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

甘龍是一個十分厲害的角色,他是商鞅變法的最大反對者,也是弄死商鞅的最大推手。甘龍這個人有政務能力、有執政理論,有權謀手腕,有政治資本,是一位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只不過甘龍走上了歷史的對立面,代表了過時的王道,所以他註定會失敗。

"

甘龍是一個十分厲害的角色,他是商鞅變法的最大反對者,也是弄死商鞅的最大推手。甘龍這個人有政務能力、有執政理論,有權謀手腕,有政治資本,是一位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只不過甘龍走上了歷史的對立面,代表了過時的王道,所以他註定會失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本來是甘國的一位大儒,後來入秦致仕,一步一步成為老世族的代表。秦國曆來崇尚兵爭,缺少文化,孔子周遊列國都沒有入秦,因此甘龍作為一位儒家名士,入秦後受到了禮遇。秦獻公從魏國回來奪權時,年輕的甘龍站到了秦獻公這一邊,是秦獻公的堅定支持者,因此秦獻公執政後,甘龍實際上就是秦國的丞相。

甘龍雖然以儒家的王道思想治國,但是他也十分懂得變通,並非一個頑固不化的儒家信徒。秦獻公在魏國呆了三十多年,與魏武侯、李悝、吳起、西門豹等法家君臣相處的時間極多,親眼目睹了魏國一步一步的強盛,也學習了不少的法家治國思想。執政後的秦獻公與甘龍同樣在秦國推行新政,比如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而甘龍就是實際執行者。

"

甘龍是一個十分厲害的角色,他是商鞅變法的最大反對者,也是弄死商鞅的最大推手。甘龍這個人有政務能力、有執政理論,有權謀手腕,有政治資本,是一位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只不過甘龍走上了歷史的對立面,代表了過時的王道,所以他註定會失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本來是甘國的一位大儒,後來入秦致仕,一步一步成為老世族的代表。秦國曆來崇尚兵爭,缺少文化,孔子周遊列國都沒有入秦,因此甘龍作為一位儒家名士,入秦後受到了禮遇。秦獻公從魏國回來奪權時,年輕的甘龍站到了秦獻公這一邊,是秦獻公的堅定支持者,因此秦獻公執政後,甘龍實際上就是秦國的丞相。

甘龍雖然以儒家的王道思想治國,但是他也十分懂得變通,並非一個頑固不化的儒家信徒。秦獻公在魏國呆了三十多年,與魏武侯、李悝、吳起、西門豹等法家君臣相處的時間極多,親眼目睹了魏國一步一步的強盛,也學習了不少的法家治國思想。執政後的秦獻公與甘龍同樣在秦國推行新政,比如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而甘龍就是實際執行者。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的執政綱領就是先王新政,所謂的先王是特指秦獻公,先王新政在秦國推行了24年之舊。秦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認為先王新政力度太小,無法拯救行將滅亡的秦國,只能是在勉為其難的給秦國續命。因此秦孝公要秦國大變大動,不成功則成仁,他選擇了商鞅來主持秦國的變法事業,而商鞅的變法比魏國更加徹底,可謂脫胎換骨,浴火重生。

甘龍反對變法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冰炭不可同器;其二、商鞅全面主政,甘龍被束之高閣,心中憤恨不平;其三、商鞅變法太過徹底,嚴重傷害了秦國老世族的利益,而甘龍是老世族的代表。甘龍明裡暗裡反對變法,手段十分高明,讓人無從下手!

"

甘龍是一個十分厲害的角色,他是商鞅變法的最大反對者,也是弄死商鞅的最大推手。甘龍這個人有政務能力、有執政理論,有權謀手腕,有政治資本,是一位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只不過甘龍走上了歷史的對立面,代表了過時的王道,所以他註定會失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本來是甘國的一位大儒,後來入秦致仕,一步一步成為老世族的代表。秦國曆來崇尚兵爭,缺少文化,孔子周遊列國都沒有入秦,因此甘龍作為一位儒家名士,入秦後受到了禮遇。秦獻公從魏國回來奪權時,年輕的甘龍站到了秦獻公這一邊,是秦獻公的堅定支持者,因此秦獻公執政後,甘龍實際上就是秦國的丞相。

甘龍雖然以儒家的王道思想治國,但是他也十分懂得變通,並非一個頑固不化的儒家信徒。秦獻公在魏國呆了三十多年,與魏武侯、李悝、吳起、西門豹等法家君臣相處的時間極多,親眼目睹了魏國一步一步的強盛,也學習了不少的法家治國思想。執政後的秦獻公與甘龍同樣在秦國推行新政,比如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而甘龍就是實際執行者。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的執政綱領就是先王新政,所謂的先王是特指秦獻公,先王新政在秦國推行了24年之舊。秦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認為先王新政力度太小,無法拯救行將滅亡的秦國,只能是在勉為其難的給秦國續命。因此秦孝公要秦國大變大動,不成功則成仁,他選擇了商鞅來主持秦國的變法事業,而商鞅的變法比魏國更加徹底,可謂脫胎換骨,浴火重生。

甘龍反對變法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冰炭不可同器;其二、商鞅全面主政,甘龍被束之高閣,心中憤恨不平;其三、商鞅變法太過徹底,嚴重傷害了秦國老世族的利益,而甘龍是老世族的代表。甘龍明裡暗裡反對變法,手段十分高明,讓人無從下手!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在是否變法的大會上,甘龍與商鞅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場新舊之間的辯論被記錄在《商君書.更法第一》篇裡。裡面盡展儒法兩家的治國態度,成為一篇變法的檄文,後來趙國胡服騎射,同樣引用了商鞅的話來批判國內的保守派。

《商君書.更法第一》: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變法議論大會通過後,甘龍深知變法大業不可逆轉,誰敢阻礙變法大業,秦孝公就會要了誰的命。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甘龍開始蟄伏待機,他要用悠長的歲月耗死秦孝公,沒有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就如砧板上的魚肉,他甘龍就可以再次復出,恢復先王新政,處死酷吏商鞅。能笑到最後的人才是最終贏家,不能爭一時之氣而毀百年大業,甘龍的韌性十屬難得。

"

甘龍是一個十分厲害的角色,他是商鞅變法的最大反對者,也是弄死商鞅的最大推手。甘龍這個人有政務能力、有執政理論,有權謀手腕,有政治資本,是一位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只不過甘龍走上了歷史的對立面,代表了過時的王道,所以他註定會失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本來是甘國的一位大儒,後來入秦致仕,一步一步成為老世族的代表。秦國曆來崇尚兵爭,缺少文化,孔子周遊列國都沒有入秦,因此甘龍作為一位儒家名士,入秦後受到了禮遇。秦獻公從魏國回來奪權時,年輕的甘龍站到了秦獻公這一邊,是秦獻公的堅定支持者,因此秦獻公執政後,甘龍實際上就是秦國的丞相。

甘龍雖然以儒家的王道思想治國,但是他也十分懂得變通,並非一個頑固不化的儒家信徒。秦獻公在魏國呆了三十多年,與魏武侯、李悝、吳起、西門豹等法家君臣相處的時間極多,親眼目睹了魏國一步一步的強盛,也學習了不少的法家治國思想。執政後的秦獻公與甘龍同樣在秦國推行新政,比如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而甘龍就是實際執行者。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的執政綱領就是先王新政,所謂的先王是特指秦獻公,先王新政在秦國推行了24年之舊。秦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認為先王新政力度太小,無法拯救行將滅亡的秦國,只能是在勉為其難的給秦國續命。因此秦孝公要秦國大變大動,不成功則成仁,他選擇了商鞅來主持秦國的變法事業,而商鞅的變法比魏國更加徹底,可謂脫胎換骨,浴火重生。

甘龍反對變法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冰炭不可同器;其二、商鞅全面主政,甘龍被束之高閣,心中憤恨不平;其三、商鞅變法太過徹底,嚴重傷害了秦國老世族的利益,而甘龍是老世族的代表。甘龍明裡暗裡反對變法,手段十分高明,讓人無從下手!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在是否變法的大會上,甘龍與商鞅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場新舊之間的辯論被記錄在《商君書.更法第一》篇裡。裡面盡展儒法兩家的治國態度,成為一篇變法的檄文,後來趙國胡服騎射,同樣引用了商鞅的話來批判國內的保守派。

《商君書.更法第一》: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變法議論大會通過後,甘龍深知變法大業不可逆轉,誰敢阻礙變法大業,秦孝公就會要了誰的命。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甘龍開始蟄伏待機,他要用悠長的歲月耗死秦孝公,沒有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就如砧板上的魚肉,他甘龍就可以再次復出,恢復先王新政,處死酷吏商鞅。能笑到最後的人才是最終贏家,不能爭一時之氣而毀百年大業,甘龍的韌性十屬難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在商鞅轟轟烈烈的變法大業中,甘龍閉門不出,在家裡韜光養晦,調養身體,還公開表態支持商鞅變法,獲得秦國政府贈給的牌匾“守法之家”!實際上甘龍以太師身份給太子嬴駟上課,傳授儒家經典思想,讓太子對變法持仇恨態度。又通過暗箱操作,致使太子犯法殺人,給商鞅變法事業添堵。

"

甘龍是一個十分厲害的角色,他是商鞅變法的最大反對者,也是弄死商鞅的最大推手。甘龍這個人有政務能力、有執政理論,有權謀手腕,有政治資本,是一位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只不過甘龍走上了歷史的對立面,代表了過時的王道,所以他註定會失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本來是甘國的一位大儒,後來入秦致仕,一步一步成為老世族的代表。秦國曆來崇尚兵爭,缺少文化,孔子周遊列國都沒有入秦,因此甘龍作為一位儒家名士,入秦後受到了禮遇。秦獻公從魏國回來奪權時,年輕的甘龍站到了秦獻公這一邊,是秦獻公的堅定支持者,因此秦獻公執政後,甘龍實際上就是秦國的丞相。

甘龍雖然以儒家的王道思想治國,但是他也十分懂得變通,並非一個頑固不化的儒家信徒。秦獻公在魏國呆了三十多年,與魏武侯、李悝、吳起、西門豹等法家君臣相處的時間極多,親眼目睹了魏國一步一步的強盛,也學習了不少的法家治國思想。執政後的秦獻公與甘龍同樣在秦國推行新政,比如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而甘龍就是實際執行者。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的執政綱領就是先王新政,所謂的先王是特指秦獻公,先王新政在秦國推行了24年之舊。秦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認為先王新政力度太小,無法拯救行將滅亡的秦國,只能是在勉為其難的給秦國續命。因此秦孝公要秦國大變大動,不成功則成仁,他選擇了商鞅來主持秦國的變法事業,而商鞅的變法比魏國更加徹底,可謂脫胎換骨,浴火重生。

甘龍反對變法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冰炭不可同器;其二、商鞅全面主政,甘龍被束之高閣,心中憤恨不平;其三、商鞅變法太過徹底,嚴重傷害了秦國老世族的利益,而甘龍是老世族的代表。甘龍明裡暗裡反對變法,手段十分高明,讓人無從下手!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在是否變法的大會上,甘龍與商鞅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場新舊之間的辯論被記錄在《商君書.更法第一》篇裡。裡面盡展儒法兩家的治國態度,成為一篇變法的檄文,後來趙國胡服騎射,同樣引用了商鞅的話來批判國內的保守派。

《商君書.更法第一》: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變法議論大會通過後,甘龍深知變法大業不可逆轉,誰敢阻礙變法大業,秦孝公就會要了誰的命。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甘龍開始蟄伏待機,他要用悠長的歲月耗死秦孝公,沒有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就如砧板上的魚肉,他甘龍就可以再次復出,恢復先王新政,處死酷吏商鞅。能笑到最後的人才是最終贏家,不能爭一時之氣而毀百年大業,甘龍的韌性十屬難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在商鞅轟轟烈烈的變法大業中,甘龍閉門不出,在家裡韜光養晦,調養身體,還公開表態支持商鞅變法,獲得秦國政府贈給的牌匾“守法之家”!實際上甘龍以太師身份給太子嬴駟上課,傳授儒家經典思想,讓太子對變法持仇恨態度。又通過暗箱操作,致使太子犯法殺人,給商鞅變法事業添堵。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太子犯法殺人事件是最妙的一招,如果商鞅處罰太子,那麼跟太子的仇就結定了,秦孝公死後,商鞅就沒有國君的強大支持了。如果商鞅不處罰太子,那麼變法追求的王子變法與庶民同罪就形同虛設,變法大業就會毀於一旦。最終商鞅處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太子左傅公子虔割鼻,太子右傅公孫賈刺面流放,太子閉門思過。此事給商鞅樹立了三大勁敵:太子、公子虔、公孫賈!

"

甘龍是一個十分厲害的角色,他是商鞅變法的最大反對者,也是弄死商鞅的最大推手。甘龍這個人有政務能力、有執政理論,有權謀手腕,有政治資本,是一位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只不過甘龍走上了歷史的對立面,代表了過時的王道,所以他註定會失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本來是甘國的一位大儒,後來入秦致仕,一步一步成為老世族的代表。秦國曆來崇尚兵爭,缺少文化,孔子周遊列國都沒有入秦,因此甘龍作為一位儒家名士,入秦後受到了禮遇。秦獻公從魏國回來奪權時,年輕的甘龍站到了秦獻公這一邊,是秦獻公的堅定支持者,因此秦獻公執政後,甘龍實際上就是秦國的丞相。

甘龍雖然以儒家的王道思想治國,但是他也十分懂得變通,並非一個頑固不化的儒家信徒。秦獻公在魏國呆了三十多年,與魏武侯、李悝、吳起、西門豹等法家君臣相處的時間極多,親眼目睹了魏國一步一步的強盛,也學習了不少的法家治國思想。執政後的秦獻公與甘龍同樣在秦國推行新政,比如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而甘龍就是實際執行者。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的執政綱領就是先王新政,所謂的先王是特指秦獻公,先王新政在秦國推行了24年之舊。秦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認為先王新政力度太小,無法拯救行將滅亡的秦國,只能是在勉為其難的給秦國續命。因此秦孝公要秦國大變大動,不成功則成仁,他選擇了商鞅來主持秦國的變法事業,而商鞅的變法比魏國更加徹底,可謂脫胎換骨,浴火重生。

甘龍反對變法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冰炭不可同器;其二、商鞅全面主政,甘龍被束之高閣,心中憤恨不平;其三、商鞅變法太過徹底,嚴重傷害了秦國老世族的利益,而甘龍是老世族的代表。甘龍明裡暗裡反對變法,手段十分高明,讓人無從下手!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在是否變法的大會上,甘龍與商鞅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場新舊之間的辯論被記錄在《商君書.更法第一》篇裡。裡面盡展儒法兩家的治國態度,成為一篇變法的檄文,後來趙國胡服騎射,同樣引用了商鞅的話來批判國內的保守派。

《商君書.更法第一》: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變法議論大會通過後,甘龍深知變法大業不可逆轉,誰敢阻礙變法大業,秦孝公就會要了誰的命。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甘龍開始蟄伏待機,他要用悠長的歲月耗死秦孝公,沒有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就如砧板上的魚肉,他甘龍就可以再次復出,恢復先王新政,處死酷吏商鞅。能笑到最後的人才是最終贏家,不能爭一時之氣而毀百年大業,甘龍的韌性十屬難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在商鞅轟轟烈烈的變法大業中,甘龍閉門不出,在家裡韜光養晦,調養身體,還公開表態支持商鞅變法,獲得秦國政府贈給的牌匾“守法之家”!實際上甘龍以太師身份給太子嬴駟上課,傳授儒家經典思想,讓太子對變法持仇恨態度。又通過暗箱操作,致使太子犯法殺人,給商鞅變法事業添堵。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太子犯法殺人事件是最妙的一招,如果商鞅處罰太子,那麼跟太子的仇就結定了,秦孝公死後,商鞅就沒有國君的強大支持了。如果商鞅不處罰太子,那麼變法追求的王子變法與庶民同罪就形同虛設,變法大業就會毀於一旦。最終商鞅處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太子左傅公子虔割鼻,太子右傅公孫賈刺面流放,太子閉門思過。此事給商鞅樹立了三大勁敵:太子、公子虔、公孫賈!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秦孝公死後,甘龍積極復出,他打出維護新法的旗號要治商鞅的謀逆之罪,並在判刑大會上羅列了商鞅的十大罪狀:其一,謀逆作亂。其二,蠱惑民心。其三,玷汙王道。其四,暴政虐民。其五,刑及公室貴族,動搖國脈根基。其六,無視先君,欺凌國公。其七,任用私人,結黨亂政。其八,軍前私刑,蔑視國法。其九,私調大軍,威脅咸陽。其十,重婚公主,玷汙王室。甘龍的任何一條罪狀都可以致商鞅於死地,何況是十條罪狀呢!

"

甘龍是一個十分厲害的角色,他是商鞅變法的最大反對者,也是弄死商鞅的最大推手。甘龍這個人有政務能力、有執政理論,有權謀手腕,有政治資本,是一位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只不過甘龍走上了歷史的對立面,代表了過時的王道,所以他註定會失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本來是甘國的一位大儒,後來入秦致仕,一步一步成為老世族的代表。秦國曆來崇尚兵爭,缺少文化,孔子周遊列國都沒有入秦,因此甘龍作為一位儒家名士,入秦後受到了禮遇。秦獻公從魏國回來奪權時,年輕的甘龍站到了秦獻公這一邊,是秦獻公的堅定支持者,因此秦獻公執政後,甘龍實際上就是秦國的丞相。

甘龍雖然以儒家的王道思想治國,但是他也十分懂得變通,並非一個頑固不化的儒家信徒。秦獻公在魏國呆了三十多年,與魏武侯、李悝、吳起、西門豹等法家君臣相處的時間極多,親眼目睹了魏國一步一步的強盛,也學習了不少的法家治國思想。執政後的秦獻公與甘龍同樣在秦國推行新政,比如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而甘龍就是實際執行者。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的執政綱領就是先王新政,所謂的先王是特指秦獻公,先王新政在秦國推行了24年之舊。秦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認為先王新政力度太小,無法拯救行將滅亡的秦國,只能是在勉為其難的給秦國續命。因此秦孝公要秦國大變大動,不成功則成仁,他選擇了商鞅來主持秦國的變法事業,而商鞅的變法比魏國更加徹底,可謂脫胎換骨,浴火重生。

甘龍反對變法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冰炭不可同器;其二、商鞅全面主政,甘龍被束之高閣,心中憤恨不平;其三、商鞅變法太過徹底,嚴重傷害了秦國老世族的利益,而甘龍是老世族的代表。甘龍明裡暗裡反對變法,手段十分高明,讓人無從下手!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在是否變法的大會上,甘龍與商鞅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場新舊之間的辯論被記錄在《商君書.更法第一》篇裡。裡面盡展儒法兩家的治國態度,成為一篇變法的檄文,後來趙國胡服騎射,同樣引用了商鞅的話來批判國內的保守派。

《商君書.更法第一》: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變法議論大會通過後,甘龍深知變法大業不可逆轉,誰敢阻礙變法大業,秦孝公就會要了誰的命。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甘龍開始蟄伏待機,他要用悠長的歲月耗死秦孝公,沒有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就如砧板上的魚肉,他甘龍就可以再次復出,恢復先王新政,處死酷吏商鞅。能笑到最後的人才是最終贏家,不能爭一時之氣而毀百年大業,甘龍的韌性十屬難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在商鞅轟轟烈烈的變法大業中,甘龍閉門不出,在家裡韜光養晦,調養身體,還公開表態支持商鞅變法,獲得秦國政府贈給的牌匾“守法之家”!實際上甘龍以太師身份給太子嬴駟上課,傳授儒家經典思想,讓太子對變法持仇恨態度。又通過暗箱操作,致使太子犯法殺人,給商鞅變法事業添堵。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太子犯法殺人事件是最妙的一招,如果商鞅處罰太子,那麼跟太子的仇就結定了,秦孝公死後,商鞅就沒有國君的強大支持了。如果商鞅不處罰太子,那麼變法追求的王子變法與庶民同罪就形同虛設,變法大業就會毀於一旦。最終商鞅處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太子左傅公子虔割鼻,太子右傅公孫賈刺面流放,太子閉門思過。此事給商鞅樹立了三大勁敵:太子、公子虔、公孫賈!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秦孝公死後,甘龍積極復出,他打出維護新法的旗號要治商鞅的謀逆之罪,並在判刑大會上羅列了商鞅的十大罪狀:其一,謀逆作亂。其二,蠱惑民心。其三,玷汙王道。其四,暴政虐民。其五,刑及公室貴族,動搖國脈根基。其六,無視先君,欺凌國公。其七,任用私人,結黨亂政。其八,軍前私刑,蔑視國法。其九,私調大軍,威脅咸陽。其十,重婚公主,玷汙王室。甘龍的任何一條罪狀都可以致商鞅於死地,何況是十條罪狀呢!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以商君之法刑治商君是甘龍為了報私仇,讓商君體驗一回作法自斃的苦果!除掉商君後,再打擊變法派大臣;除掉變法派大臣後,他再裹挾新君恢復先王新政,達到他的政治目的,甘龍算計不可謂不精!在如何處死商鞅的時候,甘龍又發揮他博學多能的特長,引出車裂酷刑,也就是後世的五牛分屍之刑。

"

甘龍是一個十分厲害的角色,他是商鞅變法的最大反對者,也是弄死商鞅的最大推手。甘龍這個人有政務能力、有執政理論,有權謀手腕,有政治資本,是一位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只不過甘龍走上了歷史的對立面,代表了過時的王道,所以他註定會失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本來是甘國的一位大儒,後來入秦致仕,一步一步成為老世族的代表。秦國曆來崇尚兵爭,缺少文化,孔子周遊列國都沒有入秦,因此甘龍作為一位儒家名士,入秦後受到了禮遇。秦獻公從魏國回來奪權時,年輕的甘龍站到了秦獻公這一邊,是秦獻公的堅定支持者,因此秦獻公執政後,甘龍實際上就是秦國的丞相。

甘龍雖然以儒家的王道思想治國,但是他也十分懂得變通,並非一個頑固不化的儒家信徒。秦獻公在魏國呆了三十多年,與魏武侯、李悝、吳起、西門豹等法家君臣相處的時間極多,親眼目睹了魏國一步一步的強盛,也學習了不少的法家治國思想。執政後的秦獻公與甘龍同樣在秦國推行新政,比如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而甘龍就是實際執行者。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的執政綱領就是先王新政,所謂的先王是特指秦獻公,先王新政在秦國推行了24年之舊。秦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認為先王新政力度太小,無法拯救行將滅亡的秦國,只能是在勉為其難的給秦國續命。因此秦孝公要秦國大變大動,不成功則成仁,他選擇了商鞅來主持秦國的變法事業,而商鞅的變法比魏國更加徹底,可謂脫胎換骨,浴火重生。

甘龍反對變法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冰炭不可同器;其二、商鞅全面主政,甘龍被束之高閣,心中憤恨不平;其三、商鞅變法太過徹底,嚴重傷害了秦國老世族的利益,而甘龍是老世族的代表。甘龍明裡暗裡反對變法,手段十分高明,讓人無從下手!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在是否變法的大會上,甘龍與商鞅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場新舊之間的辯論被記錄在《商君書.更法第一》篇裡。裡面盡展儒法兩家的治國態度,成為一篇變法的檄文,後來趙國胡服騎射,同樣引用了商鞅的話來批判國內的保守派。

《商君書.更法第一》: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變法議論大會通過後,甘龍深知變法大業不可逆轉,誰敢阻礙變法大業,秦孝公就會要了誰的命。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甘龍開始蟄伏待機,他要用悠長的歲月耗死秦孝公,沒有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就如砧板上的魚肉,他甘龍就可以再次復出,恢復先王新政,處死酷吏商鞅。能笑到最後的人才是最終贏家,不能爭一時之氣而毀百年大業,甘龍的韌性十屬難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在商鞅轟轟烈烈的變法大業中,甘龍閉門不出,在家裡韜光養晦,調養身體,還公開表態支持商鞅變法,獲得秦國政府贈給的牌匾“守法之家”!實際上甘龍以太師身份給太子嬴駟上課,傳授儒家經典思想,讓太子對變法持仇恨態度。又通過暗箱操作,致使太子犯法殺人,給商鞅變法事業添堵。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太子犯法殺人事件是最妙的一招,如果商鞅處罰太子,那麼跟太子的仇就結定了,秦孝公死後,商鞅就沒有國君的強大支持了。如果商鞅不處罰太子,那麼變法追求的王子變法與庶民同罪就形同虛設,變法大業就會毀於一旦。最終商鞅處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太子左傅公子虔割鼻,太子右傅公孫賈刺面流放,太子閉門思過。此事給商鞅樹立了三大勁敵:太子、公子虔、公孫賈!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秦孝公死後,甘龍積極復出,他打出維護新法的旗號要治商鞅的謀逆之罪,並在判刑大會上羅列了商鞅的十大罪狀:其一,謀逆作亂。其二,蠱惑民心。其三,玷汙王道。其四,暴政虐民。其五,刑及公室貴族,動搖國脈根基。其六,無視先君,欺凌國公。其七,任用私人,結黨亂政。其八,軍前私刑,蔑視國法。其九,私調大軍,威脅咸陽。其十,重婚公主,玷汙王室。甘龍的任何一條罪狀都可以致商鞅於死地,何況是十條罪狀呢!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以商君之法刑治商君是甘龍為了報私仇,讓商君體驗一回作法自斃的苦果!除掉商君後,再打擊變法派大臣;除掉變法派大臣後,他再裹挾新君恢復先王新政,達到他的政治目的,甘龍算計不可謂不精!在如何處死商鞅的時候,甘龍又發揮他博學多能的特長,引出車裂酷刑,也就是後世的五牛分屍之刑。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刑場上甘龍問商鞅:商鞅,遭此極刑,乃天道恢恢,你,還有何話說?

商鞅回答道:甘龍,商鞅雖死猶生,爾等卻雖生猶死。青史之上,商鞅千古不朽,爾等卻萬劫不復。老太師以為然否?

"

甘龍是一個十分厲害的角色,他是商鞅變法的最大反對者,也是弄死商鞅的最大推手。甘龍這個人有政務能力、有執政理論,有權謀手腕,有政治資本,是一位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只不過甘龍走上了歷史的對立面,代表了過時的王道,所以他註定會失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本來是甘國的一位大儒,後來入秦致仕,一步一步成為老世族的代表。秦國曆來崇尚兵爭,缺少文化,孔子周遊列國都沒有入秦,因此甘龍作為一位儒家名士,入秦後受到了禮遇。秦獻公從魏國回來奪權時,年輕的甘龍站到了秦獻公這一邊,是秦獻公的堅定支持者,因此秦獻公執政後,甘龍實際上就是秦國的丞相。

甘龍雖然以儒家的王道思想治國,但是他也十分懂得變通,並非一個頑固不化的儒家信徒。秦獻公在魏國呆了三十多年,與魏武侯、李悝、吳起、西門豹等法家君臣相處的時間極多,親眼目睹了魏國一步一步的強盛,也學習了不少的法家治國思想。執政後的秦獻公與甘龍同樣在秦國推行新政,比如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而甘龍就是實際執行者。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甘龍的執政綱領就是先王新政,所謂的先王是特指秦獻公,先王新政在秦國推行了24年之舊。秦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認為先王新政力度太小,無法拯救行將滅亡的秦國,只能是在勉為其難的給秦國續命。因此秦孝公要秦國大變大動,不成功則成仁,他選擇了商鞅來主持秦國的變法事業,而商鞅的變法比魏國更加徹底,可謂脫胎換骨,浴火重生。

甘龍反對變法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冰炭不可同器;其二、商鞅全面主政,甘龍被束之高閣,心中憤恨不平;其三、商鞅變法太過徹底,嚴重傷害了秦國老世族的利益,而甘龍是老世族的代表。甘龍明裡暗裡反對變法,手段十分高明,讓人無從下手!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在是否變法的大會上,甘龍與商鞅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場新舊之間的辯論被記錄在《商君書.更法第一》篇裡。裡面盡展儒法兩家的治國態度,成為一篇變法的檄文,後來趙國胡服騎射,同樣引用了商鞅的話來批判國內的保守派。

《商君書.更法第一》: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變法議論大會通過後,甘龍深知變法大業不可逆轉,誰敢阻礙變法大業,秦孝公就會要了誰的命。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甘龍開始蟄伏待機,他要用悠長的歲月耗死秦孝公,沒有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就如砧板上的魚肉,他甘龍就可以再次復出,恢復先王新政,處死酷吏商鞅。能笑到最後的人才是最終贏家,不能爭一時之氣而毀百年大業,甘龍的韌性十屬難得。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在商鞅轟轟烈烈的變法大業中,甘龍閉門不出,在家裡韜光養晦,調養身體,還公開表態支持商鞅變法,獲得秦國政府贈給的牌匾“守法之家”!實際上甘龍以太師身份給太子嬴駟上課,傳授儒家經典思想,讓太子對變法持仇恨態度。又通過暗箱操作,致使太子犯法殺人,給商鞅變法事業添堵。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太子犯法殺人事件是最妙的一招,如果商鞅處罰太子,那麼跟太子的仇就結定了,秦孝公死後,商鞅就沒有國君的強大支持了。如果商鞅不處罰太子,那麼變法追求的王子變法與庶民同罪就形同虛設,變法大業就會毀於一旦。最終商鞅處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太子左傅公子虔割鼻,太子右傅公孫賈刺面流放,太子閉門思過。此事給商鞅樹立了三大勁敵:太子、公子虔、公孫賈!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秦孝公死後,甘龍積極復出,他打出維護新法的旗號要治商鞅的謀逆之罪,並在判刑大會上羅列了商鞅的十大罪狀:其一,謀逆作亂。其二,蠱惑民心。其三,玷汙王道。其四,暴政虐民。其五,刑及公室貴族,動搖國脈根基。其六,無視先君,欺凌國公。其七,任用私人,結黨亂政。其八,軍前私刑,蔑視國法。其九,私調大軍,威脅咸陽。其十,重婚公主,玷汙王室。甘龍的任何一條罪狀都可以致商鞅於死地,何況是十條罪狀呢!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以商君之法刑治商君是甘龍為了報私仇,讓商君體驗一回作法自斃的苦果!除掉商君後,再打擊變法派大臣;除掉變法派大臣後,他再裹挾新君恢復先王新政,達到他的政治目的,甘龍算計不可謂不精!在如何處死商鞅的時候,甘龍又發揮他博學多能的特長,引出車裂酷刑,也就是後世的五牛分屍之刑。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刑場上甘龍問商鞅:商鞅,遭此極刑,乃天道恢恢,你,還有何話說?

商鞅回答道:甘龍,商鞅雖死猶生,爾等卻雖生猶死。青史之上,商鞅千古不朽,爾等卻萬劫不復。老太師以為然否?

反對變法,甘龍用悠長的一生耗死秦孝公,以商君之法處死商君

三年後甘龍亦赴渭水刑場,他想有骨氣的死,有尊嚴的死,不想四面百姓都喊“殺”!甘龍體驗了一回“國人皆曰可殺”的恥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