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武士頭盔,鐵和青銅混制而成。維京人有尚武傳統,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維京人在早期的海外活動中,多采取游擊戰術,“劫掠活動大多開始於春季,然後,他們用整個夏天的時間進行掠奪。當秋風從西南方吹來的時候,這些維京人便起航回家過冬,船上裝滿了掠奪來的戰利品。”但是,從公元9世紀開始,情勢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方式,也越來越不願意忍受回家過冬的長途跋涉之苦。維京人開始在海外建立據點,組織大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公然侵襲,“意欲拓殖定居,直至建邦立國。”

縱橫四海的維京運動,其影響已經超出了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維京人通過海上征服、商貿往來以及殖民活動重塑了歐洲文明。在諾曼底、不列顛和基輔,維京人建立起強大政權,這便是現代英國和俄羅斯的雛形。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武士頭盔,鐵和青銅混制而成。維京人有尚武傳統,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維京人在早期的海外活動中,多采取游擊戰術,“劫掠活動大多開始於春季,然後,他們用整個夏天的時間進行掠奪。當秋風從西南方吹來的時候,這些維京人便起航回家過冬,船上裝滿了掠奪來的戰利品。”但是,從公元9世紀開始,情勢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方式,也越來越不願意忍受回家過冬的長途跋涉之苦。維京人開始在海外建立據點,組織大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公然侵襲,“意欲拓殖定居,直至建邦立國。”

縱橫四海的維京運動,其影響已經超出了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維京人通過海上征服、商貿往來以及殖民活動重塑了歐洲文明。在諾曼底、不列顛和基輔,維京人建立起強大政權,這便是現代英國和俄羅斯的雛形。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貝葉掛毯(也被稱作巴約掛毯或瑪蒂爾德女王掛毯,創作於11世紀),所繪內容為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丹麥人入侵法蘭克王國是維京人對歐洲大陸最早的軍事行動。法蘭克王國由幾支西部日耳曼部落合併而成,法蘭克王國的盛期是在查理曼大帝(公元759-814)統治時期。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加冕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並開創了“加洛林王朝”的帝國盛世。加洛林帝國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政權力量,控制了從北海到地中海的大片區域。加洛林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強盛、繁榮和富庶使其成為維京人覬覦的目標。現在的法國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和最富庶的地區,維京人對法國的大規模襲擊開始於公元841年,隨後長驅直入,於公元845年攻陷巴黎。與此同時,繼續南下,沿途又襲擊了法國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眾多港口和城市。“9世紀70年代在歐洲各地,尤其是法國境內,維京人的攻擊一直沒有間斷。”公元911年,法蘭克國王昏庸查理與維京人首領羅洛簽訂《埃比特河畔的聖克萊條約》,授予羅洛以公爵頭銜和領地,即為之後的諾曼底公國。諾曼底公國是維京人與歐洲大陸交流史的一份明證。維京人賦予其北歐血統,同時又被該地區的先進文化所同化,他們逐漸與當地人通婚,講法語,信仰基督教,實行農耕,最終完全融入西歐的基督教社會。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武士頭盔,鐵和青銅混制而成。維京人有尚武傳統,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維京人在早期的海外活動中,多采取游擊戰術,“劫掠活動大多開始於春季,然後,他們用整個夏天的時間進行掠奪。當秋風從西南方吹來的時候,這些維京人便起航回家過冬,船上裝滿了掠奪來的戰利品。”但是,從公元9世紀開始,情勢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方式,也越來越不願意忍受回家過冬的長途跋涉之苦。維京人開始在海外建立據點,組織大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公然侵襲,“意欲拓殖定居,直至建邦立國。”

縱橫四海的維京運動,其影響已經超出了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維京人通過海上征服、商貿往來以及殖民活動重塑了歐洲文明。在諾曼底、不列顛和基輔,維京人建立起強大政權,這便是現代英國和俄羅斯的雛形。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貝葉掛毯(也被稱作巴約掛毯或瑪蒂爾德女王掛毯,創作於11世紀),所繪內容為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丹麥人入侵法蘭克王國是維京人對歐洲大陸最早的軍事行動。法蘭克王國由幾支西部日耳曼部落合併而成,法蘭克王國的盛期是在查理曼大帝(公元759-814)統治時期。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加冕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並開創了“加洛林王朝”的帝國盛世。加洛林帝國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政權力量,控制了從北海到地中海的大片區域。加洛林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強盛、繁榮和富庶使其成為維京人覬覦的目標。現在的法國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和最富庶的地區,維京人對法國的大規模襲擊開始於公元841年,隨後長驅直入,於公元845年攻陷巴黎。與此同時,繼續南下,沿途又襲擊了法國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眾多港口和城市。“9世紀70年代在歐洲各地,尤其是法國境內,維京人的攻擊一直沒有間斷。”公元911年,法蘭克國王昏庸查理與維京人首領羅洛簽訂《埃比特河畔的聖克萊條約》,授予羅洛以公爵頭銜和領地,即為之後的諾曼底公國。諾曼底公國是維京人與歐洲大陸交流史的一份明證。維京人賦予其北歐血統,同時又被該地區的先進文化所同化,他們逐漸與當地人通婚,講法語,信仰基督教,實行農耕,最終完全融入西歐的基督教社會。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英國約克郡維京寶藏,包括617枚銀幣、6副手環以及其它貴重的金屬品。銀幣揭示出維京人廣至東歐和阿拉伯地區的活動軌跡。約克郡寶藏是自1840年以來在英國發現的最大最重要的維京人寶藏。

盎格魯-撒克遜人起源於丹麥人、德國人和荷蘭人,他們於公元5~6世紀移居至英國。在隨後的100年中,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建立起眾多非基督教王國,日後將結合為“盎格魯蘭”,即現在的英格蘭。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征服始於公元793年。在公元9世紀40年代以前,維京人的主要目標是英格蘭和愛爾蘭的修道院和沿海城鎮,從851年起,轉為大規模軍事襲擊,並建立永久根據地,輸送大批移民。到了880年,維京人已經控制了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除了西南部的威塞克斯王國)。約克是當時維京人的勢力中心,在此出土的大量維京硬幣證實了這一點。

與加速加洛林王朝的崩潰不同,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入侵反而促進了英格蘭的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一部8~11世紀的英國史同北歐海盜史交織一體,北歐人的海外侵襲是在英國揭開序頁,又是在英國落下帷幕的。”在維京時代之初,英格蘭主要有5個政權:諾森布里亞、麥西亞、東安格利亞、肯特和威塞克斯。9世紀末,唯一不受維京人控制的威塞克斯王國,在阿爾弗雷德國王的領導下,有效阻止了維京人的入侵,雙方停戰議和,簽訂條約。阿爾弗雷德承認維京人對威塞克斯王國北部及東部地區的管轄權,這一地區隨後被稱為“丹麥區”,維京人將自己的語言、文化,特別是司法傳統引至該地區,因此“丹麥區”的英文名稱是“Danelaw”。英國於公元10世紀基本完成民族融合和統一,一定程度上源於維京人對這些盎格魯-撒克遜小國的征服和整合。1025年,征服英國全境的八字須斯旺之子克努特大帝將丹、挪、英以及瑞典的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組成了龐大的“北海帝國”,從而迎來了維京的黃金時代。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武士頭盔,鐵和青銅混制而成。維京人有尚武傳統,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維京人在早期的海外活動中,多采取游擊戰術,“劫掠活動大多開始於春季,然後,他們用整個夏天的時間進行掠奪。當秋風從西南方吹來的時候,這些維京人便起航回家過冬,船上裝滿了掠奪來的戰利品。”但是,從公元9世紀開始,情勢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方式,也越來越不願意忍受回家過冬的長途跋涉之苦。維京人開始在海外建立據點,組織大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公然侵襲,“意欲拓殖定居,直至建邦立國。”

縱橫四海的維京運動,其影響已經超出了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維京人通過海上征服、商貿往來以及殖民活動重塑了歐洲文明。在諾曼底、不列顛和基輔,維京人建立起強大政權,這便是現代英國和俄羅斯的雛形。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貝葉掛毯(也被稱作巴約掛毯或瑪蒂爾德女王掛毯,創作於11世紀),所繪內容為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丹麥人入侵法蘭克王國是維京人對歐洲大陸最早的軍事行動。法蘭克王國由幾支西部日耳曼部落合併而成,法蘭克王國的盛期是在查理曼大帝(公元759-814)統治時期。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加冕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並開創了“加洛林王朝”的帝國盛世。加洛林帝國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政權力量,控制了從北海到地中海的大片區域。加洛林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強盛、繁榮和富庶使其成為維京人覬覦的目標。現在的法國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和最富庶的地區,維京人對法國的大規模襲擊開始於公元841年,隨後長驅直入,於公元845年攻陷巴黎。與此同時,繼續南下,沿途又襲擊了法國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眾多港口和城市。“9世紀70年代在歐洲各地,尤其是法國境內,維京人的攻擊一直沒有間斷。”公元911年,法蘭克國王昏庸查理與維京人首領羅洛簽訂《埃比特河畔的聖克萊條約》,授予羅洛以公爵頭銜和領地,即為之後的諾曼底公國。諾曼底公國是維京人與歐洲大陸交流史的一份明證。維京人賦予其北歐血統,同時又被該地區的先進文化所同化,他們逐漸與當地人通婚,講法語,信仰基督教,實行農耕,最終完全融入西歐的基督教社會。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英國約克郡維京寶藏,包括617枚銀幣、6副手環以及其它貴重的金屬品。銀幣揭示出維京人廣至東歐和阿拉伯地區的活動軌跡。約克郡寶藏是自1840年以來在英國發現的最大最重要的維京人寶藏。

盎格魯-撒克遜人起源於丹麥人、德國人和荷蘭人,他們於公元5~6世紀移居至英國。在隨後的100年中,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建立起眾多非基督教王國,日後將結合為“盎格魯蘭”,即現在的英格蘭。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征服始於公元793年。在公元9世紀40年代以前,維京人的主要目標是英格蘭和愛爾蘭的修道院和沿海城鎮,從851年起,轉為大規模軍事襲擊,並建立永久根據地,輸送大批移民。到了880年,維京人已經控制了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除了西南部的威塞克斯王國)。約克是當時維京人的勢力中心,在此出土的大量維京硬幣證實了這一點。

與加速加洛林王朝的崩潰不同,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入侵反而促進了英格蘭的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一部8~11世紀的英國史同北歐海盜史交織一體,北歐人的海外侵襲是在英國揭開序頁,又是在英國落下帷幕的。”在維京時代之初,英格蘭主要有5個政權:諾森布里亞、麥西亞、東安格利亞、肯特和威塞克斯。9世紀末,唯一不受維京人控制的威塞克斯王國,在阿爾弗雷德國王的領導下,有效阻止了維京人的入侵,雙方停戰議和,簽訂條約。阿爾弗雷德承認維京人對威塞克斯王國北部及東部地區的管轄權,這一地區隨後被稱為“丹麥區”,維京人將自己的語言、文化,特別是司法傳統引至該地區,因此“丹麥區”的英文名稱是“Danelaw”。英國於公元10世紀基本完成民族融合和統一,一定程度上源於維京人對這些盎格魯-撒克遜小國的征服和整合。1025年,征服英國全境的八字須斯旺之子克努特大帝將丹、挪、英以及瑞典的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組成了龐大的“北海帝國”,從而迎來了維京的黃金時代。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的黃金飾品,包括項鍊、吊墜、胸針等,公元10世紀晚期,可能制於丹麥。

黃金時代是輝煌的,也是短暫的,克努特大帝死後,北海帝國衰落。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入侵英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儘管同樣具有北歐血統,但是這些諾曼征服者與其原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相距甚遠,已經西歐化了。因此,傳統上,歷史學家將公元1066年視為英國曆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標誌著英國維京時代的結束。但實際上,不列顛的其他地區還零星保有維京人的勢力,不列顛維京時代的真正結束還要一直推遲到15世紀末期。

波羅的海東岸主要是斯拉夫和拉脫維亞(主要分佈於今天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兩個民族。“可能早在公元550年,丹麥和瑞典的商人就已經開始穿越波羅的海乘船去往東方。他們與當地人進行動物皮毛和羽毛、海象牙及奴隸的交易。這些當地人日後形成了拉脫維亞和俄羅斯兩個民族。”波羅的海沿岸盛產琥珀,琥珀貿易是當時維京經濟的支柱,維京人以此與東方世界進行商貿往來,換取自己極度匱乏的白銀。水上交通的便利是維京人與東歐密切交流的重要條件。“穿越平坦多河,便於舟楫的東歐平原,南下暖海,顯然比縱貫中歐跨越阿爾卑斯山脈來得更加便捷、安全。”波羅的海南岸優良的氣候條件為維京人建立海上貿易中轉站提供庇護。在東歐平原活動的維京人主要是瑞典人,他們越過波羅的海,沿今俄羅斯境內的諸多大河順流而下,直抵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武士頭盔,鐵和青銅混制而成。維京人有尚武傳統,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維京人在早期的海外活動中,多采取游擊戰術,“劫掠活動大多開始於春季,然後,他們用整個夏天的時間進行掠奪。當秋風從西南方吹來的時候,這些維京人便起航回家過冬,船上裝滿了掠奪來的戰利品。”但是,從公元9世紀開始,情勢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方式,也越來越不願意忍受回家過冬的長途跋涉之苦。維京人開始在海外建立據點,組織大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公然侵襲,“意欲拓殖定居,直至建邦立國。”

縱橫四海的維京運動,其影響已經超出了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維京人通過海上征服、商貿往來以及殖民活動重塑了歐洲文明。在諾曼底、不列顛和基輔,維京人建立起強大政權,這便是現代英國和俄羅斯的雛形。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貝葉掛毯(也被稱作巴約掛毯或瑪蒂爾德女王掛毯,創作於11世紀),所繪內容為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丹麥人入侵法蘭克王國是維京人對歐洲大陸最早的軍事行動。法蘭克王國由幾支西部日耳曼部落合併而成,法蘭克王國的盛期是在查理曼大帝(公元759-814)統治時期。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加冕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並開創了“加洛林王朝”的帝國盛世。加洛林帝國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政權力量,控制了從北海到地中海的大片區域。加洛林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強盛、繁榮和富庶使其成為維京人覬覦的目標。現在的法國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和最富庶的地區,維京人對法國的大規模襲擊開始於公元841年,隨後長驅直入,於公元845年攻陷巴黎。與此同時,繼續南下,沿途又襲擊了法國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眾多港口和城市。“9世紀70年代在歐洲各地,尤其是法國境內,維京人的攻擊一直沒有間斷。”公元911年,法蘭克國王昏庸查理與維京人首領羅洛簽訂《埃比特河畔的聖克萊條約》,授予羅洛以公爵頭銜和領地,即為之後的諾曼底公國。諾曼底公國是維京人與歐洲大陸交流史的一份明證。維京人賦予其北歐血統,同時又被該地區的先進文化所同化,他們逐漸與當地人通婚,講法語,信仰基督教,實行農耕,最終完全融入西歐的基督教社會。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英國約克郡維京寶藏,包括617枚銀幣、6副手環以及其它貴重的金屬品。銀幣揭示出維京人廣至東歐和阿拉伯地區的活動軌跡。約克郡寶藏是自1840年以來在英國發現的最大最重要的維京人寶藏。

盎格魯-撒克遜人起源於丹麥人、德國人和荷蘭人,他們於公元5~6世紀移居至英國。在隨後的100年中,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建立起眾多非基督教王國,日後將結合為“盎格魯蘭”,即現在的英格蘭。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征服始於公元793年。在公元9世紀40年代以前,維京人的主要目標是英格蘭和愛爾蘭的修道院和沿海城鎮,從851年起,轉為大規模軍事襲擊,並建立永久根據地,輸送大批移民。到了880年,維京人已經控制了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除了西南部的威塞克斯王國)。約克是當時維京人的勢力中心,在此出土的大量維京硬幣證實了這一點。

與加速加洛林王朝的崩潰不同,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入侵反而促進了英格蘭的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一部8~11世紀的英國史同北歐海盜史交織一體,北歐人的海外侵襲是在英國揭開序頁,又是在英國落下帷幕的。”在維京時代之初,英格蘭主要有5個政權:諾森布里亞、麥西亞、東安格利亞、肯特和威塞克斯。9世紀末,唯一不受維京人控制的威塞克斯王國,在阿爾弗雷德國王的領導下,有效阻止了維京人的入侵,雙方停戰議和,簽訂條約。阿爾弗雷德承認維京人對威塞克斯王國北部及東部地區的管轄權,這一地區隨後被稱為“丹麥區”,維京人將自己的語言、文化,特別是司法傳統引至該地區,因此“丹麥區”的英文名稱是“Danelaw”。英國於公元10世紀基本完成民族融合和統一,一定程度上源於維京人對這些盎格魯-撒克遜小國的征服和整合。1025年,征服英國全境的八字須斯旺之子克努特大帝將丹、挪、英以及瑞典的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組成了龐大的“北海帝國”,從而迎來了維京的黃金時代。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的黃金飾品,包括項鍊、吊墜、胸針等,公元10世紀晚期,可能制於丹麥。

黃金時代是輝煌的,也是短暫的,克努特大帝死後,北海帝國衰落。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入侵英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儘管同樣具有北歐血統,但是這些諾曼征服者與其原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相距甚遠,已經西歐化了。因此,傳統上,歷史學家將公元1066年視為英國曆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標誌著英國維京時代的結束。但實際上,不列顛的其他地區還零星保有維京人的勢力,不列顛維京時代的真正結束還要一直推遲到15世紀末期。

波羅的海東岸主要是斯拉夫和拉脫維亞(主要分佈於今天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兩個民族。“可能早在公元550年,丹麥和瑞典的商人就已經開始穿越波羅的海乘船去往東方。他們與當地人進行動物皮毛和羽毛、海象牙及奴隸的交易。這些當地人日後形成了拉脫維亞和俄羅斯兩個民族。”波羅的海沿岸盛產琥珀,琥珀貿易是當時維京經濟的支柱,維京人以此與東方世界進行商貿往來,換取自己極度匱乏的白銀。水上交通的便利是維京人與東歐密切交流的重要條件。“穿越平坦多河,便於舟楫的東歐平原,南下暖海,顯然比縱貫中歐跨越阿爾卑斯山脈來得更加便捷、安全。”波羅的海南岸優良的氣候條件為維京人建立海上貿易中轉站提供庇護。在東歐平原活動的維京人主要是瑞典人,他們越過波羅的海,沿今俄羅斯境內的諸多大河順流而下,直抵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船型女用胸針,銅合金,公元800~1050年,現藏於丹麥國家博物館。胸針是維京人重要的裝飾物。

公元862年,俄羅斯北部相互混戰的斯拉夫部落請求維京人留裡克和他的兩個兄弟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平定各部落,維京人因此在今天俄羅斯境內坐落在沃爾霍夫河上游的諾夫哥羅德建立公國,即為基輔羅斯公國,這便是日後中世紀歐洲最大也是現在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雛形。

羅斯人與東方的交流不同於西歐,一開始是以商貿活動為主,直到他們因為貿易活動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公元5世紀西羅馬崩潰後,西方世界的精華全部集於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其勢力範圍主要是東南歐和小亞細亞)和偉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當商船緩緩駛入金角灣的時候,羅斯人驚歎於君士坦丁堡的豐饒與富足。“港口林立的船隻、高聳的城牆以及大理石宮殿必定曾使他們目眩神迷。”君士坦丁堡的富麗堂皇激起了羅斯人的無限貪慾。公元860年,200艘維京戰艦自基輔出發,沿第聶伯河順流而下,穿過黑海,直搗君士坦丁堡。之後的907年、941年和944年羅斯人又先後三次攻佔君士坦丁堡,最終與拜占庭君主議和:羅斯人在君士坦丁堡享有自由貿易權和免費居住權;拜占庭皇帝則可要求羅斯武士作為僱傭兵加入帝國以充實軍事實力。

羅斯人與拜占庭正式結盟於公元988年。羅斯國王弗拉基米爾皈依東正教,拜占庭公主與其締結婚約。隨後,弗拉基米爾將6000名精壯的羅斯武士贈予拜占庭君主,這些武士與之前的僱傭兵一起組成著名的“瓦蘭吉亞衛士”,因此,維京人在東歐又被稱為瓦蘭吉亞人。皈依東正教,對凝聚斯拉夫人民族向心力起到重要作用,是現代俄羅斯得以形成的關鍵節點。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武士頭盔,鐵和青銅混制而成。維京人有尚武傳統,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維京人在早期的海外活動中,多采取游擊戰術,“劫掠活動大多開始於春季,然後,他們用整個夏天的時間進行掠奪。當秋風從西南方吹來的時候,這些維京人便起航回家過冬,船上裝滿了掠奪來的戰利品。”但是,從公元9世紀開始,情勢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方式,也越來越不願意忍受回家過冬的長途跋涉之苦。維京人開始在海外建立據點,組織大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公然侵襲,“意欲拓殖定居,直至建邦立國。”

縱橫四海的維京運動,其影響已經超出了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維京人通過海上征服、商貿往來以及殖民活動重塑了歐洲文明。在諾曼底、不列顛和基輔,維京人建立起強大政權,這便是現代英國和俄羅斯的雛形。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貝葉掛毯(也被稱作巴約掛毯或瑪蒂爾德女王掛毯,創作於11世紀),所繪內容為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丹麥人入侵法蘭克王國是維京人對歐洲大陸最早的軍事行動。法蘭克王國由幾支西部日耳曼部落合併而成,法蘭克王國的盛期是在查理曼大帝(公元759-814)統治時期。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加冕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並開創了“加洛林王朝”的帝國盛世。加洛林帝國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政權力量,控制了從北海到地中海的大片區域。加洛林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強盛、繁榮和富庶使其成為維京人覬覦的目標。現在的法國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和最富庶的地區,維京人對法國的大規模襲擊開始於公元841年,隨後長驅直入,於公元845年攻陷巴黎。與此同時,繼續南下,沿途又襲擊了法國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眾多港口和城市。“9世紀70年代在歐洲各地,尤其是法國境內,維京人的攻擊一直沒有間斷。”公元911年,法蘭克國王昏庸查理與維京人首領羅洛簽訂《埃比特河畔的聖克萊條約》,授予羅洛以公爵頭銜和領地,即為之後的諾曼底公國。諾曼底公國是維京人與歐洲大陸交流史的一份明證。維京人賦予其北歐血統,同時又被該地區的先進文化所同化,他們逐漸與當地人通婚,講法語,信仰基督教,實行農耕,最終完全融入西歐的基督教社會。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英國約克郡維京寶藏,包括617枚銀幣、6副手環以及其它貴重的金屬品。銀幣揭示出維京人廣至東歐和阿拉伯地區的活動軌跡。約克郡寶藏是自1840年以來在英國發現的最大最重要的維京人寶藏。

盎格魯-撒克遜人起源於丹麥人、德國人和荷蘭人,他們於公元5~6世紀移居至英國。在隨後的100年中,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建立起眾多非基督教王國,日後將結合為“盎格魯蘭”,即現在的英格蘭。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征服始於公元793年。在公元9世紀40年代以前,維京人的主要目標是英格蘭和愛爾蘭的修道院和沿海城鎮,從851年起,轉為大規模軍事襲擊,並建立永久根據地,輸送大批移民。到了880年,維京人已經控制了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除了西南部的威塞克斯王國)。約克是當時維京人的勢力中心,在此出土的大量維京硬幣證實了這一點。

與加速加洛林王朝的崩潰不同,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入侵反而促進了英格蘭的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一部8~11世紀的英國史同北歐海盜史交織一體,北歐人的海外侵襲是在英國揭開序頁,又是在英國落下帷幕的。”在維京時代之初,英格蘭主要有5個政權:諾森布里亞、麥西亞、東安格利亞、肯特和威塞克斯。9世紀末,唯一不受維京人控制的威塞克斯王國,在阿爾弗雷德國王的領導下,有效阻止了維京人的入侵,雙方停戰議和,簽訂條約。阿爾弗雷德承認維京人對威塞克斯王國北部及東部地區的管轄權,這一地區隨後被稱為“丹麥區”,維京人將自己的語言、文化,特別是司法傳統引至該地區,因此“丹麥區”的英文名稱是“Danelaw”。英國於公元10世紀基本完成民族融合和統一,一定程度上源於維京人對這些盎格魯-撒克遜小國的征服和整合。1025年,征服英國全境的八字須斯旺之子克努特大帝將丹、挪、英以及瑞典的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組成了龐大的“北海帝國”,從而迎來了維京的黃金時代。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的黃金飾品,包括項鍊、吊墜、胸針等,公元10世紀晚期,可能制於丹麥。

黃金時代是輝煌的,也是短暫的,克努特大帝死後,北海帝國衰落。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入侵英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儘管同樣具有北歐血統,但是這些諾曼征服者與其原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相距甚遠,已經西歐化了。因此,傳統上,歷史學家將公元1066年視為英國曆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標誌著英國維京時代的結束。但實際上,不列顛的其他地區還零星保有維京人的勢力,不列顛維京時代的真正結束還要一直推遲到15世紀末期。

波羅的海東岸主要是斯拉夫和拉脫維亞(主要分佈於今天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兩個民族。“可能早在公元550年,丹麥和瑞典的商人就已經開始穿越波羅的海乘船去往東方。他們與當地人進行動物皮毛和羽毛、海象牙及奴隸的交易。這些當地人日後形成了拉脫維亞和俄羅斯兩個民族。”波羅的海沿岸盛產琥珀,琥珀貿易是當時維京經濟的支柱,維京人以此與東方世界進行商貿往來,換取自己極度匱乏的白銀。水上交通的便利是維京人與東歐密切交流的重要條件。“穿越平坦多河,便於舟楫的東歐平原,南下暖海,顯然比縱貫中歐跨越阿爾卑斯山脈來得更加便捷、安全。”波羅的海南岸優良的氣候條件為維京人建立海上貿易中轉站提供庇護。在東歐平原活動的維京人主要是瑞典人,他們越過波羅的海,沿今俄羅斯境內的諸多大河順流而下,直抵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船型女用胸針,銅合金,公元800~1050年,現藏於丹麥國家博物館。胸針是維京人重要的裝飾物。

公元862年,俄羅斯北部相互混戰的斯拉夫部落請求維京人留裡克和他的兩個兄弟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平定各部落,維京人因此在今天俄羅斯境內坐落在沃爾霍夫河上游的諾夫哥羅德建立公國,即為基輔羅斯公國,這便是日後中世紀歐洲最大也是現在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雛形。

羅斯人與東方的交流不同於西歐,一開始是以商貿活動為主,直到他們因為貿易活動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公元5世紀西羅馬崩潰後,西方世界的精華全部集於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其勢力範圍主要是東南歐和小亞細亞)和偉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當商船緩緩駛入金角灣的時候,羅斯人驚歎於君士坦丁堡的豐饒與富足。“港口林立的船隻、高聳的城牆以及大理石宮殿必定曾使他們目眩神迷。”君士坦丁堡的富麗堂皇激起了羅斯人的無限貪慾。公元860年,200艘維京戰艦自基輔出發,沿第聶伯河順流而下,穿過黑海,直搗君士坦丁堡。之後的907年、941年和944年羅斯人又先後三次攻佔君士坦丁堡,最終與拜占庭君主議和:羅斯人在君士坦丁堡享有自由貿易權和免費居住權;拜占庭皇帝則可要求羅斯武士作為僱傭兵加入帝國以充實軍事實力。

羅斯人與拜占庭正式結盟於公元988年。羅斯國王弗拉基米爾皈依東正教,拜占庭公主與其締結婚約。隨後,弗拉基米爾將6000名精壯的羅斯武士贈予拜占庭君主,這些武士與之前的僱傭兵一起組成著名的“瓦蘭吉亞衛士”,因此,維京人在東歐又被稱為瓦蘭吉亞人。皈依東正教,對凝聚斯拉夫人民族向心力起到重要作用,是現代俄羅斯得以形成的關鍵節點。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的龍頭桅杆,銅合金,長16.2釐米,公元950~1000年。現藏於海特哈布維京人博物館(Wikinger Museum Haithabu)。

重振歐洲商業文明和發現新世界

雖然維京運動是以武力侵襲肇始,但是軍事擴張也伴隨著文化交往。文化交往要比武力侵襲綿長,影響也更為深遠。在維京時代開始之前,維京人就通過商貿往來同北海和波羅的海建立了聯繫,不同的文化族群在思想、技藝甚至是時尚(比如服飾和髮型)領域交流和相互影響。維京時代開始後,這些和平交流的形式依然存在併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在歐洲中世紀開始以前,羅馬帝國的商業網絡曾經遍佈世界各地。但是自公元3世紀始,西歐的商業文明日漸衰落,到公元600年的時候,西歐城鎮急劇萎縮,數量屈指可數。“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古代市政機構已經蕩然無存,許多城市成為基督教會行政中心,勉強延續下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維京運動為西歐的商業文明重新注入了活力。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武士頭盔,鐵和青銅混制而成。維京人有尚武傳統,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維京人在早期的海外活動中,多采取游擊戰術,“劫掠活動大多開始於春季,然後,他們用整個夏天的時間進行掠奪。當秋風從西南方吹來的時候,這些維京人便起航回家過冬,船上裝滿了掠奪來的戰利品。”但是,從公元9世紀開始,情勢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方式,也越來越不願意忍受回家過冬的長途跋涉之苦。維京人開始在海外建立據點,組織大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公然侵襲,“意欲拓殖定居,直至建邦立國。”

縱橫四海的維京運動,其影響已經超出了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維京人通過海上征服、商貿往來以及殖民活動重塑了歐洲文明。在諾曼底、不列顛和基輔,維京人建立起強大政權,這便是現代英國和俄羅斯的雛形。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貝葉掛毯(也被稱作巴約掛毯或瑪蒂爾德女王掛毯,創作於11世紀),所繪內容為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丹麥人入侵法蘭克王國是維京人對歐洲大陸最早的軍事行動。法蘭克王國由幾支西部日耳曼部落合併而成,法蘭克王國的盛期是在查理曼大帝(公元759-814)統治時期。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加冕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並開創了“加洛林王朝”的帝國盛世。加洛林帝國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政權力量,控制了從北海到地中海的大片區域。加洛林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強盛、繁榮和富庶使其成為維京人覬覦的目標。現在的法國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和最富庶的地區,維京人對法國的大規模襲擊開始於公元841年,隨後長驅直入,於公元845年攻陷巴黎。與此同時,繼續南下,沿途又襲擊了法國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眾多港口和城市。“9世紀70年代在歐洲各地,尤其是法國境內,維京人的攻擊一直沒有間斷。”公元911年,法蘭克國王昏庸查理與維京人首領羅洛簽訂《埃比特河畔的聖克萊條約》,授予羅洛以公爵頭銜和領地,即為之後的諾曼底公國。諾曼底公國是維京人與歐洲大陸交流史的一份明證。維京人賦予其北歐血統,同時又被該地區的先進文化所同化,他們逐漸與當地人通婚,講法語,信仰基督教,實行農耕,最終完全融入西歐的基督教社會。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英國約克郡維京寶藏,包括617枚銀幣、6副手環以及其它貴重的金屬品。銀幣揭示出維京人廣至東歐和阿拉伯地區的活動軌跡。約克郡寶藏是自1840年以來在英國發現的最大最重要的維京人寶藏。

盎格魯-撒克遜人起源於丹麥人、德國人和荷蘭人,他們於公元5~6世紀移居至英國。在隨後的100年中,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建立起眾多非基督教王國,日後將結合為“盎格魯蘭”,即現在的英格蘭。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征服始於公元793年。在公元9世紀40年代以前,維京人的主要目標是英格蘭和愛爾蘭的修道院和沿海城鎮,從851年起,轉為大規模軍事襲擊,並建立永久根據地,輸送大批移民。到了880年,維京人已經控制了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除了西南部的威塞克斯王國)。約克是當時維京人的勢力中心,在此出土的大量維京硬幣證實了這一點。

與加速加洛林王朝的崩潰不同,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入侵反而促進了英格蘭的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一部8~11世紀的英國史同北歐海盜史交織一體,北歐人的海外侵襲是在英國揭開序頁,又是在英國落下帷幕的。”在維京時代之初,英格蘭主要有5個政權:諾森布里亞、麥西亞、東安格利亞、肯特和威塞克斯。9世紀末,唯一不受維京人控制的威塞克斯王國,在阿爾弗雷德國王的領導下,有效阻止了維京人的入侵,雙方停戰議和,簽訂條約。阿爾弗雷德承認維京人對威塞克斯王國北部及東部地區的管轄權,這一地區隨後被稱為“丹麥區”,維京人將自己的語言、文化,特別是司法傳統引至該地區,因此“丹麥區”的英文名稱是“Danelaw”。英國於公元10世紀基本完成民族融合和統一,一定程度上源於維京人對這些盎格魯-撒克遜小國的征服和整合。1025年,征服英國全境的八字須斯旺之子克努特大帝將丹、挪、英以及瑞典的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組成了龐大的“北海帝國”,從而迎來了維京的黃金時代。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的黃金飾品,包括項鍊、吊墜、胸針等,公元10世紀晚期,可能制於丹麥。

黃金時代是輝煌的,也是短暫的,克努特大帝死後,北海帝國衰落。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入侵英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儘管同樣具有北歐血統,但是這些諾曼征服者與其原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相距甚遠,已經西歐化了。因此,傳統上,歷史學家將公元1066年視為英國曆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標誌著英國維京時代的結束。但實際上,不列顛的其他地區還零星保有維京人的勢力,不列顛維京時代的真正結束還要一直推遲到15世紀末期。

波羅的海東岸主要是斯拉夫和拉脫維亞(主要分佈於今天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兩個民族。“可能早在公元550年,丹麥和瑞典的商人就已經開始穿越波羅的海乘船去往東方。他們與當地人進行動物皮毛和羽毛、海象牙及奴隸的交易。這些當地人日後形成了拉脫維亞和俄羅斯兩個民族。”波羅的海沿岸盛產琥珀,琥珀貿易是當時維京經濟的支柱,維京人以此與東方世界進行商貿往來,換取自己極度匱乏的白銀。水上交通的便利是維京人與東歐密切交流的重要條件。“穿越平坦多河,便於舟楫的東歐平原,南下暖海,顯然比縱貫中歐跨越阿爾卑斯山脈來得更加便捷、安全。”波羅的海南岸優良的氣候條件為維京人建立海上貿易中轉站提供庇護。在東歐平原活動的維京人主要是瑞典人,他們越過波羅的海,沿今俄羅斯境內的諸多大河順流而下,直抵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船型女用胸針,銅合金,公元800~1050年,現藏於丹麥國家博物館。胸針是維京人重要的裝飾物。

公元862年,俄羅斯北部相互混戰的斯拉夫部落請求維京人留裡克和他的兩個兄弟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平定各部落,維京人因此在今天俄羅斯境內坐落在沃爾霍夫河上游的諾夫哥羅德建立公國,即為基輔羅斯公國,這便是日後中世紀歐洲最大也是現在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雛形。

羅斯人與東方的交流不同於西歐,一開始是以商貿活動為主,直到他們因為貿易活動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公元5世紀西羅馬崩潰後,西方世界的精華全部集於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其勢力範圍主要是東南歐和小亞細亞)和偉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當商船緩緩駛入金角灣的時候,羅斯人驚歎於君士坦丁堡的豐饒與富足。“港口林立的船隻、高聳的城牆以及大理石宮殿必定曾使他們目眩神迷。”君士坦丁堡的富麗堂皇激起了羅斯人的無限貪慾。公元860年,200艘維京戰艦自基輔出發,沿第聶伯河順流而下,穿過黑海,直搗君士坦丁堡。之後的907年、941年和944年羅斯人又先後三次攻佔君士坦丁堡,最終與拜占庭君主議和:羅斯人在君士坦丁堡享有自由貿易權和免費居住權;拜占庭皇帝則可要求羅斯武士作為僱傭兵加入帝國以充實軍事實力。

羅斯人與拜占庭正式結盟於公元988年。羅斯國王弗拉基米爾皈依東正教,拜占庭公主與其締結婚約。隨後,弗拉基米爾將6000名精壯的羅斯武士贈予拜占庭君主,這些武士與之前的僱傭兵一起組成著名的“瓦蘭吉亞衛士”,因此,維京人在東歐又被稱為瓦蘭吉亞人。皈依東正教,對凝聚斯拉夫人民族向心力起到重要作用,是現代俄羅斯得以形成的關鍵節點。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的龍頭桅杆,銅合金,長16.2釐米,公元950~1000年。現藏於海特哈布維京人博物館(Wikinger Museum Haithabu)。

重振歐洲商業文明和發現新世界

雖然維京運動是以武力侵襲肇始,但是軍事擴張也伴隨著文化交往。文化交往要比武力侵襲綿長,影響也更為深遠。在維京時代開始之前,維京人就通過商貿往來同北海和波羅的海建立了聯繫,不同的文化族群在思想、技藝甚至是時尚(比如服飾和髮型)領域交流和相互影響。維京時代開始後,這些和平交流的形式依然存在併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在歐洲中世紀開始以前,羅馬帝國的商業網絡曾經遍佈世界各地。但是自公元3世紀始,西歐的商業文明日漸衰落,到公元600年的時候,西歐城鎮急劇萎縮,數量屈指可數。“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古代市政機構已經蕩然無存,許多城市成為基督教會行政中心,勉強延續下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維京運動為西歐的商業文明重新注入了活力。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正是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眾多峽灣和港口出發,縱橫四海開闢“維京時代”,締造了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給不列顛帶來的另一份禮物是商業文明。在維京人到來之前,英格蘭的商業活動主要是以貨易貨的方式,並由修道院主導。在整個英格蘭,也幾乎沒有可以能稱為城鎮的地區。維京人為英格蘭帶來了商業文明,大批商業中心誕生,商業活動的範圍從英格蘭的北海東岸擴大至丹麥西海岸。與此同時,相似的影響也發生在愛爾蘭,其現在的首都都柏林就是從這個時代起,發展成為西歐大陸的貿易中心。

維京人在羅斯和拜占庭帝國之間開闢的商路,為農業社會的羅斯人打開了與世界聯繫的窗口,促進了羅斯王國的經濟轉型和文化進步。“拜占庭文明的甘泉正是經此汩汩流入羅斯,澆灌出羅斯文明的鮮豔花朵。”而在羅斯之外,羅斯商路還對歐洲的國際貿易不無裨益,“它實際上構成了中古歐洲貿易網絡的重要一環。”

維京時代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其勢力範圍廣佈中亞、中東和北非,是拜占庭帝國的最大威脅。維京人與之的聯繫主要在於商貿方面。與商業文明落後的中世紀歐洲來說,阿拉伯帝國已經是相當成熟的、以貨幣交換為基礎的商業帝國,有大規模的商業艦隊和港口。巴格達是當時阿拉伯帝國的中心,其繁華和盛大超過歐洲的任何一座城市。在新航路開闢之前,來自遠東(印度、中國)的絲綢和香料等奢侈品要想運往歐洲,阿拉伯半島是必經的海上通道。而在維京時代,維京人同樣與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聯繫。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武士頭盔,鐵和青銅混制而成。維京人有尚武傳統,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維京人在早期的海外活動中,多采取游擊戰術,“劫掠活動大多開始於春季,然後,他們用整個夏天的時間進行掠奪。當秋風從西南方吹來的時候,這些維京人便起航回家過冬,船上裝滿了掠奪來的戰利品。”但是,從公元9世紀開始,情勢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方式,也越來越不願意忍受回家過冬的長途跋涉之苦。維京人開始在海外建立據點,組織大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公然侵襲,“意欲拓殖定居,直至建邦立國。”

縱橫四海的維京運動,其影響已經超出了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維京人通過海上征服、商貿往來以及殖民活動重塑了歐洲文明。在諾曼底、不列顛和基輔,維京人建立起強大政權,這便是現代英國和俄羅斯的雛形。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貝葉掛毯(也被稱作巴約掛毯或瑪蒂爾德女王掛毯,創作於11世紀),所繪內容為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丹麥人入侵法蘭克王國是維京人對歐洲大陸最早的軍事行動。法蘭克王國由幾支西部日耳曼部落合併而成,法蘭克王國的盛期是在查理曼大帝(公元759-814)統治時期。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加冕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並開創了“加洛林王朝”的帝國盛世。加洛林帝國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政權力量,控制了從北海到地中海的大片區域。加洛林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強盛、繁榮和富庶使其成為維京人覬覦的目標。現在的法國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和最富庶的地區,維京人對法國的大規模襲擊開始於公元841年,隨後長驅直入,於公元845年攻陷巴黎。與此同時,繼續南下,沿途又襲擊了法國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眾多港口和城市。“9世紀70年代在歐洲各地,尤其是法國境內,維京人的攻擊一直沒有間斷。”公元911年,法蘭克國王昏庸查理與維京人首領羅洛簽訂《埃比特河畔的聖克萊條約》,授予羅洛以公爵頭銜和領地,即為之後的諾曼底公國。諾曼底公國是維京人與歐洲大陸交流史的一份明證。維京人賦予其北歐血統,同時又被該地區的先進文化所同化,他們逐漸與當地人通婚,講法語,信仰基督教,實行農耕,最終完全融入西歐的基督教社會。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英國約克郡維京寶藏,包括617枚銀幣、6副手環以及其它貴重的金屬品。銀幣揭示出維京人廣至東歐和阿拉伯地區的活動軌跡。約克郡寶藏是自1840年以來在英國發現的最大最重要的維京人寶藏。

盎格魯-撒克遜人起源於丹麥人、德國人和荷蘭人,他們於公元5~6世紀移居至英國。在隨後的100年中,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建立起眾多非基督教王國,日後將結合為“盎格魯蘭”,即現在的英格蘭。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征服始於公元793年。在公元9世紀40年代以前,維京人的主要目標是英格蘭和愛爾蘭的修道院和沿海城鎮,從851年起,轉為大規模軍事襲擊,並建立永久根據地,輸送大批移民。到了880年,維京人已經控制了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除了西南部的威塞克斯王國)。約克是當時維京人的勢力中心,在此出土的大量維京硬幣證實了這一點。

與加速加洛林王朝的崩潰不同,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入侵反而促進了英格蘭的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一部8~11世紀的英國史同北歐海盜史交織一體,北歐人的海外侵襲是在英國揭開序頁,又是在英國落下帷幕的。”在維京時代之初,英格蘭主要有5個政權:諾森布里亞、麥西亞、東安格利亞、肯特和威塞克斯。9世紀末,唯一不受維京人控制的威塞克斯王國,在阿爾弗雷德國王的領導下,有效阻止了維京人的入侵,雙方停戰議和,簽訂條約。阿爾弗雷德承認維京人對威塞克斯王國北部及東部地區的管轄權,這一地區隨後被稱為“丹麥區”,維京人將自己的語言、文化,特別是司法傳統引至該地區,因此“丹麥區”的英文名稱是“Danelaw”。英國於公元10世紀基本完成民族融合和統一,一定程度上源於維京人對這些盎格魯-撒克遜小國的征服和整合。1025年,征服英國全境的八字須斯旺之子克努特大帝將丹、挪、英以及瑞典的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組成了龐大的“北海帝國”,從而迎來了維京的黃金時代。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的黃金飾品,包括項鍊、吊墜、胸針等,公元10世紀晚期,可能制於丹麥。

黃金時代是輝煌的,也是短暫的,克努特大帝死後,北海帝國衰落。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入侵英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儘管同樣具有北歐血統,但是這些諾曼征服者與其原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相距甚遠,已經西歐化了。因此,傳統上,歷史學家將公元1066年視為英國曆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標誌著英國維京時代的結束。但實際上,不列顛的其他地區還零星保有維京人的勢力,不列顛維京時代的真正結束還要一直推遲到15世紀末期。

波羅的海東岸主要是斯拉夫和拉脫維亞(主要分佈於今天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兩個民族。“可能早在公元550年,丹麥和瑞典的商人就已經開始穿越波羅的海乘船去往東方。他們與當地人進行動物皮毛和羽毛、海象牙及奴隸的交易。這些當地人日後形成了拉脫維亞和俄羅斯兩個民族。”波羅的海沿岸盛產琥珀,琥珀貿易是當時維京經濟的支柱,維京人以此與東方世界進行商貿往來,換取自己極度匱乏的白銀。水上交通的便利是維京人與東歐密切交流的重要條件。“穿越平坦多河,便於舟楫的東歐平原,南下暖海,顯然比縱貫中歐跨越阿爾卑斯山脈來得更加便捷、安全。”波羅的海南岸優良的氣候條件為維京人建立海上貿易中轉站提供庇護。在東歐平原活動的維京人主要是瑞典人,他們越過波羅的海,沿今俄羅斯境內的諸多大河順流而下,直抵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船型女用胸針,銅合金,公元800~1050年,現藏於丹麥國家博物館。胸針是維京人重要的裝飾物。

公元862年,俄羅斯北部相互混戰的斯拉夫部落請求維京人留裡克和他的兩個兄弟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平定各部落,維京人因此在今天俄羅斯境內坐落在沃爾霍夫河上游的諾夫哥羅德建立公國,即為基輔羅斯公國,這便是日後中世紀歐洲最大也是現在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雛形。

羅斯人與東方的交流不同於西歐,一開始是以商貿活動為主,直到他們因為貿易活動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公元5世紀西羅馬崩潰後,西方世界的精華全部集於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其勢力範圍主要是東南歐和小亞細亞)和偉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當商船緩緩駛入金角灣的時候,羅斯人驚歎於君士坦丁堡的豐饒與富足。“港口林立的船隻、高聳的城牆以及大理石宮殿必定曾使他們目眩神迷。”君士坦丁堡的富麗堂皇激起了羅斯人的無限貪慾。公元860年,200艘維京戰艦自基輔出發,沿第聶伯河順流而下,穿過黑海,直搗君士坦丁堡。之後的907年、941年和944年羅斯人又先後三次攻佔君士坦丁堡,最終與拜占庭君主議和:羅斯人在君士坦丁堡享有自由貿易權和免費居住權;拜占庭皇帝則可要求羅斯武士作為僱傭兵加入帝國以充實軍事實力。

羅斯人與拜占庭正式結盟於公元988年。羅斯國王弗拉基米爾皈依東正教,拜占庭公主與其締結婚約。隨後,弗拉基米爾將6000名精壯的羅斯武士贈予拜占庭君主,這些武士與之前的僱傭兵一起組成著名的“瓦蘭吉亞衛士”,因此,維京人在東歐又被稱為瓦蘭吉亞人。皈依東正教,對凝聚斯拉夫人民族向心力起到重要作用,是現代俄羅斯得以形成的關鍵節點。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的龍頭桅杆,銅合金,長16.2釐米,公元950~1000年。現藏於海特哈布維京人博物館(Wikinger Museum Haithabu)。

重振歐洲商業文明和發現新世界

雖然維京運動是以武力侵襲肇始,但是軍事擴張也伴隨著文化交往。文化交往要比武力侵襲綿長,影響也更為深遠。在維京時代開始之前,維京人就通過商貿往來同北海和波羅的海建立了聯繫,不同的文化族群在思想、技藝甚至是時尚(比如服飾和髮型)領域交流和相互影響。維京時代開始後,這些和平交流的形式依然存在併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在歐洲中世紀開始以前,羅馬帝國的商業網絡曾經遍佈世界各地。但是自公元3世紀始,西歐的商業文明日漸衰落,到公元600年的時候,西歐城鎮急劇萎縮,數量屈指可數。“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古代市政機構已經蕩然無存,許多城市成為基督教會行政中心,勉強延續下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維京運動為西歐的商業文明重新注入了活力。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正是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眾多峽灣和港口出發,縱橫四海開闢“維京時代”,締造了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給不列顛帶來的另一份禮物是商業文明。在維京人到來之前,英格蘭的商業活動主要是以貨易貨的方式,並由修道院主導。在整個英格蘭,也幾乎沒有可以能稱為城鎮的地區。維京人為英格蘭帶來了商業文明,大批商業中心誕生,商業活動的範圍從英格蘭的北海東岸擴大至丹麥西海岸。與此同時,相似的影響也發生在愛爾蘭,其現在的首都都柏林就是從這個時代起,發展成為西歐大陸的貿易中心。

維京人在羅斯和拜占庭帝國之間開闢的商路,為農業社會的羅斯人打開了與世界聯繫的窗口,促進了羅斯王國的經濟轉型和文化進步。“拜占庭文明的甘泉正是經此汩汩流入羅斯,澆灌出羅斯文明的鮮豔花朵。”而在羅斯之外,羅斯商路還對歐洲的國際貿易不無裨益,“它實際上構成了中古歐洲貿易網絡的重要一環。”

維京時代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其勢力範圍廣佈中亞、中東和北非,是拜占庭帝國的最大威脅。維京人與之的聯繫主要在於商貿方面。與商業文明落後的中世紀歐洲來說,阿拉伯帝國已經是相當成熟的、以貨幣交換為基礎的商業帝國,有大規模的商業艦隊和港口。巴格達是當時阿拉伯帝國的中心,其繁華和盛大超過歐洲的任何一座城市。在新航路開闢之前,來自遠東(印度、中國)的絲綢和香料等奢侈品要想運往歐洲,阿拉伯半島是必經的海上通道。而在維京時代,維京人同樣與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聯繫。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長屋,常被看做維京人房屋的典型。長屋呈長方形,一般來說寬度在4~7米,長度範圍較大,從14米到75米都有可能。房屋的長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人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處於北大西洋深處的法羅群島、冰島和格陵蘭島在中世紀人的眼中被視為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正是維京人憑藉出色的航海技術和堅忍不拔的意志,以拓荒和大規模移民的方式,揭開了地處極地的北大西洋三島的神祕面紗。維京人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

冰島最初是由愛爾蘭傳教士為尋覓避世之地而發現的。直到9世紀末,才由維京人(挪威人)開始其認識和發展的時代。冰島儘管多山和中部佈滿冰川,但沿海地帶卻是理想的農耕之地。維京人在此大規模移民、事農生產、繁衍生息,奠定了冰島的社會根基。在遠離歐陸的冰島,維京移民還建立起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建於930年的冰島“阿爾庭”是西歐的第一個議會。除此之外,冰島和斯堪的納維亞之間,還存有深厚的文化淵源。現在的冰島語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語。維京時代的神話、傳奇和歷史是舉世聞名的冰島薩迦最重要的內容。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武士頭盔,鐵和青銅混制而成。維京人有尚武傳統,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維京人在早期的海外活動中,多采取游擊戰術,“劫掠活動大多開始於春季,然後,他們用整個夏天的時間進行掠奪。當秋風從西南方吹來的時候,這些維京人便起航回家過冬,船上裝滿了掠奪來的戰利品。”但是,從公元9世紀開始,情勢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方式,也越來越不願意忍受回家過冬的長途跋涉之苦。維京人開始在海外建立據點,組織大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公然侵襲,“意欲拓殖定居,直至建邦立國。”

縱橫四海的維京運動,其影響已經超出了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維京人通過海上征服、商貿往來以及殖民活動重塑了歐洲文明。在諾曼底、不列顛和基輔,維京人建立起強大政權,這便是現代英國和俄羅斯的雛形。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貝葉掛毯(也被稱作巴約掛毯或瑪蒂爾德女王掛毯,創作於11世紀),所繪內容為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丹麥人入侵法蘭克王國是維京人對歐洲大陸最早的軍事行動。法蘭克王國由幾支西部日耳曼部落合併而成,法蘭克王國的盛期是在查理曼大帝(公元759-814)統治時期。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加冕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並開創了“加洛林王朝”的帝國盛世。加洛林帝國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政權力量,控制了從北海到地中海的大片區域。加洛林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強盛、繁榮和富庶使其成為維京人覬覦的目標。現在的法國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和最富庶的地區,維京人對法國的大規模襲擊開始於公元841年,隨後長驅直入,於公元845年攻陷巴黎。與此同時,繼續南下,沿途又襲擊了法國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眾多港口和城市。“9世紀70年代在歐洲各地,尤其是法國境內,維京人的攻擊一直沒有間斷。”公元911年,法蘭克國王昏庸查理與維京人首領羅洛簽訂《埃比特河畔的聖克萊條約》,授予羅洛以公爵頭銜和領地,即為之後的諾曼底公國。諾曼底公國是維京人與歐洲大陸交流史的一份明證。維京人賦予其北歐血統,同時又被該地區的先進文化所同化,他們逐漸與當地人通婚,講法語,信仰基督教,實行農耕,最終完全融入西歐的基督教社會。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英國約克郡維京寶藏,包括617枚銀幣、6副手環以及其它貴重的金屬品。銀幣揭示出維京人廣至東歐和阿拉伯地區的活動軌跡。約克郡寶藏是自1840年以來在英國發現的最大最重要的維京人寶藏。

盎格魯-撒克遜人起源於丹麥人、德國人和荷蘭人,他們於公元5~6世紀移居至英國。在隨後的100年中,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建立起眾多非基督教王國,日後將結合為“盎格魯蘭”,即現在的英格蘭。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征服始於公元793年。在公元9世紀40年代以前,維京人的主要目標是英格蘭和愛爾蘭的修道院和沿海城鎮,從851年起,轉為大規模軍事襲擊,並建立永久根據地,輸送大批移民。到了880年,維京人已經控制了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除了西南部的威塞克斯王國)。約克是當時維京人的勢力中心,在此出土的大量維京硬幣證實了這一點。

與加速加洛林王朝的崩潰不同,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入侵反而促進了英格蘭的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一部8~11世紀的英國史同北歐海盜史交織一體,北歐人的海外侵襲是在英國揭開序頁,又是在英國落下帷幕的。”在維京時代之初,英格蘭主要有5個政權:諾森布里亞、麥西亞、東安格利亞、肯特和威塞克斯。9世紀末,唯一不受維京人控制的威塞克斯王國,在阿爾弗雷德國王的領導下,有效阻止了維京人的入侵,雙方停戰議和,簽訂條約。阿爾弗雷德承認維京人對威塞克斯王國北部及東部地區的管轄權,這一地區隨後被稱為“丹麥區”,維京人將自己的語言、文化,特別是司法傳統引至該地區,因此“丹麥區”的英文名稱是“Danelaw”。英國於公元10世紀基本完成民族融合和統一,一定程度上源於維京人對這些盎格魯-撒克遜小國的征服和整合。1025年,征服英國全境的八字須斯旺之子克努特大帝將丹、挪、英以及瑞典的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組成了龐大的“北海帝國”,從而迎來了維京的黃金時代。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的黃金飾品,包括項鍊、吊墜、胸針等,公元10世紀晚期,可能制於丹麥。

黃金時代是輝煌的,也是短暫的,克努特大帝死後,北海帝國衰落。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入侵英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儘管同樣具有北歐血統,但是這些諾曼征服者與其原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相距甚遠,已經西歐化了。因此,傳統上,歷史學家將公元1066年視為英國曆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標誌著英國維京時代的結束。但實際上,不列顛的其他地區還零星保有維京人的勢力,不列顛維京時代的真正結束還要一直推遲到15世紀末期。

波羅的海東岸主要是斯拉夫和拉脫維亞(主要分佈於今天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兩個民族。“可能早在公元550年,丹麥和瑞典的商人就已經開始穿越波羅的海乘船去往東方。他們與當地人進行動物皮毛和羽毛、海象牙及奴隸的交易。這些當地人日後形成了拉脫維亞和俄羅斯兩個民族。”波羅的海沿岸盛產琥珀,琥珀貿易是當時維京經濟的支柱,維京人以此與東方世界進行商貿往來,換取自己極度匱乏的白銀。水上交通的便利是維京人與東歐密切交流的重要條件。“穿越平坦多河,便於舟楫的東歐平原,南下暖海,顯然比縱貫中歐跨越阿爾卑斯山脈來得更加便捷、安全。”波羅的海南岸優良的氣候條件為維京人建立海上貿易中轉站提供庇護。在東歐平原活動的維京人主要是瑞典人,他們越過波羅的海,沿今俄羅斯境內的諸多大河順流而下,直抵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船型女用胸針,銅合金,公元800~1050年,現藏於丹麥國家博物館。胸針是維京人重要的裝飾物。

公元862年,俄羅斯北部相互混戰的斯拉夫部落請求維京人留裡克和他的兩個兄弟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平定各部落,維京人因此在今天俄羅斯境內坐落在沃爾霍夫河上游的諾夫哥羅德建立公國,即為基輔羅斯公國,這便是日後中世紀歐洲最大也是現在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雛形。

羅斯人與東方的交流不同於西歐,一開始是以商貿活動為主,直到他們因為貿易活動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公元5世紀西羅馬崩潰後,西方世界的精華全部集於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其勢力範圍主要是東南歐和小亞細亞)和偉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當商船緩緩駛入金角灣的時候,羅斯人驚歎於君士坦丁堡的豐饒與富足。“港口林立的船隻、高聳的城牆以及大理石宮殿必定曾使他們目眩神迷。”君士坦丁堡的富麗堂皇激起了羅斯人的無限貪慾。公元860年,200艘維京戰艦自基輔出發,沿第聶伯河順流而下,穿過黑海,直搗君士坦丁堡。之後的907年、941年和944年羅斯人又先後三次攻佔君士坦丁堡,最終與拜占庭君主議和:羅斯人在君士坦丁堡享有自由貿易權和免費居住權;拜占庭皇帝則可要求羅斯武士作為僱傭兵加入帝國以充實軍事實力。

羅斯人與拜占庭正式結盟於公元988年。羅斯國王弗拉基米爾皈依東正教,拜占庭公主與其締結婚約。隨後,弗拉基米爾將6000名精壯的羅斯武士贈予拜占庭君主,這些武士與之前的僱傭兵一起組成著名的“瓦蘭吉亞衛士”,因此,維京人在東歐又被稱為瓦蘭吉亞人。皈依東正教,對凝聚斯拉夫人民族向心力起到重要作用,是現代俄羅斯得以形成的關鍵節點。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的龍頭桅杆,銅合金,長16.2釐米,公元950~1000年。現藏於海特哈布維京人博物館(Wikinger Museum Haithabu)。

重振歐洲商業文明和發現新世界

雖然維京運動是以武力侵襲肇始,但是軍事擴張也伴隨著文化交往。文化交往要比武力侵襲綿長,影響也更為深遠。在維京時代開始之前,維京人就通過商貿往來同北海和波羅的海建立了聯繫,不同的文化族群在思想、技藝甚至是時尚(比如服飾和髮型)領域交流和相互影響。維京時代開始後,這些和平交流的形式依然存在併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在歐洲中世紀開始以前,羅馬帝國的商業網絡曾經遍佈世界各地。但是自公元3世紀始,西歐的商業文明日漸衰落,到公元600年的時候,西歐城鎮急劇萎縮,數量屈指可數。“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古代市政機構已經蕩然無存,許多城市成為基督教會行政中心,勉強延續下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維京運動為西歐的商業文明重新注入了活力。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正是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眾多峽灣和港口出發,縱橫四海開闢“維京時代”,締造了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給不列顛帶來的另一份禮物是商業文明。在維京人到來之前,英格蘭的商業活動主要是以貨易貨的方式,並由修道院主導。在整個英格蘭,也幾乎沒有可以能稱為城鎮的地區。維京人為英格蘭帶來了商業文明,大批商業中心誕生,商業活動的範圍從英格蘭的北海東岸擴大至丹麥西海岸。與此同時,相似的影響也發生在愛爾蘭,其現在的首都都柏林就是從這個時代起,發展成為西歐大陸的貿易中心。

維京人在羅斯和拜占庭帝國之間開闢的商路,為農業社會的羅斯人打開了與世界聯繫的窗口,促進了羅斯王國的經濟轉型和文化進步。“拜占庭文明的甘泉正是經此汩汩流入羅斯,澆灌出羅斯文明的鮮豔花朵。”而在羅斯之外,羅斯商路還對歐洲的國際貿易不無裨益,“它實際上構成了中古歐洲貿易網絡的重要一環。”

維京時代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其勢力範圍廣佈中亞、中東和北非,是拜占庭帝國的最大威脅。維京人與之的聯繫主要在於商貿方面。與商業文明落後的中世紀歐洲來說,阿拉伯帝國已經是相當成熟的、以貨幣交換為基礎的商業帝國,有大規模的商業艦隊和港口。巴格達是當時阿拉伯帝國的中心,其繁華和盛大超過歐洲的任何一座城市。在新航路開闢之前,來自遠東(印度、中國)的絲綢和香料等奢侈品要想運往歐洲,阿拉伯半島是必經的海上通道。而在維京時代,維京人同樣與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聯繫。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長屋,常被看做維京人房屋的典型。長屋呈長方形,一般來說寬度在4~7米,長度範圍較大,從14米到75米都有可能。房屋的長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人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處於北大西洋深處的法羅群島、冰島和格陵蘭島在中世紀人的眼中被視為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正是維京人憑藉出色的航海技術和堅忍不拔的意志,以拓荒和大規模移民的方式,揭開了地處極地的北大西洋三島的神祕面紗。維京人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

冰島最初是由愛爾蘭傳教士為尋覓避世之地而發現的。直到9世紀末,才由維京人(挪威人)開始其認識和發展的時代。冰島儘管多山和中部佈滿冰川,但沿海地帶卻是理想的農耕之地。維京人在此大規模移民、事農生產、繁衍生息,奠定了冰島的社會根基。在遠離歐陸的冰島,維京移民還建立起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建於930年的冰島“阿爾庭”是西歐的第一個議會。除此之外,冰島和斯堪的納維亞之間,還存有深厚的文化淵源。現在的冰島語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語。維京時代的神話、傳奇和歷史是舉世聞名的冰島薩迦最重要的內容。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時代典型的生活場景復原圖。

北大西洋地區氣候苦寒,但在維京時代晚期可能出現過一個氣候變暖的時期,這從維京人命名“Greenland”(格陵蘭島)可以看出,他們對格陵蘭島最初的期望是牧場青青、牛羊陣陣,但其實格陵蘭島真正的優勢資源卻是海豹皮、海象皮和海象牙。格陵蘭島上的移民主要為西挪威人和蘇格蘭的維京移民。第一個到達格陵蘭島的紅髮埃裡克最先在此地建立“東移民區”,隨後,島上的“西移民區”也迅速發展並建立起來。

不同於法羅群島和冰島的全無人煙,格陵蘭島在維京人到來之前,還居住著多爾賽特人,他們分居於加拿大東北部和格陵蘭島西北部,其祖先可追溯至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因努人和比沃蘇克人。維京人與這些土著之間交流甚少,相互影響不多。14世紀中後期,“西移民區”和“東移民區”的維京人相繼消失,除了自然災害之外,據後世學者推斷,這些維京人消失的原因與和當地土著之間的差異、矛盾和衝突有關。“紅髮埃裡克和他率領的一夥開拓者的子孫後裔在處於文明世界邊緣的這片荒涼偏僻、風雪肆虐、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土地上艱難謀生,一直延續了20代之久。直到最後一刻他們依然還是純粹的維京人:從未被同化,從未向生活在同一個國度的土著人作出任何妥協以便利用他們發明的種種便利設施。”與良性互動相反的是,據考證,多爾賽特的種族滅絕與由維京人攜帶傳入的歐洲病菌有關。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文明徵程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文明徵程肇始於維京時代。維京時代對於維京人及其社會生活的內在影響在於:完成基督教化和封建化,由野蠻步入文明,逐漸融入西歐世界。

對於西方基督教文明世界來說,維京人是缺乏道德約束和文明教化的異教徒和野蠻人。在維京時代之前,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信仰原始的多神教,其核心是人與自然的連結與互動,古斯堪的納維亞人篤信自然界中存在超能力。維京人的宇宙觀具有強烈的空間意識。世界和空間對維京人來說,不僅是現世居住的家園,還是生死攸關的精神連結。與其說維京人信仰神靈和其他超能力,不如說他們信賴哺育自己的山川和森林,湖泊和大海。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武士頭盔,鐵和青銅混制而成。維京人有尚武傳統,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維京人在早期的海外活動中,多采取游擊戰術,“劫掠活動大多開始於春季,然後,他們用整個夏天的時間進行掠奪。當秋風從西南方吹來的時候,這些維京人便起航回家過冬,船上裝滿了掠奪來的戰利品。”但是,從公元9世紀開始,情勢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方式,也越來越不願意忍受回家過冬的長途跋涉之苦。維京人開始在海外建立據點,組織大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公然侵襲,“意欲拓殖定居,直至建邦立國。”

縱橫四海的維京運動,其影響已經超出了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維京人通過海上征服、商貿往來以及殖民活動重塑了歐洲文明。在諾曼底、不列顛和基輔,維京人建立起強大政權,這便是現代英國和俄羅斯的雛形。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貝葉掛毯(也被稱作巴約掛毯或瑪蒂爾德女王掛毯,創作於11世紀),所繪內容為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丹麥人入侵法蘭克王國是維京人對歐洲大陸最早的軍事行動。法蘭克王國由幾支西部日耳曼部落合併而成,法蘭克王國的盛期是在查理曼大帝(公元759-814)統治時期。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加冕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並開創了“加洛林王朝”的帝國盛世。加洛林帝國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政權力量,控制了從北海到地中海的大片區域。加洛林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強盛、繁榮和富庶使其成為維京人覬覦的目標。現在的法國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和最富庶的地區,維京人對法國的大規模襲擊開始於公元841年,隨後長驅直入,於公元845年攻陷巴黎。與此同時,繼續南下,沿途又襲擊了法國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眾多港口和城市。“9世紀70年代在歐洲各地,尤其是法國境內,維京人的攻擊一直沒有間斷。”公元911年,法蘭克國王昏庸查理與維京人首領羅洛簽訂《埃比特河畔的聖克萊條約》,授予羅洛以公爵頭銜和領地,即為之後的諾曼底公國。諾曼底公國是維京人與歐洲大陸交流史的一份明證。維京人賦予其北歐血統,同時又被該地區的先進文化所同化,他們逐漸與當地人通婚,講法語,信仰基督教,實行農耕,最終完全融入西歐的基督教社會。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英國約克郡維京寶藏,包括617枚銀幣、6副手環以及其它貴重的金屬品。銀幣揭示出維京人廣至東歐和阿拉伯地區的活動軌跡。約克郡寶藏是自1840年以來在英國發現的最大最重要的維京人寶藏。

盎格魯-撒克遜人起源於丹麥人、德國人和荷蘭人,他們於公元5~6世紀移居至英國。在隨後的100年中,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建立起眾多非基督教王國,日後將結合為“盎格魯蘭”,即現在的英格蘭。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征服始於公元793年。在公元9世紀40年代以前,維京人的主要目標是英格蘭和愛爾蘭的修道院和沿海城鎮,從851年起,轉為大規模軍事襲擊,並建立永久根據地,輸送大批移民。到了880年,維京人已經控制了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除了西南部的威塞克斯王國)。約克是當時維京人的勢力中心,在此出土的大量維京硬幣證實了這一點。

與加速加洛林王朝的崩潰不同,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入侵反而促進了英格蘭的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一部8~11世紀的英國史同北歐海盜史交織一體,北歐人的海外侵襲是在英國揭開序頁,又是在英國落下帷幕的。”在維京時代之初,英格蘭主要有5個政權:諾森布里亞、麥西亞、東安格利亞、肯特和威塞克斯。9世紀末,唯一不受維京人控制的威塞克斯王國,在阿爾弗雷德國王的領導下,有效阻止了維京人的入侵,雙方停戰議和,簽訂條約。阿爾弗雷德承認維京人對威塞克斯王國北部及東部地區的管轄權,這一地區隨後被稱為“丹麥區”,維京人將自己的語言、文化,特別是司法傳統引至該地區,因此“丹麥區”的英文名稱是“Danelaw”。英國於公元10世紀基本完成民族融合和統一,一定程度上源於維京人對這些盎格魯-撒克遜小國的征服和整合。1025年,征服英國全境的八字須斯旺之子克努特大帝將丹、挪、英以及瑞典的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組成了龐大的“北海帝國”,從而迎來了維京的黃金時代。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的黃金飾品,包括項鍊、吊墜、胸針等,公元10世紀晚期,可能制於丹麥。

黃金時代是輝煌的,也是短暫的,克努特大帝死後,北海帝國衰落。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入侵英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儘管同樣具有北歐血統,但是這些諾曼征服者與其原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相距甚遠,已經西歐化了。因此,傳統上,歷史學家將公元1066年視為英國曆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標誌著英國維京時代的結束。但實際上,不列顛的其他地區還零星保有維京人的勢力,不列顛維京時代的真正結束還要一直推遲到15世紀末期。

波羅的海東岸主要是斯拉夫和拉脫維亞(主要分佈於今天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兩個民族。“可能早在公元550年,丹麥和瑞典的商人就已經開始穿越波羅的海乘船去往東方。他們與當地人進行動物皮毛和羽毛、海象牙及奴隸的交易。這些當地人日後形成了拉脫維亞和俄羅斯兩個民族。”波羅的海沿岸盛產琥珀,琥珀貿易是當時維京經濟的支柱,維京人以此與東方世界進行商貿往來,換取自己極度匱乏的白銀。水上交通的便利是維京人與東歐密切交流的重要條件。“穿越平坦多河,便於舟楫的東歐平原,南下暖海,顯然比縱貫中歐跨越阿爾卑斯山脈來得更加便捷、安全。”波羅的海南岸優良的氣候條件為維京人建立海上貿易中轉站提供庇護。在東歐平原活動的維京人主要是瑞典人,他們越過波羅的海,沿今俄羅斯境內的諸多大河順流而下,直抵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船型女用胸針,銅合金,公元800~1050年,現藏於丹麥國家博物館。胸針是維京人重要的裝飾物。

公元862年,俄羅斯北部相互混戰的斯拉夫部落請求維京人留裡克和他的兩個兄弟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平定各部落,維京人因此在今天俄羅斯境內坐落在沃爾霍夫河上游的諾夫哥羅德建立公國,即為基輔羅斯公國,這便是日後中世紀歐洲最大也是現在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雛形。

羅斯人與東方的交流不同於西歐,一開始是以商貿活動為主,直到他們因為貿易活動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公元5世紀西羅馬崩潰後,西方世界的精華全部集於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其勢力範圍主要是東南歐和小亞細亞)和偉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當商船緩緩駛入金角灣的時候,羅斯人驚歎於君士坦丁堡的豐饒與富足。“港口林立的船隻、高聳的城牆以及大理石宮殿必定曾使他們目眩神迷。”君士坦丁堡的富麗堂皇激起了羅斯人的無限貪慾。公元860年,200艘維京戰艦自基輔出發,沿第聶伯河順流而下,穿過黑海,直搗君士坦丁堡。之後的907年、941年和944年羅斯人又先後三次攻佔君士坦丁堡,最終與拜占庭君主議和:羅斯人在君士坦丁堡享有自由貿易權和免費居住權;拜占庭皇帝則可要求羅斯武士作為僱傭兵加入帝國以充實軍事實力。

羅斯人與拜占庭正式結盟於公元988年。羅斯國王弗拉基米爾皈依東正教,拜占庭公主與其締結婚約。隨後,弗拉基米爾將6000名精壯的羅斯武士贈予拜占庭君主,這些武士與之前的僱傭兵一起組成著名的“瓦蘭吉亞衛士”,因此,維京人在東歐又被稱為瓦蘭吉亞人。皈依東正教,對凝聚斯拉夫人民族向心力起到重要作用,是現代俄羅斯得以形成的關鍵節點。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的龍頭桅杆,銅合金,長16.2釐米,公元950~1000年。現藏於海特哈布維京人博物館(Wikinger Museum Haithabu)。

重振歐洲商業文明和發現新世界

雖然維京運動是以武力侵襲肇始,但是軍事擴張也伴隨著文化交往。文化交往要比武力侵襲綿長,影響也更為深遠。在維京時代開始之前,維京人就通過商貿往來同北海和波羅的海建立了聯繫,不同的文化族群在思想、技藝甚至是時尚(比如服飾和髮型)領域交流和相互影響。維京時代開始後,這些和平交流的形式依然存在併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在歐洲中世紀開始以前,羅馬帝國的商業網絡曾經遍佈世界各地。但是自公元3世紀始,西歐的商業文明日漸衰落,到公元600年的時候,西歐城鎮急劇萎縮,數量屈指可數。“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古代市政機構已經蕩然無存,許多城市成為基督教會行政中心,勉強延續下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維京運動為西歐的商業文明重新注入了活力。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正是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眾多峽灣和港口出發,縱橫四海開闢“維京時代”,締造了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給不列顛帶來的另一份禮物是商業文明。在維京人到來之前,英格蘭的商業活動主要是以貨易貨的方式,並由修道院主導。在整個英格蘭,也幾乎沒有可以能稱為城鎮的地區。維京人為英格蘭帶來了商業文明,大批商業中心誕生,商業活動的範圍從英格蘭的北海東岸擴大至丹麥西海岸。與此同時,相似的影響也發生在愛爾蘭,其現在的首都都柏林就是從這個時代起,發展成為西歐大陸的貿易中心。

維京人在羅斯和拜占庭帝國之間開闢的商路,為農業社會的羅斯人打開了與世界聯繫的窗口,促進了羅斯王國的經濟轉型和文化進步。“拜占庭文明的甘泉正是經此汩汩流入羅斯,澆灌出羅斯文明的鮮豔花朵。”而在羅斯之外,羅斯商路還對歐洲的國際貿易不無裨益,“它實際上構成了中古歐洲貿易網絡的重要一環。”

維京時代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其勢力範圍廣佈中亞、中東和北非,是拜占庭帝國的最大威脅。維京人與之的聯繫主要在於商貿方面。與商業文明落後的中世紀歐洲來說,阿拉伯帝國已經是相當成熟的、以貨幣交換為基礎的商業帝國,有大規模的商業艦隊和港口。巴格達是當時阿拉伯帝國的中心,其繁華和盛大超過歐洲的任何一座城市。在新航路開闢之前,來自遠東(印度、中國)的絲綢和香料等奢侈品要想運往歐洲,阿拉伯半島是必經的海上通道。而在維京時代,維京人同樣與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聯繫。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長屋,常被看做維京人房屋的典型。長屋呈長方形,一般來說寬度在4~7米,長度範圍較大,從14米到75米都有可能。房屋的長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人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處於北大西洋深處的法羅群島、冰島和格陵蘭島在中世紀人的眼中被視為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正是維京人憑藉出色的航海技術和堅忍不拔的意志,以拓荒和大規模移民的方式,揭開了地處極地的北大西洋三島的神祕面紗。維京人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

冰島最初是由愛爾蘭傳教士為尋覓避世之地而發現的。直到9世紀末,才由維京人(挪威人)開始其認識和發展的時代。冰島儘管多山和中部佈滿冰川,但沿海地帶卻是理想的農耕之地。維京人在此大規模移民、事農生產、繁衍生息,奠定了冰島的社會根基。在遠離歐陸的冰島,維京移民還建立起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建於930年的冰島“阿爾庭”是西歐的第一個議會。除此之外,冰島和斯堪的納維亞之間,還存有深厚的文化淵源。現在的冰島語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語。維京時代的神話、傳奇和歷史是舉世聞名的冰島薩迦最重要的內容。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時代典型的生活場景復原圖。

北大西洋地區氣候苦寒,但在維京時代晚期可能出現過一個氣候變暖的時期,這從維京人命名“Greenland”(格陵蘭島)可以看出,他們對格陵蘭島最初的期望是牧場青青、牛羊陣陣,但其實格陵蘭島真正的優勢資源卻是海豹皮、海象皮和海象牙。格陵蘭島上的移民主要為西挪威人和蘇格蘭的維京移民。第一個到達格陵蘭島的紅髮埃裡克最先在此地建立“東移民區”,隨後,島上的“西移民區”也迅速發展並建立起來。

不同於法羅群島和冰島的全無人煙,格陵蘭島在維京人到來之前,還居住著多爾賽特人,他們分居於加拿大東北部和格陵蘭島西北部,其祖先可追溯至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因努人和比沃蘇克人。維京人與這些土著之間交流甚少,相互影響不多。14世紀中後期,“西移民區”和“東移民區”的維京人相繼消失,除了自然災害之外,據後世學者推斷,這些維京人消失的原因與和當地土著之間的差異、矛盾和衝突有關。“紅髮埃裡克和他率領的一夥開拓者的子孫後裔在處於文明世界邊緣的這片荒涼偏僻、風雪肆虐、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土地上艱難謀生,一直延續了20代之久。直到最後一刻他們依然還是純粹的維京人:從未被同化,從未向生活在同一個國度的土著人作出任何妥協以便利用他們發明的種種便利設施。”與良性互動相反的是,據考證,多爾賽特的種族滅絕與由維京人攜帶傳入的歐洲病菌有關。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文明徵程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文明徵程肇始於維京時代。維京時代對於維京人及其社會生活的內在影響在於:完成基督教化和封建化,由野蠻步入文明,逐漸融入西歐世界。

對於西方基督教文明世界來說,維京人是缺乏道德約束和文明教化的異教徒和野蠻人。在維京時代之前,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信仰原始的多神教,其核心是人與自然的連結與互動,古斯堪的納維亞人篤信自然界中存在超能力。維京人的宇宙觀具有強烈的空間意識。世界和空間對維京人來說,不僅是現世居住的家園,還是生死攸關的精神連結。與其說維京人信仰神靈和其他超能力,不如說他們信賴哺育自己的山川和森林,湖泊和大海。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路易斯海象牙棋子,12世紀晚期,蘇格蘭。路易斯海象牙棋子寶藏於1851年發現於路易斯島西部沿岸,路易斯島在維京時代屬於挪威王國的一部分。

不同於當今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信仰,古斯堪的納維亞人對神的態度不是崇拜和順從。神的超能力可以賜福於人,但是人不必崇拜神或者是希望自己可以像神一樣;而且,除了神之外,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也可以從其他他們認為有超能力的物種那裡獲取力量和慰藉。這是作為一神論崇拜者的基督徒所無法理解的信仰觀。

在維京時代開始之前,古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原始信仰就已經存在了上千年。儘管完成基督教化進程,但是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古語、地名以及古蹟上依稀辨認和捕捉到其他原始的信仰傳統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曾經存在過的痕跡。

多神信仰不容易被摧毀,但另一方面,這種開放的信仰觀也使斯堪的納維亞人更容易接受基督教。皈依基督教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歷史的重大轉折和最深刻的社會轉變,整個北歐世界的組織結構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武士頭盔,鐵和青銅混制而成。維京人有尚武傳統,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維京人在早期的海外活動中,多采取游擊戰術,“劫掠活動大多開始於春季,然後,他們用整個夏天的時間進行掠奪。當秋風從西南方吹來的時候,這些維京人便起航回家過冬,船上裝滿了掠奪來的戰利品。”但是,從公元9世紀開始,情勢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方式,也越來越不願意忍受回家過冬的長途跋涉之苦。維京人開始在海外建立據點,組織大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公然侵襲,“意欲拓殖定居,直至建邦立國。”

縱橫四海的維京運動,其影響已經超出了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維京人通過海上征服、商貿往來以及殖民活動重塑了歐洲文明。在諾曼底、不列顛和基輔,維京人建立起強大政權,這便是現代英國和俄羅斯的雛形。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貝葉掛毯(也被稱作巴約掛毯或瑪蒂爾德女王掛毯,創作於11世紀),所繪內容為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丹麥人入侵法蘭克王國是維京人對歐洲大陸最早的軍事行動。法蘭克王國由幾支西部日耳曼部落合併而成,法蘭克王國的盛期是在查理曼大帝(公元759-814)統治時期。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加冕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並開創了“加洛林王朝”的帝國盛世。加洛林帝國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政權力量,控制了從北海到地中海的大片區域。加洛林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強盛、繁榮和富庶使其成為維京人覬覦的目標。現在的法國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和最富庶的地區,維京人對法國的大規模襲擊開始於公元841年,隨後長驅直入,於公元845年攻陷巴黎。與此同時,繼續南下,沿途又襲擊了法國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眾多港口和城市。“9世紀70年代在歐洲各地,尤其是法國境內,維京人的攻擊一直沒有間斷。”公元911年,法蘭克國王昏庸查理與維京人首領羅洛簽訂《埃比特河畔的聖克萊條約》,授予羅洛以公爵頭銜和領地,即為之後的諾曼底公國。諾曼底公國是維京人與歐洲大陸交流史的一份明證。維京人賦予其北歐血統,同時又被該地區的先進文化所同化,他們逐漸與當地人通婚,講法語,信仰基督教,實行農耕,最終完全融入西歐的基督教社會。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英國約克郡維京寶藏,包括617枚銀幣、6副手環以及其它貴重的金屬品。銀幣揭示出維京人廣至東歐和阿拉伯地區的活動軌跡。約克郡寶藏是自1840年以來在英國發現的最大最重要的維京人寶藏。

盎格魯-撒克遜人起源於丹麥人、德國人和荷蘭人,他們於公元5~6世紀移居至英國。在隨後的100年中,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建立起眾多非基督教王國,日後將結合為“盎格魯蘭”,即現在的英格蘭。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征服始於公元793年。在公元9世紀40年代以前,維京人的主要目標是英格蘭和愛爾蘭的修道院和沿海城鎮,從851年起,轉為大規模軍事襲擊,並建立永久根據地,輸送大批移民。到了880年,維京人已經控制了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除了西南部的威塞克斯王國)。約克是當時維京人的勢力中心,在此出土的大量維京硬幣證實了這一點。

與加速加洛林王朝的崩潰不同,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入侵反而促進了英格蘭的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一部8~11世紀的英國史同北歐海盜史交織一體,北歐人的海外侵襲是在英國揭開序頁,又是在英國落下帷幕的。”在維京時代之初,英格蘭主要有5個政權:諾森布里亞、麥西亞、東安格利亞、肯特和威塞克斯。9世紀末,唯一不受維京人控制的威塞克斯王國,在阿爾弗雷德國王的領導下,有效阻止了維京人的入侵,雙方停戰議和,簽訂條約。阿爾弗雷德承認維京人對威塞克斯王國北部及東部地區的管轄權,這一地區隨後被稱為“丹麥區”,維京人將自己的語言、文化,特別是司法傳統引至該地區,因此“丹麥區”的英文名稱是“Danelaw”。英國於公元10世紀基本完成民族融合和統一,一定程度上源於維京人對這些盎格魯-撒克遜小國的征服和整合。1025年,征服英國全境的八字須斯旺之子克努特大帝將丹、挪、英以及瑞典的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組成了龐大的“北海帝國”,從而迎來了維京的黃金時代。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的黃金飾品,包括項鍊、吊墜、胸針等,公元10世紀晚期,可能制於丹麥。

黃金時代是輝煌的,也是短暫的,克努特大帝死後,北海帝國衰落。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入侵英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儘管同樣具有北歐血統,但是這些諾曼征服者與其原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相距甚遠,已經西歐化了。因此,傳統上,歷史學家將公元1066年視為英國曆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標誌著英國維京時代的結束。但實際上,不列顛的其他地區還零星保有維京人的勢力,不列顛維京時代的真正結束還要一直推遲到15世紀末期。

波羅的海東岸主要是斯拉夫和拉脫維亞(主要分佈於今天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兩個民族。“可能早在公元550年,丹麥和瑞典的商人就已經開始穿越波羅的海乘船去往東方。他們與當地人進行動物皮毛和羽毛、海象牙及奴隸的交易。這些當地人日後形成了拉脫維亞和俄羅斯兩個民族。”波羅的海沿岸盛產琥珀,琥珀貿易是當時維京經濟的支柱,維京人以此與東方世界進行商貿往來,換取自己極度匱乏的白銀。水上交通的便利是維京人與東歐密切交流的重要條件。“穿越平坦多河,便於舟楫的東歐平原,南下暖海,顯然比縱貫中歐跨越阿爾卑斯山脈來得更加便捷、安全。”波羅的海南岸優良的氣候條件為維京人建立海上貿易中轉站提供庇護。在東歐平原活動的維京人主要是瑞典人,他們越過波羅的海,沿今俄羅斯境內的諸多大河順流而下,直抵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船型女用胸針,銅合金,公元800~1050年,現藏於丹麥國家博物館。胸針是維京人重要的裝飾物。

公元862年,俄羅斯北部相互混戰的斯拉夫部落請求維京人留裡克和他的兩個兄弟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平定各部落,維京人因此在今天俄羅斯境內坐落在沃爾霍夫河上游的諾夫哥羅德建立公國,即為基輔羅斯公國,這便是日後中世紀歐洲最大也是現在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雛形。

羅斯人與東方的交流不同於西歐,一開始是以商貿活動為主,直到他們因為貿易活動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公元5世紀西羅馬崩潰後,西方世界的精華全部集於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其勢力範圍主要是東南歐和小亞細亞)和偉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當商船緩緩駛入金角灣的時候,羅斯人驚歎於君士坦丁堡的豐饒與富足。“港口林立的船隻、高聳的城牆以及大理石宮殿必定曾使他們目眩神迷。”君士坦丁堡的富麗堂皇激起了羅斯人的無限貪慾。公元860年,200艘維京戰艦自基輔出發,沿第聶伯河順流而下,穿過黑海,直搗君士坦丁堡。之後的907年、941年和944年羅斯人又先後三次攻佔君士坦丁堡,最終與拜占庭君主議和:羅斯人在君士坦丁堡享有自由貿易權和免費居住權;拜占庭皇帝則可要求羅斯武士作為僱傭兵加入帝國以充實軍事實力。

羅斯人與拜占庭正式結盟於公元988年。羅斯國王弗拉基米爾皈依東正教,拜占庭公主與其締結婚約。隨後,弗拉基米爾將6000名精壯的羅斯武士贈予拜占庭君主,這些武士與之前的僱傭兵一起組成著名的“瓦蘭吉亞衛士”,因此,維京人在東歐又被稱為瓦蘭吉亞人。皈依東正教,對凝聚斯拉夫人民族向心力起到重要作用,是現代俄羅斯得以形成的關鍵節點。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的龍頭桅杆,銅合金,長16.2釐米,公元950~1000年。現藏於海特哈布維京人博物館(Wikinger Museum Haithabu)。

重振歐洲商業文明和發現新世界

雖然維京運動是以武力侵襲肇始,但是軍事擴張也伴隨著文化交往。文化交往要比武力侵襲綿長,影響也更為深遠。在維京時代開始之前,維京人就通過商貿往來同北海和波羅的海建立了聯繫,不同的文化族群在思想、技藝甚至是時尚(比如服飾和髮型)領域交流和相互影響。維京時代開始後,這些和平交流的形式依然存在併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在歐洲中世紀開始以前,羅馬帝國的商業網絡曾經遍佈世界各地。但是自公元3世紀始,西歐的商業文明日漸衰落,到公元600年的時候,西歐城鎮急劇萎縮,數量屈指可數。“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古代市政機構已經蕩然無存,許多城市成為基督教會行政中心,勉強延續下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維京運動為西歐的商業文明重新注入了活力。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正是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眾多峽灣和港口出發,縱橫四海開闢“維京時代”,締造了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給不列顛帶來的另一份禮物是商業文明。在維京人到來之前,英格蘭的商業活動主要是以貨易貨的方式,並由修道院主導。在整個英格蘭,也幾乎沒有可以能稱為城鎮的地區。維京人為英格蘭帶來了商業文明,大批商業中心誕生,商業活動的範圍從英格蘭的北海東岸擴大至丹麥西海岸。與此同時,相似的影響也發生在愛爾蘭,其現在的首都都柏林就是從這個時代起,發展成為西歐大陸的貿易中心。

維京人在羅斯和拜占庭帝國之間開闢的商路,為農業社會的羅斯人打開了與世界聯繫的窗口,促進了羅斯王國的經濟轉型和文化進步。“拜占庭文明的甘泉正是經此汩汩流入羅斯,澆灌出羅斯文明的鮮豔花朵。”而在羅斯之外,羅斯商路還對歐洲的國際貿易不無裨益,“它實際上構成了中古歐洲貿易網絡的重要一環。”

維京時代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其勢力範圍廣佈中亞、中東和北非,是拜占庭帝國的最大威脅。維京人與之的聯繫主要在於商貿方面。與商業文明落後的中世紀歐洲來說,阿拉伯帝國已經是相當成熟的、以貨幣交換為基礎的商業帝國,有大規模的商業艦隊和港口。巴格達是當時阿拉伯帝國的中心,其繁華和盛大超過歐洲的任何一座城市。在新航路開闢之前,來自遠東(印度、中國)的絲綢和香料等奢侈品要想運往歐洲,阿拉伯半島是必經的海上通道。而在維京時代,維京人同樣與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聯繫。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長屋,常被看做維京人房屋的典型。長屋呈長方形,一般來說寬度在4~7米,長度範圍較大,從14米到75米都有可能。房屋的長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人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處於北大西洋深處的法羅群島、冰島和格陵蘭島在中世紀人的眼中被視為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正是維京人憑藉出色的航海技術和堅忍不拔的意志,以拓荒和大規模移民的方式,揭開了地處極地的北大西洋三島的神祕面紗。維京人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

冰島最初是由愛爾蘭傳教士為尋覓避世之地而發現的。直到9世紀末,才由維京人(挪威人)開始其認識和發展的時代。冰島儘管多山和中部佈滿冰川,但沿海地帶卻是理想的農耕之地。維京人在此大規模移民、事農生產、繁衍生息,奠定了冰島的社會根基。在遠離歐陸的冰島,維京移民還建立起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建於930年的冰島“阿爾庭”是西歐的第一個議會。除此之外,冰島和斯堪的納維亞之間,還存有深厚的文化淵源。現在的冰島語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語。維京時代的神話、傳奇和歷史是舉世聞名的冰島薩迦最重要的內容。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時代典型的生活場景復原圖。

北大西洋地區氣候苦寒,但在維京時代晚期可能出現過一個氣候變暖的時期,這從維京人命名“Greenland”(格陵蘭島)可以看出,他們對格陵蘭島最初的期望是牧場青青、牛羊陣陣,但其實格陵蘭島真正的優勢資源卻是海豹皮、海象皮和海象牙。格陵蘭島上的移民主要為西挪威人和蘇格蘭的維京移民。第一個到達格陵蘭島的紅髮埃裡克最先在此地建立“東移民區”,隨後,島上的“西移民區”也迅速發展並建立起來。

不同於法羅群島和冰島的全無人煙,格陵蘭島在維京人到來之前,還居住著多爾賽特人,他們分居於加拿大東北部和格陵蘭島西北部,其祖先可追溯至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因努人和比沃蘇克人。維京人與這些土著之間交流甚少,相互影響不多。14世紀中後期,“西移民區”和“東移民區”的維京人相繼消失,除了自然災害之外,據後世學者推斷,這些維京人消失的原因與和當地土著之間的差異、矛盾和衝突有關。“紅髮埃裡克和他率領的一夥開拓者的子孫後裔在處於文明世界邊緣的這片荒涼偏僻、風雪肆虐、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土地上艱難謀生,一直延續了20代之久。直到最後一刻他們依然還是純粹的維京人:從未被同化,從未向生活在同一個國度的土著人作出任何妥協以便利用他們發明的種種便利設施。”與良性互動相反的是,據考證,多爾賽特的種族滅絕與由維京人攜帶傳入的歐洲病菌有關。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文明徵程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文明徵程肇始於維京時代。維京時代對於維京人及其社會生活的內在影響在於:完成基督教化和封建化,由野蠻步入文明,逐漸融入西歐世界。

對於西方基督教文明世界來說,維京人是缺乏道德約束和文明教化的異教徒和野蠻人。在維京時代之前,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信仰原始的多神教,其核心是人與自然的連結與互動,古斯堪的納維亞人篤信自然界中存在超能力。維京人的宇宙觀具有強烈的空間意識。世界和空間對維京人來說,不僅是現世居住的家園,還是生死攸關的精神連結。與其說維京人信仰神靈和其他超能力,不如說他們信賴哺育自己的山川和森林,湖泊和大海。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路易斯海象牙棋子,12世紀晚期,蘇格蘭。路易斯海象牙棋子寶藏於1851年發現於路易斯島西部沿岸,路易斯島在維京時代屬於挪威王國的一部分。

不同於當今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信仰,古斯堪的納維亞人對神的態度不是崇拜和順從。神的超能力可以賜福於人,但是人不必崇拜神或者是希望自己可以像神一樣;而且,除了神之外,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也可以從其他他們認為有超能力的物種那裡獲取力量和慰藉。這是作為一神論崇拜者的基督徒所無法理解的信仰觀。

在維京時代開始之前,古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原始信仰就已經存在了上千年。儘管完成基督教化進程,但是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古語、地名以及古蹟上依稀辨認和捕捉到其他原始的信仰傳統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曾經存在過的痕跡。

多神信仰不容易被摧毀,但另一方面,這種開放的信仰觀也使斯堪的納維亞人更容易接受基督教。皈依基督教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歷史的重大轉折和最深刻的社會轉變,整個北歐世界的組織結構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硬幣,公元939~941年,諾森布里亞地區(中世紀英國北方王國之一)。該硬幣體現了維京人自身的文化風格與西歐基督教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維京人痴迷於各類動物造型,硬幣上的鳥可能為鷹或烏鴉,二者皆與北歐戰神奧丁有關,但鷹也可能與聖經新約福音的作者聖約翰有關。硬幣上的字符“ANLAF CVNVNC”是古斯堪的納維亞語,意為“奧拉夫國王”。

公元8世紀的時候,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散佈著眾多部落,信仰傳統也多種多樣。那些早期從事海外活動的維京人在基督教世界看到富麗恢宏的教堂和莊重肅穆的修道院,將基督教的概念帶回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基督教對北歐社會產生影響的開端。當修道院漂亮的手抄本和教堂精緻的聖餐碟傳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時,這裡的人們對基督教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僅僅350年之後,丹麥、挪威和瑞典就作為基督教國家登上了歐洲的歷史舞臺。

維京人的對外交往,除了兵戎相見,還有和平交往,而其中最重要的當屬皈依基督教。與法蘭克國王虔誠路易(814~40)和英國西南部威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的議和可以看作是維京人正式皈依基督教的前奏。這對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社會生活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來自歐陸的商人、移民者、傳教士和外交使者等反向湧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開始了基督教化的歷史。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武士頭盔,鐵和青銅混制而成。維京人有尚武傳統,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維京人在早期的海外活動中,多采取游擊戰術,“劫掠活動大多開始於春季,然後,他們用整個夏天的時間進行掠奪。當秋風從西南方吹來的時候,這些維京人便起航回家過冬,船上裝滿了掠奪來的戰利品。”但是,從公元9世紀開始,情勢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方式,也越來越不願意忍受回家過冬的長途跋涉之苦。維京人開始在海外建立據點,組織大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公然侵襲,“意欲拓殖定居,直至建邦立國。”

縱橫四海的維京運動,其影響已經超出了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維京人通過海上征服、商貿往來以及殖民活動重塑了歐洲文明。在諾曼底、不列顛和基輔,維京人建立起強大政權,這便是現代英國和俄羅斯的雛形。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貝葉掛毯(也被稱作巴約掛毯或瑪蒂爾德女王掛毯,創作於11世紀),所繪內容為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丹麥人入侵法蘭克王國是維京人對歐洲大陸最早的軍事行動。法蘭克王國由幾支西部日耳曼部落合併而成,法蘭克王國的盛期是在查理曼大帝(公元759-814)統治時期。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加冕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並開創了“加洛林王朝”的帝國盛世。加洛林帝國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政權力量,控制了從北海到地中海的大片區域。加洛林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強盛、繁榮和富庶使其成為維京人覬覦的目標。現在的法國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和最富庶的地區,維京人對法國的大規模襲擊開始於公元841年,隨後長驅直入,於公元845年攻陷巴黎。與此同時,繼續南下,沿途又襲擊了法國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眾多港口和城市。“9世紀70年代在歐洲各地,尤其是法國境內,維京人的攻擊一直沒有間斷。”公元911年,法蘭克國王昏庸查理與維京人首領羅洛簽訂《埃比特河畔的聖克萊條約》,授予羅洛以公爵頭銜和領地,即為之後的諾曼底公國。諾曼底公國是維京人與歐洲大陸交流史的一份明證。維京人賦予其北歐血統,同時又被該地區的先進文化所同化,他們逐漸與當地人通婚,講法語,信仰基督教,實行農耕,最終完全融入西歐的基督教社會。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英國約克郡維京寶藏,包括617枚銀幣、6副手環以及其它貴重的金屬品。銀幣揭示出維京人廣至東歐和阿拉伯地區的活動軌跡。約克郡寶藏是自1840年以來在英國發現的最大最重要的維京人寶藏。

盎格魯-撒克遜人起源於丹麥人、德國人和荷蘭人,他們於公元5~6世紀移居至英國。在隨後的100年中,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建立起眾多非基督教王國,日後將結合為“盎格魯蘭”,即現在的英格蘭。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征服始於公元793年。在公元9世紀40年代以前,維京人的主要目標是英格蘭和愛爾蘭的修道院和沿海城鎮,從851年起,轉為大規模軍事襲擊,並建立永久根據地,輸送大批移民。到了880年,維京人已經控制了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除了西南部的威塞克斯王國)。約克是當時維京人的勢力中心,在此出土的大量維京硬幣證實了這一點。

與加速加洛林王朝的崩潰不同,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入侵反而促進了英格蘭的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一部8~11世紀的英國史同北歐海盜史交織一體,北歐人的海外侵襲是在英國揭開序頁,又是在英國落下帷幕的。”在維京時代之初,英格蘭主要有5個政權:諾森布里亞、麥西亞、東安格利亞、肯特和威塞克斯。9世紀末,唯一不受維京人控制的威塞克斯王國,在阿爾弗雷德國王的領導下,有效阻止了維京人的入侵,雙方停戰議和,簽訂條約。阿爾弗雷德承認維京人對威塞克斯王國北部及東部地區的管轄權,這一地區隨後被稱為“丹麥區”,維京人將自己的語言、文化,特別是司法傳統引至該地區,因此“丹麥區”的英文名稱是“Danelaw”。英國於公元10世紀基本完成民族融合和統一,一定程度上源於維京人對這些盎格魯-撒克遜小國的征服和整合。1025年,征服英國全境的八字須斯旺之子克努特大帝將丹、挪、英以及瑞典的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組成了龐大的“北海帝國”,從而迎來了維京的黃金時代。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的黃金飾品,包括項鍊、吊墜、胸針等,公元10世紀晚期,可能制於丹麥。

黃金時代是輝煌的,也是短暫的,克努特大帝死後,北海帝國衰落。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入侵英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儘管同樣具有北歐血統,但是這些諾曼征服者與其原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相距甚遠,已經西歐化了。因此,傳統上,歷史學家將公元1066年視為英國曆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標誌著英國維京時代的結束。但實際上,不列顛的其他地區還零星保有維京人的勢力,不列顛維京時代的真正結束還要一直推遲到15世紀末期。

波羅的海東岸主要是斯拉夫和拉脫維亞(主要分佈於今天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兩個民族。“可能早在公元550年,丹麥和瑞典的商人就已經開始穿越波羅的海乘船去往東方。他們與當地人進行動物皮毛和羽毛、海象牙及奴隸的交易。這些當地人日後形成了拉脫維亞和俄羅斯兩個民族。”波羅的海沿岸盛產琥珀,琥珀貿易是當時維京經濟的支柱,維京人以此與東方世界進行商貿往來,換取自己極度匱乏的白銀。水上交通的便利是維京人與東歐密切交流的重要條件。“穿越平坦多河,便於舟楫的東歐平原,南下暖海,顯然比縱貫中歐跨越阿爾卑斯山脈來得更加便捷、安全。”波羅的海南岸優良的氣候條件為維京人建立海上貿易中轉站提供庇護。在東歐平原活動的維京人主要是瑞典人,他們越過波羅的海,沿今俄羅斯境內的諸多大河順流而下,直抵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船型女用胸針,銅合金,公元800~1050年,現藏於丹麥國家博物館。胸針是維京人重要的裝飾物。

公元862年,俄羅斯北部相互混戰的斯拉夫部落請求維京人留裡克和他的兩個兄弟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平定各部落,維京人因此在今天俄羅斯境內坐落在沃爾霍夫河上游的諾夫哥羅德建立公國,即為基輔羅斯公國,這便是日後中世紀歐洲最大也是現在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雛形。

羅斯人與東方的交流不同於西歐,一開始是以商貿活動為主,直到他們因為貿易活動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公元5世紀西羅馬崩潰後,西方世界的精華全部集於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其勢力範圍主要是東南歐和小亞細亞)和偉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當商船緩緩駛入金角灣的時候,羅斯人驚歎於君士坦丁堡的豐饒與富足。“港口林立的船隻、高聳的城牆以及大理石宮殿必定曾使他們目眩神迷。”君士坦丁堡的富麗堂皇激起了羅斯人的無限貪慾。公元860年,200艘維京戰艦自基輔出發,沿第聶伯河順流而下,穿過黑海,直搗君士坦丁堡。之後的907年、941年和944年羅斯人又先後三次攻佔君士坦丁堡,最終與拜占庭君主議和:羅斯人在君士坦丁堡享有自由貿易權和免費居住權;拜占庭皇帝則可要求羅斯武士作為僱傭兵加入帝國以充實軍事實力。

羅斯人與拜占庭正式結盟於公元988年。羅斯國王弗拉基米爾皈依東正教,拜占庭公主與其締結婚約。隨後,弗拉基米爾將6000名精壯的羅斯武士贈予拜占庭君主,這些武士與之前的僱傭兵一起組成著名的“瓦蘭吉亞衛士”,因此,維京人在東歐又被稱為瓦蘭吉亞人。皈依東正教,對凝聚斯拉夫人民族向心力起到重要作用,是現代俄羅斯得以形成的關鍵節點。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的龍頭桅杆,銅合金,長16.2釐米,公元950~1000年。現藏於海特哈布維京人博物館(Wikinger Museum Haithabu)。

重振歐洲商業文明和發現新世界

雖然維京運動是以武力侵襲肇始,但是軍事擴張也伴隨著文化交往。文化交往要比武力侵襲綿長,影響也更為深遠。在維京時代開始之前,維京人就通過商貿往來同北海和波羅的海建立了聯繫,不同的文化族群在思想、技藝甚至是時尚(比如服飾和髮型)領域交流和相互影響。維京時代開始後,這些和平交流的形式依然存在併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在歐洲中世紀開始以前,羅馬帝國的商業網絡曾經遍佈世界各地。但是自公元3世紀始,西歐的商業文明日漸衰落,到公元600年的時候,西歐城鎮急劇萎縮,數量屈指可數。“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古代市政機構已經蕩然無存,許多城市成為基督教會行政中心,勉強延續下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維京運動為西歐的商業文明重新注入了活力。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正是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眾多峽灣和港口出發,縱橫四海開闢“維京時代”,締造了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給不列顛帶來的另一份禮物是商業文明。在維京人到來之前,英格蘭的商業活動主要是以貨易貨的方式,並由修道院主導。在整個英格蘭,也幾乎沒有可以能稱為城鎮的地區。維京人為英格蘭帶來了商業文明,大批商業中心誕生,商業活動的範圍從英格蘭的北海東岸擴大至丹麥西海岸。與此同時,相似的影響也發生在愛爾蘭,其現在的首都都柏林就是從這個時代起,發展成為西歐大陸的貿易中心。

維京人在羅斯和拜占庭帝國之間開闢的商路,為農業社會的羅斯人打開了與世界聯繫的窗口,促進了羅斯王國的經濟轉型和文化進步。“拜占庭文明的甘泉正是經此汩汩流入羅斯,澆灌出羅斯文明的鮮豔花朵。”而在羅斯之外,羅斯商路還對歐洲的國際貿易不無裨益,“它實際上構成了中古歐洲貿易網絡的重要一環。”

維京時代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其勢力範圍廣佈中亞、中東和北非,是拜占庭帝國的最大威脅。維京人與之的聯繫主要在於商貿方面。與商業文明落後的中世紀歐洲來說,阿拉伯帝國已經是相當成熟的、以貨幣交換為基礎的商業帝國,有大規模的商業艦隊和港口。巴格達是當時阿拉伯帝國的中心,其繁華和盛大超過歐洲的任何一座城市。在新航路開闢之前,來自遠東(印度、中國)的絲綢和香料等奢侈品要想運往歐洲,阿拉伯半島是必經的海上通道。而在維京時代,維京人同樣與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聯繫。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長屋,常被看做維京人房屋的典型。長屋呈長方形,一般來說寬度在4~7米,長度範圍較大,從14米到75米都有可能。房屋的長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人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處於北大西洋深處的法羅群島、冰島和格陵蘭島在中世紀人的眼中被視為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正是維京人憑藉出色的航海技術和堅忍不拔的意志,以拓荒和大規模移民的方式,揭開了地處極地的北大西洋三島的神祕面紗。維京人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

冰島最初是由愛爾蘭傳教士為尋覓避世之地而發現的。直到9世紀末,才由維京人(挪威人)開始其認識和發展的時代。冰島儘管多山和中部佈滿冰川,但沿海地帶卻是理想的農耕之地。維京人在此大規模移民、事農生產、繁衍生息,奠定了冰島的社會根基。在遠離歐陸的冰島,維京移民還建立起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建於930年的冰島“阿爾庭”是西歐的第一個議會。除此之外,冰島和斯堪的納維亞之間,還存有深厚的文化淵源。現在的冰島語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語。維京時代的神話、傳奇和歷史是舉世聞名的冰島薩迦最重要的內容。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時代典型的生活場景復原圖。

北大西洋地區氣候苦寒,但在維京時代晚期可能出現過一個氣候變暖的時期,這從維京人命名“Greenland”(格陵蘭島)可以看出,他們對格陵蘭島最初的期望是牧場青青、牛羊陣陣,但其實格陵蘭島真正的優勢資源卻是海豹皮、海象皮和海象牙。格陵蘭島上的移民主要為西挪威人和蘇格蘭的維京移民。第一個到達格陵蘭島的紅髮埃裡克最先在此地建立“東移民區”,隨後,島上的“西移民區”也迅速發展並建立起來。

不同於法羅群島和冰島的全無人煙,格陵蘭島在維京人到來之前,還居住著多爾賽特人,他們分居於加拿大東北部和格陵蘭島西北部,其祖先可追溯至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因努人和比沃蘇克人。維京人與這些土著之間交流甚少,相互影響不多。14世紀中後期,“西移民區”和“東移民區”的維京人相繼消失,除了自然災害之外,據後世學者推斷,這些維京人消失的原因與和當地土著之間的差異、矛盾和衝突有關。“紅髮埃裡克和他率領的一夥開拓者的子孫後裔在處於文明世界邊緣的這片荒涼偏僻、風雪肆虐、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土地上艱難謀生,一直延續了20代之久。直到最後一刻他們依然還是純粹的維京人:從未被同化,從未向生活在同一個國度的土著人作出任何妥協以便利用他們發明的種種便利設施。”與良性互動相反的是,據考證,多爾賽特的種族滅絕與由維京人攜帶傳入的歐洲病菌有關。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文明徵程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文明徵程肇始於維京時代。維京時代對於維京人及其社會生活的內在影響在於:完成基督教化和封建化,由野蠻步入文明,逐漸融入西歐世界。

對於西方基督教文明世界來說,維京人是缺乏道德約束和文明教化的異教徒和野蠻人。在維京時代之前,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信仰原始的多神教,其核心是人與自然的連結與互動,古斯堪的納維亞人篤信自然界中存在超能力。維京人的宇宙觀具有強烈的空間意識。世界和空間對維京人來說,不僅是現世居住的家園,還是生死攸關的精神連結。與其說維京人信仰神靈和其他超能力,不如說他們信賴哺育自己的山川和森林,湖泊和大海。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路易斯海象牙棋子,12世紀晚期,蘇格蘭。路易斯海象牙棋子寶藏於1851年發現於路易斯島西部沿岸,路易斯島在維京時代屬於挪威王國的一部分。

不同於當今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信仰,古斯堪的納維亞人對神的態度不是崇拜和順從。神的超能力可以賜福於人,但是人不必崇拜神或者是希望自己可以像神一樣;而且,除了神之外,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也可以從其他他們認為有超能力的物種那裡獲取力量和慰藉。這是作為一神論崇拜者的基督徒所無法理解的信仰觀。

在維京時代開始之前,古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原始信仰就已經存在了上千年。儘管完成基督教化進程,但是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古語、地名以及古蹟上依稀辨認和捕捉到其他原始的信仰傳統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曾經存在過的痕跡。

多神信仰不容易被摧毀,但另一方面,這種開放的信仰觀也使斯堪的納維亞人更容易接受基督教。皈依基督教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歷史的重大轉折和最深刻的社會轉變,整個北歐世界的組織結構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硬幣,公元939~941年,諾森布里亞地區(中世紀英國北方王國之一)。該硬幣體現了維京人自身的文化風格與西歐基督教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維京人痴迷於各類動物造型,硬幣上的鳥可能為鷹或烏鴉,二者皆與北歐戰神奧丁有關,但鷹也可能與聖經新約福音的作者聖約翰有關。硬幣上的字符“ANLAF CVNVNC”是古斯堪的納維亞語,意為“奧拉夫國王”。

公元8世紀的時候,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散佈著眾多部落,信仰傳統也多種多樣。那些早期從事海外活動的維京人在基督教世界看到富麗恢宏的教堂和莊重肅穆的修道院,將基督教的概念帶回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基督教對北歐社會產生影響的開端。當修道院漂亮的手抄本和教堂精緻的聖餐碟傳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時,這裡的人們對基督教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僅僅350年之後,丹麥、挪威和瑞典就作為基督教國家登上了歐洲的歷史舞臺。

維京人的對外交往,除了兵戎相見,還有和平交往,而其中最重要的當屬皈依基督教。與法蘭克國王虔誠路易(814~40)和英國西南部威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的議和可以看作是維京人正式皈依基督教的前奏。這對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社會生活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來自歐陸的商人、移民者、傳教士和外交使者等反向湧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開始了基督教化的歷史。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女武神瓦爾基里胸針(北歐神話中的女神之一),公元9世紀,現藏於丹麥國家博物館。

公元9世紀,基督教開始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盛行起來,經過100年的傳播,鞏固於10世紀。由於地理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基督教在丹麥、挪威和瑞典的傳播並不是同步的。當丹麥已經和基督教建立廣泛而深刻聯繫的時候,瑞典最重要的港口比爾卡還沒有基督教的穩固據點。在每個國家內部,基督教的傳播基本上呈現出自上而下的規律。基督教作為當時歐洲社會的文明象徵,同時,“政治上為雄強有力的君主創建統一國家的理想和實踐提供了精神、道德和理論依據。”,因此更容易被維京君主和貴族接受。儘管傳教士已經在8世紀早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傳教,但是維京首領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的行為都發生在半島之外。826年,丹麥國王哈拉爾德·克拉克是第一個皈依基督教的維京統治者。為了推行基督教,維京統治者甚至將禁止異教徒行為寫進法律,強制臣民入教。就這樣,至12世紀瑞典完成基督教化,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基督教化進程基本完成。

在統一的宗教意識下,現代意義上的丹麥、挪威和瑞典也形成了。公元9世紀初,戈德弗利為第一任丹麥國王,10世紀藍牙哈拉爾德統一丹麥;金髮哈拉爾德是挪威的第一個國王,其在哈弗爾峽灣戰役之後,統一挪威;瑞典則於10世紀建國,奧拉夫·科斯特克農為開國之君。三國立國後,維京人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也隨之發生變化,除了訴諸武力,北歐王室開始以贈禮和聯姻等更加文明體面的方式與外部世界互通有無。

伴隨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文明徵途,一個關於航海、冒險、掠奪、征服乃至殖民的維京時代也慢慢走向終結。


"

公元8世紀晚期~11世紀,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維京時代”。一支世居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悍然崛起,縱橫四海300餘年。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從黑海至大西洋,維京人的勢力範圍波及西歐、東歐、北非、中東和北美,其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行行重行行,一去幾萬裡。遠航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維京人,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締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和傳奇。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 維京人縱橫四海網絡圖。(繪圖∕張曉邦)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文、圖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翻譯丨鄧聰

維京人:為“北歐海盜”正名

關於“Viking”一詞的來源,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Viking”源於古代北歐語“Vik”,“Vik”是峽灣的意思,“Viking”指在峽灣中從事某種活動,因此“Vikingr”和“Viking”有“海上劫掠”的意涵;但是在今天,“Viking”一詞更多指代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及其文化。第二種說法是專指居於現在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的北歐人,因為奧斯陸峽灣的另一個名字為“Viken”。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維京人之所以是維京人的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屬性:亦盜亦商。

維京人並不等同於“北歐海盜”。暴力和探險更能滿足人們對維京人的傳奇想象,對“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是現實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再經過歷史發酵的結果。但是,對維京人和維京時代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之上的,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文獻新闡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維京人及其運動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前維京時代。在前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散佈著眾多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公元5年,凱撒·奧古斯特的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這是歐洲主流勢力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落之間的第一次接觸。羅馬學者塔提圖斯最早對北歐民族——斯維爾人進行了真實記述。這位羅馬學者的筆下不乏對北歐民族的溢美之詞,認為他們“驍勇善戰、崇尚財富以及無比忠誠”。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沒有維京船,就沒有維京時代。維京龍頭船是維京時代最重要的象徵和維京人的精神圖騰。

維京時代。在公元10世紀之前,西歐的史學家們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幾乎一無所知。公元793年,第一支維京船悄然抵達英國北海沿岸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將其洗劫一空,才標誌著維京人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和維京時代的到來。而此時對維京時代的敘事主要見於同時代被維京人入侵的修道院歷史文獻資料、古代北歐文字石碑以及維京人自己的文化瑰寶——薩迦(也稱冰島薩迦,敘事對象以冰島為主,間或涉及挪威)。修道院文獻和薩迦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維京人的不同視角。前者以基督徒的視角,將維京人稱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林第斯法恩修道院學者阿爾昆在給英國教會領袖、諾森布里亞國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恐懼之情:“有史以來,英國人從未目睹過這樣的暴行,也從未料到會遭受這樣的海上襲擊。”薩迦則從維京人自己的視角熱情歌頌了維京英雄海上遠征和冒險的光輝事蹟。1971年,“當第一部分手稿運達雷克雅未克港時,冰島人興奮地湧向碼頭迎接手稿的迴歸。”冰島薩迦被冰島人引以為傲,視若珍寶。鐫刻簡短銘文的古代北歐文字石碑,則以相對客觀平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敘述了維京人的社會和生活。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魯開德6號是迄今為止在英國發現的最長維京戰艦(32米),以其形制看可能是皇家軍艦,製造時間大約為公元1025年左右——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帝國時期。圖為大英博物館按照原始尺寸的不鏽鋼船構圖。

19世紀,維京人還依然是劫掠者和征服者,是殺人如麻的“北歐海盜”。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考古新發現和重新考證歷史文獻,維京人的“海盜”身份和傳奇色彩漸漸淡化,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維京人和他們的歷史,漸漸賦予其正面且多樣的意涵:普通的移民者、勇敢的探險家、出色的手藝人(突出在造船技術方面)、優秀的航海家以及富有靈性的詩人(主要體現在冰島薩迦裡),打破了人們對於維京人就是“北歐海盜”的刻板印象。

對薩迦的深入研究和世界各地的維京遺址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維京時代和平交往的另一面:在北大西洋的拓荒與和平移民、遠至阿拉伯的商路開闢和由此給西歐帶來的商業文明、精湛出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帶給世界的鉅變、民主和法治、生動奇巧的維京藝術……所有這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和豐滿的維京時代,維京武士和北歐海盜只是維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雖然亦商亦盜,但是“手持刀劍、駕馭龍頭長船”依然是人們對維京人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了維京武士文化。維京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他們在飲酒作樂中等待參加最後的戰鬥——“諸神的黃昏”(北歐神話中,在與惡魔的殊死搏鬥中諸神最終毀滅,一個新的秩序也將自此誕生)。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著名的奧賽伯格姆船船頭,造型為蛇頭,周邊飾有優美的雕刻圖案。公元800~850年。

北歐人的尚武傳統和嫡長子繼承製,讓去海外探險征服成為維京男子人生主業,是其獲得地位和財富的主要方式。部落首領和武士,在征戰中獲得戰利品,從而開始掌握權力和財富。“久之,軍事首領逐漸演變成為早期北歐國家的君主,武士形成環繞在其周圍的軍事貴族階層。“但是,維京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領和貴族的其他後代則需要另謀生路。於是,海外掠奪和征服不僅是磨練維京人男子氣概的舉動,也是沒有繼承權的維京貴族後代另建功業的重要方式。

維京人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這樣的身份標識常常體現在維京男子的牙齒裝飾上(類似於現代的紋身和刺青)。阿拉伯人曾經記載過一些維京武士的自我修飾:伏爾加河流域的維京武士從腳趾到脖頸裝飾自己,每個人都紋上深綠色的紋身圖案;丹麥海澤比(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海岸建起港口和商行,其中瑞典的比爾卡和丹麥的海澤比這兩個港口非常著名)的維京人則會畫眼妝。

縱橫四海 攻城略地

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回溯歷史,維京時代的歷史就是維京人與外部世界交流和融合,相互影響的歷史。

維京時代的移民潮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二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部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風潮)。北歐人的大遷徙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北至冰島、格陵蘭島、北美大陸邊緣地帶,南至北非,東到俄羅斯和拜占庭,無一不留下維京人的足跡。

公元8世紀晚期到11世紀之間,空前規模的移民潮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而在此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呈現出週期性移民的特點,其移民史長達上千年。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戰神奧丁(也是死亡之神)。戰神奧丁是北歐神話中最重要的神邸,被視為眾神之王。

除了海外劫掠和經商,大多數北歐人還是以農耕為主,有時也會從事漁獵和採集。但是北歐地處高緯度,氣候苦寒,肥沃土地匱乏,人地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愈演愈烈。由此可見,北歐人週期性向外遷徙的移民性運動,究其原因在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承載過剩的人口壓力,也就是說,生存條件的貧瘠是北歐人向外遷徙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地的北歐人是“維京時代”的主角(除此之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生活有斯拉夫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薩米人),這三個具有現代國家屬性的政權形成於維京時代晚期。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憑藉出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縱橫四海,進行海外擴張運動,從事海外冒險、劫掠和征服活動。三地的勢力範圍和重點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受其影響最深的是東部的波羅的海,北部沿海地區和與之毗鄰的西部地區。具體為:不列顛北部諸島、格陵蘭島和北美大陸邊緣,大致為挪威人的勢力範圍;丹麥的勢力主要在英格蘭東海岸、弗裡西亞,並和挪威人一起深入歐洲大陸腹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沿海地區)。瑞典則是橫跨波羅的海,向東擴張,綿延至東歐平原(現代俄羅斯)和拜占庭帝國(其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武士頭盔,鐵和青銅混制而成。維京人有尚武傳統,成年男子的無上榮耀在於戰鬥至死,並在死後能夠進入瓦爾哈拉殿堂(北歐神話中死亡之神奧丁款待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維京人在早期的海外活動中,多采取游擊戰術,“劫掠活動大多開始於春季,然後,他們用整個夏天的時間進行掠奪。當秋風從西南方吹來的時候,這些維京人便起航回家過冬,船上裝滿了掠奪來的戰利品。”但是,從公元9世紀開始,情勢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方式,也越來越不願意忍受回家過冬的長途跋涉之苦。維京人開始在海外建立據點,組織大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公然侵襲,“意欲拓殖定居,直至建邦立國。”

縱橫四海的維京運動,其影響已經超出了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維京人通過海上征服、商貿往來以及殖民活動重塑了歐洲文明。在諾曼底、不列顛和基輔,維京人建立起強大政權,這便是現代英國和俄羅斯的雛形。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貝葉掛毯(也被稱作巴約掛毯或瑪蒂爾德女王掛毯,創作於11世紀),所繪內容為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丹麥人入侵法蘭克王國是維京人對歐洲大陸最早的軍事行動。法蘭克王國由幾支西部日耳曼部落合併而成,法蘭克王國的盛期是在查理曼大帝(公元759-814)統治時期。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加冕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並開創了“加洛林王朝”的帝國盛世。加洛林帝國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政權力量,控制了從北海到地中海的大片區域。加洛林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強盛、繁榮和富庶使其成為維京人覬覦的目標。現在的法國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和最富庶的地區,維京人對法國的大規模襲擊開始於公元841年,隨後長驅直入,於公元845年攻陷巴黎。與此同時,繼續南下,沿途又襲擊了法國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眾多港口和城市。“9世紀70年代在歐洲各地,尤其是法國境內,維京人的攻擊一直沒有間斷。”公元911年,法蘭克國王昏庸查理與維京人首領羅洛簽訂《埃比特河畔的聖克萊條約》,授予羅洛以公爵頭銜和領地,即為之後的諾曼底公國。諾曼底公國是維京人與歐洲大陸交流史的一份明證。維京人賦予其北歐血統,同時又被該地區的先進文化所同化,他們逐漸與當地人通婚,講法語,信仰基督教,實行農耕,最終完全融入西歐的基督教社會。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英國約克郡維京寶藏,包括617枚銀幣、6副手環以及其它貴重的金屬品。銀幣揭示出維京人廣至東歐和阿拉伯地區的活動軌跡。約克郡寶藏是自1840年以來在英國發現的最大最重要的維京人寶藏。

盎格魯-撒克遜人起源於丹麥人、德國人和荷蘭人,他們於公元5~6世紀移居至英國。在隨後的100年中,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建立起眾多非基督教王國,日後將結合為“盎格魯蘭”,即現在的英格蘭。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征服始於公元793年。在公元9世紀40年代以前,維京人的主要目標是英格蘭和愛爾蘭的修道院和沿海城鎮,從851年起,轉為大規模軍事襲擊,並建立永久根據地,輸送大批移民。到了880年,維京人已經控制了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除了西南部的威塞克斯王國)。約克是當時維京人的勢力中心,在此出土的大量維京硬幣證實了這一點。

與加速加洛林王朝的崩潰不同,維京人對不列顛的入侵反而促進了英格蘭的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一部8~11世紀的英國史同北歐海盜史交織一體,北歐人的海外侵襲是在英國揭開序頁,又是在英國落下帷幕的。”在維京時代之初,英格蘭主要有5個政權:諾森布里亞、麥西亞、東安格利亞、肯特和威塞克斯。9世紀末,唯一不受維京人控制的威塞克斯王國,在阿爾弗雷德國王的領導下,有效阻止了維京人的入侵,雙方停戰議和,簽訂條約。阿爾弗雷德承認維京人對威塞克斯王國北部及東部地區的管轄權,這一地區隨後被稱為“丹麥區”,維京人將自己的語言、文化,特別是司法傳統引至該地區,因此“丹麥區”的英文名稱是“Danelaw”。英國於公元10世紀基本完成民族融合和統一,一定程度上源於維京人對這些盎格魯-撒克遜小國的征服和整合。1025年,征服英國全境的八字須斯旺之子克努特大帝將丹、挪、英以及瑞典的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組成了龐大的“北海帝國”,從而迎來了維京的黃金時代。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的黃金飾品,包括項鍊、吊墜、胸針等,公元10世紀晚期,可能制於丹麥。

黃金時代是輝煌的,也是短暫的,克努特大帝死後,北海帝國衰落。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入侵英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儘管同樣具有北歐血統,但是這些諾曼征服者與其原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相距甚遠,已經西歐化了。因此,傳統上,歷史學家將公元1066年視為英國曆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標誌著英國維京時代的結束。但實際上,不列顛的其他地區還零星保有維京人的勢力,不列顛維京時代的真正結束還要一直推遲到15世紀末期。

波羅的海東岸主要是斯拉夫和拉脫維亞(主要分佈於今天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兩個民族。“可能早在公元550年,丹麥和瑞典的商人就已經開始穿越波羅的海乘船去往東方。他們與當地人進行動物皮毛和羽毛、海象牙及奴隸的交易。這些當地人日後形成了拉脫維亞和俄羅斯兩個民族。”波羅的海沿岸盛產琥珀,琥珀貿易是當時維京經濟的支柱,維京人以此與東方世界進行商貿往來,換取自己極度匱乏的白銀。水上交通的便利是維京人與東歐密切交流的重要條件。“穿越平坦多河,便於舟楫的東歐平原,南下暖海,顯然比縱貫中歐跨越阿爾卑斯山脈來得更加便捷、安全。”波羅的海南岸優良的氣候條件為維京人建立海上貿易中轉站提供庇護。在東歐平原活動的維京人主要是瑞典人,他們越過波羅的海,沿今俄羅斯境內的諸多大河順流而下,直抵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船型女用胸針,銅合金,公元800~1050年,現藏於丹麥國家博物館。胸針是維京人重要的裝飾物。

公元862年,俄羅斯北部相互混戰的斯拉夫部落請求維京人留裡克和他的兩個兄弟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平定各部落,維京人因此在今天俄羅斯境內坐落在沃爾霍夫河上游的諾夫哥羅德建立公國,即為基輔羅斯公國,這便是日後中世紀歐洲最大也是現在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雛形。

羅斯人與東方的交流不同於西歐,一開始是以商貿活動為主,直到他們因為貿易活動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公元5世紀西羅馬崩潰後,西方世界的精華全部集於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其勢力範圍主要是東南歐和小亞細亞)和偉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當商船緩緩駛入金角灣的時候,羅斯人驚歎於君士坦丁堡的豐饒與富足。“港口林立的船隻、高聳的城牆以及大理石宮殿必定曾使他們目眩神迷。”君士坦丁堡的富麗堂皇激起了羅斯人的無限貪慾。公元860年,200艘維京戰艦自基輔出發,沿第聶伯河順流而下,穿過黑海,直搗君士坦丁堡。之後的907年、941年和944年羅斯人又先後三次攻佔君士坦丁堡,最終與拜占庭君主議和:羅斯人在君士坦丁堡享有自由貿易權和免費居住權;拜占庭皇帝則可要求羅斯武士作為僱傭兵加入帝國以充實軍事實力。

羅斯人與拜占庭正式結盟於公元988年。羅斯國王弗拉基米爾皈依東正教,拜占庭公主與其締結婚約。隨後,弗拉基米爾將6000名精壯的羅斯武士贈予拜占庭君主,這些武士與之前的僱傭兵一起組成著名的“瓦蘭吉亞衛士”,因此,維京人在東歐又被稱為瓦蘭吉亞人。皈依東正教,對凝聚斯拉夫人民族向心力起到重要作用,是現代俄羅斯得以形成的關鍵節點。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船的龍頭桅杆,銅合金,長16.2釐米,公元950~1000年。現藏於海特哈布維京人博物館(Wikinger Museum Haithabu)。

重振歐洲商業文明和發現新世界

雖然維京運動是以武力侵襲肇始,但是軍事擴張也伴隨著文化交往。文化交往要比武力侵襲綿長,影響也更為深遠。在維京時代開始之前,維京人就通過商貿往來同北海和波羅的海建立了聯繫,不同的文化族群在思想、技藝甚至是時尚(比如服飾和髮型)領域交流和相互影響。維京時代開始後,這些和平交流的形式依然存在併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在歐洲中世紀開始以前,羅馬帝國的商業網絡曾經遍佈世界各地。但是自公元3世紀始,西歐的商業文明日漸衰落,到公元600年的時候,西歐城鎮急劇萎縮,數量屈指可數。“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古代市政機構已經蕩然無存,許多城市成為基督教會行政中心,勉強延續下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維京運動為西歐的商業文明重新注入了活力。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正是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眾多峽灣和港口出發,縱橫四海開闢“維京時代”,締造了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人給不列顛帶來的另一份禮物是商業文明。在維京人到來之前,英格蘭的商業活動主要是以貨易貨的方式,並由修道院主導。在整個英格蘭,也幾乎沒有可以能稱為城鎮的地區。維京人為英格蘭帶來了商業文明,大批商業中心誕生,商業活動的範圍從英格蘭的北海東岸擴大至丹麥西海岸。與此同時,相似的影響也發生在愛爾蘭,其現在的首都都柏林就是從這個時代起,發展成為西歐大陸的貿易中心。

維京人在羅斯和拜占庭帝國之間開闢的商路,為農業社會的羅斯人打開了與世界聯繫的窗口,促進了羅斯王國的經濟轉型和文化進步。“拜占庭文明的甘泉正是經此汩汩流入羅斯,澆灌出羅斯文明的鮮豔花朵。”而在羅斯之外,羅斯商路還對歐洲的國際貿易不無裨益,“它實際上構成了中古歐洲貿易網絡的重要一環。”

維京時代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其勢力範圍廣佈中亞、中東和北非,是拜占庭帝國的最大威脅。維京人與之的聯繫主要在於商貿方面。與商業文明落後的中世紀歐洲來說,阿拉伯帝國已經是相當成熟的、以貨幣交換為基礎的商業帝國,有大規模的商業艦隊和港口。巴格達是當時阿拉伯帝國的中心,其繁華和盛大超過歐洲的任何一座城市。在新航路開闢之前,來自遠東(印度、中國)的絲綢和香料等奢侈品要想運往歐洲,阿拉伯半島是必經的海上通道。而在維京時代,維京人同樣與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聯繫。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長屋,常被看做維京人房屋的典型。長屋呈長方形,一般來說寬度在4~7米,長度範圍較大,從14米到75米都有可能。房屋的長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人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處於北大西洋深處的法羅群島、冰島和格陵蘭島在中世紀人的眼中被視為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正是維京人憑藉出色的航海技術和堅忍不拔的意志,以拓荒和大規模移民的方式,揭開了地處極地的北大西洋三島的神祕面紗。維京人對北美洲的探索和發現,比哥倫布早了500年。

冰島最初是由愛爾蘭傳教士為尋覓避世之地而發現的。直到9世紀末,才由維京人(挪威人)開始其認識和發展的時代。冰島儘管多山和中部佈滿冰川,但沿海地帶卻是理想的農耕之地。維京人在此大規模移民、事農生產、繁衍生息,奠定了冰島的社會根基。在遠離歐陸的冰島,維京移民還建立起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建於930年的冰島“阿爾庭”是西歐的第一個議會。除此之外,冰島和斯堪的納維亞之間,還存有深厚的文化淵源。現在的冰島語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語。維京時代的神話、傳奇和歷史是舉世聞名的冰島薩迦最重要的內容。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時代典型的生活場景復原圖。

北大西洋地區氣候苦寒,但在維京時代晚期可能出現過一個氣候變暖的時期,這從維京人命名“Greenland”(格陵蘭島)可以看出,他們對格陵蘭島最初的期望是牧場青青、牛羊陣陣,但其實格陵蘭島真正的優勢資源卻是海豹皮、海象皮和海象牙。格陵蘭島上的移民主要為西挪威人和蘇格蘭的維京移民。第一個到達格陵蘭島的紅髮埃裡克最先在此地建立“東移民區”,隨後,島上的“西移民區”也迅速發展並建立起來。

不同於法羅群島和冰島的全無人煙,格陵蘭島在維京人到來之前,還居住著多爾賽特人,他們分居於加拿大東北部和格陵蘭島西北部,其祖先可追溯至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因努人和比沃蘇克人。維京人與這些土著之間交流甚少,相互影響不多。14世紀中後期,“西移民區”和“東移民區”的維京人相繼消失,除了自然災害之外,據後世學者推斷,這些維京人消失的原因與和當地土著之間的差異、矛盾和衝突有關。“紅髮埃裡克和他率領的一夥開拓者的子孫後裔在處於文明世界邊緣的這片荒涼偏僻、風雪肆虐、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土地上艱難謀生,一直延續了20代之久。直到最後一刻他們依然還是純粹的維京人:從未被同化,從未向生活在同一個國度的土著人作出任何妥協以便利用他們發明的種種便利設施。”與良性互動相反的是,據考證,多爾賽特的種族滅絕與由維京人攜帶傳入的歐洲病菌有關。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文明徵程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文明徵程肇始於維京時代。維京時代對於維京人及其社會生活的內在影響在於:完成基督教化和封建化,由野蠻步入文明,逐漸融入西歐世界。

對於西方基督教文明世界來說,維京人是缺乏道德約束和文明教化的異教徒和野蠻人。在維京時代之前,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信仰原始的多神教,其核心是人與自然的連結與互動,古斯堪的納維亞人篤信自然界中存在超能力。維京人的宇宙觀具有強烈的空間意識。世界和空間對維京人來說,不僅是現世居住的家園,還是生死攸關的精神連結。與其說維京人信仰神靈和其他超能力,不如說他們信賴哺育自己的山川和森林,湖泊和大海。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路易斯海象牙棋子,12世紀晚期,蘇格蘭。路易斯海象牙棋子寶藏於1851年發現於路易斯島西部沿岸,路易斯島在維京時代屬於挪威王國的一部分。

不同於當今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信仰,古斯堪的納維亞人對神的態度不是崇拜和順從。神的超能力可以賜福於人,但是人不必崇拜神或者是希望自己可以像神一樣;而且,除了神之外,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也可以從其他他們認為有超能力的物種那裡獲取力量和慰藉。這是作為一神論崇拜者的基督徒所無法理解的信仰觀。

在維京時代開始之前,古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原始信仰就已經存在了上千年。儘管完成基督教化進程,但是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古語、地名以及古蹟上依稀辨認和捕捉到其他原始的信仰傳統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曾經存在過的痕跡。

多神信仰不容易被摧毀,但另一方面,這種開放的信仰觀也使斯堪的納維亞人更容易接受基督教。皈依基督教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歷史的重大轉折和最深刻的社會轉變,整個北歐世界的組織結構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維京硬幣,公元939~941年,諾森布里亞地區(中世紀英國北方王國之一)。該硬幣體現了維京人自身的文化風格與西歐基督教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維京人痴迷於各類動物造型,硬幣上的鳥可能為鷹或烏鴉,二者皆與北歐戰神奧丁有關,但鷹也可能與聖經新約福音的作者聖約翰有關。硬幣上的字符“ANLAF CVNVNC”是古斯堪的納維亞語,意為“奧拉夫國王”。

公元8世紀的時候,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散佈著眾多部落,信仰傳統也多種多樣。那些早期從事海外活動的維京人在基督教世界看到富麗恢宏的教堂和莊重肅穆的修道院,將基督教的概念帶回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基督教對北歐社會產生影響的開端。當修道院漂亮的手抄本和教堂精緻的聖餐碟傳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時,這裡的人們對基督教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僅僅350年之後,丹麥、挪威和瑞典就作為基督教國家登上了歐洲的歷史舞臺。

維京人的對外交往,除了兵戎相見,還有和平交往,而其中最重要的當屬皈依基督教。與法蘭克國王虔誠路易(814~40)和英國西南部威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的議和可以看作是維京人正式皈依基督教的前奏。這對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社會生活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來自歐陸的商人、移民者、傳教士和外交使者等反向湧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開始了基督教化的歷史。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女武神瓦爾基里胸針(北歐神話中的女神之一),公元9世紀,現藏於丹麥國家博物館。

公元9世紀,基督教開始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盛行起來,經過100年的傳播,鞏固於10世紀。由於地理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基督教在丹麥、挪威和瑞典的傳播並不是同步的。當丹麥已經和基督教建立廣泛而深刻聯繫的時候,瑞典最重要的港口比爾卡還沒有基督教的穩固據點。在每個國家內部,基督教的傳播基本上呈現出自上而下的規律。基督教作為當時歐洲社會的文明象徵,同時,“政治上為雄強有力的君主創建統一國家的理想和實踐提供了精神、道德和理論依據。”,因此更容易被維京君主和貴族接受。儘管傳教士已經在8世紀早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傳教,但是維京首領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的行為都發生在半島之外。826年,丹麥國王哈拉爾德·克拉克是第一個皈依基督教的維京統治者。為了推行基督教,維京統治者甚至將禁止異教徒行為寫進法律,強制臣民入教。就這樣,至12世紀瑞典完成基督教化,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基督教化進程基本完成。

在統一的宗教意識下,現代意義上的丹麥、挪威和瑞典也形成了。公元9世紀初,戈德弗利為第一任丹麥國王,10世紀藍牙哈拉爾德統一丹麥;金髮哈拉爾德是挪威的第一個國王,其在哈弗爾峽灣戰役之後,統一挪威;瑞典則於10世紀建國,奧拉夫·科斯特克農為開國之君。三國立國後,維京人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也隨之發生變化,除了訴諸武力,北歐王室開始以贈禮和聯姻等更加文明體面的方式與外部世界互通有無。

伴隨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文明徵途,一個關於航海、冒險、掠奪、征服乃至殖民的維京時代也慢慢走向終結。


維京時代:地理大發現前的海上傳奇

本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14年08期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