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

在很多的歷史文獻之中,都曾有記錄過一次史前洪水的存在,而且各國曆史都頗有默契,或以傳說或以確切記載,都把這一件大事記錄了下來。在我們認知的歷史裡,也有關於這一事件的瞭解,例如大禹治水。《尚書·堯典》中記錄堯帝在諮詢大臣誰可治理水患時,曾說道“諮!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乂?”;同樣的文字還出現在《史記·夏本紀》,其中寫道:“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這也說明但是確實存在一場洪水,而且和堯時期有關。

"

在很多的歷史文獻之中,都曾有記錄過一次史前洪水的存在,而且各國曆史都頗有默契,或以傳說或以確切記載,都把這一件大事記錄了下來。在我們認知的歷史裡,也有關於這一事件的瞭解,例如大禹治水。《尚書·堯典》中記錄堯帝在諮詢大臣誰可治理水患時,曾說道“諮!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乂?”;同樣的文字還出現在《史記·夏本紀》,其中寫道:“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這也說明但是確實存在一場洪水,而且和堯時期有關。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

那麼這一場洪水和夏王朝有什麼關係?因為治理這一場洪水的大禹和夏王朝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在古代傳說之中,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不入,而且廢寢忘食以天下為己任。也正是憑藉這一功勞,大禹成為了新的首領。問題就出在這裡,一般認知為大禹之後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夏朝正是由啟開始。但現在考古學和歷史學的不斷研究下,夏的創始也許就在大禹時期,而並非啟。啟所開始的是“家天下”,這並不就意味著是他就是封建王朝的創始人。

地域劃分維度

這一場洪水的來臨,是當時的一場浩劫。大禹治水功勞而得以成為新的繼任者,根據《史記》、《尚書》、《墨子》等等文獻的記錄,大禹治水的足跡踏遍黃河,涉及長江中下游等地區。而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依舊留有很多關於大禹治水行動的遺蹟,這時候便引出了夏王朝從禹開始的證據之一。《左傳》記載:“芒芒禹跡,畫為九州。”,九州是古中原的別稱,是漢民族自古以來的活動地域概念。同樣《舊唐書》記載:“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這段文獻則更是把華夏的出現以大禹畫九州開始,況且現在九州泛指古中國文明之始,這也說明大禹時期有了疆域劃分。

"

在很多的歷史文獻之中,都曾有記錄過一次史前洪水的存在,而且各國曆史都頗有默契,或以傳說或以確切記載,都把這一件大事記錄了下來。在我們認知的歷史裡,也有關於這一事件的瞭解,例如大禹治水。《尚書·堯典》中記錄堯帝在諮詢大臣誰可治理水患時,曾說道“諮!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乂?”;同樣的文字還出現在《史記·夏本紀》,其中寫道:“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這也說明但是確實存在一場洪水,而且和堯時期有關。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

那麼這一場洪水和夏王朝有什麼關係?因為治理這一場洪水的大禹和夏王朝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在古代傳說之中,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不入,而且廢寢忘食以天下為己任。也正是憑藉這一功勞,大禹成為了新的首領。問題就出在這裡,一般認知為大禹之後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夏朝正是由啟開始。但現在考古學和歷史學的不斷研究下,夏的創始也許就在大禹時期,而並非啟。啟所開始的是“家天下”,這並不就意味著是他就是封建王朝的創始人。

地域劃分維度

這一場洪水的來臨,是當時的一場浩劫。大禹治水功勞而得以成為新的繼任者,根據《史記》、《尚書》、《墨子》等等文獻的記錄,大禹治水的足跡踏遍黃河,涉及長江中下游等地區。而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依舊留有很多關於大禹治水行動的遺蹟,這時候便引出了夏王朝從禹開始的證據之一。《左傳》記載:“芒芒禹跡,畫為九州。”,九州是古中原的別稱,是漢民族自古以來的活動地域概念。同樣《舊唐書》記載:“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這段文獻則更是把華夏的出現以大禹畫九州開始,況且現在九州泛指古中國文明之始,這也說明大禹時期有了疆域劃分。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治水遍九州

國家形態維度

大禹的治水成功絕非一人之力,這一場洪水所蔓延的地區不只是一個地域,應該是各地域的氏族首聯合之後同大禹率領而實現的。這一點從大禹足跡遍踏黃河、長江等流域就可看出。最早的國家形成所需要的正是部落的聯合,這是產生國家的一個前提。各個氏族之間無血緣作為維繫,卻因一場洪水患難將各部落緊密聯合在一起,這就不難發現大禹治水功勞得到認可,被推舉成為首領的事實。

中央和地方管理維度

談及國家之形成,另外一個需要證實的就是國家制度的出現。《左傳·哀公七年》記載:“ 禹合諸侯於塗山 ,執玉帛者萬國。”,這是記錄了大禹登上王位後,號召幾萬個部落首領會盟的場景,當然這並不足以證明這時候的大禹已經建立夏朝,但可以看出此時大禹已經具備王權在手。這時我們來參考另外一則文獻,見於《國語·魯語》中:“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這證明不但是大禹能夠號召會盟,而且擁有絕對懲罰的權力。防風氏因遲到就受到懲罰,這也是佐證大禹不但是王而且掌握著生殺大權和其他部落的控制權。

"

在很多的歷史文獻之中,都曾有記錄過一次史前洪水的存在,而且各國曆史都頗有默契,或以傳說或以確切記載,都把這一件大事記錄了下來。在我們認知的歷史裡,也有關於這一事件的瞭解,例如大禹治水。《尚書·堯典》中記錄堯帝在諮詢大臣誰可治理水患時,曾說道“諮!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乂?”;同樣的文字還出現在《史記·夏本紀》,其中寫道:“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這也說明但是確實存在一場洪水,而且和堯時期有關。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

那麼這一場洪水和夏王朝有什麼關係?因為治理這一場洪水的大禹和夏王朝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在古代傳說之中,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不入,而且廢寢忘食以天下為己任。也正是憑藉這一功勞,大禹成為了新的首領。問題就出在這裡,一般認知為大禹之後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夏朝正是由啟開始。但現在考古學和歷史學的不斷研究下,夏的創始也許就在大禹時期,而並非啟。啟所開始的是“家天下”,這並不就意味著是他就是封建王朝的創始人。

地域劃分維度

這一場洪水的來臨,是當時的一場浩劫。大禹治水功勞而得以成為新的繼任者,根據《史記》、《尚書》、《墨子》等等文獻的記錄,大禹治水的足跡踏遍黃河,涉及長江中下游等地區。而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依舊留有很多關於大禹治水行動的遺蹟,這時候便引出了夏王朝從禹開始的證據之一。《左傳》記載:“芒芒禹跡,畫為九州。”,九州是古中原的別稱,是漢民族自古以來的活動地域概念。同樣《舊唐書》記載:“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這段文獻則更是把華夏的出現以大禹畫九州開始,況且現在九州泛指古中國文明之始,這也說明大禹時期有了疆域劃分。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治水遍九州

國家形態維度

大禹的治水成功絕非一人之力,這一場洪水所蔓延的地區不只是一個地域,應該是各地域的氏族首聯合之後同大禹率領而實現的。這一點從大禹足跡遍踏黃河、長江等流域就可看出。最早的國家形成所需要的正是部落的聯合,這是產生國家的一個前提。各個氏族之間無血緣作為維繫,卻因一場洪水患難將各部落緊密聯合在一起,這就不難發現大禹治水功勞得到認可,被推舉成為首領的事實。

中央和地方管理維度

談及國家之形成,另外一個需要證實的就是國家制度的出現。《左傳·哀公七年》記載:“ 禹合諸侯於塗山 ,執玉帛者萬國。”,這是記錄了大禹登上王位後,號召幾萬個部落首領會盟的場景,當然這並不足以證明這時候的大禹已經建立夏朝,但可以看出此時大禹已經具備王權在手。這時我們來參考另外一則文獻,見於《國語·魯語》中:“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這證明不但是大禹能夠號召會盟,而且擁有絕對懲罰的權力。防風氏因遲到就受到懲罰,這也是佐證大禹不但是王而且掌握著生殺大權和其他部落的控制權。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之水

進貢維度

同樣的記錄還有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裛,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遍訪山河,因此稱帝以後以天子自居,同時又設定了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等地域等級劃分。在大禹所治理的王畿內(即五百里內)設為“百里採,二百里任國,三百里諸侯。”;這也是證明了當時大禹時期已經有了很明確的等級劃分和地域管理制度。而且其中最為特殊的一點就是,大禹時期就已經有了“進貢”一說。

"

在很多的歷史文獻之中,都曾有記錄過一次史前洪水的存在,而且各國曆史都頗有默契,或以傳說或以確切記載,都把這一件大事記錄了下來。在我們認知的歷史裡,也有關於這一事件的瞭解,例如大禹治水。《尚書·堯典》中記錄堯帝在諮詢大臣誰可治理水患時,曾說道“諮!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乂?”;同樣的文字還出現在《史記·夏本紀》,其中寫道:“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這也說明但是確實存在一場洪水,而且和堯時期有關。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

那麼這一場洪水和夏王朝有什麼關係?因為治理這一場洪水的大禹和夏王朝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在古代傳說之中,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不入,而且廢寢忘食以天下為己任。也正是憑藉這一功勞,大禹成為了新的首領。問題就出在這裡,一般認知為大禹之後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夏朝正是由啟開始。但現在考古學和歷史學的不斷研究下,夏的創始也許就在大禹時期,而並非啟。啟所開始的是“家天下”,這並不就意味著是他就是封建王朝的創始人。

地域劃分維度

這一場洪水的來臨,是當時的一場浩劫。大禹治水功勞而得以成為新的繼任者,根據《史記》、《尚書》、《墨子》等等文獻的記錄,大禹治水的足跡踏遍黃河,涉及長江中下游等地區。而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依舊留有很多關於大禹治水行動的遺蹟,這時候便引出了夏王朝從禹開始的證據之一。《左傳》記載:“芒芒禹跡,畫為九州。”,九州是古中原的別稱,是漢民族自古以來的活動地域概念。同樣《舊唐書》記載:“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這段文獻則更是把華夏的出現以大禹畫九州開始,況且現在九州泛指古中國文明之始,這也說明大禹時期有了疆域劃分。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治水遍九州

國家形態維度

大禹的治水成功絕非一人之力,這一場洪水所蔓延的地區不只是一個地域,應該是各地域的氏族首聯合之後同大禹率領而實現的。這一點從大禹足跡遍踏黃河、長江等流域就可看出。最早的國家形成所需要的正是部落的聯合,這是產生國家的一個前提。各個氏族之間無血緣作為維繫,卻因一場洪水患難將各部落緊密聯合在一起,這就不難發現大禹治水功勞得到認可,被推舉成為首領的事實。

中央和地方管理維度

談及國家之形成,另外一個需要證實的就是國家制度的出現。《左傳·哀公七年》記載:“ 禹合諸侯於塗山 ,執玉帛者萬國。”,這是記錄了大禹登上王位後,號召幾萬個部落首領會盟的場景,當然這並不足以證明這時候的大禹已經建立夏朝,但可以看出此時大禹已經具備王權在手。這時我們來參考另外一則文獻,見於《國語·魯語》中:“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這證明不但是大禹能夠號召會盟,而且擁有絕對懲罰的權力。防風氏因遲到就受到懲罰,這也是佐證大禹不但是王而且掌握著生殺大權和其他部落的控制權。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之水

進貢維度

同樣的記錄還有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裛,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遍訪山河,因此稱帝以後以天子自居,同時又設定了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等地域等級劃分。在大禹所治理的王畿內(即五百里內)設為“百里採,二百里任國,三百里諸侯。”;這也是證明了當時大禹時期已經有了很明確的等級劃分和地域管理制度。而且其中最為特殊的一點就是,大禹時期就已經有了“進貢”一說。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夏朝時期出圖的青銅杯

在《尚書·禹貢》中記載:“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其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厎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以及“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兩處。其一指的是四海皆需進貢賦稅,而且分為了上中下三個等級。其二這是指中央之國賞賜土地和姓氏。從這兩點上看,大禹時期確有國家形態的存在,這也正是“夏”所存在的證據。

軍事建設維度

在禹之前,一直都是採取禪讓來選取繼承人。但是在《韓非子》當中卻認為,大禹是依靠武力奪取政權,建立了夏朝。這一點我們尚無定論,但有一點是可以承認的,那就是大禹時期的武器裝備,和軍隊建設。《竹書紀年》記載:“三十五年,帝命夏後徵有苖,有苖氏來朝”而在大禹征服有苗後,有寫道:“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見《尚書·大禹謨》),其中幹羽所指的就是盾牌和雉尾,所指的就是武器的意思。

"

在很多的歷史文獻之中,都曾有記錄過一次史前洪水的存在,而且各國曆史都頗有默契,或以傳說或以確切記載,都把這一件大事記錄了下來。在我們認知的歷史裡,也有關於這一事件的瞭解,例如大禹治水。《尚書·堯典》中記錄堯帝在諮詢大臣誰可治理水患時,曾說道“諮!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乂?”;同樣的文字還出現在《史記·夏本紀》,其中寫道:“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這也說明但是確實存在一場洪水,而且和堯時期有關。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

那麼這一場洪水和夏王朝有什麼關係?因為治理這一場洪水的大禹和夏王朝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在古代傳說之中,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不入,而且廢寢忘食以天下為己任。也正是憑藉這一功勞,大禹成為了新的首領。問題就出在這裡,一般認知為大禹之後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夏朝正是由啟開始。但現在考古學和歷史學的不斷研究下,夏的創始也許就在大禹時期,而並非啟。啟所開始的是“家天下”,這並不就意味著是他就是封建王朝的創始人。

地域劃分維度

這一場洪水的來臨,是當時的一場浩劫。大禹治水功勞而得以成為新的繼任者,根據《史記》、《尚書》、《墨子》等等文獻的記錄,大禹治水的足跡踏遍黃河,涉及長江中下游等地區。而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依舊留有很多關於大禹治水行動的遺蹟,這時候便引出了夏王朝從禹開始的證據之一。《左傳》記載:“芒芒禹跡,畫為九州。”,九州是古中原的別稱,是漢民族自古以來的活動地域概念。同樣《舊唐書》記載:“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這段文獻則更是把華夏的出現以大禹畫九州開始,況且現在九州泛指古中國文明之始,這也說明大禹時期有了疆域劃分。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治水遍九州

國家形態維度

大禹的治水成功絕非一人之力,這一場洪水所蔓延的地區不只是一個地域,應該是各地域的氏族首聯合之後同大禹率領而實現的。這一點從大禹足跡遍踏黃河、長江等流域就可看出。最早的國家形成所需要的正是部落的聯合,這是產生國家的一個前提。各個氏族之間無血緣作為維繫,卻因一場洪水患難將各部落緊密聯合在一起,這就不難發現大禹治水功勞得到認可,被推舉成為首領的事實。

中央和地方管理維度

談及國家之形成,另外一個需要證實的就是國家制度的出現。《左傳·哀公七年》記載:“ 禹合諸侯於塗山 ,執玉帛者萬國。”,這是記錄了大禹登上王位後,號召幾萬個部落首領會盟的場景,當然這並不足以證明這時候的大禹已經建立夏朝,但可以看出此時大禹已經具備王權在手。這時我們來參考另外一則文獻,見於《國語·魯語》中:“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這證明不但是大禹能夠號召會盟,而且擁有絕對懲罰的權力。防風氏因遲到就受到懲罰,這也是佐證大禹不但是王而且掌握著生殺大權和其他部落的控制權。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之水

進貢維度

同樣的記錄還有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裛,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遍訪山河,因此稱帝以後以天子自居,同時又設定了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等地域等級劃分。在大禹所治理的王畿內(即五百里內)設為“百里採,二百里任國,三百里諸侯。”;這也是證明了當時大禹時期已經有了很明確的等級劃分和地域管理制度。而且其中最為特殊的一點就是,大禹時期就已經有了“進貢”一說。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夏朝時期出圖的青銅杯

在《尚書·禹貢》中記載:“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其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厎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以及“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兩處。其一指的是四海皆需進貢賦稅,而且分為了上中下三個等級。其二這是指中央之國賞賜土地和姓氏。從這兩點上看,大禹時期確有國家形態的存在,這也正是“夏”所存在的證據。

軍事建設維度

在禹之前,一直都是採取禪讓來選取繼承人。但是在《韓非子》當中卻認為,大禹是依靠武力奪取政權,建立了夏朝。這一點我們尚無定論,但有一點是可以承認的,那就是大禹時期的武器裝備,和軍隊建設。《竹書紀年》記載:“三十五年,帝命夏後徵有苖,有苖氏來朝”而在大禹征服有苗後,有寫道:“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見《尚書·大禹謨》),其中幹羽所指的就是盾牌和雉尾,所指的就是武器的意思。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

同時在大禹的此次出征之前,大禹還曾做過一番號召,這猶如後來的“討伐詔書”。這一段話被稱為是“禹誓”:禹乃會群后,誓於師曰;“濟濟有眾,鹹聽朕命。蠢茲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勳。”

"

在很多的歷史文獻之中,都曾有記錄過一次史前洪水的存在,而且各國曆史都頗有默契,或以傳說或以確切記載,都把這一件大事記錄了下來。在我們認知的歷史裡,也有關於這一事件的瞭解,例如大禹治水。《尚書·堯典》中記錄堯帝在諮詢大臣誰可治理水患時,曾說道“諮!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乂?”;同樣的文字還出現在《史記·夏本紀》,其中寫道:“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這也說明但是確實存在一場洪水,而且和堯時期有關。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

那麼這一場洪水和夏王朝有什麼關係?因為治理這一場洪水的大禹和夏王朝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在古代傳說之中,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不入,而且廢寢忘食以天下為己任。也正是憑藉這一功勞,大禹成為了新的首領。問題就出在這裡,一般認知為大禹之後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夏朝正是由啟開始。但現在考古學和歷史學的不斷研究下,夏的創始也許就在大禹時期,而並非啟。啟所開始的是“家天下”,這並不就意味著是他就是封建王朝的創始人。

地域劃分維度

這一場洪水的來臨,是當時的一場浩劫。大禹治水功勞而得以成為新的繼任者,根據《史記》、《尚書》、《墨子》等等文獻的記錄,大禹治水的足跡踏遍黃河,涉及長江中下游等地區。而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依舊留有很多關於大禹治水行動的遺蹟,這時候便引出了夏王朝從禹開始的證據之一。《左傳》記載:“芒芒禹跡,畫為九州。”,九州是古中原的別稱,是漢民族自古以來的活動地域概念。同樣《舊唐書》記載:“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這段文獻則更是把華夏的出現以大禹畫九州開始,況且現在九州泛指古中國文明之始,這也說明大禹時期有了疆域劃分。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治水遍九州

國家形態維度

大禹的治水成功絕非一人之力,這一場洪水所蔓延的地區不只是一個地域,應該是各地域的氏族首聯合之後同大禹率領而實現的。這一點從大禹足跡遍踏黃河、長江等流域就可看出。最早的國家形成所需要的正是部落的聯合,這是產生國家的一個前提。各個氏族之間無血緣作為維繫,卻因一場洪水患難將各部落緊密聯合在一起,這就不難發現大禹治水功勞得到認可,被推舉成為首領的事實。

中央和地方管理維度

談及國家之形成,另外一個需要證實的就是國家制度的出現。《左傳·哀公七年》記載:“ 禹合諸侯於塗山 ,執玉帛者萬國。”,這是記錄了大禹登上王位後,號召幾萬個部落首領會盟的場景,當然這並不足以證明這時候的大禹已經建立夏朝,但可以看出此時大禹已經具備王權在手。這時我們來參考另外一則文獻,見於《國語·魯語》中:“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這證明不但是大禹能夠號召會盟,而且擁有絕對懲罰的權力。防風氏因遲到就受到懲罰,這也是佐證大禹不但是王而且掌握著生殺大權和其他部落的控制權。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之水

進貢維度

同樣的記錄還有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裛,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遍訪山河,因此稱帝以後以天子自居,同時又設定了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等地域等級劃分。在大禹所治理的王畿內(即五百里內)設為“百里採,二百里任國,三百里諸侯。”;這也是證明了當時大禹時期已經有了很明確的等級劃分和地域管理制度。而且其中最為特殊的一點就是,大禹時期就已經有了“進貢”一說。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夏朝時期出圖的青銅杯

在《尚書·禹貢》中記載:“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其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厎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以及“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兩處。其一指的是四海皆需進貢賦稅,而且分為了上中下三個等級。其二這是指中央之國賞賜土地和姓氏。從這兩點上看,大禹時期確有國家形態的存在,這也正是“夏”所存在的證據。

軍事建設維度

在禹之前,一直都是採取禪讓來選取繼承人。但是在《韓非子》當中卻認為,大禹是依靠武力奪取政權,建立了夏朝。這一點我們尚無定論,但有一點是可以承認的,那就是大禹時期的武器裝備,和軍隊建設。《竹書紀年》記載:“三十五年,帝命夏後徵有苖,有苖氏來朝”而在大禹征服有苗後,有寫道:“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見《尚書·大禹謨》),其中幹羽所指的就是盾牌和雉尾,所指的就是武器的意思。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大禹

同時在大禹的此次出征之前,大禹還曾做過一番號召,這猶如後來的“討伐詔書”。這一段話被稱為是“禹誓”:禹乃會群后,誓於師曰;“濟濟有眾,鹹聽朕命。蠢茲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勳。”

五個維度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即使不叫“夏”也一定有王朝出現

“二里頭文化遺址”公認為探索夏朝的線索

其中大禹就提到了為何討伐有苗氏,說清楚了有苗不朝,傲慢舉動的原因。同時需要大家同心協力,才能取得勝利。同時有著相同記錄的還有《墨子·兼愛》中的:“濟濟有眾,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以徵有苗。”。也正是此能夠證實大禹擁有軍事調度權力,而且出征時有所號召,這也是認定一個國家形成的依據。

符合國家性質

恩格斯認為科學意義上的國家,應該具備“地域劃分子民”和“公共權力建設”這兩個方面的標準。而大禹時期的王朝是否真實成立,從這兩個依據上是可以被認可的。在地域劃分上大禹“分九州”,設立“五百里內外等級”,這些都是按照“地域劃分子民”。同時各個區域要向中央之國納貢,而中央之國則是分封土地和賞賜姓氏,這是公共權力的體現。故而說夏朝的確存在,即使不是叫“夏”,也無法磨滅當時存在第一個王朝的事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