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澳門“三大家族”,馬志達講述別樣追夢故事:接線、泊車和掃街'

""出身澳門“三大家族”,馬志達講述別樣追夢故事:接線、泊車和掃街

在澳門,提起“三大家族”,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澳門中華總商會永遠會長馬萬祺為代表的“馬氏家族”,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代表的“何氏家族”,現任澳門特首崔世安代表的“崔氏家族”,對澳門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篇故事的主人公——東西匯(橫琴)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志達,就是馬萬祺先生之孫,名副其實的“馬氏家族”第三代。

含著“金湯匙”出生,頂著名門望族的光環,卻從未坐享其成。如今,在與澳門一江之隔的珠海橫琴,憑藉著祖輩傳承的經商智慧、自身腳踏實地的闖勁,馬志達和他傾力打造的東西匯文藝廣場,正嶄露頭角,冉冉而升。

走南闖北

“爺爺是我們馬家的標杆”

五年前,新華社一則“著名愛國人士,澳門工商界知名人士,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馬萬祺,於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的消息,讓這位澳門政商界名人再次走入公眾視野。

馬老的一生頗為傳奇,早年就積極投身愛國事業,為支持內地抗戰、支持國家建設多方奔走。改革開放初期,他多次向中央建議要發動僑胞力量投資建設祖國,同時也利用自己在港澳僑界的聲譽,一邊不遺餘力地向港澳同胞和外商宣傳改革開放政策,一邊身體力行率先在內地進行投資建設。

如今,斯人已遠,但馬老的愛國基因和經商智慧卻在其子孫身上綿延傳承。

“爺爺是我們馬家的標杆。可以說我的創業選擇,很大程度上受到爺爺的教育和影響。”時至今日,每每提及,馬志達始終不忘對爺爺表達緬懷與敬意。

作為馬氏家族第二代“掌舵人”馬有禮的兒子,聰敏好學的馬志達從小深得馬萬祺的喜愛,跟著爺爺走南闖北,目睹了爺爺在內地參與改革開放的種種事蹟。

在馬志達的印象中,爺爺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他記得爺爺曾說“真正為國家、為社會做事就是最大的商機。”後來,這句話成了他的座右銘,潛移默化中雕琢著他的人生軌跡。

"出身澳門“三大家族”,馬志達講述別樣追夢故事:接線、泊車和掃街

在澳門,提起“三大家族”,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澳門中華總商會永遠會長馬萬祺為代表的“馬氏家族”,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代表的“何氏家族”,現任澳門特首崔世安代表的“崔氏家族”,對澳門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篇故事的主人公——東西匯(橫琴)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志達,就是馬萬祺先生之孫,名副其實的“馬氏家族”第三代。

含著“金湯匙”出生,頂著名門望族的光環,卻從未坐享其成。如今,在與澳門一江之隔的珠海橫琴,憑藉著祖輩傳承的經商智慧、自身腳踏實地的闖勁,馬志達和他傾力打造的東西匯文藝廣場,正嶄露頭角,冉冉而升。

走南闖北

“爺爺是我們馬家的標杆”

五年前,新華社一則“著名愛國人士,澳門工商界知名人士,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馬萬祺,於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的消息,讓這位澳門政商界名人再次走入公眾視野。

馬老的一生頗為傳奇,早年就積極投身愛國事業,為支持內地抗戰、支持國家建設多方奔走。改革開放初期,他多次向中央建議要發動僑胞力量投資建設祖國,同時也利用自己在港澳僑界的聲譽,一邊不遺餘力地向港澳同胞和外商宣傳改革開放政策,一邊身體力行率先在內地進行投資建設。

如今,斯人已遠,但馬老的愛國基因和經商智慧卻在其子孫身上綿延傳承。

“爺爺是我們馬家的標杆。可以說我的創業選擇,很大程度上受到爺爺的教育和影響。”時至今日,每每提及,馬志達始終不忘對爺爺表達緬懷與敬意。

作為馬氏家族第二代“掌舵人”馬有禮的兒子,聰敏好學的馬志達從小深得馬萬祺的喜愛,跟著爺爺走南闖北,目睹了爺爺在內地參與改革開放的種種事蹟。

在馬志達的印象中,爺爺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他記得爺爺曾說“真正為國家、為社會做事就是最大的商機。”後來,這句話成了他的座右銘,潛移默化中雕琢著他的人生軌跡。

出身澳門“三大家族”,馬志達講述別樣追夢故事:接線、泊車和掃街

“很難說我因為某一件事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但是他把自己對國家、社會的這種責任感放到了我們身上,這是比經濟上的傳承更為重要的。”馬志達說。

儘管出身自帶光環,馬志達的事業起步卻跟普通人一樣幾經波折。回過頭看,他笑著把自己的創業經歷形容為“接線、泊車和掃街”。

1998年,馬志達從加拿大留學歸來,第一份工作就是當澳門航空的接線員。雖然只是個小小接線員,馬志達卻幹得踏實認真。夏秋季節遭遇颱風,航班總是誤點,有時候客人打電話過來本想投訴質問,卻在他一陣好言好語解釋安撫下,很快就沒了脾氣。馬志達笑著說,這份工作不僅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更是一次難得的磨練。

“泊車”又是另一種體驗。當時,父親馬有禮專營了澳門所有街道路面的停車場生意。初出茅廬的馬志達,每天的工作就是引導過往車輛入位泊車、協助車主繳費……單調而瑣碎。但以一己之力保障車輛停放安全,他依然為自己感到些許自豪。

“我還試過掃街。”馬志達繼續回憶。

原來,他口中的“掃街”是2003年左右在廣州開環衛清潔公司的經歷,這也是馬志達在內地的首次創業,但遺憾的是公司沒能維繫多長時間。後來他又打算做橘紅生意,為此還專門到茂名當地考察橘紅種植環境,但同樣鎩羽而歸。

雖然過往波折重重,但在馬志達看來,正是這些經歷不斷充實著他的閱歷和見識。“人生應該要豐富一點,什麼都要嘗試。”

東西交匯

“橫琴是一塊創業的天地”

“爺爺很有儒風,每逢興起便會吟詩題字。”馬志達告訴記者,馬萬祺晚年時留給他許多字畫,他都當作寶貝收藏,至今時常拿出來觀看、品味。

耳濡目染之下,馬志達對文化創意產業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聰明的他更是瞄準了在橫琴發展文創的商機,“文創是橫琴的缺口,澳門很多青年也想往這方面發展。”

其實,馬志達想進軍橫琴的念頭,早在十餘年前就有了,“以前經常來橫琴吃蠔,覺得這塊地位置很不錯。”但想法真正成為現實,還是近幾年的事情。

2015年,廣東自貿區珠海橫琴片區正式掛牌,並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重點培育板塊,這與馬志達長期致力的文化藝術創意及推動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事業不謀而合。次年,馬志達的“東西匯文藝廣場”項目,成為澳門特區政府推薦入駐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的首批33個重點項目之一。

"出身澳門“三大家族”,馬志達講述別樣追夢故事:接線、泊車和掃街

在澳門,提起“三大家族”,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澳門中華總商會永遠會長馬萬祺為代表的“馬氏家族”,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代表的“何氏家族”,現任澳門特首崔世安代表的“崔氏家族”,對澳門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篇故事的主人公——東西匯(橫琴)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志達,就是馬萬祺先生之孫,名副其實的“馬氏家族”第三代。

含著“金湯匙”出生,頂著名門望族的光環,卻從未坐享其成。如今,在與澳門一江之隔的珠海橫琴,憑藉著祖輩傳承的經商智慧、自身腳踏實地的闖勁,馬志達和他傾力打造的東西匯文藝廣場,正嶄露頭角,冉冉而升。

走南闖北

“爺爺是我們馬家的標杆”

五年前,新華社一則“著名愛國人士,澳門工商界知名人士,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馬萬祺,於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的消息,讓這位澳門政商界名人再次走入公眾視野。

馬老的一生頗為傳奇,早年就積極投身愛國事業,為支持內地抗戰、支持國家建設多方奔走。改革開放初期,他多次向中央建議要發動僑胞力量投資建設祖國,同時也利用自己在港澳僑界的聲譽,一邊不遺餘力地向港澳同胞和外商宣傳改革開放政策,一邊身體力行率先在內地進行投資建設。

如今,斯人已遠,但馬老的愛國基因和經商智慧卻在其子孫身上綿延傳承。

“爺爺是我們馬家的標杆。可以說我的創業選擇,很大程度上受到爺爺的教育和影響。”時至今日,每每提及,馬志達始終不忘對爺爺表達緬懷與敬意。

作為馬氏家族第二代“掌舵人”馬有禮的兒子,聰敏好學的馬志達從小深得馬萬祺的喜愛,跟著爺爺走南闖北,目睹了爺爺在內地參與改革開放的種種事蹟。

在馬志達的印象中,爺爺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他記得爺爺曾說“真正為國家、為社會做事就是最大的商機。”後來,這句話成了他的座右銘,潛移默化中雕琢著他的人生軌跡。

出身澳門“三大家族”,馬志達講述別樣追夢故事:接線、泊車和掃街

“很難說我因為某一件事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但是他把自己對國家、社會的這種責任感放到了我們身上,這是比經濟上的傳承更為重要的。”馬志達說。

儘管出身自帶光環,馬志達的事業起步卻跟普通人一樣幾經波折。回過頭看,他笑著把自己的創業經歷形容為“接線、泊車和掃街”。

1998年,馬志達從加拿大留學歸來,第一份工作就是當澳門航空的接線員。雖然只是個小小接線員,馬志達卻幹得踏實認真。夏秋季節遭遇颱風,航班總是誤點,有時候客人打電話過來本想投訴質問,卻在他一陣好言好語解釋安撫下,很快就沒了脾氣。馬志達笑著說,這份工作不僅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更是一次難得的磨練。

“泊車”又是另一種體驗。當時,父親馬有禮專營了澳門所有街道路面的停車場生意。初出茅廬的馬志達,每天的工作就是引導過往車輛入位泊車、協助車主繳費……單調而瑣碎。但以一己之力保障車輛停放安全,他依然為自己感到些許自豪。

“我還試過掃街。”馬志達繼續回憶。

原來,他口中的“掃街”是2003年左右在廣州開環衛清潔公司的經歷,這也是馬志達在內地的首次創業,但遺憾的是公司沒能維繫多長時間。後來他又打算做橘紅生意,為此還專門到茂名當地考察橘紅種植環境,但同樣鎩羽而歸。

雖然過往波折重重,但在馬志達看來,正是這些經歷不斷充實著他的閱歷和見識。“人生應該要豐富一點,什麼都要嘗試。”

東西交匯

“橫琴是一塊創業的天地”

“爺爺很有儒風,每逢興起便會吟詩題字。”馬志達告訴記者,馬萬祺晚年時留給他許多字畫,他都當作寶貝收藏,至今時常拿出來觀看、品味。

耳濡目染之下,馬志達對文化創意產業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聰明的他更是瞄準了在橫琴發展文創的商機,“文創是橫琴的缺口,澳門很多青年也想往這方面發展。”

其實,馬志達想進軍橫琴的念頭,早在十餘年前就有了,“以前經常來橫琴吃蠔,覺得這塊地位置很不錯。”但想法真正成為現實,還是近幾年的事情。

2015年,廣東自貿區珠海橫琴片區正式掛牌,並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重點培育板塊,這與馬志達長期致力的文化藝術創意及推動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事業不謀而合。次年,馬志達的“東西匯文藝廣場”項目,成為澳門特區政府推薦入駐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的首批33個重點項目之一。

出身澳門“三大家族”,馬志達講述別樣追夢故事:接線、泊車和掃街

這對馬志達來說,是“從零開始的機會”。的確,搭建辦公樓、通水供電,樣樣從零開始;內地的法律法規和工作方法也與澳門大不同,適應著實不易。

所幸,橫琴新區管委會為澳門投資者提供了諸多支持,還專門設置了澳門事務局,對口解決後者在項目落地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以前在內地做生意,光是商事登記就要跑很多地方。而現在是“一站式”服務,企業有什麼需求,這裡都能獲得全方位的服務。”對比之下,馬志達很是欣慰。

“橫琴是一塊創業的天地。只要你能想到的,國家可以支持的,他們都會全力支持。”無論是澳大橫琴校區的設立、單牌車政策的放寬還是澳門蓮花口岸的搬遷,在來橫琴的兩年多時間裡,他一直真切地感受到國家對琴澳合作的支持。

“這個波浪形建築是3D全息劇場,這是一條龍形商業步行街,這是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在東西匯(橫琴)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西匯”)的辦公區域,馬志達一邊指著牆上的巨型效果圖,一邊對記者暢談東西匯的未來。

“東西匯”寓意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匯合。在馬志達的願景中,這應該是個依託琴澳兩地資源,集文創會展、旅遊休閒、文化藝術、青創基地、高端酒店等為一體的東西方優秀文化交流融合新平臺。

“我們正與國內外著名的音樂製作人合作,打造包含澳門元素的大型音樂劇,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馬志達說。眼下,項目尚在緊鑼密鼓的基建施工階段,他期待,未來亮相東西匯的這場極具澳門特色的沉浸式演出,將帶給遊客獨一無二的體驗。

事實上,落子橫琴只是第一步,馬志達著眼的是大灣區整盤棋。

除了在文創領域打造東西匯平臺外,在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領域,他也有所規劃。“我們會利用澳門資源,參與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園區等,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我們的投資公司還成為了廣東省首家澳資QFLP私募股權投資試點企業,可以為大灣區的基礎設施項目、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提供金融服務。”

不管在哪個領域,他始終牢記爺爺的教誨:關注民生。“從爺爺那代開始,我們家就做了很多民生工程,比如澳門的廉租房、填海造陸工程等。公司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希望可以幫到其他人。”馬志達誠懇地說。

青年創業

“做生意就像拍拖,要把內心的想法告訴別人”

翻開馬志達的名片,澳門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主任、北京青聯副主席等,是他的另一重身份。他常帶領澳門有志青年到內地參訪、交流,促進兩地青年的思維碰撞、創意迸發。

採訪中,談及澳門青年在內地創新創業,他兩次將這個過程形容為“拍拖”,言語中透著坦率與真誠。

“做生意就像拍拖一樣。”這是個頗有趣的比喻。馬志達接著解釋,“一來,信息越公開越容易挑選適合自己的;二來,雙方坦誠交流,才能長期共同發展,你得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告訴別人,想要做什麼,遇到什麼困難,需要什麼幫助。”

作為“過來人”,馬志達對澳門青年的創業環境再熟悉不過,也有著敏銳的危機意識。在他看來,澳門起薪高,找工作容易,但要再上個臺階卻很難,澳門青年若想打破自身職業的“天花板”,就別安於現狀,應該跳出“舒適圈”,努力嘗試一下在內地創業。

"出身澳門“三大家族”,馬志達講述別樣追夢故事:接線、泊車和掃街

在澳門,提起“三大家族”,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澳門中華總商會永遠會長馬萬祺為代表的“馬氏家族”,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代表的“何氏家族”,現任澳門特首崔世安代表的“崔氏家族”,對澳門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篇故事的主人公——東西匯(橫琴)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志達,就是馬萬祺先生之孫,名副其實的“馬氏家族”第三代。

含著“金湯匙”出生,頂著名門望族的光環,卻從未坐享其成。如今,在與澳門一江之隔的珠海橫琴,憑藉著祖輩傳承的經商智慧、自身腳踏實地的闖勁,馬志達和他傾力打造的東西匯文藝廣場,正嶄露頭角,冉冉而升。

走南闖北

“爺爺是我們馬家的標杆”

五年前,新華社一則“著名愛國人士,澳門工商界知名人士,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馬萬祺,於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的消息,讓這位澳門政商界名人再次走入公眾視野。

馬老的一生頗為傳奇,早年就積極投身愛國事業,為支持內地抗戰、支持國家建設多方奔走。改革開放初期,他多次向中央建議要發動僑胞力量投資建設祖國,同時也利用自己在港澳僑界的聲譽,一邊不遺餘力地向港澳同胞和外商宣傳改革開放政策,一邊身體力行率先在內地進行投資建設。

如今,斯人已遠,但馬老的愛國基因和經商智慧卻在其子孫身上綿延傳承。

“爺爺是我們馬家的標杆。可以說我的創業選擇,很大程度上受到爺爺的教育和影響。”時至今日,每每提及,馬志達始終不忘對爺爺表達緬懷與敬意。

作為馬氏家族第二代“掌舵人”馬有禮的兒子,聰敏好學的馬志達從小深得馬萬祺的喜愛,跟著爺爺走南闖北,目睹了爺爺在內地參與改革開放的種種事蹟。

在馬志達的印象中,爺爺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他記得爺爺曾說“真正為國家、為社會做事就是最大的商機。”後來,這句話成了他的座右銘,潛移默化中雕琢著他的人生軌跡。

出身澳門“三大家族”,馬志達講述別樣追夢故事:接線、泊車和掃街

“很難說我因為某一件事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但是他把自己對國家、社會的這種責任感放到了我們身上,這是比經濟上的傳承更為重要的。”馬志達說。

儘管出身自帶光環,馬志達的事業起步卻跟普通人一樣幾經波折。回過頭看,他笑著把自己的創業經歷形容為“接線、泊車和掃街”。

1998年,馬志達從加拿大留學歸來,第一份工作就是當澳門航空的接線員。雖然只是個小小接線員,馬志達卻幹得踏實認真。夏秋季節遭遇颱風,航班總是誤點,有時候客人打電話過來本想投訴質問,卻在他一陣好言好語解釋安撫下,很快就沒了脾氣。馬志達笑著說,這份工作不僅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更是一次難得的磨練。

“泊車”又是另一種體驗。當時,父親馬有禮專營了澳門所有街道路面的停車場生意。初出茅廬的馬志達,每天的工作就是引導過往車輛入位泊車、協助車主繳費……單調而瑣碎。但以一己之力保障車輛停放安全,他依然為自己感到些許自豪。

“我還試過掃街。”馬志達繼續回憶。

原來,他口中的“掃街”是2003年左右在廣州開環衛清潔公司的經歷,這也是馬志達在內地的首次創業,但遺憾的是公司沒能維繫多長時間。後來他又打算做橘紅生意,為此還專門到茂名當地考察橘紅種植環境,但同樣鎩羽而歸。

雖然過往波折重重,但在馬志達看來,正是這些經歷不斷充實著他的閱歷和見識。“人生應該要豐富一點,什麼都要嘗試。”

東西交匯

“橫琴是一塊創業的天地”

“爺爺很有儒風,每逢興起便會吟詩題字。”馬志達告訴記者,馬萬祺晚年時留給他許多字畫,他都當作寶貝收藏,至今時常拿出來觀看、品味。

耳濡目染之下,馬志達對文化創意產業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聰明的他更是瞄準了在橫琴發展文創的商機,“文創是橫琴的缺口,澳門很多青年也想往這方面發展。”

其實,馬志達想進軍橫琴的念頭,早在十餘年前就有了,“以前經常來橫琴吃蠔,覺得這塊地位置很不錯。”但想法真正成為現實,還是近幾年的事情。

2015年,廣東自貿區珠海橫琴片區正式掛牌,並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重點培育板塊,這與馬志達長期致力的文化藝術創意及推動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事業不謀而合。次年,馬志達的“東西匯文藝廣場”項目,成為澳門特區政府推薦入駐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的首批33個重點項目之一。

出身澳門“三大家族”,馬志達講述別樣追夢故事:接線、泊車和掃街

這對馬志達來說,是“從零開始的機會”。的確,搭建辦公樓、通水供電,樣樣從零開始;內地的法律法規和工作方法也與澳門大不同,適應著實不易。

所幸,橫琴新區管委會為澳門投資者提供了諸多支持,還專門設置了澳門事務局,對口解決後者在項目落地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以前在內地做生意,光是商事登記就要跑很多地方。而現在是“一站式”服務,企業有什麼需求,這裡都能獲得全方位的服務。”對比之下,馬志達很是欣慰。

“橫琴是一塊創業的天地。只要你能想到的,國家可以支持的,他們都會全力支持。”無論是澳大橫琴校區的設立、單牌車政策的放寬還是澳門蓮花口岸的搬遷,在來橫琴的兩年多時間裡,他一直真切地感受到國家對琴澳合作的支持。

“這個波浪形建築是3D全息劇場,這是一條龍形商業步行街,這是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在東西匯(橫琴)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西匯”)的辦公區域,馬志達一邊指著牆上的巨型效果圖,一邊對記者暢談東西匯的未來。

“東西匯”寓意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匯合。在馬志達的願景中,這應該是個依託琴澳兩地資源,集文創會展、旅遊休閒、文化藝術、青創基地、高端酒店等為一體的東西方優秀文化交流融合新平臺。

“我們正與國內外著名的音樂製作人合作,打造包含澳門元素的大型音樂劇,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馬志達說。眼下,項目尚在緊鑼密鼓的基建施工階段,他期待,未來亮相東西匯的這場極具澳門特色的沉浸式演出,將帶給遊客獨一無二的體驗。

事實上,落子橫琴只是第一步,馬志達著眼的是大灣區整盤棋。

除了在文創領域打造東西匯平臺外,在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領域,他也有所規劃。“我們會利用澳門資源,參與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園區等,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我們的投資公司還成為了廣東省首家澳資QFLP私募股權投資試點企業,可以為大灣區的基礎設施項目、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提供金融服務。”

不管在哪個領域,他始終牢記爺爺的教誨:關注民生。“從爺爺那代開始,我們家就做了很多民生工程,比如澳門的廉租房、填海造陸工程等。公司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希望可以幫到其他人。”馬志達誠懇地說。

青年創業

“做生意就像拍拖,要把內心的想法告訴別人”

翻開馬志達的名片,澳門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主任、北京青聯副主席等,是他的另一重身份。他常帶領澳門有志青年到內地參訪、交流,促進兩地青年的思維碰撞、創意迸發。

採訪中,談及澳門青年在內地創新創業,他兩次將這個過程形容為“拍拖”,言語中透著坦率與真誠。

“做生意就像拍拖一樣。”這是個頗有趣的比喻。馬志達接著解釋,“一來,信息越公開越容易挑選適合自己的;二來,雙方坦誠交流,才能長期共同發展,你得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告訴別人,想要做什麼,遇到什麼困難,需要什麼幫助。”

作為“過來人”,馬志達對澳門青年的創業環境再熟悉不過,也有著敏銳的危機意識。在他看來,澳門起薪高,找工作容易,但要再上個臺階卻很難,澳門青年若想打破自身職業的“天花板”,就別安於現狀,應該跳出“舒適圈”,努力嘗試一下在內地創業。

出身澳門“三大家族”,馬志達講述別樣追夢故事:接線、泊車和掃街

但同時,他也知道,澳門與內地存在法律體系、貨幣制度等方面的客觀差異,相互瞭解和融合無疑需要時間。正是由於對內地創業政策、社會文化的不瞭解,不少澳門年輕人仍抱著觀望心態,對來內地工作生活心存顧慮。

“畢竟,對年輕人來說,創業試錯的機會並不多。”對此,他建議澳門大學生利用暑期到內地企業實習,提前感受一下內地的創業氛圍和職場環境。

一方面,馬志達鼓勵澳門青年積極嘗試,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大灣區能建立統一的政策資訊平臺,為灣區創業者提供透明而流動的信息,以便他們在瞭解的基礎上,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

“粵港澳大灣區諸城各有所長,比如香港在金融、航運業發達;廣州在國際貿易、高端製造領域實力雄厚;深圳在科技創新領域勁頭十足;澳門則在旅遊休閒,以及與葡語系國家建立廣泛聯繫上優勢明顯……對於澳門青年來講,融入灣區發展的前提是瞭解灣區。”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馬志達曾表示。

他還提到,在建設資訊平臺時,應當納入灣區諸城的特色“雙創”項目及扶持政策,以及創業培訓、法律援助、市場推廣等密切相關的信息,甚至為灣區青年提供“一站式”在線創業服務,進一步激發青年創新創業的活力。

“隨著競爭日趨激烈,澳門未來的發展離不開與內地的深度融合。”在馬志達看來,利用自己在內地的創業經驗,帶領更多澳門青年走進大灣區,是時代和家族賦予他的使命。

【文字】記者 劉豔婷 樑涵 見習記者 劉梓欣

【圖片/視頻】關銘榮

【策劃/統籌】樑涵

【作者】 劉豔婷;劉梓欣;樑涵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