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跨界造車的姚振華們,多一些耐心和敬意'

"

導讀:房企跨界造車,既不違法,也不會造成市場動盪,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而言,房產企業的戰略轉型,都不應被質疑甚至是否定。但遺憾的是,無論是恆大還是寶能,他們的入局,接踵而來的不是鮮花與掌聲,而是鋪天蓋地的嘲諷、質疑甚至是惡意抹黑。儘管種種言論都是捕風捉影,但字字誅心,甚囂塵上。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對轉戰造車領域的“姚振華們”,多一些期待,少一些詆譭;或許他們代表的才是中國汽車行業的未來。

"

導讀:房企跨界造車,既不違法,也不會造成市場動盪,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而言,房產企業的戰略轉型,都不應被質疑甚至是否定。但遺憾的是,無論是恆大還是寶能,他們的入局,接踵而來的不是鮮花與掌聲,而是鋪天蓋地的嘲諷、質疑甚至是惡意抹黑。儘管種種言論都是捕風捉影,但字字誅心,甚囂塵上。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對轉戰造車領域的“姚振華們”,多一些期待,少一些詆譭;或許他們代表的才是中國汽車行業的未來。

對跨界造車的姚振華們,多一些耐心和敬意

(經理人網原創報道/記者鍾冬全)從風雲激盪、野蠻生長,到天花板凸顯,經歷了三十多年高速發展的房地產行業,也正從疾馳的快車道走下,減速慢行。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調下,樓市信仰漸漸走下神壇;公眾對於房地產投資放膽“買買買”的熱情,也逐漸退卻。雖然,這難言是地產行業的黃昏,但在可預見的期限內,“緩速增長”必將成為地產行業的“新常態”。

轉型,幾乎是每個房地產企業必須要面臨的抉擇。而汽車行業,則是地產企業特別關注的領域,沒有之一。無論是恆大宣稱的豪擲三千億研發新能源汽車,還是寶能強勢入股觀致,在全國深度佈局汽車產業鏈,房企造車的熱望,遠超預期。

房企巨頭跨界造車沒有原罪

事實上,房企轉戰汽車市場這一全新的賽道,至少是現階段最優的選擇,沒有之一。

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的週期事實上已經結束,新常態下市場對房產增量需求日漸趨冷。在“穩字當頭”的宏觀政策環境下,巨無霸的房企轉型,跨界的領域一定是份額足夠巨大、仍有旺盛需求空間的增長型市場。在當下,除了汽車行業,並無其他。

宏觀數據顯示,地產行業目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10%;房產企業所積累承載的資金總額高達數十萬億。由於資本本身天然的趨利性使然,目前除了汽車市場,沒有任何行業能夠承接如此鉅額的資金存量轉移。

無論是恆大大張旗鼓宣稱3000億的高調入場,還是寶能緊鑼密鼓地低調佈局。事實上,房企向汽車行業的進擊,只是剛剛開始。

市場經濟環境下,對於市場主體而言,“法無禁止即可為”。

房企跨界造車,既不違法,也不會造成市場的動盪,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而言,房產企業的戰略轉型,都不應被質疑甚至是否定。但遺憾的是,無論是恆大還是寶能,他們的入局,接踵而來的不是鮮花與掌聲,而是鋪天蓋地的嘲諷、質疑甚至是惡意抹黑。

有人說,房企跨界轉戰汽車行業無非是跑馬圈地。

有人說,房企沒有製造基因,根本不可能造出市場需要的汽車。

更有人說,喜歡賺快錢的房企,不可能安心造車。

種種言論儘管都是捕風捉影,但字字誅心,甚囂塵上,成為所謂行業主流觀點。

“中國的汽車產業發展至今,固有的利益格局已經形成。不管承認與否,新入局者的強勢闖入,就意味著對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分割。深耕汽車領域多年的傳統車企、經銷商、甚至是行業媒體,對新入局者的態度很難友好。”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行業觀察人士表示,“但這並不意味著,房企跨界造車是有原罪的。相反,房企擁有巨大資金存量的資本優勢,將為汽車行業帶來新一輪的技術升級所亟需的資金。想造好車,有錢並不是萬能的;但沒錢,那是萬萬不能的。”

地產造車新勢力的“鯰魚效應”

毋庸諱言,當市場被壟斷企業成長為寡頭,便意味著其進入了舒適區。沒有了外來入侵者的咄咄逼人,也不存在生存危機,在穩固的利益分配格局之下,傳統大牌的整車企業也因為太過舒服而喪失了銳氣。

但寒冬降臨,過慣了舒服日子的傳統整車企業才會發現,如果無法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再大的品牌價值也會被透支殆盡。傳統整車企業只有尋求改變,才能不斷優化升級。而地產企業的跨界之舉,給它們這樣的刺激。

作為造車新勢力的地產企業,強勢入局,其給市場帶來的改觀也是顯而易見。

最為直觀也是最受行業關注的,是地產企業的壕。攜大量資金入市,充沛的資金注入,“不差錢”的優勢,確實會為行業帶來變革:汽車製造是重資產行業,無論是研發還是渠道通路的拓展,沒有鉅額的資金儲備不可能實現。當汽車研發巨大的資金缺口邂逅不差錢的房企,資本的優勢是房企跨界造車最大的底牌。

或許,數據可以說明一切。即使是在行業寒冬,資本驅動下,房企造車新勢力的投入熱情依然不減。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5的綠地首開先河後,截止到近日,已經陸續有10家地產界的重量級巨頭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包括恆大、萬達、綠地、寶能、福利、大名城等,上述企業的計劃投資總額約4000億元。房企已經取代互聯網科技企業,成為造車新勢力中最具實力的入局者。

充裕的資金注入,為汽車行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位業內知名人士表示:“不管是寶能還是恆大,他們的入場確實為汽車產業注入了動力,也帶來全新的機遇。造車新勢力特別是房企造車新勢力的湧入,倒逼整個行業重塑創新的技術方向。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房產企業的湧入,汽車領域的人才流動速度也進一步加快。特別是在研發環境相對自由的民營企業,人才的創新能力將進一步得到激發。事實上,房企企業造車的鯰魚效應已經初見端倪。”

"

導讀:房企跨界造車,既不違法,也不會造成市場動盪,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而言,房產企業的戰略轉型,都不應被質疑甚至是否定。但遺憾的是,無論是恆大還是寶能,他們的入局,接踵而來的不是鮮花與掌聲,而是鋪天蓋地的嘲諷、質疑甚至是惡意抹黑。儘管種種言論都是捕風捉影,但字字誅心,甚囂塵上。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對轉戰造車領域的“姚振華們”,多一些期待,少一些詆譭;或許他們代表的才是中國汽車行業的未來。

對跨界造車的姚振華們,多一些耐心和敬意

(經理人網原創報道/記者鍾冬全)從風雲激盪、野蠻生長,到天花板凸顯,經歷了三十多年高速發展的房地產行業,也正從疾馳的快車道走下,減速慢行。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調下,樓市信仰漸漸走下神壇;公眾對於房地產投資放膽“買買買”的熱情,也逐漸退卻。雖然,這難言是地產行業的黃昏,但在可預見的期限內,“緩速增長”必將成為地產行業的“新常態”。

轉型,幾乎是每個房地產企業必須要面臨的抉擇。而汽車行業,則是地產企業特別關注的領域,沒有之一。無論是恆大宣稱的豪擲三千億研發新能源汽車,還是寶能強勢入股觀致,在全國深度佈局汽車產業鏈,房企造車的熱望,遠超預期。

房企巨頭跨界造車沒有原罪

事實上,房企轉戰汽車市場這一全新的賽道,至少是現階段最優的選擇,沒有之一。

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的週期事實上已經結束,新常態下市場對房產增量需求日漸趨冷。在“穩字當頭”的宏觀政策環境下,巨無霸的房企轉型,跨界的領域一定是份額足夠巨大、仍有旺盛需求空間的增長型市場。在當下,除了汽車行業,並無其他。

宏觀數據顯示,地產行業目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10%;房產企業所積累承載的資金總額高達數十萬億。由於資本本身天然的趨利性使然,目前除了汽車市場,沒有任何行業能夠承接如此鉅額的資金存量轉移。

無論是恆大大張旗鼓宣稱3000億的高調入場,還是寶能緊鑼密鼓地低調佈局。事實上,房企向汽車行業的進擊,只是剛剛開始。

市場經濟環境下,對於市場主體而言,“法無禁止即可為”。

房企跨界造車,既不違法,也不會造成市場的動盪,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而言,房產企業的戰略轉型,都不應被質疑甚至是否定。但遺憾的是,無論是恆大還是寶能,他們的入局,接踵而來的不是鮮花與掌聲,而是鋪天蓋地的嘲諷、質疑甚至是惡意抹黑。

有人說,房企跨界轉戰汽車行業無非是跑馬圈地。

有人說,房企沒有製造基因,根本不可能造出市場需要的汽車。

更有人說,喜歡賺快錢的房企,不可能安心造車。

種種言論儘管都是捕風捉影,但字字誅心,甚囂塵上,成為所謂行業主流觀點。

“中國的汽車產業發展至今,固有的利益格局已經形成。不管承認與否,新入局者的強勢闖入,就意味著對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分割。深耕汽車領域多年的傳統車企、經銷商、甚至是行業媒體,對新入局者的態度很難友好。”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行業觀察人士表示,“但這並不意味著,房企跨界造車是有原罪的。相反,房企擁有巨大資金存量的資本優勢,將為汽車行業帶來新一輪的技術升級所亟需的資金。想造好車,有錢並不是萬能的;但沒錢,那是萬萬不能的。”

地產造車新勢力的“鯰魚效應”

毋庸諱言,當市場被壟斷企業成長為寡頭,便意味著其進入了舒適區。沒有了外來入侵者的咄咄逼人,也不存在生存危機,在穩固的利益分配格局之下,傳統大牌的整車企業也因為太過舒服而喪失了銳氣。

但寒冬降臨,過慣了舒服日子的傳統整車企業才會發現,如果無法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再大的品牌價值也會被透支殆盡。傳統整車企業只有尋求改變,才能不斷優化升級。而地產企業的跨界之舉,給它們這樣的刺激。

作為造車新勢力的地產企業,強勢入局,其給市場帶來的改觀也是顯而易見。

最為直觀也是最受行業關注的,是地產企業的壕。攜大量資金入市,充沛的資金注入,“不差錢”的優勢,確實會為行業帶來變革:汽車製造是重資產行業,無論是研發還是渠道通路的拓展,沒有鉅額的資金儲備不可能實現。當汽車研發巨大的資金缺口邂逅不差錢的房企,資本的優勢是房企跨界造車最大的底牌。

或許,數據可以說明一切。即使是在行業寒冬,資本驅動下,房企造車新勢力的投入熱情依然不減。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5的綠地首開先河後,截止到近日,已經陸續有10家地產界的重量級巨頭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包括恆大、萬達、綠地、寶能、福利、大名城等,上述企業的計劃投資總額約4000億元。房企已經取代互聯網科技企業,成為造車新勢力中最具實力的入局者。

充裕的資金注入,為汽車行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位業內知名人士表示:“不管是寶能還是恆大,他們的入場確實為汽車產業注入了動力,也帶來全新的機遇。造車新勢力特別是房企造車新勢力的湧入,倒逼整個行業重塑創新的技術方向。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房產企業的湧入,汽車領域的人才流動速度也進一步加快。特別是在研發環境相對自由的民營企業,人才的創新能力將進一步得到激發。事實上,房企企業造車的鯰魚效應已經初見端倪。”

對跨界造車的姚振華們,多一些耐心和敬意

全方位佈局,打通汽車全產業鏈

眾多周知,地產行業是一個產業鏈極長的行業。而地產企業的跨界,則把產業鏈思維帶入到汽車行業當中。

事實上,地產企業跨界造車,不是隻圖快錢,而是在謀求構建汽車產業新的帝國。

以寶能為例,除了造整車,寶能同時在零部件領域也有所佈局。據悉,早在多年前寶能就已開展汽車變速箱、汽車電池製造等業務,並在近年來陸續開展了汽車配件、汽車金融、汽車保險等業務,涵蓋“研發-零部件-整車製造-後市場”的完整產業鏈。

與之類似,恆大在產業鏈的上下游也有大手筆的佈局。恆大2018年投資144.9億元入股廣匯汽車銷售集團;從2019年1月開始,恆大先後以投資或收購的方式,與瑞典電動汽車公司NEVS、超跑公司柯尼塞格、上海卡耐新能源、康泰機電等公司達成合作,對於製造電動汽車需要的核心三電(電機、電池、電控)系統均有所涉及。截止到目前,恆大已經從技術、生產、銷售等多個層面完成了造車產業鏈的準備。

相較於傳統整車企業單純聚焦於汽車的製造和生產,房企跨界造車的產業鏈視角為汽車產業的升級迭代和資源整合提供契機。

汽車工業被稱為“工業中的工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就像當年將房地產升級為國家支柱產業一樣,在中國製造2025的宏偉藍圖中,汽車行業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那些曾在地產領域締造過輝煌帝國的姚振華、楊國強們,為什麼就不能在汽車領域再造輝煌闖出一份新天地呢?

須知,這些在地產行業激烈競爭當中存活下來並躋身頭部行列的企業掌舵者們,是對商業動向和行業趨勢判斷最為精準的商業精英。如今,他們真金白銀砸向汽車產業,誰敢說不是先知先覺的商業智慧呢?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對轉戰造車領域的“姚振華們”,多一些期待,少一些詆譭;或許他們代表的才是中國汽車行業的未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