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胃食管反流病”宣戰的院士和他的團隊

汪忠鎬 哮喘 技術 季鋒醫生 2019-04-05

2006年的春天,一些報紙、電視、期刊上,出現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這就是譽為中國血管外科首席專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忠鎬教授,他以自身的誤診親歷,向全社會和醫學界發出了“胃食管反流病不容忽視”的真情呼籲,並組建了國內第一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

單單看“胃食管反流”幾個字,大家很容易把它當成單純的消化系統疾病。但在臨床中,它的表現遠遠超出了消化系統的範圍,由於更多的業內醫生都對此病接觸不多,甚至是未知,導致眾多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都被誤診誤治,求醫無門,備受煎熬。

在此情況下,我秉承老師意志,積極快速科普發展國內胃食管反流病學科,於2012年起,在我老師汪忠鎬院士的授意下,以及國家和各同行的支持下,在網絡,雜誌、書本、電視上開始推廣、科普胃食管反流病的相關知識。

前段時間正值兩會敏感時期,官方的媒體新華社、人民網還有中國經濟報,相繼專題報道了我老師和我們團隊的一些事蹟和開展的工作,為讓更多的人們知道如何預防這個病症以及併發症和危象的發生。

向“胃食管反流病”宣戰的院士和他的團隊

原文:

向“胃食管反流病”宣戰的院士和他的團隊

汪忠鎬領銜狙擊胃食管反流病的醫學突破

人類在與疾病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中不斷提高認識,無數醫者、科研者對未知領域永無止境的探索,為人類戰勝疾病奠定了堅實的保障。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他們在“求真”的道路上灑下了艱辛的汗水,以全新的視角詮釋了某些疾病久治不愈的根源,並創新技術,把病患從痛苦的深淵帶向健康與光明……

他們對“未知”的發現之旅,或將徹底改變人們對疾病的認知,進而推動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他們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執著而專注,在捍衛健康的路上,他們的腳步鏗鏘有力……

他是一名院士,他以病人和醫生的雙重身份,致力於胃食管反流源哮喘或呼吸道疾病的研究探索,履行救死扶傷的神聖職責,在醫學領域實現了一種概念性的改變和突破。

一聲轟隆入眠來,萬物風帆正勁起。驚蟄時分,記者來到由中國科學院汪忠鎬院士領銜創建的河南鄭州隴海醫院胃食管反流病診療中心,採訪了他們為許許多多病症複雜的病人“去偽存真”,幫助患者重拾美好生活信心的故事。

以全新視角顛覆傳統認知

開啟醫學突破新徵程

提起“反流性食管炎”人們並不陌生,但說起“胃食管反流病”就鮮為人知了,知道如何對其進行科學預防和治療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什麼是食管反流?食管內發生氣體、液體、固體逆流者,就叫作食管反流。”汪忠鎬院士的學生季鋒博士解釋說。

說到對胃食管反流病的重新認識,這要從我國血管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國際血管外科學會副主席、首都醫科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忠鎬患病談起。

2003年,在臨床一線戰鬥中的汪忠鎬院士被突如其來的咳嗽、噴嚏、鼻塞、耳鳴、頭暈等一系列症狀困擾,讓他無法堅持工作,後被醫院的專家診斷為哮喘和過敏性鼻炎。此後兩年間,來自各大醫院的知名專家均按哮喘和過敏性鼻炎對其給予治療,但汪忠鎬院士的哮喘卻越來越嚴重,每到夜裡就會被憋醒,並咳得死去活來。他先後5次因喉部異常發緊、幾乎窒息而被送至醫院搶救。期間,醫院還對其進行了多次專家會診,但會診的結果均無一例外地認為是哮喘合併過敏性鼻炎。

久治不愈的汪忠鎬院士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判定自己不是哮喘——因為病情發作時的表現是“憋”,而不是“喘”,也沒有哮喘患者特有的肺部哮鳴音,可他又找不出更充分的證據來否定這些醫院和專家的診斷。

被病魔折磨的痛苦就這樣一直持續著。終於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一位國外消化科專家提示他的病因很可能是由胃食管反流病引發的。該病在西方國家非常流行,其表現的症狀類同於汪忠鎬院士的症狀。

受到啟發的汪忠鎬院士回國後便到胃腸實驗室做了食管24小時pH值監測,結果發現自己一天一夜之間共發生220次食管反流!真相大白,原來致命的呼吸困難乃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一種最嚴重的呼吸道併發症——喉痙攣,並非哮喘和過敏性鼻炎。

汪院士自我診斷的結果,是對當時國內醫學界的一種顛覆。醫生們的常規思維導致他們仍然認為汪院士是哮喘,而沒有給他按胃食管反流病治療。

汪忠鎬院士查閱了大量的國際文獻資料,進一步堅信了自己的診斷,“為了同類患者以及大眾的健康,吾將上下而求索!”汪院士在國內到處奔走,要求進行手術治療,但無人響應。

“儘管我已認定胃食管反流是病因,決定進行手術治療,可醫生們仍然判定我是哮喘而不肯給予手術。”汪忠鎬院士說。

當時,國內整個醫學界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認知幾乎是一片空白,更談不上對該病的系統化治療,他們還停留在“反流性食管炎”的認知上,對汪忠鎬院士要求手術的做法感到不可思議。後來,在另一位院士的大力支持下,一位美國醫生為汪忠鎬院士進行了胃底摺疊手術,術後當天即呼吸順暢。

談起治病的經歷,汪忠鎬院士不勝感慨。他告訴記者,術後的一週幾乎連水也難以嚥下,“我是一個醫者,我明白手術沒有百分之百的確定性,也沒有抱著一定要治癒的心態。”然而與病魔鬥爭的親身經歷還是讓汪院士心有餘悸,“雖然活過來了,但手術及術後的康復真的很痛苦!”

從“鬼門關”走了一圈之後,汪院士決定潛心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機理與治療體系,“我想在國內填補這項空白,提升技術,幫助臨床減少誤診誤治率,讓病患治療時不再那麼痛苦,並縮短康復的週期。”汪忠鎬院士說。

秉持著對科學的執著信念以及幫助同類病患的大醫精神,汪老從血管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一步跨到了未知的嶄新領域——胃食管反流病,開始了他在全新領域的探索之旅。

已故的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曾說,剛起步時,汪忠鎬到處義診找病人,為500多例與其類似的患者做出了正確診斷,其中300多例病患因接受他的治療而得以康復。

“我個人特別推崇他的科學精神,他的‘胃食管喉氣管綜合徵學說’在醫學領域是一種概念性的改變和突破,勢必要掀起一場醫學革命;難能可貴,可喜可賀!”裘法祖院士當時說道。

多學科共建診療平臺落戶隴海醫院

榮譽認可奠定團隊權威

一個新生事物的發展,大都會經歷艱辛和坎坷。汪忠鎬院士回憶起學科建立的種種遭遇和曲折,感慨萬千。起初在北京二炮總醫院設立了國內第一個“胃食管反流病科室”,但“門庭冷落”沒有病人,醫院的其他科室由於對該病認識不足也不給他們科室轉病人,完全是孤軍奮戰。“我帶著團隊去馬路邊、社區義診,推廣普及胃食管反流病知識。”汪老說,“我們一邊科普一邊治病一邊搞科研,起步非常艱辛”。

“在北京只是邁出了學科建設的第一步,離專業化、系統化、標準化還很遠,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我萌生了組建專業胃食管反流病診療中心的想法。”汪院士說。

經過全方位的考察和論證,汪忠鎬院士決定把系統的胃食管反流病診療中心建在鄭州隴海醫院。這個中心涵蓋心理、消化、呼吸、心血管、耳鼻喉、微創外科、中醫康復等多個領域,並在國內構建首家多學科共建的專業胃食管反流病診療基地,系統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防治路徑和治療技術。藉助鄭州地處中原、交通發達的區位優勢輻射全國,造福全國各地的廣大患者。

“胃食管反流病牽涉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神經內科、心內科等眾多學科,只有多學科共建才能真正地推動該學科體系化發展,把‘大本營’放在鄭州隴海醫院,就是為了避免之前‘單腿跳’的模式,快速實現‘專業化、系統化、標準化、規範化’的學科發展。”季鋒博士說。

從2014年迄今為止5年的時間裡,汪院士親自指導,引進各種高精尖設備和研究開發臨床技術,形成了科研、檢查、多學科會診、治療、康復、跟蹤回訪一體化發展的格局,胃食管反流院士團隊也由建立之初的7人迅速發展到今天的近百人,涵蓋了內科學組、外科學組、中醫學組、護理學組、診斷檢查、心理諮詢等專業化團隊,胃食管反流病體系化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並在臨床診療技術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8年6月,汪忠鎬院士帶領隴海胃食管反流病團隊到美國華盛頓參加由美國胃腸病學會、美國消化道外科學會等主辦的國際消化系統疾病領域規模最大的DDW會議。在會上,季鋒博士發表了“神經電刺激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報告,引起了各國專家學者的關注,最終獲得了“年輕訪問學者獎”。汪忠鎬院士帶領的隴海胃食管反流病團隊首次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奠定了鄭州隴海醫院胃食管反流系統化診療平臺在國內的權威地位,成為引領該學科發展的風向標。

“全院支持胃食管反流病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鄭州隴海醫院董事長宋焱鵬說,鄭州隴海醫院在“仁心仁術,品質醫療”辦院思想的指導下,積極引入國際高端的優質醫療資源,在國內率先形成先進的“多專業共建醫療體系、多學科共建單病中心”發展模式,將國內外的專家、院士請進隴海醫院,為他們提供平臺、資金、服務,為他們的創新醫療和學科建設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同時,醫院號召全院職工苦練“內功”、夯實基礎、立醫德樹新風、抓落實,以“病人滿意”為中心,踐行“誠信醫療、品質醫療”的承諾,得到了患者和社會的廣泛認可,獲得了河南315維權調查中心授予的“百姓放心示範單位”及鄭州觸媒授予的“市民認可的健康品牌”等榮譽。由汪忠鎬院士親自擔任會長的“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友會”更是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患者,目前已幫助包括澳大利亞、泰國在內的眾多國內外患者走出陰霾,重獲新生。

“看到今日隴海醫院胃食管反流病診療中心的蔚然景象,看到人們越來越重視對該病的診斷和治療,越來越多患者的痛苦得以解決,實在令人快慰。”汪忠鎬院士說。

探索多渠道醫學科普之路

著力提升公眾疾病認知度

如今,新媒體已成為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胃食管反流醫生要通過靈活多變的方式,讓科普跑起來,幫助患者破除信息壁壘,實現精準先知、預防和自我管理。該預防的預防,該治療的治療。

鄭州隴海醫院胃食管反流病診療中心主任季鋒博士開設的胃食管反流病公眾號,目前已擁有眾多的“鐵桿粉絲”,成功地放大了科普的綜合效應,人稱胃食管反流病“網紅專家”。

面對記者的採訪,季鋒說,當前網絡和社交媒體已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網上有很多健康信息是道聽途說和主觀杜撰的,還有一些信息邏輯混亂,甚至會片面誇大某些影響,這些存在誤區和盲區的信息,輕則誤導受眾,重則會威脅公眾的健康安全。

季鋒表示,雖然我國居民對於健康知識與理念的知曉相對較為容易,獲得健康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但權威、科學、準確的健康知識獲取途徑還不通暢,人們養成健康的行為和掌握健康的技能較難,一些人要麼盲目保健,要麼輕視健康,這樣的健康“雷區”正在影響著公眾的身體健康。

“尤其在如今人們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認知度、診斷率和治療率還較低的背景下,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狀、診療和預防知識亟待進一步推廣到基層社區,讓廣大群眾儘早獲益。”季鋒說,特別要針對容易滋生謠言的信息,開展預防式科普宣傳,真正把科學道理講通講明,讓公眾多掌握醫療衛生、健康、養生方面的知識,提升國民的健康素養,讓“偽科普”不攻自破,失去傳播的土壤。

據鄭州隴海醫院胃食管反流病多學科會診中心呼吸系統學科資深專家冀秀君主任介紹,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狀表現複雜多樣,許多症狀跟消化科、耳鼻喉科、呼吸科、心血管科、神經科等科室患者的症狀非常相似,很容易造成找不準病根或進行錯誤的診斷,導致病情久拖不治,以致延誤病情。

“我們在日常接診中發現:來就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中95%都有過被誤診的經歷:有誤診為慢性咽喉炎的,有誤診為支氣管炎的,有誤診為過敏性哮喘的,有誤診為冠心病的,還有的被當成心理疾病患者看待。”季鋒博士稱,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同哮喘、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常見病一樣,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健康。但迄今為止,公眾甚至包括很多醫學工作者對於胃食管反流病的認識還不夠,尤其是與胃食管反流病相關的呼吸道、耳鼻咽喉和心腦血管併發症並未引起人們警覺,導致患者走錯門、看錯病的現象時有發生。

為了影響更多的醫生,讓他們重視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和治療,幫助廣大患者重返健康,汪忠鎬院士團隊特別製作了《喉嚨像跳繩,看是誰在搗亂》《校正好變鬆的“閥門”》《從現在做起,遠離這些致病行為習慣》《多年胸口疼痛,終於找出元凶》《別把燒心、反酸不當回事》等幾十期科普視頻,通過網絡媒體向廣大網民普及胃食管反流病基礎知識,結合社區義診和健康講座等形式,不斷擴大宣傳範圍,受到了網民及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院士團隊成員們的“頭條號”、微博號均吸引了數十萬的忠實“粉絲”,並以每天數千粉絲的數量遞增,越來越多的人因此受益。

季鋒博士說,“要徹底解決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誤診現象,當務之急是要加大專業醫生的培養以及科普宣傳的力度。通過科普宣傳,可以讓患者更好地瞭解胃食管反流病,少走彎路,避免不必要的治療之苦,還能給個人和國家節省大量醫療開支。”

聯合打造多學科整合體系

構築防病抗病的捍“胃”屏障

汪忠鎬院士稱,長期以來,胃食管反流病被視為一種常見的消化科疾病,據國際文獻資料顯示:此病在西方國家的患病率約為10%-20%,在美國約有1900萬成年人患有此病,每年有10萬人因此需要入院治療,每年用於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費用達19億美元;在我國此病的患病率為6%-10%,但因缺少專業科室及認知度不夠等因素而被籠統地歸入“胃病”或“胃炎”範疇,甚至被歸入其他科室,導致患者一直處於低效甚至無效的治療中,消耗了大量的醫療資源。

季鋒博士介紹,食管和胃連接處的賁門括約肌就好比一個閥門,閥門偶爾失靈,胃酸反流進食管,食管就會馬上做出反應,把反流上來的食物重新推回胃裡。然而,一旦賁門括約肌閉合不緊,也就是說“閥門”變鬆了,胃裡的東西就會經常地跑到食管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胃食管反流病。預防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戒菸戒酒、控制飲食和避免過度精神緊張、疲勞、熬夜等。

“胃食管反流病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一種慢性病,在治療上沒有特效。所以對符合手術適應證的患者,我們的首選方案是進行手術。”季鋒博士說:“在我國,手術無須開腹,只需在患者腹壁上做小鑰匙孔大小的切口,用腹腔鏡做手術,術後恢復時間只需2-3天,之後再配合系統的治療,大都能痊癒”。

記者在鄭州隴海醫院胃食管反流病診療中心採訪了河北、內蒙古、山西等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有的因為多年反酸、胃灼熱被認為是一種“簡單”病,在每次吃飯後病症加重,要患者在“一口氣”和“一口飯”之間權衡來權衡去,十分痛苦;有的去醫院很多趟,從耳鼻喉、扁桃體、肺部到心臟查了個遍,始終查不出原因,反反覆覆。

鄭州隴海醫院副院長劉燕說,我們的醫生接診每一例患者,都會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小心謹慎地為患者辨別病症真相,做出胃食管反流病的篩查和正確的診斷治療方案。

在汪忠鎬院士的帶領下,鄭州隴海醫院胃食管反流病團隊以“多學科共建單病中心”“多學科會診平臺建設”為主體,與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腫瘤醫院、河南省胸科醫院等專家聯合打造了單個學科統領、整合無數專科的大專科體系。目前,這一體系在鄭州隴海醫院的醫療成績初顯,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胃食管反流病診療中心的護理人員對記者說,我們接觸的患者基本上都患有胃食管反流病,雖然這不是什麼大病,但非常的折磨人,時間長了,患者會出現焦慮和抑鬱狀態,很多家人也不能理解。對此,我們在全體中心人員中開展了“假如我是病人”活動,以“病人滿意”為中心,“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團隊建設”為基礎,“發揮中心特色,提高患者滿意度”為目標,切實提高工作效率、醫療質量和服務質量。

胃食管反流病診療中心的護理人員說,“患者的十分滿意是我們的不懈追求,每當看到一個個患者笑逐顏開地向我們揮手告別時,我們的心裡都充滿了驕傲和喜悅。風雨過後是彩虹,每一個治癒的患者,都是一個新生命的綻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