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永州故事」解惑東安兩座“吳公塔”

文物 佛教 乾隆 建築 佛像 金牌主持陳瑜 2018-12-17

【講述永州故事】解惑東安兩座“吳公塔”

前往東安縣城,你就會遠眺一座高聳的塔,這是縣城的一座新景觀,標明“吳公塔”,很多人不明為何命名“吳公塔”。也不明東安縣為何要興建這座塔?

「講述永州故事」解惑東安兩座“吳公塔”

「講述永州故事」解惑東安兩座“吳公塔”

塔,原指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磚石等建造成的建築物,後來又泛指於佛陀生處、成道處、轉法輪處、般涅盤處,乃至安置諸佛菩薩像、佛陀足跡、祖師高僧遺骨等,而以土、石、磚、木等築成的建築物。目前縣城之塔與佛教無關,是紫溪鎮的“吳公塔”的仿製品。

吳公塔位於東安縣紫溪市鎮東側紫水河畔的玉色懸崖上,對岸有象鼻山和唐帽山,遠觀兩山山貌,峰巒起伏,形似二龍戲水。紫溪鎮是東安縣老址。自宋雍熙元年(984)至民國36年(1947),縣城都在紫溪。清乾隆十四年(1749)冬,時任東安知縣吳德潤主持,在縣城邊建造這座塔。起初取名叫“回隆塔”,希望此塔能開啟一方文運,“回澗紫水文光射”,主要是起教化作用的,與佛教無關。不料塔還沒建好,這位為官清廉、善斷訟事的人民好縣長吳公就調走了,建塔工程停了下來。續任縣令荊道乾是個為政為人都很正直的厚道人,接著建這轉風水、得民心的塔。歷時三年,於乾隆十七年(1752)竣工。荊道乾並未貪天功為己有,為紀念前任縣長的功績,把這塔命名為“吳公塔”。 據清光緒 《東安縣誌》記載:“知縣吳德潤與荊道乾先造浮圖,塔建成後,民眾將此塔以‘吳公’命名,以示紀念。”

「講述永州故事」解惑東安兩座“吳公塔”

「講述永州故事」解惑東安兩座“吳公塔”

「講述永州故事」解惑東安兩座“吳公塔”

「講述永州故事」解惑東安兩座“吳公塔”

塔建成後,荊縣長還邀請當地的文人雅士開了個主題詩會,圍繞這座塔吟詩作對,寫了很多好詩,請人刻在石碑上立於塔內,也算是此塔對繁榮當地文化事業作出的第一樁貢獻。

吳公塔為七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建築,塔形奇特,建造嚴謹,通高28米,底座直徑11米。外觀八面七級,內實五層,每層有八門,塔內有石級可旋而上,直至塔頂。底層正門上方刻“吳公塔”。側門刻有“豔爽”字樣,塔內空間每層八面八角,頂為藻井。第一層內有供佛像的壁龕。第一、二、四、六層設塔平座,周圍砌有青條石迴廊,可供遊人憑欄遠眺;第三、五、七層設腰簷。平座、腰簷以青石板為主,簷角略翹。第五層壁上嵌有石刻4方,其中有2塊分別鐫刻吳德潤與荊道乾的詠塔絕句一首:一峰高豎紫水邊,紫水長天一色妍;即看紫雲天際現,他年青紫羨聯翩。”第五層中間立一八角塔柱,穿過第六層,與塔頂相連,以支撐塔剎。塔頂履缽、相輪亦為青石所築,雕刻精細,形象生動,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人們站立塔頂,看古城雄姿,紫水奔騰,如畫風景,盡收眼底。

吳公塔堅實牢固,雖歷經風雨,並無損壞,全塔保存完好。吳公塔古稱“塔峰插漢”,是紫溪市的“清溪第一景”。登塔極目,數十里風光,盡收眼底,最為壯觀。198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立於塔頂,眺望小鎮的人影交織,遠望山川的恬靜閒適,喜聞紫水的潺潺鳴琴,感受清風的拂面舒爽,淨心靈之雜念,融自然之懷抱。迷醉於此,忘乎所以然也!曾有人撰文抒懷《吳公塔· 登高抒才》:“ 古塔巍峨入碧空,八面玲瓏。拾階登頂憑空眺,疊翠巒,霧繞群峰。昔張飛嶺上,鼓角煙烽。清梅煮酒,子安抒才,俱往矣。

風流騷客隨江去!紫水東逝,幾番風雨終不摧,俯蒼龍,馳騁如風。今吳公塔頂,登高作詞。一蓑煙雨,長風破浪,成人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