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1

五月底六月初,是收麥子的季節。

我的老家,在豫東農村,小時候,每逢這個時期,學校總會放上一個星期的麥假。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那時候,我對麥假是既期待又害怕的。

期待的是,我終於可以不用再每日走上好幾公里的路去學校;害怕的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激烈“戰爭”即將打響。

說收麥像“打仗”,一點兒也不為過。因為麥子剛一成熟,就必須儘快收割歸倉完畢,否則,萬一趕上大雨天氣,麥子受潮發了芽,那損失,就會十分巨大了。

麥子剛泛黃,父母就提前買上好幾把新鐮刀,存上啤酒、變蛋(方便收麥的時候補充能量),隨時準備著收麥了。

頂著烈日割麥子是最難受的,燥熱倒在其次,最痛苦的是要一直彎著腰。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我曾經偷偷試過割麥,但許是因為不得法,竟然不小心砍到了小腿,痛得我哇哇大哭。從此之後,母親見我靠近,就氣得大聲吼叫,再不讓我動鐮刀。

那時節,小小的懂事的我,看著父母在田間勞動,卻幫不上太多忙,心裡總會有說不出的彆扭難過,直在心裡默默盼著這場“戰役”能快些結束。

2

還是能做點兒什麼的。

我和小夥伴一人拿著一個空飲料瓶,在瓶中灌滿加了糖精的涼白開,然後再在裡面放上一根長長的軟皮吸管,挎著個小籃子或者拎著一個化肥袋,就出發了。

我們是去拾麥穗。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麥子收割完畢,大人們會拉著架子車或者開著拖拉機,把躺倒在地裡的麥棵裝上車,然後再一趟一趟地拉到場院上去晾晒。

這中間,田地裡總有個別麥穗收不乾淨,大路上也總有麥穗因為車子震動而掉落,而這些被遺忘的麥穗就成了我們眼中的“寶貝”。

我們三五成群,在田野間、大路上到處嬉鬧著搜尋,渴了就喝上一兩口甜得齁嗓子的水,累了就坐在大樹下玩一會兒,運氣好的時候,一下午的時間,就能收穫滿滿一籃或者半化肥袋的麥穗呢。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我撿的麥穗,是特意不放到場院裡的,我會把它們放到家裡的院子中,單獨晾晒,以便父母回來了,向他們展示我的能幹。

我撿的麥穗,能在脫粒晒乾後,跟瓜販子換上好幾個大西瓜哩!

3

麥穗在場院裡鋪開,需要用拖拉機或者老黃牛拉著石磙不斷碾壓。

待麥粒都從麥穗中分離出來後,大人們就會把麥秸剁成一個個的垛,而混雜著麥糠的麥粒,則繼續留在場院上晾晒。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等傍晚來臨,天上颳起了風,大人們便拿著木杴,一杴一杴地把混雜著麥糠的麥粒拋向高空。

在風的作用下,較為輕飄的麥糠會落到較遠的一邊去,較重的麥粒則會落到較近的一邊來,從而成功實現麥粒與麥糠的分離。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五六畝地的小麥,父母常常會揚到深夜,直把肩膀累得再也抬不起來。

在這中間,沐浴著清涼晚風,我則會和小夥伴們踩在棉花一樣軟的麥秸垛上跳來跳去,別提有多快樂了。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當然,除了玩,我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蹲在電視機前,等待收看《新聞聯播》後的《天氣預報》,然後飛奔著跑到場院,把今明兩天的天氣情況轉達給父母聽。

如果聽到明天天氣好,正在揚木杴的父母就會心情大好,手上幹活的速度也會放慢下來一些;如果聽到明天有雨,父母就會變得異常焦躁,不自覺地加快乾活的速度。

4

把麥粒處理乾淨後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晾晒。

在場院上晾晒麥粒,需要有人日夜看守。

看守,一來是為了防備偷麥的人和麻雀,二來則是為了方便時時翻晒。

夜晚的時候,父親會拿著被褥,躺到場院邊看守。

白天的時候,父母去犁地,趕種秋季的玉米、大豆,看麥就成了我的工作。

偷麥賊幾乎沒有,偷吃麥粒的麻雀倒是不少,以至於,那時候,我對麻雀這種小鳥恨得咬牙切齒。

看麥的,多是小孩子,各家的場院之間,又捱得近,所以,自然也就聚到了一起玩耍。

我們會拿上一副撲克,圍坐到一起打牌,鬥地主和打升級是常玩的,玩到忘情處,常常會忘了去翻晒自家的麥子,至於麻雀,就更是顧不得了。

不少小夥伴,還會因此捱上父母的一頓打。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待麥粒終於晾晒完畢,緊接著就要灌麥進袋,拉回家放到囤裡。(囤:用竹篾、荊條、稻草編成的或用席箔等圍成的盛糧食的器具。)

不知為何,在我的記憶中,這項活計,似乎總是伴隨著密佈的烏雲和不斷刮來的涼風。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好不容易把麥粒裝進袋,有時候,老天還會刁難人似的飄下來幾滴雨,我們必須加快速度把麥袋往家裡拉。

終於拉回家,如果天上的雨越下越大,父母就還會跑著去幫鄰居們灌袋子、拉麥袋。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直到所有人的麥子都拉回了家,大家才會真正地長吁一口氣,然後高興地看著天上落下來的大雨,盼著這雨能下得再大一些、久一些。

因為雖然麥子收完了,地犁完了,秋季的玉米、大豆也已種上了,但如果雨下得不夠,玉米、大豆就難以順利發芽破土,大家必須再架上機子,打井水灌溉。

5

除了交公糧和留足口糧,父母也會拿出一部分糧食出去賣。這是我家一年當中,一項極為重要的收入來源。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那時候,我去縣城讀寄宿高中,除了學雜費外,每個月還要花掉二三百元的生活費,而這些錢幾乎都要從這裡面出。

記得那時,父母拉上好幾袋糧食去收購站賣,總不敢立刻把錢取走。

父母會把錢寄存在老闆那裡,等我需要用錢的時候,再去取一部分回來。

不是因為收購站老闆不給現錢,而是父母怕拿到錢之後,會不知道影兒地拿去應付各項開支,等我每月回家拿生活費的時候,再拿不出,乾著急。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

我太瞭解農民種地的辛苦,也太瞭解農民掙錢的不容易,所以,暗自發誓,一定要努力學習,讀本科,讀研究生,讓自己可以靠著知識的力量,不再像父母那樣,辛苦到頭一年,卻掙不到幾個錢,日子永遠過得緊緊巴巴。

而今,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民收麥已經實現機械化,聯合收割機一下地,麥粒直接就出來了,人們只需要簡單晾晒一下,就可以拉回家歸倉了。

只是,儘管如此,因為土地資源有限,許多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無法外出打工貼補家用的農民收入依然不高,日子過得也還並不寬裕。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割麥的童年嗎?


多麼希望,農民可以不再那麼辛苦地把錢掙了,也由衷祝願,即將參加高考的子弟們,能夠抓住機會,金榜題名,把自己人生的路走得更為寬廣一些。


本文所用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本文為號主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