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回憶錄③ | 母親的竹篩子

竹篩子,是中國農村地區最常見的勞動工具之一。1979年,家住四川大巴山腳下的一位老農婦,向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捐贈了一個竹篩。老農婦說,這是她的“寶貝”,但她想讓更多人知道這“寶貝”背後的故事。

獻禮七一、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系列微廣播劇《革命文物回憶錄》,今天推出第三集《母親的竹篩子》。

革命文物回憶錄③ | 母親的竹篩子

1932年冬天的一個深夜,家住大巴山腳下的王桂芳一家正準備睡覺,卻被屋外輕微的響動驚醒。王桂芳詢問後得知,這是一群路經鎮上的紅軍女戰士,因夜涉漢水而來,渾身溼透。王桂芳趕忙將這30多位女紅軍們請進家裡,為她們燒火、烤軍衣、做飯。

這群女紅軍中,歲數最大的一位叫張秋琴,王桂芳與她一見如故。張秋琴說,自己也是窮苦人家出生,加入共產黨鬧革命,全因紅軍是一支專為窮人打天下的軍隊。她還鼓勵王桂芳對現在的窮苦生活不要灰心,大夥兒團結起來擁護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窮人也能當家作主,婦女也能撐起半邊天!

革命文物回憶錄③ | 母親的竹篩子

張秋琴

第二天,紅軍趕跑了鎮上的地主和惡霸,對百姓開倉放糧。王桂芳領到了黃澄澄的穀子和糯米,全家人一年的口糧有了著落!要怎麼感謝紅軍呢?王桂芳想了一晚上,終於有了辦法!她拿出家裡的新竹篩,將糯米洗淨、蒸得噴香,再炸成金黃香酥的米餅,把女紅軍們的乾糧袋裝得鼓鼓的。女紅軍們翻越大巴山前,王桂芳將這些米餅送到她們手裡,深情地說“前去翻越大巴山,一口炒米一口雪,千萬注意安全……”

革命文物回憶錄③ | 母親的竹篩子

與紅軍依依惜別後,王桂芳將這個竹篩珍藏了起來。她常對家人說:“竹篩不能扔!紅軍回來後,我還要為他們篩穀米、做米餅。”1979年3月,滿頭白髮的王桂芳,把這個珍視了一生的竹篩子捐給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竹篩經省文物鑑定小組鑑定為三級革命文物。如今,它靜靜躺在展覽櫃中,為後人講述著紅軍與百姓的魚水深情。

總監製 | 陳軍

總策劃 | 李小霞

策劃 | 張欣

主創 | 鄧雅薪、任亞婧、黃若斯

微廣播劇劇本 | 鄧雅薪

微廣播劇配音 | 龍程、張煜、廖顏、郭天意

微廣播劇後期 | 任亞婧

四川之聲原創出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