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企業家

微軟在中國機遇與挑戰並存

微軟第三任CEO薩提亞·納德拉5年來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微軟在全球找回了昔日榮光。中國市場重要而特殊,老問題與新狀況交疊,這對44歲的微軟來說,挑戰尤多。在“移動為先、云為先”戰略之下,微軟如何在中國化解圍堵甚至彎道超車呢?

頭圖來源丨視覺中國

來到中國3年,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董事長兼CEO柯睿傑(Alain Crozier)對中國市場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快”。

柯睿傑觀察到,短短3年,一些公司消失不見,一些“獨角獸”迅速崛起。他女兒痴迷的短視頻社交App抖音,2016年9月上線,到2018年10月,抖音中國市場月活躍用戶就已突破了4億;不愛用蘋果產品的他,手邊放著兩部中國國產手機,一加6T和發佈不久的小米9透明尊享版,這兩家公司均成立於2010年之後。

微軟在中國機遇與挑戰並存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董事長兼CEO柯睿傑。攝影:史小兵

世界在變快。

早在1999年,微軟便憑藉Windows和Office兩大業務,一度市值衝高至6000多億美元,雄踞全球首位。

Windows是微軟崛起的基石,也讓微軟在成功中迷失。移動互聯網時代,PC開始衰落,微軟一再錯過風口,收購諾基亞失敗,Windows Phone和社交業務黯然退場。

原本藍籌股的微軟股票陷入低迷。在第二任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在位後期,微軟市值已經不足3000億美元。

微軟病了。

這是新任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對當時微軟的“診斷”。2014年7月,上任5個月的納德拉向公司全員發送了一份備忘錄,正式提出“移動為先,云為先”的戰略構想,強調未來的微軟不再只倚仗Windows和Office業務,要將核心業務轉向移動互聯和雲計算。

對於納德拉大刀闊斧的轉型,資本市場給予了積極迴應。2017年10月20日,時隔18年,微軟市值重回巔峰時期的6000億美元。2018年12月1日,微軟市值超過蘋果,成為全球第一。這是微軟自1999年登頂之後首次迴歸。

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兼市場營銷及運營總經理康容向《中國企業家》透露,在一次員工內部會議上,有人問納德拉,微軟轉型之路走了多少進程?他回覆,10%,隨後補了一句,5年後他的答案可能還是10%,因為挑戰一直在變化。

納德拉不斷強調公司文化轉型,而這其中有一個重要元素,就是“成長型思維”。

柯睿傑向《中國企業家》分析稱,“成長型思維”有兩層意思:一方面,微軟自身要成長,要保持良好的內部溝通;另一方面,微軟要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市場,與合作伙伴的關係也要不斷摸索新模式。

“在全球,在跟合作伙伴緊密合作這方面,中國團隊是做得最好的。”柯睿傑說。

然而,在中國,真正的突破也是艱難的。

雲市場是當下微軟的主戰場。以雲市場為例,在中國,阿里雲、騰訊雲迅速崛起,市場份額佔據前列,AWS後來居上,力壓微軟Azure。

此外,微軟正面臨著人才流失加劇的危機。

強手如林,內憂外患,中年微軟如何騰挪才能實現中國市場的突圍?

怎樣變酷?

企業像人,一個成功的人總要被逼到極限才會意識到改變的重要性。

薩提亞·納德拉出任CEO時,準備了10頁備忘錄交給董事會,呼籲“微軟重生”。他為轉型定下基調,主張擁抱更廣泛的計算和環境智能。

康容與前兩任CEO均有過合作。他告訴《中國企業家》,比爾·蓋茨和史蒂夫·鮑爾默都是非常聰明的人,也有著聰明人的驕傲;納德拉不同,他是一個“先聽再講”的人,頭腦清晰,謙虛低調。

在逐步剝離To C業務並尋找有利時機撤出的同時,微軟開始更多專注To B市場。納德拉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戰略:微軟提供技術和平臺,讓客戶在此之上,建立起自己的解決方案和產品。

1月31日,微軟公佈2019財年第二季度財報,營收佔比最高的To C業務比例下降,To B業務營收佔比上升;智能雲服務收入增長20%,達94億美元,成為新增長引擎,其中,主要業務Azure收入同比增幅達76%。

美國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包括Iaas、Paas、託管私有云服務),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位列前兩名。

同期,在亞太市場,阿里雲以15.9%的市場份額將微軟Azure擠到了第三的位置,後者份額11.1%;在中國市場,阿里雲、騰訊雲拿下了半壁江山,AWS中國夥伴Sinnet超過中國兩大運營商電信和聯通,位居第三,而微軟Azure並未進入前五。

對於Azure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薩提亞·納德拉在接受財新傳媒採訪時表示,微軟遵守中國法律和監管的要求,可能會在某些領域減緩發展速度;不過,微軟在中國的目標是打持久戰,不會著眼於短期增長目標。

這並不能緩解微軟Azure的焦慮。

“中國企業對微軟的認知,還停留在Windows和Office上,而非雲服務。”天奇創投管理合夥人魏武揮向《中國企業家》分析。

同為美國公司,谷歌的AI機器人AlphaGo與中國天才棋手柯潔的圍棋大戰賺足了眼球;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成立藍色起源(Blue Origin),與馬斯克的Space X在私人火箭發射領域打得火熱。

與對手相比,微軟在中國的形象是不酷的。

微軟需要向客戶傳達自己能提供什麼樣的雲服務,讓客戶在亞馬遜、谷歌之外,加入微軟做選項。

為此,一個全新的部門在中國成立。

在微軟待了14年的樓學踐,從銷售、Office產品經理,再到做雲端產品Office365。2018年7月,樓學踐就任微軟大中華區人工智能創新戰略部總監。

他有些頭疼,因為在面對媒體、客戶,甚至微軟老同事時,他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來解釋自己的新職位。

人工智能創新戰略部是微軟中國專門新設的部門,它負責把最前端的AI研發、產品化、蒐集客戶需求、帶動合作伙伴參與、產品拓展等環節黏合起來,形成一個閉環。

為了扭轉客戶心中的既定印象,樓學踐拜訪客戶時,不再單一地與IT部門溝通,而是與銷售、市場、運營等部門交流,充分了解對方的業務痛點,並告訴客戶微軟會如何提供幫助。

“微軟兜裡有很多好東西,怎麼把產品、技術串起來落地,這非常重要。”微軟大中華區物聯網和人工智能高級產品經理李冕告訴《中國企業家》,客戶、市場與研發團隊之間,需要非常密切的溝通,樓學踐的部門就承擔著這樣一個溝通的角色。

過去的微軟,Windows和Office業務最傳統的速度就是“三年一改版”,產品開發出來,測試穩定,繼而推向市場。而現在,雲服務和AI產品的迭代更加快速,測試流程大幅縮短,幾乎大部分測試交給了市場,根據用戶反饋來迅速調節和優化,廠商之間拼的是解決問題的速度。

在李冕看來,微軟過去的產品化節奏是與市場脫節的,而在中國,這個問題更為突出,因為中國的應用更新特別快。

幕後玩家

當萬物互聯時代到來,中國市場將迎來一個IoT終端的爆發。

無論是工業領域,還是個人消費、智能家居等領域,分佈著各式各樣的邊緣終端。微軟在想辦法打通雲和邊緣終端,將雲的智能運輸到端,令終端變得更加智能;與此同時,終端承載了收集數據的任務,獲取大量數據之後,雲也會提升智能程度。

微軟需要抓住這個浪潮,但它自身並沒有種類豐富的大量終端。

“微軟的優勢在於深度學習和軟件,而非製造業。”柯睿傑向《中國企業家》解釋稱,在不擅長的領域,微軟不再親自上場,而是成為合作伙伴的“軍火商”;這樣,微軟不會成為客戶的潛在對手,在足夠的信任下,客戶才會使用微軟的技術。

微軟為合作伙伴提供的“軍火庫”中,微軟小冰是一款頗具代表性的AI產品。

微軟在雲業務上的轉型已有成效,那下一個驅動力就在AI領域。2017年,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在第五代小冰發佈會上表示,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擁有各自的代表技術,在下一個AI時代,IQ(智商)和EQ(情商)是最重要的東西。

“真正的系統應當是IQ和EQ並存,但是你沒有辦法讓一個系統同時以IQ和EQ作為發展起點。”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微軟小冰項目全球負責人李笛告訴《中國企業家》,微軟用小娜發展IQ,用小冰發展EQ,未來將實現二者的結合。

2014年5月,小冰率先在中國推出,進行EQ訓練。“目前為止,這是微軟歷史上唯一一個並非在美國完成孵化的全球產品線。”李笛說。

2017年9月,微軟與華為簽署雲服務戰略合作備忘錄,宣佈達成雲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雙方將在公有云領域開展深度合作。2018年2月23日,微軟與小米簽署戰略性合作備忘錄,在雲計算、人工智能和硬件產品等領域進行合作,並助力小米提升產品服務和進軍全球市場。

華為的語音助手“小藝”、小米的語音助手“小愛同學”,不止一次與小冰出現在同一款智能語音產品裡。李笛解釋稱,這是“雙AI”,微軟小冰以一個獨立的方式進入到合作伙伴的平臺裡,與其自有的AI,比如小愛同學,形成一個聯動。

華為、小米等中國硬件大廠擁有大量終端以及龐大的用戶群體,微軟通過合作,能夠讓小冰得到更多有效的互動。其他合作方包括網易雲音樂、騰訊的QQ小冰及BabyQ,日本市場的LINE平臺等。

根據微軟公開數據,小冰在全球已擁有6.6億用戶,覆蓋全球5個國家的40餘個平臺。在不同國家,小冰的底層技術是相同的,但因為用戶互動數據不同,以及各國文化不同,造成小冰的交互、交流不同,產生了不一樣的結果。

在AI時代,計算結果依靠“算法+數據”,計算能力並不難,重要的是數據。在李笛看來,中國市場最大的優勢,在於中國具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用戶,能夠產生足夠好的訓練數據。

當下,微軟在AI領域還需要探索怎樣建立商業體系。作為一家商業公司,一是要鞏固現在的營收,二是要培育未來的營收。要想做到第二點,微軟需要在市場建立領先的壁壘,擁有未來領導力。李笛直言,他們對小冰的發展有緊迫感,所以小冰一直在同行中處於前列。

在聯手巨頭之外,微軟也在有意識地與初創公司建立多維度合作,打造生態圈。

加速器是具有微軟特色的創業生態體系,迄今為止,微軟在全球已共建有8個加速器。2012年,中國第一個微軟加速器在北京成立。2017年1月,第二個微軟加速器在上海徐彙區落地。自此,中國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擁有兩個微軟加速器的國家。

對於範圍廣、數量多的小型企業,微軟為它們提供工具以及一些能力上的培訓;對於在各個省市的雲和移動加速器,微軟給它們提供技術、網絡和能力建設;最頂層的合作就是加速器,加速器裡是能夠拿到A輪投資的企業,微軟對它們有非常嚴格的甄選機制,評選標準包括它的技術是否具有潛力,未來能否與微軟一起針對客戶聯合銷售等,外界戲言,“比進哈佛還難”。

“過去5年裡,中國兩個加速器只培訓了大概230個企業,每一批就12~14家,這是為了確保我們能夠給這些小企業足夠的注意力和資源。”柯睿傑對《中國企業家》說。

不過,魏武揮認為,加速器助推中小企業、初創企業是要冒風險的,選擇誰來投入資源和資金,需要決策者有獨立判斷;但是,微軟在這個項目上與政府走得很近,當地政府給予一定資源,自然也會掌握部分話語權,這會造成決策權分散,整個機構運作動力不強。

易守難攻

中國市場是複雜的。

微軟在中國經歷了一系列挑戰,從早期Office盜版,到2017年推出Windows 10時遭遇“稜鏡門”,這一切使得它在中國的戰略佈局非常謹慎。

在微軟最先踏入的中國雲服務市場,後起之秀阿里雲、騰訊雲已經完成了超越;在全球市場,崛起中的阿里雲,打破了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的兩強格局。微軟遭遇重重圍堵的焦灼,由此可見一斑。

微軟將目光投向了中國企業出海潮,希望能夠在這一領域切下雲服務市場更大一塊蛋糕。

2017年9月,微軟在Azure上推出了知識產權保護計劃。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中國雲計算與人工智能事業部首席項目經理金亞威向《中國企業家》介紹稱,海外有很多靠專利賺錢的公司,這個項目能保證,客戶不會因為Azure上的服務而遭專利侵權起訴。“如果起訴的話,微軟可以跟客戶一起應訴;如果有賠償,微軟幫客戶出這個錢。”

“亞馬遜有推廣渠道,谷歌有流量,它們的雲服務能夠幫中國企業增長,微軟的優勢在於幫中國企業做方案。從需求看,大多數中國企業可能要的是增長。”魏武揮認為,阿里雲的迅速崛起,在於阿里吃透了中國企業的業務。“在C端,一個人的流程可以應用在1000萬個人身上;但是在B端,每一家企業的業務流程都是不一樣的。雲服務市場上拼的是速度,其實就是看誰的業務吃得透。”

調研機構Canalys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達到804億美元,同比增長46.5%。2018年11月,高盛集團發佈雲計算市場季度報告稱,雲服務市場將繼續以每年至少20%的速度增長到2021年,但同時,雲支出集中流向四家公司,亞馬遜、微軟、谷歌和阿里巴巴。

市場在向頭部集中,這也意味著這四家公司之間的競爭即將白熱化。而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研發團隊創新力至關重要。

但近年的微軟,正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困境。

被譽為“阿里雲之父”的王堅,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2007年,王堅受邀出席阿里“網俠大會”,與馬雲一見如故。2008年9月,王堅入職阿里巴巴,組建世界級的技術團隊。此後,阿里堅持每年投入10億元支持研究雲計算。

在AI獨角獸企業中,類似商湯科技周曉鷗、曠視孫劍、字節跳動馬維英等出身微軟的技術大牛已頗多見。業內戲稱微軟為中國互聯網的“黃埔軍校”。

微軟亞洲研究院一名前員工向《中國企業家》透露,除了外部誘惑之外,從內部看,納德拉開始微軟轉型後,加快了產品研發、迭代速度,同時聚焦主要業務,一些次要產品和技術逐漸邊緣化,這些變化也促使一些技術高管先後選擇了離開。

“我們基本上屬於淨流出那一方。”李笛對《中國企業家》直言。

微軟亞洲研究院每年與多家中國高校合作,進行聯合培養博士項目。上述微軟亞洲研究院前員工告訴《中國企業家》,對於博士生來說,微軟亞洲研究院帶有一些高校的性質,甚至比一般的高校水平還要高一些,很有吸引力。

聯合培養博士項目每年大概錄取20~30名博士,但是在創業風潮盛行的那幾年,畢業生的首選往往是創業或者進入給出高薪的獨角獸公司。3年培養後,被微軟選中並願意留下來的,只有三四個人。這其中不乏微軟發出offer後,人被創業公司以期權和高薪“截胡”的情況。

“我個人並不欣賞‘黃埔軍校’這樣的說法,我們又不是開學校的。”李笛表示,他非常擔心中國互聯網公司會以高薪挖人作為競爭手段,這樣等於將AI人才資本化。在他看來,資本的注入,會令企業以虛高的薪水挖走AI人才,造成人才泡沫,這並不利於AI行業的健康發展。

微軟開始改變招新的態度。

過去的微軟,從固定的友商圈裡招納新人,比如IBM、雅虎和亞馬遜等。康容告訴《中國企業家》,現在微軟會去高校校招再做培訓,或者挖掘互聯網公司甚至創業公司的人才。“以前只是把人送出去,現在我們要吸引他們進來。”

微軟在中國機遇與挑戰並存

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兼市場營銷及運營總經理康容。攝影:史小兵

但如今的微軟,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已不如既往。

一位曾在微軟任職的某智能家居企業創始人向《中國企業家》透露,除了高管,微軟出身的高級技術人才在創業時,會更受投資人青睞,在獲得融資以及建立合作關係上,擁有微軟光環的創業者會更容易獲得信任。在他看來,微軟薪資在業內屬於中上,但也僅止於一個還不錯的水平,期權背後的財務自由或許對於人才吸引力更大。

“人才流失若是無解的難題,未來微軟在中國會面臨非常大的威脅。”魏武揮評價說。

屬於Wintel(Windows-Intel)的黃金時代已成過去,薩提亞·納德拉基於全球轉型戰略,希望再造一個新微軟,但無疑道阻且長。

中國市場重要而又特殊,多年來在華步履蹣跚的微軟,當下不僅要解決老問題,還要直面更為複雜的新狀況。

這不僅是一場突圍戰,更是一場保衛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