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觀歷史,古往今來,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幾乎是一個魔咒?今天以戰國時期的商鞅和吳起的變法說起。商鞅變法成功最終被五馬分屍,吳起變法失敗,最終被亂箭射死。王莽篡權本可穩坐江山,改朝換代,君臣共享富貴,變法觸及既得利益群體的根,盡失人心,不僅兵敗身死,還落得千古罵名。再看宋神宗朝的王安石變法,本來有望改變北宋積弱處處受欺的被動局面,終究還是一敗塗地,王安石也從此處於被流放的狀態。還有明朝張居正變法,晚清的戊戌變法,或成功或失敗,但是變法主持者均以悲劇落幕。

商鞅變法

每次變法,包括政治變革都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商鞅的變法,正好是分薄貴族的利益,用來鼓勵平民來開荒,並建立軍功的。打破了貴族的世襲。而且他執法很嚴厲,甚至還處置過太子的兩個師傅。這樣在秦孝公死後,別人就有怨抱怨有仇報仇了,但是商鞅變法對國家的好處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新法並不能廢除,而且也不能以變法這樣的罪名曲處置商鞅。

"

縱觀歷史,古往今來,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幾乎是一個魔咒?今天以戰國時期的商鞅和吳起的變法說起。商鞅變法成功最終被五馬分屍,吳起變法失敗,最終被亂箭射死。王莽篡權本可穩坐江山,改朝換代,君臣共享富貴,變法觸及既得利益群體的根,盡失人心,不僅兵敗身死,還落得千古罵名。再看宋神宗朝的王安石變法,本來有望改變北宋積弱處處受欺的被動局面,終究還是一敗塗地,王安石也從此處於被流放的狀態。還有明朝張居正變法,晚清的戊戌變法,或成功或失敗,但是變法主持者均以悲劇落幕。

商鞅變法

每次變法,包括政治變革都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商鞅的變法,正好是分薄貴族的利益,用來鼓勵平民來開荒,並建立軍功的。打破了貴族的世襲。而且他執法很嚴厲,甚至還處置過太子的兩個師傅。這樣在秦孝公死後,別人就有怨抱怨有仇報仇了,但是商鞅變法對國家的好處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新法並不能廢除,而且也不能以變法這樣的罪名曲處置商鞅。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如果商鞅學會妥協他就不會 “不得好死”,但如果他妥協了也就沒有富國強兵的“商鞅變法”了。可嘆商鞅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錯過了“及時閃身他國”的良機,為老子(秦孝公)效力,卻死在了兒子(秦惠王)滾滾車裂下。

司馬遷筆下,商鞅是不值得同情的,變法圖強,精明強幹,需要鐵腕手段,正如西方德意志的卑斯麥,本無可厚非,只是在司馬遷眼裡,在儒家正統觀念裡,為人刻薄寡恩,議論新法的百姓,無論是抨擊還是追捧,一律流放,還有對待故人公子卯,騙取朋友信任下黑手,奪回河西的土地,這種陰謀手段為人不齒很能理解,只是在法家的價值觀裡,沒有那麼多的仁義道德可講,生存才是第一要義!

吳起變法

從功績上講,商鞅變法成功,吳起變法失敗,成王敗寇的標準看商鞅更勝一籌,但是從情感上講,個人更喜歡吳起,從戰功上,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為魏武侯南征北戰,打下大片土地,諸侯振恐,因為小人離間,不得已離開魏國投奔楚悼王,楚悼王非常信任吳起,士為知己者死,本可一展宏圖,不料楚悼王死的太早,楚國世族反撲力量太強大,自己被殺死,變法也就沒有能延續下去。

吳起變法的措施,史書記載的較為簡略,難以得知全貌,但能肯定的是,其變法主要目的是強兵,並不是綜合性的改革。

"

縱觀歷史,古往今來,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幾乎是一個魔咒?今天以戰國時期的商鞅和吳起的變法說起。商鞅變法成功最終被五馬分屍,吳起變法失敗,最終被亂箭射死。王莽篡權本可穩坐江山,改朝換代,君臣共享富貴,變法觸及既得利益群體的根,盡失人心,不僅兵敗身死,還落得千古罵名。再看宋神宗朝的王安石變法,本來有望改變北宋積弱處處受欺的被動局面,終究還是一敗塗地,王安石也從此處於被流放的狀態。還有明朝張居正變法,晚清的戊戌變法,或成功或失敗,但是變法主持者均以悲劇落幕。

商鞅變法

每次變法,包括政治變革都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商鞅的變法,正好是分薄貴族的利益,用來鼓勵平民來開荒,並建立軍功的。打破了貴族的世襲。而且他執法很嚴厲,甚至還處置過太子的兩個師傅。這樣在秦孝公死後,別人就有怨抱怨有仇報仇了,但是商鞅變法對國家的好處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新法並不能廢除,而且也不能以變法這樣的罪名曲處置商鞅。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如果商鞅學會妥協他就不會 “不得好死”,但如果他妥協了也就沒有富國強兵的“商鞅變法”了。可嘆商鞅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錯過了“及時閃身他國”的良機,為老子(秦孝公)效力,卻死在了兒子(秦惠王)滾滾車裂下。

司馬遷筆下,商鞅是不值得同情的,變法圖強,精明強幹,需要鐵腕手段,正如西方德意志的卑斯麥,本無可厚非,只是在司馬遷眼裡,在儒家正統觀念裡,為人刻薄寡恩,議論新法的百姓,無論是抨擊還是追捧,一律流放,還有對待故人公子卯,騙取朋友信任下黑手,奪回河西的土地,這種陰謀手段為人不齒很能理解,只是在法家的價值觀裡,沒有那麼多的仁義道德可講,生存才是第一要義!

吳起變法

從功績上講,商鞅變法成功,吳起變法失敗,成王敗寇的標準看商鞅更勝一籌,但是從情感上講,個人更喜歡吳起,從戰功上,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為魏武侯南征北戰,打下大片土地,諸侯振恐,因為小人離間,不得已離開魏國投奔楚悼王,楚悼王非常信任吳起,士為知己者死,本可一展宏圖,不料楚悼王死的太早,楚國世族反撲力量太強大,自己被殺死,變法也就沒有能延續下去。

吳起變法的措施,史書記載的較為簡略,難以得知全貌,但能肯定的是,其變法主要目的是強兵,並不是綜合性的改革。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只是吳起選擇了以楚國舊貴族作為變法的突破口,像“廢公族疏遠者”,讓一些舊貴族遷到“廣虛之地”等措施,無疑會損害到楚國舊貴族的利益,他也因此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嫉恨。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舊貴族在楚悼王靈堂作亂而攻擊吳起。舊貴族的這一舉動估計吳起是萬萬沒吳起堪稱有識之士,在當時危急的時刻,還想到了為自己復仇的問題,面臨突變的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吳起跑過去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即使這樣,舊貴族還是沒有放過他,他們“射刺吳起,並中悼王”。

"

縱觀歷史,古往今來,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幾乎是一個魔咒?今天以戰國時期的商鞅和吳起的變法說起。商鞅變法成功最終被五馬分屍,吳起變法失敗,最終被亂箭射死。王莽篡權本可穩坐江山,改朝換代,君臣共享富貴,變法觸及既得利益群體的根,盡失人心,不僅兵敗身死,還落得千古罵名。再看宋神宗朝的王安石變法,本來有望改變北宋積弱處處受欺的被動局面,終究還是一敗塗地,王安石也從此處於被流放的狀態。還有明朝張居正變法,晚清的戊戌變法,或成功或失敗,但是變法主持者均以悲劇落幕。

商鞅變法

每次變法,包括政治變革都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商鞅的變法,正好是分薄貴族的利益,用來鼓勵平民來開荒,並建立軍功的。打破了貴族的世襲。而且他執法很嚴厲,甚至還處置過太子的兩個師傅。這樣在秦孝公死後,別人就有怨抱怨有仇報仇了,但是商鞅變法對國家的好處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新法並不能廢除,而且也不能以變法這樣的罪名曲處置商鞅。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如果商鞅學會妥協他就不會 “不得好死”,但如果他妥協了也就沒有富國強兵的“商鞅變法”了。可嘆商鞅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錯過了“及時閃身他國”的良機,為老子(秦孝公)效力,卻死在了兒子(秦惠王)滾滾車裂下。

司馬遷筆下,商鞅是不值得同情的,變法圖強,精明強幹,需要鐵腕手段,正如西方德意志的卑斯麥,本無可厚非,只是在司馬遷眼裡,在儒家正統觀念裡,為人刻薄寡恩,議論新法的百姓,無論是抨擊還是追捧,一律流放,還有對待故人公子卯,騙取朋友信任下黑手,奪回河西的土地,這種陰謀手段為人不齒很能理解,只是在法家的價值觀裡,沒有那麼多的仁義道德可講,生存才是第一要義!

吳起變法

從功績上講,商鞅變法成功,吳起變法失敗,成王敗寇的標準看商鞅更勝一籌,但是從情感上講,個人更喜歡吳起,從戰功上,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為魏武侯南征北戰,打下大片土地,諸侯振恐,因為小人離間,不得已離開魏國投奔楚悼王,楚悼王非常信任吳起,士為知己者死,本可一展宏圖,不料楚悼王死的太早,楚國世族反撲力量太強大,自己被殺死,變法也就沒有能延續下去。

吳起變法的措施,史書記載的較為簡略,難以得知全貌,但能肯定的是,其變法主要目的是強兵,並不是綜合性的改革。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只是吳起選擇了以楚國舊貴族作為變法的突破口,像“廢公族疏遠者”,讓一些舊貴族遷到“廣虛之地”等措施,無疑會損害到楚國舊貴族的利益,他也因此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嫉恨。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舊貴族在楚悼王靈堂作亂而攻擊吳起。舊貴族的這一舉動估計吳起是萬萬沒吳起堪稱有識之士,在當時危急的時刻,還想到了為自己復仇的問題,面臨突變的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吳起跑過去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即使這樣,舊貴族還是沒有放過他,他們“射刺吳起,並中悼王”。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王莽新政

王莽這個人在歷史上名聲非常差,跟蚩尤,曹操,秦檜,嚴嵩這夥人並列,被當做亂臣賊子,反面教材,這個肯定跟寫歷史的人有很大的關係了,王莽的新朝廷倒閉的時間太快,光武帝把他幹掉之後自然要否定他所做的一切。實際上王莽在篡漢之前,聲望是非常高的,名聲也很煊赫,有很好的群眾基礎,無論是朝廷官員士大夫還是底層老百姓,都是非常擁戴他的。本可以黃袍加身,穩坐江山,大家相安無事,世族們榮華富貴,百姓安居樂業,王莽偏是個有些理想的人,窮苦出身的他有很多看不慣的事情,一直在心裡盼著有一天登上權利的巔峰去改變這一切,大刀闊斧的去改革,有很多還是符合老百姓的期望的,只是過於理想化,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偏,最終觸及到官僚階層的既得利益,這是不能觸碰的底線,再加上窮兵黷武,人心盡失,最終身死國滅,還落得千古罵名。

"

縱觀歷史,古往今來,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幾乎是一個魔咒?今天以戰國時期的商鞅和吳起的變法說起。商鞅變法成功最終被五馬分屍,吳起變法失敗,最終被亂箭射死。王莽篡權本可穩坐江山,改朝換代,君臣共享富貴,變法觸及既得利益群體的根,盡失人心,不僅兵敗身死,還落得千古罵名。再看宋神宗朝的王安石變法,本來有望改變北宋積弱處處受欺的被動局面,終究還是一敗塗地,王安石也從此處於被流放的狀態。還有明朝張居正變法,晚清的戊戌變法,或成功或失敗,但是變法主持者均以悲劇落幕。

商鞅變法

每次變法,包括政治變革都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商鞅的變法,正好是分薄貴族的利益,用來鼓勵平民來開荒,並建立軍功的。打破了貴族的世襲。而且他執法很嚴厲,甚至還處置過太子的兩個師傅。這樣在秦孝公死後,別人就有怨抱怨有仇報仇了,但是商鞅變法對國家的好處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新法並不能廢除,而且也不能以變法這樣的罪名曲處置商鞅。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如果商鞅學會妥協他就不會 “不得好死”,但如果他妥協了也就沒有富國強兵的“商鞅變法”了。可嘆商鞅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錯過了“及時閃身他國”的良機,為老子(秦孝公)效力,卻死在了兒子(秦惠王)滾滾車裂下。

司馬遷筆下,商鞅是不值得同情的,變法圖強,精明強幹,需要鐵腕手段,正如西方德意志的卑斯麥,本無可厚非,只是在司馬遷眼裡,在儒家正統觀念裡,為人刻薄寡恩,議論新法的百姓,無論是抨擊還是追捧,一律流放,還有對待故人公子卯,騙取朋友信任下黑手,奪回河西的土地,這種陰謀手段為人不齒很能理解,只是在法家的價值觀裡,沒有那麼多的仁義道德可講,生存才是第一要義!

吳起變法

從功績上講,商鞅變法成功,吳起變法失敗,成王敗寇的標準看商鞅更勝一籌,但是從情感上講,個人更喜歡吳起,從戰功上,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為魏武侯南征北戰,打下大片土地,諸侯振恐,因為小人離間,不得已離開魏國投奔楚悼王,楚悼王非常信任吳起,士為知己者死,本可一展宏圖,不料楚悼王死的太早,楚國世族反撲力量太強大,自己被殺死,變法也就沒有能延續下去。

吳起變法的措施,史書記載的較為簡略,難以得知全貌,但能肯定的是,其變法主要目的是強兵,並不是綜合性的改革。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只是吳起選擇了以楚國舊貴族作為變法的突破口,像“廢公族疏遠者”,讓一些舊貴族遷到“廣虛之地”等措施,無疑會損害到楚國舊貴族的利益,他也因此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嫉恨。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舊貴族在楚悼王靈堂作亂而攻擊吳起。舊貴族的這一舉動估計吳起是萬萬沒吳起堪稱有識之士,在當時危急的時刻,還想到了為自己復仇的問題,面臨突變的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吳起跑過去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即使這樣,舊貴族還是沒有放過他,他們“射刺吳起,並中悼王”。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王莽新政

王莽這個人在歷史上名聲非常差,跟蚩尤,曹操,秦檜,嚴嵩這夥人並列,被當做亂臣賊子,反面教材,這個肯定跟寫歷史的人有很大的關係了,王莽的新朝廷倒閉的時間太快,光武帝把他幹掉之後自然要否定他所做的一切。實際上王莽在篡漢之前,聲望是非常高的,名聲也很煊赫,有很好的群眾基礎,無論是朝廷官員士大夫還是底層老百姓,都是非常擁戴他的。本可以黃袍加身,穩坐江山,大家相安無事,世族們榮華富貴,百姓安居樂業,王莽偏是個有些理想的人,窮苦出身的他有很多看不慣的事情,一直在心裡盼著有一天登上權利的巔峰去改變這一切,大刀闊斧的去改革,有很多還是符合老百姓的期望的,只是過於理想化,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偏,最終觸及到官僚階層的既得利益,這是不能觸碰的底線,再加上窮兵黷武,人心盡失,最終身死國滅,還落得千古罵名。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失明朝中興的第一功臣,從小就有神童的名聲,科舉之路春風得意,仕途也是平步青雲,到最後剷除異己,權傾朝野,幾乎是一手遮天,而且年幼的皇帝和幕後的太后還對他言聽計從,滿朝文武誰也不敢說個不字,如果說張居正只是想混個內閣首輔,享受一下皇帝般君臨天下的權利,其實不必要折騰,偏偏改革家都是理想主義者。客觀來說,張居正的改革還是非常務實的,沒有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東西,簡單易於執行,沒有傷及統治階層的利益根本,但是即便如此,也犯了眾怒,他在世的時候,眾人敬他像神一般,等他一死,萬曆皇帝就和滿朝官員聯合推翻了他的一切,家人被關起來活活餓死,長子上吊,次子抄家,家破人亡。

"

縱觀歷史,古往今來,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幾乎是一個魔咒?今天以戰國時期的商鞅和吳起的變法說起。商鞅變法成功最終被五馬分屍,吳起變法失敗,最終被亂箭射死。王莽篡權本可穩坐江山,改朝換代,君臣共享富貴,變法觸及既得利益群體的根,盡失人心,不僅兵敗身死,還落得千古罵名。再看宋神宗朝的王安石變法,本來有望改變北宋積弱處處受欺的被動局面,終究還是一敗塗地,王安石也從此處於被流放的狀態。還有明朝張居正變法,晚清的戊戌變法,或成功或失敗,但是變法主持者均以悲劇落幕。

商鞅變法

每次變法,包括政治變革都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商鞅的變法,正好是分薄貴族的利益,用來鼓勵平民來開荒,並建立軍功的。打破了貴族的世襲。而且他執法很嚴厲,甚至還處置過太子的兩個師傅。這樣在秦孝公死後,別人就有怨抱怨有仇報仇了,但是商鞅變法對國家的好處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新法並不能廢除,而且也不能以變法這樣的罪名曲處置商鞅。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如果商鞅學會妥協他就不會 “不得好死”,但如果他妥協了也就沒有富國強兵的“商鞅變法”了。可嘆商鞅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錯過了“及時閃身他國”的良機,為老子(秦孝公)效力,卻死在了兒子(秦惠王)滾滾車裂下。

司馬遷筆下,商鞅是不值得同情的,變法圖強,精明強幹,需要鐵腕手段,正如西方德意志的卑斯麥,本無可厚非,只是在司馬遷眼裡,在儒家正統觀念裡,為人刻薄寡恩,議論新法的百姓,無論是抨擊還是追捧,一律流放,還有對待故人公子卯,騙取朋友信任下黑手,奪回河西的土地,這種陰謀手段為人不齒很能理解,只是在法家的價值觀裡,沒有那麼多的仁義道德可講,生存才是第一要義!

吳起變法

從功績上講,商鞅變法成功,吳起變法失敗,成王敗寇的標準看商鞅更勝一籌,但是從情感上講,個人更喜歡吳起,從戰功上,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為魏武侯南征北戰,打下大片土地,諸侯振恐,因為小人離間,不得已離開魏國投奔楚悼王,楚悼王非常信任吳起,士為知己者死,本可一展宏圖,不料楚悼王死的太早,楚國世族反撲力量太強大,自己被殺死,變法也就沒有能延續下去。

吳起變法的措施,史書記載的較為簡略,難以得知全貌,但能肯定的是,其變法主要目的是強兵,並不是綜合性的改革。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只是吳起選擇了以楚國舊貴族作為變法的突破口,像“廢公族疏遠者”,讓一些舊貴族遷到“廣虛之地”等措施,無疑會損害到楚國舊貴族的利益,他也因此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嫉恨。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舊貴族在楚悼王靈堂作亂而攻擊吳起。舊貴族的這一舉動估計吳起是萬萬沒吳起堪稱有識之士,在當時危急的時刻,還想到了為自己復仇的問題,面臨突變的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吳起跑過去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即使這樣,舊貴族還是沒有放過他,他們“射刺吳起,並中悼王”。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王莽新政

王莽這個人在歷史上名聲非常差,跟蚩尤,曹操,秦檜,嚴嵩這夥人並列,被當做亂臣賊子,反面教材,這個肯定跟寫歷史的人有很大的關係了,王莽的新朝廷倒閉的時間太快,光武帝把他幹掉之後自然要否定他所做的一切。實際上王莽在篡漢之前,聲望是非常高的,名聲也很煊赫,有很好的群眾基礎,無論是朝廷官員士大夫還是底層老百姓,都是非常擁戴他的。本可以黃袍加身,穩坐江山,大家相安無事,世族們榮華富貴,百姓安居樂業,王莽偏是個有些理想的人,窮苦出身的他有很多看不慣的事情,一直在心裡盼著有一天登上權利的巔峰去改變這一切,大刀闊斧的去改革,有很多還是符合老百姓的期望的,只是過於理想化,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偏,最終觸及到官僚階層的既得利益,這是不能觸碰的底線,再加上窮兵黷武,人心盡失,最終身死國滅,還落得千古罵名。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失明朝中興的第一功臣,從小就有神童的名聲,科舉之路春風得意,仕途也是平步青雲,到最後剷除異己,權傾朝野,幾乎是一手遮天,而且年幼的皇帝和幕後的太后還對他言聽計從,滿朝文武誰也不敢說個不字,如果說張居正只是想混個內閣首輔,享受一下皇帝般君臨天下的權利,其實不必要折騰,偏偏改革家都是理想主義者。客觀來說,張居正的改革還是非常務實的,沒有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東西,簡單易於執行,沒有傷及統治階層的利益根本,但是即便如此,也犯了眾怒,他在世的時候,眾人敬他像神一般,等他一死,萬曆皇帝就和滿朝官員聯合推翻了他的一切,家人被關起來活活餓死,長子上吊,次子抄家,家破人亡。

變法之人不得善終,商鞅吳起英雄末路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放在現在看來是非常正常自然的事情,我們這個世界,每天都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但是在古代就不一樣,一是傳統觀念,祖宗之法不可變,更關鍵核心的是,變法會不可避免傷害到既得利益群體。想要變法成功又能全身而退,一是君權統御,有絕對的控制力,二是君王信任,君臣親密無間,三是得到繼任統治者信任,對新法認可,歷史上得此三點的僅有一人,李俚,所以說變法之人不得善終的魔咒很難破解,歸根結底是歷史規律和人性。

對我們而言,有什麼啟示,法不責眾,不犯眾怒,無論是作為領導者還是追隨者,也許真理有時候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但是大多數人認可的往往是對的,至少,是安全的。沒有掌控局面的統治力時,不要挑戰既定規則和傳統慣例,學會在沉默中積蓄力量,大智若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