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他奶遭“阻擊”:內地市場業績增速16年來首度下降

斑馬消費 陳曉京

維他奶遭“阻擊”:內地市場業績增速16年來首度下降

維他奶國際年報披露中國內地市場收入增速下降13個百分點後,股價連續多天下跌、市值縮水。

這可能是公司上市25年以來,遭遇的最大一次“危機”。

2003年公司進入中國內地,用10多年時間開闢即飲豆奶市場,2019財年,來自中國內地市場收入佔比61.49%。

維他奶在內地市場的火爆,引來不少跟風者,2015年-2018年間,伊利股份、蒙牛乳業、維維股份及達利食品等企業,陸續進入這一領域,成為阻擊維他奶國際的主要對手。

公司對內地收入增速下降提前有所預計,去年年中,公司董事會執行主席羅友禮曾對外表示,內地市場會繼續增長,但增速會放緩。

內地收入增速下滑

年報披露之後,維他奶國際(00345.HK)股價連續下跌。

2019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實現收入75.26億港元,同比增長16%,上一財年增速為21%。

其中,中國內地市場實現收入46.28億港元,同比增長25%,同比下降近14個百分點。

公司在內地經營溢利的下滑也是如此。2019財年,公司在中國內地實現經營溢利7.2億元,同比增長32.84%,而上一財年,這一數據是70.96%。

2019財年,中國內地市場為公司貢獻收入中佔比達61.49%,內地市場收入和經營溢利雙雙增速下滑,進入內地市場16年來尚屬首次。

維他奶遭“阻擊”:內地市場業績增速16年來首度下降

斑馬梳理梳理髮現,公司業績增速整體放緩明顯體現在下半財年。

2019下半財年,公司收入和應占溢利分別為30.78億港元和1.78億港元,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9.15%和-5.82%。

與此同時,公司銷售費用卻在上升。2019財年,公司支出“推廣、銷售及分銷費用”21.05億港元,同比增長21.75%。

阻擊維他奶

2003年,維他奶國際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時,內地尚無一款成熟的即飲豆奶產品,大多數消費者還停留在沖泡豆奶粉的階段。

因此,維維股份(600300.SH)始終佔據著固體豆奶粉市場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維他奶遭“阻擊”:內地市場業績增速16年來首度下降

維他奶國際的利樂包裝豆奶先在廣東市場紮根,逐漸向北拓展。2003年,中國內地市場為維他奶國際貢獻約6%的收入;2013財年,比重升至29%;3年後,中國內地首次成為公司最大市場,當年為公司貢獻收入佔比達到43%;2019財年升至近62%。早在2016年,公司在內地即飲豆奶市場份額已達42%。

維他奶的快速崛起幾年中,“豆奶大王”維維股份正醉心於多元化,進軍白酒、茶葉等行業。

維維股份與維他奶直接展開正面競爭已是2015年。當年6月,維維股份推出240毫升瓶裝豆奶,嘗試從豆奶粉向液態豆奶轉變,2016年,又推出針對年輕消費群體的罐裝豆奶。

當時,維維股份的這個舉措,被看作是迴歸主業,打響“阻擊”維他奶國際的第一槍。

豆奶行業進入門檻低,原材料易得也便宜,許多企業跟風而來。

2017年,達利食品(03799.HK)推出“豆本豆”即飲豆奶,據稱當年收入接近10億元。

2018年7月,統一企業中國(00220.HK)推出“誠實豆”即飲豆奶。

國內兩大乳企也不甘寂寞,2016年,蒙牛乳業(02319.HK)推出Silk美式豆奶產品, 2017年底,伊利股份(600887.SH)在珠海宣佈推出“植選”豆乳產品。

維他奶遭“阻擊”:內地市場業績增速16年來首度下降

針對食品飲料巨頭的阻擊,維他奶國際陸續將檸檬茶、菊花茶等產品推進內地市場。

上述企業介入即飲豆奶領域後表現各異。

2018年,維維股份動植物蛋白飲料實現收入5.03億元,同比減少5.78%,當年,公司動植物蛋白飲料板塊銷售量同比減少8.46%,毛利率降低2.82個百分點。

2018年,達利食品包括豆本豆在內的植物蛋白飲料和含乳飲料業務板塊,實現收入27.84億元,同比增長27%。

蒙牛乳業的豆奶產品在廣告及社交媒體上相當低調,2017年,公司包括奶酪和植物奶在內的“其他業務”銷售金額為5.85億元,佔比公司總收入的1%,2018年升至1.2%。

伊利股份的“植選”聲勢浩大,但到底賣出多少,其年報中未單獨披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