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的先祖,歷史上的丁零與高車

魏道武帝 南北朝 北魏 魏太武帝 悅讀圈 2017-04-11

推薦:益州牧劉璋真的闇弱麼?陳壽與諸葛亮的評價為何截然相反?

文/陳二虎

維吾爾族的先祖,歷史上的丁零與高車

(維吾爾族)

【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祕書長。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維吾爾族的先祖,歷史上的丁零與高車

(丁零人)

自古以來,中國南北之間就存在著許多差異,也給南北各族人民在交往和文化上的溝通造成阻隔,“夷華之辨”的觀念形成,也造成了許多偏頗。因此,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必將理性地思考。中華民族八千年燦爛文明,南北間多民族相互融合,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北方遊牧民族是大中華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維吾爾族,為中華文明的進程也做出了貢獻。

那麼,讓我回眸一下維吾爾族的先祖——突厥系統(族系)的丁零人與高車人。

丁零人大約興起於公元前三世紀前後,與匈奴同時,最早遊牧於北海地區,也就是貝加爾湖一帶。

維吾爾族的先祖,歷史上的丁零與高車

(丁零人)

匈奴冒頓單于擊敗東胡後,在蒙古高原勢力強大,丁零人也臣服於匈奴的統治,許多丁零人成為匈奴的奴隸,被稱之為“貲”。

《史記》與《山海經》都記載了丁零人的活動。《漢書》與《後漢書》有時寫作“丁令”或是“丁靈”。

丁零人一直與匈奴開始著武裝鬥爭,並隨著匈奴勢力的日漸衰弱而壯大著自己,逐漸形成獨立的十分強大的部族。

維吾爾族的先祖,歷史上的丁零與高車

(丁零人)

到了漢朝,二世紀中葉,鮮卑族首領檀石槐在“匈奴故地”,大漠南北建立了強盛的部落軍事聯盟,“兵馬甚盛,東西部大人皆歸焉。因南抄緣邊,北拒丁零。”丁零人成了檀石槐的北方勁敵,與之抗衡。

大約漢末魏晉間,北方遊牧民族大量南下,丁零人也隨之紛紛入塞。也湧現了一批史料記載的丁零人,如翟斌、翟檀、鮮于次保、鮮于臺陽等。也讓一些地方留下丁零川、丁零谷、丁零溪等與丁零有關的地名,但丁零人一直沒有建立自己本民族的獨立政權。

到了南北朝時期,丁零人被稱之為高車或敕勒。

維吾爾族的先祖,歷史上的丁零與高車

(丁零人)

“高車”之名,緣於普遍使用高輪大車,由於駐地草茂而高,積雪深厚,且多沼澤,在這種地區使用高輪大車,可以減少阻力,順利通行。

如今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巴樂虎三旗還保留著使用高輪大車的習慣,當地人稱之為“勒勒車”或“大轂(gǔ)輪車”,車輪直徑最長者有一點四米左右,超過了當地牛身的高度,與馬的身高相當。車輪原料大多用柞木與樺木,將柞木、樺木烘烤之後,使其彎曲,幾段彎曲的樹幹連接在一起使之成為車輪,因之車輪有時不夠圓。一般情況下用牛挽車,一牛一車。

維吾爾族的先祖,歷史上的丁零與高車

(勒勒車)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曾經把遊牧在貝加爾湖畔數十萬高車人遷移到漠南“東至濡源(今河北豐寧縣西),西暨五原陰山(今內蒙古包頭市及大青山一帶),竟三千里”的廣闊地區,由之,漠南一帶成了高車人新的家園。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維吾爾族的先祖,歷史上的丁零與高車

這首當時廣為流傳的敕勒民歌,恰恰是漠南高車人畜牧業的興旺與高車人勤勞豪放性格的真實寫照。

據《北史》卷九八《高車傳》記載,當時高車有六氏十二姓:

六氏分別是:

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

十二姓分別是:泣伏利氏、吐盧氏、乙氈氏、大連氏、窟賀氏、達薄氏、阿侖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羅氏、乞袁氏、右叔沛氏。

此外還有斛律部、吐穹鄰部、解如部、副伏羅部等部族,但並未形成部落聯盟,每部各有“君長”(酋長)。

維吾爾族的先祖,歷史上的丁零與高車

據說高車之名,源於高車人善於製造車輛,“乘高車,逐水草”,“車輪高大,輻數至多”,“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放牧)在野,終無妄取”。

《北史》載:“高車,蓋古赤狄之餘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指中原)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或雲其先,匈奴甥也。”

維吾爾族的先祖,歷史上的丁零與高車

(維吾爾族)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多次發兵攻打高車,加上新興起的柔然族為了發展勢力,也多次擊敗高車,最後高車各部幾乎都臣服於北魏王朝。

到了隋唐演變成突厥族,高車六氏之一的袁紇氏後裔發展成回鶻(回紇)人,到了元明,被稱之畏吾,後叫畏兀兒,也就是今日的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先祖,歷史上的丁零與高車

(維吾爾族)

推薦:

《本草》植物誌之瑞香:李時珍為她取名“睡香”

秦少游一笑而逝,義妓文娟伏棺痛哭而亡

歡迎訪問頭條號《悅讀圈》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洪與、姚小紅、鄒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