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過記載紋身的書籍極少,對於紋身最早有記載的是出自《史記》一書。書中提到“古越國,其民斷髮文身”,書中提到的古越國人,都剪短頭髮在身上紋龍魚形狀的紋身,以避河中魚怪,這就成為古代最早的紋身。到唐朝時稱紋身為雕青,唐詩有云:“長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競相比雕青”,在長安、成都、荊州等地都有著紋身的風俗,更有很多紋身工匠,喚作“劄[zhá]工”。

南宋之銳:一支紋身部隊,真正面對面與鐵浮屠搏殺,卻鮮為人知

唐朝雕青

刺青到了宋朝達至頂峰,宋朝稱紋身為花繡。名著《水滸傳》中有108位好漢中,除去因犯罪而在臉上刺字的宋江和武松等人,有紋身的好漢共7人:史進是水滸小說中第一個出場的好漢,九紋龍是他的綽號。之所以有這個外號,是因為他身上有九條龍的紋身,九條龍遍佈在他的前胸後背及兩隻胳膊上。還有花和尚魯智深,浪子燕青等。尤其燕青,渾身刺青、容貌俊秀,相撲術更是舉世無雙。他在泰山下打擂“把布衫脫將下來”,露出那一身花繡,臺下看官忍不住“迭頭價喝采”全都看呆了。就連對手擎天柱任原“看了他這花繡,急健身材”,心裡也膽怯五分。更別提名妓李師師為其一身花繡所傾倒。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精忠報國的刺青故事更是家戶喻曉,在中國紋身史上首次昇華到愛國的高度。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南宋初期河北義士面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抗金禦敵的故事。

南宋之銳:一支紋身部隊,真正面對面與鐵浮屠搏殺,卻鮮為人知

九紋龍史進郵票

在身上刺字是宋朝軍隊的一個慣例,尤其在南宋時期,從軍刺臂、黥面風靡,但官方刺的都是部隊的番號花繡等,如中興四將張俊的士兵,自臂而下文刺至足,簡直是渾身上下都有刺青,被百姓戲稱花腿。(說到這裡不禁為咱大老爺們打抱不平,如今大街上看到的更多是女同胞們花腿花臂,搶了咱老爺們的風頭,真是讓人苦惱)。像八字軍這樣主動在臉上刺上抗金決心的壯舉,還是非常罕見的。

太行建軍

靖康元年(1126),金兵圍汴京,張所以書信招募河北兵民,勤王抗金。百姓群情激昂,應者17萬之眾。高宗以張所為河北西路招撫使,時王彥,岳飛都隸屬張所部,而且岳飛還是王彥的部下。建炎元年九月,王彥率岳飛、張翼、白安民等十一將7000人北渡黃河,收復新鄉(今屬河南)後,遭數萬金軍圍攻,事怠兵疲,如魚遊沸鼎。恰逢李綱罷相,主和派重新上臺,張所被貶,王彥部成了一支無人節制的流浪軍此時,王彥和岳飛的意見起了衝突,王彥認為應該將部隊轉移到太行山,和金軍打游擊,拖住金軍南下的步伐;岳飛卻認為應該將部隊後撤,始終和正規軍保持一致,統一號令,抵抗金兵的正面進攻。由於想法不能統一,岳飛最後率軍投奔東京留守宗澤,而王彥率部眾突圍至共城(今河南輝縣),聯合太行山區兩河義軍(即河東、河北,今山西與河北中、南部一帶),堅持抗金。金人忌憚王彥,每每如鯁在喉,故懸賞購求其首。王彥為防意外,夜裡經常換地方睡覺。部曲為他抗金的一片赤心所感動,為了讓王彥寬慰,遂面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以示忠於王彥、忠於宋廷。“八字軍”名聲漸著,兩河義軍紛紛響應,傅選、孟德、焦文通等率19寨前來歸附,皆受王彥調度節制,隊伍一下子擴大到十幾萬人,屢挫金軍鋒銳,聲勢大振。十多萬人的抗金部隊,對金軍的後方形成了極大的威脅。

南宋之銳:一支紋身部隊,真正面對面與鐵浮屠搏殺,卻鮮為人知

王彥

而此時,八字軍仍然是一支無番號的部隊。

宋高宗趙構在揚州穩住陣腳後,又開始招納地方武裝。王彥一方面加緊練兵,同時派人聯繫東京留守宗澤,約定日期,準備大舉伐金。宗澤接到王彥書信,即召其至東京議事。建炎二年(1128)五月,王彥拔精卒萬人渡河前往開封,金人派重兵尾隨,但始終不敢交戰。八字軍被宗澤收編以後,王彥親自到揚州覲見趙構,力陳北伐事宜。但7月宗澤去世,奸相黃潛善主和派起勢,隔阻面聖,王彥被安排在一支避戰部隊裡面吃閒飯。

北上抗金、內剿強寇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宣撫川、陝,舉王彥為前軍統制。八字軍才再一次派上了大用場。可惜張浚志大才疏,和金軍硬碰硬,打輸了富平之戰,還好八字軍與名將吳玠、劉子羽在接下來的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戰役中戰勝了金軍,川陝才得以保存。饒風關之戰,金軍人披重甲,強行登山,八字軍居高臨下,憑險作守,扼守六晝夜,金軍傷亡慘重,挫兵關下。

南宋之銳:一支紋身部隊,真正面對面與鐵浮屠搏殺,卻鮮為人知

宋軍床子弩

川陝保衛戰結束後,八字軍被調往荊南和淮東平賊,先後剿滅賊叛桑仲、李忠,但奇怪的是:這裡都不是抗金一線。也許是八字軍曾經有過“匪軍”(義軍)的背景,朝廷對他們不是很信任。這也怪不得宋高宗,南宋建國之初,無兵可調,高宗採取李綱建議,招募民兵。“能全一州復一郡者,以為節度防禦團練使。”所謂民兵,實即盜賊,張俊原本就是盜匪出身,連韓世忠、劉光世和岳飛等大將,部眾亦多為收編的盜賊。王夫之曾感嘆:“紹興諸大帥所用之兵,皆群盜之降者也。”當時由賊而招安,為仕途快捷方式,而將帥亦以招安為功,以至在民間俚語和童謠中廣為流傳:“仕途快捷無過賊,上將奇謀只是招。”“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自建炎元年到紹興十年間,天下二十六路,每路總有著名的盜匪數人或十數人,擁眾十餘萬或數十萬,劫掠地方,縱橫數郡。比如如邵青,三叛三降;又比如李成、曹成、楊么等,為患數載,朝廷勞師動眾數十萬剿匪。多數軍人為盜匪改編而來,假若將帥稍加約束,即群體譁變,甚至殺死上司,攻掠州縣。趙構登基時博州卒、建州卒、秀州卒譁變叛亂,就屬這一類。時襄陽巨盜桑仲,眾號三十萬,復而為禍,曾為王彥舊部,也是趙構一再有所顧慮的原因之一。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王彥因派軍校追捕逃亡士卒,與解潛所部禁衛軍發生矛盾,兩軍軍士械鬥於市。朝中有人劾其“軍政不肅”,王彥引咎辭職,在“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滿腔悲憤中離世。

順昌之戰

1137年王彥解除兵權後,八字軍被劉錡接管。紹興十年(1140年),劉錡被任命為東京副留守,節制所部八字軍三萬七千人北上。還未至順昌,金兀朮已經撕毀合約重新開戰,向南宋大舉進攻。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的“順昌之戰”拉開帷幕,這也是八字軍的第三次表演。

南宋之銳:一支紋身部隊,真正面對面與鐵浮屠搏殺,卻鮮為人知

金兀朮興兵插圖

宋軍至渦口,剛要坐下吃飯,暴風颳翻營帳,劉錡說:“此賊兆也,主暴兵。”劉琦敏銳的意識到大戰即將到來,於是下令強行軍。當大軍前進至順昌附近300裡時,前線傳來了東京再次淪陷,金兵前鋒兵入淮陽的急報。劉琦趕到順昌後,得知城中有糧,考慮到金軍騎兵可迅速進入戰場,且軍中缺馬,有大量隨軍家屬,撤退意味著將要拋棄家室,遂與諸將決守附近這唯一一座城市——順昌(今安徽阜陽)。

劉琦先是效仿項羽“破釜沉舟”,鑿毀船隻以示自斷退路,又將自己和部將們的家屬安置在寺廟中,四周堆放柴草,派兵守護,並對衛兵們說,如果城池失守,就從他的家屬居住的地方放火燒起,不讓一戶家屬落入金人的手中。於是軍士皆奮,男子備戰守,婦人礪刀劍,爭呼躍曰:‘平時人欺我八字軍,今日當為國家破賊立功。’

南宋之銳:一支紋身部隊,真正面對面與鐵浮屠搏殺,卻鮮為人知

劉琦

5月29日金軍進攻開始,劉琦先以弓弩連射。宋軍射手以很高的效率和激昂的士氣進行排射輪換。而涉潁河而戰的金軍重甲步卒,由於南方高溫溼熱的天氣,力漸乏累,加之炎熱的氣溫融化了女真人的弓膠,複合弓的弓弦受潮,使女真射手無法與宋軍連續對射。這是倉促南下作戰的女真人始料未及的。相比之下,由於宋軍熟悉南方戰場,早有準備,所以很注意弓弦的防潮,並配備了備用弓弦,從而減少了氣候對弓弩性能的影響。劉琦看到進攻的金人陣型開始鬆動,乃遣重斧手、麻扎刀手衝擊敵陣,金籤軍大潰。劉琦又以敢死隊屢屢偷襲金軍營寨,金人被迫再次後撤。金兀朮在開封得知順昌失利後,親率主力進圍,號兵十萬。劉琦自知已無退路,激勵諸將死戰。隨後在城外穎河搭建五座浮橋,邀金兵渡河決戰。兀朮受辱,遂率軍渡河,頓兵順昌城下。宋軍悄悄在穎河中投毒,數日後金兵多數病倒,失去戰鬥力大半。劉琦以八字軍出城列陣迎戰,人人手持長柄刀斧和長把標槍,專砍敵人騎兵的馬腿,待騎兵倒地之後,再用標槍刺殺。金中軍3000鐵浮屠由於河北籤軍大亂,無法快速衝擊,劉琦又以香豆馬谷,引誘疲憊的鐵浮屠戰馬停下來食用穀物,八字軍遂以長刀鉤槍砍殺鐵浮屠,金軍重騎兵傷亡益增。

南宋之銳:一支紋身部隊,真正面對面與鐵浮屠搏殺,卻鮮為人知

宋軍步人甲

儘管飽受暑熱、病痛的困擾,這些女真精銳依舊武德充沛,鬥志昂揚。他們看到騎馬作戰不利,就下馬與衝鋒陷陣的宋軍開戰肉搏。宋軍這邊看到重步兵全部投入戰鬥,很多弓弩手也拿著手牌和刀劍加入肉搏。

南宋之銳:一支紋身部隊,真正面對面與鐵浮屠搏殺,卻鮮為人知

女真鐵浮屠手辦模型

兩軍鏖戰至黃昏,完顏兀朮被迫後撤到順昌城西紮營落寨。金軍憚劉錡派兵夜襲,又恰逢大雨及潁河水漲,相持數日後,只得撤兵北歸。經此一戰,劉錡的威名遠揚。八字軍以少勝多,給金軍造成了過萬的傷亡,從而遏制了金軍侵略淮南乃至江南的凶猛攻勢,也給南宋小朝廷帶來了短暫的喘息之機。

南宋之銳:一支紋身部隊,真正面對面與鐵浮屠搏殺,卻鮮為人知

金軍南下示意圖

可悲的是:柘皋之戰後,高宗罷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兵權,劉錡不久也被罷兵權。作為南宋初期功績卓著的一支部隊,從此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而風靡唐宋的刺青文化,到明朝朱元璋登基後,提倡所謂的“理學”,嚴禁國人紋身,以致這種文化在中國逐漸消彌。不過後來在海盜中盛行紋身,並將紋身藝術帶到了日本,被日本發揚光大。

南宋之銳:一支紋身部隊,真正面對面與鐵浮屠搏殺,卻鮮為人知

燕青彩繪

全文完,謝謝觀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