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小家庭 關懷大社會——評《一諾的家風》

文學 小說 農業 三農 光明網 2017-06-15

【讀書者說】

作者:劉秀娟 系青年評論家、中國作家網主編

評論家胡平曾有一個論斷,大意是,現在很多長篇小說的問題,不在於題材,也不在於語言,而是不能提供價值觀和世界觀。

讀到孫衛衛的新作長篇小說《一諾的家風》,便想起胡平的觀點,它確實清晰地傳遞了一種價值觀和道德感,在當下的兒童小說中表現出一種“新質”。這種新,是“返本開新”,是它自覺避開討巧的題材和風格,而擔起關於“道德”的“笨拙”主題,探討在當下生活中如何恪守誠信、利他、自強、堅韌等道德品格。

為了給妹妹唐一言治病,唐一諾一家從鄉下投奔在城裡打工的爸爸,父母辛苦地工作,兄妹倆認真地上學,一家人雖然艱辛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盼望著早日湊足妹妹的手術費。支撐這份幸福的,是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親密力量,使得這個租住在城中村的小家,充滿溫暖與希望,在周遭的雜亂中守住它的安穩與潔淨。小說的主人公是唐一諾,經由這個男孩,小說詳略得當地描寫了一家人,包括留在鄉下的爺爺奶奶和姑姑,讓我們感到這個家庭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不但有血緣,還有一種共同的價值觀,一種強大的精神的根脈。

就故事本身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典型的、具有悲劇色彩的鄉下人進城的故事。爺爺因被欺騙而無緣大學;爸爸因為“戶口”問題即便工作努力也無法解決“編制”問題;媽媽為了給女兒治病離開了心愛的校園,這個女兒是婆婆抱回來的棄嬰,後又診斷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好容易養大了,感情上也分不開了,親生母親又來相認;唐一諾有打乒乓球的天賦卻沒錢進特訓班……但是,恰恰相反,小說並不以“悲憫的情懷”讓人物滑向悲劇的深淵,而是以崇敬的態度寫出了他們身上那種自救的力量。於是,所有的艱難困境都只是要去克服的“外部”困難,而不是生活的潰敗和精神的困頓,他們內心的秩序從來不亂,這種力量來源於這個家庭良好的“家風”,這“家風”的背後,是中國鄉土社會乃至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支撐。

小說立足小家庭,關懷的卻是大社會。最近二三十年的人口流動,給鄉村兒童帶來了兩種特別普遍的處境,一是留守鄉村,二是隨父母進城,這也是兒童文學所面臨的新課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作家關注它、書寫它。孫衛衛在自身經驗和長期的觀察與思考中,把握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一個進城的家庭如何在“家風”的支撐下渡過難關,不但不是被動地適應新生活,而且給身邊的人帶來力量,這種力量並不是什麼特別新異的思維方式或者創造力,而是人們都熟知、都認可卻又敬而遠之的道德品格。

《一諾的家風》樹立起的道德座標,沒有天然的道德優越感。孫衛衛的心態極其平和、公正。貧窮與富貴不是道德評判的尺度,小說沒有絲毫的“仇富”心理,或者刻意將窮富對立,將城鄉對立,沒有在讚賞唐家的同時去貶低富裕的家庭。唐家人對農村懷著深深的眷戀,但是對大城市也滿心向往,享受城市的優越和機遇。也許大多數的家庭並不能如此美好、如此堅固,但是我們不能否定這種力量的存在,甚至要有意識地呼籲這種家庭氛圍的營造。家庭是一個孩子,也是每個成人,最重要的根基。

《一諾的家風》是部主題明確的小說,可以說是孫衛衛對之前創作的超越,他自覺跳出《班長上臺》、“熊小雄成長記”等系列生活故事的“舒適區”,向著難度更高的長篇敘事攀進,主題更加嚴正宏大,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更為廣闊。

《一諾的家風》 孫衛衛 著 希望出版社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13日 16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