米、共27層的廣州賓館成為廣州第一高樓,成為傳統中軸線上,繼南朝始建六榕塔、明代始建5層樓後新的地標。70年代開始,城市向東發展,新的最高樓——32層的白雲賓館在環市路上崛起。90年代,被老廣稱為“63層”的廣東國際大廈繼續成為高樓遷移的典型註腳。

廣州城市空間結構演化在1987年迎來關鍵節點。六運會的舉行帶動了天河新城區的迅速發展。從1997年總高度391米的中信廣場建成,到600米的廣州塔、432米的西塔再到2016年530米的東塔正式投入使用,“廣州高度”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刷新了4次。

高聳入雲的廣州塔引領著新中軸線上的建築群落,相對而立的東塔和西塔,猶如廣州的新門戶,花城廣場則成為新的城市會客廳。這些都是一座國際大都市應有的氣象萬千。

可以說,每一次地標高樓的崛起,均帶動城市發展重心的遷移。

北起越秀山,經過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海珠廣場,南抵珠江邊,一條近3公里長的城市傳統中軸線,見證了廣州2200多年的歷史變遷。

北起燕嶺公園,貫穿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小蠻腰,南至海心沙,全長12公里的城市新中軸線,不僅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的日新月異,更彰顯著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底氣。

如今,面積約12平方公里的天河CBD已成為華南地區總部經濟和金融、科技、商務等高端產業高度集聚區,吸引了201個世界500強企業項目“用腳投票”,造就了62棟“億元樓”。

2018年,天河CBD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82.54億元。也就是說,每1平方公里就創造了265.2億元的財富。

新中軸線崛起的同時,老中軸線也不斷煥發新活力。

白天,百年曆史的永慶坊成為熱門“打卡點”。看一場粵劇尋找鄉愁,品一杯“網紅”飲品體驗都市生活,遊客在這裡可實現在傳統與時尚之間“穿越”。目前,廣州251個在建舊改項目面積總和將超過5個珠江新城,更多的城市空間正被重新激活。

夜晚,北京路被列為廣州“夜間經濟”消費新地標。歷經2000多年,北京路至今日均人流量仍達15萬—20萬人次。

高樓向上,廣州向前。新的夢想,正在這座城市徐徐展開。

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南沙中科院明珠科學園等平臺相繼崛起。佈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培育做強6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搶抓石墨烯、太赫茲等未來產業先機,廣州正借力粵港澳大灣區東風,為世界創造新機遇,不斷匯聚著全球高端資源。

“雙軸”交相輝映,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2.98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2.28萬億元,GDP年均增長率達13.78%。

向海而興加速邁向國際大都市

向海而進,廣州人從未停止對外開放的腳步。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2000多年前,廣州就在一片帆影槳聲中叩開了世界的大門。從明清“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到1984年設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前沿窗口,廣州依靠祖國廣袤大地,成為與各國貿易往來的窗口,成就了其“千年商都”的美譽。

“開放是什麼樣,到這一看就知。”為國家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香港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霍英東這樣評價廣州。

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多個“第一”見證了廣州的發展:價格改革在這裡率先“破冰”、率先倡導商品經濟、開創中國酒店業引進外資的先河、制定全國最早的開發區條例、全國首創“人工智能+機器人”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

改革基因融入城市的血液,成為廣州打造全球最佳投資地和企業發展地的基石。

今年上半年,全市投資總額超過5000萬美元的項目65個,佔全市合同外資近七成。實際投資超5000萬美元的有15個,佔全市實際外資的近八成。

“每次走過科韻路,都會感到這裡到處是網易發展的印記。”網易公司首席執行官兼董事丁磊曾感慨廣州的開放包容給了他發展的機會,“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機會。”

數據統計,70年來,廣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121元增長至155491元,增長了1284倍。

在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院長餘龍看來,從古至今,貿易形式不斷變化,但貿易精神中“開放”的基因沒有改變。“應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是開放的血脈使廣州成為千年不衰的商業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廣州“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這是對廣州更高的定位和期許,更是省會城市的使命所在。聚焦自身,廣州必須進一步向開放要動力、要活力、要空間。

“大幅放寬外資准入限制及外資股比、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隨著《關於廣州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提高金融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的出臺,對於廣州利用外資、集聚金融資源,促進金融改革創新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順利起步、廣州對港澳服務貿易分別增長41.3%和98.3%、穗莞深科技創新走廊取得實質進展、廣佛同城化邁出堅實步伐……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城市地位逐步凸顯。

目前,廣州已認可港澳16個工種的職業資格,註冊建築師、房地產估價師等6項建築領域職業資格與香港互認。

新時代背景下的廣州,將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世界“顯示度”。

科創引領賦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27歲的香港青年吳嘉惠沒想到,自己在廣州創辦的Timetable眾創空間開業僅3個月就被一租而空。憑藉清新前衛的設計、口感細膩的咖啡,Timetable成為“大眾點評”上擁有超高人氣的“網紅打卡地”。令吳嘉惠更沒想到的是,這裡還為更多港澳青年打開了一扇創業之門。

Timetable眾創空間是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的4家創業基地之一。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創新創業部部長陳經湛告訴記者,迄今已協助65家港澳青年企業註冊落戶並投入運營,為港澳創業青年提供創業培訓、創業導師輔導、企業孵化、工商註冊、創業配套、法律法規諮詢、稅務諮詢、國家政策諮詢等一站式服務。

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選擇到廣州創業,一系列創新創業基地和眾創平臺正加速落地。8月28日,香港青聯廣州創新創業基地、廣州科學城(澳門)青年創新創業部落正式在黃埔區、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正式揭牌。

他們“小而精”,帶來全新的技術、理念、資本,與現有的國際巨頭、本土創新企業,共同構成了廣州層次分明、充滿生機的“創新雨林”。

現在的廣州東部,從國際生物島往北,經廣州科學城,到中新廣州知識城,一條跨國公司、領軍企業、技術精英雲集的高端產業軸線日益明晰。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說:“一條清晰的大灣區高端產業軸帶,在廣州東部崛起,讓科創走廊的血脈更為通暢。”

今年4月2日,橫跨珠江兩岸的南沙大橋正式開通。未來3—5年,隨著更多交通基礎設施建成,南沙將構建起以南沙為中心的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環繞在南沙大橋周邊的,是廣州南站、寶安機場這樣的交通樞紐,廣州南沙自貿片區、東莞松山湖科技園區這樣的現代經濟載體,以及廣州大學城、深圳雲計算中心、東莞散裂中子源等重要的創新載體。

今年以來,廣州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段)為主軸,優化“三城一區十三節點”空間佈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與中科院共建南沙科學城,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等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方案,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萬家,科創企業超過20萬家。

就在8月29日,第三批3家廣東省實驗室啟動建設,其中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由廣州參與建設。目前,全省10家省實驗室,廣州參與建設的有4家。

據瞭解,第三批省實驗室的建設模式頗具創新。如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採用“核心+網絡”的模式組建,由廣州市承建核心實驗室,在深圳、茂名、肇慶、雲浮市設立分中心。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結合優勢產業及創新資源分佈,按“兩點佈局”模式由廣州、深圳聯合共建。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作用不僅在於向外拓展發展空間,也在於向內帶動其他城市發展。

8月28日,《灣區極點·廣佛融合先導區前期研究報告》開始招標。該報告透露,在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廣佛兩市初步商定圍繞廣州南站,整合廣州南站、荔灣海龍片區、佛山三龍灣等平臺,選址共建廣佛融合先導區,總面積合計372平方公里。

廣州還將推動更高質量廣清一體化,深化與東莞、中山等兄弟城市戰略合作,引領珠江東西兩岸協同聯動發展,打造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為粵東粵西粵北城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服務和支持。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奮鬥者說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廣州地鐵建設事業總部、5/7號線工程建設管理部副總監黃文新:一條線到一張網改變著一座城

廣州地鐵13號線裕豐圍站一條馬路之隔,7號線二期裕豐圍站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作業。未來7號線二期將在這裡實現與13號線的換乘。

這是廣州地鐵建設事業總部、5/7號線工程建設管理部副總監黃文新目前參與建設管理的地鐵線路的施工現場。

從一條線到一張網,回想起過去25年參與廣州地鐵建設和安全管理的歲月,黃文新感慨時光飛逝,不禁心潮澎湃。

1994年3月,黃文新正式參與到地鐵1號線的建設當中。“當時主要負責地鐵防水、主體結構和部分工程的質量管理。地下工程防水要求比較高,雖然首段開通只有5個車站,一共才5.4公里,但對於大家來說都是全新的考驗。”黃文新說。

因為是首條地鐵,經驗欠缺。當時黃文新和其他建設者只好一邊建設一邊摸索。“當時國內還沒有盾構機,我們就從日本購買了盾構機,由技術人員現場進行操作,通過自學逐漸打破技術的壁壘。”

1997年6月28日,廣州地鐵正式實現“0的突破”。“雖然首段地鐵是觀光試運營,還不算正式運營,但是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動,幾乎全城市民都在歡慶。”地鐵開通首日,黃文新帶著家人一起試乘,當時激動的心情至今難忘。

加入廣州地鐵後,黃文新先後參與了廣州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5號線、6號線、7號線一期、8號線、9號線等線路的建設管理工作。

日前,廣州地鐵線網圖新增了21號線(員村—鎮龍西)和8號線北延段線路信息。這也意味著廣州地鐵里程即將突破500公里。從1997年廣州地鐵1號線首段開通至今,從0到500公里,廣州地鐵僅用了22年時間。預計到2023年,廣州地鐵總開通里程將突破800公里,串聯起更多區域與周邊城市。

時光印記廣州白天鵝賓館:“四門大開”迎賓客敢為人先領潮流

珠江三段水道的交匯處,江面最寬的一段叫做“白鵝潭”。岸邊,白天鵝賓館矗立在這裡,與寬闊浩淼、煙波盪漾的珠江水相得益彰。作為中外合作建成內地首個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伴隨改革開放而生,其從籌劃建設到開業運營,多項改革開創行業風氣之先,在時代潮流中展翅而飛。

回顧歷史,白天鵝賓館的建設並非如今建設一座設施先進的酒店那麼簡單。

1957年廣交會創辦後,來賓的住宿難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改革開放初期,為解決住宿難的問題,廣州決心率先發展酒店業促引資。在此背景下,白天鵝賓館的建設被提上日程。

當時,白天鵝賓館建設的資金及合作體制問題就引發討論。“白天鵝賓館項目動工後體制一直沒明確,直到1982年才定下的合作經營,此前霍英東先生是想直接建好捐贈給國家,最終還是決定共同合作建設並經營管理。”白天鵝賓館第二任總經理楊小鵬回憶道。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1983年2月6日,白天鵝賓館在廣州沙面建成開業,成為內地首家五星級酒店。當時,國內涉外酒店都是“閒人莫進”,白天鵝賓館一開業便“四門大開”。

“這一做法在當時是石破天驚。”楊小鵬說,實行“四門大開”後,賓館每天都人滿為患,“第一天就用去了400卷高級廁紙,酒店大堂地毯下每天掃出兩大碗塵土。”

白天鵝賓館開業後當年便實現盈利,成功帶動大批外資進入廣州。“四門大開”的做法,此後也被全國同行效仿,成為行業常態。此外,推進物資物價改革、工資制度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等舉措,也讓白天鵝賓館多次開行業風氣之先,成就了後來其在中國酒店業發展史上的10餘個“第一”。2003年,白天鵝賓館中外合作期滿,資產歸廣東省政府所有。

2011年,白天鵝賓館與時俱進、進行升級改造,以全面提升賓館居住環境和設備設施,作為廣州白天鵝賓館建成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造工程,所涉建築面積超10萬平方米。2015年,白天鵝賓館正式復業、對外迎客。此次改造白天鵝賓館依然保留了“故鄉水”和“濯月亭”,同時客房從843間調整為520間,智能化、環保化的管理手段被運用在酒店管理中。

近期,白天鵝賓館還與廣州電信共同簽訂共建5G智慧酒店項目戰略合作協議。作為廣州重要回憶的白天鵝賓館,還將在廣州未來的發展中與這座城市創造更多的共同記憶。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編輯丨張穎 編審丨張傑

來源 | 南方日報

【特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老城煥生機 發展顯活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