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生鮮向左,宋小菜向右'

"

"

社區生鮮向左,宋小菜向右

創始團隊主要來自阿里巴巴的宋小菜成立於2014年,做的是生鮮B2B業務,一家定位做生鮮供應鏈的公司。

目前,其的目標客戶是菜市場的個體攤販,現階段只經營蔬菜品項。

菜場攤販當下握有中國生鮮零售市場的主體份額。所以,對這個群體、生鮮流通環節的數字化、線上化作為,會是一個大市場。

難度在於B端客戶的需求通常都是階段性釋放,不會像C端市場那樣出現短期內的迅速爆發。生鮮的非標、分散、易損、低毛利額,則導致市場發展需要建立標準,要投入,並能找到分潤空間。

這是宋小菜需要實現價值創造的方向之一。

做供應鏈則是生鮮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因為要獲取利潤,要做出好商品,是需要往上游走的。目前,中國市面上也沒有像美國那樣出現B端巨頭型企業。

基於此,《商業觀察家》近期採訪了宋小菜聯合創始人張琦,以瞭解宋小菜的發展近況。

宋小菜當下做的事,其實與許多實體零售商是反著的,比如當社區生鮮企業紛紛說要替代菜市場時,宋小菜走的方向卻是力圖讓菜市場的個體攤販更為強大。

商業邏輯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目前是做菜場個體攤販的B端業務,選擇做這個業務的初衷是什麼?

張琦:最初做商業模式設計的時候,我們做了蠻長時間的調研和分析,用了半年時間分析了生鮮鏈路。

調研下來,發現生鮮產業鏈大概有幾類客戶。

一類客戶是現在大家看得比較多的C類客戶市場,但這塊市場蠻分散的。

表現在需求分散、位置分散、訂單分散。由於生鮮這個事情背後還是要有供應鏈,有供應鏈才有足夠優勢。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覺得C端生鮮市場很難做兩件事情:一、分散的訂單很難去整合、集單。二、人很分散的話,履約成本會非常高。

比如,即便是快遞生鮮櫃送生鮮,一單生鮮僅配送費就要12塊左右。而菜的客單價才30-40塊錢。C端市場會有這樣的問題。

然後我們再看了B端市場。

當時很火的是餐飲。餐飲的生鮮消費一部分是B端業務,一部分是C端業務。實際上,我們還是把餐飲定義為C端業務。因為生鮮到餐飲就已經變成消費,沒有下一道流通環節了。

做餐飲的生鮮業務存在賬期問題。會被壓賬,經營現金流壓力很大。

大的餐飲集團人際關係繁瑣。做業務要層層過關,到最後還要看老闆臉色。

中小型夫妻餐飲店,進去以後也要解決廚師長和老闆娘的問題。訂貨量則仍相對較小,一般單次訂單量就在10-20斤。

最關鍵的是,履約費用還是比較高。因為做餐飲的B端業務要做分揀,跟C端市場一樣需要做分揀。分揀這一道環節需要很多人工去完成。中小型餐飲則分佈在全城,落地配還是很分散,所以,履約成本還是很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新聞報道。講得是一個菜場攤主撿了一個錢包還給失主的事情。然後,報道描述了菜場攤販這群人的生活方式。

一家四口全在賣菜,半夜去杭州勾莊進貨,錢也能賺到,但基本上是日夜顛倒。進貨要花三四個小時,到了攤位還要做分揀、粗加工,再送貨到邊上的飯店和單位裡面。批零結合經營。

隨後,我們做了一些訪談,發現菜場攤販現在60%的銷售是來自周邊的餐飲、單位的訂單。

攤主則是一個帶採購、帶分揀、帶粗加工、帶配送、甚至還帶賒賬的功能,他們實際上是一個社區生鮮服務商了。

這個人群的生鮮流通體量很大,進貨基本是按箱來算,不按斤算。所以,他們能夠集單。在履約時,也相對好履約,一個農貿市場裡面會有40-50個攤主。因此,一個大車就能過去,不需要做落地配了。

所以,這個人群本身是有價值的,有服務價值,他們非常懂行。

綜合考慮這些要素後,我們認為去服務這群人,會有價值。

《商業觀察家》:菜場攤販的服務價值具體體現在那?宋小菜對於菜場攤販的價值又體現在那?

張琦:菜場攤販的服務價值,第一個是個性化,客戶要什麼菜,即便特殊菜品,都能搞定。第二個,能賒賬。第三個,服務體驗好。餐廳要補貨,只要打一個電話,菜場攤販就會騎電瓶車過來送菜。逢年過節,還會給客戶送土雞、土鴨等作為答謝,進行客戶關係維護。

宋小菜在服務菜場攤販時,做過用戶調研。我們問為什麼你們會願意從宋小菜進貨,我們原來想象的原因是,綜合成本考慮之類的。但得到的回答卻是:我可以多睡一兩個小時,這個真的是他們最大的需求。

現在,農貿市場裡會有兩群人。一群是年齡相對大一點的攤主,他們還是一個坐商的概念。另一群人是年紀輕一點的,宋小菜很多客戶都是年紀輕一點的人群。

基本上,這部分人群都是自己開車,自己跑周邊飯店。他們在微信上做業務,飯店會在半夜9-10點左右發需求,比如要多少斤生菜等。攤主則把訂單全部抄好,然後,到我們這,以及批發市場去採。

《商業觀察家》:怎麼看生鮮2B市場?

張琦:2B市場太大。生鮮大概差不多有5萬億的市場。

生鮮非標性也太大,因此,很難壟斷。所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會有很多玩家。

但大企業也能起得來,相對類標品裡面有可能起來,這個要看時間。

《商業觀察家》:許多市場人士認為,菜市場佔中國生鮮零售市場的份額,會持續下降?

張琦:如果看大趨勢的話,我們認為社會餐桌一定會覆蓋家庭餐桌,這是城市化進程決定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在家裡吃飯,實際上,上海有一些樓盤把廚房都取消掉了。因此,如果家庭餐桌是往社會餐桌上轉的話,菜場存在的意義會更大。因為菜場攤販這群人是很專業的。

《商業觀察家》:如果社會餐桌是主流,那麼,單個企業直供餐廳、食堂等渠道,減少菜場等分潤環節,生鮮盈利模型會不會更好?會不會相比個體菜場攤販更有競爭力?

張琦:佔領飯店市場,通過單個公司做蠻難的,通過眾包來做更容易。

菜場攤販可以做粗加工、分揀、配送,他們人工成本更低。讓攤主自己來分揀,自己配送、隨叫隨到。這個就是眾包。

現在市場都在做去中心化的事情,如果生鮮做一個大的中心倉,找很多工人分揀、配送,這個就變成了中心化的事情。

要做中心化,除非能接觸供應鏈,去上游做整合。

《商業觀察家》:中國的生鮮產業,是一個種植、零售兩頭分散的市場,互聯網能帶來什麼價值?

張琦:互聯網這件事,兩頭分散才有機會。產業當中有一頭集中就很難。

兩頭越分散,信息越不對稱,產銷越不平衡,就越會出現貨賣不掉,及貨買不到的情況。互聯網的信息作用才能體現。

生鮮則有非標的問題。

比如,我個人的第一筆訂單,客戶進了4件土豆,兩百斤。在履約完後,去訪問客戶,客戶評價說土豆質量很好,但卻不打算再訂了。

因為他是送周邊食堂的,他說我們的土豆質量太好了,如果他給客戶送這樣的土豆,客戶的要求會被養刁的,所以,他要的是價格低一點,品項不要太壞(也不要太好),還過得去的土豆。

(這就需要建立標準化),我們開始做標準化的商品庫。首先是品種,什麼產地什麼型號等。其次是等級。特級,次級等,從大小、包裝等區分。最後是服務。比如超過多少殘次可以退換等。

這一套體系做完後,就是把交易的話語體系建立了。

進而,菜場攤販也能獲得價值空間。因為即便進來的都是特級土豆,他們還是會再做一次分揀,挑出更好的,這裡面還可以獲取利潤。

《商業觀察家》:互聯網做生鮮流通的難點在哪?

張琦:信息化升級是快的,不怕沒有互聯網工具。系統、上線等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個其實比較容易,核心還是商業邏輯難做,當然,互聯網會助推商

業邏輯。

宋小菜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的定位是什麼?

張琦:核心定位是做供應鏈。

有幾個重點不會變。

1、一定做批發,要能夠形成規模效應。零售業務再看,不一定自己做。

2、訂單要在自己手上。不做那種撮合性的、訂單不在自己手上的類型。

因為如果沒有訂單,要跑到上游做供應鏈,上游理都不理你。手上有一定量級訂單後,我們才可以讓上游按照等級供貨,讓他上機器設備,我們輸出標準等。這個還是話語權的問題。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目前都是基地直採嗎?

張琦:90%以上是基地直採。目前,我們只經營蔬菜品項,毛利率在6-10個點左右。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的業務覆蓋範圍如何?交易規模多大?

張琦:業務覆蓋範圍主要在華東。華中、華南的一部分,少量在華北。覆蓋60個城市左右。

去年,我們銷售了三四十萬噸的蔬菜。目前,全國一天的蔬菜交易量大概在150-200萬噸左右。

我們去年的蔬菜業務交易量大概佔全國一天交易量的三分之一,看起來不大,但卻是垂直領域的第一。

《商業觀察家》:目前,宋小菜會擴品嗎?供應鏈能力會輸出嗎?

張琦:這幾年,我們先做蔬菜,因為蔬菜消費頻次高,非標比較嚴重,進去後門檻比較高,容易建立壁壘。

未來,除了菜場攤販,我們肯定也會供夫妻零售店。

我們也在想,既然我們的供應鏈是能輸出的,一旦有需求,我們就會服務。

但這會分階段去做。太小的量,履約成本太高,目前我們不做,但如果我們的網絡大了以後,可能會做。


"

社區生鮮向左,宋小菜向右

創始團隊主要來自阿里巴巴的宋小菜成立於2014年,做的是生鮮B2B業務,一家定位做生鮮供應鏈的公司。

目前,其的目標客戶是菜市場的個體攤販,現階段只經營蔬菜品項。

菜場攤販當下握有中國生鮮零售市場的主體份額。所以,對這個群體、生鮮流通環節的數字化、線上化作為,會是一個大市場。

難度在於B端客戶的需求通常都是階段性釋放,不會像C端市場那樣出現短期內的迅速爆發。生鮮的非標、分散、易損、低毛利額,則導致市場發展需要建立標準,要投入,並能找到分潤空間。

這是宋小菜需要實現價值創造的方向之一。

做供應鏈則是生鮮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因為要獲取利潤,要做出好商品,是需要往上游走的。目前,中國市面上也沒有像美國那樣出現B端巨頭型企業。

基於此,《商業觀察家》近期採訪了宋小菜聯合創始人張琦,以瞭解宋小菜的發展近況。

宋小菜當下做的事,其實與許多實體零售商是反著的,比如當社區生鮮企業紛紛說要替代菜市場時,宋小菜走的方向卻是力圖讓菜市場的個體攤販更為強大。

商業邏輯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目前是做菜場個體攤販的B端業務,選擇做這個業務的初衷是什麼?

張琦:最初做商業模式設計的時候,我們做了蠻長時間的調研和分析,用了半年時間分析了生鮮鏈路。

調研下來,發現生鮮產業鏈大概有幾類客戶。

一類客戶是現在大家看得比較多的C類客戶市場,但這塊市場蠻分散的。

表現在需求分散、位置分散、訂單分散。由於生鮮這個事情背後還是要有供應鏈,有供應鏈才有足夠優勢。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覺得C端生鮮市場很難做兩件事情:一、分散的訂單很難去整合、集單。二、人很分散的話,履約成本會非常高。

比如,即便是快遞生鮮櫃送生鮮,一單生鮮僅配送費就要12塊左右。而菜的客單價才30-40塊錢。C端市場會有這樣的問題。

然後我們再看了B端市場。

當時很火的是餐飲。餐飲的生鮮消費一部分是B端業務,一部分是C端業務。實際上,我們還是把餐飲定義為C端業務。因為生鮮到餐飲就已經變成消費,沒有下一道流通環節了。

做餐飲的生鮮業務存在賬期問題。會被壓賬,經營現金流壓力很大。

大的餐飲集團人際關係繁瑣。做業務要層層過關,到最後還要看老闆臉色。

中小型夫妻餐飲店,進去以後也要解決廚師長和老闆娘的問題。訂貨量則仍相對較小,一般單次訂單量就在10-20斤。

最關鍵的是,履約費用還是比較高。因為做餐飲的B端業務要做分揀,跟C端市場一樣需要做分揀。分揀這一道環節需要很多人工去完成。中小型餐飲則分佈在全城,落地配還是很分散,所以,履約成本還是很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新聞報道。講得是一個菜場攤主撿了一個錢包還給失主的事情。然後,報道描述了菜場攤販這群人的生活方式。

一家四口全在賣菜,半夜去杭州勾莊進貨,錢也能賺到,但基本上是日夜顛倒。進貨要花三四個小時,到了攤位還要做分揀、粗加工,再送貨到邊上的飯店和單位裡面。批零結合經營。

隨後,我們做了一些訪談,發現菜場攤販現在60%的銷售是來自周邊的餐飲、單位的訂單。

攤主則是一個帶採購、帶分揀、帶粗加工、帶配送、甚至還帶賒賬的功能,他們實際上是一個社區生鮮服務商了。

這個人群的生鮮流通體量很大,進貨基本是按箱來算,不按斤算。所以,他們能夠集單。在履約時,也相對好履約,一個農貿市場裡面會有40-50個攤主。因此,一個大車就能過去,不需要做落地配了。

所以,這個人群本身是有價值的,有服務價值,他們非常懂行。

綜合考慮這些要素後,我們認為去服務這群人,會有價值。

《商業觀察家》:菜場攤販的服務價值具體體現在那?宋小菜對於菜場攤販的價值又體現在那?

張琦:菜場攤販的服務價值,第一個是個性化,客戶要什麼菜,即便特殊菜品,都能搞定。第二個,能賒賬。第三個,服務體驗好。餐廳要補貨,只要打一個電話,菜場攤販就會騎電瓶車過來送菜。逢年過節,還會給客戶送土雞、土鴨等作為答謝,進行客戶關係維護。

宋小菜在服務菜場攤販時,做過用戶調研。我們問為什麼你們會願意從宋小菜進貨,我們原來想象的原因是,綜合成本考慮之類的。但得到的回答卻是:我可以多睡一兩個小時,這個真的是他們最大的需求。

現在,農貿市場裡會有兩群人。一群是年齡相對大一點的攤主,他們還是一個坐商的概念。另一群人是年紀輕一點的,宋小菜很多客戶都是年紀輕一點的人群。

基本上,這部分人群都是自己開車,自己跑周邊飯店。他們在微信上做業務,飯店會在半夜9-10點左右發需求,比如要多少斤生菜等。攤主則把訂單全部抄好,然後,到我們這,以及批發市場去採。

《商業觀察家》:怎麼看生鮮2B市場?

張琦:2B市場太大。生鮮大概差不多有5萬億的市場。

生鮮非標性也太大,因此,很難壟斷。所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會有很多玩家。

但大企業也能起得來,相對類標品裡面有可能起來,這個要看時間。

《商業觀察家》:許多市場人士認為,菜市場佔中國生鮮零售市場的份額,會持續下降?

張琦:如果看大趨勢的話,我們認為社會餐桌一定會覆蓋家庭餐桌,這是城市化進程決定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在家裡吃飯,實際上,上海有一些樓盤把廚房都取消掉了。因此,如果家庭餐桌是往社會餐桌上轉的話,菜場存在的意義會更大。因為菜場攤販這群人是很專業的。

《商業觀察家》:如果社會餐桌是主流,那麼,單個企業直供餐廳、食堂等渠道,減少菜場等分潤環節,生鮮盈利模型會不會更好?會不會相比個體菜場攤販更有競爭力?

張琦:佔領飯店市場,通過單個公司做蠻難的,通過眾包來做更容易。

菜場攤販可以做粗加工、分揀、配送,他們人工成本更低。讓攤主自己來分揀,自己配送、隨叫隨到。這個就是眾包。

現在市場都在做去中心化的事情,如果生鮮做一個大的中心倉,找很多工人分揀、配送,這個就變成了中心化的事情。

要做中心化,除非能接觸供應鏈,去上游做整合。

《商業觀察家》:中國的生鮮產業,是一個種植、零售兩頭分散的市場,互聯網能帶來什麼價值?

張琦:互聯網這件事,兩頭分散才有機會。產業當中有一頭集中就很難。

兩頭越分散,信息越不對稱,產銷越不平衡,就越會出現貨賣不掉,及貨買不到的情況。互聯網的信息作用才能體現。

生鮮則有非標的問題。

比如,我個人的第一筆訂單,客戶進了4件土豆,兩百斤。在履約完後,去訪問客戶,客戶評價說土豆質量很好,但卻不打算再訂了。

因為他是送周邊食堂的,他說我們的土豆質量太好了,如果他給客戶送這樣的土豆,客戶的要求會被養刁的,所以,他要的是價格低一點,品項不要太壞(也不要太好),還過得去的土豆。

(這就需要建立標準化),我們開始做標準化的商品庫。首先是品種,什麼產地什麼型號等。其次是等級。特級,次級等,從大小、包裝等區分。最後是服務。比如超過多少殘次可以退換等。

這一套體系做完後,就是把交易的話語體系建立了。

進而,菜場攤販也能獲得價值空間。因為即便進來的都是特級土豆,他們還是會再做一次分揀,挑出更好的,這裡面還可以獲取利潤。

《商業觀察家》:互聯網做生鮮流通的難點在哪?

張琦:信息化升級是快的,不怕沒有互聯網工具。系統、上線等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個其實比較容易,核心還是商業邏輯難做,當然,互聯網會助推商

業邏輯。

宋小菜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的定位是什麼?

張琦:核心定位是做供應鏈。

有幾個重點不會變。

1、一定做批發,要能夠形成規模效應。零售業務再看,不一定自己做。

2、訂單要在自己手上。不做那種撮合性的、訂單不在自己手上的類型。

因為如果沒有訂單,要跑到上游做供應鏈,上游理都不理你。手上有一定量級訂單後,我們才可以讓上游按照等級供貨,讓他上機器設備,我們輸出標準等。這個還是話語權的問題。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目前都是基地直採嗎?

張琦:90%以上是基地直採。目前,我們只經營蔬菜品項,毛利率在6-10個點左右。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的業務覆蓋範圍如何?交易規模多大?

張琦:業務覆蓋範圍主要在華東。華中、華南的一部分,少量在華北。覆蓋60個城市左右。

去年,我們銷售了三四十萬噸的蔬菜。目前,全國一天的蔬菜交易量大概在150-200萬噸左右。

我們去年的蔬菜業務交易量大概佔全國一天交易量的三分之一,看起來不大,但卻是垂直領域的第一。

《商業觀察家》:目前,宋小菜會擴品嗎?供應鏈能力會輸出嗎?

張琦:這幾年,我們先做蔬菜,因為蔬菜消費頻次高,非標比較嚴重,進去後門檻比較高,容易建立壁壘。

未來,除了菜場攤販,我們肯定也會供夫妻零售店。

我們也在想,既然我們的供應鏈是能輸出的,一旦有需求,我們就會服務。

但這會分階段去做。太小的量,履約成本太高,目前我們不做,但如果我們的網絡大了以後,可能會做。


社區生鮮向左,宋小菜向右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的優勢是什麼?

張琦:優勢在供應鏈。

供應鏈能力問題,背後是精細化運營,精細化運營背後是人的事情。從信息化到流程到品控到履約,所有條線,這個不細下來做,真的很難。

宋小菜內部會把毛利、成本分成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會有經營要素。我們把利潤結構分得很細,然後在每個裡面去做優化。

供應鏈

《商業觀察家》:菜場攤販的生鮮供貨業務,如果是深入到基地,那麼,是否可以做以需定產,這塊宋小菜是怎麼做的?

張琦:大的邏輯是這樣的。

在對一個市場覆蓋後,一年不同的時間階段,不同區域市場,對貨的需求頻次、等級、數據,是能沉澱下來的。而且基本上,數據也是相對穩定的。(B端市場相對C端市場更穩定,高峰低谷波動相對不大)

然後,我們拿著相對穩定的訂單找上游匹配供應商,按照需求來匹配生產。

這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

這裡面還需要精細化運營,做訂單節奏的運營。比如說一天、兩天發一次貨,發到哪個市場。

B端市場的好處是,數據可控。基本上,每個區域、每個市場、每個客戶大概要什麼,我們心裡都是有數的。C端市場則會有高峰低谷的情況。

這個是可以給到上游,是做生產規劃很重要的一個數據支撐。

《商業觀察家》:怎麼履約?

張琦:今天下單,隔一天、兩天會到。

《商業觀察家》:以需定採,甚至以需定產,對經營品項數會有比較高要求吧?

張琦:一開始,我們什麼品類都做,有些做得好,但有些品控做得不好。

隨後,我們放棄了一些特菜類的東西。現在,我們主做大通路的菜,共有8個大類。比如土豆、胡蘿蔔等。葉菜類如青菜、油麥菜、香菜、白菜等。

每個類型的農產品,玩法都不一樣,如果一下鋪開,可能什麼都做不好。所以,我們是一個一個去做、一個一個去談。我們最早是廚房三寶——蔥薑蒜起家的,做完才延申到茄果類、根莖類、葉菜類。

目前,經營幾百支SKU。

《商業觀察家》:現在很多企業到上游做供應鏈,做直採,是在田頭確定一個採購量,對於品質、種植等,並沒有深度介入,宋小菜是怎麼做的?

張琦:我們的管理團隊會進入上游,比如,幫上游開發一套生產管理系統。幫他們做標準化、SOP動作,幫他們做工廠管理。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自建倉配物流嗎?

張琦:車隊、倉都是三方外包。

這其實是個坑。最早我們也是自建車隊,但經營下來,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車隊產能利用率不飽和,車隊只有晚上到凌晨這段時間是在送貨,白天是停用的。

這個成本太高,所以,後來還是砍掉,用第三方的外包服務。中國的物流資源則還是供大於求的。

倉庫方面,我們以前在區域會有倉庫,比如說在杭州有個倉庫,在江蘇有倉庫。倉庫起到一個分撥作用,分撥成不同的品類和小車,去到不同的農貿市場。

但現在訂單量大了以後,倉庫就用不上了。因為一個市場的訂單量可以支撐一輛大車,大車可以直接從上游開進農貿市場,卸貨履約。

《商業觀察家》:做生鮮供應鏈的難點在哪?

張琦:做供應鏈,上游要很重,農業市場是要往重的方向做。

最主要是講,要對上游投入很大的人力。

輕的模型是,訂單給上游,然後去與下游對接。但實際這個流程跟下來,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供應商在配合工作的時候,非精細化的運作已經養成習慣了,很多執行都不能到位。中國的農業還是相對落後的。

所以,我們發現人一定要上去,盯著上游。

從人、品控、倉儲、金融、供應商合作管理磨合等,人都要到上游。像做育種的話,專家都得到地裡去開發做。

盈利模型

《商業觀察家》:做生鮮流通能盈利嗎?

張琦:生鮮流通的盈利模型,交易環節只是基礎而已。

我們現在做的是流通,但做完以後會發現,整個鏈路裡面,從供應商端到我們到客戶。往下還有一道環節(零售),因此,我們能不能為我們的客戶提供一些,讓他們能更好服務他們客戶的一些工具,比如訂單,比如SAAS系統。

在上游生產端,也可以提供如金融服務、土地改良、種子、肥料等服務。目前,金融服務,我們已經開始做了。

現在,農產品交易市場的規模每年大概5萬億,但農產品周邊有2-3萬億的物流市場,有15萬億的金融市場,有2-3萬億的農資、農技市場。

如果我們有一條交易的鏈路,往上下游是可以拓展的,我們就可以把流通鏈路拓展到產業服務鏈路裡。因此,鏈路裡面的服務價值很高,會有很多利潤空間,不光是交易一塊。

"

社區生鮮向左,宋小菜向右

創始團隊主要來自阿里巴巴的宋小菜成立於2014年,做的是生鮮B2B業務,一家定位做生鮮供應鏈的公司。

目前,其的目標客戶是菜市場的個體攤販,現階段只經營蔬菜品項。

菜場攤販當下握有中國生鮮零售市場的主體份額。所以,對這個群體、生鮮流通環節的數字化、線上化作為,會是一個大市場。

難度在於B端客戶的需求通常都是階段性釋放,不會像C端市場那樣出現短期內的迅速爆發。生鮮的非標、分散、易損、低毛利額,則導致市場發展需要建立標準,要投入,並能找到分潤空間。

這是宋小菜需要實現價值創造的方向之一。

做供應鏈則是生鮮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因為要獲取利潤,要做出好商品,是需要往上游走的。目前,中國市面上也沒有像美國那樣出現B端巨頭型企業。

基於此,《商業觀察家》近期採訪了宋小菜聯合創始人張琦,以瞭解宋小菜的發展近況。

宋小菜當下做的事,其實與許多實體零售商是反著的,比如當社區生鮮企業紛紛說要替代菜市場時,宋小菜走的方向卻是力圖讓菜市場的個體攤販更為強大。

商業邏輯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目前是做菜場個體攤販的B端業務,選擇做這個業務的初衷是什麼?

張琦:最初做商業模式設計的時候,我們做了蠻長時間的調研和分析,用了半年時間分析了生鮮鏈路。

調研下來,發現生鮮產業鏈大概有幾類客戶。

一類客戶是現在大家看得比較多的C類客戶市場,但這塊市場蠻分散的。

表現在需求分散、位置分散、訂單分散。由於生鮮這個事情背後還是要有供應鏈,有供應鏈才有足夠優勢。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覺得C端生鮮市場很難做兩件事情:一、分散的訂單很難去整合、集單。二、人很分散的話,履約成本會非常高。

比如,即便是快遞生鮮櫃送生鮮,一單生鮮僅配送費就要12塊左右。而菜的客單價才30-40塊錢。C端市場會有這樣的問題。

然後我們再看了B端市場。

當時很火的是餐飲。餐飲的生鮮消費一部分是B端業務,一部分是C端業務。實際上,我們還是把餐飲定義為C端業務。因為生鮮到餐飲就已經變成消費,沒有下一道流通環節了。

做餐飲的生鮮業務存在賬期問題。會被壓賬,經營現金流壓力很大。

大的餐飲集團人際關係繁瑣。做業務要層層過關,到最後還要看老闆臉色。

中小型夫妻餐飲店,進去以後也要解決廚師長和老闆娘的問題。訂貨量則仍相對較小,一般單次訂單量就在10-20斤。

最關鍵的是,履約費用還是比較高。因為做餐飲的B端業務要做分揀,跟C端市場一樣需要做分揀。分揀這一道環節需要很多人工去完成。中小型餐飲則分佈在全城,落地配還是很分散,所以,履約成本還是很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新聞報道。講得是一個菜場攤主撿了一個錢包還給失主的事情。然後,報道描述了菜場攤販這群人的生活方式。

一家四口全在賣菜,半夜去杭州勾莊進貨,錢也能賺到,但基本上是日夜顛倒。進貨要花三四個小時,到了攤位還要做分揀、粗加工,再送貨到邊上的飯店和單位裡面。批零結合經營。

隨後,我們做了一些訪談,發現菜場攤販現在60%的銷售是來自周邊的餐飲、單位的訂單。

攤主則是一個帶採購、帶分揀、帶粗加工、帶配送、甚至還帶賒賬的功能,他們實際上是一個社區生鮮服務商了。

這個人群的生鮮流通體量很大,進貨基本是按箱來算,不按斤算。所以,他們能夠集單。在履約時,也相對好履約,一個農貿市場裡面會有40-50個攤主。因此,一個大車就能過去,不需要做落地配了。

所以,這個人群本身是有價值的,有服務價值,他們非常懂行。

綜合考慮這些要素後,我們認為去服務這群人,會有價值。

《商業觀察家》:菜場攤販的服務價值具體體現在那?宋小菜對於菜場攤販的價值又體現在那?

張琦:菜場攤販的服務價值,第一個是個性化,客戶要什麼菜,即便特殊菜品,都能搞定。第二個,能賒賬。第三個,服務體驗好。餐廳要補貨,只要打一個電話,菜場攤販就會騎電瓶車過來送菜。逢年過節,還會給客戶送土雞、土鴨等作為答謝,進行客戶關係維護。

宋小菜在服務菜場攤販時,做過用戶調研。我們問為什麼你們會願意從宋小菜進貨,我們原來想象的原因是,綜合成本考慮之類的。但得到的回答卻是:我可以多睡一兩個小時,這個真的是他們最大的需求。

現在,農貿市場裡會有兩群人。一群是年齡相對大一點的攤主,他們還是一個坐商的概念。另一群人是年紀輕一點的,宋小菜很多客戶都是年紀輕一點的人群。

基本上,這部分人群都是自己開車,自己跑周邊飯店。他們在微信上做業務,飯店會在半夜9-10點左右發需求,比如要多少斤生菜等。攤主則把訂單全部抄好,然後,到我們這,以及批發市場去採。

《商業觀察家》:怎麼看生鮮2B市場?

張琦:2B市場太大。生鮮大概差不多有5萬億的市場。

生鮮非標性也太大,因此,很難壟斷。所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會有很多玩家。

但大企業也能起得來,相對類標品裡面有可能起來,這個要看時間。

《商業觀察家》:許多市場人士認為,菜市場佔中國生鮮零售市場的份額,會持續下降?

張琦:如果看大趨勢的話,我們認為社會餐桌一定會覆蓋家庭餐桌,這是城市化進程決定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在家裡吃飯,實際上,上海有一些樓盤把廚房都取消掉了。因此,如果家庭餐桌是往社會餐桌上轉的話,菜場存在的意義會更大。因為菜場攤販這群人是很專業的。

《商業觀察家》:如果社會餐桌是主流,那麼,單個企業直供餐廳、食堂等渠道,減少菜場等分潤環節,生鮮盈利模型會不會更好?會不會相比個體菜場攤販更有競爭力?

張琦:佔領飯店市場,通過單個公司做蠻難的,通過眾包來做更容易。

菜場攤販可以做粗加工、分揀、配送,他們人工成本更低。讓攤主自己來分揀,自己配送、隨叫隨到。這個就是眾包。

現在市場都在做去中心化的事情,如果生鮮做一個大的中心倉,找很多工人分揀、配送,這個就變成了中心化的事情。

要做中心化,除非能接觸供應鏈,去上游做整合。

《商業觀察家》:中國的生鮮產業,是一個種植、零售兩頭分散的市場,互聯網能帶來什麼價值?

張琦:互聯網這件事,兩頭分散才有機會。產業當中有一頭集中就很難。

兩頭越分散,信息越不對稱,產銷越不平衡,就越會出現貨賣不掉,及貨買不到的情況。互聯網的信息作用才能體現。

生鮮則有非標的問題。

比如,我個人的第一筆訂單,客戶進了4件土豆,兩百斤。在履約完後,去訪問客戶,客戶評價說土豆質量很好,但卻不打算再訂了。

因為他是送周邊食堂的,他說我們的土豆質量太好了,如果他給客戶送這樣的土豆,客戶的要求會被養刁的,所以,他要的是價格低一點,品項不要太壞(也不要太好),還過得去的土豆。

(這就需要建立標準化),我們開始做標準化的商品庫。首先是品種,什麼產地什麼型號等。其次是等級。特級,次級等,從大小、包裝等區分。最後是服務。比如超過多少殘次可以退換等。

這一套體系做完後,就是把交易的話語體系建立了。

進而,菜場攤販也能獲得價值空間。因為即便進來的都是特級土豆,他們還是會再做一次分揀,挑出更好的,這裡面還可以獲取利潤。

《商業觀察家》:互聯網做生鮮流通的難點在哪?

張琦:信息化升級是快的,不怕沒有互聯網工具。系統、上線等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個其實比較容易,核心還是商業邏輯難做,當然,互聯網會助推商

業邏輯。

宋小菜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的定位是什麼?

張琦:核心定位是做供應鏈。

有幾個重點不會變。

1、一定做批發,要能夠形成規模效應。零售業務再看,不一定自己做。

2、訂單要在自己手上。不做那種撮合性的、訂單不在自己手上的類型。

因為如果沒有訂單,要跑到上游做供應鏈,上游理都不理你。手上有一定量級訂單後,我們才可以讓上游按照等級供貨,讓他上機器設備,我們輸出標準等。這個還是話語權的問題。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目前都是基地直採嗎?

張琦:90%以上是基地直採。目前,我們只經營蔬菜品項,毛利率在6-10個點左右。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的業務覆蓋範圍如何?交易規模多大?

張琦:業務覆蓋範圍主要在華東。華中、華南的一部分,少量在華北。覆蓋60個城市左右。

去年,我們銷售了三四十萬噸的蔬菜。目前,全國一天的蔬菜交易量大概在150-200萬噸左右。

我們去年的蔬菜業務交易量大概佔全國一天交易量的三分之一,看起來不大,但卻是垂直領域的第一。

《商業觀察家》:目前,宋小菜會擴品嗎?供應鏈能力會輸出嗎?

張琦:這幾年,我們先做蔬菜,因為蔬菜消費頻次高,非標比較嚴重,進去後門檻比較高,容易建立壁壘。

未來,除了菜場攤販,我們肯定也會供夫妻零售店。

我們也在想,既然我們的供應鏈是能輸出的,一旦有需求,我們就會服務。

但這會分階段去做。太小的量,履約成本太高,目前我們不做,但如果我們的網絡大了以後,可能會做。


社區生鮮向左,宋小菜向右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的優勢是什麼?

張琦:優勢在供應鏈。

供應鏈能力問題,背後是精細化運營,精細化運營背後是人的事情。從信息化到流程到品控到履約,所有條線,這個不細下來做,真的很難。

宋小菜內部會把毛利、成本分成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會有經營要素。我們把利潤結構分得很細,然後在每個裡面去做優化。

供應鏈

《商業觀察家》:菜場攤販的生鮮供貨業務,如果是深入到基地,那麼,是否可以做以需定產,這塊宋小菜是怎麼做的?

張琦:大的邏輯是這樣的。

在對一個市場覆蓋後,一年不同的時間階段,不同區域市場,對貨的需求頻次、等級、數據,是能沉澱下來的。而且基本上,數據也是相對穩定的。(B端市場相對C端市場更穩定,高峰低谷波動相對不大)

然後,我們拿著相對穩定的訂單找上游匹配供應商,按照需求來匹配生產。

這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

這裡面還需要精細化運營,做訂單節奏的運營。比如說一天、兩天發一次貨,發到哪個市場。

B端市場的好處是,數據可控。基本上,每個區域、每個市場、每個客戶大概要什麼,我們心裡都是有數的。C端市場則會有高峰低谷的情況。

這個是可以給到上游,是做生產規劃很重要的一個數據支撐。

《商業觀察家》:怎麼履約?

張琦:今天下單,隔一天、兩天會到。

《商業觀察家》:以需定採,甚至以需定產,對經營品項數會有比較高要求吧?

張琦:一開始,我們什麼品類都做,有些做得好,但有些品控做得不好。

隨後,我們放棄了一些特菜類的東西。現在,我們主做大通路的菜,共有8個大類。比如土豆、胡蘿蔔等。葉菜類如青菜、油麥菜、香菜、白菜等。

每個類型的農產品,玩法都不一樣,如果一下鋪開,可能什麼都做不好。所以,我們是一個一個去做、一個一個去談。我們最早是廚房三寶——蔥薑蒜起家的,做完才延申到茄果類、根莖類、葉菜類。

目前,經營幾百支SKU。

《商業觀察家》:現在很多企業到上游做供應鏈,做直採,是在田頭確定一個採購量,對於品質、種植等,並沒有深度介入,宋小菜是怎麼做的?

張琦:我們的管理團隊會進入上游,比如,幫上游開發一套生產管理系統。幫他們做標準化、SOP動作,幫他們做工廠管理。

《商業觀察家》:宋小菜自建倉配物流嗎?

張琦:車隊、倉都是三方外包。

這其實是個坑。最早我們也是自建車隊,但經營下來,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車隊產能利用率不飽和,車隊只有晚上到凌晨這段時間是在送貨,白天是停用的。

這個成本太高,所以,後來還是砍掉,用第三方的外包服務。中國的物流資源則還是供大於求的。

倉庫方面,我們以前在區域會有倉庫,比如說在杭州有個倉庫,在江蘇有倉庫。倉庫起到一個分撥作用,分撥成不同的品類和小車,去到不同的農貿市場。

但現在訂單量大了以後,倉庫就用不上了。因為一個市場的訂單量可以支撐一輛大車,大車可以直接從上游開進農貿市場,卸貨履約。

《商業觀察家》:做生鮮供應鏈的難點在哪?

張琦:做供應鏈,上游要很重,農業市場是要往重的方向做。

最主要是講,要對上游投入很大的人力。

輕的模型是,訂單給上游,然後去與下游對接。但實際這個流程跟下來,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供應商在配合工作的時候,非精細化的運作已經養成習慣了,很多執行都不能到位。中國的農業還是相對落後的。

所以,我們發現人一定要上去,盯著上游。

從人、品控、倉儲、金融、供應商合作管理磨合等,人都要到上游。像做育種的話,專家都得到地裡去開發做。

盈利模型

《商業觀察家》:做生鮮流通能盈利嗎?

張琦:生鮮流通的盈利模型,交易環節只是基礎而已。

我們現在做的是流通,但做完以後會發現,整個鏈路裡面,從供應商端到我們到客戶。往下還有一道環節(零售),因此,我們能不能為我們的客戶提供一些,讓他們能更好服務他們客戶的一些工具,比如訂單,比如SAAS系統。

在上游生產端,也可以提供如金融服務、土地改良、種子、肥料等服務。目前,金融服務,我們已經開始做了。

現在,農產品交易市場的規模每年大概5萬億,但農產品周邊有2-3萬億的物流市場,有15萬億的金融市場,有2-3萬億的農資、農技市場。

如果我們有一條交易的鏈路,往上下游是可以拓展的,我們就可以把流通鏈路拓展到產業服務鏈路裡。因此,鏈路裡面的服務價值很高,會有很多利潤空間,不光是交易一塊。

社區生鮮向左,宋小菜向右

當下中國生鮮市場不缺模式,缺供應鏈。

不缺思維,缺細節執行。

不缺想象空間,缺消費者洞察。

《商業觀察家》將主辦2019年(第二屆)中國生鮮零售大會,探討生鮮零售破局之道,以期促進生鮮業界學習、交流、合作與融合發展。

本屆大會將關注熟食業務構建、供應鏈協同融合、自有品牌打造、會員制經營方向,以及最後一公里解決方案。

下面是已定檔的會議議程(未來仍有神祕大咖演講嘉賓陸續公佈):

9月18日上午場

破局:趨勢

主持嘉賓:

元初食品新業態事業部總經理吳媛靜

9:00-9:10

商務部駐上海特派員辦事處副特派員徐興鋒致辭

9:10-9:20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劉敏致辭

9:20-9:30

趨勢發佈:商業觀察家生鮮零售趨勢報告

9:30-10:30

主題演講:日本永旺my basket的實踐

演講嘉賓:日本永旺my basket代表取締役社長古澤康之

10:30-11:00

主題演講:生鮮零售消費趨勢

11:00-11:10 茶歇

11:10-11:40

主題演講:京東生鮮供應鏈打造

演講嘉賓:京東生鮮負責人王敬

11:40-12:10

主題演講:盒馬MINI店的“打法”

擬邀嘉賓:盒馬MINI負責人昱夏

9月18日下午場

破局:供應鏈

14:00-14:30

主題演講:生鮮B2B壁壘打造

演講嘉賓:彩食鮮CEO羅慶元

14:30-15:00

主題演講:水果供應鏈如何做買斷款

演講嘉賓:鮮豐水果董事長韓樹人

15:00-15:30

主題演講:前置倉到家供應鏈打造

演講嘉賓:每日優鮮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曾斌

15:30-16:00

主題演講:零售商自有品牌開發悖論

演講嘉賓:元初食品總裁陳啟明

16:00-16:10 茶歇

16:10-16:40

主題演講:生鮮S2B如何打造?

擬邀嘉賓:宋小菜聯合創始人張琦

16:40-17:10

演講主題:避免“腎透析”,打造健康供應鏈

演講嘉賓:食行生鮮創始人兼CEO張洪良

17:10-18:30

圓桌討論:豬肉及製品發展趨勢,及如何上下游協同

對話嘉賓:大潤發生鮮副總張建傑

天邦食品股份副總裁兼新零售總裁劉夢婕

9月19日平行分論壇

平行分論壇一

破局:最後一公里

9:00-9:30

演講主題:社區生鮮的迭代

演講嘉賓:生鮮傳奇總經理沈華烽

9:30-10:00

演講主題:生鮮電商B2C+O2O

演講嘉賓:本來生活創始人喻華峰

10:00-10:30

主題演講:生鮮直採買斷

演講嘉賓:步步高生鮮總監彭小平

10:30-10:40 茶歇

10:40-11:10

演講主題:生鮮拼團“到家”

演講嘉賓:愛客多董事長房淼

11:10-11:40

演講主題:即時物流成本優化路徑

演講嘉賓:點我達CMO楊璐

11:40-12:30

圓桌論壇|生鮮最後一公里履約:到店自提還是到家

對話嘉賓:永輝雲創聯合創始人張曉輝

兩鮮創始人沈斌

綠城超市董事長田建忠

蘇寧小店店面運營中心副總經理王琦

平行分論壇二

破局:熟食|鮮食

9:00-9:30

演講主題:熟食如何標準化複製

演講嘉賓:大潤發生鮮副總許利良

9:30-10:00

演講主題:盒馬工坊的經營邏輯

演講嘉賓:盒馬工坊研發總監黃海飛

10:00-10:30

演講主題:鮮食商品開發

演講嘉賓:羅森副總裁張晟

10:30-10:40 茶歇

10:40-11:10

演講主題:鄉鎮市場量販店如何做生鮮經營

擬邀嘉賓:吉麥隆董事長周新良

11:10-11:40

演講主題:鮮食開發

演講嘉賓:伽力森主食事業部總經理潘保中

11:40-12:30

圓桌論壇:零售商如何構建熟食門檻

對話嘉賓:盒小馬CEO袁彬

王府井首航超市總經理劉意華

綠地商業集團總經理助理兼零售事業部副總經理王奕

平行分論壇三

破局:中臺|物流

9:00-9:30

演講主題:中臺如何支撐供應鏈發展

演講嘉賓:誼品生鮮合夥人楊仕忠

9:30-10:00

演講主題:生鮮物流如何融合中臺

演講嘉賓:蘇寧物流副總裁陸君峰

10:00-10:30

演講主題:生鮮聯採破局

演講嘉賓:九州兄弟聯總負責人孟傑

10:30-10:40 茶歇

10:40-11:10

演講主題:半成品、淨菜開發及供應鏈成本優化路徑

演講嘉賓:蜀海供應鏈副總經理盛若波

11:10-11:30

演講主題:生鮮商家如何用小程序服務好“門店三公里”

演講嘉賓:有贊CMO關予

11:40-12:30

圓桌論壇:鮮花日常消費如何擴大

9月19日下午14:00-18:00

門店考察

A、“多面”盒馬:盒馬鮮生-盒馬菜市-盒馬F2-盒馬MINI

B、社區生鮮店:康品彙生鮮-誼品生鮮-果蔬好-錢大媽

C、大賣場生鮮:大潤發楊浦店-永輝超市-家樂福-山姆會員商店

還有神祕大咖陸續公佈……

參會報名

1、大會門票

含餐票:2380元(含五星級酒店2頓自助午餐+1頓自助晚餐,含大會入場門票、資料費、門店考察。交通、住宿自理)

團購票:980元/人(2人成團。含大會入場門票、資料費、門店考察。交通、食宿自理)

2、參加過《商業觀察家》過往主辦的新零售峰會、生鮮零售大會、便利店大會、新零售遊學等過往任何一屆會議或遊學活動的老會員(以企業為單位),即可享受門票“8折老友價”(餐飲不包含在內)。商業觀察家也可代與會者預訂酒店住宿,住宿協議價具體詳詢《商業觀察家》工作人員。

3、參會聯繫:010-67397293

13691528689(同微信號)

13699216090(同微信號)

招商合作:13699216090(同微信號)

*本活動最終解釋權在商業觀察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