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麼迷巴菲特的股東大會?


為什麼我們這麼迷巴菲特的股東大會?


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已經成為了商業世界最受矚目的事件之一。

曾經只有6個人參加,現在每年都有超過3萬人從世界各地跑到美國中西部小城奧馬哈,說是取經,不如說是朝聖。

兩個投資界的神話,也有讓人著迷的人生哲學,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現在依然不斷出現在各大企業領袖和成功人士推薦書單裡。

正是因為這本書,每年的股東大會我都會關注下,也會想知道他們說了啥,每一個問題的答案,不一定都有投資和人生智慧,但是朝聖般的心態讓我總能發現一些金句。

有時候我也會很疑惑,那些人千里迢迢跑那麼遠去聽兩個老人家回答問題,值得麼?

這讓我想起我自己的一個習慣,每週二打開得到APP看他們公司的週會直播。

沒錯,每週二隻要有時間,我都會打開得到APP,看看他們週會裡講了啥,不用奇怪,得到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把公司內部週會面向全網公開直播的公司。

在大部分週會裡,幾個創始人講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工作總結,日常思考。

這些內容裡未必是乾貨,也未必富含哲理,更加不用說還經常夾帶私活,但是讓我每次會去打開的原因,我想到了一個詞,叫做知識性溢出。

很多人喜歡找智者聊天,喜歡和優秀的人共事,因為可以在對方說的話,做事的細節中,學到思考的方式,看問題的視角,做事情的方法。

而得到的每一週的週會直播,透露出來的是一家業內優秀的公司內部方法論,還有創始人工作和生活的一些觀點,這裡面有他們看事情的角度,也有他們對公司運營的思考和洞見。

這些就是得到作為一個行業絕對靠前的知識性服務公司,作為一個非常成功的創業公司的知識性溢出。

這和我們去買很多成功者寫的書,去看很多失敗者的演講,去學很多內行外行總結的學術理論一樣,都是一種學習,而相對來說這種知識性溢出的學習,則會更真實。

因為很多成功者自己總結出的一套邏輯,內行外行記者或者學者整理出的一套方法論或者觀察報告,往往來自於事後諸葛亮式的總結,不僅我們讀者,甚至作者自己都並不一定能發現成功的真相。

但是從面對面對話,從直播的細節中,甚至相處中收穫到的東西,就會非常的客觀和真實。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作為得到的鐵粉,知道里面有多少課,有多少知識,有多少書,那麼裡面的這一批人自然是整天沉浸在這些知識裡,他們肯定已經用他們的方式消化了一遍,得到了屬於他們的收穫。

這一份收穫,同時也可以作為我們的收穫,可以提供給我們不同的觀點和視角。

同樣的道理,巴菲特和芒格是這個世界上讀書最豐富的人之一,而且必然是讀懂讀活讀通透的人之一,那麼他們對於投資內外的事情,必然都會有非常獨到的見解。

這些見解,堪比一個私人版的edge了,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年這麼多人跑到那個小城的原因。

雞湯文裡有一個觀點,那就是想要變得優秀,那就先去接近那群優秀的人,背後的邏輯和道理也是如此,優秀的人的知識性溢出,會給你想不到的收穫。

我們追尋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的原因,也不外如是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