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

在民國的眾多才女當中,張愛玲無疑是最出眾的一位,她的文字冷峻而現實,有著超脫於那個時代的超然。許多作家都對張愛玲崇拜至極,比如賈平凹就曾讚譽張愛玲說:“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作家陳克華更是評價張愛玲說:“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張愛玲評說六十年》)

"

在民國的眾多才女當中,張愛玲無疑是最出眾的一位,她的文字冷峻而現實,有著超脫於那個時代的超然。許多作家都對張愛玲崇拜至極,比如賈平凹就曾讚譽張愛玲說:“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作家陳克華更是評價張愛玲說:“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張愛玲評說六十年》)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愛玲的確就是有這樣的魅力,她像是一片寒冷的雪原,讓人畏懼的同時又充滿好奇。然而這種好奇與崇拜是在文學領域中的,而在現實生活中與張愛玲相處,卻有一些痛苦,尤其是對於張愛玲的親人們來說。

張愛玲在書中不遺餘力的抨擊著她的家人,她小說中許多愚昧、令人厭惡的角色,都是以家人為原型,她從未對親人表現過親近,包括自己同病相憐的弟弟,張子靜。張愛玲對於親人的漠然應該歸咎於她的成長環境,她的母親不負責任,父親則薄情寡義,因此張愛玲從小就對家庭充滿了牴觸與厭惡,然而張愛玲似乎忘記了弟弟張子靜,比自己更加不幸。

"

在民國的眾多才女當中,張愛玲無疑是最出眾的一位,她的文字冷峻而現實,有著超脫於那個時代的超然。許多作家都對張愛玲崇拜至極,比如賈平凹就曾讚譽張愛玲說:“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作家陳克華更是評價張愛玲說:“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張愛玲評說六十年》)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愛玲的確就是有這樣的魅力,她像是一片寒冷的雪原,讓人畏懼的同時又充滿好奇。然而這種好奇與崇拜是在文學領域中的,而在現實生活中與張愛玲相處,卻有一些痛苦,尤其是對於張愛玲的親人們來說。

張愛玲在書中不遺餘力的抨擊著她的家人,她小說中許多愚昧、令人厭惡的角色,都是以家人為原型,她從未對親人表現過親近,包括自己同病相憐的弟弟,張子靜。張愛玲對於親人的漠然應該歸咎於她的成長環境,她的母親不負責任,父親則薄情寡義,因此張愛玲從小就對家庭充滿了牴觸與厭惡,然而張愛玲似乎忘記了弟弟張子靜,比自己更加不幸。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童年時期的張愛玲與弟弟張子靜

張子靜與張愛玲兄妹倆的童年都非常不幸,母親在他們年幼的時候就撇下他們遠走歐洲,父親則不負責任,整日裡只知道吸食鴉片。不過很顯然,不管是父親張廷重,還是母親黃素瓊,都要更加喜歡張愛玲一些。

張子靜只比張愛玲小一歲,但他接受教育卻比張愛玲晚很多年。張廷重更加看重聰慧的張愛玲,因此他親自教導她認字讀經,張子靜則被扔到私塾裡面。母親黃素瓊從西方回來之後,看到張愛玲讀四書五經,立刻與張廷重大吵一架,生拉硬拽的將張愛玲送到新式學校裡。不知黃素瓊是覺得張子靜是兒子因而張廷重不會不管他,還是她壓根不關心張子靜,對於張子靜的學業,她根本就不插手,全由張廷重負責,而張廷重的方式如出一轍,放到私塾裡面便不再過問。因而當張愛玲上初中時,張子靜才剛從私塾裡走出來不久。

"

在民國的眾多才女當中,張愛玲無疑是最出眾的一位,她的文字冷峻而現實,有著超脫於那個時代的超然。許多作家都對張愛玲崇拜至極,比如賈平凹就曾讚譽張愛玲說:“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作家陳克華更是評價張愛玲說:“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張愛玲評說六十年》)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愛玲的確就是有這樣的魅力,她像是一片寒冷的雪原,讓人畏懼的同時又充滿好奇。然而這種好奇與崇拜是在文學領域中的,而在現實生活中與張愛玲相處,卻有一些痛苦,尤其是對於張愛玲的親人們來說。

張愛玲在書中不遺餘力的抨擊著她的家人,她小說中許多愚昧、令人厭惡的角色,都是以家人為原型,她從未對親人表現過親近,包括自己同病相憐的弟弟,張子靜。張愛玲對於親人的漠然應該歸咎於她的成長環境,她的母親不負責任,父親則薄情寡義,因此張愛玲從小就對家庭充滿了牴觸與厭惡,然而張愛玲似乎忘記了弟弟張子靜,比自己更加不幸。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童年時期的張愛玲與弟弟張子靜

張子靜與張愛玲兄妹倆的童年都非常不幸,母親在他們年幼的時候就撇下他們遠走歐洲,父親則不負責任,整日裡只知道吸食鴉片。不過很顯然,不管是父親張廷重,還是母親黃素瓊,都要更加喜歡張愛玲一些。

張子靜只比張愛玲小一歲,但他接受教育卻比張愛玲晚很多年。張廷重更加看重聰慧的張愛玲,因此他親自教導她認字讀經,張子靜則被扔到私塾裡面。母親黃素瓊從西方回來之後,看到張愛玲讀四書五經,立刻與張廷重大吵一架,生拉硬拽的將張愛玲送到新式學校裡。不知黃素瓊是覺得張子靜是兒子因而張廷重不會不管他,還是她壓根不關心張子靜,對於張子靜的學業,她根本就不插手,全由張廷重負責,而張廷重的方式如出一轍,放到私塾裡面便不再過問。因而當張愛玲上初中時,張子靜才剛從私塾裡走出來不久。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子靜、張愛玲和父親的合照

可是不關心張子靜的,又何止父母,就連姐姐和姑姑,也對張子靜愛答不理。在張子靜小時候,張愛玲尚且還覺得這位長相柔美的弟弟煞是可愛,而且張愛玲自己也能體會到親人更疼愛自己,她曾寫道:“他妒忌我畫的圖,趁沒人的時候拿來撕了或是塗上兩道黑槓子。我能夠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壓迫……我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不過即使如此,兄妹倆在小時候還是親密無間,經常一起嬉鬧。可是隨著張愛玲日漸長大,她愈發厭惡自己這個柔弱、懦弱的弟弟,並且刻意與他生疏。而姑姑的偏心則表現的更明顯,張愛玲每次到姑姑家時,姑姑總會笑臉相迎,並留她吃飯,然而張子靜若是去了,連一句挽留的話都不會有。

"

在民國的眾多才女當中,張愛玲無疑是最出眾的一位,她的文字冷峻而現實,有著超脫於那個時代的超然。許多作家都對張愛玲崇拜至極,比如賈平凹就曾讚譽張愛玲說:“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作家陳克華更是評價張愛玲說:“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張愛玲評說六十年》)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愛玲的確就是有這樣的魅力,她像是一片寒冷的雪原,讓人畏懼的同時又充滿好奇。然而這種好奇與崇拜是在文學領域中的,而在現實生活中與張愛玲相處,卻有一些痛苦,尤其是對於張愛玲的親人們來說。

張愛玲在書中不遺餘力的抨擊著她的家人,她小說中許多愚昧、令人厭惡的角色,都是以家人為原型,她從未對親人表現過親近,包括自己同病相憐的弟弟,張子靜。張愛玲對於親人的漠然應該歸咎於她的成長環境,她的母親不負責任,父親則薄情寡義,因此張愛玲從小就對家庭充滿了牴觸與厭惡,然而張愛玲似乎忘記了弟弟張子靜,比自己更加不幸。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童年時期的張愛玲與弟弟張子靜

張子靜與張愛玲兄妹倆的童年都非常不幸,母親在他們年幼的時候就撇下他們遠走歐洲,父親則不負責任,整日裡只知道吸食鴉片。不過很顯然,不管是父親張廷重,還是母親黃素瓊,都要更加喜歡張愛玲一些。

張子靜只比張愛玲小一歲,但他接受教育卻比張愛玲晚很多年。張廷重更加看重聰慧的張愛玲,因此他親自教導她認字讀經,張子靜則被扔到私塾裡面。母親黃素瓊從西方回來之後,看到張愛玲讀四書五經,立刻與張廷重大吵一架,生拉硬拽的將張愛玲送到新式學校裡。不知黃素瓊是覺得張子靜是兒子因而張廷重不會不管他,還是她壓根不關心張子靜,對於張子靜的學業,她根本就不插手,全由張廷重負責,而張廷重的方式如出一轍,放到私塾裡面便不再過問。因而當張愛玲上初中時,張子靜才剛從私塾裡走出來不久。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子靜、張愛玲和父親的合照

可是不關心張子靜的,又何止父母,就連姐姐和姑姑,也對張子靜愛答不理。在張子靜小時候,張愛玲尚且還覺得這位長相柔美的弟弟煞是可愛,而且張愛玲自己也能體會到親人更疼愛自己,她曾寫道:“他妒忌我畫的圖,趁沒人的時候拿來撕了或是塗上兩道黑槓子。我能夠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壓迫……我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不過即使如此,兄妹倆在小時候還是親密無間,經常一起嬉鬧。可是隨著張愛玲日漸長大,她愈發厭惡自己這個柔弱、懦弱的弟弟,並且刻意與他生疏。而姑姑的偏心則表現的更明顯,張愛玲每次到姑姑家時,姑姑總會笑臉相迎,並留她吃飯,然而張子靜若是去了,連一句挽留的話都不會有。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愛玲和姑姑張茂淵

就連繼母也是深諳此道的,她起初覺得張子靜作為家中獨子會是自己的威脅,然而很快她便發現張愛玲才是家中更受寵的那個,於是她刻意討好張愛玲,卻對張子靜冷言冷語。

對於這些不公平的待遇,張子靜當然會憤怒,他逃課、不聽話、忤逆父母,可是換回來的總是張廷重的毒打,久而久之,張子靜便習慣了,這便是所謂的逆來順受。

張愛玲總覺得自己的弟弟沒有志氣,然而張子靜並非是毫無夢想的。在抗日時期,張子靜與同學一起合辦了期刊,不過在當時報刊眾多,要想脫穎而出需要有著名的作家和好文章。當時張愛玲已經十分出名,而同學們都知道張子靜是張愛玲的親弟弟,因此同學們都拜託張子靜去請求自己的姐姐,讓她投稿在他們所創辦的月刊上。在他們看來,如此簡單的事情,姐姐怎麼會不幫弟弟呢,然而張子靜卻只是面帶苦澀,他架不住同學們的央求,找到姐姐。張愛玲斷然拒絕,張子靜沒有意外,只有失望,畢竟,有些事情就算知道答案,當結局出來的那一刻,仍是會不可避免的讓人傷心。

"

在民國的眾多才女當中,張愛玲無疑是最出眾的一位,她的文字冷峻而現實,有著超脫於那個時代的超然。許多作家都對張愛玲崇拜至極,比如賈平凹就曾讚譽張愛玲說:“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作家陳克華更是評價張愛玲說:“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張愛玲評說六十年》)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愛玲的確就是有這樣的魅力,她像是一片寒冷的雪原,讓人畏懼的同時又充滿好奇。然而這種好奇與崇拜是在文學領域中的,而在現實生活中與張愛玲相處,卻有一些痛苦,尤其是對於張愛玲的親人們來說。

張愛玲在書中不遺餘力的抨擊著她的家人,她小說中許多愚昧、令人厭惡的角色,都是以家人為原型,她從未對親人表現過親近,包括自己同病相憐的弟弟,張子靜。張愛玲對於親人的漠然應該歸咎於她的成長環境,她的母親不負責任,父親則薄情寡義,因此張愛玲從小就對家庭充滿了牴觸與厭惡,然而張愛玲似乎忘記了弟弟張子靜,比自己更加不幸。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童年時期的張愛玲與弟弟張子靜

張子靜與張愛玲兄妹倆的童年都非常不幸,母親在他們年幼的時候就撇下他們遠走歐洲,父親則不負責任,整日裡只知道吸食鴉片。不過很顯然,不管是父親張廷重,還是母親黃素瓊,都要更加喜歡張愛玲一些。

張子靜只比張愛玲小一歲,但他接受教育卻比張愛玲晚很多年。張廷重更加看重聰慧的張愛玲,因此他親自教導她認字讀經,張子靜則被扔到私塾裡面。母親黃素瓊從西方回來之後,看到張愛玲讀四書五經,立刻與張廷重大吵一架,生拉硬拽的將張愛玲送到新式學校裡。不知黃素瓊是覺得張子靜是兒子因而張廷重不會不管他,還是她壓根不關心張子靜,對於張子靜的學業,她根本就不插手,全由張廷重負責,而張廷重的方式如出一轍,放到私塾裡面便不再過問。因而當張愛玲上初中時,張子靜才剛從私塾裡走出來不久。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子靜、張愛玲和父親的合照

可是不關心張子靜的,又何止父母,就連姐姐和姑姑,也對張子靜愛答不理。在張子靜小時候,張愛玲尚且還覺得這位長相柔美的弟弟煞是可愛,而且張愛玲自己也能體會到親人更疼愛自己,她曾寫道:“他妒忌我畫的圖,趁沒人的時候拿來撕了或是塗上兩道黑槓子。我能夠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壓迫……我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不過即使如此,兄妹倆在小時候還是親密無間,經常一起嬉鬧。可是隨著張愛玲日漸長大,她愈發厭惡自己這個柔弱、懦弱的弟弟,並且刻意與他生疏。而姑姑的偏心則表現的更明顯,張愛玲每次到姑姑家時,姑姑總會笑臉相迎,並留她吃飯,然而張子靜若是去了,連一句挽留的話都不會有。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愛玲和姑姑張茂淵

就連繼母也是深諳此道的,她起初覺得張子靜作為家中獨子會是自己的威脅,然而很快她便發現張愛玲才是家中更受寵的那個,於是她刻意討好張愛玲,卻對張子靜冷言冷語。

對於這些不公平的待遇,張子靜當然會憤怒,他逃課、不聽話、忤逆父母,可是換回來的總是張廷重的毒打,久而久之,張子靜便習慣了,這便是所謂的逆來順受。

張愛玲總覺得自己的弟弟沒有志氣,然而張子靜並非是毫無夢想的。在抗日時期,張子靜與同學一起合辦了期刊,不過在當時報刊眾多,要想脫穎而出需要有著名的作家和好文章。當時張愛玲已經十分出名,而同學們都知道張子靜是張愛玲的親弟弟,因此同學們都拜託張子靜去請求自己的姐姐,讓她投稿在他們所創辦的月刊上。在他們看來,如此簡單的事情,姐姐怎麼會不幫弟弟呢,然而張子靜卻只是面帶苦澀,他架不住同學們的央求,找到姐姐。張愛玲斷然拒絕,張子靜沒有意外,只有失望,畢竟,有些事情就算知道答案,當結局出來的那一刻,仍是會不可避免的讓人傷心。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子靜的父親張志沂(左二),母親黃素瓊(右二)

黃素瓊的偏心是不加掩飾的,在張愛玲受不了繼母之後,她離開張家,來到母親這裡,黃素瓊欣然接受,然而等張子靜也從張家離開的時候,黃素瓊卻以自己撫養不起為由拒絕了,張子靜只能悻悻然的回到張家。黃素瓊本來因為張愛玲不斷的索取而厭煩,張愛玲能夠感覺到,她在《私語》中坦言道:“可是後來,在她的窘境中三天兩天伸手問她拿錢,為她的脾氣磨難著,為自己的忘恩負義磨難著,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的毀了我的愛。”然而在黃素瓊去世後,她還是將所有財產留給了女兒,至於經濟窘迫的兒子,她只留下一間十幾平米的小屋子,她不會想到,這竟是張子靜一生僅有的財產。

張子靜後來在鄉下教書,他的家庭本來是富裕的,但是由於父親愈發沉迷吸食鴉片,因而張子靜也非常窘迫。張子靜不是厚臉皮的人,他雖然貧苦,但也不想去麻煩出名的姐姐,更何況姐姐連見他一面都不願。只是在張子靜到了成家的時候,他看著自己微薄的工資和狹小的小屋,便覺得實在不行,於是寄信給自己的姐姐,希望她接濟則個。然而張愛玲卻回信說:“傳說我發了財,又有一說是赤貧。其實我勉強夠過,等以後大陸再開放了些,你會知道這都是實話。沒能力幫你的忙,是真覺得慚愧。”張愛玲說自己沒錢,但是據知情人透露,張愛玲手中的積蓄其實不少。

不過張子靜倒也沒有怨憤,或者說他早已經習慣親人對待他的涼薄,他在自述中說道:“我瞭解她的個性和晚年生活的難處,對她只有想念,沒有抱怨。”

"

在民國的眾多才女當中,張愛玲無疑是最出眾的一位,她的文字冷峻而現實,有著超脫於那個時代的超然。許多作家都對張愛玲崇拜至極,比如賈平凹就曾讚譽張愛玲說:“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作家陳克華更是評價張愛玲說:“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張愛玲評說六十年》)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愛玲的確就是有這樣的魅力,她像是一片寒冷的雪原,讓人畏懼的同時又充滿好奇。然而這種好奇與崇拜是在文學領域中的,而在現實生活中與張愛玲相處,卻有一些痛苦,尤其是對於張愛玲的親人們來說。

張愛玲在書中不遺餘力的抨擊著她的家人,她小說中許多愚昧、令人厭惡的角色,都是以家人為原型,她從未對親人表現過親近,包括自己同病相憐的弟弟,張子靜。張愛玲對於親人的漠然應該歸咎於她的成長環境,她的母親不負責任,父親則薄情寡義,因此張愛玲從小就對家庭充滿了牴觸與厭惡,然而張愛玲似乎忘記了弟弟張子靜,比自己更加不幸。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童年時期的張愛玲與弟弟張子靜

張子靜與張愛玲兄妹倆的童年都非常不幸,母親在他們年幼的時候就撇下他們遠走歐洲,父親則不負責任,整日裡只知道吸食鴉片。不過很顯然,不管是父親張廷重,還是母親黃素瓊,都要更加喜歡張愛玲一些。

張子靜只比張愛玲小一歲,但他接受教育卻比張愛玲晚很多年。張廷重更加看重聰慧的張愛玲,因此他親自教導她認字讀經,張子靜則被扔到私塾裡面。母親黃素瓊從西方回來之後,看到張愛玲讀四書五經,立刻與張廷重大吵一架,生拉硬拽的將張愛玲送到新式學校裡。不知黃素瓊是覺得張子靜是兒子因而張廷重不會不管他,還是她壓根不關心張子靜,對於張子靜的學業,她根本就不插手,全由張廷重負責,而張廷重的方式如出一轍,放到私塾裡面便不再過問。因而當張愛玲上初中時,張子靜才剛從私塾裡走出來不久。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子靜、張愛玲和父親的合照

可是不關心張子靜的,又何止父母,就連姐姐和姑姑,也對張子靜愛答不理。在張子靜小時候,張愛玲尚且還覺得這位長相柔美的弟弟煞是可愛,而且張愛玲自己也能體會到親人更疼愛自己,她曾寫道:“他妒忌我畫的圖,趁沒人的時候拿來撕了或是塗上兩道黑槓子。我能夠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壓迫……我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不過即使如此,兄妹倆在小時候還是親密無間,經常一起嬉鬧。可是隨著張愛玲日漸長大,她愈發厭惡自己這個柔弱、懦弱的弟弟,並且刻意與他生疏。而姑姑的偏心則表現的更明顯,張愛玲每次到姑姑家時,姑姑總會笑臉相迎,並留她吃飯,然而張子靜若是去了,連一句挽留的話都不會有。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愛玲和姑姑張茂淵

就連繼母也是深諳此道的,她起初覺得張子靜作為家中獨子會是自己的威脅,然而很快她便發現張愛玲才是家中更受寵的那個,於是她刻意討好張愛玲,卻對張子靜冷言冷語。

對於這些不公平的待遇,張子靜當然會憤怒,他逃課、不聽話、忤逆父母,可是換回來的總是張廷重的毒打,久而久之,張子靜便習慣了,這便是所謂的逆來順受。

張愛玲總覺得自己的弟弟沒有志氣,然而張子靜並非是毫無夢想的。在抗日時期,張子靜與同學一起合辦了期刊,不過在當時報刊眾多,要想脫穎而出需要有著名的作家和好文章。當時張愛玲已經十分出名,而同學們都知道張子靜是張愛玲的親弟弟,因此同學們都拜託張子靜去請求自己的姐姐,讓她投稿在他們所創辦的月刊上。在他們看來,如此簡單的事情,姐姐怎麼會不幫弟弟呢,然而張子靜卻只是面帶苦澀,他架不住同學們的央求,找到姐姐。張愛玲斷然拒絕,張子靜沒有意外,只有失望,畢竟,有些事情就算知道答案,當結局出來的那一刻,仍是會不可避免的讓人傷心。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子靜的父親張志沂(左二),母親黃素瓊(右二)

黃素瓊的偏心是不加掩飾的,在張愛玲受不了繼母之後,她離開張家,來到母親這裡,黃素瓊欣然接受,然而等張子靜也從張家離開的時候,黃素瓊卻以自己撫養不起為由拒絕了,張子靜只能悻悻然的回到張家。黃素瓊本來因為張愛玲不斷的索取而厭煩,張愛玲能夠感覺到,她在《私語》中坦言道:“可是後來,在她的窘境中三天兩天伸手問她拿錢,為她的脾氣磨難著,為自己的忘恩負義磨難著,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的毀了我的愛。”然而在黃素瓊去世後,她還是將所有財產留給了女兒,至於經濟窘迫的兒子,她只留下一間十幾平米的小屋子,她不會想到,這竟是張子靜一生僅有的財產。

張子靜後來在鄉下教書,他的家庭本來是富裕的,但是由於父親愈發沉迷吸食鴉片,因而張子靜也非常窘迫。張子靜不是厚臉皮的人,他雖然貧苦,但也不想去麻煩出名的姐姐,更何況姐姐連見他一面都不願。只是在張子靜到了成家的時候,他看著自己微薄的工資和狹小的小屋,便覺得實在不行,於是寄信給自己的姐姐,希望她接濟則個。然而張愛玲卻回信說:“傳說我發了財,又有一說是赤貧。其實我勉強夠過,等以後大陸再開放了些,你會知道這都是實話。沒能力幫你的忙,是真覺得慚愧。”張愛玲說自己沒錢,但是據知情人透露,張愛玲手中的積蓄其實不少。

不過張子靜倒也沒有怨憤,或者說他早已經習慣親人對待他的涼薄,他在自述中說道:“我瞭解她的個性和晚年生活的難處,對她只有想念,沒有抱怨。”

他出身大戶人家卻是爹不疼娘不愛,親姐姐去世後遺產也給了別人

張子靜(右一)晚年生活照

1995年張愛玲去世,她寫下遺囑,將自己的財產全部贈給朋友。張子靜得知之後非常平靜,已經七十多歲的他沒有過多的想法,他只是有些懷念過去的日子,又有些害怕那時的打罵。兩年之後,張子靜去世。這位孤獨的老人,沒有得到過任何一位親人的關愛,最關心他的居然是勢力的傭人,他的人生,就好像每次到姑姑家時姑姑冷眼關門時的寂寞與孤獨。張子靜走了,好像從來沒有來過。

參考資料:

《張愛玲評說六十年》

《私語》張愛玲

《弟弟眼中的張愛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