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噠噠的馬蹄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十七日,曾二度臨朝稱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的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病逝於平城皇宮的太和殿。去世之時,馮太后頒下遺詔,要求葬禮一切從簡。

但馮太后的孫子也就是當時的孝文帝在為馮太后舉辦喪禮時,卻一反馮太后遺詔的要求,極盡奢華。儘管有高閭、遊明根等大臣的強烈反對,但是孝文帝仍將馮太后的陵墓拓寬到了六十步,而這種陵墓規格實際上已經等同於皇帝去世的葬禮規格了。

如果這些事情還能用孝文帝與馮太后之間祖孫情深的理由來解釋的話,那麼孝文帝在為馮太后服喪的問題上似乎更加不同了。馮太后死後,孝文帝執意要為馮太后服喪三年,而這種服喪之禮在古代只有對自己父母服喪時才會使用。孝文帝在馮太后去世後的種種怪異表現,似乎在暗示著其與馮太后的關係不僅僅只是祖孫關係,而相關史料的細節記載則似乎在表明馮太后與孝文帝很有可能明面上是祖孫,實際上則是母子。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噠噠的馬蹄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十七日,曾二度臨朝稱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的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病逝於平城皇宮的太和殿。去世之時,馮太后頒下遺詔,要求葬禮一切從簡。

但馮太后的孫子也就是當時的孝文帝在為馮太后舉辦喪禮時,卻一反馮太后遺詔的要求,極盡奢華。儘管有高閭、遊明根等大臣的強烈反對,但是孝文帝仍將馮太后的陵墓拓寬到了六十步,而這種陵墓規格實際上已經等同於皇帝去世的葬禮規格了。

如果這些事情還能用孝文帝與馮太后之間祖孫情深的理由來解釋的話,那麼孝文帝在為馮太后服喪的問題上似乎更加不同了。馮太后死後,孝文帝執意要為馮太后服喪三年,而這種服喪之禮在古代只有對自己父母服喪時才會使用。孝文帝在馮太后去世後的種種怪異表現,似乎在暗示著其與馮太后的關係不僅僅只是祖孫關係,而相關史料的細節記載則似乎在表明馮太后與孝文帝很有可能明面上是祖孫,實際上則是母子。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首先讓我們看看馮太后一生的經歷。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年僅15歲的馮氏被冊封為文成帝的皇后。同年,皇子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文成帝病逝,年僅二十五歲,而當時的馮太后也才剛剛二十四歲。

緊接著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於同年即位,是為獻文帝,馮氏則以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皇興元年(公元467年)獻文帝之妃李夫人產子,即之後的孝文帝。隨後,馮太后宣佈歸政,回宮養育長孫。皇興五年(公元471年)八月,獻文帝禪位給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宏,自己成為了太上皇,馮太后則變成了太皇太后。

承明元年五月(公元476年6月),獻文帝在太華殿去世,時年二十六歲。馮太后再度臨朝聽政,之後便一直聽政到自己去世。以上是關於馮太后一生的正史的記載,表面上看似乎已經很清楚了,馮太后與孝文帝之間並沒有什麼血緣關係。但是,在這些正史的記載中也留下了一些疑點與自相矛盾之處。

馮太后在史書被描述為一個權力慾望極大的人,並且殺伐果斷,有勇有謀。也就是所謂的“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殺戮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帝者。”但是這一情況卻在孝文帝出生時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史稱“及孝文生,太后躬親撫養。是後罷令不聽政事。”也就是說,孝文帝剛出生不久,馮太后就宣佈歸政獻文帝,並且親自撫養孝文帝,不再幹預朝政。要知道馮太后這次的歸政是真的歸政,真正的不在干預朝中任何事務,而不是像慈禧太后那樣只是名義的歸政,大權還握在自己的手裡。這一點從馮太后歸政後,男寵李弈被獻文帝藉機處死便可看出。試想一下,如果馮太后只是名義上的歸政,那麼獻文帝根本就沒能力處死她的男寵。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為什麼孝文帝的出生會有這麼大的影響,使得權力慾望極強的馮太后歸政於獻文帝,僅僅是因為孝文帝是長孫嗎?對於這一現象呂思勉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豈有因生孫而罷政?且亦何必因此而罷政?豈高祖實後私生之子,後因娩乳,乃不得不罷朝歟?”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噠噠的馬蹄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十七日,曾二度臨朝稱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的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病逝於平城皇宮的太和殿。去世之時,馮太后頒下遺詔,要求葬禮一切從簡。

但馮太后的孫子也就是當時的孝文帝在為馮太后舉辦喪禮時,卻一反馮太后遺詔的要求,極盡奢華。儘管有高閭、遊明根等大臣的強烈反對,但是孝文帝仍將馮太后的陵墓拓寬到了六十步,而這種陵墓規格實際上已經等同於皇帝去世的葬禮規格了。

如果這些事情還能用孝文帝與馮太后之間祖孫情深的理由來解釋的話,那麼孝文帝在為馮太后服喪的問題上似乎更加不同了。馮太后死後,孝文帝執意要為馮太后服喪三年,而這種服喪之禮在古代只有對自己父母服喪時才會使用。孝文帝在馮太后去世後的種種怪異表現,似乎在暗示著其與馮太后的關係不僅僅只是祖孫關係,而相關史料的細節記載則似乎在表明馮太后與孝文帝很有可能明面上是祖孫,實際上則是母子。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首先讓我們看看馮太后一生的經歷。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年僅15歲的馮氏被冊封為文成帝的皇后。同年,皇子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文成帝病逝,年僅二十五歲,而當時的馮太后也才剛剛二十四歲。

緊接著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於同年即位,是為獻文帝,馮氏則以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皇興元年(公元467年)獻文帝之妃李夫人產子,即之後的孝文帝。隨後,馮太后宣佈歸政,回宮養育長孫。皇興五年(公元471年)八月,獻文帝禪位給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宏,自己成為了太上皇,馮太后則變成了太皇太后。

承明元年五月(公元476年6月),獻文帝在太華殿去世,時年二十六歲。馮太后再度臨朝聽政,之後便一直聽政到自己去世。以上是關於馮太后一生的正史的記載,表面上看似乎已經很清楚了,馮太后與孝文帝之間並沒有什麼血緣關係。但是,在這些正史的記載中也留下了一些疑點與自相矛盾之處。

馮太后在史書被描述為一個權力慾望極大的人,並且殺伐果斷,有勇有謀。也就是所謂的“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殺戮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帝者。”但是這一情況卻在孝文帝出生時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史稱“及孝文生,太后躬親撫養。是後罷令不聽政事。”也就是說,孝文帝剛出生不久,馮太后就宣佈歸政獻文帝,並且親自撫養孝文帝,不再幹預朝政。要知道馮太后這次的歸政是真的歸政,真正的不在干預朝中任何事務,而不是像慈禧太后那樣只是名義的歸政,大權還握在自己的手裡。這一點從馮太后歸政後,男寵李弈被獻文帝藉機處死便可看出。試想一下,如果馮太后只是名義上的歸政,那麼獻文帝根本就沒能力處死她的男寵。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為什麼孝文帝的出生會有這麼大的影響,使得權力慾望極強的馮太后歸政於獻文帝,僅僅是因為孝文帝是長孫嗎?對於這一現象呂思勉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豈有因生孫而罷政?且亦何必因此而罷政?豈高祖實後私生之子,後因娩乳,乃不得不罷朝歟?”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還有在正史的記載中已經表明了孝文帝的生母為獻文帝之妃李夫人,並且根據北魏立子殺母的傳統,在孝文帝被立為太子的當天,孝文帝的生母李夫人就被處死於後宮之中。

在這裡,我必須要吐槽一下北魏的立子殺母制度。是的,這個制度的確避免了母后干政的弊端,但是卻造成了保母干政,出現了“保太后”,而這些“保太后”干政的危害要比母后干政厲害的多,最起碼母后干政時還會考慮到要維護自己兒子的江山,“保太后”們則不管不顧了。扯得有點遠了,我們迴歸正題。

根據北魏的傳統,太子即位為皇帝后,都會對自己的親生母親的孃家大加封賞,以表示感激。但是,神奇的是,孝文帝在位期間對於自己的生母思皇后李氏一族很冷漠,基本上沒有什麼賞賜,似乎李氏一族對他來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並且孝文帝反而更喜歡厚待馮太后的家族,對其大加賞賜。這種行為都引起了朝野人士的討論,甚至招致了大臣的勸諫,即“高祖奉馮氏過厚,於李氏過薄,舅家了無敘用。朝野人士所以竊議,太常高閭顯言于禁中。”

除此之外,史料記載中還存在著自相矛盾的地方。因為據史料記載,孝文帝在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便已經知道自己的生母便是被馮太后下令處死的思皇后李氏。但是在《北史·馮太后傳》中卻記載了一句十分莫名其妙的話,就是“迄後之崩,孝文不知所生。”也就是說,直到馮太后死,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到底是誰。這也就導致史料記載之間出現了衝突與自相矛盾之處,令人生疑。並且除了這些記載之外,當時的史書在記述馮太后與孝文帝的關係也經常使用“母子”一詞而不是使用“祖孫”一詞,要知道“祖孫”和“母子”可不是同義詞。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噠噠的馬蹄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十七日,曾二度臨朝稱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的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病逝於平城皇宮的太和殿。去世之時,馮太后頒下遺詔,要求葬禮一切從簡。

但馮太后的孫子也就是當時的孝文帝在為馮太后舉辦喪禮時,卻一反馮太后遺詔的要求,極盡奢華。儘管有高閭、遊明根等大臣的強烈反對,但是孝文帝仍將馮太后的陵墓拓寬到了六十步,而這種陵墓規格實際上已經等同於皇帝去世的葬禮規格了。

如果這些事情還能用孝文帝與馮太后之間祖孫情深的理由來解釋的話,那麼孝文帝在為馮太后服喪的問題上似乎更加不同了。馮太后死後,孝文帝執意要為馮太后服喪三年,而這種服喪之禮在古代只有對自己父母服喪時才會使用。孝文帝在馮太后去世後的種種怪異表現,似乎在暗示著其與馮太后的關係不僅僅只是祖孫關係,而相關史料的細節記載則似乎在表明馮太后與孝文帝很有可能明面上是祖孫,實際上則是母子。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首先讓我們看看馮太后一生的經歷。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年僅15歲的馮氏被冊封為文成帝的皇后。同年,皇子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文成帝病逝,年僅二十五歲,而當時的馮太后也才剛剛二十四歲。

緊接著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於同年即位,是為獻文帝,馮氏則以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皇興元年(公元467年)獻文帝之妃李夫人產子,即之後的孝文帝。隨後,馮太后宣佈歸政,回宮養育長孫。皇興五年(公元471年)八月,獻文帝禪位給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宏,自己成為了太上皇,馮太后則變成了太皇太后。

承明元年五月(公元476年6月),獻文帝在太華殿去世,時年二十六歲。馮太后再度臨朝聽政,之後便一直聽政到自己去世。以上是關於馮太后一生的正史的記載,表面上看似乎已經很清楚了,馮太后與孝文帝之間並沒有什麼血緣關係。但是,在這些正史的記載中也留下了一些疑點與自相矛盾之處。

馮太后在史書被描述為一個權力慾望極大的人,並且殺伐果斷,有勇有謀。也就是所謂的“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殺戮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帝者。”但是這一情況卻在孝文帝出生時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史稱“及孝文生,太后躬親撫養。是後罷令不聽政事。”也就是說,孝文帝剛出生不久,馮太后就宣佈歸政獻文帝,並且親自撫養孝文帝,不再幹預朝政。要知道馮太后這次的歸政是真的歸政,真正的不在干預朝中任何事務,而不是像慈禧太后那樣只是名義的歸政,大權還握在自己的手裡。這一點從馮太后歸政後,男寵李弈被獻文帝藉機處死便可看出。試想一下,如果馮太后只是名義上的歸政,那麼獻文帝根本就沒能力處死她的男寵。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為什麼孝文帝的出生會有這麼大的影響,使得權力慾望極強的馮太后歸政於獻文帝,僅僅是因為孝文帝是長孫嗎?對於這一現象呂思勉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豈有因生孫而罷政?且亦何必因此而罷政?豈高祖實後私生之子,後因娩乳,乃不得不罷朝歟?”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還有在正史的記載中已經表明了孝文帝的生母為獻文帝之妃李夫人,並且根據北魏立子殺母的傳統,在孝文帝被立為太子的當天,孝文帝的生母李夫人就被處死於後宮之中。

在這裡,我必須要吐槽一下北魏的立子殺母制度。是的,這個制度的確避免了母后干政的弊端,但是卻造成了保母干政,出現了“保太后”,而這些“保太后”干政的危害要比母后干政厲害的多,最起碼母后干政時還會考慮到要維護自己兒子的江山,“保太后”們則不管不顧了。扯得有點遠了,我們迴歸正題。

根據北魏的傳統,太子即位為皇帝后,都會對自己的親生母親的孃家大加封賞,以表示感激。但是,神奇的是,孝文帝在位期間對於自己的生母思皇后李氏一族很冷漠,基本上沒有什麼賞賜,似乎李氏一族對他來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並且孝文帝反而更喜歡厚待馮太后的家族,對其大加賞賜。這種行為都引起了朝野人士的討論,甚至招致了大臣的勸諫,即“高祖奉馮氏過厚,於李氏過薄,舅家了無敘用。朝野人士所以竊議,太常高閭顯言于禁中。”

除此之外,史料記載中還存在著自相矛盾的地方。因為據史料記載,孝文帝在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便已經知道自己的生母便是被馮太后下令處死的思皇后李氏。但是在《北史·馮太后傳》中卻記載了一句十分莫名其妙的話,就是“迄後之崩,孝文不知所生。”也就是說,直到馮太后死,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到底是誰。這也就導致史料記載之間出現了衝突與自相矛盾之處,令人生疑。並且除了這些記載之外,當時的史書在記述馮太后與孝文帝的關係也經常使用“母子”一詞而不是使用“祖孫”一詞,要知道“祖孫”和“母子”可不是同義詞。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還有就是孝文帝之父獻文帝的死亡事實上是馮太后一手造成的,史書上直接記載獻文帝是被馮太后毒害的,而毒害的原因就是因為獻文帝處死了馮太后的男寵,也就是所謂的“太后行不正,內寵李弈,獻文因事誅之。太后不得意,遂害帝。”並且孝文帝在馮太后也得知了事情的真相,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被馮太后毒殺的,但是很神奇的是,孝文帝沒有對馮太后進行反攻倒算,《魏書》對孝文帝的這種行為極為不滿,稱道“其後,文明皇太后崩,孝文皇帝方修諒陰之儀,篤孺子之慕,竟未能述宣《春秋》之義,而懲供人之黨,是以胡氏循之,卒頌魏室,豈不哀哉!”將胡太后禍國殃民的罪行都算到了孝文帝的身上,因為他沒有清算馮太后的罪行。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孝文帝為什麼沒有對馮太后進行反攻倒算,甚至連馮太后生前的親信也沒有對他們進行清洗,僅僅因為馮太后從小把他養育成人的嗎?是祖孫之情戰勝了父子之情嗎?才使得孝文帝不忍心對自己的殺父仇人和殺母仇人下手嗎?這似乎說不通啊?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噠噠的馬蹄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十七日,曾二度臨朝稱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的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病逝於平城皇宮的太和殿。去世之時,馮太后頒下遺詔,要求葬禮一切從簡。

但馮太后的孫子也就是當時的孝文帝在為馮太后舉辦喪禮時,卻一反馮太后遺詔的要求,極盡奢華。儘管有高閭、遊明根等大臣的強烈反對,但是孝文帝仍將馮太后的陵墓拓寬到了六十步,而這種陵墓規格實際上已經等同於皇帝去世的葬禮規格了。

如果這些事情還能用孝文帝與馮太后之間祖孫情深的理由來解釋的話,那麼孝文帝在為馮太后服喪的問題上似乎更加不同了。馮太后死後,孝文帝執意要為馮太后服喪三年,而這種服喪之禮在古代只有對自己父母服喪時才會使用。孝文帝在馮太后去世後的種種怪異表現,似乎在暗示著其與馮太后的關係不僅僅只是祖孫關係,而相關史料的細節記載則似乎在表明馮太后與孝文帝很有可能明面上是祖孫,實際上則是母子。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首先讓我們看看馮太后一生的經歷。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年僅15歲的馮氏被冊封為文成帝的皇后。同年,皇子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文成帝病逝,年僅二十五歲,而當時的馮太后也才剛剛二十四歲。

緊接著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於同年即位,是為獻文帝,馮氏則以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皇興元年(公元467年)獻文帝之妃李夫人產子,即之後的孝文帝。隨後,馮太后宣佈歸政,回宮養育長孫。皇興五年(公元471年)八月,獻文帝禪位給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宏,自己成為了太上皇,馮太后則變成了太皇太后。

承明元年五月(公元476年6月),獻文帝在太華殿去世,時年二十六歲。馮太后再度臨朝聽政,之後便一直聽政到自己去世。以上是關於馮太后一生的正史的記載,表面上看似乎已經很清楚了,馮太后與孝文帝之間並沒有什麼血緣關係。但是,在這些正史的記載中也留下了一些疑點與自相矛盾之處。

馮太后在史書被描述為一個權力慾望極大的人,並且殺伐果斷,有勇有謀。也就是所謂的“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殺戮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帝者。”但是這一情況卻在孝文帝出生時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史稱“及孝文生,太后躬親撫養。是後罷令不聽政事。”也就是說,孝文帝剛出生不久,馮太后就宣佈歸政獻文帝,並且親自撫養孝文帝,不再幹預朝政。要知道馮太后這次的歸政是真的歸政,真正的不在干預朝中任何事務,而不是像慈禧太后那樣只是名義的歸政,大權還握在自己的手裡。這一點從馮太后歸政後,男寵李弈被獻文帝藉機處死便可看出。試想一下,如果馮太后只是名義上的歸政,那麼獻文帝根本就沒能力處死她的男寵。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為什麼孝文帝的出生會有這麼大的影響,使得權力慾望極強的馮太后歸政於獻文帝,僅僅是因為孝文帝是長孫嗎?對於這一現象呂思勉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豈有因生孫而罷政?且亦何必因此而罷政?豈高祖實後私生之子,後因娩乳,乃不得不罷朝歟?”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還有在正史的記載中已經表明了孝文帝的生母為獻文帝之妃李夫人,並且根據北魏立子殺母的傳統,在孝文帝被立為太子的當天,孝文帝的生母李夫人就被處死於後宮之中。

在這裡,我必須要吐槽一下北魏的立子殺母制度。是的,這個制度的確避免了母后干政的弊端,但是卻造成了保母干政,出現了“保太后”,而這些“保太后”干政的危害要比母后干政厲害的多,最起碼母后干政時還會考慮到要維護自己兒子的江山,“保太后”們則不管不顧了。扯得有點遠了,我們迴歸正題。

根據北魏的傳統,太子即位為皇帝后,都會對自己的親生母親的孃家大加封賞,以表示感激。但是,神奇的是,孝文帝在位期間對於自己的生母思皇后李氏一族很冷漠,基本上沒有什麼賞賜,似乎李氏一族對他來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並且孝文帝反而更喜歡厚待馮太后的家族,對其大加賞賜。這種行為都引起了朝野人士的討論,甚至招致了大臣的勸諫,即“高祖奉馮氏過厚,於李氏過薄,舅家了無敘用。朝野人士所以竊議,太常高閭顯言于禁中。”

除此之外,史料記載中還存在著自相矛盾的地方。因為據史料記載,孝文帝在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便已經知道自己的生母便是被馮太后下令處死的思皇后李氏。但是在《北史·馮太后傳》中卻記載了一句十分莫名其妙的話,就是“迄後之崩,孝文不知所生。”也就是說,直到馮太后死,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到底是誰。這也就導致史料記載之間出現了衝突與自相矛盾之處,令人生疑。並且除了這些記載之外,當時的史書在記述馮太后與孝文帝的關係也經常使用“母子”一詞而不是使用“祖孫”一詞,要知道“祖孫”和“母子”可不是同義詞。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還有就是孝文帝之父獻文帝的死亡事實上是馮太后一手造成的,史書上直接記載獻文帝是被馮太后毒害的,而毒害的原因就是因為獻文帝處死了馮太后的男寵,也就是所謂的“太后行不正,內寵李弈,獻文因事誅之。太后不得意,遂害帝。”並且孝文帝在馮太后也得知了事情的真相,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被馮太后毒殺的,但是很神奇的是,孝文帝沒有對馮太后進行反攻倒算,《魏書》對孝文帝的這種行為極為不滿,稱道“其後,文明皇太后崩,孝文皇帝方修諒陰之儀,篤孺子之慕,竟未能述宣《春秋》之義,而懲供人之黨,是以胡氏循之,卒頌魏室,豈不哀哉!”將胡太后禍國殃民的罪行都算到了孝文帝的身上,因為他沒有清算馮太后的罪行。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孝文帝為什麼沒有對馮太后進行反攻倒算,甚至連馮太后生前的親信也沒有對他們進行清洗,僅僅因為馮太后從小把他養育成人的嗎?是祖孫之情戰勝了父子之情嗎?才使得孝文帝不忍心對自己的殺父仇人和殺母仇人下手嗎?這似乎說不通啊?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孝文帝在馮太后死後葬入永固陵之後,曾計劃在永固陵東北約一里處,為自己營造壽宮,準備死後也埋葬在這裡,永伴撫養自己成長的祖母太皇太后馮氏。當然,這個計劃最後因為孝文帝的遷都而不了了之,方山虛宮後來也僅號為“萬年堂”,但我們也能從中看出孝文帝對馮太后感情之深厚。

總之,從這些記載來看,馮太后很有可能是孝文帝的親生母親,而不是他的嫡親祖母,孝文帝所謂的生母思皇后李氏則很有可能是一個“替死鬼”,因為馮太后不想死於“立子殺母”的制度之下,所以她只好推出一個妃子來代替她本人。但是,說到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孝文帝的生父又是誰呢,真的是獻文帝在十二歲的時候生下了孝文帝嗎,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章再講。

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劉琨祖逖列傳:他們都曾年少,他們都已老去

李世民的陪葬墓裡,埋著一位短命的女人

這是一篇關於《美國工廠》的劇透,看不看隨你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噠噠的馬蹄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十七日,曾二度臨朝稱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的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病逝於平城皇宮的太和殿。去世之時,馮太后頒下遺詔,要求葬禮一切從簡。

但馮太后的孫子也就是當時的孝文帝在為馮太后舉辦喪禮時,卻一反馮太后遺詔的要求,極盡奢華。儘管有高閭、遊明根等大臣的強烈反對,但是孝文帝仍將馮太后的陵墓拓寬到了六十步,而這種陵墓規格實際上已經等同於皇帝去世的葬禮規格了。

如果這些事情還能用孝文帝與馮太后之間祖孫情深的理由來解釋的話,那麼孝文帝在為馮太后服喪的問題上似乎更加不同了。馮太后死後,孝文帝執意要為馮太后服喪三年,而這種服喪之禮在古代只有對自己父母服喪時才會使用。孝文帝在馮太后去世後的種種怪異表現,似乎在暗示著其與馮太后的關係不僅僅只是祖孫關係,而相關史料的細節記載則似乎在表明馮太后與孝文帝很有可能明面上是祖孫,實際上則是母子。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首先讓我們看看馮太后一生的經歷。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年僅15歲的馮氏被冊封為文成帝的皇后。同年,皇子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文成帝病逝,年僅二十五歲,而當時的馮太后也才剛剛二十四歲。

緊接著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於同年即位,是為獻文帝,馮氏則以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皇興元年(公元467年)獻文帝之妃李夫人產子,即之後的孝文帝。隨後,馮太后宣佈歸政,回宮養育長孫。皇興五年(公元471年)八月,獻文帝禪位給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宏,自己成為了太上皇,馮太后則變成了太皇太后。

承明元年五月(公元476年6月),獻文帝在太華殿去世,時年二十六歲。馮太后再度臨朝聽政,之後便一直聽政到自己去世。以上是關於馮太后一生的正史的記載,表面上看似乎已經很清楚了,馮太后與孝文帝之間並沒有什麼血緣關係。但是,在這些正史的記載中也留下了一些疑點與自相矛盾之處。

馮太后在史書被描述為一個權力慾望極大的人,並且殺伐果斷,有勇有謀。也就是所謂的“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殺戮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帝者。”但是這一情況卻在孝文帝出生時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史稱“及孝文生,太后躬親撫養。是後罷令不聽政事。”也就是說,孝文帝剛出生不久,馮太后就宣佈歸政獻文帝,並且親自撫養孝文帝,不再幹預朝政。要知道馮太后這次的歸政是真的歸政,真正的不在干預朝中任何事務,而不是像慈禧太后那樣只是名義的歸政,大權還握在自己的手裡。這一點從馮太后歸政後,男寵李弈被獻文帝藉機處死便可看出。試想一下,如果馮太后只是名義上的歸政,那麼獻文帝根本就沒能力處死她的男寵。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為什麼孝文帝的出生會有這麼大的影響,使得權力慾望極強的馮太后歸政於獻文帝,僅僅是因為孝文帝是長孫嗎?對於這一現象呂思勉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豈有因生孫而罷政?且亦何必因此而罷政?豈高祖實後私生之子,後因娩乳,乃不得不罷朝歟?”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還有在正史的記載中已經表明了孝文帝的生母為獻文帝之妃李夫人,並且根據北魏立子殺母的傳統,在孝文帝被立為太子的當天,孝文帝的生母李夫人就被處死於後宮之中。

在這裡,我必須要吐槽一下北魏的立子殺母制度。是的,這個制度的確避免了母后干政的弊端,但是卻造成了保母干政,出現了“保太后”,而這些“保太后”干政的危害要比母后干政厲害的多,最起碼母后干政時還會考慮到要維護自己兒子的江山,“保太后”們則不管不顧了。扯得有點遠了,我們迴歸正題。

根據北魏的傳統,太子即位為皇帝后,都會對自己的親生母親的孃家大加封賞,以表示感激。但是,神奇的是,孝文帝在位期間對於自己的生母思皇后李氏一族很冷漠,基本上沒有什麼賞賜,似乎李氏一族對他來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並且孝文帝反而更喜歡厚待馮太后的家族,對其大加賞賜。這種行為都引起了朝野人士的討論,甚至招致了大臣的勸諫,即“高祖奉馮氏過厚,於李氏過薄,舅家了無敘用。朝野人士所以竊議,太常高閭顯言于禁中。”

除此之外,史料記載中還存在著自相矛盾的地方。因為據史料記載,孝文帝在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便已經知道自己的生母便是被馮太后下令處死的思皇后李氏。但是在《北史·馮太后傳》中卻記載了一句十分莫名其妙的話,就是“迄後之崩,孝文不知所生。”也就是說,直到馮太后死,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到底是誰。這也就導致史料記載之間出現了衝突與自相矛盾之處,令人生疑。並且除了這些記載之外,當時的史書在記述馮太后與孝文帝的關係也經常使用“母子”一詞而不是使用“祖孫”一詞,要知道“祖孫”和“母子”可不是同義詞。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還有就是孝文帝之父獻文帝的死亡事實上是馮太后一手造成的,史書上直接記載獻文帝是被馮太后毒害的,而毒害的原因就是因為獻文帝處死了馮太后的男寵,也就是所謂的“太后行不正,內寵李弈,獻文因事誅之。太后不得意,遂害帝。”並且孝文帝在馮太后也得知了事情的真相,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被馮太后毒殺的,但是很神奇的是,孝文帝沒有對馮太后進行反攻倒算,《魏書》對孝文帝的這種行為極為不滿,稱道“其後,文明皇太后崩,孝文皇帝方修諒陰之儀,篤孺子之慕,竟未能述宣《春秋》之義,而懲供人之黨,是以胡氏循之,卒頌魏室,豈不哀哉!”將胡太后禍國殃民的罪行都算到了孝文帝的身上,因為他沒有清算馮太后的罪行。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孝文帝為什麼沒有對馮太后進行反攻倒算,甚至連馮太后生前的親信也沒有對他們進行清洗,僅僅因為馮太后從小把他養育成人的嗎?是祖孫之情戰勝了父子之情嗎?才使得孝文帝不忍心對自己的殺父仇人和殺母仇人下手嗎?這似乎說不通啊?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孝文帝在馮太后死後葬入永固陵之後,曾計劃在永固陵東北約一里處,為自己營造壽宮,準備死後也埋葬在這裡,永伴撫養自己成長的祖母太皇太后馮氏。當然,這個計劃最後因為孝文帝的遷都而不了了之,方山虛宮後來也僅號為“萬年堂”,但我們也能從中看出孝文帝對馮太后感情之深厚。

總之,從這些記載來看,馮太后很有可能是孝文帝的親生母親,而不是他的嫡親祖母,孝文帝所謂的生母思皇后李氏則很有可能是一個“替死鬼”,因為馮太后不想死於“立子殺母”的制度之下,所以她只好推出一個妃子來代替她本人。但是,說到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孝文帝的生父又是誰呢,真的是獻文帝在十二歲的時候生下了孝文帝嗎,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章再講。

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劉琨祖逖列傳:他們都曾年少,他們都已老去

李世民的陪葬墓裡,埋著一位短命的女人

這是一篇關於《美國工廠》的劇透,看不看隨你

孝文帝:我奶奶其實是我媽?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