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

提到甘龍,很多人或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商鞅變法,很多人就不會漠視了,甘龍就是那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士族代表,但他卻不是個頑固不化的守舊之人。

"

提到甘龍,很多人或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商鞅變法,很多人就不會漠視了,甘龍就是那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士族代表,但他卻不是個頑固不化的守舊之人。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第一個身份:秦國功臣,獻公嫡系。

甘龍在秦獻公時期主領朝政推行新政,和秦獻公的目標一致,恢復秦國春秋時期的穆公霸業,可以說是秦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先行者。正史記載裡關於秦獻公時期推行的新政記述不多,但是其他的一些文字卻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

首先是在秦獻公剛剛繼位後,頒佈廢黜人殉的法令,這一舉措對於秦國來講意義非凡,春秋時期秦穆公最讓人垢弊的就是他在去世前,讓人殉葬的做法。廢黜人殉制度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對穆公時期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法令進行修正,人殉制度在秦國已經存在了三百年,廢黜它就是強勢推行改革的一個信號,而這一時期在秦國領國主政的甘龍,在其中必然發揮了主導作用。

"

提到甘龍,很多人或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商鞅變法,很多人就不會漠視了,甘龍就是那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士族代表,但他卻不是個頑固不化的守舊之人。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第一個身份:秦國功臣,獻公嫡系。

甘龍在秦獻公時期主領朝政推行新政,和秦獻公的目標一致,恢復秦國春秋時期的穆公霸業,可以說是秦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先行者。正史記載裡關於秦獻公時期推行的新政記述不多,但是其他的一些文字卻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

首先是在秦獻公剛剛繼位後,頒佈廢黜人殉的法令,這一舉措對於秦國來講意義非凡,春秋時期秦穆公最讓人垢弊的就是他在去世前,讓人殉葬的做法。廢黜人殉制度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對穆公時期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法令進行修正,人殉制度在秦國已經存在了三百年,廢黜它就是強勢推行改革的一個信號,而這一時期在秦國領國主政的甘龍,在其中必然發揮了主導作用。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第二件事是遷都櫟陽。遷都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為下一步收復河西之地做準備,振奮國人之心;第二個原因是擺脫舊勢力盤根錯節的舊都城雍對自己推行新政的束縛。只有到了新天地,才能大展拳腳,只有打擊舊勢力才能鞏固君權。但是秦獻公又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保守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只能採取一面培養新勢力,一面安撫舊貴族的辦法才行,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繼承人鋪路。做出這一決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秦獻公在回秦國繼位之前,曾經多年在外流浪,在秦國國內並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建立自己的勢力,就成為了當時秦獻公最重要的事情。

"

提到甘龍,很多人或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商鞅變法,很多人就不會漠視了,甘龍就是那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士族代表,但他卻不是個頑固不化的守舊之人。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第一個身份:秦國功臣,獻公嫡系。

甘龍在秦獻公時期主領朝政推行新政,和秦獻公的目標一致,恢復秦國春秋時期的穆公霸業,可以說是秦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先行者。正史記載裡關於秦獻公時期推行的新政記述不多,但是其他的一些文字卻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

首先是在秦獻公剛剛繼位後,頒佈廢黜人殉的法令,這一舉措對於秦國來講意義非凡,春秋時期秦穆公最讓人垢弊的就是他在去世前,讓人殉葬的做法。廢黜人殉制度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對穆公時期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法令進行修正,人殉制度在秦國已經存在了三百年,廢黜它就是強勢推行改革的一個信號,而這一時期在秦國領國主政的甘龍,在其中必然發揮了主導作用。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第二件事是遷都櫟陽。遷都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為下一步收復河西之地做準備,振奮國人之心;第二個原因是擺脫舊勢力盤根錯節的舊都城雍對自己推行新政的束縛。只有到了新天地,才能大展拳腳,只有打擊舊勢力才能鞏固君權。但是秦獻公又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保守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只能採取一面培養新勢力,一面安撫舊貴族的辦法才行,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繼承人鋪路。做出這一決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秦獻公在回秦國繼位之前,曾經多年在外流浪,在秦國國內並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建立自己的勢力,就成為了當時秦獻公最重要的事情。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需要商鞅這樣的變法強臣,秦獻公同樣需要有重臣、能臣的支持才能推行自己的新政,他依靠信任的人是甘龍。

"

提到甘龍,很多人或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商鞅變法,很多人就不會漠視了,甘龍就是那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士族代表,但他卻不是個頑固不化的守舊之人。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第一個身份:秦國功臣,獻公嫡系。

甘龍在秦獻公時期主領朝政推行新政,和秦獻公的目標一致,恢復秦國春秋時期的穆公霸業,可以說是秦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先行者。正史記載裡關於秦獻公時期推行的新政記述不多,但是其他的一些文字卻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

首先是在秦獻公剛剛繼位後,頒佈廢黜人殉的法令,這一舉措對於秦國來講意義非凡,春秋時期秦穆公最讓人垢弊的就是他在去世前,讓人殉葬的做法。廢黜人殉制度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對穆公時期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法令進行修正,人殉制度在秦國已經存在了三百年,廢黜它就是強勢推行改革的一個信號,而這一時期在秦國領國主政的甘龍,在其中必然發揮了主導作用。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第二件事是遷都櫟陽。遷都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為下一步收復河西之地做準備,振奮國人之心;第二個原因是擺脫舊勢力盤根錯節的舊都城雍對自己推行新政的束縛。只有到了新天地,才能大展拳腳,只有打擊舊勢力才能鞏固君權。但是秦獻公又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保守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只能採取一面培養新勢力,一面安撫舊貴族的辦法才行,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繼承人鋪路。做出這一決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秦獻公在回秦國繼位之前,曾經多年在外流浪,在秦國國內並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建立自己的勢力,就成為了當時秦獻公最重要的事情。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需要商鞅這樣的變法強臣,秦獻公同樣需要有重臣、能臣的支持才能推行自己的新政,他依靠信任的人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直到秦獻公二十一年,這中間的十九年時間裡,似乎秦國都沒有什麼動靜。那麼在這個時期,秦國在幹什麼呢?既然沒有動靜,那就是悶頭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了。遷都之後百廢待興,後續的工作千頭萬緒,各方的勢力都需要安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是治國理政的幹練之人,一心為國的輔國之臣。從當時的情況看,這個人員只能是甘龍,這個秦獻公去世前的託孤重臣。

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襜霢。——《史記·秦本紀》

戰爭是為了政治目的服務的,秦獻公發動對三晉的戰爭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的矛盾;第二是通過尊奉周天子,來重新樹立秦在諸侯國中的威信,借尊周天子的名義,討伐三晉不臣之行,這樣做則戰名正言順,自己的行為也合理合法。周天子褒獎的行為,更是為諸侯眼裡的弱秦增色不少。戰爭的背後是明確的政治主張,這一政治主張的踐行者和主導者是秦獻公,但背後的策劃之人很可能是甘龍。

"

提到甘龍,很多人或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商鞅變法,很多人就不會漠視了,甘龍就是那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士族代表,但他卻不是個頑固不化的守舊之人。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第一個身份:秦國功臣,獻公嫡系。

甘龍在秦獻公時期主領朝政推行新政,和秦獻公的目標一致,恢復秦國春秋時期的穆公霸業,可以說是秦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先行者。正史記載裡關於秦獻公時期推行的新政記述不多,但是其他的一些文字卻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

首先是在秦獻公剛剛繼位後,頒佈廢黜人殉的法令,這一舉措對於秦國來講意義非凡,春秋時期秦穆公最讓人垢弊的就是他在去世前,讓人殉葬的做法。廢黜人殉制度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對穆公時期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法令進行修正,人殉制度在秦國已經存在了三百年,廢黜它就是強勢推行改革的一個信號,而這一時期在秦國領國主政的甘龍,在其中必然發揮了主導作用。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第二件事是遷都櫟陽。遷都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為下一步收復河西之地做準備,振奮國人之心;第二個原因是擺脫舊勢力盤根錯節的舊都城雍對自己推行新政的束縛。只有到了新天地,才能大展拳腳,只有打擊舊勢力才能鞏固君權。但是秦獻公又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保守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只能採取一面培養新勢力,一面安撫舊貴族的辦法才行,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繼承人鋪路。做出這一決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秦獻公在回秦國繼位之前,曾經多年在外流浪,在秦國國內並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建立自己的勢力,就成為了當時秦獻公最重要的事情。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需要商鞅這樣的變法強臣,秦獻公同樣需要有重臣、能臣的支持才能推行自己的新政,他依靠信任的人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直到秦獻公二十一年,這中間的十九年時間裡,似乎秦國都沒有什麼動靜。那麼在這個時期,秦國在幹什麼呢?既然沒有動靜,那就是悶頭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了。遷都之後百廢待興,後續的工作千頭萬緒,各方的勢力都需要安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是治國理政的幹練之人,一心為國的輔國之臣。從當時的情況看,這個人員只能是甘龍,這個秦獻公去世前的託孤重臣。

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襜霢。——《史記·秦本紀》

戰爭是為了政治目的服務的,秦獻公發動對三晉的戰爭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的矛盾;第二是通過尊奉周天子,來重新樹立秦在諸侯國中的威信,借尊周天子的名義,討伐三晉不臣之行,這樣做則戰名正言順,自己的行為也合理合法。周天子褒獎的行為,更是為諸侯眼裡的弱秦增色不少。戰爭的背後是明確的政治主張,這一政治主張的踐行者和主導者是秦獻公,但背後的策劃之人很可能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樑,虜其將公孫痤。——《史記·秦本紀》

河西之地一直是秦獻公心中的痛,不把這塊地方奪回來,就不能洗刷寫在秦人心中的恥辱。因此秦獻公不顧自己年老體衰,發動了少樑之戰,並俘虜了魏將公叔痤。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裡,俘虜並釋放了公叔痤的是秦孝公嬴渠樑,但是在正史記載裡,俘虜公叔痤的人卻是秦獻公。秦獻公早年曾經在魏國受過公叔痤的恩待,因此釋放了公叔痤,體現了他的胸襟,背後也有緩和兩國之間關係的考慮。

"

提到甘龍,很多人或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商鞅變法,很多人就不會漠視了,甘龍就是那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士族代表,但他卻不是個頑固不化的守舊之人。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第一個身份:秦國功臣,獻公嫡系。

甘龍在秦獻公時期主領朝政推行新政,和秦獻公的目標一致,恢復秦國春秋時期的穆公霸業,可以說是秦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先行者。正史記載裡關於秦獻公時期推行的新政記述不多,但是其他的一些文字卻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

首先是在秦獻公剛剛繼位後,頒佈廢黜人殉的法令,這一舉措對於秦國來講意義非凡,春秋時期秦穆公最讓人垢弊的就是他在去世前,讓人殉葬的做法。廢黜人殉制度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對穆公時期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法令進行修正,人殉制度在秦國已經存在了三百年,廢黜它就是強勢推行改革的一個信號,而這一時期在秦國領國主政的甘龍,在其中必然發揮了主導作用。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第二件事是遷都櫟陽。遷都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為下一步收復河西之地做準備,振奮國人之心;第二個原因是擺脫舊勢力盤根錯節的舊都城雍對自己推行新政的束縛。只有到了新天地,才能大展拳腳,只有打擊舊勢力才能鞏固君權。但是秦獻公又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保守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只能採取一面培養新勢力,一面安撫舊貴族的辦法才行,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繼承人鋪路。做出這一決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秦獻公在回秦國繼位之前,曾經多年在外流浪,在秦國國內並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建立自己的勢力,就成為了當時秦獻公最重要的事情。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需要商鞅這樣的變法強臣,秦獻公同樣需要有重臣、能臣的支持才能推行自己的新政,他依靠信任的人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直到秦獻公二十一年,這中間的十九年時間裡,似乎秦國都沒有什麼動靜。那麼在這個時期,秦國在幹什麼呢?既然沒有動靜,那就是悶頭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了。遷都之後百廢待興,後續的工作千頭萬緒,各方的勢力都需要安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是治國理政的幹練之人,一心為國的輔國之臣。從當時的情況看,這個人員只能是甘龍,這個秦獻公去世前的託孤重臣。

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襜霢。——《史記·秦本紀》

戰爭是為了政治目的服務的,秦獻公發動對三晉的戰爭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的矛盾;第二是通過尊奉周天子,來重新樹立秦在諸侯國中的威信,借尊周天子的名義,討伐三晉不臣之行,這樣做則戰名正言順,自己的行為也合理合法。周天子褒獎的行為,更是為諸侯眼裡的弱秦增色不少。戰爭的背後是明確的政治主張,這一政治主張的踐行者和主導者是秦獻公,但背後的策劃之人很可能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樑,虜其將公孫痤。——《史記·秦本紀》

河西之地一直是秦獻公心中的痛,不把這塊地方奪回來,就不能洗刷寫在秦人心中的恥辱。因此秦獻公不顧自己年老體衰,發動了少樑之戰,並俘虜了魏將公叔痤。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裡,俘虜並釋放了公叔痤的是秦孝公嬴渠樑,但是在正史記載裡,俘虜公叔痤的人卻是秦獻公。秦獻公早年曾經在魏國受過公叔痤的恩待,因此釋放了公叔痤,體現了他的胸襟,背後也有緩和兩國之間關係的考慮。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但把俘虜釋放,不是國君好直接提出來的,需要有個人替國君說出來才好。這個能夠洞察秦獻公心思的人,在當時的秦國朝堂之上,只有一人而已,上大夫甘龍。

二十四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史記·秦本紀》

長年對內修明政治和對外用兵征伐,加上早年顛沛流離的生活,讓秦獻公的身心早已經不堪重負,這位秦國崛起的奠基之人終於在也堅持不下去了。在少樑之戰後的第二年,秦獻公去世,臨終之前,他做出了兩個重要決定:由嬴渠樑繼位,而不是能征慣戰、深得軍心的長公子贏虔繼位;由甘龍、杜摯兩個人輔佐嬴渠樑護國理政。

"

提到甘龍,很多人或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商鞅變法,很多人就不會漠視了,甘龍就是那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士族代表,但他卻不是個頑固不化的守舊之人。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第一個身份:秦國功臣,獻公嫡系。

甘龍在秦獻公時期主領朝政推行新政,和秦獻公的目標一致,恢復秦國春秋時期的穆公霸業,可以說是秦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先行者。正史記載裡關於秦獻公時期推行的新政記述不多,但是其他的一些文字卻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

首先是在秦獻公剛剛繼位後,頒佈廢黜人殉的法令,這一舉措對於秦國來講意義非凡,春秋時期秦穆公最讓人垢弊的就是他在去世前,讓人殉葬的做法。廢黜人殉制度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對穆公時期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法令進行修正,人殉制度在秦國已經存在了三百年,廢黜它就是強勢推行改革的一個信號,而這一時期在秦國領國主政的甘龍,在其中必然發揮了主導作用。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第二件事是遷都櫟陽。遷都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為下一步收復河西之地做準備,振奮國人之心;第二個原因是擺脫舊勢力盤根錯節的舊都城雍對自己推行新政的束縛。只有到了新天地,才能大展拳腳,只有打擊舊勢力才能鞏固君權。但是秦獻公又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保守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只能採取一面培養新勢力,一面安撫舊貴族的辦法才行,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繼承人鋪路。做出這一決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秦獻公在回秦國繼位之前,曾經多年在外流浪,在秦國國內並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建立自己的勢力,就成為了當時秦獻公最重要的事情。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需要商鞅這樣的變法強臣,秦獻公同樣需要有重臣、能臣的支持才能推行自己的新政,他依靠信任的人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直到秦獻公二十一年,這中間的十九年時間裡,似乎秦國都沒有什麼動靜。那麼在這個時期,秦國在幹什麼呢?既然沒有動靜,那就是悶頭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了。遷都之後百廢待興,後續的工作千頭萬緒,各方的勢力都需要安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是治國理政的幹練之人,一心為國的輔國之臣。從當時的情況看,這個人員只能是甘龍,這個秦獻公去世前的託孤重臣。

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襜霢。——《史記·秦本紀》

戰爭是為了政治目的服務的,秦獻公發動對三晉的戰爭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的矛盾;第二是通過尊奉周天子,來重新樹立秦在諸侯國中的威信,借尊周天子的名義,討伐三晉不臣之行,這樣做則戰名正言順,自己的行為也合理合法。周天子褒獎的行為,更是為諸侯眼裡的弱秦增色不少。戰爭的背後是明確的政治主張,這一政治主張的踐行者和主導者是秦獻公,但背後的策劃之人很可能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樑,虜其將公孫痤。——《史記·秦本紀》

河西之地一直是秦獻公心中的痛,不把這塊地方奪回來,就不能洗刷寫在秦人心中的恥辱。因此秦獻公不顧自己年老體衰,發動了少樑之戰,並俘虜了魏將公叔痤。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裡,俘虜並釋放了公叔痤的是秦孝公嬴渠樑,但是在正史記載裡,俘虜公叔痤的人卻是秦獻公。秦獻公早年曾經在魏國受過公叔痤的恩待,因此釋放了公叔痤,體現了他的胸襟,背後也有緩和兩國之間關係的考慮。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但把俘虜釋放,不是國君好直接提出來的,需要有個人替國君說出來才好。這個能夠洞察秦獻公心思的人,在當時的秦國朝堂之上,只有一人而已,上大夫甘龍。

二十四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史記·秦本紀》

長年對內修明政治和對外用兵征伐,加上早年顛沛流離的生活,讓秦獻公的身心早已經不堪重負,這位秦國崛起的奠基之人終於在也堅持不下去了。在少樑之戰後的第二年,秦獻公去世,臨終之前,他做出了兩個重要決定:由嬴渠樑繼位,而不是能征慣戰、深得軍心的長公子贏虔繼位;由甘龍、杜摯兩個人輔佐嬴渠樑護國理政。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繼位後,頒佈的求賢令,令甘龍動容,他知道秦獻公選對了接班人。因此直到這個時候,甘龍還是堅定的站在秦君身邊的可信之人和有功之臣。

甘龍第二個身份:懷舊保守派。

甘龍不反對改革和新政,但是反對商鞅搞的徹底的變法,同時他也不贊成老氏族徹底復辟舊制的想法,他的思想是比較折中的。用有限變法不動根基,有限復辟不危君權來講比較合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甘龍對於秦國是有感情的,他不忍心看著秦國一直貧弱不堪,但也不忍心老氏族走向覆滅。因此,他的性格是矛盾重重的,他不是改革派,也不是復辟派,他是守舊派,處於中間的位置,對於甘龍而言最重要的是平衡。

"

提到甘龍,很多人或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商鞅變法,很多人就不會漠視了,甘龍就是那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士族代表,但他卻不是個頑固不化的守舊之人。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第一個身份:秦國功臣,獻公嫡系。

甘龍在秦獻公時期主領朝政推行新政,和秦獻公的目標一致,恢復秦國春秋時期的穆公霸業,可以說是秦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先行者。正史記載裡關於秦獻公時期推行的新政記述不多,但是其他的一些文字卻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

首先是在秦獻公剛剛繼位後,頒佈廢黜人殉的法令,這一舉措對於秦國來講意義非凡,春秋時期秦穆公最讓人垢弊的就是他在去世前,讓人殉葬的做法。廢黜人殉制度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對穆公時期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法令進行修正,人殉制度在秦國已經存在了三百年,廢黜它就是強勢推行改革的一個信號,而這一時期在秦國領國主政的甘龍,在其中必然發揮了主導作用。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第二件事是遷都櫟陽。遷都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為下一步收復河西之地做準備,振奮國人之心;第二個原因是擺脫舊勢力盤根錯節的舊都城雍對自己推行新政的束縛。只有到了新天地,才能大展拳腳,只有打擊舊勢力才能鞏固君權。但是秦獻公又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保守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只能採取一面培養新勢力,一面安撫舊貴族的辦法才行,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繼承人鋪路。做出這一決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秦獻公在回秦國繼位之前,曾經多年在外流浪,在秦國國內並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建立自己的勢力,就成為了當時秦獻公最重要的事情。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需要商鞅這樣的變法強臣,秦獻公同樣需要有重臣、能臣的支持才能推行自己的新政,他依靠信任的人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直到秦獻公二十一年,這中間的十九年時間裡,似乎秦國都沒有什麼動靜。那麼在這個時期,秦國在幹什麼呢?既然沒有動靜,那就是悶頭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了。遷都之後百廢待興,後續的工作千頭萬緒,各方的勢力都需要安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是治國理政的幹練之人,一心為國的輔國之臣。從當時的情況看,這個人員只能是甘龍,這個秦獻公去世前的託孤重臣。

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襜霢。——《史記·秦本紀》

戰爭是為了政治目的服務的,秦獻公發動對三晉的戰爭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的矛盾;第二是通過尊奉周天子,來重新樹立秦在諸侯國中的威信,借尊周天子的名義,討伐三晉不臣之行,這樣做則戰名正言順,自己的行為也合理合法。周天子褒獎的行為,更是為諸侯眼裡的弱秦增色不少。戰爭的背後是明確的政治主張,這一政治主張的踐行者和主導者是秦獻公,但背後的策劃之人很可能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樑,虜其將公孫痤。——《史記·秦本紀》

河西之地一直是秦獻公心中的痛,不把這塊地方奪回來,就不能洗刷寫在秦人心中的恥辱。因此秦獻公不顧自己年老體衰,發動了少樑之戰,並俘虜了魏將公叔痤。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裡,俘虜並釋放了公叔痤的是秦孝公嬴渠樑,但是在正史記載裡,俘虜公叔痤的人卻是秦獻公。秦獻公早年曾經在魏國受過公叔痤的恩待,因此釋放了公叔痤,體現了他的胸襟,背後也有緩和兩國之間關係的考慮。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但把俘虜釋放,不是國君好直接提出來的,需要有個人替國君說出來才好。這個能夠洞察秦獻公心思的人,在當時的秦國朝堂之上,只有一人而已,上大夫甘龍。

二十四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史記·秦本紀》

長年對內修明政治和對外用兵征伐,加上早年顛沛流離的生活,讓秦獻公的身心早已經不堪重負,這位秦國崛起的奠基之人終於在也堅持不下去了。在少樑之戰後的第二年,秦獻公去世,臨終之前,他做出了兩個重要決定:由嬴渠樑繼位,而不是能征慣戰、深得軍心的長公子贏虔繼位;由甘龍、杜摯兩個人輔佐嬴渠樑護國理政。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繼位後,頒佈的求賢令,令甘龍動容,他知道秦獻公選對了接班人。因此直到這個時候,甘龍還是堅定的站在秦君身邊的可信之人和有功之臣。

甘龍第二個身份:懷舊保守派。

甘龍不反對改革和新政,但是反對商鞅搞的徹底的變法,同時他也不贊成老氏族徹底復辟舊制的想法,他的思想是比較折中的。用有限變法不動根基,有限復辟不危君權來講比較合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甘龍對於秦國是有感情的,他不忍心看著秦國一直貧弱不堪,但也不忍心老氏族走向覆滅。因此,他的性格是矛盾重重的,他不是改革派,也不是復辟派,他是守舊派,處於中間的位置,對於甘龍而言最重要的是平衡。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商君書·更法》

在商鞅變法初期,秦孝公讓商鞅、甘龍、杜摯三大夫辯論,其實質是改革派、保守派、復辟派三方的一場論戰,從中就能看出甘龍的政治主張。

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

"

提到甘龍,很多人或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商鞅變法,很多人就不會漠視了,甘龍就是那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士族代表,但他卻不是個頑固不化的守舊之人。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第一個身份:秦國功臣,獻公嫡系。

甘龍在秦獻公時期主領朝政推行新政,和秦獻公的目標一致,恢復秦國春秋時期的穆公霸業,可以說是秦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先行者。正史記載裡關於秦獻公時期推行的新政記述不多,但是其他的一些文字卻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

首先是在秦獻公剛剛繼位後,頒佈廢黜人殉的法令,這一舉措對於秦國來講意義非凡,春秋時期秦穆公最讓人垢弊的就是他在去世前,讓人殉葬的做法。廢黜人殉制度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對穆公時期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法令進行修正,人殉制度在秦國已經存在了三百年,廢黜它就是強勢推行改革的一個信號,而這一時期在秦國領國主政的甘龍,在其中必然發揮了主導作用。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第二件事是遷都櫟陽。遷都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為下一步收復河西之地做準備,振奮國人之心;第二個原因是擺脫舊勢力盤根錯節的舊都城雍對自己推行新政的束縛。只有到了新天地,才能大展拳腳,只有打擊舊勢力才能鞏固君權。但是秦獻公又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保守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只能採取一面培養新勢力,一面安撫舊貴族的辦法才行,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繼承人鋪路。做出這一決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秦獻公在回秦國繼位之前,曾經多年在外流浪,在秦國國內並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建立自己的勢力,就成為了當時秦獻公最重要的事情。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需要商鞅這樣的變法強臣,秦獻公同樣需要有重臣、能臣的支持才能推行自己的新政,他依靠信任的人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直到秦獻公二十一年,這中間的十九年時間裡,似乎秦國都沒有什麼動靜。那麼在這個時期,秦國在幹什麼呢?既然沒有動靜,那就是悶頭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了。遷都之後百廢待興,後續的工作千頭萬緒,各方的勢力都需要安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是治國理政的幹練之人,一心為國的輔國之臣。從當時的情況看,這個人員只能是甘龍,這個秦獻公去世前的託孤重臣。

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襜霢。——《史記·秦本紀》

戰爭是為了政治目的服務的,秦獻公發動對三晉的戰爭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的矛盾;第二是通過尊奉周天子,來重新樹立秦在諸侯國中的威信,借尊周天子的名義,討伐三晉不臣之行,這樣做則戰名正言順,自己的行為也合理合法。周天子褒獎的行為,更是為諸侯眼裡的弱秦增色不少。戰爭的背後是明確的政治主張,這一政治主張的踐行者和主導者是秦獻公,但背後的策劃之人很可能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樑,虜其將公孫痤。——《史記·秦本紀》

河西之地一直是秦獻公心中的痛,不把這塊地方奪回來,就不能洗刷寫在秦人心中的恥辱。因此秦獻公不顧自己年老體衰,發動了少樑之戰,並俘虜了魏將公叔痤。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裡,俘虜並釋放了公叔痤的是秦孝公嬴渠樑,但是在正史記載裡,俘虜公叔痤的人卻是秦獻公。秦獻公早年曾經在魏國受過公叔痤的恩待,因此釋放了公叔痤,體現了他的胸襟,背後也有緩和兩國之間關係的考慮。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但把俘虜釋放,不是國君好直接提出來的,需要有個人替國君說出來才好。這個能夠洞察秦獻公心思的人,在當時的秦國朝堂之上,只有一人而已,上大夫甘龍。

二十四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史記·秦本紀》

長年對內修明政治和對外用兵征伐,加上早年顛沛流離的生活,讓秦獻公的身心早已經不堪重負,這位秦國崛起的奠基之人終於在也堅持不下去了。在少樑之戰後的第二年,秦獻公去世,臨終之前,他做出了兩個重要決定:由嬴渠樑繼位,而不是能征慣戰、深得軍心的長公子贏虔繼位;由甘龍、杜摯兩個人輔佐嬴渠樑護國理政。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繼位後,頒佈的求賢令,令甘龍動容,他知道秦獻公選對了接班人。因此直到這個時候,甘龍還是堅定的站在秦君身邊的可信之人和有功之臣。

甘龍第二個身份:懷舊保守派。

甘龍不反對改革和新政,但是反對商鞅搞的徹底的變法,同時他也不贊成老氏族徹底復辟舊制的想法,他的思想是比較折中的。用有限變法不動根基,有限復辟不危君權來講比較合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甘龍對於秦國是有感情的,他不忍心看著秦國一直貧弱不堪,但也不忍心老氏族走向覆滅。因此,他的性格是矛盾重重的,他不是改革派,也不是復辟派,他是守舊派,處於中間的位置,對於甘龍而言最重要的是平衡。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商君書·更法》

在商鞅變法初期,秦孝公讓商鞅、甘龍、杜摯三大夫辯論,其實質是改革派、保守派、復辟派三方的一場論戰,從中就能看出甘龍的政治主張。

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商鞅說變法不必因循守舊,也不用太在乎他人的看法,百姓可以和他們共享成果,但不能和他們謀劃大事。成就大業的人要不從於眾,要有遠大的報復和見識,能夠提前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其目的是堅定秦孝公變法的決心。

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史記·商君列傳》

"

提到甘龍,很多人或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商鞅變法,很多人就不會漠視了,甘龍就是那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士族代表,但他卻不是個頑固不化的守舊之人。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第一個身份:秦國功臣,獻公嫡系。

甘龍在秦獻公時期主領朝政推行新政,和秦獻公的目標一致,恢復秦國春秋時期的穆公霸業,可以說是秦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先行者。正史記載裡關於秦獻公時期推行的新政記述不多,但是其他的一些文字卻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

首先是在秦獻公剛剛繼位後,頒佈廢黜人殉的法令,這一舉措對於秦國來講意義非凡,春秋時期秦穆公最讓人垢弊的就是他在去世前,讓人殉葬的做法。廢黜人殉制度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對穆公時期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法令進行修正,人殉制度在秦國已經存在了三百年,廢黜它就是強勢推行改革的一個信號,而這一時期在秦國領國主政的甘龍,在其中必然發揮了主導作用。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第二件事是遷都櫟陽。遷都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為下一步收復河西之地做準備,振奮國人之心;第二個原因是擺脫舊勢力盤根錯節的舊都城雍對自己推行新政的束縛。只有到了新天地,才能大展拳腳,只有打擊舊勢力才能鞏固君權。但是秦獻公又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保守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只能採取一面培養新勢力,一面安撫舊貴族的辦法才行,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繼承人鋪路。做出這一決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秦獻公在回秦國繼位之前,曾經多年在外流浪,在秦國國內並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建立自己的勢力,就成為了當時秦獻公最重要的事情。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需要商鞅這樣的變法強臣,秦獻公同樣需要有重臣、能臣的支持才能推行自己的新政,他依靠信任的人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直到秦獻公二十一年,這中間的十九年時間裡,似乎秦國都沒有什麼動靜。那麼在這個時期,秦國在幹什麼呢?既然沒有動靜,那就是悶頭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了。遷都之後百廢待興,後續的工作千頭萬緒,各方的勢力都需要安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是治國理政的幹練之人,一心為國的輔國之臣。從當時的情況看,這個人員只能是甘龍,這個秦獻公去世前的託孤重臣。

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襜霢。——《史記·秦本紀》

戰爭是為了政治目的服務的,秦獻公發動對三晉的戰爭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的矛盾;第二是通過尊奉周天子,來重新樹立秦在諸侯國中的威信,借尊周天子的名義,討伐三晉不臣之行,這樣做則戰名正言順,自己的行為也合理合法。周天子褒獎的行為,更是為諸侯眼裡的弱秦增色不少。戰爭的背後是明確的政治主張,這一政治主張的踐行者和主導者是秦獻公,但背後的策劃之人很可能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樑,虜其將公孫痤。——《史記·秦本紀》

河西之地一直是秦獻公心中的痛,不把這塊地方奪回來,就不能洗刷寫在秦人心中的恥辱。因此秦獻公不顧自己年老體衰,發動了少樑之戰,並俘虜了魏將公叔痤。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裡,俘虜並釋放了公叔痤的是秦孝公嬴渠樑,但是在正史記載裡,俘虜公叔痤的人卻是秦獻公。秦獻公早年曾經在魏國受過公叔痤的恩待,因此釋放了公叔痤,體現了他的胸襟,背後也有緩和兩國之間關係的考慮。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但把俘虜釋放,不是國君好直接提出來的,需要有個人替國君說出來才好。這個能夠洞察秦獻公心思的人,在當時的秦國朝堂之上,只有一人而已,上大夫甘龍。

二十四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史記·秦本紀》

長年對內修明政治和對外用兵征伐,加上早年顛沛流離的生活,讓秦獻公的身心早已經不堪重負,這位秦國崛起的奠基之人終於在也堅持不下去了。在少樑之戰後的第二年,秦獻公去世,臨終之前,他做出了兩個重要決定:由嬴渠樑繼位,而不是能征慣戰、深得軍心的長公子贏虔繼位;由甘龍、杜摯兩個人輔佐嬴渠樑護國理政。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繼位後,頒佈的求賢令,令甘龍動容,他知道秦獻公選對了接班人。因此直到這個時候,甘龍還是堅定的站在秦君身邊的可信之人和有功之臣。

甘龍第二個身份:懷舊保守派。

甘龍不反對改革和新政,但是反對商鞅搞的徹底的變法,同時他也不贊成老氏族徹底復辟舊制的想法,他的思想是比較折中的。用有限變法不動根基,有限復辟不危君權來講比較合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甘龍對於秦國是有感情的,他不忍心看著秦國一直貧弱不堪,但也不忍心老氏族走向覆滅。因此,他的性格是矛盾重重的,他不是改革派,也不是復辟派,他是守舊派,處於中間的位置,對於甘龍而言最重要的是平衡。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商君書·更法》

在商鞅變法初期,秦孝公讓商鞅、甘龍、杜摯三大夫辯論,其實質是改革派、保守派、復辟派三方的一場論戰,從中就能看出甘龍的政治主張。

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商鞅說變法不必因循守舊,也不用太在乎他人的看法,百姓可以和他們共享成果,但不能和他們謀劃大事。成就大業的人要不從於眾,要有遠大的報復和見識,能夠提前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其目的是堅定秦孝公變法的決心。

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做為新政的主導者,本身就已經對於穆公時期的一些法令制度進行了完善,最突出的證明就是廢黜了人殉制度。但是他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他不主張推倒重來,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小修小補,這和杜摯的觀點是不相同的。

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史記·商君列傳》

"

提到甘龍,很多人或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商鞅變法,很多人就不會漠視了,甘龍就是那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士族代表,但他卻不是個頑固不化的守舊之人。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第一個身份:秦國功臣,獻公嫡系。

甘龍在秦獻公時期主領朝政推行新政,和秦獻公的目標一致,恢復秦國春秋時期的穆公霸業,可以說是秦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先行者。正史記載裡關於秦獻公時期推行的新政記述不多,但是其他的一些文字卻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

首先是在秦獻公剛剛繼位後,頒佈廢黜人殉的法令,這一舉措對於秦國來講意義非凡,春秋時期秦穆公最讓人垢弊的就是他在去世前,讓人殉葬的做法。廢黜人殉制度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對穆公時期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法令進行修正,人殉制度在秦國已經存在了三百年,廢黜它就是強勢推行改革的一個信號,而這一時期在秦國領國主政的甘龍,在其中必然發揮了主導作用。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第二件事是遷都櫟陽。遷都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為下一步收復河西之地做準備,振奮國人之心;第二個原因是擺脫舊勢力盤根錯節的舊都城雍對自己推行新政的束縛。只有到了新天地,才能大展拳腳,只有打擊舊勢力才能鞏固君權。但是秦獻公又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保守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只能採取一面培養新勢力,一面安撫舊貴族的辦法才行,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繼承人鋪路。做出這一決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秦獻公在回秦國繼位之前,曾經多年在外流浪,在秦國國內並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建立自己的勢力,就成為了當時秦獻公最重要的事情。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需要商鞅這樣的變法強臣,秦獻公同樣需要有重臣、能臣的支持才能推行自己的新政,他依靠信任的人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直到秦獻公二十一年,這中間的十九年時間裡,似乎秦國都沒有什麼動靜。那麼在這個時期,秦國在幹什麼呢?既然沒有動靜,那就是悶頭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了。遷都之後百廢待興,後續的工作千頭萬緒,各方的勢力都需要安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是治國理政的幹練之人,一心為國的輔國之臣。從當時的情況看,這個人員只能是甘龍,這個秦獻公去世前的託孤重臣。

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襜霢。——《史記·秦本紀》

戰爭是為了政治目的服務的,秦獻公發動對三晉的戰爭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的矛盾;第二是通過尊奉周天子,來重新樹立秦在諸侯國中的威信,借尊周天子的名義,討伐三晉不臣之行,這樣做則戰名正言順,自己的行為也合理合法。周天子褒獎的行為,更是為諸侯眼裡的弱秦增色不少。戰爭的背後是明確的政治主張,這一政治主張的踐行者和主導者是秦獻公,但背後的策劃之人很可能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樑,虜其將公孫痤。——《史記·秦本紀》

河西之地一直是秦獻公心中的痛,不把這塊地方奪回來,就不能洗刷寫在秦人心中的恥辱。因此秦獻公不顧自己年老體衰,發動了少樑之戰,並俘虜了魏將公叔痤。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裡,俘虜並釋放了公叔痤的是秦孝公嬴渠樑,但是在正史記載裡,俘虜公叔痤的人卻是秦獻公。秦獻公早年曾經在魏國受過公叔痤的恩待,因此釋放了公叔痤,體現了他的胸襟,背後也有緩和兩國之間關係的考慮。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但把俘虜釋放,不是國君好直接提出來的,需要有個人替國君說出來才好。這個能夠洞察秦獻公心思的人,在當時的秦國朝堂之上,只有一人而已,上大夫甘龍。

二十四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史記·秦本紀》

長年對內修明政治和對外用兵征伐,加上早年顛沛流離的生活,讓秦獻公的身心早已經不堪重負,這位秦國崛起的奠基之人終於在也堅持不下去了。在少樑之戰後的第二年,秦獻公去世,臨終之前,他做出了兩個重要決定:由嬴渠樑繼位,而不是能征慣戰、深得軍心的長公子贏虔繼位;由甘龍、杜摯兩個人輔佐嬴渠樑護國理政。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繼位後,頒佈的求賢令,令甘龍動容,他知道秦獻公選對了接班人。因此直到這個時候,甘龍還是堅定的站在秦君身邊的可信之人和有功之臣。

甘龍第二個身份:懷舊保守派。

甘龍不反對改革和新政,但是反對商鞅搞的徹底的變法,同時他也不贊成老氏族徹底復辟舊制的想法,他的思想是比較折中的。用有限變法不動根基,有限復辟不危君權來講比較合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甘龍對於秦國是有感情的,他不忍心看著秦國一直貧弱不堪,但也不忍心老氏族走向覆滅。因此,他的性格是矛盾重重的,他不是改革派,也不是復辟派,他是守舊派,處於中間的位置,對於甘龍而言最重要的是平衡。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商君書·更法》

在商鞅變法初期,秦孝公讓商鞅、甘龍、杜摯三大夫辯論,其實質是改革派、保守派、復辟派三方的一場論戰,從中就能看出甘龍的政治主張。

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商鞅說變法不必因循守舊,也不用太在乎他人的看法,百姓可以和他們共享成果,但不能和他們謀劃大事。成就大業的人要不從於眾,要有遠大的報復和見識,能夠提前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其目的是堅定秦孝公變法的決心。

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做為新政的主導者,本身就已經對於穆公時期的一些法令制度進行了完善,最突出的證明就是廢黜了人殉制度。但是他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他不主張推倒重來,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小修小補,這和杜摯的觀點是不相同的。

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杜摯的說法比較明確,沒有百分百的利益,沒有十足的把握,就不要變更法度,說的直接點無論如何我就是不支持變法,敢動老氏族的利益,我就是不答應,誰改我就和誰急。

甘龍的一個主張:推行新政,反對變法

甘龍反對商鞅變法但不反對秦國推行新政,他自己在秦獻公在位時,就是秦國新政的主導者,對於秦國疲弊的情況,他是清楚的;甘龍倡導的新政是有限的改革,一切都以恢復穆公祖製為底線,不支持徹底推倒重來,因此他和商鞅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甘龍其實挺憋屈的,他的主張夾在商鞅和杜摯、孟西白這些頑固保守派之間,他既支持改革又不支持徹底改革,他的政治主張是:推行新政,反對變法。

"

提到甘龍,很多人或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商鞅變法,很多人就不會漠視了,甘龍就是那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士族代表,但他卻不是個頑固不化的守舊之人。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第一個身份:秦國功臣,獻公嫡系。

甘龍在秦獻公時期主領朝政推行新政,和秦獻公的目標一致,恢復秦國春秋時期的穆公霸業,可以說是秦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先行者。正史記載裡關於秦獻公時期推行的新政記述不多,但是其他的一些文字卻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

首先是在秦獻公剛剛繼位後,頒佈廢黜人殉的法令,這一舉措對於秦國來講意義非凡,春秋時期秦穆公最讓人垢弊的就是他在去世前,讓人殉葬的做法。廢黜人殉制度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對穆公時期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法令進行修正,人殉制度在秦國已經存在了三百年,廢黜它就是強勢推行改革的一個信號,而這一時期在秦國領國主政的甘龍,在其中必然發揮了主導作用。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第二件事是遷都櫟陽。遷都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為下一步收復河西之地做準備,振奮國人之心;第二個原因是擺脫舊勢力盤根錯節的舊都城雍對自己推行新政的束縛。只有到了新天地,才能大展拳腳,只有打擊舊勢力才能鞏固君權。但是秦獻公又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保守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只能採取一面培養新勢力,一面安撫舊貴族的辦法才行,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繼承人鋪路。做出這一決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秦獻公在回秦國繼位之前,曾經多年在外流浪,在秦國國內並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建立自己的勢力,就成為了當時秦獻公最重要的事情。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需要商鞅這樣的變法強臣,秦獻公同樣需要有重臣、能臣的支持才能推行自己的新政,他依靠信任的人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直到秦獻公二十一年,這中間的十九年時間裡,似乎秦國都沒有什麼動靜。那麼在這個時期,秦國在幹什麼呢?既然沒有動靜,那就是悶頭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了。遷都之後百廢待興,後續的工作千頭萬緒,各方的勢力都需要安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是治國理政的幹練之人,一心為國的輔國之臣。從當時的情況看,這個人員只能是甘龍,這個秦獻公去世前的託孤重臣。

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襜霢。——《史記·秦本紀》

戰爭是為了政治目的服務的,秦獻公發動對三晉的戰爭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的矛盾;第二是通過尊奉周天子,來重新樹立秦在諸侯國中的威信,借尊周天子的名義,討伐三晉不臣之行,這樣做則戰名正言順,自己的行為也合理合法。周天子褒獎的行為,更是為諸侯眼裡的弱秦增色不少。戰爭的背後是明確的政治主張,這一政治主張的踐行者和主導者是秦獻公,但背後的策劃之人很可能是甘龍。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樑,虜其將公孫痤。——《史記·秦本紀》

河西之地一直是秦獻公心中的痛,不把這塊地方奪回來,就不能洗刷寫在秦人心中的恥辱。因此秦獻公不顧自己年老體衰,發動了少樑之戰,並俘虜了魏將公叔痤。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裡,俘虜並釋放了公叔痤的是秦孝公嬴渠樑,但是在正史記載裡,俘虜公叔痤的人卻是秦獻公。秦獻公早年曾經在魏國受過公叔痤的恩待,因此釋放了公叔痤,體現了他的胸襟,背後也有緩和兩國之間關係的考慮。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但把俘虜釋放,不是國君好直接提出來的,需要有個人替國君說出來才好。這個能夠洞察秦獻公心思的人,在當時的秦國朝堂之上,只有一人而已,上大夫甘龍。

二十四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史記·秦本紀》

長年對內修明政治和對外用兵征伐,加上早年顛沛流離的生活,讓秦獻公的身心早已經不堪重負,這位秦國崛起的奠基之人終於在也堅持不下去了。在少樑之戰後的第二年,秦獻公去世,臨終之前,他做出了兩個重要決定:由嬴渠樑繼位,而不是能征慣戰、深得軍心的長公子贏虔繼位;由甘龍、杜摯兩個人輔佐嬴渠樑護國理政。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秦孝公繼位後,頒佈的求賢令,令甘龍動容,他知道秦獻公選對了接班人。因此直到這個時候,甘龍還是堅定的站在秦君身邊的可信之人和有功之臣。

甘龍第二個身份:懷舊保守派。

甘龍不反對改革和新政,但是反對商鞅搞的徹底的變法,同時他也不贊成老氏族徹底復辟舊制的想法,他的思想是比較折中的。用有限變法不動根基,有限復辟不危君權來講比較合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甘龍對於秦國是有感情的,他不忍心看著秦國一直貧弱不堪,但也不忍心老氏族走向覆滅。因此,他的性格是矛盾重重的,他不是改革派,也不是復辟派,他是守舊派,處於中間的位置,對於甘龍而言最重要的是平衡。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商君書·更法》

在商鞅變法初期,秦孝公讓商鞅、甘龍、杜摯三大夫辯論,其實質是改革派、保守派、復辟派三方的一場論戰,從中就能看出甘龍的政治主張。

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商鞅說變法不必因循守舊,也不用太在乎他人的看法,百姓可以和他們共享成果,但不能和他們謀劃大事。成就大業的人要不從於眾,要有遠大的報復和見識,能夠提前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其目的是堅定秦孝公變法的決心。

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甘龍做為新政的主導者,本身就已經對於穆公時期的一些法令制度進行了完善,最突出的證明就是廢黜了人殉制度。但是他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他不主張推倒重來,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小修小補,這和杜摯的觀點是不相同的。

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杜摯的說法比較明確,沒有百分百的利益,沒有十足的把握,就不要變更法度,說的直接點無論如何我就是不支持變法,敢動老氏族的利益,我就是不答應,誰改我就和誰急。

甘龍的一個主張:推行新政,反對變法

甘龍反對商鞅變法但不反對秦國推行新政,他自己在秦獻公在位時,就是秦國新政的主導者,對於秦國疲弊的情況,他是清楚的;甘龍倡導的新政是有限的改革,一切都以恢復穆公祖製為底線,不支持徹底推倒重來,因此他和商鞅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甘龍其實挺憋屈的,他的主張夾在商鞅和杜摯、孟西白這些頑固保守派之間,他既支持改革又不支持徹底改革,他的政治主張是:推行新政,反對變法。

商鞅的對立面:老而彌堅的甘龍,和他的兩個身份、一個主張

商鞅開始推行變法後,正史裡便沒有了關於甘龍的任何記載,他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就如《道德經》裡所說:“颶風過崗,伏草惟存”,甘龍蟄伏不出、靜待時機了,加上甘龍年事已高,恐怕善終是比較合理恩解釋。而在小說《大秦帝國》中,甘龍主張車裂商鞅,之後因串通義渠國謀反,被秦惠文王所殺,但那是小說不是正史。

我們在討論商鞅變法的同時,不要忘了秦獻公時期的新政主導者和商鞅變法時的保守反對派甘龍。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