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宮佔國

在繁峙縣的南部,是層層疊疊的佛教聖地五臺山山脈,這裡群山奔湧,塹壑縱橫,猶如大海的波濤,巍巍壯觀,氣勢磅礴。在這千山萬壑之中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聞名遐邇的古剎——獅子窩。

"

文·宮佔國

在繁峙縣的南部,是層層疊疊的佛教聖地五臺山山脈,這裡群山奔湧,塹壑縱橫,猶如大海的波濤,巍巍壯觀,氣勢磅礴。在這千山萬壑之中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聞名遐邇的古剎——獅子窩。

佛山古剎獅子窩

獅子窩,亦名大護國文殊寺,位於繁峙縣巖頭鄉莊子村東3公里處的獅子嶺上。海拔2400米,始建於明萬曆14年(1586年)。它北距清涼橋,南近金閣寺,東臨竹林寺,是通向中西二臺的必經之路。曾經是五臺山著名的大道場之一。這裡層巒疊嶂,林木蔥鬱,奇花瑤草,可謂,佛山福地,人間仙境。站在獅子嶺上,極目遠眺,可見中西二臺,竹林寺,南山寺,九龍崗等五臺山名勝古蹟,一覽無餘,盡收眼底。

這裡不僅有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巍峨壯觀的萬佛琉璃寶塔,風光綺麗的自然景色,而且還有神奇的佛教神話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文殊菩薩從印度佛國乘獅東來。行至五臺山竹林嶺上,仙獅駐足不前,且吼聲不斷,恰似雷鳴。文殊菩薩身為七佛之師,三世如來,乃大智聖者,頓悟道:我佛弘法喻為獅子吼,看來此處是弘法之地,遂點化一道場,念其仙獅緣起,起名“獅子窩”。從此,文殊菩薩便暢遊五臺並逐一建寺演法,五臺山也成為聞名遐邇的佛門聖地,文殊菩薩的道場。

據《清涼山志》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河南信士潘守誠揹負七旬老母欲登中臺,行至竹林嶺上,突然見千餘獅子在此遊戲玩耍,躍越雲際,獅子乃文殊之乘,其獅戲耍於此,文殊必在當空。因此明代又稱其寺為“大文殊寺”,俗稱獅子窩。明萬曆年間,雪峰上人(釋智光)常遊獅子窩見這裡“喬木森沉,雲興霞蔚,層巒杳深,翠復紫環。萬曆丙戌年,他於淨立、衲空等匯聚南北高僧大德五十三人在這裡構屋結社建立十方常住。空印、憨山、妙峰等十二位大德高僧為上座。空印法師在此還講演《華嚴經》,一時眾僧雲集,遠近聞名,最多時僧侶有數百人之多,成為五臺山淨土法門的代表寺院。同時空印法師還在這裡編撰了著名佛教史書《清涼山志》。

"

文·宮佔國

在繁峙縣的南部,是層層疊疊的佛教聖地五臺山山脈,這裡群山奔湧,塹壑縱橫,猶如大海的波濤,巍巍壯觀,氣勢磅礴。在這千山萬壑之中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聞名遐邇的古剎——獅子窩。

佛山古剎獅子窩

獅子窩,亦名大護國文殊寺,位於繁峙縣巖頭鄉莊子村東3公里處的獅子嶺上。海拔2400米,始建於明萬曆14年(1586年)。它北距清涼橋,南近金閣寺,東臨竹林寺,是通向中西二臺的必經之路。曾經是五臺山著名的大道場之一。這裡層巒疊嶂,林木蔥鬱,奇花瑤草,可謂,佛山福地,人間仙境。站在獅子嶺上,極目遠眺,可見中西二臺,竹林寺,南山寺,九龍崗等五臺山名勝古蹟,一覽無餘,盡收眼底。

這裡不僅有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巍峨壯觀的萬佛琉璃寶塔,風光綺麗的自然景色,而且還有神奇的佛教神話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文殊菩薩從印度佛國乘獅東來。行至五臺山竹林嶺上,仙獅駐足不前,且吼聲不斷,恰似雷鳴。文殊菩薩身為七佛之師,三世如來,乃大智聖者,頓悟道:我佛弘法喻為獅子吼,看來此處是弘法之地,遂點化一道場,念其仙獅緣起,起名“獅子窩”。從此,文殊菩薩便暢遊五臺並逐一建寺演法,五臺山也成為聞名遐邇的佛門聖地,文殊菩薩的道場。

據《清涼山志》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河南信士潘守誠揹負七旬老母欲登中臺,行至竹林嶺上,突然見千餘獅子在此遊戲玩耍,躍越雲際,獅子乃文殊之乘,其獅戲耍於此,文殊必在當空。因此明代又稱其寺為“大文殊寺”,俗稱獅子窩。明萬曆年間,雪峰上人(釋智光)常遊獅子窩見這裡“喬木森沉,雲興霞蔚,層巒杳深,翠復紫環。萬曆丙戌年,他於淨立、衲空等匯聚南北高僧大德五十三人在這裡構屋結社建立十方常住。空印、憨山、妙峰等十二位大德高僧為上座。空印法師在此還講演《華嚴經》,一時眾僧雲集,遠近聞名,最多時僧侶有數百人之多,成為五臺山淨土法門的代表寺院。同時空印法師還在這裡編撰了著名佛教史書《清涼山志》。

佛山古剎獅子窩

獅子窩在歷史上曾有三位皇帝駕臨,即:明代萬曆皇帝,曾施銀擴建,清代康熙皇帝,尋父路經此地,其孫乾隆皇帝併為獅子窩賜名《大護國文殊寺》。事後派遣大太監王總送來金佛兩尊,供於萬佛塔上下兩處,又施紋銀千兩,寺院再度重修。

據傳,該寺曾毀於大火,清代又建起正殿、配殿等,解放前被拆毀。只留下院內琉璃塔一座,為獅子窩遺存的主要建築。

獅子窩琉璃塔高32米,底徑12米,頂徑4米。建築為八角13層。基座石砌束腰須彌式,雕仰覆蓮瓣。塔中有閣,可登至五層,外表全用黃、綠、藍三彩琉璃磚裝飾,周身鑲嵌佛像近萬尊,故稱萬佛塔,又名“佛像典翠琉璃塔”。各像側面雕刻有太監、內官、商賈、平民等施捨佈施姓名。塔頂在仰蓮座上設風磨銅寶珠一枚,光澤晶亮。五層內鑲有琉璃磚銘一塊,刻寫著直隸真定州王慶、孫王良棟、徒徐友甫等人於萬曆27年(1599年)燒製建塔,此塔為五臺山唯一的琉璃寶塔。是獅子窩標誌性建築,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極有研究參考價值,2004年6月10日被山西省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文·宮佔國

在繁峙縣的南部,是層層疊疊的佛教聖地五臺山山脈,這裡群山奔湧,塹壑縱橫,猶如大海的波濤,巍巍壯觀,氣勢磅礴。在這千山萬壑之中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聞名遐邇的古剎——獅子窩。

佛山古剎獅子窩

獅子窩,亦名大護國文殊寺,位於繁峙縣巖頭鄉莊子村東3公里處的獅子嶺上。海拔2400米,始建於明萬曆14年(1586年)。它北距清涼橋,南近金閣寺,東臨竹林寺,是通向中西二臺的必經之路。曾經是五臺山著名的大道場之一。這裡層巒疊嶂,林木蔥鬱,奇花瑤草,可謂,佛山福地,人間仙境。站在獅子嶺上,極目遠眺,可見中西二臺,竹林寺,南山寺,九龍崗等五臺山名勝古蹟,一覽無餘,盡收眼底。

這裡不僅有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巍峨壯觀的萬佛琉璃寶塔,風光綺麗的自然景色,而且還有神奇的佛教神話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文殊菩薩從印度佛國乘獅東來。行至五臺山竹林嶺上,仙獅駐足不前,且吼聲不斷,恰似雷鳴。文殊菩薩身為七佛之師,三世如來,乃大智聖者,頓悟道:我佛弘法喻為獅子吼,看來此處是弘法之地,遂點化一道場,念其仙獅緣起,起名“獅子窩”。從此,文殊菩薩便暢遊五臺並逐一建寺演法,五臺山也成為聞名遐邇的佛門聖地,文殊菩薩的道場。

據《清涼山志》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河南信士潘守誠揹負七旬老母欲登中臺,行至竹林嶺上,突然見千餘獅子在此遊戲玩耍,躍越雲際,獅子乃文殊之乘,其獅戲耍於此,文殊必在當空。因此明代又稱其寺為“大文殊寺”,俗稱獅子窩。明萬曆年間,雪峰上人(釋智光)常遊獅子窩見這裡“喬木森沉,雲興霞蔚,層巒杳深,翠復紫環。萬曆丙戌年,他於淨立、衲空等匯聚南北高僧大德五十三人在這裡構屋結社建立十方常住。空印、憨山、妙峰等十二位大德高僧為上座。空印法師在此還講演《華嚴經》,一時眾僧雲集,遠近聞名,最多時僧侶有數百人之多,成為五臺山淨土法門的代表寺院。同時空印法師還在這裡編撰了著名佛教史書《清涼山志》。

佛山古剎獅子窩

獅子窩在歷史上曾有三位皇帝駕臨,即:明代萬曆皇帝,曾施銀擴建,清代康熙皇帝,尋父路經此地,其孫乾隆皇帝併為獅子窩賜名《大護國文殊寺》。事後派遣大太監王總送來金佛兩尊,供於萬佛塔上下兩處,又施紋銀千兩,寺院再度重修。

據傳,該寺曾毀於大火,清代又建起正殿、配殿等,解放前被拆毀。只留下院內琉璃塔一座,為獅子窩遺存的主要建築。

獅子窩琉璃塔高32米,底徑12米,頂徑4米。建築為八角13層。基座石砌束腰須彌式,雕仰覆蓮瓣。塔中有閣,可登至五層,外表全用黃、綠、藍三彩琉璃磚裝飾,周身鑲嵌佛像近萬尊,故稱萬佛塔,又名“佛像典翠琉璃塔”。各像側面雕刻有太監、內官、商賈、平民等施捨佈施姓名。塔頂在仰蓮座上設風磨銅寶珠一枚,光澤晶亮。五層內鑲有琉璃磚銘一塊,刻寫著直隸真定州王慶、孫王良棟、徒徐友甫等人於萬曆27年(1599年)燒製建塔,此塔為五臺山唯一的琉璃寶塔。是獅子窩標誌性建築,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極有研究參考價值,2004年6月10日被山西省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佛山古剎獅子窩

據史料記載:獅子窩琉璃塔為明神宗皇帝朱翊鈞之母李太后所建。據說,神宗皇帝接位時,年僅8歲,加之天災人禍不斷,其母李太后終日為國事擔憂,為了江山社稷,國泰民安,太后每日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一日太后似乎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那裡周圍有五座山峰,近前兩個綠色獅子,在獅子身後有一寶塔,巍然而立,千萬諸佛圍繞寶塔而坐,祥雲繚繞,瑞氣氤氳,似入仙境,娘娘非常歡喜,忽然醒來,原來是在夢中。事後李娘娘一行暗訪夢中情景,當行至五臺山的獅子窩處,見到了寺前兩尊綠色石獅,寺中也有一塔。名曰:獅子塔。而寺院正處於五臺山之中,娘娘讚歎此間正是夢中所見之處,於是下旨將破舊的獅子塔拆除,在原址上再建一尊13層大塔,塔身皆由琉璃佛鑲嵌,恰好一萬餘尊,稱為《琉璃萬佛大寶塔》。此塔氣勢巍峨,直插雲霄,光澤晶亮,褶褶發光,成為佛門之瑰寶,堪稱我國古代造塔技術的藝術瑰寶。從此以後,這裡香火旺盛,僧侶雲集,吸引著眾多高僧大德,文人墨客前來朝山禮佛,吟詩作賦,留下許多傳世詩文。“狐兔成群白日嗥,天開此地育金毛。剪除荊棘憑君相,培植旃檀在我曹,靜藹刳心成大義,法林張膽建清操,祖宗風格陵夷盡,哮吼扶顛敢憚勞”。這位明末高僧紫柏真可的詩作,借景寓情,生動細微,為歷代傳頌。

"

文·宮佔國

在繁峙縣的南部,是層層疊疊的佛教聖地五臺山山脈,這裡群山奔湧,塹壑縱橫,猶如大海的波濤,巍巍壯觀,氣勢磅礴。在這千山萬壑之中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聞名遐邇的古剎——獅子窩。

佛山古剎獅子窩

獅子窩,亦名大護國文殊寺,位於繁峙縣巖頭鄉莊子村東3公里處的獅子嶺上。海拔2400米,始建於明萬曆14年(1586年)。它北距清涼橋,南近金閣寺,東臨竹林寺,是通向中西二臺的必經之路。曾經是五臺山著名的大道場之一。這裡層巒疊嶂,林木蔥鬱,奇花瑤草,可謂,佛山福地,人間仙境。站在獅子嶺上,極目遠眺,可見中西二臺,竹林寺,南山寺,九龍崗等五臺山名勝古蹟,一覽無餘,盡收眼底。

這裡不僅有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巍峨壯觀的萬佛琉璃寶塔,風光綺麗的自然景色,而且還有神奇的佛教神話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文殊菩薩從印度佛國乘獅東來。行至五臺山竹林嶺上,仙獅駐足不前,且吼聲不斷,恰似雷鳴。文殊菩薩身為七佛之師,三世如來,乃大智聖者,頓悟道:我佛弘法喻為獅子吼,看來此處是弘法之地,遂點化一道場,念其仙獅緣起,起名“獅子窩”。從此,文殊菩薩便暢遊五臺並逐一建寺演法,五臺山也成為聞名遐邇的佛門聖地,文殊菩薩的道場。

據《清涼山志》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河南信士潘守誠揹負七旬老母欲登中臺,行至竹林嶺上,突然見千餘獅子在此遊戲玩耍,躍越雲際,獅子乃文殊之乘,其獅戲耍於此,文殊必在當空。因此明代又稱其寺為“大文殊寺”,俗稱獅子窩。明萬曆年間,雪峰上人(釋智光)常遊獅子窩見這裡“喬木森沉,雲興霞蔚,層巒杳深,翠復紫環。萬曆丙戌年,他於淨立、衲空等匯聚南北高僧大德五十三人在這裡構屋結社建立十方常住。空印、憨山、妙峰等十二位大德高僧為上座。空印法師在此還講演《華嚴經》,一時眾僧雲集,遠近聞名,最多時僧侶有數百人之多,成為五臺山淨土法門的代表寺院。同時空印法師還在這裡編撰了著名佛教史書《清涼山志》。

佛山古剎獅子窩

獅子窩在歷史上曾有三位皇帝駕臨,即:明代萬曆皇帝,曾施銀擴建,清代康熙皇帝,尋父路經此地,其孫乾隆皇帝併為獅子窩賜名《大護國文殊寺》。事後派遣大太監王總送來金佛兩尊,供於萬佛塔上下兩處,又施紋銀千兩,寺院再度重修。

據傳,該寺曾毀於大火,清代又建起正殿、配殿等,解放前被拆毀。只留下院內琉璃塔一座,為獅子窩遺存的主要建築。

獅子窩琉璃塔高32米,底徑12米,頂徑4米。建築為八角13層。基座石砌束腰須彌式,雕仰覆蓮瓣。塔中有閣,可登至五層,外表全用黃、綠、藍三彩琉璃磚裝飾,周身鑲嵌佛像近萬尊,故稱萬佛塔,又名“佛像典翠琉璃塔”。各像側面雕刻有太監、內官、商賈、平民等施捨佈施姓名。塔頂在仰蓮座上設風磨銅寶珠一枚,光澤晶亮。五層內鑲有琉璃磚銘一塊,刻寫著直隸真定州王慶、孫王良棟、徒徐友甫等人於萬曆27年(1599年)燒製建塔,此塔為五臺山唯一的琉璃寶塔。是獅子窩標誌性建築,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極有研究參考價值,2004年6月10日被山西省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佛山古剎獅子窩

據史料記載:獅子窩琉璃塔為明神宗皇帝朱翊鈞之母李太后所建。據說,神宗皇帝接位時,年僅8歲,加之天災人禍不斷,其母李太后終日為國事擔憂,為了江山社稷,國泰民安,太后每日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一日太后似乎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那裡周圍有五座山峰,近前兩個綠色獅子,在獅子身後有一寶塔,巍然而立,千萬諸佛圍繞寶塔而坐,祥雲繚繞,瑞氣氤氳,似入仙境,娘娘非常歡喜,忽然醒來,原來是在夢中。事後李娘娘一行暗訪夢中情景,當行至五臺山的獅子窩處,見到了寺前兩尊綠色石獅,寺中也有一塔。名曰:獅子塔。而寺院正處於五臺山之中,娘娘讚歎此間正是夢中所見之處,於是下旨將破舊的獅子塔拆除,在原址上再建一尊13層大塔,塔身皆由琉璃佛鑲嵌,恰好一萬餘尊,稱為《琉璃萬佛大寶塔》。此塔氣勢巍峨,直插雲霄,光澤晶亮,褶褶發光,成為佛門之瑰寶,堪稱我國古代造塔技術的藝術瑰寶。從此以後,這裡香火旺盛,僧侶雲集,吸引著眾多高僧大德,文人墨客前來朝山禮佛,吟詩作賦,留下許多傳世詩文。“狐兔成群白日嗥,天開此地育金毛。剪除荊棘憑君相,培植旃檀在我曹,靜藹刳心成大義,法林張膽建清操,祖宗風格陵夷盡,哮吼扶顛敢憚勞”。這位明末高僧紫柏真可的詩作,借景寓情,生動細微,為歷代傳頌。

佛山古剎獅子窩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古剎獅子窩慘遭破壞,殿堂倒塌,寶塔佛像磚大部損壞,僧無一人,殿無一間,十分荒涼。1996年春,在五臺山明月寺為僧的釋仁法法師路徑獅子窩,見破爛不堪,滿目瘡痍的古剎,他痛心不已,他為曾經享有盛譽的名剎而悲痛萬分。為了拯救這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他定居下來,四處化緣,不辭艱辛,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先後建起文殊大殿,東西配殿,寮房等建築,同時對萬佛塔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目前總體工程已經竣工。

為了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全面提升寺院對外的整體形象。仁法法師計劃在現有的基礎上,對寺院再進行一次全面的修建。努力打造一個集佛教文化、獅子文化、書畫文化、雕刻等各項旅遊文化為一體的大型佛教旅遊景觀,以吸引更多的僧人羽士,富商巨賈,文人墨客前來朝山拜佛,休閒度假,遊覽觀光,賦詩作畫,置身寺中,聆聽玄歌妙樂,晨鐘暮鼓,感受靈山仙境的禪韻與魅力,讓這顆大山深處的璀璨明珠重現昔日的光輝。

作者:宮佔國 圖片:網絡

編輯:馮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