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文學 了不起的蓋茨比 美國 海明威 拾貳象島 2017-04-11

文字 | 蜻蜓(from 拾貳象島island)

《天才捕手》上映之後,朋友圈裡的編輯和作者們都紛紛表達了激動之情。畢竟,這是國內上映的第一部以出版社編輯為主角的傳記電影,且卡斯非常強大,有科林·費爾斯、裘德·洛和妮可·基德曼

主要演員

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在低飽和度色彩的復古鏡頭下,上世紀20年代的紐約,像極了倫敦。整部影片都在下雨的街頭、光線微昏的出版社辦公室、充滿蒸汽的火車站,以及主角麥克斯·珀金斯樸素的美式大house中展開。

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除了麥克斯·珀金斯,好萊塢恐怕不會再對第二個編輯感興趣了。這麼說你可能就會明白他是誰:他被菲茨傑拉德、海明威和托馬斯·沃爾夫等文學巨匠稱為“我們共同的父親”。他是發掘這些天才的伯樂,他單槍匹馬掀起了一場文學革命,甚至改變了編輯這一職業的定義。

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在如今只看10萬+的年代,還有人知道編輯對於好稿、好書的作用嗎?簡單來說,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一本人物特點不鮮明,放在書店也不會有人想翻的書。

好萊塢拍的這部影片,改編自A.司各特·伯格的傳記作品《天才的編輯》,寫的正是這位美國出版史上最著名的文學編輯的一生。而電影截取的部分,是珀金斯與他一手發掘的托馬斯·沃爾夫之間的關係。

《天才的編輯》

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前半部分是一個略顯老套的故事:默默無聞的天才作家懷揣著文學夢來到紐約,在屢屢被拒之後遇到了慧眼識才的伯樂,最終,小說的出版讓他名聲大噪。而這本書便是著名的《天使,望故鄉》——它被視作是講述少年成長步入成年(coming-of-age)類文學作品的代表之一。

但兩人之後的相愛相殺卻很有深意。在合作過程中,兩人建立起了緊密的私人聯繫。有五個女兒的珀金斯,彷彿擁有了一個“兒子”;而父愛缺失的沃爾夫,則擁有了一位引領自己的“父親”。電影突出了這戲劇性的互補:他們一個有著無法抑制的澎湃情緒,一個則節制而內斂。

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沃爾夫從巴黎回國時,珀金斯去接站,在寫出《天使,望故鄉》的那所公寓的天台上,沃爾夫把頭靠在了他的“精神父親”的肩上;而在第二本書《時間與河流》出版時,沃爾夫在扉頁寫上了:獻給珀金斯,“一位傑出的編輯,一個勇敢、誠實的人,他堅持與本書作者共同度過苦澀、無望和疑慮的日子,讓作者在絕望之時也不放棄。

無論是沃爾夫的情人,還是珀金斯的妻子,都嫉妒兩人的關係。

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然而接著,就像父子之間經常發生的情況,兒子要掙脫父親的影響,去獨自闖蕩世界,想要證明靠自己也能有所成就。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美國媒體和評論界有很多人認為,《天使,望故鄉》、《時間與河流》這兩本書的成功,珀金斯高超的編輯能力才是其中的關鍵。

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托馬斯·沃爾夫絕對是個天才,在美國二三十年代經濟蕭條的時代,他卻寫出了激情和迷茫。他的頭腦中會源源不斷地冒出優美的語言,幾百萬個單詞;而珀金斯則有著嚴謹的文字控制能力和結構感,他能看清作品的形式——真正有用的結構,然後把沃爾夫的字句裝進去。

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如果不是他們的合作,沃爾夫的那些書很可能不會流傳這麼廣。

作為歷史上第一位被稱為“作家編輯”的人物,珀金斯擁有著挖掘出“潛力股”作家的敏銳眼光。比如,他能夠從別的出版社都讀不下去的冗長的小說中,讀到沃爾夫的出彩之處。但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將未經打磨的文字編輯成最好的形式,才是最考驗一個編輯功力的時刻。

與沃爾夫的合作尤其能凸顯這一考驗。因為沃爾夫在遣詞造句上缺乏必要的自制力,不像菲茨傑拉德惜字如金,也不如海明威那樣直白。

《天使望故鄉》

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天使望故鄉》出版前,珀金斯讓沃爾夫砍掉了近 9 萬字。而後來的《時間與河流》,編輯工作更是長達 2 年之久,有時候這就是編輯和作者之間的一場拉鋸——在此期間沃爾夫還在不斷地寫入新的內容。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的原著《天才的編輯》的出版,背後也有著一個類似的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這本書是作者伯格在1978年出版的生平第一本傳記,隨即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傳記獎,時年29歲。

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天才的編輯》作者:伯格

在寫這本書時,伯格也只是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新手,而他的編輯托馬斯·康頓也像珀金斯一樣,在精神上給予了作者極大的支持。

伯格寫這本書花了整整六年,而且是全職寫作——每天寫十五個小時,經常是一週七天都在寫。他的父親是電影製片人,曾對伯格說,如果他想當醫生或律師,那麼他願意出錢供他念醫學院、法學院;可是他卻只想寫這樣一本書……於是只能自己搬回家住把它寫完。

但托馬斯·康頓說,他不在乎什麼時候可以看到稿子,但是一定要出版它,因為珀金斯的傳奇故事,也是驅使他成為文學編輯的原因。

這本傳記出版之後,的確啟迪了新一代的美國編輯。許多進入出版業的人說,他們入行的原因就是看了這本書。對許多人來說,成為一名編輯,是創造好書、成為其一部分的一種有價值的方式。

編輯都愛發現有才華的新作者,尤其是那種有新東西要表達、影響持續幾十年的作家。但不幸的是,如今的出版業已經發生鉅變。

《天才的編輯》所描繪的,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文學黃金時代,那時候有許多小出版社,每一家都有獨特的個性。

而今天的出版社都是圖書產業的一部分,更多地有關於盈虧,而無關於個性。在英美出版界,許多非常出色的編輯都轉做了文學經紀人。

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我們不能說麥克斯·珀金斯不在乎他編的書是否賺錢;他希望他編的所有書都成功,”伯格在一次訪談中說,“但他願意給新作者一個機會,出版他幾本書,哪怕都不暢銷,但希望他將來的新書會取得巨大的成功。”與之相反,在今天,一個作家必須一炮走紅。書還沒開始印,出版社就已經從營銷的角度來決定是否要出版某一個作者的作品。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有才華的編輯,願意把時間投入到作者和作品中去。他們就像虔誠的宗教信徒一樣,對珀金斯的一句名言深信不疑,“沒有什麼比一本書更重要的了。

直到去世的前一天,珀金斯仍在工作。到被送上擔架前,他還叮囑女兒把看完的兩部手稿交給祕書——他對待文學,就像對待生死

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會叫做《西卵的特里馬洛》

感謝閱讀本文。更多精彩原創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拾貳象島island(id:twelvexd),一起感受有趣有意義的文化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