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論點僅表達作者觀點,與平臺無關。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唐朝詩人駱賓王的這句詩本是用來形容蟬蟲的困境,現在比喻武威這一西部邊陲的小城經濟發展之困局,可能也算是貼切了。


"

本文論點僅表達作者觀點,與平臺無關。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唐朝詩人駱賓王的這句詩本是用來形容蟬蟲的困境,現在比喻武威這一西部邊陲的小城經濟發展之困局,可能也算是貼切了。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的武威市,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總面積332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萬人,是絲綢之路自東而西進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東大門。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這座曾是千年的“五朝”都城,甚至曾經一度是西北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中國第三大城市。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即為涼州,乃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

即使到了隋唐時期,涼州也一度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可在今時,千年之後,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整整40年的這座城市,卻衰落到了全國“六七線”城市的境地。

環顧現時期全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如果把東南沿海地區依靠沿海外貿的區位優勢、政策先行的開放優勢等諸多優勢,全面飛速發展比喻成飛機,已成沖天之勢;那東部沿海地區則為“動車”,平穩而高速;

中南部區域則為“客貨車”,群眾基礎條件差,歷史拖累較重,但脫貧以及新型產業形成後,即可有效“減負”,輕車加速;西部新疆地區則為“越野車”,速度較慢,但底蘊厚重,只要民族團結穩定,經濟通過性強、抗衝擊強,持久力足,後發而上可待;

而整個發展路途上,唯有兩個區域發展乏力、速度滯後甚至墊底,一則為東北區塊,原本固有的工業基礎厚重,底蘊頗深,但因為“發動機老舊”,動力性能落後,任憑中央怎麼“前拉後推”,像是輛“拖拉機”短期內依然難以趕上;

另一個就是西北區域甘青寧,底子薄、欠賬多、群眾基礎差、自然環境惡劣、貿易區位優勢不足、發展意識舉措欠缺等等,導致全國發展墊底,像是破舊的“老爺車”!但寧夏自然環境較好,享受民族幫扶政策多;

而青海雖身處內陸、環境惡劣、基礎差、人口少,但至少善思發掘出了“青海湖”這一引擎,未來也可期;唯獨甘肅自然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意識守舊等諸多不利更像是一輛依舊還甩鞭驅趕的“牛車”。


"

本文論點僅表達作者觀點,與平臺無關。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唐朝詩人駱賓王的這句詩本是用來形容蟬蟲的困境,現在比喻武威這一西部邊陲的小城經濟發展之困局,可能也算是貼切了。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的武威市,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總面積332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萬人,是絲綢之路自東而西進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東大門。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這座曾是千年的“五朝”都城,甚至曾經一度是西北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中國第三大城市。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即為涼州,乃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

即使到了隋唐時期,涼州也一度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可在今時,千年之後,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整整40年的這座城市,卻衰落到了全國“六七線”城市的境地。

環顧現時期全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如果把東南沿海地區依靠沿海外貿的區位優勢、政策先行的開放優勢等諸多優勢,全面飛速發展比喻成飛機,已成沖天之勢;那東部沿海地區則為“動車”,平穩而高速;

中南部區域則為“客貨車”,群眾基礎條件差,歷史拖累較重,但脫貧以及新型產業形成後,即可有效“減負”,輕車加速;西部新疆地區則為“越野車”,速度較慢,但底蘊厚重,只要民族團結穩定,經濟通過性強、抗衝擊強,持久力足,後發而上可待;

而整個發展路途上,唯有兩個區域發展乏力、速度滯後甚至墊底,一則為東北區塊,原本固有的工業基礎厚重,底蘊頗深,但因為“發動機老舊”,動力性能落後,任憑中央怎麼“前拉後推”,像是輛“拖拉機”短期內依然難以趕上;

另一個就是西北區域甘青寧,底子薄、欠賬多、群眾基礎差、自然環境惡劣、貿易區位優勢不足、發展意識舉措欠缺等等,導致全國發展墊底,像是破舊的“老爺車”!但寧夏自然環境較好,享受民族幫扶政策多;

而青海雖身處內陸、環境惡劣、基礎差、人口少,但至少善思發掘出了“青海湖”這一引擎,未來也可期;唯獨甘肅自然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意識守舊等諸多不利更像是一輛依舊還甩鞭驅趕的“牛車”。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身在涼州,實不願將武威發展喻為“牛車前行”,畢竟千年前的家鄉古人就已經造出了譽滿天下的“銅奔馬”;畢竟改革開放的40年來,家鄉人也一直在努力,但若是深入清晰的瞭解其他區域經濟發展領跑者的發展現狀,你就會清醒的認識到,我們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或許遠遠不是“飛機、動車”和“牛車”之間的天壤之別。

權且將武威的經濟發展喻成一輛破舊的汽車,困境重重、諸廢待興,需要所有武威人更多的努力:

"

本文論點僅表達作者觀點,與平臺無關。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唐朝詩人駱賓王的這句詩本是用來形容蟬蟲的困境,現在比喻武威這一西部邊陲的小城經濟發展之困局,可能也算是貼切了。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的武威市,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總面積332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萬人,是絲綢之路自東而西進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東大門。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這座曾是千年的“五朝”都城,甚至曾經一度是西北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中國第三大城市。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即為涼州,乃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

即使到了隋唐時期,涼州也一度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可在今時,千年之後,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整整40年的這座城市,卻衰落到了全國“六七線”城市的境地。

環顧現時期全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如果把東南沿海地區依靠沿海外貿的區位優勢、政策先行的開放優勢等諸多優勢,全面飛速發展比喻成飛機,已成沖天之勢;那東部沿海地區則為“動車”,平穩而高速;

中南部區域則為“客貨車”,群眾基礎條件差,歷史拖累較重,但脫貧以及新型產業形成後,即可有效“減負”,輕車加速;西部新疆地區則為“越野車”,速度較慢,但底蘊厚重,只要民族團結穩定,經濟通過性強、抗衝擊強,持久力足,後發而上可待;

而整個發展路途上,唯有兩個區域發展乏力、速度滯後甚至墊底,一則為東北區塊,原本固有的工業基礎厚重,底蘊頗深,但因為“發動機老舊”,動力性能落後,任憑中央怎麼“前拉後推”,像是輛“拖拉機”短期內依然難以趕上;

另一個就是西北區域甘青寧,底子薄、欠賬多、群眾基礎差、自然環境惡劣、貿易區位優勢不足、發展意識舉措欠缺等等,導致全國發展墊底,像是破舊的“老爺車”!但寧夏自然環境較好,享受民族幫扶政策多;

而青海雖身處內陸、環境惡劣、基礎差、人口少,但至少善思發掘出了“青海湖”這一引擎,未來也可期;唯獨甘肅自然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意識守舊等諸多不利更像是一輛依舊還甩鞭驅趕的“牛車”。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身在涼州,實不願將武威發展喻為“牛車前行”,畢竟千年前的家鄉古人就已經造出了譽滿天下的“銅奔馬”;畢竟改革開放的40年來,家鄉人也一直在努力,但若是深入清晰的瞭解其他區域經濟發展領跑者的發展現狀,你就會清醒的認識到,我們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或許遠遠不是“飛機、動車”和“牛車”之間的天壤之別。

權且將武威的經濟發展喻成一輛破舊的汽車,困境重重、諸廢待興,需要所有武威人更多的努力: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底盤勞損殘破

如果把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比喻成一輛車,那這個區域的自然資源、區位交通和產業發展基礎,便可形容成這輛車的底盤了。武威這座城市地處西北內陸乾旱缺水、地大物貧、工業基礎羸弱、千百年來就是個以一產農業為主、家中無礦的“窮娃”。

解放後地方上僅存的零星工業,在改革經濟大潮下,早已消失殆盡,周邊市區均為礦產原材料供區,卻未在本地形成製造業產業圈,二產產業了剩於無;而區位交通的優勢,由於鎖國閉關等因素,早在的宋元時期,陸上絲綢之路就已斷竭,漢唐時期的“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商埠重地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改革開放後,由於武威城市地理位置偏於內陸,城市未有堅實的二產支撐,難以成陸路交通所必須,所以公路、鐵路等交通,更多隻是將武威作為一個過站點而已,加之海上運輸成本低廉、航線開闢容易,成為產業革命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交通方式,所以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武威幾乎已無絲毫區位優勢可言。

礦產貧瘠、二產羸弱、無交通區位優勢,土地資源緊缺、內生消費水平低等對後現代經濟來說,區域抗經濟風浪和荷載能力過差,就像是一輛底盤破損嚴重的車輛,一旦遇到地方民生負擔加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發展環境惡化這些“溝坎”,這輛車很可能會立即“趴窩”!

"

本文論點僅表達作者觀點,與平臺無關。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唐朝詩人駱賓王的這句詩本是用來形容蟬蟲的困境,現在比喻武威這一西部邊陲的小城經濟發展之困局,可能也算是貼切了。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的武威市,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總面積332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萬人,是絲綢之路自東而西進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東大門。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這座曾是千年的“五朝”都城,甚至曾經一度是西北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中國第三大城市。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即為涼州,乃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

即使到了隋唐時期,涼州也一度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可在今時,千年之後,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整整40年的這座城市,卻衰落到了全國“六七線”城市的境地。

環顧現時期全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如果把東南沿海地區依靠沿海外貿的區位優勢、政策先行的開放優勢等諸多優勢,全面飛速發展比喻成飛機,已成沖天之勢;那東部沿海地區則為“動車”,平穩而高速;

中南部區域則為“客貨車”,群眾基礎條件差,歷史拖累較重,但脫貧以及新型產業形成後,即可有效“減負”,輕車加速;西部新疆地區則為“越野車”,速度較慢,但底蘊厚重,只要民族團結穩定,經濟通過性強、抗衝擊強,持久力足,後發而上可待;

而整個發展路途上,唯有兩個區域發展乏力、速度滯後甚至墊底,一則為東北區塊,原本固有的工業基礎厚重,底蘊頗深,但因為“發動機老舊”,動力性能落後,任憑中央怎麼“前拉後推”,像是輛“拖拉機”短期內依然難以趕上;

另一個就是西北區域甘青寧,底子薄、欠賬多、群眾基礎差、自然環境惡劣、貿易區位優勢不足、發展意識舉措欠缺等等,導致全國發展墊底,像是破舊的“老爺車”!但寧夏自然環境較好,享受民族幫扶政策多;

而青海雖身處內陸、環境惡劣、基礎差、人口少,但至少善思發掘出了“青海湖”這一引擎,未來也可期;唯獨甘肅自然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意識守舊等諸多不利更像是一輛依舊還甩鞭驅趕的“牛車”。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身在涼州,實不願將武威發展喻為“牛車前行”,畢竟千年前的家鄉古人就已經造出了譽滿天下的“銅奔馬”;畢竟改革開放的40年來,家鄉人也一直在努力,但若是深入清晰的瞭解其他區域經濟發展領跑者的發展現狀,你就會清醒的認識到,我們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或許遠遠不是“飛機、動車”和“牛車”之間的天壤之別。

權且將武威的經濟發展喻成一輛破舊的汽車,困境重重、諸廢待興,需要所有武威人更多的努力: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底盤勞損殘破

如果把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比喻成一輛車,那這個區域的自然資源、區位交通和產業發展基礎,便可形容成這輛車的底盤了。武威這座城市地處西北內陸乾旱缺水、地大物貧、工業基礎羸弱、千百年來就是個以一產農業為主、家中無礦的“窮娃”。

解放後地方上僅存的零星工業,在改革經濟大潮下,早已消失殆盡,周邊市區均為礦產原材料供區,卻未在本地形成製造業產業圈,二產產業了剩於無;而區位交通的優勢,由於鎖國閉關等因素,早在的宋元時期,陸上絲綢之路就已斷竭,漢唐時期的“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商埠重地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改革開放後,由於武威城市地理位置偏於內陸,城市未有堅實的二產支撐,難以成陸路交通所必須,所以公路、鐵路等交通,更多隻是將武威作為一個過站點而已,加之海上運輸成本低廉、航線開闢容易,成為產業革命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交通方式,所以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武威幾乎已無絲毫區位優勢可言。

礦產貧瘠、二產羸弱、無交通區位優勢,土地資源緊缺、內生消費水平低等對後現代經濟來說,區域抗經濟風浪和荷載能力過差,就像是一輛底盤破損嚴重的車輛,一旦遇到地方民生負擔加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發展環境惡化這些“溝坎”,這輛車很可能會立即“趴窩”!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動力匱乏羸弱

"

本文論點僅表達作者觀點,與平臺無關。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唐朝詩人駱賓王的這句詩本是用來形容蟬蟲的困境,現在比喻武威這一西部邊陲的小城經濟發展之困局,可能也算是貼切了。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的武威市,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總面積332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萬人,是絲綢之路自東而西進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東大門。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這座曾是千年的“五朝”都城,甚至曾經一度是西北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中國第三大城市。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即為涼州,乃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

即使到了隋唐時期,涼州也一度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可在今時,千年之後,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整整40年的這座城市,卻衰落到了全國“六七線”城市的境地。

環顧現時期全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如果把東南沿海地區依靠沿海外貿的區位優勢、政策先行的開放優勢等諸多優勢,全面飛速發展比喻成飛機,已成沖天之勢;那東部沿海地區則為“動車”,平穩而高速;

中南部區域則為“客貨車”,群眾基礎條件差,歷史拖累較重,但脫貧以及新型產業形成後,即可有效“減負”,輕車加速;西部新疆地區則為“越野車”,速度較慢,但底蘊厚重,只要民族團結穩定,經濟通過性強、抗衝擊強,持久力足,後發而上可待;

而整個發展路途上,唯有兩個區域發展乏力、速度滯後甚至墊底,一則為東北區塊,原本固有的工業基礎厚重,底蘊頗深,但因為“發動機老舊”,動力性能落後,任憑中央怎麼“前拉後推”,像是輛“拖拉機”短期內依然難以趕上;

另一個就是西北區域甘青寧,底子薄、欠賬多、群眾基礎差、自然環境惡劣、貿易區位優勢不足、發展意識舉措欠缺等等,導致全國發展墊底,像是破舊的“老爺車”!但寧夏自然環境較好,享受民族幫扶政策多;

而青海雖身處內陸、環境惡劣、基礎差、人口少,但至少善思發掘出了“青海湖”這一引擎,未來也可期;唯獨甘肅自然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意識守舊等諸多不利更像是一輛依舊還甩鞭驅趕的“牛車”。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身在涼州,實不願將武威發展喻為“牛車前行”,畢竟千年前的家鄉古人就已經造出了譽滿天下的“銅奔馬”;畢竟改革開放的40年來,家鄉人也一直在努力,但若是深入清晰的瞭解其他區域經濟發展領跑者的發展現狀,你就會清醒的認識到,我們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或許遠遠不是“飛機、動車”和“牛車”之間的天壤之別。

權且將武威的經濟發展喻成一輛破舊的汽車,困境重重、諸廢待興,需要所有武威人更多的努力: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底盤勞損殘破

如果把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比喻成一輛車,那這個區域的自然資源、區位交通和產業發展基礎,便可形容成這輛車的底盤了。武威這座城市地處西北內陸乾旱缺水、地大物貧、工業基礎羸弱、千百年來就是個以一產農業為主、家中無礦的“窮娃”。

解放後地方上僅存的零星工業,在改革經濟大潮下,早已消失殆盡,周邊市區均為礦產原材料供區,卻未在本地形成製造業產業圈,二產產業了剩於無;而區位交通的優勢,由於鎖國閉關等因素,早在的宋元時期,陸上絲綢之路就已斷竭,漢唐時期的“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商埠重地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改革開放後,由於武威城市地理位置偏於內陸,城市未有堅實的二產支撐,難以成陸路交通所必須,所以公路、鐵路等交通,更多隻是將武威作為一個過站點而已,加之海上運輸成本低廉、航線開闢容易,成為產業革命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交通方式,所以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武威幾乎已無絲毫區位優勢可言。

礦產貧瘠、二產羸弱、無交通區位優勢,土地資源緊缺、內生消費水平低等對後現代經濟來說,區域抗經濟風浪和荷載能力過差,就像是一輛底盤破損嚴重的車輛,一旦遇到地方民生負擔加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發展環境惡化這些“溝坎”,這輛車很可能會立即“趴窩”!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動力匱乏羸弱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區域發展中,自然環境、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等為發展之車的底盤,那區域的發展產業,以及內生的潛在生產力人口、人群的發展意識和消費拉動力等則為這輛車的“發動機”。

武威原屬陸上絲綢之路的重鎮,一度甚至是中西方文化、商貿交流的集結地,曾有“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盛景,但隨著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此消彼長,這座千年古城也早已被風沙所埋,被世人遺忘。

身處信息閉塞的內陸區、經濟發展滯後、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三大產業幾無優勢可言,加之失去了交通區位優勢後,並未積極轉型,適應後現代經濟的發展,經濟積重、三產羸弱。一產的農業,改革至今還未擺脫舊有農業模式,相當區域甚至還停留在自產自銷、僅供於溫飽、原始種養殖的階段,農產品儘管豐富多樣,但遲遲沒有形成拉動區域經濟的有效產業鏈,;

二產舊有的工業企業已盡數淘汰消失,發展數年引進的諸多工業企業,一部分空有其表,無產能效益,只為圈地融資;一部分屬於高耗能高汙染工業,嚴重同武威發展不符,更無什麼拉動經濟效應可談;

另一部分,儘管屬新型產業,也符合地方發展,但規模較小,加之全球工業下行,難以拉動區域經濟,一息僅存而已;三產服務業,由於武威失去區位交通優勢,商貿流通領域未成規模,本地消費多,流動人口少,遠未形成拉動區域發展的產業圈。縱觀武威,諸多產業發展裹足乏力,導致地方經濟發展動力嚴重不足。



"

本文論點僅表達作者觀點,與平臺無關。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唐朝詩人駱賓王的這句詩本是用來形容蟬蟲的困境,現在比喻武威這一西部邊陲的小城經濟發展之困局,可能也算是貼切了。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的武威市,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總面積332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萬人,是絲綢之路自東而西進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東大門。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這座曾是千年的“五朝”都城,甚至曾經一度是西北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中國第三大城市。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即為涼州,乃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

即使到了隋唐時期,涼州也一度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可在今時,千年之後,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整整40年的這座城市,卻衰落到了全國“六七線”城市的境地。

環顧現時期全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如果把東南沿海地區依靠沿海外貿的區位優勢、政策先行的開放優勢等諸多優勢,全面飛速發展比喻成飛機,已成沖天之勢;那東部沿海地區則為“動車”,平穩而高速;

中南部區域則為“客貨車”,群眾基礎條件差,歷史拖累較重,但脫貧以及新型產業形成後,即可有效“減負”,輕車加速;西部新疆地區則為“越野車”,速度較慢,但底蘊厚重,只要民族團結穩定,經濟通過性強、抗衝擊強,持久力足,後發而上可待;

而整個發展路途上,唯有兩個區域發展乏力、速度滯後甚至墊底,一則為東北區塊,原本固有的工業基礎厚重,底蘊頗深,但因為“發動機老舊”,動力性能落後,任憑中央怎麼“前拉後推”,像是輛“拖拉機”短期內依然難以趕上;

另一個就是西北區域甘青寧,底子薄、欠賬多、群眾基礎差、自然環境惡劣、貿易區位優勢不足、發展意識舉措欠缺等等,導致全國發展墊底,像是破舊的“老爺車”!但寧夏自然環境較好,享受民族幫扶政策多;

而青海雖身處內陸、環境惡劣、基礎差、人口少,但至少善思發掘出了“青海湖”這一引擎,未來也可期;唯獨甘肅自然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意識守舊等諸多不利更像是一輛依舊還甩鞭驅趕的“牛車”。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身在涼州,實不願將武威發展喻為“牛車前行”,畢竟千年前的家鄉古人就已經造出了譽滿天下的“銅奔馬”;畢竟改革開放的40年來,家鄉人也一直在努力,但若是深入清晰的瞭解其他區域經濟發展領跑者的發展現狀,你就會清醒的認識到,我們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或許遠遠不是“飛機、動車”和“牛車”之間的天壤之別。

權且將武威的經濟發展喻成一輛破舊的汽車,困境重重、諸廢待興,需要所有武威人更多的努力: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底盤勞損殘破

如果把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比喻成一輛車,那這個區域的自然資源、區位交通和產業發展基礎,便可形容成這輛車的底盤了。武威這座城市地處西北內陸乾旱缺水、地大物貧、工業基礎羸弱、千百年來就是個以一產農業為主、家中無礦的“窮娃”。

解放後地方上僅存的零星工業,在改革經濟大潮下,早已消失殆盡,周邊市區均為礦產原材料供區,卻未在本地形成製造業產業圈,二產產業了剩於無;而區位交通的優勢,由於鎖國閉關等因素,早在的宋元時期,陸上絲綢之路就已斷竭,漢唐時期的“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商埠重地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改革開放後,由於武威城市地理位置偏於內陸,城市未有堅實的二產支撐,難以成陸路交通所必須,所以公路、鐵路等交通,更多隻是將武威作為一個過站點而已,加之海上運輸成本低廉、航線開闢容易,成為產業革命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交通方式,所以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武威幾乎已無絲毫區位優勢可言。

礦產貧瘠、二產羸弱、無交通區位優勢,土地資源緊缺、內生消費水平低等對後現代經濟來說,區域抗經濟風浪和荷載能力過差,就像是一輛底盤破損嚴重的車輛,一旦遇到地方民生負擔加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發展環境惡化這些“溝坎”,這輛車很可能會立即“趴窩”!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動力匱乏羸弱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區域發展中,自然環境、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等為發展之車的底盤,那區域的發展產業,以及內生的潛在生產力人口、人群的發展意識和消費拉動力等則為這輛車的“發動機”。

武威原屬陸上絲綢之路的重鎮,一度甚至是中西方文化、商貿交流的集結地,曾有“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盛景,但隨著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此消彼長,這座千年古城也早已被風沙所埋,被世人遺忘。

身處信息閉塞的內陸區、經濟發展滯後、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三大產業幾無優勢可言,加之失去了交通區位優勢後,並未積極轉型,適應後現代經濟的發展,經濟積重、三產羸弱。一產的農業,改革至今還未擺脫舊有農業模式,相當區域甚至還停留在自產自銷、僅供於溫飽、原始種養殖的階段,農產品儘管豐富多樣,但遲遲沒有形成拉動區域經濟的有效產業鏈,;

二產舊有的工業企業已盡數淘汰消失,發展數年引進的諸多工業企業,一部分空有其表,無產能效益,只為圈地融資;一部分屬於高耗能高汙染工業,嚴重同武威發展不符,更無什麼拉動經濟效應可談;

另一部分,儘管屬新型產業,也符合地方發展,但規模較小,加之全球工業下行,難以拉動區域經濟,一息僅存而已;三產服務業,由於武威失去區位交通優勢,商貿流通領域未成規模,本地消費多,流動人口少,遠未形成拉動區域發展的產業圈。縱觀武威,諸多產業發展裹足乏力,導致地方經濟發展動力嚴重不足。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車飾簡陋粗糙

家用車中,美系車諸如“jeep”、“福特”、“雪佛蘭”之類,共有特色都是一貫的美式做派:動力強勁不惜油、底盤厚實鋼架重、內飾卻是粗糙而廉價,遠沒有日系和德系車內飾那般居家適手、做工精緻,但由於車體承載力強、通過性強、動力強勁,所以依然市場反應好。

將城市的市容形象將之比喻成城市經濟這輛車的“車飾”還是貼切的!似乎區域經濟發展似乎和市容市貌關聯不大,但其實城市經濟很集中的一個表現,就是當地城市建設的市容規劃、佈局;而一個城市的市容市貌,其實也是這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和凝練!

“築的美巢可引鳳”其實不失為,一個區域和城市打造形象,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良策”。城市整體建設的規劃有前瞻性、美麗和便民相統一,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共呈現,正是一個區域和城市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更是區域吸引投資和發展商貿的關鍵!

改革開放以來,武威的城市建設,從早期的盲目亂建,開始步入規劃建設,但老城區內,居民點陳舊雜亂、服務機構隨意無前瞻、街道窄小交通擁堵,新城區功能區不完善、建設缺規劃、斷尾工程集聚、文體設施奇缺等問題依舊突出。

從一中李銘漢故居的破敗幾近消失到城區房地產商的徵地肆意擴張;從“隴右學冠”文廟的掌股一隅到各類商業綜合體的豪建空置,------新的城市文化無從體現,舊有的歷史文化更埋落殆盡,城市建設無法脫穎而出、經濟發展很難引鳳而來

"

本文論點僅表達作者觀點,與平臺無關。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唐朝詩人駱賓王的這句詩本是用來形容蟬蟲的困境,現在比喻武威這一西部邊陲的小城經濟發展之困局,可能也算是貼切了。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的武威市,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總面積332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萬人,是絲綢之路自東而西進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東大門。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這座曾是千年的“五朝”都城,甚至曾經一度是西北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中國第三大城市。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即為涼州,乃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

即使到了隋唐時期,涼州也一度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可在今時,千年之後,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整整40年的這座城市,卻衰落到了全國“六七線”城市的境地。

環顧現時期全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如果把東南沿海地區依靠沿海外貿的區位優勢、政策先行的開放優勢等諸多優勢,全面飛速發展比喻成飛機,已成沖天之勢;那東部沿海地區則為“動車”,平穩而高速;

中南部區域則為“客貨車”,群眾基礎條件差,歷史拖累較重,但脫貧以及新型產業形成後,即可有效“減負”,輕車加速;西部新疆地區則為“越野車”,速度較慢,但底蘊厚重,只要民族團結穩定,經濟通過性強、抗衝擊強,持久力足,後發而上可待;

而整個發展路途上,唯有兩個區域發展乏力、速度滯後甚至墊底,一則為東北區塊,原本固有的工業基礎厚重,底蘊頗深,但因為“發動機老舊”,動力性能落後,任憑中央怎麼“前拉後推”,像是輛“拖拉機”短期內依然難以趕上;

另一個就是西北區域甘青寧,底子薄、欠賬多、群眾基礎差、自然環境惡劣、貿易區位優勢不足、發展意識舉措欠缺等等,導致全國發展墊底,像是破舊的“老爺車”!但寧夏自然環境較好,享受民族幫扶政策多;

而青海雖身處內陸、環境惡劣、基礎差、人口少,但至少善思發掘出了“青海湖”這一引擎,未來也可期;唯獨甘肅自然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意識守舊等諸多不利更像是一輛依舊還甩鞭驅趕的“牛車”。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身在涼州,實不願將武威發展喻為“牛車前行”,畢竟千年前的家鄉古人就已經造出了譽滿天下的“銅奔馬”;畢竟改革開放的40年來,家鄉人也一直在努力,但若是深入清晰的瞭解其他區域經濟發展領跑者的發展現狀,你就會清醒的認識到,我們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或許遠遠不是“飛機、動車”和“牛車”之間的天壤之別。

權且將武威的經濟發展喻成一輛破舊的汽車,困境重重、諸廢待興,需要所有武威人更多的努力: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底盤勞損殘破

如果把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比喻成一輛車,那這個區域的自然資源、區位交通和產業發展基礎,便可形容成這輛車的底盤了。武威這座城市地處西北內陸乾旱缺水、地大物貧、工業基礎羸弱、千百年來就是個以一產農業為主、家中無礦的“窮娃”。

解放後地方上僅存的零星工業,在改革經濟大潮下,早已消失殆盡,周邊市區均為礦產原材料供區,卻未在本地形成製造業產業圈,二產產業了剩於無;而區位交通的優勢,由於鎖國閉關等因素,早在的宋元時期,陸上絲綢之路就已斷竭,漢唐時期的“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商埠重地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改革開放後,由於武威城市地理位置偏於內陸,城市未有堅實的二產支撐,難以成陸路交通所必須,所以公路、鐵路等交通,更多隻是將武威作為一個過站點而已,加之海上運輸成本低廉、航線開闢容易,成為產業革命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交通方式,所以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武威幾乎已無絲毫區位優勢可言。

礦產貧瘠、二產羸弱、無交通區位優勢,土地資源緊缺、內生消費水平低等對後現代經濟來說,區域抗經濟風浪和荷載能力過差,就像是一輛底盤破損嚴重的車輛,一旦遇到地方民生負擔加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發展環境惡化這些“溝坎”,這輛車很可能會立即“趴窩”!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動力匱乏羸弱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區域發展中,自然環境、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等為發展之車的底盤,那區域的發展產業,以及內生的潛在生產力人口、人群的發展意識和消費拉動力等則為這輛車的“發動機”。

武威原屬陸上絲綢之路的重鎮,一度甚至是中西方文化、商貿交流的集結地,曾有“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盛景,但隨著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此消彼長,這座千年古城也早已被風沙所埋,被世人遺忘。

身處信息閉塞的內陸區、經濟發展滯後、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三大產業幾無優勢可言,加之失去了交通區位優勢後,並未積極轉型,適應後現代經濟的發展,經濟積重、三產羸弱。一產的農業,改革至今還未擺脫舊有農業模式,相當區域甚至還停留在自產自銷、僅供於溫飽、原始種養殖的階段,農產品儘管豐富多樣,但遲遲沒有形成拉動區域經濟的有效產業鏈,;

二產舊有的工業企業已盡數淘汰消失,發展數年引進的諸多工業企業,一部分空有其表,無產能效益,只為圈地融資;一部分屬於高耗能高汙染工業,嚴重同武威發展不符,更無什麼拉動經濟效應可談;

另一部分,儘管屬新型產業,也符合地方發展,但規模較小,加之全球工業下行,難以拉動區域經濟,一息僅存而已;三產服務業,由於武威失去區位交通優勢,商貿流通領域未成規模,本地消費多,流動人口少,遠未形成拉動區域發展的產業圈。縱觀武威,諸多產業發展裹足乏力,導致地方經濟發展動力嚴重不足。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車飾簡陋粗糙

家用車中,美系車諸如“jeep”、“福特”、“雪佛蘭”之類,共有特色都是一貫的美式做派:動力強勁不惜油、底盤厚實鋼架重、內飾卻是粗糙而廉價,遠沒有日系和德系車內飾那般居家適手、做工精緻,但由於車體承載力強、通過性強、動力強勁,所以依然市場反應好。

將城市的市容形象將之比喻成城市經濟這輛車的“車飾”還是貼切的!似乎區域經濟發展似乎和市容市貌關聯不大,但其實城市經濟很集中的一個表現,就是當地城市建設的市容規劃、佈局;而一個城市的市容市貌,其實也是這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和凝練!

“築的美巢可引鳳”其實不失為,一個區域和城市打造形象,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良策”。城市整體建設的規劃有前瞻性、美麗和便民相統一,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共呈現,正是一個區域和城市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更是區域吸引投資和發展商貿的關鍵!

改革開放以來,武威的城市建設,從早期的盲目亂建,開始步入規劃建設,但老城區內,居民點陳舊雜亂、服務機構隨意無前瞻、街道窄小交通擁堵,新城區功能區不完善、建設缺規劃、斷尾工程集聚、文體設施奇缺等問題依舊突出。

從一中李銘漢故居的破敗幾近消失到城區房地產商的徵地肆意擴張;從“隴右學冠”文廟的掌股一隅到各類商業綜合體的豪建空置,------新的城市文化無從體現,舊有的歷史文化更埋落殆盡,城市建設無法脫穎而出、經濟發展很難引鳳而來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方向操控失準


"

本文論點僅表達作者觀點,與平臺無關。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唐朝詩人駱賓王的這句詩本是用來形容蟬蟲的困境,現在比喻武威這一西部邊陲的小城經濟發展之困局,可能也算是貼切了。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的武威市,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總面積332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萬人,是絲綢之路自東而西進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東大門。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這座曾是千年的“五朝”都城,甚至曾經一度是西北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中國第三大城市。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即為涼州,乃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

即使到了隋唐時期,涼州也一度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可在今時,千年之後,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整整40年的這座城市,卻衰落到了全國“六七線”城市的境地。

環顧現時期全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如果把東南沿海地區依靠沿海外貿的區位優勢、政策先行的開放優勢等諸多優勢,全面飛速發展比喻成飛機,已成沖天之勢;那東部沿海地區則為“動車”,平穩而高速;

中南部區域則為“客貨車”,群眾基礎條件差,歷史拖累較重,但脫貧以及新型產業形成後,即可有效“減負”,輕車加速;西部新疆地區則為“越野車”,速度較慢,但底蘊厚重,只要民族團結穩定,經濟通過性強、抗衝擊強,持久力足,後發而上可待;

而整個發展路途上,唯有兩個區域發展乏力、速度滯後甚至墊底,一則為東北區塊,原本固有的工業基礎厚重,底蘊頗深,但因為“發動機老舊”,動力性能落後,任憑中央怎麼“前拉後推”,像是輛“拖拉機”短期內依然難以趕上;

另一個就是西北區域甘青寧,底子薄、欠賬多、群眾基礎差、自然環境惡劣、貿易區位優勢不足、發展意識舉措欠缺等等,導致全國發展墊底,像是破舊的“老爺車”!但寧夏自然環境較好,享受民族幫扶政策多;

而青海雖身處內陸、環境惡劣、基礎差、人口少,但至少善思發掘出了“青海湖”這一引擎,未來也可期;唯獨甘肅自然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意識守舊等諸多不利更像是一輛依舊還甩鞭驅趕的“牛車”。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身在涼州,實不願將武威發展喻為“牛車前行”,畢竟千年前的家鄉古人就已經造出了譽滿天下的“銅奔馬”;畢竟改革開放的40年來,家鄉人也一直在努力,但若是深入清晰的瞭解其他區域經濟發展領跑者的發展現狀,你就會清醒的認識到,我們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或許遠遠不是“飛機、動車”和“牛車”之間的天壤之別。

權且將武威的經濟發展喻成一輛破舊的汽車,困境重重、諸廢待興,需要所有武威人更多的努力: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底盤勞損殘破

如果把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比喻成一輛車,那這個區域的自然資源、區位交通和產業發展基礎,便可形容成這輛車的底盤了。武威這座城市地處西北內陸乾旱缺水、地大物貧、工業基礎羸弱、千百年來就是個以一產農業為主、家中無礦的“窮娃”。

解放後地方上僅存的零星工業,在改革經濟大潮下,早已消失殆盡,周邊市區均為礦產原材料供區,卻未在本地形成製造業產業圈,二產產業了剩於無;而區位交通的優勢,由於鎖國閉關等因素,早在的宋元時期,陸上絲綢之路就已斷竭,漢唐時期的“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商埠重地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改革開放後,由於武威城市地理位置偏於內陸,城市未有堅實的二產支撐,難以成陸路交通所必須,所以公路、鐵路等交通,更多隻是將武威作為一個過站點而已,加之海上運輸成本低廉、航線開闢容易,成為產業革命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交通方式,所以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武威幾乎已無絲毫區位優勢可言。

礦產貧瘠、二產羸弱、無交通區位優勢,土地資源緊缺、內生消費水平低等對後現代經濟來說,區域抗經濟風浪和荷載能力過差,就像是一輛底盤破損嚴重的車輛,一旦遇到地方民生負擔加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發展環境惡化這些“溝坎”,這輛車很可能會立即“趴窩”!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動力匱乏羸弱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區域發展中,自然環境、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等為發展之車的底盤,那區域的發展產業,以及內生的潛在生產力人口、人群的發展意識和消費拉動力等則為這輛車的“發動機”。

武威原屬陸上絲綢之路的重鎮,一度甚至是中西方文化、商貿交流的集結地,曾有“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盛景,但隨著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此消彼長,這座千年古城也早已被風沙所埋,被世人遺忘。

身處信息閉塞的內陸區、經濟發展滯後、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三大產業幾無優勢可言,加之失去了交通區位優勢後,並未積極轉型,適應後現代經濟的發展,經濟積重、三產羸弱。一產的農業,改革至今還未擺脫舊有農業模式,相當區域甚至還停留在自產自銷、僅供於溫飽、原始種養殖的階段,農產品儘管豐富多樣,但遲遲沒有形成拉動區域經濟的有效產業鏈,;

二產舊有的工業企業已盡數淘汰消失,發展數年引進的諸多工業企業,一部分空有其表,無產能效益,只為圈地融資;一部分屬於高耗能高汙染工業,嚴重同武威發展不符,更無什麼拉動經濟效應可談;

另一部分,儘管屬新型產業,也符合地方發展,但規模較小,加之全球工業下行,難以拉動區域經濟,一息僅存而已;三產服務業,由於武威失去區位交通優勢,商貿流通領域未成規模,本地消費多,流動人口少,遠未形成拉動區域發展的產業圈。縱觀武威,諸多產業發展裹足乏力,導致地方經濟發展動力嚴重不足。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車飾簡陋粗糙

家用車中,美系車諸如“jeep”、“福特”、“雪佛蘭”之類,共有特色都是一貫的美式做派:動力強勁不惜油、底盤厚實鋼架重、內飾卻是粗糙而廉價,遠沒有日系和德系車內飾那般居家適手、做工精緻,但由於車體承載力強、通過性強、動力強勁,所以依然市場反應好。

將城市的市容形象將之比喻成城市經濟這輛車的“車飾”還是貼切的!似乎區域經濟發展似乎和市容市貌關聯不大,但其實城市經濟很集中的一個表現,就是當地城市建設的市容規劃、佈局;而一個城市的市容市貌,其實也是這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和凝練!

“築的美巢可引鳳”其實不失為,一個區域和城市打造形象,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良策”。城市整體建設的規劃有前瞻性、美麗和便民相統一,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共呈現,正是一個區域和城市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更是區域吸引投資和發展商貿的關鍵!

改革開放以來,武威的城市建設,從早期的盲目亂建,開始步入規劃建設,但老城區內,居民點陳舊雜亂、服務機構隨意無前瞻、街道窄小交通擁堵,新城區功能區不完善、建設缺規劃、斷尾工程集聚、文體設施奇缺等問題依舊突出。

從一中李銘漢故居的破敗幾近消失到城區房地產商的徵地肆意擴張;從“隴右學冠”文廟的掌股一隅到各類商業綜合體的豪建空置,------新的城市文化無從體現,舊有的歷史文化更埋落殆盡,城市建設無法脫穎而出、經濟發展很難引鳳而來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方向操控失準


淺析——武威經濟發展之困局


武威作為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農業根基的西部人口大市,在改革開放的40年裡,不乏各種發展的機遇。但前期決策層面的一些發展戰略缺乏科學論證、沒有發展前瞻、不顧地方實際、盲目規劃執行,更是導致地方經濟發展錯失機遇、遇阻停滯、裹足不前的根本“病症”

猶如一輛車的“方向操控”若是出了問題,那任憑底盤如何堅實、動力怎麼強勁,也只會背道而馳、南轅北轍,同其他區域發展拉大了差距!

武威本是個工業極其薄弱之地,一方面境內無大型國企製造,沒有工業產業基礎;另一方面,城市周邊沒有形成工業製造的集聚區,緊靠的金昌市也只是依靠礦產發展的工業原材料運銷的中游產業;

再者,武威境內雖有一些礦產資源,但遠未形成規模,且生態環境極度脆弱,不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長期規劃。一個區域的發展戰略,理應“揚長而避短”,但舊有的決策層居然做出了“工業強市”的發展戰略規劃,而且還是在近幾年全球工業蕭條、製造業萎縮、國家出口急劇下滑的經濟大環境之下!

連浙江“義烏”,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製造、產銷基地,都從2014年就開始積極“轉型”了(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深入的探討過),更別提一旁的金昌市這些資源大市,先期就謀劃開始轉型。武威大量的土地資源、政策資金、幹群人力全然放在了一個錯誤的發展方向上,同新時期區域經濟發展方向背道而馳,也就無怪乎,武威的經濟發展持續同全國拉開了差距,甚至被周邊兄弟城市拋在了身後。

數年的招商引資工作,落戶武威唯一成功的工業企業恐怕只有“達利集團”和“青啤集團”了,各類園區工業企業近半數的空置、倒閉、無效益,拉動地方經濟的美夢,卻已變成掣肘地方發展的“包袱”!

區域整個發展戰略的偏差,最終導致了地方經濟前行的偏航!很慶幸,武威新任的領導決策層已經清醒的看到了這一點,開始大力的“糾偏”!但地方資金緊缺、土地資源枯竭、建設欠賬過多、錯失發展機遇等諸多問題困境,依舊困擾著新的領導者和改革者們。

“路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這是千年前韓愈聽琴時的緊張感受,也是千年後筆者對武威經濟發展形勢的緊迫感受。

困難、波折、險阻,在個人成長乃至城市的發展中都會有,作為武威經濟建設的參與者,我們會努力和新的領導者決策者們一同思考武威經濟發展的解難之措、破局之法!

END

來源:本文作者冬雪不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