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心理學 讀書 文章 經濟 設計 慕妤說 2019-08-08
"

記憶,就是我們大腦接受、儲存和使用的過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和印象的累積;通過對記憶的搜索,我們會把有用的信息提取出來,以此解決相關問題。

而一般來說,我們的記憶可以分為三種:

1,瞬間記憶;

2,短期記憶;

3,長期記憶;

這三者之間存在的密切的關係:對外界的接觸而獲得瞬間記憶,對其賦予效用後,變成短期記憶,再通過反覆使用短期記憶,那麼以此獲得的信息就會變成長期記憶,長久地儲存在我們的大腦當中。

對於學習來說,長期記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想要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很多人往往喜歡通過一些死記硬背式機械記憶方法去學習。

其實,這種低效的記憶方法,反而會讓我們忘得更加快,難以形成穩定的長期記憶。

因此,我們只有學會科學的記憶方法,才能夠快速高效地記憶知識,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

記憶,就是我們大腦接受、儲存和使用的過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和印象的累積;通過對記憶的搜索,我們會把有用的信息提取出來,以此解決相關問題。

而一般來說,我們的記憶可以分為三種:

1,瞬間記憶;

2,短期記憶;

3,長期記憶;

這三者之間存在的密切的關係:對外界的接觸而獲得瞬間記憶,對其賦予效用後,變成短期記憶,再通過反覆使用短期記憶,那麼以此獲得的信息就會變成長期記憶,長久地儲存在我們的大腦當中。

對於學習來說,長期記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想要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很多人往往喜歡通過一些死記硬背式機械記憶方法去學習。

其實,這種低效的記憶方法,反而會讓我們忘得更加快,難以形成穩定的長期記憶。

因此,我們只有學會科學的記憶方法,才能夠快速高效地記憶知識,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什麼是科學記憶?

想要掌握科學的記憶,就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科學記憶”。

科學記憶法,指的就是運用科學知識,確切認知和了解記憶的原理、遺忘規律,然後再結合自身學習情況而形成的高效記憶方法。

我們無論學習什麼,看書也好,提升自己的能力也罷,通過科學記憶法去記憶學到的內容,我們更能夠掌握到知識的核心和運用。

而“科學記憶法”,常用的方式有三種:

1,理解記憶法;

2,聯想記憶法;

3,具象記憶法;

在我們學習的時候,根據自身的學習內容,懂得交錯使用這三種記憶方式幫助自己去記憶知識,我們就的學習就更有效果,記憶也會更牢固了。

只要有意識去運用科學的方式去記憶,你很快就會變成一個學習高手。

"

記憶,就是我們大腦接受、儲存和使用的過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和印象的累積;通過對記憶的搜索,我們會把有用的信息提取出來,以此解決相關問題。

而一般來說,我們的記憶可以分為三種:

1,瞬間記憶;

2,短期記憶;

3,長期記憶;

這三者之間存在的密切的關係:對外界的接觸而獲得瞬間記憶,對其賦予效用後,變成短期記憶,再通過反覆使用短期記憶,那麼以此獲得的信息就會變成長期記憶,長久地儲存在我們的大腦當中。

對於學習來說,長期記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想要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很多人往往喜歡通過一些死記硬背式機械記憶方法去學習。

其實,這種低效的記憶方法,反而會讓我們忘得更加快,難以形成穩定的長期記憶。

因此,我們只有學會科學的記憶方法,才能夠快速高效地記憶知識,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什麼是科學記憶?

想要掌握科學的記憶,就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科學記憶”。

科學記憶法,指的就是運用科學知識,確切認知和了解記憶的原理、遺忘規律,然後再結合自身學習情況而形成的高效記憶方法。

我們無論學習什麼,看書也好,提升自己的能力也罷,通過科學記憶法去記憶學到的內容,我們更能夠掌握到知識的核心和運用。

而“科學記憶法”,常用的方式有三種:

1,理解記憶法;

2,聯想記憶法;

3,具象記憶法;

在我們學習的時候,根據自身的學習內容,懂得交錯使用這三種記憶方式幫助自己去記憶知識,我們就的學習就更有效果,記憶也會更牢固了。

只要有意識去運用科學的方式去記憶,你很快就會變成一個學習高手。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通過理解的方式去記憶

研究表明,人類對於自己所理解或認同的事物,更加容易去記憶。

當你學習某些知識的時候,先把內容的核心主旨和邏輯關係弄清楚,直到你的大腦掌握到知識的“前因後果”,你自然而然就把知識記憶在腦中了。

但是怎麼做到“理解”知識呢?畢竟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並不是都高到就能輕鬆消化學到的知識。

這就要根據知識的不同類型,針對性去理解,然後記憶了。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提出的四大知識類型,他把知識分為四類:

1,事實性知識(factual knowledge),直接描述事實的內容;

例如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去;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美國目前人均GDP比中國高很多等等。

2,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某些觀點或現象的原理總結;

例如經濟學的概念“沉沒成本“、“需求定律”;心理學的“第一印象效應”,“羅森塔爾效應”等等。

3,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是如何做“事”的知識,需要遵從一定的步驟;

例如通過做手工設計出一個作品,需要經過哪些步驟,那每一個步驟組合起來的知識,就是程序性知識。

4,元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是關於一般的認知知識和自我認知的知識;

這種知識在此暫且不表。

而在這四種知識當中,概念性知識是我們進行理解的第一步,也是理解的基礎。

不管你是通過什麼方式去學習,聽課也好,看書也罷,當你能夠從學習內容當中建構出意義時,那你就算是理解了。也就是說,你讓“新知識”跟大腦重的原有知識產生關聯時,你就產生了理解。

而理解的方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解釋知識。

將接受到的信息,從一種表徵方式轉換成另一種表徵方式,就是理解的過程。

例如“沉沒成本“這個概念,”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當我們接收到這個信息之後,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它,如“一些已經付出,而對當前事情不會產生影響的費用”,那就說明你已經在理解它了。

第二,舉出例子。

針對概念,舉出相關的例子。例如你去看電影,買了一張電影票,沒想到臨開場之前,電影票丟了,那麼“丟失的電影票”,就是屬於沉沒成本。

那麼你要不要繼續看電影,就不能以這個沉沒成本去影響自己的決策。決定你要不要繼續看電影的,是你想不想和有沒有足夠的錢財去買票看,這個決策並不是建立在“丟失的電影票”這個沉沒成本之上。

第三,知識分類。

這是構建知識體系的一步。

當你懂得把學會的概念,分到某個知識範疇的類別,說明你已經知道這個知識的應用範圍和應用對象了。

很明顯,“沉沒成本”這個知識概念,是屬於經濟學上的概念,而這個概念,跟我們生活上的“經濟行為”有密切關係。

當你把這些知識分類到“經濟行為”這個範疇中,你自然就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種知識了。

第四,總結概括。

懂得對知識總結概括出核心主旨。

當你學到一個知識,你能夠用一句話或者一個關鍵詞把這個知識總結出來嗎?你知道某篇文章主要是闡述什麼觀點嗎?你能不能提取出精華,讓知識更容易理解呢?

總結是理解的重要步驟。如果你無法對學到的知識用自己語言概括出來,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到知識的含義。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如比較不同知識的關聯之處,推斷出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甚至構建出自己對概念的模型等,都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去理解知識,消化知識,重塑知識。

簡單一句就是,學習就要善於思考,懂得舉一反三。只要這樣去理解知識點,你才能夠把它記在大腦裡。

"

記憶,就是我們大腦接受、儲存和使用的過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和印象的累積;通過對記憶的搜索,我們會把有用的信息提取出來,以此解決相關問題。

而一般來說,我們的記憶可以分為三種:

1,瞬間記憶;

2,短期記憶;

3,長期記憶;

這三者之間存在的密切的關係:對外界的接觸而獲得瞬間記憶,對其賦予效用後,變成短期記憶,再通過反覆使用短期記憶,那麼以此獲得的信息就會變成長期記憶,長久地儲存在我們的大腦當中。

對於學習來說,長期記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想要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很多人往往喜歡通過一些死記硬背式機械記憶方法去學習。

其實,這種低效的記憶方法,反而會讓我們忘得更加快,難以形成穩定的長期記憶。

因此,我們只有學會科學的記憶方法,才能夠快速高效地記憶知識,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什麼是科學記憶?

想要掌握科學的記憶,就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科學記憶”。

科學記憶法,指的就是運用科學知識,確切認知和了解記憶的原理、遺忘規律,然後再結合自身學習情況而形成的高效記憶方法。

我們無論學習什麼,看書也好,提升自己的能力也罷,通過科學記憶法去記憶學到的內容,我們更能夠掌握到知識的核心和運用。

而“科學記憶法”,常用的方式有三種:

1,理解記憶法;

2,聯想記憶法;

3,具象記憶法;

在我們學習的時候,根據自身的學習內容,懂得交錯使用這三種記憶方式幫助自己去記憶知識,我們就的學習就更有效果,記憶也會更牢固了。

只要有意識去運用科學的方式去記憶,你很快就會變成一個學習高手。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通過理解的方式去記憶

研究表明,人類對於自己所理解或認同的事物,更加容易去記憶。

當你學習某些知識的時候,先把內容的核心主旨和邏輯關係弄清楚,直到你的大腦掌握到知識的“前因後果”,你自然而然就把知識記憶在腦中了。

但是怎麼做到“理解”知識呢?畢竟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並不是都高到就能輕鬆消化學到的知識。

這就要根據知識的不同類型,針對性去理解,然後記憶了。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提出的四大知識類型,他把知識分為四類:

1,事實性知識(factual knowledge),直接描述事實的內容;

例如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去;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美國目前人均GDP比中國高很多等等。

2,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某些觀點或現象的原理總結;

例如經濟學的概念“沉沒成本“、“需求定律”;心理學的“第一印象效應”,“羅森塔爾效應”等等。

3,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是如何做“事”的知識,需要遵從一定的步驟;

例如通過做手工設計出一個作品,需要經過哪些步驟,那每一個步驟組合起來的知識,就是程序性知識。

4,元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是關於一般的認知知識和自我認知的知識;

這種知識在此暫且不表。

而在這四種知識當中,概念性知識是我們進行理解的第一步,也是理解的基礎。

不管你是通過什麼方式去學習,聽課也好,看書也罷,當你能夠從學習內容當中建構出意義時,那你就算是理解了。也就是說,你讓“新知識”跟大腦重的原有知識產生關聯時,你就產生了理解。

而理解的方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解釋知識。

將接受到的信息,從一種表徵方式轉換成另一種表徵方式,就是理解的過程。

例如“沉沒成本“這個概念,”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當我們接收到這個信息之後,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它,如“一些已經付出,而對當前事情不會產生影響的費用”,那就說明你已經在理解它了。

第二,舉出例子。

針對概念,舉出相關的例子。例如你去看電影,買了一張電影票,沒想到臨開場之前,電影票丟了,那麼“丟失的電影票”,就是屬於沉沒成本。

那麼你要不要繼續看電影,就不能以這個沉沒成本去影響自己的決策。決定你要不要繼續看電影的,是你想不想和有沒有足夠的錢財去買票看,這個決策並不是建立在“丟失的電影票”這個沉沒成本之上。

第三,知識分類。

這是構建知識體系的一步。

當你懂得把學會的概念,分到某個知識範疇的類別,說明你已經知道這個知識的應用範圍和應用對象了。

很明顯,“沉沒成本”這個知識概念,是屬於經濟學上的概念,而這個概念,跟我們生活上的“經濟行為”有密切關係。

當你把這些知識分類到“經濟行為”這個範疇中,你自然就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種知識了。

第四,總結概括。

懂得對知識總結概括出核心主旨。

當你學到一個知識,你能夠用一句話或者一個關鍵詞把這個知識總結出來嗎?你知道某篇文章主要是闡述什麼觀點嗎?你能不能提取出精華,讓知識更容易理解呢?

總結是理解的重要步驟。如果你無法對學到的知識用自己語言概括出來,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到知識的含義。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如比較不同知識的關聯之處,推斷出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甚至構建出自己對概念的模型等,都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去理解知識,消化知識,重塑知識。

簡單一句就是,學習就要善於思考,懂得舉一反三。只要這樣去理解知識點,你才能夠把它記在大腦裡。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運用聯想讓知識跟外界聯繫起來

聯想記憶法,就是利用識記對象與客觀現實的聯繫、已知與未知的聯繫、材料內部之間的聯繫去記憶的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兩個事物之間的共同點進行記憶的一種方法。如果你能夠把學習內容與自己的親身經歷銜接在一起,記憶效果就會更好。

美國記憶大師哈利·洛雷曾經說過:“記憶的基本法則,就是由新的信息聯想於已知的事物。”這句話就說明了聯想記憶,重在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

在運用聯想記憶法的時候,一般都有兩種應用方式:

第一種,相似聯想記憶;

根據事物之間在性質、成因、規律等方面的相似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記憶方法。

例如想記憶“沉沒成本”這個概念,那麼我們中文所說的“覆水難收、木已成舟”等,都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表示事情已經發生,無可挽回。

只不過“沉沒成本”還要進一步表達,不要被已經發生的事情影響到將來的決策而已。但通過相似性聯想,你就更容易記憶這個概念了。

第二種,對比聯想記憶;

根據兩件事之間的明顯不同特徵,加以聯想的記憶方法。通過對比事物之間的差異,從而掌握各自的特點,起到記憶的作用。

例如經濟學上有“滾雪球效應”這個概念,而在哲學上有“滑坡謬誤”這個概念,這兩種都表達一個從高往下發展的態勢。

但前者表達的是“優勢累積”,而後者則是“不合理的疊加”,所以最終表達的意思也就截然不同。

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對於這些概念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

記憶,就是我們大腦接受、儲存和使用的過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和印象的累積;通過對記憶的搜索,我們會把有用的信息提取出來,以此解決相關問題。

而一般來說,我們的記憶可以分為三種:

1,瞬間記憶;

2,短期記憶;

3,長期記憶;

這三者之間存在的密切的關係:對外界的接觸而獲得瞬間記憶,對其賦予效用後,變成短期記憶,再通過反覆使用短期記憶,那麼以此獲得的信息就會變成長期記憶,長久地儲存在我們的大腦當中。

對於學習來說,長期記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想要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很多人往往喜歡通過一些死記硬背式機械記憶方法去學習。

其實,這種低效的記憶方法,反而會讓我們忘得更加快,難以形成穩定的長期記憶。

因此,我們只有學會科學的記憶方法,才能夠快速高效地記憶知識,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什麼是科學記憶?

想要掌握科學的記憶,就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科學記憶”。

科學記憶法,指的就是運用科學知識,確切認知和了解記憶的原理、遺忘規律,然後再結合自身學習情況而形成的高效記憶方法。

我們無論學習什麼,看書也好,提升自己的能力也罷,通過科學記憶法去記憶學到的內容,我們更能夠掌握到知識的核心和運用。

而“科學記憶法”,常用的方式有三種:

1,理解記憶法;

2,聯想記憶法;

3,具象記憶法;

在我們學習的時候,根據自身的學習內容,懂得交錯使用這三種記憶方式幫助自己去記憶知識,我們就的學習就更有效果,記憶也會更牢固了。

只要有意識去運用科學的方式去記憶,你很快就會變成一個學習高手。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通過理解的方式去記憶

研究表明,人類對於自己所理解或認同的事物,更加容易去記憶。

當你學習某些知識的時候,先把內容的核心主旨和邏輯關係弄清楚,直到你的大腦掌握到知識的“前因後果”,你自然而然就把知識記憶在腦中了。

但是怎麼做到“理解”知識呢?畢竟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並不是都高到就能輕鬆消化學到的知識。

這就要根據知識的不同類型,針對性去理解,然後記憶了。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提出的四大知識類型,他把知識分為四類:

1,事實性知識(factual knowledge),直接描述事實的內容;

例如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去;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美國目前人均GDP比中國高很多等等。

2,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某些觀點或現象的原理總結;

例如經濟學的概念“沉沒成本“、“需求定律”;心理學的“第一印象效應”,“羅森塔爾效應”等等。

3,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是如何做“事”的知識,需要遵從一定的步驟;

例如通過做手工設計出一個作品,需要經過哪些步驟,那每一個步驟組合起來的知識,就是程序性知識。

4,元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是關於一般的認知知識和自我認知的知識;

這種知識在此暫且不表。

而在這四種知識當中,概念性知識是我們進行理解的第一步,也是理解的基礎。

不管你是通過什麼方式去學習,聽課也好,看書也罷,當你能夠從學習內容當中建構出意義時,那你就算是理解了。也就是說,你讓“新知識”跟大腦重的原有知識產生關聯時,你就產生了理解。

而理解的方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解釋知識。

將接受到的信息,從一種表徵方式轉換成另一種表徵方式,就是理解的過程。

例如“沉沒成本“這個概念,”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當我們接收到這個信息之後,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它,如“一些已經付出,而對當前事情不會產生影響的費用”,那就說明你已經在理解它了。

第二,舉出例子。

針對概念,舉出相關的例子。例如你去看電影,買了一張電影票,沒想到臨開場之前,電影票丟了,那麼“丟失的電影票”,就是屬於沉沒成本。

那麼你要不要繼續看電影,就不能以這個沉沒成本去影響自己的決策。決定你要不要繼續看電影的,是你想不想和有沒有足夠的錢財去買票看,這個決策並不是建立在“丟失的電影票”這個沉沒成本之上。

第三,知識分類。

這是構建知識體系的一步。

當你懂得把學會的概念,分到某個知識範疇的類別,說明你已經知道這個知識的應用範圍和應用對象了。

很明顯,“沉沒成本”這個知識概念,是屬於經濟學上的概念,而這個概念,跟我們生活上的“經濟行為”有密切關係。

當你把這些知識分類到“經濟行為”這個範疇中,你自然就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種知識了。

第四,總結概括。

懂得對知識總結概括出核心主旨。

當你學到一個知識,你能夠用一句話或者一個關鍵詞把這個知識總結出來嗎?你知道某篇文章主要是闡述什麼觀點嗎?你能不能提取出精華,讓知識更容易理解呢?

總結是理解的重要步驟。如果你無法對學到的知識用自己語言概括出來,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到知識的含義。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如比較不同知識的關聯之處,推斷出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甚至構建出自己對概念的模型等,都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去理解知識,消化知識,重塑知識。

簡單一句就是,學習就要善於思考,懂得舉一反三。只要這樣去理解知識點,你才能夠把它記在大腦裡。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運用聯想讓知識跟外界聯繫起來

聯想記憶法,就是利用識記對象與客觀現實的聯繫、已知與未知的聯繫、材料內部之間的聯繫去記憶的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兩個事物之間的共同點進行記憶的一種方法。如果你能夠把學習內容與自己的親身經歷銜接在一起,記憶效果就會更好。

美國記憶大師哈利·洛雷曾經說過:“記憶的基本法則,就是由新的信息聯想於已知的事物。”這句話就說明了聯想記憶,重在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

在運用聯想記憶法的時候,一般都有兩種應用方式:

第一種,相似聯想記憶;

根據事物之間在性質、成因、規律等方面的相似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記憶方法。

例如想記憶“沉沒成本”這個概念,那麼我們中文所說的“覆水難收、木已成舟”等,都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表示事情已經發生,無可挽回。

只不過“沉沒成本”還要進一步表達,不要被已經發生的事情影響到將來的決策而已。但通過相似性聯想,你就更容易記憶這個概念了。

第二種,對比聯想記憶;

根據兩件事之間的明顯不同特徵,加以聯想的記憶方法。通過對比事物之間的差異,從而掌握各自的特點,起到記憶的作用。

例如經濟學上有“滾雪球效應”這個概念,而在哲學上有“滑坡謬誤”這個概念,這兩種都表達一個從高往下發展的態勢。

但前者表達的是“優勢累積”,而後者則是“不合理的疊加”,所以最終表達的意思也就截然不同。

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對於這些概念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讓記憶知識具體化起來

具象記憶法,就是在記憶過程當中,運用腦海中的直觀形象,採用形象思維,以此達到提高記憶的效果。

我們對於那些看過、聽過、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會記得比較深刻,就是因為這些事情有一個具體的畫面點,當我們回憶這個畫面點,自然就把相關的東西回憶起來了。

17世紀捷克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曾說過:“凡事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的本身來進行教學。也就是說,應該儘可能把事物本身或者替代它的圖片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去摸、去問聞等。”

這就是具象化記憶的核心宗旨了。

其中,宮殿記憶法,算是具象化記憶的一種比較有用的方法。

"

記憶,就是我們大腦接受、儲存和使用的過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和印象的累積;通過對記憶的搜索,我們會把有用的信息提取出來,以此解決相關問題。

而一般來說,我們的記憶可以分為三種:

1,瞬間記憶;

2,短期記憶;

3,長期記憶;

這三者之間存在的密切的關係:對外界的接觸而獲得瞬間記憶,對其賦予效用後,變成短期記憶,再通過反覆使用短期記憶,那麼以此獲得的信息就會變成長期記憶,長久地儲存在我們的大腦當中。

對於學習來說,長期記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想要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很多人往往喜歡通過一些死記硬背式機械記憶方法去學習。

其實,這種低效的記憶方法,反而會讓我們忘得更加快,難以形成穩定的長期記憶。

因此,我們只有學會科學的記憶方法,才能夠快速高效地記憶知識,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什麼是科學記憶?

想要掌握科學的記憶,就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科學記憶”。

科學記憶法,指的就是運用科學知識,確切認知和了解記憶的原理、遺忘規律,然後再結合自身學習情況而形成的高效記憶方法。

我們無論學習什麼,看書也好,提升自己的能力也罷,通過科學記憶法去記憶學到的內容,我們更能夠掌握到知識的核心和運用。

而“科學記憶法”,常用的方式有三種:

1,理解記憶法;

2,聯想記憶法;

3,具象記憶法;

在我們學習的時候,根據自身的學習內容,懂得交錯使用這三種記憶方式幫助自己去記憶知識,我們就的學習就更有效果,記憶也會更牢固了。

只要有意識去運用科學的方式去記憶,你很快就會變成一個學習高手。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通過理解的方式去記憶

研究表明,人類對於自己所理解或認同的事物,更加容易去記憶。

當你學習某些知識的時候,先把內容的核心主旨和邏輯關係弄清楚,直到你的大腦掌握到知識的“前因後果”,你自然而然就把知識記憶在腦中了。

但是怎麼做到“理解”知識呢?畢竟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並不是都高到就能輕鬆消化學到的知識。

這就要根據知識的不同類型,針對性去理解,然後記憶了。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提出的四大知識類型,他把知識分為四類:

1,事實性知識(factual knowledge),直接描述事實的內容;

例如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去;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美國目前人均GDP比中國高很多等等。

2,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某些觀點或現象的原理總結;

例如經濟學的概念“沉沒成本“、“需求定律”;心理學的“第一印象效應”,“羅森塔爾效應”等等。

3,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是如何做“事”的知識,需要遵從一定的步驟;

例如通過做手工設計出一個作品,需要經過哪些步驟,那每一個步驟組合起來的知識,就是程序性知識。

4,元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是關於一般的認知知識和自我認知的知識;

這種知識在此暫且不表。

而在這四種知識當中,概念性知識是我們進行理解的第一步,也是理解的基礎。

不管你是通過什麼方式去學習,聽課也好,看書也罷,當你能夠從學習內容當中建構出意義時,那你就算是理解了。也就是說,你讓“新知識”跟大腦重的原有知識產生關聯時,你就產生了理解。

而理解的方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解釋知識。

將接受到的信息,從一種表徵方式轉換成另一種表徵方式,就是理解的過程。

例如“沉沒成本“這個概念,”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當我們接收到這個信息之後,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它,如“一些已經付出,而對當前事情不會產生影響的費用”,那就說明你已經在理解它了。

第二,舉出例子。

針對概念,舉出相關的例子。例如你去看電影,買了一張電影票,沒想到臨開場之前,電影票丟了,那麼“丟失的電影票”,就是屬於沉沒成本。

那麼你要不要繼續看電影,就不能以這個沉沒成本去影響自己的決策。決定你要不要繼續看電影的,是你想不想和有沒有足夠的錢財去買票看,這個決策並不是建立在“丟失的電影票”這個沉沒成本之上。

第三,知識分類。

這是構建知識體系的一步。

當你懂得把學會的概念,分到某個知識範疇的類別,說明你已經知道這個知識的應用範圍和應用對象了。

很明顯,“沉沒成本”這個知識概念,是屬於經濟學上的概念,而這個概念,跟我們生活上的“經濟行為”有密切關係。

當你把這些知識分類到“經濟行為”這個範疇中,你自然就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種知識了。

第四,總結概括。

懂得對知識總結概括出核心主旨。

當你學到一個知識,你能夠用一句話或者一個關鍵詞把這個知識總結出來嗎?你知道某篇文章主要是闡述什麼觀點嗎?你能不能提取出精華,讓知識更容易理解呢?

總結是理解的重要步驟。如果你無法對學到的知識用自己語言概括出來,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到知識的含義。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如比較不同知識的關聯之處,推斷出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甚至構建出自己對概念的模型等,都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去理解知識,消化知識,重塑知識。

簡單一句就是,學習就要善於思考,懂得舉一反三。只要這樣去理解知識點,你才能夠把它記在大腦裡。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運用聯想讓知識跟外界聯繫起來

聯想記憶法,就是利用識記對象與客觀現實的聯繫、已知與未知的聯繫、材料內部之間的聯繫去記憶的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兩個事物之間的共同點進行記憶的一種方法。如果你能夠把學習內容與自己的親身經歷銜接在一起,記憶效果就會更好。

美國記憶大師哈利·洛雷曾經說過:“記憶的基本法則,就是由新的信息聯想於已知的事物。”這句話就說明了聯想記憶,重在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

在運用聯想記憶法的時候,一般都有兩種應用方式:

第一種,相似聯想記憶;

根據事物之間在性質、成因、規律等方面的相似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記憶方法。

例如想記憶“沉沒成本”這個概念,那麼我們中文所說的“覆水難收、木已成舟”等,都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表示事情已經發生,無可挽回。

只不過“沉沒成本”還要進一步表達,不要被已經發生的事情影響到將來的決策而已。但通過相似性聯想,你就更容易記憶這個概念了。

第二種,對比聯想記憶;

根據兩件事之間的明顯不同特徵,加以聯想的記憶方法。通過對比事物之間的差異,從而掌握各自的特點,起到記憶的作用。

例如經濟學上有“滾雪球效應”這個概念,而在哲學上有“滑坡謬誤”這個概念,這兩種都表達一個從高往下發展的態勢。

但前者表達的是“優勢累積”,而後者則是“不合理的疊加”,所以最終表達的意思也就截然不同。

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對於這些概念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讓記憶知識具體化起來

具象記憶法,就是在記憶過程當中,運用腦海中的直觀形象,採用形象思維,以此達到提高記憶的效果。

我們對於那些看過、聽過、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會記得比較深刻,就是因為這些事情有一個具體的畫面點,當我們回憶這個畫面點,自然就把相關的東西回憶起來了。

17世紀捷克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曾說過:“凡事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的本身來進行教學。也就是說,應該儘可能把事物本身或者替代它的圖片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去摸、去問聞等。”

這就是具象化記憶的核心宗旨了。

其中,宮殿記憶法,算是具象化記憶的一種比較有用的方法。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運用宮殿記憶法,大概有四步:

1、構建宮殿。

這個“宮殿”,可以是你的房間,你的課室,你的辦公室等,只要這些地方是你熟悉而且佈局分明的,那麼你就可以以此構建宮殿的框架。

你需要根據宮殿的框架,找到一些比較突然物品,然後設定一個具體的行走路線。按照順序,從外往裡走,都有什麼東西,這些東西都放在什麼地方,儘量選擇一些不太會變動的物品和位置。

2,提取關鍵詞。

把學到的知識點,濃縮成關鍵詞來記憶。

只有你對內容有過理解,你可以通過提取關鍵詞去回憶出大致的內容。這些關鍵詞可以是書裡面的,也可以是你自己總結提煉的。

3,具象化聯想。

例如你把“沉沒成本”這個概念,跟放在房間桌子上的“剪刀”聯想起來,說明一些東西被剪刀剪碎之後,就無法復原,對應概念的意思。

在聯想的時候,越能調動自身情緒,想象得越是奇特,就越容易記住,因為大腦對於與眾不同的東西會特別有注意力。

4,回憶知識。

當你把學到的知識點都放在記憶宮殿後,那麼你就要想象自己進入宮殿,每當經過一個物品,都要想出對應的知識點。

好比當你看到桌子上的剪刀時,你就能夠回憶起“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其他知識如此類推,直到自己完全回憶起來。

“記憶宮殿”,就是一種比較具象化的記憶方式,讓我們置身於某個具體的環境當中,利用場景中的不同物品,去喚醒自己的記憶。

這樣的記憶,就會更直觀,也更容易回想起來了。

"

記憶,就是我們大腦接受、儲存和使用的過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和印象的累積;通過對記憶的搜索,我們會把有用的信息提取出來,以此解決相關問題。

而一般來說,我們的記憶可以分為三種:

1,瞬間記憶;

2,短期記憶;

3,長期記憶;

這三者之間存在的密切的關係:對外界的接觸而獲得瞬間記憶,對其賦予效用後,變成短期記憶,再通過反覆使用短期記憶,那麼以此獲得的信息就會變成長期記憶,長久地儲存在我們的大腦當中。

對於學習來說,長期記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想要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很多人往往喜歡通過一些死記硬背式機械記憶方法去學習。

其實,這種低效的記憶方法,反而會讓我們忘得更加快,難以形成穩定的長期記憶。

因此,我們只有學會科學的記憶方法,才能夠快速高效地記憶知識,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什麼是科學記憶?

想要掌握科學的記憶,就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科學記憶”。

科學記憶法,指的就是運用科學知識,確切認知和了解記憶的原理、遺忘規律,然後再結合自身學習情況而形成的高效記憶方法。

我們無論學習什麼,看書也好,提升自己的能力也罷,通過科學記憶法去記憶學到的內容,我們更能夠掌握到知識的核心和運用。

而“科學記憶法”,常用的方式有三種:

1,理解記憶法;

2,聯想記憶法;

3,具象記憶法;

在我們學習的時候,根據自身的學習內容,懂得交錯使用這三種記憶方式幫助自己去記憶知識,我們就的學習就更有效果,記憶也會更牢固了。

只要有意識去運用科學的方式去記憶,你很快就會變成一個學習高手。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通過理解的方式去記憶

研究表明,人類對於自己所理解或認同的事物,更加容易去記憶。

當你學習某些知識的時候,先把內容的核心主旨和邏輯關係弄清楚,直到你的大腦掌握到知識的“前因後果”,你自然而然就把知識記憶在腦中了。

但是怎麼做到“理解”知識呢?畢竟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並不是都高到就能輕鬆消化學到的知識。

這就要根據知識的不同類型,針對性去理解,然後記憶了。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提出的四大知識類型,他把知識分為四類:

1,事實性知識(factual knowledge),直接描述事實的內容;

例如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去;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美國目前人均GDP比中國高很多等等。

2,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某些觀點或現象的原理總結;

例如經濟學的概念“沉沒成本“、“需求定律”;心理學的“第一印象效應”,“羅森塔爾效應”等等。

3,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是如何做“事”的知識,需要遵從一定的步驟;

例如通過做手工設計出一個作品,需要經過哪些步驟,那每一個步驟組合起來的知識,就是程序性知識。

4,元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是關於一般的認知知識和自我認知的知識;

這種知識在此暫且不表。

而在這四種知識當中,概念性知識是我們進行理解的第一步,也是理解的基礎。

不管你是通過什麼方式去學習,聽課也好,看書也罷,當你能夠從學習內容當中建構出意義時,那你就算是理解了。也就是說,你讓“新知識”跟大腦重的原有知識產生關聯時,你就產生了理解。

而理解的方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解釋知識。

將接受到的信息,從一種表徵方式轉換成另一種表徵方式,就是理解的過程。

例如“沉沒成本“這個概念,”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當我們接收到這個信息之後,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它,如“一些已經付出,而對當前事情不會產生影響的費用”,那就說明你已經在理解它了。

第二,舉出例子。

針對概念,舉出相關的例子。例如你去看電影,買了一張電影票,沒想到臨開場之前,電影票丟了,那麼“丟失的電影票”,就是屬於沉沒成本。

那麼你要不要繼續看電影,就不能以這個沉沒成本去影響自己的決策。決定你要不要繼續看電影的,是你想不想和有沒有足夠的錢財去買票看,這個決策並不是建立在“丟失的電影票”這個沉沒成本之上。

第三,知識分類。

這是構建知識體系的一步。

當你懂得把學會的概念,分到某個知識範疇的類別,說明你已經知道這個知識的應用範圍和應用對象了。

很明顯,“沉沒成本”這個知識概念,是屬於經濟學上的概念,而這個概念,跟我們生活上的“經濟行為”有密切關係。

當你把這些知識分類到“經濟行為”這個範疇中,你自然就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種知識了。

第四,總結概括。

懂得對知識總結概括出核心主旨。

當你學到一個知識,你能夠用一句話或者一個關鍵詞把這個知識總結出來嗎?你知道某篇文章主要是闡述什麼觀點嗎?你能不能提取出精華,讓知識更容易理解呢?

總結是理解的重要步驟。如果你無法對學到的知識用自己語言概括出來,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到知識的含義。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如比較不同知識的關聯之處,推斷出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甚至構建出自己對概念的模型等,都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去理解知識,消化知識,重塑知識。

簡單一句就是,學習就要善於思考,懂得舉一反三。只要這樣去理解知識點,你才能夠把它記在大腦裡。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運用聯想讓知識跟外界聯繫起來

聯想記憶法,就是利用識記對象與客觀現實的聯繫、已知與未知的聯繫、材料內部之間的聯繫去記憶的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兩個事物之間的共同點進行記憶的一種方法。如果你能夠把學習內容與自己的親身經歷銜接在一起,記憶效果就會更好。

美國記憶大師哈利·洛雷曾經說過:“記憶的基本法則,就是由新的信息聯想於已知的事物。”這句話就說明了聯想記憶,重在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

在運用聯想記憶法的時候,一般都有兩種應用方式:

第一種,相似聯想記憶;

根據事物之間在性質、成因、規律等方面的相似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記憶方法。

例如想記憶“沉沒成本”這個概念,那麼我們中文所說的“覆水難收、木已成舟”等,都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表示事情已經發生,無可挽回。

只不過“沉沒成本”還要進一步表達,不要被已經發生的事情影響到將來的決策而已。但通過相似性聯想,你就更容易記憶這個概念了。

第二種,對比聯想記憶;

根據兩件事之間的明顯不同特徵,加以聯想的記憶方法。通過對比事物之間的差異,從而掌握各自的特點,起到記憶的作用。

例如經濟學上有“滾雪球效應”這個概念,而在哲學上有“滑坡謬誤”這個概念,這兩種都表達一個從高往下發展的態勢。

但前者表達的是“優勢累積”,而後者則是“不合理的疊加”,所以最終表達的意思也就截然不同。

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對於這些概念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讓記憶知識具體化起來

具象記憶法,就是在記憶過程當中,運用腦海中的直觀形象,採用形象思維,以此達到提高記憶的效果。

我們對於那些看過、聽過、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會記得比較深刻,就是因為這些事情有一個具體的畫面點,當我們回憶這個畫面點,自然就把相關的東西回憶起來了。

17世紀捷克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曾說過:“凡事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的本身來進行教學。也就是說,應該儘可能把事物本身或者替代它的圖片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去摸、去問聞等。”

這就是具象化記憶的核心宗旨了。

其中,宮殿記憶法,算是具象化記憶的一種比較有用的方法。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運用宮殿記憶法,大概有四步:

1、構建宮殿。

這個“宮殿”,可以是你的房間,你的課室,你的辦公室等,只要這些地方是你熟悉而且佈局分明的,那麼你就可以以此構建宮殿的框架。

你需要根據宮殿的框架,找到一些比較突然物品,然後設定一個具體的行走路線。按照順序,從外往裡走,都有什麼東西,這些東西都放在什麼地方,儘量選擇一些不太會變動的物品和位置。

2,提取關鍵詞。

把學到的知識點,濃縮成關鍵詞來記憶。

只有你對內容有過理解,你可以通過提取關鍵詞去回憶出大致的內容。這些關鍵詞可以是書裡面的,也可以是你自己總結提煉的。

3,具象化聯想。

例如你把“沉沒成本”這個概念,跟放在房間桌子上的“剪刀”聯想起來,說明一些東西被剪刀剪碎之後,就無法復原,對應概念的意思。

在聯想的時候,越能調動自身情緒,想象得越是奇特,就越容易記住,因為大腦對於與眾不同的東西會特別有注意力。

4,回憶知識。

當你把學到的知識點都放在記憶宮殿後,那麼你就要想象自己進入宮殿,每當經過一個物品,都要想出對應的知識點。

好比當你看到桌子上的剪刀時,你就能夠回憶起“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其他知識如此類推,直到自己完全回憶起來。

“記憶宮殿”,就是一種比較具象化的記憶方式,讓我們置身於某個具體的環境當中,利用場景中的不同物品,去喚醒自己的記憶。

這樣的記憶,就會更直觀,也更容易回想起來了。

學完就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


掌握記憶與遺忘的規律

掌握記憶的規律,可以讓我們的學習變得更加高效。

研究表明,每次信息的輸入,其記憶時間的長短也會不一樣。如果每次你都是長時間去接觸一個信息,這個信息就很容易轉化為長期記憶。

可以說,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這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你投入了多少時間,就決定了所信息能不能被牢固記住。

所以為什麼複習會如此重要?就是因為複習就是一種重複接觸信息的方式,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梳理知識。

這就需要我們根據記憶的遺忘規律去學習了。

想要有效地提升我們的記憶力,我們可以採取以下這些策略:

1,學完一個知識後,在短時間內對知識進行一次系統的總結與歸納,讓知識形成內在的銜接關係。

2,把一些難以記憶的知識,寫在一個本子上,或者利用現代化手段,時時刻刻加深大腦對此的印象。

3,儘量把學到的知識跟現實生活中的事情聯繫起來。只要學到的知識跟自己的生活有親身的經歷,你才能夠牢固記住它們。

4,用自己的語言梳理一遍學到的知識。試著自己給自己“講課”,在理解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語言複述一遍知識,調動自己的五官去感受知識,就很容易記憶了。

通過這些方式去學習知識、記憶知識,我們的學習效率就會大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