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國製造逆襲德國,IT產品最受追捧

新能源 經濟 美國 法國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 2017-10-31

現在被視為質量過硬代名詞的“德國製造”,百年前還是低劣貨的象徵;如今,“中國製造”也正在甩開山寨貨的帽子。本月,德國權威質量管理機構德國質量協會(DGQ)和德國市場研究機構“Innofact”公佈的一項最新調查研究結果顯示, 儘管依然存在負面形象,但“中國製造”在德國受歡迎度比其名聲要好不少。這項調查顯示,八成德國人認為“中國製造”是“德國製造”的對手,僅有11%的德國的消費者拒絕中國產品。

目前,“中國製造”進入德國人的購物袋已成為常態。德國《質量管理雜誌》網站10月10日公佈了這項調查結果,其中54%的受訪者認為,來自中國的競爭者正加大步伐,將超越德國品牌和德國企業的創新能力。

德媒:中國製造逆襲德國,IT產品最受追捧

德國質量協會的調查結果(來源:DGQ網站)

“中國製造”哪些領域做得比較好?受訪者認為,最突出的是“數字化和信息技術領域”。中國的電子產品特別受歡迎。有50%的受訪者購買過中國品牌的智能手機、電腦或照相機,其中70%的人點贊。64%的人認為,中國在這一領域已超越德國。

其次受歡迎的“中國製造”產品是電動車領域。

此外,德國的廚房裡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中國電器。有23%的受訪者已購買中國生產的廚房用具,超過一半的人表示願意購買。

德新社的報道稱,令人震驚的是,德國年輕一代對中國製造的認同感更高。在18至29歲的群體中,82%已是中國製造的消費者。

至於“德國製造”哪些領域比“中國製造”更出色,受訪者主要選出三個方面:一是德企在研發方面投入更多,成果更好;二是機械和設備製造仍是“德國製造”的招牌行業;三是基礎設施方面。不過他們認為,在這些領域,中國正在縮小與德國的差距。

調查也顯示,儘管大多數德國人正在購買中國製造,但只有4%的受訪者對中國製造完全沒有負面印象。受訪者對中國製造的負面印象主要有:品牌聲譽欠缺(60%),質量有待提高(57%)和檢測認可缺乏(50%)。

報告稱,“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未來都具有更大發展潛力,尤其是中國。約3/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製造”的質量20年後會更好,只有22%的人認為不會變。對於全球質量典範“德國製造”,51%的受訪者認為20年後質量仍會不斷優化,41%的人則認為會“原地不動”。此外,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隨著“中國製造”的進步,“德國製造”也可在壓力下迸發出更大潛能。

“‘中國製造2025’戰略已明確指出,中國製造將不再是廉價的大規模製造的商品,而是代表著創新和優質”,德國質量協會執行董事克里斯托夫·皮恩克斯說,毫無疑問,到2025年,中國經濟發展將給德國帶來挑戰。他認為,中國製造在德國有廣泛的客戶群說明,該計劃將取得成功。在中國製造的成長過程中,德國製造應更好與其合作,而不是相互對抗。

在這份調查報告發布之前,德國質量協會還委託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進行進行了一次名為“質量—德國製造”的調查,對象為1214家從規模和行業分佈而言具有代表性的德國工業和服務業企業。這是迄今相關主題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查。

調查顯示,超過42%的德國企業認為,中國將在質量競賽中大幅趕超。大型企業對此感受尤為明顯:在員工人數超過250人的受訪企業中,超過56%的企業認為中國在今後20年內將在質量方面迎頭趕上。只有3%的企業認為,“中國製造”的質量會下降。

而德國財經網則表示,20年前,“中國製造”還不是“德國製造”的競爭對手。如今,中國產品的質量在許多領域已經成為德國的最大競爭者,比如機械製造、高鐵等,中國手機、電視機生產也領先世界。

位於中國之後的是波蘭,超過1/3的德國企業(38%)認為,這個鄰國在20年後會在產品質量上獲得進步。印度和土耳其分列第三(35%)和第四 (32%)。德國質量協會主席尤爾根·瓦爾維格認為,“這些經濟體正快速擺脫以成本為導向的定價策略,希望在質量領域有所作為。中國、波蘭和印度等國家正 在緊追德國”

德國企業對“德國製造”總體感覺良好。28%的受訪企業預計,德國企業今後20年內在質量上還會更上一層樓。超過43%的企業相信,德國將保持現有質量水平。質量因素僅在出口業務方面就為德國企業創造數千億歐元的盈利。”

令人意外的是,德國企業沒有把西方企業作為重要競爭對手。受訪企業認為,西方同行在今後20年內生產質量最多原地踏步,甚至會不斷退步。調查結果顯示, 質量下降最快的前五個國家分別是:意大利(24%)、法國(20%)、美國(15%)、俄羅斯(7%)、和土耳其(7%)。

德媒:中國製造逆襲德國,IT產品最受追捧

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的中國機械手(資料圖,來源網絡)

彷彿是為了給德國德國質量協會增加註腳,觀察者網注意到,10月18日,德國風電巨頭企業森維安公司(Senvion)與中國企業簽署了採購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的框架供貨合同,這是德國首次採購中國該型產品,也是中國首次批量打入歐盟市場,中國風電裝備在全球高端風電市場的新突破。拿下這個訂單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德國國內本身就有兩家世界級的風電設備製造商西門子和艾維康。

根據雙方簽訂的框架協議,未來三年將向後者出口至少100臺3.7MW-144機型風力發電機,兩家公司將深度合作,中車株洲電機將提供森微安公司總需求50%的產品。

之所以德國巨頭企業選擇“中國製造”,原因就是高品質。森維安這次購買的風電發動機對噪音要求極高,而中車株洲電機的產品不僅是國內噪音控制技術最高的,也超過了全球行業標準。——能夠讓德國巨頭企業放棄本國產品採購“中國製造”,這說明了一個問題,至少在該領域中國製造不遜色於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德國媒體早就注意到“中國製造”的廉價形象已經成為歷史,而正朝著品牌創新、品質保障邁進。

去年7月,德國《商報》在一篇社評中,提到了蘋果在中國市場舒服日子的結束,並分析了其背後的內容。

評論指出“蘋果公司的iPhone屬於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科技產品,……在增速最快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國,iPhone系列曾被看作是黃金標準。然而在蘋果不得不對付銷售業績下降時,華為、小米等中國品牌迎頭趕上。這是一個長遠發展的前奏:中國品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升,廉價形象已是過去時了”,文章在開頭這樣寫道。

文章表示,沒有品牌,價格便宜,這曾經是中國商品的特點。這已經成為了歷史。"如今,品牌的創新、設計和打造成為了很多中國企業的首要目標。其中打前陣的是電子產品和電子商務企業。"

作者以華為為例,在5年的時間裡,該公司成長為了僅次於三星和蘋果的世界第三大手機制造商,而且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銷售業績走弱的情況下,仍在今年第一季度實現了銷售業績同比25%的增長。

“這種崛起有三個原因:第一,質量。中國生產商如今有能力製造出高質量的產品了,國際品牌在這方面的優勢縮水。在提供相同品質的產品方面,中國生產商做得越來越好,而這是吸引顧客的基本前提。……第二,錢。在過去幾年,這些公司在中國國內賺足了錢,來實現它們耗資巨大的廣告攻勢。……第三,中國國內市場的疲軟。自從中國告別飛速增長以來,企業們開始扭轉方向。儘管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仍是一個重要的銷售市場,但這些企業越來越意識到,必須更多著眼全球市場、保證長期增長。很多都是以新興國家為切入點,而華為告訴人們,中國企業也可以在歐洲這樣的成熟市場上立足。”

作者在最後寫道,這些都給歐洲帶來了影響。“‘中國製造’逐漸從廉價商標變為品質保障。電子產品和電子商務公司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消費品生產商可能緊隨其後。歐洲企業必須要適應這一點。目前歐洲產品在中國還享有盛名,然而很快,如果想要跑贏中國的後起之秀,這些歐洲企業除了品牌響、質量好之外,還必須拿出更多的東西--既在中國,也在歐洲本土市場。”

觀察者網查詢到,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海外市場。德國是中國在歐盟的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實際投資來源地、第二大投資目的國。中德貿易額佔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額約三成,是中國與英、法、意三國貿易的總和。特別是“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目前已明確了開展先進製造合作的12個重點領域。首條“工業4.0”示範生產線在瀋陽落地,青島、蕪湖、揭陽、太倉等地的中德產業園區蓬勃發展,雙方在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能製造、電動汽車等領域的創新研發合作方興未艾。

德媒:中國製造逆襲德國,IT產品最受追捧

2016年6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