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秤一斤十六兩?看了就知道!

文章 文化 匠粉 匠粉 2017-09-30

以前去市集上買東西的時候,

商販都會掏出一杆秤,

秤砣一撥、秤桿一提,

斤兩就知道了。

雖比不上如今電子秤的簡單方便,

這種傳統桿秤卻更有人情味。

你知道嗎?

桿秤歷史悠久,

是中國最古老也是現今人們仍然在使用的衡量工具,

可算作是華夏“國粹”了。

2009年,桿秤被列入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為什麼老秤一斤十六兩?看了就知道!

相傳,

桿秤是范蠡所制,

利用杆槓原理,

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

定13兩為一斤。

由於有些商家缺斤少兩,

又添“福祿壽”三星,

以16兩為一斤。

寓意:

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

以此告誡商人,必須光明正大。

為什麼老秤一斤十六兩?看了就知道!

而民間更有對秤上星花的說法,

無論做什麼生意若少給一兩就少一顆星,

星被認為影響人的壽命,

所以就有“秤上虧心不得好,秤平斗滿是好人”的說法。

為什麼老秤一斤十六兩?看了就知道!

桿秤主要由秤桿、秤錘、提紐組成,

雖然輕巧簡單,

它的製作卻是個精細活兒。

從選材,刨圓,

到用鹼水浸泡,打磨,釘秤花等多道程序,

道道容不得半點馬虎。

而桿秤匠對職業極為神聖虔誠,

從不因操作失誤而讓秤短斤少兩。

為什麼老秤一斤十六兩?看了就知道!

一個好的秤匠,

首先,也是個好的木匠。

這由於做秤選用的木杆較為挑剔,

需要紋路細膩且木質堅硬,

如柞櫟木、紅木都是上等材料。

經鑿、刨的處理後,

變成了筆直的又長又細的橢圓柱體,

再用細砂布沾水或蓼珠子打磨光滑。

給木杆兩端套上金屬皮後,

桿秤便出現其雛形。

為什麼老秤一斤十六兩?看了就知道!

同時,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數學。

秤桿做好便該制定重量刻度,

這是一個極為細緻的過程。

桿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輕輕撥動秤砣,

找到定盤星並用雙腳規標記,

其餘按此推斷重量。

按照這些標記,

用一把極為精緻的戳子對著記號打眼,

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

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鑽近300個眼,

稍不注意就會戳穿木杆而報廢。

為什麼老秤一斤十六兩?看了就知道!

何謂“定盤星”?

在桿秤提繩和福星之間有顆大星,

當秤砣掛在這一位置,

秤盤又無任何東西時,

提起提繩,

則兩邊重量相等,

秤桿平衡。

這顆大星即叫“定盤星”。

為什麼老秤一斤十六兩?看了就知道!

在傳統老秤中,

除了日常買賣中的這種桿秤,

又有大秤、戥[děng]秤。

為什麼老秤一斤十六兩?看了就知道!

大秤上銀色金屬鑲嵌的秤花排列精確,

十分精美。

起稱點為50公斤,

最大稱重量為250公斤。

適合稱量大件的物品。

為什麼老秤一斤十六兩?看了就知道!

戥秤,又稱戥子[děng zǐ],

屬於小型的桿秤,

據傳由宋代劉承硅發明,

以克為單位,

是舊時專門用來稱量金、銀、貴重藥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

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細,技藝獨特,

也被當做一種品位非常高的收藏品。

為什麼老秤一斤十六兩?看了就知道!

天地間有桿秤,

人們在使用中不斷賦予秤獨特的文化內涵,

公平公正的象徵、天地良心的標尺,

一樁樁交易就在秤砣與秤盤的此起彼伏間完成。

雖說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

電子秤強勢佔領現代衡量市場,

這些傳統秤也將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成為民族符號。

但在它們之上凝結的東方智慧與精巧技藝,

依然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

無論你是喜歡收藏的還是喜歡工匠作品的,都推薦你添加:匠粉,我們每天都會不停的輸出對匠粉們的精神食糧,如果文章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希望你給我們評論提出,匠粉期待你寶貴的意見!

為了讓身邊更多人瞭解非遺,歡迎轉發匠粉此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