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
"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

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

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作為2019年“交響絲路·問道崆峒”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的重要內容——市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將於年內舉行。都說,瞭解一座城市,就先走進它的博物館,在這裡,上下千年,一脈相傳,在這裡,交匯時空,對話歷史。氣勢恢宏的市博物館新館將成為平涼文化的新名片、新地標,是系統瞭解平涼歷史文化正源的絕佳去處。

在新館開館之前,我們一起來了解平涼的文物遺存與平涼文物工作者在文物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

"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

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作為2019年“交響絲路·問道崆峒”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的重要內容——市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將於年內舉行。都說,瞭解一座城市,就先走進它的博物館,在這裡,上下千年,一脈相傳,在這裡,交匯時空,對話歷史。氣勢恢宏的市博物館新館將成為平涼文化的新名片、新地標,是系統瞭解平涼歷史文化正源的絕佳去處。

在新館開館之前,我們一起來了解平涼的文物遺存與平涼文物工作者在文物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文物燦若繁星

南石窟寺的“七佛同窟”,開創了佛窟營造史上一種新的形制;涇川大雲寺的五重套函盛裝14枚佛祖舍利,是現今發現最早的棺槨式瘞埋舍利的實物資料;建於峭壁上的雲崖寺石窟群,是中國石窟營造史上大規模開窟造像之風的最後止息地;王母宮石窟在中心柱石窟的早期發展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用歷史的眼光凝望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平涼就是文化遺存豐厚的動人區域,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和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上游繁榮興旺的搖籃,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有關平涼的文字記錄多達50多處。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與積澱,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賦予平涼綿延不絕的深遠文脈與博大豐厚的人文光彩——

"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

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作為2019年“交響絲路·問道崆峒”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的重要內容——市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將於年內舉行。都說,瞭解一座城市,就先走進它的博物館,在這裡,上下千年,一脈相傳,在這裡,交匯時空,對話歷史。氣勢恢宏的市博物館新館將成為平涼文化的新名片、新地標,是系統瞭解平涼歷史文化正源的絕佳去處。

在新館開館之前,我們一起來了解平涼的文物遺存與平涼文物工作者在文物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文物燦若繁星

南石窟寺的“七佛同窟”,開創了佛窟營造史上一種新的形制;涇川大雲寺的五重套函盛裝14枚佛祖舍利,是現今發現最早的棺槨式瘞埋舍利的實物資料;建於峭壁上的雲崖寺石窟群,是中國石窟營造史上大規模開窟造像之風的最後止息地;王母宮石窟在中心柱石窟的早期發展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用歷史的眼光凝望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平涼就是文化遺存豐厚的動人區域,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和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上游繁榮興旺的搖籃,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有關平涼的文字記錄多達50多處。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與積澱,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賦予平涼綿延不絕的深遠文脈與博大豐厚的人文光彩——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平涼市有國有博物館8家,館藏文物總量20455套(實際數量45445件),其中一級文物222套。靈臺的西周銅器、靜寧的史前玉器、華亭的石刻造像、涇川的佛教文物以及各市縣區的歷代陶瓷都各具特色。

除了館藏文物外,全市現有各級各類野外文物點2252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轄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性質主要由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兩部分構成,其中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遍佈隴山兩麓和涇河流域;馬家窯類型、半坡類型遍佈平涼西部;齊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在涇、渭河流域分佈廣泛。位於平涼市西20公里處的安國東溝遺址,是寺窪文化安國式的重要發現地,在我國考古學上佔有重要地位。轄區古墓葬遺存有256處。20世紀七、八十年代,平涼地區博物館先後配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對靈臺縣白草坡、涇川蒜李、平涼廟莊和大陳及崇信於家灣商周時期墓葬進行了鑽探和挖掘;對平涼廟莊、崇信劉家溝戰國墓葬,莊浪南湖漢代墓葬,靜寧李店西漢墓葬以及涇川袁家庵唐代墓葬進行了清理挖掘,出土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獲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資料。轄區的古遺址1777處,其中古城遺址35處,靜寧治平成紀古城址、涇川涇明長武古城址、涇川城關薛舉古城址、靈臺百里古城址、莊浪通邊古城址記錄著歲月的滄桑。全市現存古建築60處,崇信李元諒寢宮、平涼大明塔、崆峒凌空塔、靜寧文廟和清真寺、涇川城隍廟等見證著平涼的歷史脈絡。平涼是石窟比較集中的地區,境內自東向西,分別有涇川縣南石窟寺、王母宮、羅漢洞等石窟群,華亭縣上關石窟寺石窟群,莊浪縣雲崖寺、陳家洞石窟群、葛家洞石窟等石窟和石刻共計78處。大多創建於北魏到唐代,多分佈在涇河兩岸和關山西麓……

"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

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作為2019年“交響絲路·問道崆峒”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的重要內容——市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將於年內舉行。都說,瞭解一座城市,就先走進它的博物館,在這裡,上下千年,一脈相傳,在這裡,交匯時空,對話歷史。氣勢恢宏的市博物館新館將成為平涼文化的新名片、新地標,是系統瞭解平涼歷史文化正源的絕佳去處。

在新館開館之前,我們一起來了解平涼的文物遺存與平涼文物工作者在文物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文物燦若繁星

南石窟寺的“七佛同窟”,開創了佛窟營造史上一種新的形制;涇川大雲寺的五重套函盛裝14枚佛祖舍利,是現今發現最早的棺槨式瘞埋舍利的實物資料;建於峭壁上的雲崖寺石窟群,是中國石窟營造史上大規模開窟造像之風的最後止息地;王母宮石窟在中心柱石窟的早期發展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用歷史的眼光凝望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平涼就是文化遺存豐厚的動人區域,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和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上游繁榮興旺的搖籃,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有關平涼的文字記錄多達50多處。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與積澱,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賦予平涼綿延不絕的深遠文脈與博大豐厚的人文光彩——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平涼市有國有博物館8家,館藏文物總量20455套(實際數量45445件),其中一級文物222套。靈臺的西周銅器、靜寧的史前玉器、華亭的石刻造像、涇川的佛教文物以及各市縣區的歷代陶瓷都各具特色。

除了館藏文物外,全市現有各級各類野外文物點2252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轄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性質主要由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兩部分構成,其中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遍佈隴山兩麓和涇河流域;馬家窯類型、半坡類型遍佈平涼西部;齊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在涇、渭河流域分佈廣泛。位於平涼市西20公里處的安國東溝遺址,是寺窪文化安國式的重要發現地,在我國考古學上佔有重要地位。轄區古墓葬遺存有256處。20世紀七、八十年代,平涼地區博物館先後配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對靈臺縣白草坡、涇川蒜李、平涼廟莊和大陳及崇信於家灣商周時期墓葬進行了鑽探和挖掘;對平涼廟莊、崇信劉家溝戰國墓葬,莊浪南湖漢代墓葬,靜寧李店西漢墓葬以及涇川袁家庵唐代墓葬進行了清理挖掘,出土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獲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資料。轄區的古遺址1777處,其中古城遺址35處,靜寧治平成紀古城址、涇川涇明長武古城址、涇川城關薛舉古城址、靈臺百里古城址、莊浪通邊古城址記錄著歲月的滄桑。全市現存古建築60處,崇信李元諒寢宮、平涼大明塔、崆峒凌空塔、靜寧文廟和清真寺、涇川城隍廟等見證著平涼的歷史脈絡。平涼是石窟比較集中的地區,境內自東向西,分別有涇川縣南石窟寺、王母宮、羅漢洞等石窟群,華亭縣上關石窟寺石窟群,莊浪縣雲崖寺、陳家洞石窟群、葛家洞石窟等石窟和石刻共計78處。大多創建於北魏到唐代,多分佈在涇河兩岸和關山西麓……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守護共同記憶

歷史賦予了平涼豐厚的文化遺產,同時也將守護、傳承與弘揚的使命與職責交給了平涼。

近年來,我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工作力度,紮實推進文物搶修保護,在文物保護方面下足了真功夫。

時光回到2012年12月31日,當天,涇川縣城關鎮修建道路時,在1964年曾出土過五重套函和14枚佛祖舍利的涇川大雲寺遺址發現佛教窖藏一處,之後,又在窖藏坑8米範圍內,先後發現了宋代龍興寺地宮和第二窖藏佛像等遺存……彷彿一座巨大的歷史寶庫緩緩開啟。

一系列保護搶救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充分體現了平涼推動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決心和魄力——2013年1月26日,甘肅省文物局組織省內佛教考古領域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對涇川縣發現的佛教遺存及出土文物進行現場考察;1月30日,有關方面召開專題會議邀請國內有關專家聽取出土文物情況彙報,並進行深人的學術探討研究;3月9日,國內相關領城知名專家赴涇川對大雲寺出土文物和涇州古城遺址進行現場考察,並與市縣兩級就佛教遺存的價值和保護及涇川縣佛教文化資源如何整合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

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作為2019年“交響絲路·問道崆峒”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的重要內容——市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將於年內舉行。都說,瞭解一座城市,就先走進它的博物館,在這裡,上下千年,一脈相傳,在這裡,交匯時空,對話歷史。氣勢恢宏的市博物館新館將成為平涼文化的新名片、新地標,是系統瞭解平涼歷史文化正源的絕佳去處。

在新館開館之前,我們一起來了解平涼的文物遺存與平涼文物工作者在文物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文物燦若繁星

南石窟寺的“七佛同窟”,開創了佛窟營造史上一種新的形制;涇川大雲寺的五重套函盛裝14枚佛祖舍利,是現今發現最早的棺槨式瘞埋舍利的實物資料;建於峭壁上的雲崖寺石窟群,是中國石窟營造史上大規模開窟造像之風的最後止息地;王母宮石窟在中心柱石窟的早期發展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用歷史的眼光凝望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平涼就是文化遺存豐厚的動人區域,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和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上游繁榮興旺的搖籃,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有關平涼的文字記錄多達50多處。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與積澱,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賦予平涼綿延不絕的深遠文脈與博大豐厚的人文光彩——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平涼市有國有博物館8家,館藏文物總量20455套(實際數量45445件),其中一級文物222套。靈臺的西周銅器、靜寧的史前玉器、華亭的石刻造像、涇川的佛教文物以及各市縣區的歷代陶瓷都各具特色。

除了館藏文物外,全市現有各級各類野外文物點2252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轄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性質主要由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兩部分構成,其中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遍佈隴山兩麓和涇河流域;馬家窯類型、半坡類型遍佈平涼西部;齊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在涇、渭河流域分佈廣泛。位於平涼市西20公里處的安國東溝遺址,是寺窪文化安國式的重要發現地,在我國考古學上佔有重要地位。轄區古墓葬遺存有256處。20世紀七、八十年代,平涼地區博物館先後配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對靈臺縣白草坡、涇川蒜李、平涼廟莊和大陳及崇信於家灣商周時期墓葬進行了鑽探和挖掘;對平涼廟莊、崇信劉家溝戰國墓葬,莊浪南湖漢代墓葬,靜寧李店西漢墓葬以及涇川袁家庵唐代墓葬進行了清理挖掘,出土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獲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資料。轄區的古遺址1777處,其中古城遺址35處,靜寧治平成紀古城址、涇川涇明長武古城址、涇川城關薛舉古城址、靈臺百里古城址、莊浪通邊古城址記錄著歲月的滄桑。全市現存古建築60處,崇信李元諒寢宮、平涼大明塔、崆峒凌空塔、靜寧文廟和清真寺、涇川城隍廟等見證著平涼的歷史脈絡。平涼是石窟比較集中的地區,境內自東向西,分別有涇川縣南石窟寺、王母宮、羅漢洞等石窟群,華亭縣上關石窟寺石窟群,莊浪縣雲崖寺、陳家洞石窟群、葛家洞石窟等石窟和石刻共計78處。大多創建於北魏到唐代,多分佈在涇河兩岸和關山西麓……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守護共同記憶

歷史賦予了平涼豐厚的文化遺產,同時也將守護、傳承與弘揚的使命與職責交給了平涼。

近年來,我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工作力度,紮實推進文物搶修保護,在文物保護方面下足了真功夫。

時光回到2012年12月31日,當天,涇川縣城關鎮修建道路時,在1964年曾出土過五重套函和14枚佛祖舍利的涇川大雲寺遺址發現佛教窖藏一處,之後,又在窖藏坑8米範圍內,先後發現了宋代龍興寺地宮和第二窖藏佛像等遺存……彷彿一座巨大的歷史寶庫緩緩開啟。

一系列保護搶救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充分體現了平涼推動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決心和魄力——2013年1月26日,甘肅省文物局組織省內佛教考古領域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對涇川縣發現的佛教遺存及出土文物進行現場考察;1月30日,有關方面召開專題會議邀請國內有關專家聽取出土文物情況彙報,並進行深人的學術探討研究;3月9日,國內相關領城知名專家赴涇川對大雲寺出土文物和涇州古城遺址進行現場考察,並與市縣兩級就佛教遺存的價值和保護及涇川縣佛教文化資源如何整合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實際上,在平涼,每一次文物發現,每一個文物點保護,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視。

為把平涼珍貴的文物保護好,傳下去,市、縣兩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全盤部署,分步實施。在過去的幾年,我市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以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早期建築的修繕為重點,在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方面以博物館和文物庫房的建設為重點,有計劃地安排文物保護項目的實施,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從而推動全市文物保護工作的深人開展。據瞭解,近5年來,我市共實施文物保護項目三十多個,爭取到位國家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免費開放經費共計1.7億多元。

我市還增加現代高科技手段保護文物,將高科技融人博物館環境達標、安防設施、展覽提升、文物修復和野外文物保護點保護維修、安全保衛等各個方面。

"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

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作為2019年“交響絲路·問道崆峒”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的重要內容——市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將於年內舉行。都說,瞭解一座城市,就先走進它的博物館,在這裡,上下千年,一脈相傳,在這裡,交匯時空,對話歷史。氣勢恢宏的市博物館新館將成為平涼文化的新名片、新地標,是系統瞭解平涼歷史文化正源的絕佳去處。

在新館開館之前,我們一起來了解平涼的文物遺存與平涼文物工作者在文物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文物燦若繁星

南石窟寺的“七佛同窟”,開創了佛窟營造史上一種新的形制;涇川大雲寺的五重套函盛裝14枚佛祖舍利,是現今發現最早的棺槨式瘞埋舍利的實物資料;建於峭壁上的雲崖寺石窟群,是中國石窟營造史上大規模開窟造像之風的最後止息地;王母宮石窟在中心柱石窟的早期發展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用歷史的眼光凝望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平涼就是文化遺存豐厚的動人區域,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和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上游繁榮興旺的搖籃,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有關平涼的文字記錄多達50多處。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與積澱,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賦予平涼綿延不絕的深遠文脈與博大豐厚的人文光彩——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平涼市有國有博物館8家,館藏文物總量20455套(實際數量45445件),其中一級文物222套。靈臺的西周銅器、靜寧的史前玉器、華亭的石刻造像、涇川的佛教文物以及各市縣區的歷代陶瓷都各具特色。

除了館藏文物外,全市現有各級各類野外文物點2252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轄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性質主要由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兩部分構成,其中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遍佈隴山兩麓和涇河流域;馬家窯類型、半坡類型遍佈平涼西部;齊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在涇、渭河流域分佈廣泛。位於平涼市西20公里處的安國東溝遺址,是寺窪文化安國式的重要發現地,在我國考古學上佔有重要地位。轄區古墓葬遺存有256處。20世紀七、八十年代,平涼地區博物館先後配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對靈臺縣白草坡、涇川蒜李、平涼廟莊和大陳及崇信於家灣商周時期墓葬進行了鑽探和挖掘;對平涼廟莊、崇信劉家溝戰國墓葬,莊浪南湖漢代墓葬,靜寧李店西漢墓葬以及涇川袁家庵唐代墓葬進行了清理挖掘,出土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獲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資料。轄區的古遺址1777處,其中古城遺址35處,靜寧治平成紀古城址、涇川涇明長武古城址、涇川城關薛舉古城址、靈臺百里古城址、莊浪通邊古城址記錄著歲月的滄桑。全市現存古建築60處,崇信李元諒寢宮、平涼大明塔、崆峒凌空塔、靜寧文廟和清真寺、涇川城隍廟等見證著平涼的歷史脈絡。平涼是石窟比較集中的地區,境內自東向西,分別有涇川縣南石窟寺、王母宮、羅漢洞等石窟群,華亭縣上關石窟寺石窟群,莊浪縣雲崖寺、陳家洞石窟群、葛家洞石窟等石窟和石刻共計78處。大多創建於北魏到唐代,多分佈在涇河兩岸和關山西麓……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守護共同記憶

歷史賦予了平涼豐厚的文化遺產,同時也將守護、傳承與弘揚的使命與職責交給了平涼。

近年來,我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工作力度,紮實推進文物搶修保護,在文物保護方面下足了真功夫。

時光回到2012年12月31日,當天,涇川縣城關鎮修建道路時,在1964年曾出土過五重套函和14枚佛祖舍利的涇川大雲寺遺址發現佛教窖藏一處,之後,又在窖藏坑8米範圍內,先後發現了宋代龍興寺地宮和第二窖藏佛像等遺存……彷彿一座巨大的歷史寶庫緩緩開啟。

一系列保護搶救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充分體現了平涼推動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決心和魄力——2013年1月26日,甘肅省文物局組織省內佛教考古領域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對涇川縣發現的佛教遺存及出土文物進行現場考察;1月30日,有關方面召開專題會議邀請國內有關專家聽取出土文物情況彙報,並進行深人的學術探討研究;3月9日,國內相關領城知名專家赴涇川對大雲寺出土文物和涇州古城遺址進行現場考察,並與市縣兩級就佛教遺存的價值和保護及涇川縣佛教文化資源如何整合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實際上,在平涼,每一次文物發現,每一個文物點保護,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視。

為把平涼珍貴的文物保護好,傳下去,市、縣兩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全盤部署,分步實施。在過去的幾年,我市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以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早期建築的修繕為重點,在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方面以博物館和文物庫房的建設為重點,有計劃地安排文物保護項目的實施,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從而推動全市文物保護工作的深人開展。據瞭解,近5年來,我市共實施文物保護項目三十多個,爭取到位國家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免費開放經費共計1.7億多元。

我市還增加現代高科技手段保護文物,將高科技融人博物館環境達標、安防設施、展覽提升、文物修復和野外文物保護點保護維修、安全保衛等各個方面。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不能因為發展而使豐厚寶貴的文物受到損害,這是平涼廣大幹部群眾的共識。所有建設工程都要經文物部門按規定程序勘察後才能進行立項和開工建設,是我市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大亮點。近年來市文物局先後配合省文物局對天平高速、平涼機場、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進行文物勘探,對平涼工業園區、崇信大柳煤礦、靈臺新集水庫、平涼750KV變電站、甘肅隴能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炭深加工工程等建設項目地表文物情況進行實地勘察,並對工程施工過程做全面監管。

我市還把文物保護宣傳工作作為文物工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手段。以“5.18”國際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日、法制宣傳日為重要契機,通過舉辦展覽印發宣傳品,以及各種新聞媒體、互聯網等形式深入開展宣傳活動,使全市社會各階層對文物保護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注參與文物保護的氛圍更加濃厚。

"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

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作為2019年“交響絲路·問道崆峒”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的重要內容——市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將於年內舉行。都說,瞭解一座城市,就先走進它的博物館,在這裡,上下千年,一脈相傳,在這裡,交匯時空,對話歷史。氣勢恢宏的市博物館新館將成為平涼文化的新名片、新地標,是系統瞭解平涼歷史文化正源的絕佳去處。

在新館開館之前,我們一起來了解平涼的文物遺存與平涼文物工作者在文物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文物燦若繁星

南石窟寺的“七佛同窟”,開創了佛窟營造史上一種新的形制;涇川大雲寺的五重套函盛裝14枚佛祖舍利,是現今發現最早的棺槨式瘞埋舍利的實物資料;建於峭壁上的雲崖寺石窟群,是中國石窟營造史上大規模開窟造像之風的最後止息地;王母宮石窟在中心柱石窟的早期發展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用歷史的眼光凝望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平涼就是文化遺存豐厚的動人區域,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和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上游繁榮興旺的搖籃,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有關平涼的文字記錄多達50多處。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與積澱,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賦予平涼綿延不絕的深遠文脈與博大豐厚的人文光彩——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平涼市有國有博物館8家,館藏文物總量20455套(實際數量45445件),其中一級文物222套。靈臺的西周銅器、靜寧的史前玉器、華亭的石刻造像、涇川的佛教文物以及各市縣區的歷代陶瓷都各具特色。

除了館藏文物外,全市現有各級各類野外文物點2252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轄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性質主要由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兩部分構成,其中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遍佈隴山兩麓和涇河流域;馬家窯類型、半坡類型遍佈平涼西部;齊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在涇、渭河流域分佈廣泛。位於平涼市西20公里處的安國東溝遺址,是寺窪文化安國式的重要發現地,在我國考古學上佔有重要地位。轄區古墓葬遺存有256處。20世紀七、八十年代,平涼地區博物館先後配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對靈臺縣白草坡、涇川蒜李、平涼廟莊和大陳及崇信於家灣商周時期墓葬進行了鑽探和挖掘;對平涼廟莊、崇信劉家溝戰國墓葬,莊浪南湖漢代墓葬,靜寧李店西漢墓葬以及涇川袁家庵唐代墓葬進行了清理挖掘,出土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獲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資料。轄區的古遺址1777處,其中古城遺址35處,靜寧治平成紀古城址、涇川涇明長武古城址、涇川城關薛舉古城址、靈臺百里古城址、莊浪通邊古城址記錄著歲月的滄桑。全市現存古建築60處,崇信李元諒寢宮、平涼大明塔、崆峒凌空塔、靜寧文廟和清真寺、涇川城隍廟等見證著平涼的歷史脈絡。平涼是石窟比較集中的地區,境內自東向西,分別有涇川縣南石窟寺、王母宮、羅漢洞等石窟群,華亭縣上關石窟寺石窟群,莊浪縣雲崖寺、陳家洞石窟群、葛家洞石窟等石窟和石刻共計78處。大多創建於北魏到唐代,多分佈在涇河兩岸和關山西麓……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守護共同記憶

歷史賦予了平涼豐厚的文化遺產,同時也將守護、傳承與弘揚的使命與職責交給了平涼。

近年來,我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工作力度,紮實推進文物搶修保護,在文物保護方面下足了真功夫。

時光回到2012年12月31日,當天,涇川縣城關鎮修建道路時,在1964年曾出土過五重套函和14枚佛祖舍利的涇川大雲寺遺址發現佛教窖藏一處,之後,又在窖藏坑8米範圍內,先後發現了宋代龍興寺地宮和第二窖藏佛像等遺存……彷彿一座巨大的歷史寶庫緩緩開啟。

一系列保護搶救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充分體現了平涼推動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決心和魄力——2013年1月26日,甘肅省文物局組織省內佛教考古領域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對涇川縣發現的佛教遺存及出土文物進行現場考察;1月30日,有關方面召開專題會議邀請國內有關專家聽取出土文物情況彙報,並進行深人的學術探討研究;3月9日,國內相關領城知名專家赴涇川對大雲寺出土文物和涇州古城遺址進行現場考察,並與市縣兩級就佛教遺存的價值和保護及涇川縣佛教文化資源如何整合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實際上,在平涼,每一次文物發現,每一個文物點保護,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視。

為把平涼珍貴的文物保護好,傳下去,市、縣兩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全盤部署,分步實施。在過去的幾年,我市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以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早期建築的修繕為重點,在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方面以博物館和文物庫房的建設為重點,有計劃地安排文物保護項目的實施,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從而推動全市文物保護工作的深人開展。據瞭解,近5年來,我市共實施文物保護項目三十多個,爭取到位國家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免費開放經費共計1.7億多元。

我市還增加現代高科技手段保護文物,將高科技融人博物館環境達標、安防設施、展覽提升、文物修復和野外文物保護點保護維修、安全保衛等各個方面。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不能因為發展而使豐厚寶貴的文物受到損害,這是平涼廣大幹部群眾的共識。所有建設工程都要經文物部門按規定程序勘察後才能進行立項和開工建設,是我市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大亮點。近年來市文物局先後配合省文物局對天平高速、平涼機場、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進行文物勘探,對平涼工業園區、崇信大柳煤礦、靈臺新集水庫、平涼750KV變電站、甘肅隴能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炭深加工工程等建設項目地表文物情況進行實地勘察,並對工程施工過程做全面監管。

我市還把文物保護宣傳工作作為文物工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手段。以“5.18”國際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日、法制宣傳日為重要契機,通過舉辦展覽印發宣傳品,以及各種新聞媒體、互聯網等形式深入開展宣傳活動,使全市社會各階層對文物保護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注參與文物保護的氛圍更加濃厚。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在認真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平涼十分重視對文物的合理利用,使之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平涼8家博物館狠抓內部管理和便民服務“軟件”建設,使之成為展示平涼文化的重要平臺。博物館和文物古蹟保護單位宣傳展示功能不斷完善,使得文博單位在取得顯著社會效益的基礎上,對社會的經濟貢獻越來越大,博物館和紀念館成了遊客旅遊的好去處,有力促進了平涼文化旅遊業的融合發展。

平涼文脈綿長,從歷史深處款款走來,向未來之城迤邐而去。文化是一種血脈聯繫,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旅遊應該是一種遇見歷史的文化之旅。

探尋平涼千里沃土上的遺珍,走近千年勝蹟,願我們從這些美麗的文物中,讀懂平涼的前世今生。

"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

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作為2019年“交響絲路·問道崆峒”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的重要內容——市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將於年內舉行。都說,瞭解一座城市,就先走進它的博物館,在這裡,上下千年,一脈相傳,在這裡,交匯時空,對話歷史。氣勢恢宏的市博物館新館將成為平涼文化的新名片、新地標,是系統瞭解平涼歷史文化正源的絕佳去處。

在新館開館之前,我們一起來了解平涼的文物遺存與平涼文物工作者在文物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文物燦若繁星

南石窟寺的“七佛同窟”,開創了佛窟營造史上一種新的形制;涇川大雲寺的五重套函盛裝14枚佛祖舍利,是現今發現最早的棺槨式瘞埋舍利的實物資料;建於峭壁上的雲崖寺石窟群,是中國石窟營造史上大規模開窟造像之風的最後止息地;王母宮石窟在中心柱石窟的早期發展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用歷史的眼光凝望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平涼就是文化遺存豐厚的動人區域,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和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上游繁榮興旺的搖籃,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有關平涼的文字記錄多達50多處。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與積澱,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賦予平涼綿延不絕的深遠文脈與博大豐厚的人文光彩——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平涼市有國有博物館8家,館藏文物總量20455套(實際數量45445件),其中一級文物222套。靈臺的西周銅器、靜寧的史前玉器、華亭的石刻造像、涇川的佛教文物以及各市縣區的歷代陶瓷都各具特色。

除了館藏文物外,全市現有各級各類野外文物點2252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轄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性質主要由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兩部分構成,其中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遍佈隴山兩麓和涇河流域;馬家窯類型、半坡類型遍佈平涼西部;齊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在涇、渭河流域分佈廣泛。位於平涼市西20公里處的安國東溝遺址,是寺窪文化安國式的重要發現地,在我國考古學上佔有重要地位。轄區古墓葬遺存有256處。20世紀七、八十年代,平涼地區博物館先後配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對靈臺縣白草坡、涇川蒜李、平涼廟莊和大陳及崇信於家灣商周時期墓葬進行了鑽探和挖掘;對平涼廟莊、崇信劉家溝戰國墓葬,莊浪南湖漢代墓葬,靜寧李店西漢墓葬以及涇川袁家庵唐代墓葬進行了清理挖掘,出土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獲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資料。轄區的古遺址1777處,其中古城遺址35處,靜寧治平成紀古城址、涇川涇明長武古城址、涇川城關薛舉古城址、靈臺百里古城址、莊浪通邊古城址記錄著歲月的滄桑。全市現存古建築60處,崇信李元諒寢宮、平涼大明塔、崆峒凌空塔、靜寧文廟和清真寺、涇川城隍廟等見證著平涼的歷史脈絡。平涼是石窟比較集中的地區,境內自東向西,分別有涇川縣南石窟寺、王母宮、羅漢洞等石窟群,華亭縣上關石窟寺石窟群,莊浪縣雲崖寺、陳家洞石窟群、葛家洞石窟等石窟和石刻共計78處。大多創建於北魏到唐代,多分佈在涇河兩岸和關山西麓……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守護共同記憶

歷史賦予了平涼豐厚的文化遺產,同時也將守護、傳承與弘揚的使命與職責交給了平涼。

近年來,我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工作力度,紮實推進文物搶修保護,在文物保護方面下足了真功夫。

時光回到2012年12月31日,當天,涇川縣城關鎮修建道路時,在1964年曾出土過五重套函和14枚佛祖舍利的涇川大雲寺遺址發現佛教窖藏一處,之後,又在窖藏坑8米範圍內,先後發現了宋代龍興寺地宮和第二窖藏佛像等遺存……彷彿一座巨大的歷史寶庫緩緩開啟。

一系列保護搶救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充分體現了平涼推動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決心和魄力——2013年1月26日,甘肅省文物局組織省內佛教考古領域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對涇川縣發現的佛教遺存及出土文物進行現場考察;1月30日,有關方面召開專題會議邀請國內有關專家聽取出土文物情況彙報,並進行深人的學術探討研究;3月9日,國內相關領城知名專家赴涇川對大雲寺出土文物和涇州古城遺址進行現場考察,並與市縣兩級就佛教遺存的價值和保護及涇川縣佛教文化資源如何整合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實際上,在平涼,每一次文物發現,每一個文物點保護,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視。

為把平涼珍貴的文物保護好,傳下去,市、縣兩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全盤部署,分步實施。在過去的幾年,我市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以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早期建築的修繕為重點,在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方面以博物館和文物庫房的建設為重點,有計劃地安排文物保護項目的實施,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從而推動全市文物保護工作的深人開展。據瞭解,近5年來,我市共實施文物保護項目三十多個,爭取到位國家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免費開放經費共計1.7億多元。

我市還增加現代高科技手段保護文物,將高科技融人博物館環境達標、安防設施、展覽提升、文物修復和野外文物保護點保護維修、安全保衛等各個方面。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不能因為發展而使豐厚寶貴的文物受到損害,這是平涼廣大幹部群眾的共識。所有建設工程都要經文物部門按規定程序勘察後才能進行立項和開工建設,是我市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大亮點。近年來市文物局先後配合省文物局對天平高速、平涼機場、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進行文物勘探,對平涼工業園區、崇信大柳煤礦、靈臺新集水庫、平涼750KV變電站、甘肅隴能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炭深加工工程等建設項目地表文物情況進行實地勘察,並對工程施工過程做全面監管。

我市還把文物保護宣傳工作作為文物工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手段。以“5.18”國際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日、法制宣傳日為重要契機,通過舉辦展覽印發宣傳品,以及各種新聞媒體、互聯網等形式深入開展宣傳活動,使全市社會各階層對文物保護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注參與文物保護的氛圍更加濃厚。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在認真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平涼十分重視對文物的合理利用,使之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平涼8家博物館狠抓內部管理和便民服務“軟件”建設,使之成為展示平涼文化的重要平臺。博物館和文物古蹟保護單位宣傳展示功能不斷完善,使得文博單位在取得顯著社會效益的基礎上,對社會的經濟貢獻越來越大,博物館和紀念館成了遊客旅遊的好去處,有力促進了平涼文化旅遊業的融合發展。

平涼文脈綿長,從歷史深處款款走來,向未來之城迤邐而去。文化是一種血脈聯繫,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旅遊應該是一種遇見歷史的文化之旅。

探尋平涼千里沃土上的遺珍,走近千年勝蹟,願我們從這些美麗的文物中,讀懂平涼的前世今生。

【2019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留住文化根脈 傳承平涼精彩,這些年文物保護做得細緻精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