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偷”故宮文物,為了存錢去留學

文物 故宮 末代皇帝 溥儀 莊士敦 bookface 2018-12-01

昨天,意大利導演納爾多‧貝託魯奇去世了,享年77歲。


末代皇帝“偷”故宮文物,為了存錢去留學


很多小菠菜可能沒聽過這個名字,但他最重要的電影代表作,你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末代皇帝》,該片是歷史上第一部獲准進入北京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

如果說《末代皇帝》是從一個嚴肅莊重的角度,講述溥儀企圖擺脫枷鎖,卻又軟弱無力的一生;那麼今天波叔要講的記錄片《歷史那些事》,便是以一個幽默風趣,甚至有點「不太正經」的角度,去描繪溥儀宮廷生活的一個側面。

末代皇帝“偷”故宮文物,為了存錢去留學

雖說畫風看起來不太正經,但人家也不是胡來,內容均有史料支撐。

末代皇帝“偷”故宮文物,為了存錢去留學

該紀錄片有五集,每一集都驚喜不斷。

尤其是第二集《我在我家偷文物》,講述的就是末代清廷的一段往事。

故宮文物被盜、流失,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每次提到文物流失,大家都痛心疾首,甚至會遣責皇宮內侍、太監等人的監守自盜。

但是,大量的珍貴文物被盜出皇宮,你以為皇帝脫得了干係?

愛新覺羅‧溥儀就幹過這事。偷文物也罷了,他還賊喊捉賊。

末代皇帝“偷”故宮文物,為了存錢去留學

(溥儀)

偷文物這種事,自1912年清帝退位後,就開始出現了。

宮中收藏的文物不計其數,又長期沒人清點,說白了就是筆糊塗帳。那些看管的太監們,只要有機會,沒有不偷的。可是與其揭穿了弄得雞飛蛋打,不如互相掩護,大家都能撈點好處。

所以,挑明這件事,只能由外人來做。

這個外人,就是溥儀的洋老師——莊士敦。

莊士敦全名雷金納德‧費蘭芒‧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英國蘇格蘭人,是牛津大學的高材生。

在遇見溥儀之前,他已經在中國生活了21年,走遍了中國的山川大河,是個「中國通」。

末代皇帝“偷”故宮文物,為了存錢去留學


(《我在我家偷文物》)

1918年,清王朝都已經滅亡7年,但在宮牆內,14歲的溥儀仍是百姓認可的大清皇帝,45歲的莊士敦入宮成了小皇帝的老師。

無論是清王朝,還是溥儀這個皇帝,早就形同虛設,他去當皇帝的老師到底圖什麼?

莊士敦是個很純粹的學者,對「漢學」非常痴迷。皇宮內收藏的史料,對於莊士敦來說是個無法抵抗的誘惑。

所以平日裡莊士敦除了給溥儀授課,最在意的,就是皇宮裡的文物和史料。

當時,莊士敦的住所就在地安門街上,他每天進進出出,發現許多古董鋪子,老闆不是宮裡的太監,就是內務府官員,而裡面賣的大多是宮裡的東西。

你想,他一個不知「內情」的外國人,得知這些情況肯定震驚。為表示對皇帝的忠心,他跑去向小皇帝告狀,當眾就把太監和大臣們護了多年的窗戶紙給捅破了。

末代皇帝“偷”故宮文物,為了存錢去留學

(《我在我家偷文物》)

這事既然挑明瞭,皇帝想不管都不行了。

而年輕的溥儀也確實想「有所作為」,於是他決定改革內務府。

溥儀任命鄭孝胥主管內務府,清查皇產,以實現高效、廉潔的財政管理;並命自己的老師來調查文物盜竊事件。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清點建福宮內的文物。

建福宮是名副其實的皇家寶庫,存放著乾隆皇帝最愛的珍玩字畫、金銀法器,乾隆死後這裡的東西原樣加鎖封存,幾代皇帝下來從未啟封。

然而,清點工作剛開始,就不得不停下來。

1923年6月26日晚,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把建福宮燒了個精光。

末代皇帝“偷”故宮文物,為了存錢去留學

這大火燒得太蹊蹺,更蹊蹺的是大火沖天時,溥儀下了道命令:

未奉諭旨,外人不許入神武門一步。

大火究竟燒掉了多少東西,至今是一個謎。內務府稀裡糊塗報了個數,說是金佛2665尊,字畫1157件,古玩435件,古書幾萬冊。

至於火災原因,官方說法是油燈起火,但更多清史研究者認為,是宮中人為了掩飾自己的偷盜,人為縱火。

事後,溥儀大怒,以太監看管不力,盜竊為由,遣散了宮中大部分的太監。

但是,負責調查整個事件的莊士敦,不是那麼好打發的,他不但沒有因為太監的遣散而放鬆調查,反而發現了更多疑點。

雖然太監們不在了,但宮中收藏的東西還是在不停地流失,他覺得,紫禁城的衛戍部隊嫌疑很大。但是經他觀察,那些衛兵眼神呆滯,紀律渙散,並不像是有賊膽的人。

莊士敦不得不重新尋找線索和目標,又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有一個人可以自由進出皇宮。

這個人就是溥儀的弟弟,愛新覺羅‧溥傑

末代皇帝“偷”故宮文物,為了存錢去留學


溥傑進宮陪讀,每次上完課等老師離開後,就偷偷地把一些文物帶出宮外。

莊士敦很快就發現,溥傑把文物帶出宮外,是溥儀指使的,建福宮那場大火,可能跟溥儀有關。

很不幸,莊士敦是對的。

從1922年起,溥儀就開始以賞賜溥傑的名義,向宮外轉移宋元版珍貴古籍210部,唐宋元明清古代字畫2000多件,其中包括顧愷之的《洛神賦》、唐閻立本的《步輦圖》、周昉的《揮扇仕女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等。

末代皇帝“偷”故宮文物,為了存錢去留學

其實,紫禁城裡的東西,名義上都屬於溥儀,既然是自家的東西,為何不大大方方的拿?

這事,得從溥儀的動機說起。

轉移宮裡的文物,為了錢。

為什麼需要錢?

因為世界那麼大,他想出去走走。

莊師傅,你還記得朕的願望嗎?溥儀想去英國留學。

莊士敦是溥儀的啟蒙老師,對溥儀的影響非常大。如果不是他,溥儀就是個被養在皇宮內的吉祥物,根本不會有「走出去」的想法。

莊士敦給溥儀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教會他遵從自己的內心,隨著年歲漸長,他蠢蠢欲動,嚮往著外面的世界。

末代皇帝“偷”故宮文物,為了存錢去留學


(電影《末代皇帝》)

可溥儀連皇宮的大門都不能出,那些遺老們又怎麼會允許他去國外留學?

沒有人支持,他只能自己籌措學費。

溥儀雖然年少,卻並非無知,外面局勢動盪,他在皇宮的日子朝不保夕,萬一哪天真被攆出宮去,那些被轉移到外面的寶物,就是他堅實的依靠。

果然,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派兵闖進紫禁城,轟走了清朝皇室的所有成員。

溥儀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前往天津。看著自己曾寄以厚望的學生成為日本人的魁儡,莊士敦很受傷,辭去了「帝師」一職,回到英國。

溥儀的小朝廷生活,連帶著他的青春一起結束了;莊士敦的離開,也帶走了他的留學夢。

1925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建成,就建在故宮紫禁城內。人們爭相來一睹皇宮與寶藏的風采,殊不知,這裡早已是一座空城。那些最珍貴的寶藏,早就不知去向。

末代皇帝“偷”故宮文物,為了存錢去留學


(《我在我家偷文物》)

而溥儀因為他的「先見之明」,在天津日租界內設立的行宮裡,坐擁多達70箱的故宮文物和珠寶。他暫居天津期間,市面上常有宮裡的寶貝出現,攪動當地文物圈。

最後,他隨身攜帶的故宮文物精品 ,除了468件迴歸國庫外,其他文物不知所蹤。

當然,也有不少愛國的收藏家,拼盡全力守護國寶。波叔之前講過的張伯駒就是其中一個,他傾家蕩產,購買了不少傳世名畫。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又將畢生的收藏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這才使故宮有了一些像樣的藏品。

末代皇帝“偷”故宮文物,為了存錢去留學


(晚年的張伯駒和夫人潘素)

你也許會恨溥儀的無知、狹隘和敗家,讚揚張伯駒們的高潔、摯誠,但無論是溥儀式的敗家,還是張伯駒式的「敗家」,其根本原因都是戰爭與動亂。

戰爭傷害的不僅僅是個人,還使整個民族的精神與文化遺產支離破碎。

如果那些流落在外的珍寶再無迴歸之日,就讓我們銘記昨日之恥,守住今日來之不易的安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