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作為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在延續了471年後轟然倒下,是什麼原因讓它走向覆滅的?後世很多君王、政客、學者都反覆研究過,希望從夏朝的覆滅中總結經驗、查漏補缺,避免重蹈覆轍。

歷代文獻在論述夏朝滅亡的原因時,多把其歸結於夏桀的“失德”、“無道”,造成了百姓離心、諸侯背叛、最終亡國。這種觀點最早出現在春秋時,當時的顯學儒、墨兩家對這一問題有一致的闡發,後世史學家基本保持相同觀點,夏桀成為中國暴君的典型代表。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1夏桀無道圖

夏亡於桀看來事實清晰、不容辯解,但細究之下,就會發現該觀點的侷限性。恩格斯《歷史合力論》中說:“歷史是這樣創造的 ,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這樣就有無數個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平行四邊形 ,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歷史事變。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因此辯證地看夏朝的衰亡過程,會發現這一過程是漸進的、非偶發的,絕不僅僅是某一人某一時段的行為導致的結果。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首先看夏朝的發展歷程,從第一代禹到第十三代廑,夏王朝基本保持穩定,中間雖然有“太康失國、有窮代政”的百年時間,但並未動搖夏王朝的根本,夏朝對諸侯國保持著足夠的控制力,並且在對外征伐中多以勝利告終。

第十四代夏後孔甲繼位後,夏王朝開始極速跌落。孔甲本是第十一代夏後不降的兒子,自幼性格乖僻,不降擔心他無法治理好國家,才將後位內禪給弟弟扃,扃和兒子廑都是守成之君,壽數都不長,廑死後還是由孔甲接任了夏後。

孔甲性情殘暴,篤信鬼神之事,致使朝政荒怠、諸侯離心,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產生不滿。《國語·周語》載:“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可見孔甲對夏王朝的傷害。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3傳說中養龍的孔甲

第十五代夏後皋,在位時間短,雖然努力緩和夏朝與方國的矛盾,但夏朝的國力已不可遏制地衰退。

第十六代夏後發,昏庸無能,夏王室與方國的關係持續惡化,很多諸侯已經不來朝賀;夏族宗室的內部矛盾日益加深,發對此束手無策;同時階級矛盾(奴隸和貴族)日趨加深,夏朝進一步衰落。

第十七代夏後履癸(桀)繼位,他能“手搏豺狼、足追四馬”,足見其武力之強,就連他的諡號“桀”本意就是“凶猛”,若是桀好好施政,以其武勇也許能再次中興夏朝,可惜桀之行為比孔甲有過之而無不及。

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減少,桀自持武勇,不顧國庫空虛接連討伐不順從的部落,愈發使諸侯國與夏室離心。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4畫家盧延光筆下的夏桀

桀十分貪色,每擊敗一個部落後會從該部落中挑選美貌女子帶回宮作為妃子。《國語·晉語》中記載桀發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不敵,進貢美女妺喜。桀十分寵愛妺喜,特地為她造了富麗堂皇的瓊室、瑤臺、象廊和玉床,還從各地搜尋美女收入後宮,日夜與妺喜及宮女飲酒作樂。為修建豪華宮殿徵調了無數民夫,導致農業衰退、糧食減產、民不聊生。

桀用人多有不當,近小人遠賢臣。《史記 ·龜策列傳》載:“桀有諛臣,名曰趙寶,較為無道,勸以貪狼。”說的是趙樑專門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樂,如何盤剝殘害百姓。而賢良大臣關龍逄被誅、太史令終古等被黜落,政事日漸荒廢。

此時,活動於今河南東部、山東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在其首領湯的帶領下日益興旺起來。桀擔心商湯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就藉故將他囚禁在夏臺(今河南省禹縣境內)。湯急忙向桀表忠心,桀相信了湯,並很快釋放了他。後來桀又以商不服王命為藉口討伐商族,湯再次被囚禁於夏臺,商族急忙敬獻了大量財寶和美女,桀很快又把湯放了。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5成湯(商湯)畫像

湯回到部落後重用伊尹等賢人,對內減輕賦稅,大力發展生產,深受民眾支持;對外態度謙和,與周邊鄰國互通有無,增進友誼,逐步擴大了商的影響力,天下諸侯逐漸歸心,商族在短時間內成為最有實力的國家。

公元前1600年,夏朝連續多年大旱,王室無力救災。商湯認為時機已到,組織了一支六千人規模的精銳軍隊,配給戰車七十輛,準備討伐夏王室,隨後湯召集了各路諸侯,以“夏德大亂”為名出師討伐夏桀,得到大部分諸侯的擁戴。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6成湯滅夏之戰示意圖

商湯率領方國部落聯軍先滅了親夏的韋、顧、昆、吾後等部族,然後迂迴北上攻擊夏之重鎮鳴條(今山西安邑)。桀得到軍報後,匆忙帶兵趕到鳴條,夏軍將士根本不願為桀賣命,兩軍尚未交戰,就有大批軍士乘機逃散。商軍勢大,夏軍在鳴條大敗,最終王都失陷,商湯放逐夏桀於歷山(一說是桀自己逃到歷山)。後來桀攜妺喜又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並死於此處,並未死於滅國之戰。

在各方國部落的支持下,湯在西亳稱王,夏朝覆滅,商朝成立。

僅從夏朝滅亡的表象來看,其責任必須由桀來承擔,但王朝滅亡的內因很值得認真分析一番。

一、夏王朝經濟衰退動搖國本

1、夏夷之戰消耗國力

歷代夏後通過對偏遠方國、部落的征伐來保持中央王室的控制力。夏夷戰爭的目的有三:一是為了擴張領土;二是捕捉奴隸(從事農業生產和大型宮殿墓葬建設);三是保持對諸侯國的威懾力。

夏夷戰爭貫穿整個夏朝,是維持國家統治的重要手段,但也消耗了大量國力,而社會生產力沒有實現突破,經濟終於難以為繼,因“好戰滅國”。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7夏軍配備甲和矛後外戰無往不利

2、人口增長和落後勞動力之間的矛盾

據專家考證,夏初時,預估夏朝人口在200萬-270萬 ,到夏末商初時,夏朝總人口數已突破400 萬,但農業科技卻沒有實現突破,糧食供應越發緊張,底層人民缺衣少食艱難求生,貴族階層卻大量積累財富享樂,社會矛盾日趨加劇。

3、奴隸制度(勞動關係)影響生產積極性

夏朝是奴隸制國家,奴隸主要來源於夏夷戰爭的俘虜,這些奴隸承擔著最艱苦的生產工作,但生活環境惡劣,勞動積極性很低,社會生產率遠低於自由民。同時越來越多的自由民因徭役過重、稅賦增加導致破產,不得不賣身於貴族充當奴僕,成為新的“奴僕階層”,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8夏朝的奴隸幾乎沒有任何人權

4、氣象水文因素對夏王朝的影響

夏朝時的氣象水文條件不好,總體上呈現“前澇後旱”的過程。夏朝早期雖然治理了水患,但是仍然處於降雨較多的時期,夏朝前期頻繁遷都就與水患有關。

夏朝中後期後不再頻繁遷都,但又進入了乾旱少雨的時期,糧食產量下降,加之夏人並沒有輪耕休作的概念,以前一片土地退化後遷徙即可,定居後人口激增、土地退化、糧荒加劇,人民生活非常艱辛。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9久旱無雨百姓困苦

而商族位於夏京畿地區東邊的低緯度地區,降雨較多,旱災對以畜牧業為主的商族影響較小。商湯伐夏,就是趁著夏朝七年大旱後發動的。《國語·周語》有“伊洛竭而夏亡”的記載。

二、夏王朝政治環境持續惡化

1、夏族內部紛爭導致實力削弱,喪失向心力

夏族原本由十二個姒姓部落聯盟而成,各部落同心協力建立了夏朝,前期各部落為維護夏族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少康復國,就是靠斟尋氏和斟灌氏兩個夏族部落的幫助),但是夏室不斷欺壓削弱同族部落,導致族內向心力衰落。

夏啟繼位後,派兵鎮壓了反對自己繼位的夏族有扈氏部落,將全族貶為牧奴,後來斟灌、斟尋、繒等夏族部落因種種原因被夏王朝自己所滅,辛、褒等夏族部落因為不受夏后氏重視,與夏后氏的關係逐漸淡化,這些都使夏族內部實力削弱。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10夏啟征伐有扈氏

夏桀即位後一意孤行,夏后氏宗室內部也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宗室大員控制的京畿軍隊也逐漸脫離夏桀的控制。

2、人才流失

夏桀近小人遠賢臣,不少官員貴族受到迫害或對王室失去信心就投奔了商湯(如終古、伊尹、費昌),增強了商朝的軍政實力。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11費昌棄夏奔商

3、通婚聯盟政策失誤

夏王朝的盟邦政策大部分是利用婚姻方式團結諸族,是夏代的立國之本,夏朝的興衰存亡每每與這方面的成功與否緊相交織。夏桀每次征伐方國部落成功後,納其族美女入宮很可能是一種結盟手段,並不僅僅是貪圖美色,但這種粗獷的外交策略實在無法消弭仇恨,形成真正的聯盟,實際上夏朝的外部環境長期不穩定。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12夏妃妺喜(有施氏)

最後總結一下:夏王朝滅亡歸根到底是一個歷史性和必然性的過程,其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生產力退化、經濟衰退,政治環境和外交環境持續惡化,再加上天災(乾旱)人禍(夏桀),各種矛盾徹底激化,到了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程度,王朝就此走向滅亡。

關於夏人後裔的去向歷史上也有記載。夏族人主要留居中原,《大戴禮·少間》:“成湯既受天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遷姒姓於杞。”商湯接掌了天子之位,並未殺害夏桀,只是將他流放了,將夏族大部分人打散遷居別處,封其中一支姒姓後裔到杞地,以奉夏后氏祀。因杞國是夏之延續,保存有夏禮,所以《史記》將其列為《世家》,相傳孔子為了瞭解夏禮,還曾專門到杞國考察過。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13《史記》專門記錄了陳杞世家

《史記·陳杞世家》中記載夏裔在“殷時或封或絕”,看來留在中原已被打散的夏族還是受到了商朝的清洗,朝代更迭絕不像史書中寫得那麼雲淡風輕,一定充滿了血腥殺戮。

夏人其他後裔分為兩支分別向南方和北方遷移。

南支為桀帶領的夏后氏直系族人從歷山南遷至南巢(今安徽巢湖),最後自然消亡。不過另有專家考證南巢為《楚辭》中所提及的南方遠國名,實際為四川廣漢市,“完美解釋”了三星堆遺址二至四期(公元前16世紀至前14世紀)突然出現的青銅器和青銅文明,以及之後三星堆文明又神祕消失的原因。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14三星堆博物館(四川廣漢)

北支進入蒙古高原,與當地諸族融合,形成了(東)匈奴人。《史記·匈奴列傳》載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括地譜》更詳細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遊牧性質),中國謂之匈奴。”

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均認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戰敗後的夏。土方是殷朝時西北方的一個強大方國,武丁及其先王長期征討土方。武丁征服土方後,在其腹地“唐土”建設大型城邑“唐”,鎮壓控制土方人民,從此土方不再作亂。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15油畫-匈奴人

(入川說、匈奴說、土方說都是猜想,各位看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既然夏朝滅亡有這麼多內外因素,那麼歷史上為什麼會把夏朝滅亡歸結於夏桀一身呢?除了古人的史觀侷限外,還出於古人“天下之美,歸於舜禹周孔;天下之惡,歸於桀紂”的社會心態,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缺乏系統性和辯證法。

例如“暴秦”和“包青天”就是這種社會心態影響下兩個很典型的例子,人們惡之可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喜之可以集天下大美於一身,對事件和人物的評價容易產生極端化和集中化,並通過群體的思維模式影響和同化其他個體。(參看《烏合之眾》)


夏朝歷史考(四)-夏王朝的衰亡之路

19.16社會心理學圖書《烏合之眾》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一定受到過某種學術思潮或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相所在,需要不斷地研究和論證,才能還原歷史的原貌。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絡,如果侵權立即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