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展臺:李巨懷《彰顯老秦人根脈文化的活化石》

文化 秦腔 藝術 農村 歷史 儒家 三滴血 陝西文藝百家 2019-05-17

彰顯老秦人根脈文化的活化石

李巨懷

名家展臺:李巨懷《彰顯老秦人根脈文化的活化石》

三九嚴寒的山村,沒有喧譁、沒有炊煙、沒有狗吠,有種與世隔絕的可有可無的冷寂和荒寥。感覺不到一絲落山風的肅殺,但卻能深切地感受到它的硬朗、嚴酷,有種冰天雪地孑然一身的曠野感。機緣巧合,來此山村觀看一老秦腔藝術家組織的下鄉演出。一溝畔三四百平米的麥場,十幾根鋼管搭建的似是而非的臨時舞臺,一班遊走鄉村的農村吹手隊伍,一眼便能數盡的六七十人的觀眾,一目瞭然的簡陋和寒酸。就是在這種慘不忍睹滿心不解的絕對原生態大自然中,老藝術家和他的四人演出團在鏗鏗鏘鏘的伴奏中殺將出來,沒有幾人喝彩,六七十人的觀眾隊伍幾乎全是清一色的表情木訥冷峻的老人,再加上劣質音箱的不給力,分明就是一場露天閒地的自樂班大舞臺的味道。

名家展臺:李巨懷《彰顯老秦人根脈文化的活化石》

沒有觀眾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沒有人喝彩的舞臺才是真正的舞臺。他們四人看來早已習慣這種沒有觀眾的舞臺,怡然自得、聲情並茂,一種磊落蒼穹唯我獨尊橫行天下的勃勃英姿,你方唱罷我方上,插科打諢、相互抬轎,一派渾然天成的原汁原味的美的享受。就在觀眾的默然中,節目來到了尾聲,那位我一直敬重有加的老藝術家竟然說了句叫我感慨萬千如坐鍼氈的透心話:“我們就是些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走鄉串戶的地老鼠。”一句發自肺腑的剜心話深深撥動了我那根沉寂枯槁許多年的心絃。尤其是在他清唱教學時,那抹蒼涼叫人不免心生一種很無助的揪扯感。他是那般的投入,那般的忘我,尤若沙漠間的一株不屈不撓的千年胡楊,有種整個世界都不得不向他屈服致敬的高度。

名家展臺:李巨懷《彰顯老秦人根脈文化的活化石》

在老秦人的故土,秦腔的發源地,這種影響中國歷史兩千餘年的老劇種,有一天竟淪落到這般不堪入目的田地,叫我們這些所謂的故土文化人情何以堪?隨著現代科技手段和快餐文化的登峰造極,秦腔的空殼化是個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遙想三十年前秦腔是何等恢宏和遼闊,自己曾經專門翻看了一些秦腔老劇本,那種千錘百煉、用詞考究的唱詞有種針插不進、水潑不上的凝鍊和厚重,不用細思量,絕對是千百年來我們的先輩文人和勞苦大眾的泣血之大作,扛鼎之豐碑。對秦腔一竅不通的自己,至今觀秦腔聽不連貫三兩句,更多的是觀摩秦腔演員的那種或瑰麗或威嚴或悠揚或滄桑的身體語言。偶爾也能唱上那一兩句“文魁武魁不如半斤鍋盔”的戲詞。

名家展臺:李巨懷《彰顯老秦人根脈文化的活化石》

秦腔是彰顯老秦人根脈文化的活化石,通過秦腔方能窺見大秦帝國雄赳赳氣昂昂勢如破竹氣吞萬里如虎的豪邁氣勢,也更能體現我大漢民族征伐四方萬國臣服的民族精神。可誰能想到,幾千年的民族精粹,短短三十年下來,竟然淪落到雜耍藝人的光景。豈止秦腔,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幾樣還在茁壯成長叫人暖心呢?秦腔的市場在農村,當我們的鄉村一個個湮沒在浩瀚灰塵中時,秦腔的命運自然只有把酒話淒涼了。沒有炊煙的鄉村還是鄉村嗎?沒有雞犬聲相鬧的鄉村還是鄉村嗎?沒有青少壯年的鄉村還是鄉村嗎?當我們的鄉村一夜間陷入沉寂陷於荒涼陷於無奈時,當我們的鄉愁只剩下一種名詞解釋時,我們的秦腔自然間會失去市場、失去根本、失去重新崛起的土壤。

名家展臺:李巨懷《彰顯老秦人根脈文化的活化石》

20世紀80年代初,西安易俗社在村上戲樓匯演三天,任哲中等名家大腕齊聚家鄉,《三滴血》《火焰駒》這些經典劇目挨個上演,十里八鄉的男女老少數萬人層層疊疊、熙熙攘攘擁擠在一起,多麼的壯觀和!斜挎在圍牆上的我眼裡雖然看到的只有燈光下的滾來滾去的人頭,但卻是十分的滿足和自豪。看不懂聽不清,圖的就是那煙山土霧般的洋火勁兒。零食雖然只有一毛錢買的漏斗狀的紙筒裡的一小撮的瓜子,心裡卻有著給個皇上都不換的暢快和甜美。看到演員演到興致處的刀槍廝殺狀,真想躍上舞池一試身手也大戰個三百回合。

名家展臺:李巨懷《彰顯老秦人根脈文化的活化石》

什麼是傳統,傳統的核心就是道統,是節操凜然、國家需要時不惜捨生取義的道德力量,其實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以儒家為代表的價值觀……是對道的體認和追求,道就是理想,就是價值。周禮秦制是支撐我們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兩個主要基石,當最能代表我們原創文明徵記的秦腔漸行漸遠,一任沒落時,秦腔是否真到了“迴天無力道俱窮,干戈四起疑無路”的地步一葉知秋,難道我們又一次要跌入卑微、猥瑣而無處攀巖的混沌求索的黑暗之中。

名家展臺:李巨懷《彰顯老秦人根脈文化的活化石》

(作者簡介:

名家展臺:李巨懷《彰顯老秦人根脈文化的活化石》

李巨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長安大學研究員、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