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救不了品牌

私域流量這個概念據說是起源於幾年前的淘寶系,但真正火起來也就在去年年底及今年上半年。在微信生態中營銷越來越難,品牌私有域的流量池變得更加重要,因此“私域流量”成為行業黑話。

根據我們的觀察,儘管私域流量概念很火,但品牌很少有把私域流量做得不錯的案例,反而依舊是電商類、微商類的小團隊把私域流量玩的風生水起。這是為什麼?

私域流量是微商嗎?


私域流量救不了品牌



也許不少人有不同意見,但我們認為私域流量就是微商式的手法。

品牌如果想要將流量沉澱到微信號等個人賬號中,無可避免地要通過一些微商化的“釣魚”方式,想要通過社群、朋友圈進行轉化,也不可避免地要向微商前輩們學習套路。

微商儘管名聲並不太好,但背後的經驗總結都是用戶運營、打造IP的方式方法,最終形成了一整套高效的引流轉化體系。私域流量的重點在於經營用戶的長線關係,這與微商別無二致,當然也有很多“割韭菜”大撈一筆的微商,我們認為長遠來看,那些是不合格的微商。

業內曾有一句調侃的話,說所有PR/KOL/運營最終都會成為微商,道出了部分真相。但私域流量也好、微商也好,之所以會被如此調侃,不僅因為其方法論的有效,還因為其方法論在大格局上的侷限性。下面是三點小想法:

一、私域流量並不適用於所有品牌。

我們曾在《做私域流量前,先想想這三個問題》說過類似觀點。私域流量只是一種工具手段,解決的也只有流量成本問題,如果品牌本身有穩定的廉價流量來源(如一些裂變流量、線下流量),那其實就沒有太多必要做私域流量池。

私域流量需要人力成本去做日常運營,成本不低,通常也需要一定的利益機制的設定來激活運營人員的積極性。但對於毛利低、決策鏈條長、需要定製化、低頻消費的產品而言(典型的如2B類產品、耐用品比如五金器具),私域流量也未必是個好選擇。

另外,私域流量只能解決特定問題,比如流量複用成本及效率問題,並不能解決產品策略問題,如果你的品牌都不知道在哪去找精準用戶,做私域流量並沒有太多意義。

私域流量救不了品牌



二、品牌營銷到品牌運營的不適症

私域流量的搭建看上去並不複雜,但事實上需要品牌方有後續的運營能力,把流量圈住了以後,怎麼後續運營、怎麼實現用戶轉化才是個大學問,如果再加上用戶分層分級、標籤化等精細化運營操作,這往往超出了傳統品牌的“能力圈”。

運營起源於互聯網公司,因為軟件等互聯網產品,需要長期為用戶提供服務,產品本身也需要進行迭代更新,這才有了用戶運營的概念,涉及到拉新、促活、轉化、留存等方方面面。

相比之下,傳統品牌公司更注重的是營銷,不斷通過campaign的形式進行一波又一波的廣告推廣,然後配合終端渠道進行銷售轉化。在營銷過程中,很少品牌會有意識、有能力對用戶進行持續跟蹤推廣,這也是傳統營銷模式效率並不高的原因。

運營相比於營銷而言,更加精細化、長期化,可以把運營看做是營銷的後端服務。但可惜的是,大部分傳統公司並不具備用戶運營的能力,也沒有所謂的運營部門,長期化的用戶運營動作、新媒體內容通常都會外包給代運營公司及廣告代理,這種情況下“私域流量”的搭建與運營就離品牌本身更遠了。

私域流量救不了品牌


三、越是渠道依賴,越做不好私域流量

我們認為把私域流量運營得最好的依舊是微商類的團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微商沒有太多的銷售渠道選擇,因此更加註重社群及朋友圈中的成交轉化。

拿快消品來說,產品的銷售非常依賴於線下的商超等銷售渠道,通常意義下,線下商超代理點位鋪的越多,渠道滲透越廣,產品賣貨效果就會越好。因此相比於費時費力搭建整套私域流量的閉環,這些品牌不如花力氣去優化線下渠道來的更實在。

私域流量更適合做終端渠道的轉化運營工具,供面向用戶的終端運營者使用,比如線下店鋪的店長老闆、保險房產等線下銷售員、小區裡的業主群群主等(而且由於個體利益的原因,他們也更有動力去運營私域流量)。

拿微商來說,微商品牌的老闆並不大需要費力去建群發朋友圈賣貨,只需要管理好整個代理體系就可以,而做私域流量賣貨的,更多是那些下層的個人代理。

結語

私域流量不是萬能的,焦慮的品牌方們也不見得真的都有搭建私域流量的必要。與其追逐新的流行概念,不如仔細思考自己的產品/品牌的重點在哪,但可惜,我們看到很多人對概念關注過多,對自身關注太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