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瑞典,位於歐洲西北部的斯堪納維亞半島,接近北極,歷來是歐洲的化外之地,不受人關注。

然而,1870年之後,瑞典經濟突然開始崛起,以不到1000萬的人口,發展出擁有鋼鐵機械、航空、核工業、汽車製造、先進軍事等大工業體系,並在電信、醫藥行業頗有建樹,同時在軟件開發、集成電路等信息技術領域領先世界的格局。

瑞典跨國品牌,既有沃爾沃汽車、薩博重卡、SKF等重工業產品,亦有HM服裝、宜家傢俱的輕工業之作,還有愛立信、Skype等虛擬服務,各個領域,全面開花,跨國品牌之多,人均全球第一。

縱觀世界經濟史,歷來小國小城的經濟發達,歷來都是依託一到兩項輕工業或服務業優勢,順勢起飛;如新加坡憑藉港口之利,發展出航運、金融、石油精煉以及電子產業;如中國臺灣靠著美利堅提攜,在電子產品和半導體代加工領域,奪得一口飯吃。

但從未有以區區1000人口,可以在大(重)工業領域全面開花,在輕工業領域幾項突出,在IT新經濟領域獨領風騷的經濟體。

那麼瑞典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怎麼樣的全球背景和內部變革?瑞典人自己又做了哪些努力,讓自己成為小國、大工業的典型,北歐模式的明珠。

第十經濟觀察室試著從山川稟賦、歷史溯源、全球機遇、資本主義進化和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剩餘)的角度,為諸君簡析。


維京海盜與共產萌芽

瑞典形成國家較晚,大約在公元1100年代(中國南宋時期)才有國家的雛形。由於瑞典靠近北極,氣候苦寒,群山縱橫,極不適合農耕,

所以瑞典人前期以海盜為生,號稱維京海盜,他們縱橫於蘇格蘭北海、波羅的海、裡海以及俄羅斯的涅瓦河領域:搶劫海商、襲擾都市,大塊吃肉,大稱分金,快似梁山好漢。

不過,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瑞典人和同為維京海盜的挪威人、丹麥人不同,他們比較雞賊,主要以貿易為主。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貿易。

瑞典這種形成國家較晚以及海盜方式的早期歷史,形成了瑞典非常獨特的價值觀:因為沒有經歷奴隸社會和專制封建制度,瑞典人的等級觀念比較淡薄;同時由於近乎半軍事化的海盜生活方式[一起打劫,一起分贓,分工協作,紀律嚴明];導致公有財產、平等、分享等理念深入瑞典人心,這是瑞典等北歐諸國近現代能夠推行民生社會主義的歷史發軔。

而這種思想,是隻身闖蕩殖民地,從無到有建立私有財產的美國人甚至祖宗留下萬貫家業、骨子裡追求人上人思想的中國人無法贊同的,同時也導致了近現代各國發展模式的大分野,這裡我們先按下不表(下文中會詳細論述)。

"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瑞典,位於歐洲西北部的斯堪納維亞半島,接近北極,歷來是歐洲的化外之地,不受人關注。

然而,1870年之後,瑞典經濟突然開始崛起,以不到1000萬的人口,發展出擁有鋼鐵機械、航空、核工業、汽車製造、先進軍事等大工業體系,並在電信、醫藥行業頗有建樹,同時在軟件開發、集成電路等信息技術領域領先世界的格局。

瑞典跨國品牌,既有沃爾沃汽車、薩博重卡、SKF等重工業產品,亦有HM服裝、宜家傢俱的輕工業之作,還有愛立信、Skype等虛擬服務,各個領域,全面開花,跨國品牌之多,人均全球第一。

縱觀世界經濟史,歷來小國小城的經濟發達,歷來都是依託一到兩項輕工業或服務業優勢,順勢起飛;如新加坡憑藉港口之利,發展出航運、金融、石油精煉以及電子產業;如中國臺灣靠著美利堅提攜,在電子產品和半導體代加工領域,奪得一口飯吃。

但從未有以區區1000人口,可以在大(重)工業領域全面開花,在輕工業領域幾項突出,在IT新經濟領域獨領風騷的經濟體。

那麼瑞典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怎麼樣的全球背景和內部變革?瑞典人自己又做了哪些努力,讓自己成為小國、大工業的典型,北歐模式的明珠。

第十經濟觀察室試著從山川稟賦、歷史溯源、全球機遇、資本主義進化和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剩餘)的角度,為諸君簡析。


維京海盜與共產萌芽

瑞典形成國家較晚,大約在公元1100年代(中國南宋時期)才有國家的雛形。由於瑞典靠近北極,氣候苦寒,群山縱橫,極不適合農耕,

所以瑞典人前期以海盜為生,號稱維京海盜,他們縱橫於蘇格蘭北海、波羅的海、裡海以及俄羅斯的涅瓦河領域:搶劫海商、襲擾都市,大塊吃肉,大稱分金,快似梁山好漢。

不過,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瑞典人和同為維京海盜的挪威人、丹麥人不同,他們比較雞賊,主要以貿易為主。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貿易。

瑞典這種形成國家較晚以及海盜方式的早期歷史,形成了瑞典非常獨特的價值觀:因為沒有經歷奴隸社會和專制封建制度,瑞典人的等級觀念比較淡薄;同時由於近乎半軍事化的海盜生活方式[一起打劫,一起分贓,分工協作,紀律嚴明];導致公有財產、平等、分享等理念深入瑞典人心,這是瑞典等北歐諸國近現代能夠推行民生社會主義的歷史發軔。

而這種思想,是隻身闖蕩殖民地,從無到有建立私有財產的美國人甚至祖宗留下萬貫家業、骨子裡追求人上人思想的中國人無法贊同的,同時也導致了近現代各國發展模式的大分野,這裡我們先按下不表(下文中會詳細論述)。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山川的恩賜:礦藏、森林和冶鐵

儘管中古時期瑞典因為山川稟賦,耕地稀少,不得不以海盜為生,但興一弊必出一利,瑞典群山縱橫的地理環境,也給瑞典帶來了三個好處:豐富的礦藏(以鐵礦石為主)、森林茂密和水電。

根據有關數據,目前瑞典已知的鐵礦儲量50多億噸,佔歐盟地區鐵礦產量的9成,且以高品質著稱;再加上用之不竭的,近乎零成本的森林木材,瑞典具備了鍊鐵的極佳生產要素。

早在11-12世紀,瑞典的鍊鐵業就已經出現了,而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歐洲列強的槍炮戰爭,對鋼鐵的需求日甚,瑞典鍊鐵業逐漸強大起來,成為歐洲的冶煉中心。

前期,瑞典冶煉以生鐵為主,熟鐵要運到德意志二次加工成熟鐵,再銷售到歐洲大陸,德意志人商人獲取了鋼鐵生意的大部分利潤,這是瑞典人不能容忍的。

1611年開始,傳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橫空出世,以其驚才豔豔的軍事才能連敗沙俄、丹麥和波蘭,並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奪得德意志北部不萊梅等多個貿易城市,讓波羅的海成為瑞典內湖。

佔據德國北部多個貿易自由城後,古斯塔夫二世[招募、恫嚇、利誘]大批中歐冶鐵熟練工到瑞典,改進、優化瑞典冶鐵業,不久,瑞典就成為了歐洲的鋼鐵精煉中心和高品質鋼鐵輸出地。

1688年,當時的經濟學家喬塞亞博士列舉了歐洲各國的代表性貿易產品:低地國家的陶器、瑞典的鐵和銅、德國的武器和金屬、俄羅斯和波蘭的亞麻和大麻...

儘管此後瑞典帝國衰敗,被彼得大帝一世打回原形,但瑞典的鋼鐵精煉業卻繼承了下來。

"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瑞典,位於歐洲西北部的斯堪納維亞半島,接近北極,歷來是歐洲的化外之地,不受人關注。

然而,1870年之後,瑞典經濟突然開始崛起,以不到1000萬的人口,發展出擁有鋼鐵機械、航空、核工業、汽車製造、先進軍事等大工業體系,並在電信、醫藥行業頗有建樹,同時在軟件開發、集成電路等信息技術領域領先世界的格局。

瑞典跨國品牌,既有沃爾沃汽車、薩博重卡、SKF等重工業產品,亦有HM服裝、宜家傢俱的輕工業之作,還有愛立信、Skype等虛擬服務,各個領域,全面開花,跨國品牌之多,人均全球第一。

縱觀世界經濟史,歷來小國小城的經濟發達,歷來都是依託一到兩項輕工業或服務業優勢,順勢起飛;如新加坡憑藉港口之利,發展出航運、金融、石油精煉以及電子產業;如中國臺灣靠著美利堅提攜,在電子產品和半導體代加工領域,奪得一口飯吃。

但從未有以區區1000人口,可以在大(重)工業領域全面開花,在輕工業領域幾項突出,在IT新經濟領域獨領風騷的經濟體。

那麼瑞典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怎麼樣的全球背景和內部變革?瑞典人自己又做了哪些努力,讓自己成為小國、大工業的典型,北歐模式的明珠。

第十經濟觀察室試著從山川稟賦、歷史溯源、全球機遇、資本主義進化和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剩餘)的角度,為諸君簡析。


維京海盜與共產萌芽

瑞典形成國家較晚,大約在公元1100年代(中國南宋時期)才有國家的雛形。由於瑞典靠近北極,氣候苦寒,群山縱橫,極不適合農耕,

所以瑞典人前期以海盜為生,號稱維京海盜,他們縱橫於蘇格蘭北海、波羅的海、裡海以及俄羅斯的涅瓦河領域:搶劫海商、襲擾都市,大塊吃肉,大稱分金,快似梁山好漢。

不過,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瑞典人和同為維京海盜的挪威人、丹麥人不同,他們比較雞賊,主要以貿易為主。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貿易。

瑞典這種形成國家較晚以及海盜方式的早期歷史,形成了瑞典非常獨特的價值觀:因為沒有經歷奴隸社會和專制封建制度,瑞典人的等級觀念比較淡薄;同時由於近乎半軍事化的海盜生活方式[一起打劫,一起分贓,分工協作,紀律嚴明];導致公有財產、平等、分享等理念深入瑞典人心,這是瑞典等北歐諸國近現代能夠推行民生社會主義的歷史發軔。

而這種思想,是隻身闖蕩殖民地,從無到有建立私有財產的美國人甚至祖宗留下萬貫家業、骨子裡追求人上人思想的中國人無法贊同的,同時也導致了近現代各國發展模式的大分野,這裡我們先按下不表(下文中會詳細論述)。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山川的恩賜:礦藏、森林和冶鐵

儘管中古時期瑞典因為山川稟賦,耕地稀少,不得不以海盜為生,但興一弊必出一利,瑞典群山縱橫的地理環境,也給瑞典帶來了三個好處:豐富的礦藏(以鐵礦石為主)、森林茂密和水電。

根據有關數據,目前瑞典已知的鐵礦儲量50多億噸,佔歐盟地區鐵礦產量的9成,且以高品質著稱;再加上用之不竭的,近乎零成本的森林木材,瑞典具備了鍊鐵的極佳生產要素。

早在11-12世紀,瑞典的鍊鐵業就已經出現了,而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歐洲列強的槍炮戰爭,對鋼鐵的需求日甚,瑞典鍊鐵業逐漸強大起來,成為歐洲的冶煉中心。

前期,瑞典冶煉以生鐵為主,熟鐵要運到德意志二次加工成熟鐵,再銷售到歐洲大陸,德意志人商人獲取了鋼鐵生意的大部分利潤,這是瑞典人不能容忍的。

1611年開始,傳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橫空出世,以其驚才豔豔的軍事才能連敗沙俄、丹麥和波蘭,並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奪得德意志北部不萊梅等多個貿易城市,讓波羅的海成為瑞典內湖。

佔據德國北部多個貿易自由城後,古斯塔夫二世[招募、恫嚇、利誘]大批中歐冶鐵熟練工到瑞典,改進、優化瑞典冶鐵業,不久,瑞典就成為了歐洲的鋼鐵精煉中心和高品質鋼鐵輸出地。

1688年,當時的經濟學家喬塞亞博士列舉了歐洲各國的代表性貿易產品:低地國家的陶器、瑞典的鐵和銅、德國的武器和金屬、俄羅斯和波蘭的亞麻和大麻...

儘管此後瑞典帝國衰敗,被彼得大帝一世打回原形,但瑞典的鋼鐵精煉業卻繼承了下來。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慢點科技樹和教育革命

1688之後的歐洲大陸,資本主義列強紛起,英格蘭無敵海上,法蘭西大陸稱雄,沙俄獨霸西伯利亞,德意志又攜第二次電氣工業革命的洪荒之力,轉頭將英法俄打翻在地。

歐洲大國粉墨登場,瑞典始終默默無聞,囿於狹窄的國土、稀薄的人口和國民文化的限制,她只能充當一個歐陸風雲的看客。但瑞典始終也在悄然發展,慢點科技樹。

圍繞精鐵冶煉為中心,瑞典逐漸發展出了優質鋼產業、機械器具產業、軍火業、化工產業、造紙業等。

1840年之後,隔海相望的老鄰居德國的統一和崛起,激發起了瑞典更強烈的進取心。她不僅有意識的引進德國第二次電氣工業革命的成果,更對德國教育推崇備至。

瑞典是歐洲第二個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只比德國晚),1842年開始立法推行,到1880年,瑞典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每個公民7歲上學的六年制義務教育。

而英國直到1870年,法國則是晚到1881年,才開始立法推行義務教育,要知道在1880年代,英國城鎮化率超過了50%,法國城鎮化率超過了35%,而瑞典不到10%,人均更不足英法的1/3。可見瑞典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瑞典不僅複製了德國的義務教育制度,對德國職業技術教育更加看重,開始陸續建立一大批技術學院,高中分為普通高中、商業高中、工業高中,因材施教,科學家、商業家、工程師和熟練工公平培育。

而瑞典在1870-1930前後培養的批量商業精英和工程師,很好的承接了1880年代之後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和技術擴散,很多人成為現在瑞典跨國品牌的創始人。

1876年,工程師馬格拉斯-愛立信成立機械修理公司,也就是電信巨頭愛立信的前身;

1894年,SKF軸承科技的創始人溫奎斯特畢業於厄勒布魯的Rudbecksskolan技工學校;

1913-1917 ,沃爾沃汽車創始人古斯塔夫·拉爾森,就讀於斯哥德爾摩皇家技術學院;

......

"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瑞典,位於歐洲西北部的斯堪納維亞半島,接近北極,歷來是歐洲的化外之地,不受人關注。

然而,1870年之後,瑞典經濟突然開始崛起,以不到1000萬的人口,發展出擁有鋼鐵機械、航空、核工業、汽車製造、先進軍事等大工業體系,並在電信、醫藥行業頗有建樹,同時在軟件開發、集成電路等信息技術領域領先世界的格局。

瑞典跨國品牌,既有沃爾沃汽車、薩博重卡、SKF等重工業產品,亦有HM服裝、宜家傢俱的輕工業之作,還有愛立信、Skype等虛擬服務,各個領域,全面開花,跨國品牌之多,人均全球第一。

縱觀世界經濟史,歷來小國小城的經濟發達,歷來都是依託一到兩項輕工業或服務業優勢,順勢起飛;如新加坡憑藉港口之利,發展出航運、金融、石油精煉以及電子產業;如中國臺灣靠著美利堅提攜,在電子產品和半導體代加工領域,奪得一口飯吃。

但從未有以區區1000人口,可以在大(重)工業領域全面開花,在輕工業領域幾項突出,在IT新經濟領域獨領風騷的經濟體。

那麼瑞典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怎麼樣的全球背景和內部變革?瑞典人自己又做了哪些努力,讓自己成為小國、大工業的典型,北歐模式的明珠。

第十經濟觀察室試著從山川稟賦、歷史溯源、全球機遇、資本主義進化和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剩餘)的角度,為諸君簡析。


維京海盜與共產萌芽

瑞典形成國家較晚,大約在公元1100年代(中國南宋時期)才有國家的雛形。由於瑞典靠近北極,氣候苦寒,群山縱橫,極不適合農耕,

所以瑞典人前期以海盜為生,號稱維京海盜,他們縱橫於蘇格蘭北海、波羅的海、裡海以及俄羅斯的涅瓦河領域:搶劫海商、襲擾都市,大塊吃肉,大稱分金,快似梁山好漢。

不過,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瑞典人和同為維京海盜的挪威人、丹麥人不同,他們比較雞賊,主要以貿易為主。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貿易。

瑞典這種形成國家較晚以及海盜方式的早期歷史,形成了瑞典非常獨特的價值觀:因為沒有經歷奴隸社會和專制封建制度,瑞典人的等級觀念比較淡薄;同時由於近乎半軍事化的海盜生活方式[一起打劫,一起分贓,分工協作,紀律嚴明];導致公有財產、平等、分享等理念深入瑞典人心,這是瑞典等北歐諸國近現代能夠推行民生社會主義的歷史發軔。

而這種思想,是隻身闖蕩殖民地,從無到有建立私有財產的美國人甚至祖宗留下萬貫家業、骨子裡追求人上人思想的中國人無法贊同的,同時也導致了近現代各國發展模式的大分野,這裡我們先按下不表(下文中會詳細論述)。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山川的恩賜:礦藏、森林和冶鐵

儘管中古時期瑞典因為山川稟賦,耕地稀少,不得不以海盜為生,但興一弊必出一利,瑞典群山縱橫的地理環境,也給瑞典帶來了三個好處:豐富的礦藏(以鐵礦石為主)、森林茂密和水電。

根據有關數據,目前瑞典已知的鐵礦儲量50多億噸,佔歐盟地區鐵礦產量的9成,且以高品質著稱;再加上用之不竭的,近乎零成本的森林木材,瑞典具備了鍊鐵的極佳生產要素。

早在11-12世紀,瑞典的鍊鐵業就已經出現了,而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歐洲列強的槍炮戰爭,對鋼鐵的需求日甚,瑞典鍊鐵業逐漸強大起來,成為歐洲的冶煉中心。

前期,瑞典冶煉以生鐵為主,熟鐵要運到德意志二次加工成熟鐵,再銷售到歐洲大陸,德意志人商人獲取了鋼鐵生意的大部分利潤,這是瑞典人不能容忍的。

1611年開始,傳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橫空出世,以其驚才豔豔的軍事才能連敗沙俄、丹麥和波蘭,並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奪得德意志北部不萊梅等多個貿易城市,讓波羅的海成為瑞典內湖。

佔據德國北部多個貿易自由城後,古斯塔夫二世[招募、恫嚇、利誘]大批中歐冶鐵熟練工到瑞典,改進、優化瑞典冶鐵業,不久,瑞典就成為了歐洲的鋼鐵精煉中心和高品質鋼鐵輸出地。

1688年,當時的經濟學家喬塞亞博士列舉了歐洲各國的代表性貿易產品:低地國家的陶器、瑞典的鐵和銅、德國的武器和金屬、俄羅斯和波蘭的亞麻和大麻...

儘管此後瑞典帝國衰敗,被彼得大帝一世打回原形,但瑞典的鋼鐵精煉業卻繼承了下來。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慢點科技樹和教育革命

1688之後的歐洲大陸,資本主義列強紛起,英格蘭無敵海上,法蘭西大陸稱雄,沙俄獨霸西伯利亞,德意志又攜第二次電氣工業革命的洪荒之力,轉頭將英法俄打翻在地。

歐洲大國粉墨登場,瑞典始終默默無聞,囿於狹窄的國土、稀薄的人口和國民文化的限制,她只能充當一個歐陸風雲的看客。但瑞典始終也在悄然發展,慢點科技樹。

圍繞精鐵冶煉為中心,瑞典逐漸發展出了優質鋼產業、機械器具產業、軍火業、化工產業、造紙業等。

1840年之後,隔海相望的老鄰居德國的統一和崛起,激發起了瑞典更強烈的進取心。她不僅有意識的引進德國第二次電氣工業革命的成果,更對德國教育推崇備至。

瑞典是歐洲第二個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只比德國晚),1842年開始立法推行,到1880年,瑞典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每個公民7歲上學的六年制義務教育。

而英國直到1870年,法國則是晚到1881年,才開始立法推行義務教育,要知道在1880年代,英國城鎮化率超過了50%,法國城鎮化率超過了35%,而瑞典不到10%,人均更不足英法的1/3。可見瑞典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瑞典不僅複製了德國的義務教育制度,對德國職業技術教育更加看重,開始陸續建立一大批技術學院,高中分為普通高中、商業高中、工業高中,因材施教,科學家、商業家、工程師和熟練工公平培育。

而瑞典在1870-1930前後培養的批量商業精英和工程師,很好的承接了1880年代之後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和技術擴散,很多人成為現在瑞典跨國品牌的創始人。

1876年,工程師馬格拉斯-愛立信成立機械修理公司,也就是電信巨頭愛立信的前身;

1894年,SKF軸承科技的創始人溫奎斯特畢業於厄勒布魯的Rudbecksskolan技工學校;

1913-1917 ,沃爾沃汽車創始人古斯塔夫·拉爾森,就讀於斯哥德爾摩皇家技術學院;

......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資本流入,工業湧起:瑞典的鍍金時代

正如前文所述,為什麼在18-19世紀,瑞典的工業化相比英法德黯然失色,企業規模較小且設備陳舊,基礎設施落後,就在於瑞典自身市場狹窄,資本積累緩慢,想要迅速工業化,自身的資金量不足。

而到了19世紀最後三十年,機會終於來了!這時候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列強-英法向壟斷資本主義過度,金融資本和工業寡頭紛紛向世界擴張,尋找投資窪地。

瑞典因為靠近英法,且具備的一定的工業基礎(鋼鐵、機械...)、豐富的工業原料(鐵礦、木材...)、廉價的知識勞工(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結果合),近水樓臺先得資本。

資本的湧入,讓瑞典開啟了快速工業化步伐,鐵路建設首當其中,截止到1913年,大約9億克朗的外國投資或貸款中,一半以上被用於投資鐵路,其中大部分來自法國。(當時法國大搞高利貸資本輸出)

鐵路的多快好省,不僅讓瑞典統一的工業市場快速形成,而且萌芽了瑞典機車、汽車製造產業,拉動了瑞典機械、特種鋼材產業的成長。

薩博(SAAB)汽車的前身斯堪尼亞汽車公司,就是以製造火車機箱起家,後來受到內燃機和汽車技術擴散的啟發,轉而生產汽車,並根據瑞典崇山峻嶺的地理條件和鐵礦石、木材等原材料出口的經濟驅動,研發出重型運輸車。

同時,外國資本的活水,也激發了瑞典金融市場的創新和商人創業的熱情,一批消費品和貿易商投身實業,為工業企業融資的專業股票、債券也出現了。

內外合流、風雲激盪,在1920年代,瑞典從一個農業國,初步成為中等資本主義國家。

正當瑞典人想為自己的成就開杯香檳時,1929年,可怕的大蕭條爆發了,危機之下,急需變革,資本主義列強面臨著發展模式的大分野。

"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瑞典,位於歐洲西北部的斯堪納維亞半島,接近北極,歷來是歐洲的化外之地,不受人關注。

然而,1870年之後,瑞典經濟突然開始崛起,以不到1000萬的人口,發展出擁有鋼鐵機械、航空、核工業、汽車製造、先進軍事等大工業體系,並在電信、醫藥行業頗有建樹,同時在軟件開發、集成電路等信息技術領域領先世界的格局。

瑞典跨國品牌,既有沃爾沃汽車、薩博重卡、SKF等重工業產品,亦有HM服裝、宜家傢俱的輕工業之作,還有愛立信、Skype等虛擬服務,各個領域,全面開花,跨國品牌之多,人均全球第一。

縱觀世界經濟史,歷來小國小城的經濟發達,歷來都是依託一到兩項輕工業或服務業優勢,順勢起飛;如新加坡憑藉港口之利,發展出航運、金融、石油精煉以及電子產業;如中國臺灣靠著美利堅提攜,在電子產品和半導體代加工領域,奪得一口飯吃。

但從未有以區區1000人口,可以在大(重)工業領域全面開花,在輕工業領域幾項突出,在IT新經濟領域獨領風騷的經濟體。

那麼瑞典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怎麼樣的全球背景和內部變革?瑞典人自己又做了哪些努力,讓自己成為小國、大工業的典型,北歐模式的明珠。

第十經濟觀察室試著從山川稟賦、歷史溯源、全球機遇、資本主義進化和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剩餘)的角度,為諸君簡析。


維京海盜與共產萌芽

瑞典形成國家較晚,大約在公元1100年代(中國南宋時期)才有國家的雛形。由於瑞典靠近北極,氣候苦寒,群山縱橫,極不適合農耕,

所以瑞典人前期以海盜為生,號稱維京海盜,他們縱橫於蘇格蘭北海、波羅的海、裡海以及俄羅斯的涅瓦河領域:搶劫海商、襲擾都市,大塊吃肉,大稱分金,快似梁山好漢。

不過,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瑞典人和同為維京海盜的挪威人、丹麥人不同,他們比較雞賊,主要以貿易為主。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貿易。

瑞典這種形成國家較晚以及海盜方式的早期歷史,形成了瑞典非常獨特的價值觀:因為沒有經歷奴隸社會和專制封建制度,瑞典人的等級觀念比較淡薄;同時由於近乎半軍事化的海盜生活方式[一起打劫,一起分贓,分工協作,紀律嚴明];導致公有財產、平等、分享等理念深入瑞典人心,這是瑞典等北歐諸國近現代能夠推行民生社會主義的歷史發軔。

而這種思想,是隻身闖蕩殖民地,從無到有建立私有財產的美國人甚至祖宗留下萬貫家業、骨子裡追求人上人思想的中國人無法贊同的,同時也導致了近現代各國發展模式的大分野,這裡我們先按下不表(下文中會詳細論述)。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山川的恩賜:礦藏、森林和冶鐵

儘管中古時期瑞典因為山川稟賦,耕地稀少,不得不以海盜為生,但興一弊必出一利,瑞典群山縱橫的地理環境,也給瑞典帶來了三個好處:豐富的礦藏(以鐵礦石為主)、森林茂密和水電。

根據有關數據,目前瑞典已知的鐵礦儲量50多億噸,佔歐盟地區鐵礦產量的9成,且以高品質著稱;再加上用之不竭的,近乎零成本的森林木材,瑞典具備了鍊鐵的極佳生產要素。

早在11-12世紀,瑞典的鍊鐵業就已經出現了,而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歐洲列強的槍炮戰爭,對鋼鐵的需求日甚,瑞典鍊鐵業逐漸強大起來,成為歐洲的冶煉中心。

前期,瑞典冶煉以生鐵為主,熟鐵要運到德意志二次加工成熟鐵,再銷售到歐洲大陸,德意志人商人獲取了鋼鐵生意的大部分利潤,這是瑞典人不能容忍的。

1611年開始,傳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橫空出世,以其驚才豔豔的軍事才能連敗沙俄、丹麥和波蘭,並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奪得德意志北部不萊梅等多個貿易城市,讓波羅的海成為瑞典內湖。

佔據德國北部多個貿易自由城後,古斯塔夫二世[招募、恫嚇、利誘]大批中歐冶鐵熟練工到瑞典,改進、優化瑞典冶鐵業,不久,瑞典就成為了歐洲的鋼鐵精煉中心和高品質鋼鐵輸出地。

1688年,當時的經濟學家喬塞亞博士列舉了歐洲各國的代表性貿易產品:低地國家的陶器、瑞典的鐵和銅、德國的武器和金屬、俄羅斯和波蘭的亞麻和大麻...

儘管此後瑞典帝國衰敗,被彼得大帝一世打回原形,但瑞典的鋼鐵精煉業卻繼承了下來。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慢點科技樹和教育革命

1688之後的歐洲大陸,資本主義列強紛起,英格蘭無敵海上,法蘭西大陸稱雄,沙俄獨霸西伯利亞,德意志又攜第二次電氣工業革命的洪荒之力,轉頭將英法俄打翻在地。

歐洲大國粉墨登場,瑞典始終默默無聞,囿於狹窄的國土、稀薄的人口和國民文化的限制,她只能充當一個歐陸風雲的看客。但瑞典始終也在悄然發展,慢點科技樹。

圍繞精鐵冶煉為中心,瑞典逐漸發展出了優質鋼產業、機械器具產業、軍火業、化工產業、造紙業等。

1840年之後,隔海相望的老鄰居德國的統一和崛起,激發起了瑞典更強烈的進取心。她不僅有意識的引進德國第二次電氣工業革命的成果,更對德國教育推崇備至。

瑞典是歐洲第二個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只比德國晚),1842年開始立法推行,到1880年,瑞典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每個公民7歲上學的六年制義務教育。

而英國直到1870年,法國則是晚到1881年,才開始立法推行義務教育,要知道在1880年代,英國城鎮化率超過了50%,法國城鎮化率超過了35%,而瑞典不到10%,人均更不足英法的1/3。可見瑞典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瑞典不僅複製了德國的義務教育制度,對德國職業技術教育更加看重,開始陸續建立一大批技術學院,高中分為普通高中、商業高中、工業高中,因材施教,科學家、商業家、工程師和熟練工公平培育。

而瑞典在1870-1930前後培養的批量商業精英和工程師,很好的承接了1880年代之後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和技術擴散,很多人成為現在瑞典跨國品牌的創始人。

1876年,工程師馬格拉斯-愛立信成立機械修理公司,也就是電信巨頭愛立信的前身;

1894年,SKF軸承科技的創始人溫奎斯特畢業於厄勒布魯的Rudbecksskolan技工學校;

1913-1917 ,沃爾沃汽車創始人古斯塔夫·拉爾森,就讀於斯哥德爾摩皇家技術學院;

......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資本流入,工業湧起:瑞典的鍍金時代

正如前文所述,為什麼在18-19世紀,瑞典的工業化相比英法德黯然失色,企業規模較小且設備陳舊,基礎設施落後,就在於瑞典自身市場狹窄,資本積累緩慢,想要迅速工業化,自身的資金量不足。

而到了19世紀最後三十年,機會終於來了!這時候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列強-英法向壟斷資本主義過度,金融資本和工業寡頭紛紛向世界擴張,尋找投資窪地。

瑞典因為靠近英法,且具備的一定的工業基礎(鋼鐵、機械...)、豐富的工業原料(鐵礦、木材...)、廉價的知識勞工(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結果合),近水樓臺先得資本。

資本的湧入,讓瑞典開啟了快速工業化步伐,鐵路建設首當其中,截止到1913年,大約9億克朗的外國投資或貸款中,一半以上被用於投資鐵路,其中大部分來自法國。(當時法國大搞高利貸資本輸出)

鐵路的多快好省,不僅讓瑞典統一的工業市場快速形成,而且萌芽了瑞典機車、汽車製造產業,拉動了瑞典機械、特種鋼材產業的成長。

薩博(SAAB)汽車的前身斯堪尼亞汽車公司,就是以製造火車機箱起家,後來受到內燃機和汽車技術擴散的啟發,轉而生產汽車,並根據瑞典崇山峻嶺的地理條件和鐵礦石、木材等原材料出口的經濟驅動,研發出重型運輸車。

同時,外國資本的活水,也激發了瑞典金融市場的創新和商人創業的熱情,一批消費品和貿易商投身實業,為工業企業融資的專業股票、債券也出現了。

內外合流、風雲激盪,在1920年代,瑞典從一個農業國,初步成為中等資本主義國家。

正當瑞典人想為自己的成就開杯香檳時,1929年,可怕的大蕭條爆發了,危機之下,急需變革,資本主義列強面臨著發展模式的大分野。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1929大蕭條下資本主義列強的執政大分野

1929的大蕭條,而迄今為止破壞了最強的全球危機,它發軔於美國金融體系的崩潰,並波及到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瑞典也不能倖免於難。

美國估計有800-1500萬失業,忍受飢餓和嚴寒,數百萬人流浪在全美各地,撿垃圾、吃野草根;德國和英國的失業數據分別是560萬、280萬;瑞典1933年,失業率也達到了驚人的23.3%:凌晨2點,冒著零下十五度低溫去就業介紹所的人群塞滿了斯德哥爾摩。

大蕭條破碎了原教旨自由市場經濟的神話,面對前所未有的大蕭條,資本主義列強各自尋找出路,出現了發展模式的大分野。

我們知道,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主要由4個核心原因導致:1.生產或資本過剩;2.財富分配不合理,消費不足;3.國家和居民負債過多,一旦出現還款困難,某個資金鍊出現斷裂,全線崩盤;4.國民對金融和貨幣信用產生懷疑,拋空和擠兌現象出現。

如何預防和解決以上問題呢,也是4個:1.國家資本主義:用看得見的手指導企業生產不足,停產過剩;利用公共工程,創造就業;國家金融機構,監督、限制和挽救金融泡沫;2.利用稅收、福利、工資平衡等制度施行財富均衡,增強內需消費力;3.找到國外市場,消化產品和資本過剩;4.遇到科技革命,消化過剩資本;創造需求市場,消化生產過剩;或遇到重大外部機遇(如別國戰爭),消化生產過剩。...

英法因為有龐大的殖民地,採用了最容易的手段-找到國外市場,消化產品和資本過剩:在1929大蕭條發生後,英法即通過放棄自由貿易、建立殖民地市場保護制的手段,將外國產品阻擋與殖民地市場之外,關起門來過小日子,擴大本國過剩產品和資本在殖民地的份額,平穩度過了危機。

而德國和日本,因為沒有龐大的殖民地,又不想國內共產主義分子掌權(共產主義者傾向於均貧富來消除危機),德國容克地主、大資產階級、狂熱的小資產階級以及軍事集團,通過極權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方式,將禍水外引,先是洗劫猶太富人慰藉窮人,再鯨吞鄰國,奪取原材料供應和過剩產品傾銷市場。

美國施行了羅斯福‘新政’,因為美國強大的財政實力,聯邦政府可以用公共工程挽救就業、用社會保障體系最低限度的調節貧富分化、用政府強介入經濟的形式,監督、緩和資本貪婪。‘新政’避免了美國出現法西斯化,但沒有解決根底問題,反而造成鉅額的聯邦政府負債,而此後,政府負債渡危機,成為美利堅歷次金融危機的標準動作,債務雪球越滾越大,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定時炸彈,懸在美國人心頭。所以到1939年,美國依然有數百萬人失業,直到二戰爆發,擁有戰爭訂單的美國經濟,才真正復甦。

"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瑞典,位於歐洲西北部的斯堪納維亞半島,接近北極,歷來是歐洲的化外之地,不受人關注。

然而,1870年之後,瑞典經濟突然開始崛起,以不到1000萬的人口,發展出擁有鋼鐵機械、航空、核工業、汽車製造、先進軍事等大工業體系,並在電信、醫藥行業頗有建樹,同時在軟件開發、集成電路等信息技術領域領先世界的格局。

瑞典跨國品牌,既有沃爾沃汽車、薩博重卡、SKF等重工業產品,亦有HM服裝、宜家傢俱的輕工業之作,還有愛立信、Skype等虛擬服務,各個領域,全面開花,跨國品牌之多,人均全球第一。

縱觀世界經濟史,歷來小國小城的經濟發達,歷來都是依託一到兩項輕工業或服務業優勢,順勢起飛;如新加坡憑藉港口之利,發展出航運、金融、石油精煉以及電子產業;如中國臺灣靠著美利堅提攜,在電子產品和半導體代加工領域,奪得一口飯吃。

但從未有以區區1000人口,可以在大(重)工業領域全面開花,在輕工業領域幾項突出,在IT新經濟領域獨領風騷的經濟體。

那麼瑞典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怎麼樣的全球背景和內部變革?瑞典人自己又做了哪些努力,讓自己成為小國、大工業的典型,北歐模式的明珠。

第十經濟觀察室試著從山川稟賦、歷史溯源、全球機遇、資本主義進化和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剩餘)的角度,為諸君簡析。


維京海盜與共產萌芽

瑞典形成國家較晚,大約在公元1100年代(中國南宋時期)才有國家的雛形。由於瑞典靠近北極,氣候苦寒,群山縱橫,極不適合農耕,

所以瑞典人前期以海盜為生,號稱維京海盜,他們縱橫於蘇格蘭北海、波羅的海、裡海以及俄羅斯的涅瓦河領域:搶劫海商、襲擾都市,大塊吃肉,大稱分金,快似梁山好漢。

不過,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瑞典人和同為維京海盜的挪威人、丹麥人不同,他們比較雞賊,主要以貿易為主。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貿易。

瑞典這種形成國家較晚以及海盜方式的早期歷史,形成了瑞典非常獨特的價值觀:因為沒有經歷奴隸社會和專制封建制度,瑞典人的等級觀念比較淡薄;同時由於近乎半軍事化的海盜生活方式[一起打劫,一起分贓,分工協作,紀律嚴明];導致公有財產、平等、分享等理念深入瑞典人心,這是瑞典等北歐諸國近現代能夠推行民生社會主義的歷史發軔。

而這種思想,是隻身闖蕩殖民地,從無到有建立私有財產的美國人甚至祖宗留下萬貫家業、骨子裡追求人上人思想的中國人無法贊同的,同時也導致了近現代各國發展模式的大分野,這裡我們先按下不表(下文中會詳細論述)。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山川的恩賜:礦藏、森林和冶鐵

儘管中古時期瑞典因為山川稟賦,耕地稀少,不得不以海盜為生,但興一弊必出一利,瑞典群山縱橫的地理環境,也給瑞典帶來了三個好處:豐富的礦藏(以鐵礦石為主)、森林茂密和水電。

根據有關數據,目前瑞典已知的鐵礦儲量50多億噸,佔歐盟地區鐵礦產量的9成,且以高品質著稱;再加上用之不竭的,近乎零成本的森林木材,瑞典具備了鍊鐵的極佳生產要素。

早在11-12世紀,瑞典的鍊鐵業就已經出現了,而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歐洲列強的槍炮戰爭,對鋼鐵的需求日甚,瑞典鍊鐵業逐漸強大起來,成為歐洲的冶煉中心。

前期,瑞典冶煉以生鐵為主,熟鐵要運到德意志二次加工成熟鐵,再銷售到歐洲大陸,德意志人商人獲取了鋼鐵生意的大部分利潤,這是瑞典人不能容忍的。

1611年開始,傳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橫空出世,以其驚才豔豔的軍事才能連敗沙俄、丹麥和波蘭,並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奪得德意志北部不萊梅等多個貿易城市,讓波羅的海成為瑞典內湖。

佔據德國北部多個貿易自由城後,古斯塔夫二世[招募、恫嚇、利誘]大批中歐冶鐵熟練工到瑞典,改進、優化瑞典冶鐵業,不久,瑞典就成為了歐洲的鋼鐵精煉中心和高品質鋼鐵輸出地。

1688年,當時的經濟學家喬塞亞博士列舉了歐洲各國的代表性貿易產品:低地國家的陶器、瑞典的鐵和銅、德國的武器和金屬、俄羅斯和波蘭的亞麻和大麻...

儘管此後瑞典帝國衰敗,被彼得大帝一世打回原形,但瑞典的鋼鐵精煉業卻繼承了下來。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慢點科技樹和教育革命

1688之後的歐洲大陸,資本主義列強紛起,英格蘭無敵海上,法蘭西大陸稱雄,沙俄獨霸西伯利亞,德意志又攜第二次電氣工業革命的洪荒之力,轉頭將英法俄打翻在地。

歐洲大國粉墨登場,瑞典始終默默無聞,囿於狹窄的國土、稀薄的人口和國民文化的限制,她只能充當一個歐陸風雲的看客。但瑞典始終也在悄然發展,慢點科技樹。

圍繞精鐵冶煉為中心,瑞典逐漸發展出了優質鋼產業、機械器具產業、軍火業、化工產業、造紙業等。

1840年之後,隔海相望的老鄰居德國的統一和崛起,激發起了瑞典更強烈的進取心。她不僅有意識的引進德國第二次電氣工業革命的成果,更對德國教育推崇備至。

瑞典是歐洲第二個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只比德國晚),1842年開始立法推行,到1880年,瑞典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每個公民7歲上學的六年制義務教育。

而英國直到1870年,法國則是晚到1881年,才開始立法推行義務教育,要知道在1880年代,英國城鎮化率超過了50%,法國城鎮化率超過了35%,而瑞典不到10%,人均更不足英法的1/3。可見瑞典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瑞典不僅複製了德國的義務教育制度,對德國職業技術教育更加看重,開始陸續建立一大批技術學院,高中分為普通高中、商業高中、工業高中,因材施教,科學家、商業家、工程師和熟練工公平培育。

而瑞典在1870-1930前後培養的批量商業精英和工程師,很好的承接了1880年代之後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和技術擴散,很多人成為現在瑞典跨國品牌的創始人。

1876年,工程師馬格拉斯-愛立信成立機械修理公司,也就是電信巨頭愛立信的前身;

1894年,SKF軸承科技的創始人溫奎斯特畢業於厄勒布魯的Rudbecksskolan技工學校;

1913-1917 ,沃爾沃汽車創始人古斯塔夫·拉爾森,就讀於斯哥德爾摩皇家技術學院;

......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資本流入,工業湧起:瑞典的鍍金時代

正如前文所述,為什麼在18-19世紀,瑞典的工業化相比英法德黯然失色,企業規模較小且設備陳舊,基礎設施落後,就在於瑞典自身市場狹窄,資本積累緩慢,想要迅速工業化,自身的資金量不足。

而到了19世紀最後三十年,機會終於來了!這時候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列強-英法向壟斷資本主義過度,金融資本和工業寡頭紛紛向世界擴張,尋找投資窪地。

瑞典因為靠近英法,且具備的一定的工業基礎(鋼鐵、機械...)、豐富的工業原料(鐵礦、木材...)、廉價的知識勞工(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結果合),近水樓臺先得資本。

資本的湧入,讓瑞典開啟了快速工業化步伐,鐵路建設首當其中,截止到1913年,大約9億克朗的外國投資或貸款中,一半以上被用於投資鐵路,其中大部分來自法國。(當時法國大搞高利貸資本輸出)

鐵路的多快好省,不僅讓瑞典統一的工業市場快速形成,而且萌芽了瑞典機車、汽車製造產業,拉動了瑞典機械、特種鋼材產業的成長。

薩博(SAAB)汽車的前身斯堪尼亞汽車公司,就是以製造火車機箱起家,後來受到內燃機和汽車技術擴散的啟發,轉而生產汽車,並根據瑞典崇山峻嶺的地理條件和鐵礦石、木材等原材料出口的經濟驅動,研發出重型運輸車。

同時,外國資本的活水,也激發了瑞典金融市場的創新和商人創業的熱情,一批消費品和貿易商投身實業,為工業企業融資的專業股票、債券也出現了。

內外合流、風雲激盪,在1920年代,瑞典從一個農業國,初步成為中等資本主義國家。

正當瑞典人想為自己的成就開杯香檳時,1929年,可怕的大蕭條爆發了,危機之下,急需變革,資本主義列強面臨著發展模式的大分野。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1929大蕭條下資本主義列強的執政大分野

1929的大蕭條,而迄今為止破壞了最強的全球危機,它發軔於美國金融體系的崩潰,並波及到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瑞典也不能倖免於難。

美國估計有800-1500萬失業,忍受飢餓和嚴寒,數百萬人流浪在全美各地,撿垃圾、吃野草根;德國和英國的失業數據分別是560萬、280萬;瑞典1933年,失業率也達到了驚人的23.3%:凌晨2點,冒著零下十五度低溫去就業介紹所的人群塞滿了斯德哥爾摩。

大蕭條破碎了原教旨自由市場經濟的神話,面對前所未有的大蕭條,資本主義列強各自尋找出路,出現了發展模式的大分野。

我們知道,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主要由4個核心原因導致:1.生產或資本過剩;2.財富分配不合理,消費不足;3.國家和居民負債過多,一旦出現還款困難,某個資金鍊出現斷裂,全線崩盤;4.國民對金融和貨幣信用產生懷疑,拋空和擠兌現象出現。

如何預防和解決以上問題呢,也是4個:1.國家資本主義:用看得見的手指導企業生產不足,停產過剩;利用公共工程,創造就業;國家金融機構,監督、限制和挽救金融泡沫;2.利用稅收、福利、工資平衡等制度施行財富均衡,增強內需消費力;3.找到國外市場,消化產品和資本過剩;4.遇到科技革命,消化過剩資本;創造需求市場,消化生產過剩;或遇到重大外部機遇(如別國戰爭),消化生產過剩。...

英法因為有龐大的殖民地,採用了最容易的手段-找到國外市場,消化產品和資本過剩:在1929大蕭條發生後,英法即通過放棄自由貿易、建立殖民地市場保護制的手段,將外國產品阻擋與殖民地市場之外,關起門來過小日子,擴大本國過剩產品和資本在殖民地的份額,平穩度過了危機。

而德國和日本,因為沒有龐大的殖民地,又不想國內共產主義分子掌權(共產主義者傾向於均貧富來消除危機),德國容克地主、大資產階級、狂熱的小資產階級以及軍事集團,通過極權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方式,將禍水外引,先是洗劫猶太富人慰藉窮人,再鯨吞鄰國,奪取原材料供應和過剩產品傾銷市場。

美國施行了羅斯福‘新政’,因為美國強大的財政實力,聯邦政府可以用公共工程挽救就業、用社會保障體系最低限度的調節貧富分化、用政府強介入經濟的形式,監督、緩和資本貪婪。‘新政’避免了美國出現法西斯化,但沒有解決根底問題,反而造成鉅額的聯邦政府負債,而此後,政府負債渡危機,成為美利堅歷次金融危機的標準動作,債務雪球越滾越大,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定時炸彈,懸在美國人心頭。所以到1939年,美國依然有數百萬人失業,直到二戰爆發,擁有戰爭訂單的美國經濟,才真正復甦。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知識密集+財富均衡 雙核驅動瑞典

而瑞典,既沒有英法的殖民地專屬市場,也無德日發動戰爭的實力和階級基礎,更無美國聯邦政府強大的財政實力去大搞公共工程挽救失業。

所以,瑞典採用了更適合國情和本民族價值觀的政策:一方面,瑞典政府採用了凱恩斯主義,降低利率/取消金本位/建設少量公共工程,以創造就業;另一方面,1932年具有馬克思價值觀的社會民主黨執政後,施行了更為積極的財富均衡/刺激內需的政策:包括推出失業、健康保險和家庭住房貼補,也包括通過高稅收將財富二次分配給窮人,縮小工資差距等,導致瑞典日後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小的地區。

同時,教育方面也進一步改革,施行更加普惠的全民、平等教育,學校不搞等級化,不唯分數,儘可能保證100%的學生有學上,並得到同等的教育質量;將原來的普通高中、商業高中、工業高中三類高中合併,成為綜合高中,學習中提供不同的科目,使普通教育職業化、讓職業教育普通化,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

全民普惠/平等教育,使得瑞典勞工普遍知識水準過硬,僅科研人員就佔全國勞動總人口的16%,工程師和熟練技術師的比例更高;而更加均衡的財富分配製度,讓瑞典人可以(相對)脫離為生計奔勞的精神痛苦,專注於創造、創新。

雖然我們中國常強調苦難文化,但在創造力方面,苦難帶來的絕大部分是泯滅創造,根據有關數據,世界上絕大部分科學家和發明人,是中產階級和富人階層。

瑞典這種知識密集+財富均衡帶來了的雙元結構,讓瑞典社會極具創新性,同時再加上歷史累積的鋼鐵、機械產業集群優勢以及山川礦藏,讓她能夠快速吸收全球先進的技術轉移,也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實現再創新。

1944年,薩博第一次將渦輪增壓技術批量應用於汽車;

1940-至今,沃爾沃在汽車安車領域做出重大貢獻;

1958年,儒尼·艾爾姆奎斯開發了人工心臟起搏器,同時期醫生英格·埃德勒發明了超聲波心電圖;

1995,愛立信發明應用藍牙技術;

.....

瑞典的光刻機、模鍛液壓機等高端製造技術,是我們中國製造2025前進的方向

這或許就是瑞典以區區1000萬人口,能夠在擁有鋼鐵機械、航空、核工業、汽車製造、先進軍事等大工業體系,並在電信、醫藥行業頗有建樹,同時在軟件開發、集成電路等新經濟領域也可以吧緊跟世界潮流的原因吧。

"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瑞典,位於歐洲西北部的斯堪納維亞半島,接近北極,歷來是歐洲的化外之地,不受人關注。

然而,1870年之後,瑞典經濟突然開始崛起,以不到1000萬的人口,發展出擁有鋼鐵機械、航空、核工業、汽車製造、先進軍事等大工業體系,並在電信、醫藥行業頗有建樹,同時在軟件開發、集成電路等信息技術領域領先世界的格局。

瑞典跨國品牌,既有沃爾沃汽車、薩博重卡、SKF等重工業產品,亦有HM服裝、宜家傢俱的輕工業之作,還有愛立信、Skype等虛擬服務,各個領域,全面開花,跨國品牌之多,人均全球第一。

縱觀世界經濟史,歷來小國小城的經濟發達,歷來都是依託一到兩項輕工業或服務業優勢,順勢起飛;如新加坡憑藉港口之利,發展出航運、金融、石油精煉以及電子產業;如中國臺灣靠著美利堅提攜,在電子產品和半導體代加工領域,奪得一口飯吃。

但從未有以區區1000人口,可以在大(重)工業領域全面開花,在輕工業領域幾項突出,在IT新經濟領域獨領風騷的經濟體。

那麼瑞典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怎麼樣的全球背景和內部變革?瑞典人自己又做了哪些努力,讓自己成為小國、大工業的典型,北歐模式的明珠。

第十經濟觀察室試著從山川稟賦、歷史溯源、全球機遇、資本主義進化和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剩餘)的角度,為諸君簡析。


維京海盜與共產萌芽

瑞典形成國家較晚,大約在公元1100年代(中國南宋時期)才有國家的雛形。由於瑞典靠近北極,氣候苦寒,群山縱橫,極不適合農耕,

所以瑞典人前期以海盜為生,號稱維京海盜,他們縱橫於蘇格蘭北海、波羅的海、裡海以及俄羅斯的涅瓦河領域:搶劫海商、襲擾都市,大塊吃肉,大稱分金,快似梁山好漢。

不過,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瑞典人和同為維京海盜的挪威人、丹麥人不同,他們比較雞賊,主要以貿易為主。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貿易。

瑞典這種形成國家較晚以及海盜方式的早期歷史,形成了瑞典非常獨特的價值觀:因為沒有經歷奴隸社會和專制封建制度,瑞典人的等級觀念比較淡薄;同時由於近乎半軍事化的海盜生活方式[一起打劫,一起分贓,分工協作,紀律嚴明];導致公有財產、平等、分享等理念深入瑞典人心,這是瑞典等北歐諸國近現代能夠推行民生社會主義的歷史發軔。

而這種思想,是隻身闖蕩殖民地,從無到有建立私有財產的美國人甚至祖宗留下萬貫家業、骨子裡追求人上人思想的中國人無法贊同的,同時也導致了近現代各國發展模式的大分野,這裡我們先按下不表(下文中會詳細論述)。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山川的恩賜:礦藏、森林和冶鐵

儘管中古時期瑞典因為山川稟賦,耕地稀少,不得不以海盜為生,但興一弊必出一利,瑞典群山縱橫的地理環境,也給瑞典帶來了三個好處:豐富的礦藏(以鐵礦石為主)、森林茂密和水電。

根據有關數據,目前瑞典已知的鐵礦儲量50多億噸,佔歐盟地區鐵礦產量的9成,且以高品質著稱;再加上用之不竭的,近乎零成本的森林木材,瑞典具備了鍊鐵的極佳生產要素。

早在11-12世紀,瑞典的鍊鐵業就已經出現了,而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歐洲列強的槍炮戰爭,對鋼鐵的需求日甚,瑞典鍊鐵業逐漸強大起來,成為歐洲的冶煉中心。

前期,瑞典冶煉以生鐵為主,熟鐵要運到德意志二次加工成熟鐵,再銷售到歐洲大陸,德意志人商人獲取了鋼鐵生意的大部分利潤,這是瑞典人不能容忍的。

1611年開始,傳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橫空出世,以其驚才豔豔的軍事才能連敗沙俄、丹麥和波蘭,並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奪得德意志北部不萊梅等多個貿易城市,讓波羅的海成為瑞典內湖。

佔據德國北部多個貿易自由城後,古斯塔夫二世[招募、恫嚇、利誘]大批中歐冶鐵熟練工到瑞典,改進、優化瑞典冶鐵業,不久,瑞典就成為了歐洲的鋼鐵精煉中心和高品質鋼鐵輸出地。

1688年,當時的經濟學家喬塞亞博士列舉了歐洲各國的代表性貿易產品:低地國家的陶器、瑞典的鐵和銅、德國的武器和金屬、俄羅斯和波蘭的亞麻和大麻...

儘管此後瑞典帝國衰敗,被彼得大帝一世打回原形,但瑞典的鋼鐵精煉業卻繼承了下來。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慢點科技樹和教育革命

1688之後的歐洲大陸,資本主義列強紛起,英格蘭無敵海上,法蘭西大陸稱雄,沙俄獨霸西伯利亞,德意志又攜第二次電氣工業革命的洪荒之力,轉頭將英法俄打翻在地。

歐洲大國粉墨登場,瑞典始終默默無聞,囿於狹窄的國土、稀薄的人口和國民文化的限制,她只能充當一個歐陸風雲的看客。但瑞典始終也在悄然發展,慢點科技樹。

圍繞精鐵冶煉為中心,瑞典逐漸發展出了優質鋼產業、機械器具產業、軍火業、化工產業、造紙業等。

1840年之後,隔海相望的老鄰居德國的統一和崛起,激發起了瑞典更強烈的進取心。她不僅有意識的引進德國第二次電氣工業革命的成果,更對德國教育推崇備至。

瑞典是歐洲第二個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只比德國晚),1842年開始立法推行,到1880年,瑞典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每個公民7歲上學的六年制義務教育。

而英國直到1870年,法國則是晚到1881年,才開始立法推行義務教育,要知道在1880年代,英國城鎮化率超過了50%,法國城鎮化率超過了35%,而瑞典不到10%,人均更不足英法的1/3。可見瑞典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瑞典不僅複製了德國的義務教育制度,對德國職業技術教育更加看重,開始陸續建立一大批技術學院,高中分為普通高中、商業高中、工業高中,因材施教,科學家、商業家、工程師和熟練工公平培育。

而瑞典在1870-1930前後培養的批量商業精英和工程師,很好的承接了1880年代之後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和技術擴散,很多人成為現在瑞典跨國品牌的創始人。

1876年,工程師馬格拉斯-愛立信成立機械修理公司,也就是電信巨頭愛立信的前身;

1894年,SKF軸承科技的創始人溫奎斯特畢業於厄勒布魯的Rudbecksskolan技工學校;

1913-1917 ,沃爾沃汽車創始人古斯塔夫·拉爾森,就讀於斯哥德爾摩皇家技術學院;

......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資本流入,工業湧起:瑞典的鍍金時代

正如前文所述,為什麼在18-19世紀,瑞典的工業化相比英法德黯然失色,企業規模較小且設備陳舊,基礎設施落後,就在於瑞典自身市場狹窄,資本積累緩慢,想要迅速工業化,自身的資金量不足。

而到了19世紀最後三十年,機會終於來了!這時候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列強-英法向壟斷資本主義過度,金融資本和工業寡頭紛紛向世界擴張,尋找投資窪地。

瑞典因為靠近英法,且具備的一定的工業基礎(鋼鐵、機械...)、豐富的工業原料(鐵礦、木材...)、廉價的知識勞工(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結果合),近水樓臺先得資本。

資本的湧入,讓瑞典開啟了快速工業化步伐,鐵路建設首當其中,截止到1913年,大約9億克朗的外國投資或貸款中,一半以上被用於投資鐵路,其中大部分來自法國。(當時法國大搞高利貸資本輸出)

鐵路的多快好省,不僅讓瑞典統一的工業市場快速形成,而且萌芽了瑞典機車、汽車製造產業,拉動了瑞典機械、特種鋼材產業的成長。

薩博(SAAB)汽車的前身斯堪尼亞汽車公司,就是以製造火車機箱起家,後來受到內燃機和汽車技術擴散的啟發,轉而生產汽車,並根據瑞典崇山峻嶺的地理條件和鐵礦石、木材等原材料出口的經濟驅動,研發出重型運輸車。

同時,外國資本的活水,也激發了瑞典金融市場的創新和商人創業的熱情,一批消費品和貿易商投身實業,為工業企業融資的專業股票、債券也出現了。

內外合流、風雲激盪,在1920年代,瑞典從一個農業國,初步成為中等資本主義國家。

正當瑞典人想為自己的成就開杯香檳時,1929年,可怕的大蕭條爆發了,危機之下,急需變革,資本主義列強面臨著發展模式的大分野。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1929大蕭條下資本主義列強的執政大分野

1929的大蕭條,而迄今為止破壞了最強的全球危機,它發軔於美國金融體系的崩潰,並波及到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瑞典也不能倖免於難。

美國估計有800-1500萬失業,忍受飢餓和嚴寒,數百萬人流浪在全美各地,撿垃圾、吃野草根;德國和英國的失業數據分別是560萬、280萬;瑞典1933年,失業率也達到了驚人的23.3%:凌晨2點,冒著零下十五度低溫去就業介紹所的人群塞滿了斯德哥爾摩。

大蕭條破碎了原教旨自由市場經濟的神話,面對前所未有的大蕭條,資本主義列強各自尋找出路,出現了發展模式的大分野。

我們知道,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主要由4個核心原因導致:1.生產或資本過剩;2.財富分配不合理,消費不足;3.國家和居民負債過多,一旦出現還款困難,某個資金鍊出現斷裂,全線崩盤;4.國民對金融和貨幣信用產生懷疑,拋空和擠兌現象出現。

如何預防和解決以上問題呢,也是4個:1.國家資本主義:用看得見的手指導企業生產不足,停產過剩;利用公共工程,創造就業;國家金融機構,監督、限制和挽救金融泡沫;2.利用稅收、福利、工資平衡等制度施行財富均衡,增強內需消費力;3.找到國外市場,消化產品和資本過剩;4.遇到科技革命,消化過剩資本;創造需求市場,消化生產過剩;或遇到重大外部機遇(如別國戰爭),消化生產過剩。...

英法因為有龐大的殖民地,採用了最容易的手段-找到國外市場,消化產品和資本過剩:在1929大蕭條發生後,英法即通過放棄自由貿易、建立殖民地市場保護制的手段,將外國產品阻擋與殖民地市場之外,關起門來過小日子,擴大本國過剩產品和資本在殖民地的份額,平穩度過了危機。

而德國和日本,因為沒有龐大的殖民地,又不想國內共產主義分子掌權(共產主義者傾向於均貧富來消除危機),德國容克地主、大資產階級、狂熱的小資產階級以及軍事集團,通過極權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方式,將禍水外引,先是洗劫猶太富人慰藉窮人,再鯨吞鄰國,奪取原材料供應和過剩產品傾銷市場。

美國施行了羅斯福‘新政’,因為美國強大的財政實力,聯邦政府可以用公共工程挽救就業、用社會保障體系最低限度的調節貧富分化、用政府強介入經濟的形式,監督、緩和資本貪婪。‘新政’避免了美國出現法西斯化,但沒有解決根底問題,反而造成鉅額的聯邦政府負債,而此後,政府負債渡危機,成為美利堅歷次金融危機的標準動作,債務雪球越滾越大,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定時炸彈,懸在美國人心頭。所以到1939年,美國依然有數百萬人失業,直到二戰爆發,擁有戰爭訂單的美國經濟,才真正復甦。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知識密集+財富均衡 雙核驅動瑞典

而瑞典,既沒有英法的殖民地專屬市場,也無德日發動戰爭的實力和階級基礎,更無美國聯邦政府強大的財政實力去大搞公共工程挽救失業。

所以,瑞典採用了更適合國情和本民族價值觀的政策:一方面,瑞典政府採用了凱恩斯主義,降低利率/取消金本位/建設少量公共工程,以創造就業;另一方面,1932年具有馬克思價值觀的社會民主黨執政後,施行了更為積極的財富均衡/刺激內需的政策:包括推出失業、健康保險和家庭住房貼補,也包括通過高稅收將財富二次分配給窮人,縮小工資差距等,導致瑞典日後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小的地區。

同時,教育方面也進一步改革,施行更加普惠的全民、平等教育,學校不搞等級化,不唯分數,儘可能保證100%的學生有學上,並得到同等的教育質量;將原來的普通高中、商業高中、工業高中三類高中合併,成為綜合高中,學習中提供不同的科目,使普通教育職業化、讓職業教育普通化,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

全民普惠/平等教育,使得瑞典勞工普遍知識水準過硬,僅科研人員就佔全國勞動總人口的16%,工程師和熟練技術師的比例更高;而更加均衡的財富分配製度,讓瑞典人可以(相對)脫離為生計奔勞的精神痛苦,專注於創造、創新。

雖然我們中國常強調苦難文化,但在創造力方面,苦難帶來的絕大部分是泯滅創造,根據有關數據,世界上絕大部分科學家和發明人,是中產階級和富人階層。

瑞典這種知識密集+財富均衡帶來了的雙元結構,讓瑞典社會極具創新性,同時再加上歷史累積的鋼鐵、機械產業集群優勢以及山川礦藏,讓她能夠快速吸收全球先進的技術轉移,也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實現再創新。

1944年,薩博第一次將渦輪增壓技術批量應用於汽車;

1940-至今,沃爾沃在汽車安車領域做出重大貢獻;

1958年,儒尼·艾爾姆奎斯開發了人工心臟起搏器,同時期醫生英格·埃德勒發明了超聲波心電圖;

1995,愛立信發明應用藍牙技術;

.....

瑞典的光刻機、模鍛液壓機等高端製造技術,是我們中國製造2025前進的方向

這或許就是瑞典以區區1000萬人口,能夠在擁有鋼鐵機械、航空、核工業、汽車製造、先進軍事等大工業體系,並在電信、醫藥行業頗有建樹,同時在軟件開發、集成電路等新經濟領域也可以吧緊跟世界潮流的原因吧。

瑞典模式:北歐小國的大工業傳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