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點|《瘞鶴銘》:為寵物寫墓誌銘的千年傳奇

文物 焦山 北宋 拓本 齊魯壹點 2017-05-09
讀點|《瘞鶴銘》:為寵物寫墓誌銘的千年傳奇

文|楊加深

如果將石刻比作一部電影的話,《瘞(音同“義”)鶴銘》無疑是其中時間跨度最大、明星陣容最強、傳奇色彩最濃、美學價值最高,且涉及人與自然、文物保護、戰爭、懸疑、災難等多項內容的國際大片。

被譽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殘碑,珍藏於江蘇鎮江焦山碑林北側的一座亭子中。

“瘞”即埋葬,《瘞鶴銘》就是鶴主人為一隻死去的家鶴而寫的墓誌銘。

為寵物寫墓誌銘本身就是一件不多見之事,而此碑的書法和背後的千年傳奇故事,更令人心馳神往。

《瘞鶴銘》為摩崖刻字,北宋黃庭堅曾有“大字無過《瘞鶴銘》” 之句,可見他對此刻石的獨鍾。

該石刻字體銘渾厚古樸,雖為楷書,卻帶有隸書和行書之意;字形上大小懸殊,無拘無束;章法上,它那異乎尋常的從左向右書寫的獨特佈局,更令其在同時代碑刻中顯得“鶴立雞群”。

從唐代鎮江金山寺一位不知名僧人記錄下來的《瘞鶴銘》全文看,該銘記載的是一位自稱“華陽真逸”的南朝隱士,壬辰年在華亭得到一隻仙鶴,兩年後(甲午年)仙鶴在鎮江死去。

從鶴主人“蒼天啊!你為何這麼快就奪走了我的仙鶴啊”的哀嘆中,我們依稀能感覺到他那千年前的悲痛。主人用玄黃的絲綢包裹愛鶴之遺骸,葬於焦山之下,並在葬鶴的土丘旁撰銘憑弔,又請工匠將全文刻在焦山摩崖石壁上。

就是上文所說的這位不知名唐代僧人隨手抄錄的《瘞鶴銘》銘文,後來竟成為其原刻全文的孤本。

幾百年後,北宋學者刁越到金山寺看佛經,無意間從一部佛經中發現了這份被夾在經書中的手抄稿,從此,歷代文人墨客紛紛來到焦山島訪碑題字,其中不乏鼎鼎大名的陸游、米芾、鄭板橋等。

讀點|《瘞鶴銘》:為寵物寫墓誌銘的千年傳奇

為何這份手抄本竟成為《瘞鶴銘》原刻全文的孤本呢?

約在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瘞鶴銘》因遭雷擊而崩裂為5段後墜入江中,直到三百多年後才有部分殘石被打撈出水。故言自宋以來,人們看到的只是斷落的殘碑。

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因在焦山水域修建運河,有工人從江中撈出一塊斷石,頗知書法的監工認為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瘞鶴銘》,並上報鎮江郡守錢子高,錢命人在摩崖附近繼續搜尋挖掘,發現了尚未落水的《瘞鶴銘》上半部。

為了方便觀瞻,就在崖邊摹刻了一個複製品,令錢子高始料未及的是,這一舉動竟成為日後碑文拓本混亂的濫觴。

這個摹刻本,不但被當時的很多人當作原作臨習,而且在北宋末年,後來的鎮江知府據此製作了大量拓片,這些史稱《府刻本》的偽本拓片,進而迅速成為官場上相互贈送的珍貴禮品。

但也正是這個錯誤使《瘞鶴銘》名聲遠播。

自宋至清,《瘞鶴銘》的拓本已達百種之多,除碑文內容不盡相同、字形字體略有差異外,其功能也由北宋末年的禮品,逐漸變成了可以標價出售的商品。

正如書法史上許多國寶級的作品多遭遇“天災人禍”一樣,明洪武年間(1368-1398)《瘞鶴銘》殘碑再次消失了。

直到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春,酷愛書法的蘇州知府陳鵬年到鎮江閒居,看到各種不同的《瘞鶴銘》拓本,陳鵬年也被弄糊塗了。他決心從江中打撈傳說中的《瘞鶴銘》原石,以解決這個長期令他困惑不解的問題。

同年冬,適值枯水季節,經過3個月的努力,5塊《瘞鶴銘》殘石被撈出水面,其中有完整文字81個、殘缺字12個,計93個。

這樣,傳說中的《瘞鶴銘》終於“猶抱琵琶半遮面”地出現了。

讀點|《瘞鶴銘》:為寵物寫墓誌銘的千年傳奇

早在日本的江戶時期(1603-1867),《瘞鶴銘》拓本就傳入了日本,它不但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書道進程,也成為1937年日本侵華的掠奪目標。

日本裕仁天皇的“金百合計劃”中,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掠奪《瘞鶴銘》。

從清朝開始,《瘞鶴銘》殘石就被委託給摩崖邊上的定慧寺保管。面對日本人的貪婪,在雪煩法師的帶領下,《瘞鶴銘》殘石被連夜移出,使之逃過一劫。

直到1962年,5塊《瘞鶴銘》殘碑才被正式移入定慧寺邊上的碑林,鑲嵌在焦山碑林碑亭內。

為了進一步尋找傳說中的其他《瘞鶴銘》殘石,在1997和2008年用現代技術進行的兩次大型打撈工程中,所發現的也只有寥寥數字。

據抄錄的銘文記載,《瘞鶴銘》中有“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字樣。古今學者依據書體的相近或與“華陽真逸”兩條信息,對此銘的書寫者做出多種推測,如王羲之說,陶弘景說,顏真卿說,顧況說、王瓚說、皮日休說等等。

然而,從《瘞鶴銘》讚辭所用的韻腳看來,我覺得其撰文者應當另有其人。因為讚辭中的韻腳——真、聲、辰、冥、莘、門、扃、明、寧、銘,本來並不屬於同一韻部,卻在銘文中莫名其妙地變得押韻了,這是明顯的方言特點。而考察上述諸人的詩作用韻情況,均與《瘞鶴銘》之用韻不符。

讀《華陽國志》可知,當時的華陽之地域範圍包括今天的四川、雲南、貴州三省以及甘肅、陝西、湖北部分地區,所以,我建議對該銘文的撰文者和書寫者的考察,也應該同時考慮方言因素。

試想,若非撰文者與書寫者為同一人或同地人,又有哪一位書法家會肯為他人書寫一首並不押韻的銘文呢?

作者簡介:

楊加深,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副院長,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壹點號 讀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