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

文/張詩雨

翻開歷史的畫卷,似乎每一項重大發明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富有遠見和創造力的天才靈光一現,就此奮力鑽研,世界就改變了。就像蘋果之於牛頓、一壺沸水之於瓦特、一個元素之於愛迪生……

2007年6月,iPhone誕生,在此之前,主宰智能機世界的是翻蓋手機及帶有微型鍵盤的黑莓手機。聽音樂得用iPod,看日曆需要用Palm Pilots,拍照則用卡式攝影機……能否把這些功能整合在一部手機中,並且不需要鍵盤就可以操作?最終喬布斯創造的iPhone做到了。時至今日,蘋果仍憑藉其核心技術構建的系統稱霸手機江湖,依然沒有能夠顛覆的對手。

實際上,在科技家電領域,也有同樣的“蘋果”,那就是——戴森。其核心技術正是——數碼馬達。

"

文/張詩雨

翻開歷史的畫卷,似乎每一項重大發明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富有遠見和創造力的天才靈光一現,就此奮力鑽研,世界就改變了。就像蘋果之於牛頓、一壺沸水之於瓦特、一個元素之於愛迪生……

2007年6月,iPhone誕生,在此之前,主宰智能機世界的是翻蓋手機及帶有微型鍵盤的黑莓手機。聽音樂得用iPod,看日曆需要用Palm Pilots,拍照則用卡式攝影機……能否把這些功能整合在一部手機中,並且不需要鍵盤就可以操作?最終喬布斯創造的iPhone做到了。時至今日,蘋果仍憑藉其核心技術構建的系統稱霸手機江湖,依然沒有能夠顛覆的對手。

實際上,在科技家電領域,也有同樣的“蘋果”,那就是——戴森。其核心技術正是——數碼馬達。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探尋戴森硬核內在—數碼馬達

眾所周知,戴森從吸塵器到吹風機,可以說每一款新品的推出,能都瞬間成為“爆款”。在大眾眼裡,戴森就是好看、好用等標籤,剝去其網紅外衣,戴森的硬核內在是什麼呢?

數碼馬達。

簡單而言,數碼馬達在戴森的地位如同系統之於蘋果,從幹手器、吸塵器到吹風機、美髮造型器,可以說這些產品有了數碼馬達的加持,才得以為用戶呈現卓越、無與倫比的性能,也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重新定義了日常生活的美好。也就是說,戴森的數碼馬達技術是其最核心競爭力。


"

文/張詩雨

翻開歷史的畫卷,似乎每一項重大發明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富有遠見和創造力的天才靈光一現,就此奮力鑽研,世界就改變了。就像蘋果之於牛頓、一壺沸水之於瓦特、一個元素之於愛迪生……

2007年6月,iPhone誕生,在此之前,主宰智能機世界的是翻蓋手機及帶有微型鍵盤的黑莓手機。聽音樂得用iPod,看日曆需要用Palm Pilots,拍照則用卡式攝影機……能否把這些功能整合在一部手機中,並且不需要鍵盤就可以操作?最終喬布斯創造的iPhone做到了。時至今日,蘋果仍憑藉其核心技術構建的系統稱霸手機江湖,依然沒有能夠顛覆的對手。

實際上,在科技家電領域,也有同樣的“蘋果”,那就是——戴森。其核心技術正是——數碼馬達。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探尋戴森硬核內在—數碼馬達

眾所周知,戴森從吸塵器到吹風機,可以說每一款新品的推出,能都瞬間成為“爆款”。在大眾眼裡,戴森就是好看、好用等標籤,剝去其網紅外衣,戴森的硬核內在是什麼呢?

數碼馬達。

簡單而言,數碼馬達在戴森的地位如同系統之於蘋果,從幹手器、吸塵器到吹風機、美髮造型器,可以說這些產品有了數碼馬達的加持,才得以為用戶呈現卓越、無與倫比的性能,也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重新定義了日常生活的美好。也就是說,戴森的數碼馬達技術是其最核心競爭力。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實際上,偉大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戴森創始人詹姆士·戴森曾對外表示:“當時市面上沒有我們需要的馬達,所以我們花了八年的時間,自己設計研發。”

眾所周知,轉速是馬達一個最重要的性能參數,擁有更快的轉速才能有更大的潛能。

但對於一般人而言,數碼馬達是一個過於專業的名詞。作為一款產品的動力系統,數碼馬達和傳統馬達採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產生動力的原理。傳統馬達通過使用碳刷,以移動部件相互接觸的方式推動馬達轉子的旋轉。但日積月累的摩擦將會使碳刷磨損,導致吸塵器的吸力逐漸減弱。不僅如此,傳統馬達通常需要採用大型電容器來克服電壓波動的影響,以確保電壓的相對穩定。但在設計家用吸塵器時,為了使用方便而不得不控制馬達體積,這就限制了馬達的吸力,因此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彼時的吸塵器難免淪為雞肋。

戴森研發出的數碼馬達則放棄了碳刷設計,馬達的轉子並不與任何物體產生接觸,其動力源於馬達內部的磁鐵所產生的強勁磁場,而馬達中的微處理器則對馬達的轉速進行控制。加上馬達內部的電子元件被重新整合,不再需要大型電容器穩定電壓。因此戴森打造出的數碼馬達構造複雜而又精密,並且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和效率高等特性。

2004年,第一臺被詹姆士·戴森及其研發團隊完全認可的成熟第一代數碼馬達V1正式下線,轉速達到每秒1666轉。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 2012 年,全世界生產了100萬臺的這種馬達,至今仍有10萬臺在使用當中。

2009年,第二代戴森數碼馬達誕生,每分鐘 78000 轉的轉速足以滿足戴森理想吸塵器的需求,能夠在各類地板上發揮強大的吸力功能以吸收灰塵和汙物。

自此,幾乎每年戴森都會對數碼馬達進行升級,並推出相應的馬達產品,隨著產品線的豐富,戴森的發展也進入快車道。戴森V4數碼馬達是世界上最小的一體化1600W馬達之一,轉速每分鐘高達9萬轉。而戴森V6數碼馬達的轉速則提升至每分鐘11萬轉。到了V8數碼馬達,其功率更是達到425W。

而戴森V9數碼馬達則是戴森迄今最小、最輕的數碼馬達,V9數碼馬達直徑只有27毫米,還沒有1元硬幣大的它,每分鐘轉速達到11萬轉,每秒鐘可以推動13升的空氣。不僅如此,其發出的部分聲響超過了人類可感知的聽覺頻率上限,可最大化減少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徹底顛覆了美髮造型領域。

戴森V10數碼馬達,則由原來的V8數碼馬達的225g降至125g,轉速達每分鐘125000轉,需要注意的是,傳統的吸塵器馬達重量一般在800g,而轉速也只有41000轉而已。戴森V11數碼馬達雖然和V10數碼馬達的轉速相同,不過戴森V11新增三級定葉輪,並採用880層超薄複合鋼板產生磁場,以驅動馬達轉動。


"

文/張詩雨

翻開歷史的畫卷,似乎每一項重大發明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富有遠見和創造力的天才靈光一現,就此奮力鑽研,世界就改變了。就像蘋果之於牛頓、一壺沸水之於瓦特、一個元素之於愛迪生……

2007年6月,iPhone誕生,在此之前,主宰智能機世界的是翻蓋手機及帶有微型鍵盤的黑莓手機。聽音樂得用iPod,看日曆需要用Palm Pilots,拍照則用卡式攝影機……能否把這些功能整合在一部手機中,並且不需要鍵盤就可以操作?最終喬布斯創造的iPhone做到了。時至今日,蘋果仍憑藉其核心技術構建的系統稱霸手機江湖,依然沒有能夠顛覆的對手。

實際上,在科技家電領域,也有同樣的“蘋果”,那就是——戴森。其核心技術正是——數碼馬達。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探尋戴森硬核內在—數碼馬達

眾所周知,戴森從吸塵器到吹風機,可以說每一款新品的推出,能都瞬間成為“爆款”。在大眾眼裡,戴森就是好看、好用等標籤,剝去其網紅外衣,戴森的硬核內在是什麼呢?

數碼馬達。

簡單而言,數碼馬達在戴森的地位如同系統之於蘋果,從幹手器、吸塵器到吹風機、美髮造型器,可以說這些產品有了數碼馬達的加持,才得以為用戶呈現卓越、無與倫比的性能,也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重新定義了日常生活的美好。也就是說,戴森的數碼馬達技術是其最核心競爭力。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實際上,偉大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戴森創始人詹姆士·戴森曾對外表示:“當時市面上沒有我們需要的馬達,所以我們花了八年的時間,自己設計研發。”

眾所周知,轉速是馬達一個最重要的性能參數,擁有更快的轉速才能有更大的潛能。

但對於一般人而言,數碼馬達是一個過於專業的名詞。作為一款產品的動力系統,數碼馬達和傳統馬達採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產生動力的原理。傳統馬達通過使用碳刷,以移動部件相互接觸的方式推動馬達轉子的旋轉。但日積月累的摩擦將會使碳刷磨損,導致吸塵器的吸力逐漸減弱。不僅如此,傳統馬達通常需要採用大型電容器來克服電壓波動的影響,以確保電壓的相對穩定。但在設計家用吸塵器時,為了使用方便而不得不控制馬達體積,這就限制了馬達的吸力,因此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彼時的吸塵器難免淪為雞肋。

戴森研發出的數碼馬達則放棄了碳刷設計,馬達的轉子並不與任何物體產生接觸,其動力源於馬達內部的磁鐵所產生的強勁磁場,而馬達中的微處理器則對馬達的轉速進行控制。加上馬達內部的電子元件被重新整合,不再需要大型電容器穩定電壓。因此戴森打造出的數碼馬達構造複雜而又精密,並且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和效率高等特性。

2004年,第一臺被詹姆士·戴森及其研發團隊完全認可的成熟第一代數碼馬達V1正式下線,轉速達到每秒1666轉。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 2012 年,全世界生產了100萬臺的這種馬達,至今仍有10萬臺在使用當中。

2009年,第二代戴森數碼馬達誕生,每分鐘 78000 轉的轉速足以滿足戴森理想吸塵器的需求,能夠在各類地板上發揮強大的吸力功能以吸收灰塵和汙物。

自此,幾乎每年戴森都會對數碼馬達進行升級,並推出相應的馬達產品,隨著產品線的豐富,戴森的發展也進入快車道。戴森V4數碼馬達是世界上最小的一體化1600W馬達之一,轉速每分鐘高達9萬轉。而戴森V6數碼馬達的轉速則提升至每分鐘11萬轉。到了V8數碼馬達,其功率更是達到425W。

而戴森V9數碼馬達則是戴森迄今最小、最輕的數碼馬達,V9數碼馬達直徑只有27毫米,還沒有1元硬幣大的它,每分鐘轉速達到11萬轉,每秒鐘可以推動13升的空氣。不僅如此,其發出的部分聲響超過了人類可感知的聽覺頻率上限,可最大化減少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徹底顛覆了美髮造型領域。

戴森V10數碼馬達,則由原來的V8數碼馬達的225g降至125g,轉速達每分鐘125000轉,需要注意的是,傳統的吸塵器馬達重量一般在800g,而轉速也只有41000轉而已。戴森V11數碼馬達雖然和V10數碼馬達的轉速相同,不過戴森V11新增三級定葉輪,並採用880層超薄複合鋼板產生磁場,以驅動馬達轉動。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至於轉速,雖然我們無法將抽象的數字帶來的效果呈現在眼前,但是可以通過對比來感受戴森數碼馬達的轉速威力。一般筆記本電腦硬盤的轉速是每分鐘5400-7200轉;一輛 F1方程式賽車的引擎每分鐘19000轉;一架噴氣式飛機的引擎每分鐘大約17000轉。而戴森數碼馬達V6就已經達到了每分鐘11萬轉,是普通 F1 賽車馬達的五倍多,戴森數碼馬達V11最高轉速可達12.5萬轉,早已遠遠超過F1賽車和噴氣式飛機的轉速。試想一下,將如此之快的數碼馬達加載到諸如吸塵器、吹風機等家電中,帶來的體驗可想而知。

《論衡》有言: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干將之劍,久在爐炭,銛鋒利刃,百熟煉厲。數碼馬達的迭代更新、數據的展現看似簡單,實際是對技術的考量。用戴森的話來講就是,每一個機器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每一個部件都需要非常緊密地相互配合運作以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

相比電動車、電梯等採用的馬達而言,家用電器所使用的馬達,不僅要求更小的體積、更輕的重量、更高的穩定性和更長的壽命,以及在其工作中會產生的噪音及散熱等問題也要提前考慮在內,而且這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衝突的。所有一切問題需要綜合考量,不能顧此失彼,任何一環的缺失都不能設計出完美的產品。足以見,對技術要求之高、對設計要求之嚴苛縝密,就好比要在雞蛋殼上雕《清明上河圖》、在頭髮絲上雕出一首詩詞,這一切的背後是戴森長達20多年的技術積累。

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戴森數碼馬達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輕且越來越強大,在幾乎所有需要將電能轉化為機械動作的應用中,戴森數碼馬達都能夠發揮優勢。值得慶幸的是,目前這一技術還沒有對手能夠與之抗衡,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戴森將始終處於領先位置。

由表及裡 令人敬佩的文化世界

戴森的創始人詹姆士·戴森和喬布斯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樣的設計師、工程師雙重身份、對產品顏值有極高的要求,以及對產品科技含量、細節等都有極致的追求。

我們看到,蘋果和戴森都追求簡約設計,設計產品盡顯大氣又不失優雅、時尚,與此同時又如同打磨藝術品般去做每一件產品,讓每一件產品都獨一無二成為自己的名片。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曾說過,“少就是多”。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簡潔的形式中往往包含更多深刻的含義,縱觀一些永不過時的奢侈名品經典款也大都以簡約著稱。

實際上,一切從技術出發,戴森許多外觀上看起來極具革命性的產品,追根溯源,全部有趣的設計都是建立在革命性技術的基礎上。戴森也曾對外闡釋其產品設計哲學:即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會盯住產品的最根本屬性,並且希望把對應的功能做到極致。不僅如此,戴森一直都在追求著極致的性能,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不斷地檢驗、提升以及開發,讓戴森科技可以為用戶解決最根本需求的問題。當然這也是所有產品設計都要遵從的規則,否則一切設計都將毫無意義。

在筆者看來,從更深層次而言,產品設計在為人類創造更合理、更完善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實際上也在進行文化的創造,創造一種新的文化,他折射的更是一個企業的精神內核。


"

文/張詩雨

翻開歷史的畫卷,似乎每一項重大發明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富有遠見和創造力的天才靈光一現,就此奮力鑽研,世界就改變了。就像蘋果之於牛頓、一壺沸水之於瓦特、一個元素之於愛迪生……

2007年6月,iPhone誕生,在此之前,主宰智能機世界的是翻蓋手機及帶有微型鍵盤的黑莓手機。聽音樂得用iPod,看日曆需要用Palm Pilots,拍照則用卡式攝影機……能否把這些功能整合在一部手機中,並且不需要鍵盤就可以操作?最終喬布斯創造的iPhone做到了。時至今日,蘋果仍憑藉其核心技術構建的系統稱霸手機江湖,依然沒有能夠顛覆的對手。

實際上,在科技家電領域,也有同樣的“蘋果”,那就是——戴森。其核心技術正是——數碼馬達。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探尋戴森硬核內在—數碼馬達

眾所周知,戴森從吸塵器到吹風機,可以說每一款新品的推出,能都瞬間成為“爆款”。在大眾眼裡,戴森就是好看、好用等標籤,剝去其網紅外衣,戴森的硬核內在是什麼呢?

數碼馬達。

簡單而言,數碼馬達在戴森的地位如同系統之於蘋果,從幹手器、吸塵器到吹風機、美髮造型器,可以說這些產品有了數碼馬達的加持,才得以為用戶呈現卓越、無與倫比的性能,也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重新定義了日常生活的美好。也就是說,戴森的數碼馬達技術是其最核心競爭力。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實際上,偉大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戴森創始人詹姆士·戴森曾對外表示:“當時市面上沒有我們需要的馬達,所以我們花了八年的時間,自己設計研發。”

眾所周知,轉速是馬達一個最重要的性能參數,擁有更快的轉速才能有更大的潛能。

但對於一般人而言,數碼馬達是一個過於專業的名詞。作為一款產品的動力系統,數碼馬達和傳統馬達採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產生動力的原理。傳統馬達通過使用碳刷,以移動部件相互接觸的方式推動馬達轉子的旋轉。但日積月累的摩擦將會使碳刷磨損,導致吸塵器的吸力逐漸減弱。不僅如此,傳統馬達通常需要採用大型電容器來克服電壓波動的影響,以確保電壓的相對穩定。但在設計家用吸塵器時,為了使用方便而不得不控制馬達體積,這就限制了馬達的吸力,因此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彼時的吸塵器難免淪為雞肋。

戴森研發出的數碼馬達則放棄了碳刷設計,馬達的轉子並不與任何物體產生接觸,其動力源於馬達內部的磁鐵所產生的強勁磁場,而馬達中的微處理器則對馬達的轉速進行控制。加上馬達內部的電子元件被重新整合,不再需要大型電容器穩定電壓。因此戴森打造出的數碼馬達構造複雜而又精密,並且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和效率高等特性。

2004年,第一臺被詹姆士·戴森及其研發團隊完全認可的成熟第一代數碼馬達V1正式下線,轉速達到每秒1666轉。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 2012 年,全世界生產了100萬臺的這種馬達,至今仍有10萬臺在使用當中。

2009年,第二代戴森數碼馬達誕生,每分鐘 78000 轉的轉速足以滿足戴森理想吸塵器的需求,能夠在各類地板上發揮強大的吸力功能以吸收灰塵和汙物。

自此,幾乎每年戴森都會對數碼馬達進行升級,並推出相應的馬達產品,隨著產品線的豐富,戴森的發展也進入快車道。戴森V4數碼馬達是世界上最小的一體化1600W馬達之一,轉速每分鐘高達9萬轉。而戴森V6數碼馬達的轉速則提升至每分鐘11萬轉。到了V8數碼馬達,其功率更是達到425W。

而戴森V9數碼馬達則是戴森迄今最小、最輕的數碼馬達,V9數碼馬達直徑只有27毫米,還沒有1元硬幣大的它,每分鐘轉速達到11萬轉,每秒鐘可以推動13升的空氣。不僅如此,其發出的部分聲響超過了人類可感知的聽覺頻率上限,可最大化減少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徹底顛覆了美髮造型領域。

戴森V10數碼馬達,則由原來的V8數碼馬達的225g降至125g,轉速達每分鐘125000轉,需要注意的是,傳統的吸塵器馬達重量一般在800g,而轉速也只有41000轉而已。戴森V11數碼馬達雖然和V10數碼馬達的轉速相同,不過戴森V11新增三級定葉輪,並採用880層超薄複合鋼板產生磁場,以驅動馬達轉動。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至於轉速,雖然我們無法將抽象的數字帶來的效果呈現在眼前,但是可以通過對比來感受戴森數碼馬達的轉速威力。一般筆記本電腦硬盤的轉速是每分鐘5400-7200轉;一輛 F1方程式賽車的引擎每分鐘19000轉;一架噴氣式飛機的引擎每分鐘大約17000轉。而戴森數碼馬達V6就已經達到了每分鐘11萬轉,是普通 F1 賽車馬達的五倍多,戴森數碼馬達V11最高轉速可達12.5萬轉,早已遠遠超過F1賽車和噴氣式飛機的轉速。試想一下,將如此之快的數碼馬達加載到諸如吸塵器、吹風機等家電中,帶來的體驗可想而知。

《論衡》有言: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干將之劍,久在爐炭,銛鋒利刃,百熟煉厲。數碼馬達的迭代更新、數據的展現看似簡單,實際是對技術的考量。用戴森的話來講就是,每一個機器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每一個部件都需要非常緊密地相互配合運作以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

相比電動車、電梯等採用的馬達而言,家用電器所使用的馬達,不僅要求更小的體積、更輕的重量、更高的穩定性和更長的壽命,以及在其工作中會產生的噪音及散熱等問題也要提前考慮在內,而且這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衝突的。所有一切問題需要綜合考量,不能顧此失彼,任何一環的缺失都不能設計出完美的產品。足以見,對技術要求之高、對設計要求之嚴苛縝密,就好比要在雞蛋殼上雕《清明上河圖》、在頭髮絲上雕出一首詩詞,這一切的背後是戴森長達20多年的技術積累。

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戴森數碼馬達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輕且越來越強大,在幾乎所有需要將電能轉化為機械動作的應用中,戴森數碼馬達都能夠發揮優勢。值得慶幸的是,目前這一技術還沒有對手能夠與之抗衡,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戴森將始終處於領先位置。

由表及裡 令人敬佩的文化世界

戴森的創始人詹姆士·戴森和喬布斯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樣的設計師、工程師雙重身份、對產品顏值有極高的要求,以及對產品科技含量、細節等都有極致的追求。

我們看到,蘋果和戴森都追求簡約設計,設計產品盡顯大氣又不失優雅、時尚,與此同時又如同打磨藝術品般去做每一件產品,讓每一件產品都獨一無二成為自己的名片。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曾說過,“少就是多”。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簡潔的形式中往往包含更多深刻的含義,縱觀一些永不過時的奢侈名品經典款也大都以簡約著稱。

實際上,一切從技術出發,戴森許多外觀上看起來極具革命性的產品,追根溯源,全部有趣的設計都是建立在革命性技術的基礎上。戴森也曾對外闡釋其產品設計哲學:即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會盯住產品的最根本屬性,並且希望把對應的功能做到極致。不僅如此,戴森一直都在追求著極致的性能,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不斷地檢驗、提升以及開發,讓戴森科技可以為用戶解決最根本需求的問題。當然這也是所有產品設計都要遵從的規則,否則一切設計都將毫無意義。

在筆者看來,從更深層次而言,產品設計在為人類創造更合理、更完善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實際上也在進行文化的創造,創造一種新的文化,他折射的更是一個企業的精神內核。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正如當時市面上沒有戴森需要的馬達,不惜耗費八年時間,戴森最終設計出自己想要的數碼馬達。截至目前,在戴森11代數碼馬達的迭代過程中,幾乎每一代數碼馬達的成品都是在不斷測試打磨中精益改良而來。譬如,V8數碼馬達在正式量產前,工程師們對新馬達的不同設計和部件進行了約50萬小時的測試,V10數碼馬達更是經歷2500多個原型才鑄就了最終的成品馬達。


"

文/張詩雨

翻開歷史的畫卷,似乎每一項重大發明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富有遠見和創造力的天才靈光一現,就此奮力鑽研,世界就改變了。就像蘋果之於牛頓、一壺沸水之於瓦特、一個元素之於愛迪生……

2007年6月,iPhone誕生,在此之前,主宰智能機世界的是翻蓋手機及帶有微型鍵盤的黑莓手機。聽音樂得用iPod,看日曆需要用Palm Pilots,拍照則用卡式攝影機……能否把這些功能整合在一部手機中,並且不需要鍵盤就可以操作?最終喬布斯創造的iPhone做到了。時至今日,蘋果仍憑藉其核心技術構建的系統稱霸手機江湖,依然沒有能夠顛覆的對手。

實際上,在科技家電領域,也有同樣的“蘋果”,那就是——戴森。其核心技術正是——數碼馬達。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探尋戴森硬核內在—數碼馬達

眾所周知,戴森從吸塵器到吹風機,可以說每一款新品的推出,能都瞬間成為“爆款”。在大眾眼裡,戴森就是好看、好用等標籤,剝去其網紅外衣,戴森的硬核內在是什麼呢?

數碼馬達。

簡單而言,數碼馬達在戴森的地位如同系統之於蘋果,從幹手器、吸塵器到吹風機、美髮造型器,可以說這些產品有了數碼馬達的加持,才得以為用戶呈現卓越、無與倫比的性能,也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重新定義了日常生活的美好。也就是說,戴森的數碼馬達技術是其最核心競爭力。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實際上,偉大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戴森創始人詹姆士·戴森曾對外表示:“當時市面上沒有我們需要的馬達,所以我們花了八年的時間,自己設計研發。”

眾所周知,轉速是馬達一個最重要的性能參數,擁有更快的轉速才能有更大的潛能。

但對於一般人而言,數碼馬達是一個過於專業的名詞。作為一款產品的動力系統,數碼馬達和傳統馬達採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產生動力的原理。傳統馬達通過使用碳刷,以移動部件相互接觸的方式推動馬達轉子的旋轉。但日積月累的摩擦將會使碳刷磨損,導致吸塵器的吸力逐漸減弱。不僅如此,傳統馬達通常需要採用大型電容器來克服電壓波動的影響,以確保電壓的相對穩定。但在設計家用吸塵器時,為了使用方便而不得不控制馬達體積,這就限制了馬達的吸力,因此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彼時的吸塵器難免淪為雞肋。

戴森研發出的數碼馬達則放棄了碳刷設計,馬達的轉子並不與任何物體產生接觸,其動力源於馬達內部的磁鐵所產生的強勁磁場,而馬達中的微處理器則對馬達的轉速進行控制。加上馬達內部的電子元件被重新整合,不再需要大型電容器穩定電壓。因此戴森打造出的數碼馬達構造複雜而又精密,並且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和效率高等特性。

2004年,第一臺被詹姆士·戴森及其研發團隊完全認可的成熟第一代數碼馬達V1正式下線,轉速達到每秒1666轉。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 2012 年,全世界生產了100萬臺的這種馬達,至今仍有10萬臺在使用當中。

2009年,第二代戴森數碼馬達誕生,每分鐘 78000 轉的轉速足以滿足戴森理想吸塵器的需求,能夠在各類地板上發揮強大的吸力功能以吸收灰塵和汙物。

自此,幾乎每年戴森都會對數碼馬達進行升級,並推出相應的馬達產品,隨著產品線的豐富,戴森的發展也進入快車道。戴森V4數碼馬達是世界上最小的一體化1600W馬達之一,轉速每分鐘高達9萬轉。而戴森V6數碼馬達的轉速則提升至每分鐘11萬轉。到了V8數碼馬達,其功率更是達到425W。

而戴森V9數碼馬達則是戴森迄今最小、最輕的數碼馬達,V9數碼馬達直徑只有27毫米,還沒有1元硬幣大的它,每分鐘轉速達到11萬轉,每秒鐘可以推動13升的空氣。不僅如此,其發出的部分聲響超過了人類可感知的聽覺頻率上限,可最大化減少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徹底顛覆了美髮造型領域。

戴森V10數碼馬達,則由原來的V8數碼馬達的225g降至125g,轉速達每分鐘125000轉,需要注意的是,傳統的吸塵器馬達重量一般在800g,而轉速也只有41000轉而已。戴森V11數碼馬達雖然和V10數碼馬達的轉速相同,不過戴森V11新增三級定葉輪,並採用880層超薄複合鋼板產生磁場,以驅動馬達轉動。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至於轉速,雖然我們無法將抽象的數字帶來的效果呈現在眼前,但是可以通過對比來感受戴森數碼馬達的轉速威力。一般筆記本電腦硬盤的轉速是每分鐘5400-7200轉;一輛 F1方程式賽車的引擎每分鐘19000轉;一架噴氣式飛機的引擎每分鐘大約17000轉。而戴森數碼馬達V6就已經達到了每分鐘11萬轉,是普通 F1 賽車馬達的五倍多,戴森數碼馬達V11最高轉速可達12.5萬轉,早已遠遠超過F1賽車和噴氣式飛機的轉速。試想一下,將如此之快的數碼馬達加載到諸如吸塵器、吹風機等家電中,帶來的體驗可想而知。

《論衡》有言: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干將之劍,久在爐炭,銛鋒利刃,百熟煉厲。數碼馬達的迭代更新、數據的展現看似簡單,實際是對技術的考量。用戴森的話來講就是,每一個機器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每一個部件都需要非常緊密地相互配合運作以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

相比電動車、電梯等採用的馬達而言,家用電器所使用的馬達,不僅要求更小的體積、更輕的重量、更高的穩定性和更長的壽命,以及在其工作中會產生的噪音及散熱等問題也要提前考慮在內,而且這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衝突的。所有一切問題需要綜合考量,不能顧此失彼,任何一環的缺失都不能設計出完美的產品。足以見,對技術要求之高、對設計要求之嚴苛縝密,就好比要在雞蛋殼上雕《清明上河圖》、在頭髮絲上雕出一首詩詞,這一切的背後是戴森長達20多年的技術積累。

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戴森數碼馬達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輕且越來越強大,在幾乎所有需要將電能轉化為機械動作的應用中,戴森數碼馬達都能夠發揮優勢。值得慶幸的是,目前這一技術還沒有對手能夠與之抗衡,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戴森將始終處於領先位置。

由表及裡 令人敬佩的文化世界

戴森的創始人詹姆士·戴森和喬布斯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樣的設計師、工程師雙重身份、對產品顏值有極高的要求,以及對產品科技含量、細節等都有極致的追求。

我們看到,蘋果和戴森都追求簡約設計,設計產品盡顯大氣又不失優雅、時尚,與此同時又如同打磨藝術品般去做每一件產品,讓每一件產品都獨一無二成為自己的名片。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曾說過,“少就是多”。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簡潔的形式中往往包含更多深刻的含義,縱觀一些永不過時的奢侈名品經典款也大都以簡約著稱。

實際上,一切從技術出發,戴森許多外觀上看起來極具革命性的產品,追根溯源,全部有趣的設計都是建立在革命性技術的基礎上。戴森也曾對外闡釋其產品設計哲學:即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會盯住產品的最根本屬性,並且希望把對應的功能做到極致。不僅如此,戴森一直都在追求著極致的性能,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不斷地檢驗、提升以及開發,讓戴森科技可以為用戶解決最根本需求的問題。當然這也是所有產品設計都要遵從的規則,否則一切設計都將毫無意義。

在筆者看來,從更深層次而言,產品設計在為人類創造更合理、更完善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實際上也在進行文化的創造,創造一種新的文化,他折射的更是一個企業的精神內核。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正如當時市面上沒有戴森需要的馬達,不惜耗費八年時間,戴森最終設計出自己想要的數碼馬達。截至目前,在戴森11代數碼馬達的迭代過程中,幾乎每一代數碼馬達的成品都是在不斷測試打磨中精益改良而來。譬如,V8數碼馬達在正式量產前,工程師們對新馬達的不同設計和部件進行了約50萬小時的測試,V10數碼馬達更是經歷2500多個原型才鑄就了最終的成品馬達。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此外,失敗是發明家的基因,詹姆士·戴森希望員工可以從失敗中學到有價值的東西,並將這種失敗的價值和力量傳承下去。

毫不誇張地說,這種對科技持有的嚴苛、嚴謹的態度以及對科技的極致追求,是戴森打造出爆款的源動力,更是戴森的精神財富。

高築牆、廣積糧 戴森的未來

成功沒有捷徑,競爭殘酷的商業競爭更沒有捷徑,戴森諸多黑科技及卓越的產品背後更是源於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

戴森把利潤的40%都投入研發,7000名員工中有2500人是研發工程師,每週投入研發的資金高達500萬英鎊。就拿火爆全球的Airwrap美髮造型器來說,更是耗費230名工程師和科學家6年的時間,研發投入達2400萬英鎊。此外,戴森的技術核心—數碼馬達,自1999年開始,戴森在馬達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超過了3.5億英鎊。

與此同時,戴森也非常重視專利的申請與佈局。從第一代數碼馬達發展至今,戴森已在全球範圍內申請了超過1000多項數碼馬達專利技術。


"

文/張詩雨

翻開歷史的畫卷,似乎每一項重大發明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富有遠見和創造力的天才靈光一現,就此奮力鑽研,世界就改變了。就像蘋果之於牛頓、一壺沸水之於瓦特、一個元素之於愛迪生……

2007年6月,iPhone誕生,在此之前,主宰智能機世界的是翻蓋手機及帶有微型鍵盤的黑莓手機。聽音樂得用iPod,看日曆需要用Palm Pilots,拍照則用卡式攝影機……能否把這些功能整合在一部手機中,並且不需要鍵盤就可以操作?最終喬布斯創造的iPhone做到了。時至今日,蘋果仍憑藉其核心技術構建的系統稱霸手機江湖,依然沒有能夠顛覆的對手。

實際上,在科技家電領域,也有同樣的“蘋果”,那就是——戴森。其核心技術正是——數碼馬達。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探尋戴森硬核內在—數碼馬達

眾所周知,戴森從吸塵器到吹風機,可以說每一款新品的推出,能都瞬間成為“爆款”。在大眾眼裡,戴森就是好看、好用等標籤,剝去其網紅外衣,戴森的硬核內在是什麼呢?

數碼馬達。

簡單而言,數碼馬達在戴森的地位如同系統之於蘋果,從幹手器、吸塵器到吹風機、美髮造型器,可以說這些產品有了數碼馬達的加持,才得以為用戶呈現卓越、無與倫比的性能,也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重新定義了日常生活的美好。也就是說,戴森的數碼馬達技術是其最核心競爭力。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實際上,偉大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戴森創始人詹姆士·戴森曾對外表示:“當時市面上沒有我們需要的馬達,所以我們花了八年的時間,自己設計研發。”

眾所周知,轉速是馬達一個最重要的性能參數,擁有更快的轉速才能有更大的潛能。

但對於一般人而言,數碼馬達是一個過於專業的名詞。作為一款產品的動力系統,數碼馬達和傳統馬達採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產生動力的原理。傳統馬達通過使用碳刷,以移動部件相互接觸的方式推動馬達轉子的旋轉。但日積月累的摩擦將會使碳刷磨損,導致吸塵器的吸力逐漸減弱。不僅如此,傳統馬達通常需要採用大型電容器來克服電壓波動的影響,以確保電壓的相對穩定。但在設計家用吸塵器時,為了使用方便而不得不控制馬達體積,這就限制了馬達的吸力,因此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彼時的吸塵器難免淪為雞肋。

戴森研發出的數碼馬達則放棄了碳刷設計,馬達的轉子並不與任何物體產生接觸,其動力源於馬達內部的磁鐵所產生的強勁磁場,而馬達中的微處理器則對馬達的轉速進行控制。加上馬達內部的電子元件被重新整合,不再需要大型電容器穩定電壓。因此戴森打造出的數碼馬達構造複雜而又精密,並且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和效率高等特性。

2004年,第一臺被詹姆士·戴森及其研發團隊完全認可的成熟第一代數碼馬達V1正式下線,轉速達到每秒1666轉。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 2012 年,全世界生產了100萬臺的這種馬達,至今仍有10萬臺在使用當中。

2009年,第二代戴森數碼馬達誕生,每分鐘 78000 轉的轉速足以滿足戴森理想吸塵器的需求,能夠在各類地板上發揮強大的吸力功能以吸收灰塵和汙物。

自此,幾乎每年戴森都會對數碼馬達進行升級,並推出相應的馬達產品,隨著產品線的豐富,戴森的發展也進入快車道。戴森V4數碼馬達是世界上最小的一體化1600W馬達之一,轉速每分鐘高達9萬轉。而戴森V6數碼馬達的轉速則提升至每分鐘11萬轉。到了V8數碼馬達,其功率更是達到425W。

而戴森V9數碼馬達則是戴森迄今最小、最輕的數碼馬達,V9數碼馬達直徑只有27毫米,還沒有1元硬幣大的它,每分鐘轉速達到11萬轉,每秒鐘可以推動13升的空氣。不僅如此,其發出的部分聲響超過了人類可感知的聽覺頻率上限,可最大化減少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徹底顛覆了美髮造型領域。

戴森V10數碼馬達,則由原來的V8數碼馬達的225g降至125g,轉速達每分鐘125000轉,需要注意的是,傳統的吸塵器馬達重量一般在800g,而轉速也只有41000轉而已。戴森V11數碼馬達雖然和V10數碼馬達的轉速相同,不過戴森V11新增三級定葉輪,並採用880層超薄複合鋼板產生磁場,以驅動馬達轉動。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至於轉速,雖然我們無法將抽象的數字帶來的效果呈現在眼前,但是可以通過對比來感受戴森數碼馬達的轉速威力。一般筆記本電腦硬盤的轉速是每分鐘5400-7200轉;一輛 F1方程式賽車的引擎每分鐘19000轉;一架噴氣式飛機的引擎每分鐘大約17000轉。而戴森數碼馬達V6就已經達到了每分鐘11萬轉,是普通 F1 賽車馬達的五倍多,戴森數碼馬達V11最高轉速可達12.5萬轉,早已遠遠超過F1賽車和噴氣式飛機的轉速。試想一下,將如此之快的數碼馬達加載到諸如吸塵器、吹風機等家電中,帶來的體驗可想而知。

《論衡》有言: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干將之劍,久在爐炭,銛鋒利刃,百熟煉厲。數碼馬達的迭代更新、數據的展現看似簡單,實際是對技術的考量。用戴森的話來講就是,每一個機器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每一個部件都需要非常緊密地相互配合運作以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

相比電動車、電梯等採用的馬達而言,家用電器所使用的馬達,不僅要求更小的體積、更輕的重量、更高的穩定性和更長的壽命,以及在其工作中會產生的噪音及散熱等問題也要提前考慮在內,而且這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衝突的。所有一切問題需要綜合考量,不能顧此失彼,任何一環的缺失都不能設計出完美的產品。足以見,對技術要求之高、對設計要求之嚴苛縝密,就好比要在雞蛋殼上雕《清明上河圖》、在頭髮絲上雕出一首詩詞,這一切的背後是戴森長達20多年的技術積累。

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戴森數碼馬達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輕且越來越強大,在幾乎所有需要將電能轉化為機械動作的應用中,戴森數碼馬達都能夠發揮優勢。值得慶幸的是,目前這一技術還沒有對手能夠與之抗衡,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戴森將始終處於領先位置。

由表及裡 令人敬佩的文化世界

戴森的創始人詹姆士·戴森和喬布斯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樣的設計師、工程師雙重身份、對產品顏值有極高的要求,以及對產品科技含量、細節等都有極致的追求。

我們看到,蘋果和戴森都追求簡約設計,設計產品盡顯大氣又不失優雅、時尚,與此同時又如同打磨藝術品般去做每一件產品,讓每一件產品都獨一無二成為自己的名片。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曾說過,“少就是多”。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簡潔的形式中往往包含更多深刻的含義,縱觀一些永不過時的奢侈名品經典款也大都以簡約著稱。

實際上,一切從技術出發,戴森許多外觀上看起來極具革命性的產品,追根溯源,全部有趣的設計都是建立在革命性技術的基礎上。戴森也曾對外闡釋其產品設計哲學:即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會盯住產品的最根本屬性,並且希望把對應的功能做到極致。不僅如此,戴森一直都在追求著極致的性能,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不斷地檢驗、提升以及開發,讓戴森科技可以為用戶解決最根本需求的問題。當然這也是所有產品設計都要遵從的規則,否則一切設計都將毫無意義。

在筆者看來,從更深層次而言,產品設計在為人類創造更合理、更完善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實際上也在進行文化的創造,創造一種新的文化,他折射的更是一個企業的精神內核。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正如當時市面上沒有戴森需要的馬達,不惜耗費八年時間,戴森最終設計出自己想要的數碼馬達。截至目前,在戴森11代數碼馬達的迭代過程中,幾乎每一代數碼馬達的成品都是在不斷測試打磨中精益改良而來。譬如,V8數碼馬達在正式量產前,工程師們對新馬達的不同設計和部件進行了約50萬小時的測試,V10數碼馬達更是經歷2500多個原型才鑄就了最終的成品馬達。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此外,失敗是發明家的基因,詹姆士·戴森希望員工可以從失敗中學到有價值的東西,並將這種失敗的價值和力量傳承下去。

毫不誇張地說,這種對科技持有的嚴苛、嚴謹的態度以及對科技的極致追求,是戴森打造出爆款的源動力,更是戴森的精神財富。

高築牆、廣積糧 戴森的未來

成功沒有捷徑,競爭殘酷的商業競爭更沒有捷徑,戴森諸多黑科技及卓越的產品背後更是源於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

戴森把利潤的40%都投入研發,7000名員工中有2500人是研發工程師,每週投入研發的資金高達500萬英鎊。就拿火爆全球的Airwrap美髮造型器來說,更是耗費230名工程師和科學家6年的時間,研發投入達2400萬英鎊。此外,戴森的技術核心—數碼馬達,自1999年開始,戴森在馬達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超過了3.5億英鎊。

與此同時,戴森也非常重視專利的申請與佈局。從第一代數碼馬達發展至今,戴森已在全球範圍內申請了超過1000多項數碼馬達專利技術。


研發不止 看一枚馬達如何撬動一個科技巨頭


實際上,戴森的研發投入還不止於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戴森還創辦了自己的學校—戴森工程技術學院。這所學校耗資3150萬英鎊,詹姆士·戴森對於這處位於公司總部園區裡的校園定位是:它不應當只是平淡乏味的學生校區,而是一件運用創新技術的工程作品。現實也確實如此,學生在這裡可以免費學習、享用薪水的同時還能同世界級工程技術團隊一起合作研發。這種大手筆研發投入及創辦學校的模式,在企業中實屬少見。可以看出,戴森此舉是在儲蓄未來,對手想要超越的話想必難上加難了!

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戴森憑藉數碼馬達等核心技術,未來還會將觸角伸向哪裡?可以肯定的是越來越龐大的體系,正在昭示,一個科技巨頭正在誕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