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日本的生活哲學

無印良品 日本 原研哉 田中一光 書問科普 2017-05-13

提起無印良品,首先想到的也許是店裡黑白灰色系的簡素服裝。不過無印最早賣的是食物和日用品。1980年,創始人堤清二在東京西友商場的食品、生活用品賣場開闢小專櫃,推出“MUJI”的品牌。老輩人還依稀記得有紅糖、色拉油、麵包粉、咖喱粉、玄米茶、黃桃罐頭、鮭魚罐頭、咖啡豆、味噌等食物,包裝簡單,與現在的無印產品沒有太大區別。

堤清二是西武集團創始人堤康次郎的兒子,剛出生時母親只是父親的情人,並沒有名分。康次郎前後和五個女人生了七個孩子,這令堤清二從小就對父親很不滿,於是加入共產黨——後來因所屬陣營不在主流派而遭開除,放浪歲月中寫過詩,也寫過小說,以此作為叛逆的方式。他以辻井喬為筆名,出版了許多書,也拿了不少文學獎,級別最高的是谷崎潤一郎獎。他自東大經濟系畢業,在中央大學拿的經濟博士學位。曾任西武百貨商店的董事長。據說“MUJI”的概念,是他和設計師田中一光某次談天的結果。田中一光是奈良人,畢業於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參與過日本世博會政府館和札幌冬季奧運會的設計,深受日本傳統繪畫中琳派藝術的影響。他為無印良品設計的第一張海報打出的廣告語是“物美價廉”,緊扣“無印”和“良品”。堤清二晚年退出商界,專心從事文學創作,現任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無印良品——日本的生活哲學

1981年,堤清二繼續投石問路,在西友商場服裝賣場開闢無印的小專櫃,主營棉襪、圓領衫。田中一光這一年為無印設計了兩幅海報,其一曰“愛無華飾”,其二曰“鮭魚就是一整條”。過去日本的鮭魚罐頭去掉魚頭魚尾,只取中間最肥美的魚腹。無印推出的鮭魚罐頭則用一整條,強調“無浪費”“利用最大化”,正是“無印”最原始的理念。

1983年,無印良品第一家直營店在東京青山開業,反響甚佳。其時全球經濟低迷,日本處於高速經濟增長期後的安定增長期,陷入能源危機。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已趨飽和,對奢侈品有一定免疫力,傾向更理性的消費。無印良品看似反潮流,追求樸素與簡潔,淡化“品牌”,實際強調品質,順應潮流,準確鎖定目標客戶。同年,第二家直營店落戶日本第二商業城市大阪。之後幾年,無印良品迅速風靡日本,進駐海外。鬧市區絳紅色巨大廣告牌,白色“MUJI”字樣,別無他物。這是日本人有事沒事都要進去逛一圈的地方,有人說,不管在世界哪個地方,只要看到MUJI,就覺得有安全感。歐陽應霽也曾說,一個城市裡是否有無印良品,可以成為是否願意生活在這個城市的理由。

1990年初,日本泡沫經濟破裂。之後不景氣長期伴隨日本,直至今日。而無印良品的銷售額卻在各家商場連續倒閉的低迷時期連續七年保持較大增幅,讓人不得不佩服堤清二十年前的敏銳。他經濟學家的直覺、詩人的浪漫、小說家的想象力催生了無印良品,從商場一隅的小鋪到日本的代表品牌,形成獨特的性格與哲學。

無印良品最早的姿態是提倡簡約、樸素、舒適的生活,拒絕虛無的品牌崇拜,直追生活本質。無印良品的衣物沒有標籤,不離黑、白、灰、藍等天然色系,花紋至多到格子條紋,吊牌用未漂白的本色紙片。這與強調LOGO的品牌服裝極為不同,堤清二曾說:“無印良品就是反體制的商品。”省略一切過剩裝飾,挑戰商品的真正價值。這種“反體制”是高速經濟發展後的必然趨勢。就如田中一光曾為無印良品設計的一條廣告說:“飽食鐵板燒與鵝肝後,忽而覺得,啊,茶泡飯真好吃,這就是無印良品的感覺。”另有一條:“簡素並不會對豪華自卑。簡素中有奧妙的知性、感性,毋寧說是值得驕傲的世界。如果這樣的價值體系可以推廣,那麼可以用盡量少的資源過更豐富的生活。”

無印良品——日本的生活哲學

無印良品以一種日常、低調的姿態根植人心,關心飲食冷暖,貼近人們呼吸的節奏。但在2000年,創業二十週年的無印良品卻突現低迷,股市總額急降75%。2002年,田中一光去世,原研哉接班,成為無印良品顧問委員會會員,負責藝術指導,成功帶領品牌走出瓶頸,繼續闡釋屬於無印的一套哲學。無印良品的資深設計師深澤直人強調,物品最高的境界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時常在使用,卻往往感覺不到其存在。這種“隱身”“貼切”“知心”,正是無印良品。

如果說田中一光時代的無印良品還有某種“反體制”“反潮流”的“抗拒”姿態,那麼到原研哉時代,無印良品已確立了自己的哲學,並以這種哲學影響每一個走近無印良品的人。從沒有標籤的“無印”,到有自己哲學的“無印之印”。

從最初的幾十件商品到現在的七千餘件商品,無印良品已滲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你可以請無印良品造一座木結構小樓,睡在無印良品的床上,抱著無印良品的被子,被無印良品的鬧鐘叫醒,穿好無印良品的衣服,用無印良品的牙刷、潔面乳、化妝水收拾完畢,戴無印良品的眼鏡,騎無印良品的自行車,吃無印良品的咖喱,種無印良品的植物……據說在日本,每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死忠無印良品。在街頭放眼一望,也能看到眾多無印良品系列的衣物。

無印良品——日本的生活哲學

對於普通日本人而言,在行為模式方面並不追求特立獨行,並不希望自己過於顯眼。無印良品的天然、簡素正與這種普遍的心態充分契合。而低調並不代表沒有個性,無印良品的“摒棄品牌”也不是單純追求低廉的價格。無印良品選用的每一位設計師都有極高的藝術水準,他們恪守著無印良品最內核的精神。原研哉曾說:“通過儘可能簡單的設計,創造出適用於各種生活環境及任何人群的東西,讓18歲的單身青年和60多歲的老夫婦都覺得‘這個很好’,這就是無印良品的質量。”

經歷了高速經濟發展與泡沫經濟時代的日本社會,接受過流行浪潮的洗禮,品鑑過一流的藝術品,享用過靡費的奢侈品,飽食“鐵板燒和鵝肝”,開始懷念“茶泡飯”的清淡。也許最初只是想換個口味,但慢慢體會到茶泡飯滋味的雋永。“喝果汁很快就會煩,喝水永遠都不夠。”原研哉這樣說。無印良品追求的不是一時激情,一時享受,而是更細水長流的日常,有了它不會錦上添花,但會一直相濡以沫。

有意思的是,這種價值觀的微妙轉換,在日本影視劇中也有所體現。1991年,《東京愛情故事》刊行,同名電視劇上映,掀起一股浪潮,流行波及中國。赤名莉香與永尾完治的故事幾乎成為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那段時間也是日劇黃金期,塑造了很多獨立、有工作、都市化、敢愛敢恨、穿著時尚的女性形象。而不知從何時起,“治癒系”“清新”的影視劇成為主流。女性形象也有明顯變化,有一類簡直如從“無印良品”中走出,布衣、開衫、平底鞋、布包,聲音溫和,無悲無喜,親近植物。比如《街角洋果子店》中的蒼井優,《回我們的家》中的宮崎葵,甚至還有完全無印風的電影,《幸福的麵包》中,男女主人公厭倦都市生活,定居北海道鄉村,開一家麵包店,住纖塵不染的木質房屋,穿黑白灰色系布衣,吃自己烤的麵包。

但這種過度“形式化”的樸素和“理想化”的潔淨遠不夠詮釋無印良品的內涵。是枝裕和在《回我們的家》中有一個細節,烹飪高手的女主人公為某劇組一個場景做菜,畫面纖塵不染,清潔明亮。該劇組的女主演打斷道,這麼明亮乾淨,沒有真實的生活感,好像在樣板房裡生活似的。是枝裕和藉此表達對“日常”的執著,或許用來理解無印良品也很合適。脫離日常的形式化,不是無印良品的智慧。

無印良品——日本的生活哲學

書名:藤花抄

作者:蘇枕書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35.0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