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一望無垠的田野上,金黃的麥子一浪高過一浪

過了小滿,麥子灌漿;到了芒種,麥子成熟。

當聽到布穀鳥的叫聲時,就到了該收麥子的季節了

大人們忙著割麥、打麥、晒麥,小孩子也歡天喜地,

嬉笑吵鬧玩耍,不亦樂乎。一組收麥子老照片,

帶你走進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Δ麥子已經成熟,一個個彎著腰,像耄耋老人,從冬眠的麥苗,經過春風的吹長,到夏日的抽穗,變成了一片片金黃的麥田。20年前農村還沒有收割機,收麥子都是人工收割,到了收麥的那幾天,出外打工的大人回來了,學校也要放幾天假,那是因為老師們的麥子也要收。從低矮的庫房取出鐮刀,再拿出磨刀石,塵封了一年的鐮刀打磨後鋒似秋霜,這樣割麥子才省力。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Δ收割到中午就該準備裝車了,除了鐮刀,還要帶上三叉子,三叉子的用場在與把割成一堆堆的整齊的麥子叉到農車,不可或缺。大人們換上破舊衣服,一定要長袖的,麥芒剌人蹭到身上會很癢。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Δ那個時候的我們要撿麥子,撿的麥子多了開學後會有獎勵。那個時候爸爸媽媽給我們說的最多的是,撿的多了給你換西瓜吃,那時麥子是可以換西瓜的。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Δ割完了麥子,要運回麥場,記憶中的麥場弄得很光滑,很結實,又有點潮溼。光著腳在場裡走著很舒服,麥場往往是幾家人共用一個,今天你打麥明天我打麥。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Δ運輸到麥場後,把麥子攤均勻,就碾場了。碾場,不是簡單的毛驢轉圈或開車轉圈,那可是個耗體力的技術活,攤好的麥子都要碾到,按麥攤的薄厚掌握輕重、據麥熟的程度和麥秸乾溼計算每次翻場的間隔。經過反覆的碾場、翻場數次,就可以起場了。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Δ起場可是技術活,得把麥秸裡面的麥子全都抖擻乾淨。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Δ抖擻乾淨後,就要把麥秸推成麥秸垛,麥秸垛一般下半部分大致呈圓柱體,上半部分大致呈一個弧面,但更多是不規則的,很隨意地堆成垛就行。有時為了防雨會在上面蒙一層防雨的東西比如塑料膜。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Δ揚場,應該算是夏收這些農活中最累的活。

揚場,其實就是把碾出來的麥粒,人用木掀拋向空中,讓麥殼隨風飄向一邊,麥粒隨之緩緩垂直落下,另一個人手拿掃帚將飄落在麥粒邊的麥殼,輕輕的掃走,便會出現兩個涇渭南分明的小山堆,一堆麥粒,一堆麥殼。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Δ揚場結束後就裝袋,扛糧袋,收拾好農具,運輸回家。

這就是20年前農村轟轟烈烈的麥收景象,你還有多少記憶?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Δ對於80後的我們來說,記憶中,村裡有很多的麥垛,在上面玩耍,捉迷藏;在那個年代,家家戶戶用土灶做飯,少不了這些麥垛的存在。不過,在如今的農村,隨著經濟發展了,這些麥秸也被就地還田了。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如今布穀鳥的叫聲又開始響起,一聲聲“布穀布穀”,是在說,麥子熟了,麥子熟了。

可是我們再也回不去了。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收割機應用而生,以前,打場、攤場、起場、揚場現在再也看不到了。

老照片:20年前農村收麥子情景,90後看不懂,00後沒見過

太陽升起來了,金色的陽光在割過麥的麥茬地上,映照出割麥人們明快而優美的身姿。太陽越來越高了,汗水從一張張臉上滾落,滴在腳下的土地裡。

致敬那個時代辛勞的人民;致敬我們回不去的童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