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永流傳,要感謝這四個人

今天,能讀到那麼美的唐詩,是種幸福。中國古典文學從詩經楚辭開始,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最愛的還是唐詩。

每當被紅塵俗世煩擾得不行的時候,讀一首唐詩,身心靈立馬就被帶到了另一個世界。那是一處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地方,那裡可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對唐詩的作者有著深深的佩服,深深的感激。感謝他們寫下那麼美的句子,跨越了千古,來到了我們身邊。感慨,漢字都識得,為什麼那些偉大的詩人能妙手偶得之,我卻苦思而不得。

對詩人懷著深深的敬意的時候,也會想到,是誰花費了畢生的心力,把這麼多美好的詩篇聚集在了一起?是怎樣的一群人一棒接一棒的傳遞,把這珍貴的唐詩一路保存傳承了下來?

再好的作品,再卓越的成果,若沒能好好保管,沒能歷代珍視相傳,終會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經一千三百多年,如果不是有人苦心收集,整理編纂,如果不是有人在背後默默地一路保護,今天的我們,如何能看到這偉大的全唐詩,如何能讓經典永流傳?

唐詩得以永流傳,我們真的要感謝四個人。

第一個,是明朝時期的胡震亨。胡老是明代的文學家、藏書家。他29歲中舉,當過知縣、知州。後來厭倦了官場,辭官回家,一門心思研究自己最愛的唐詩。那個時候,據說關於唐詩最全的集子是《唐詩紀》。胡老對這套書卻不甚滿意,說是連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的詩都沒收入,差評。他於是立下志願,要親自編纂一部更全更好的唐詩全集。說幹就幹,這時候,胡老已經是56歲,將近耳順之年了。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胡老不但有信心有決心,還有實力。他家裡藏書萬卷,藏書閣名為“好古樓”,尤其愛蒐集文學、圖集類書籍,胡老本人更是學識淵博。當一個人,想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幹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幫助他。歷經10年的辛勤編纂,在胡老66歲的時候,終於完成了這部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鉅著《唐音統籤》。這部唐詩集子共1033卷,收錄了當時最完整的唐代和五代詩,尤其是肯定了中唐和晚唐時期的唐詩作品。而在之前的唐詩研究者,更為推崇的是盛唐詩歌。

雖然,歷史上對胡老沒有一篇完整的傳記介紹,但是他對唐詩永流傳事業的重大貢獻,在唐詩研究編纂者的專家領域裡,卻永遠都是大腕級的存在。

第二個,是明末清初的錢謙益,他與吳偉業、龔鼎孳並稱清初“江左三大家”。錢謙益的人品歷來不受人待見,他在明朝萬曆年間考取了一甲三名進士,還擔任過禮部尚書這樣的高官,但是在明朝亡國的時候,他歸降了清廷,又繼續做官,為人所不齒。晚年,他還參與到反清復明的運動中,性格可以說是相當不穩定了。也因為他人生中的重大汙點,導致後人對他“以人廢言”,把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也一併的漠視和否認。

然而,隨著時間的變遷,人品歸人品,學術歸學術。錢謙益在文學上的成就,在清初文學風氣的引領和對唐詩上的深入研究,終究得到了專業領域學者們的認可。他當年編纂的唐詩書稿有數百卷,在即將散逸殆盡的時候,幸運地迎來了第三個人的接棒,這才得以把唐詩永流傳的事業順利地傳承下去。

這第三個人,就是季振宜。季振宜是清初順治年間的進士,17歲中舉人,18歲中進士,妥妥的學霸一枚。他和前面兩位大咖一樣,都是著名的藏書家。而季振宜青出於藍勝於藍,他除了做官外,還經營鹽業,所以有豐厚的經濟物質基礎,讓他可以全國各地的買書。他不但蒐集書籍,還蒐集字畫,國寶級的字畫《富春山居圖》就在他家。

這樣一個有實力的學霸,決心全力以赴編纂唐詩集,那必是馬到功成的。十年過去了,季振宜終於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編纂了717卷《唐詩》。而他,大概是功德圓滿、了無遺憾了,在詩集編纂完成的第二年,就因病與世長辭。

第四個人,唐詩集大成的關鍵人物出場了。他,就是聲名赫赫的康熙大帝玄燁。康熙皇帝是個做大事的人,做什麼都是大手筆。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功蓋千秋的偉業。他是個文學愛好者,尤其酷愛唐詩。當國家力量都出動了,唐詩的編纂定稿,穩了。

康熙皇帝指派江寧織造曹寅,全面負責全唐詩的編纂。那時候,胡震亨的《唐音統籤》和季振宜的《唐詩》都歸攏到了康熙老爺子的手裡。在前人總結的基礎上,再匯聚當朝十位飽讀詩書的翰林官的集體心血,只用了一年時間,曹寅就向康熙皇帝交出了完滿的答卷。

《全唐詩》,收錄詩歌49800餘首,收錄作者2200多人,共900卷。300年間的大唐詩作,終於在康熙一朝全面彙總完成。

這對康熙來說,可能只是他眾多豐功偉績中的之一。但在中國文學史上,在唐詩永流傳的事業上,卻是多麼偉大的一筆。

因為這4個人,現在的我們,才能穿越千年的時空,感受到大唐詩歌的魅力。當讀到“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彷彿,那些逝去的詩人,就隔著那一輪明月,在夜空的另一邊,與我們遙遙相望。

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是相通的。吟誦著詩句,我們想象著作者當時的心情;透過這千古的文字,我知道,那些詩句,正是我當下心情的,寫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