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王陽明教我們的事:如何面對人生的磨難

王陽明的一生,是不被俗世容納又在俗世中獲得成功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艱難的、困頓的、危機四伏的,而在陽明自己,卻又是坦蕩的、光明的、灑落的。這是因為王陽明總是以一種超然的態度面對人生的磨難,他平靜地面對磨難,接受磨難,並在磨難中昇華了自己的思想。

人生第一大難:進諫皇帝入監牢

正德元年(1506),王陽明三十五歲。當時太監劉瑾上欺武宗,下亂朝綱。官員戴銑、薄彥徽共同上書彈劾劉瑾,結果被捕入獄。

王陽明當時擔任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看到戴銑和薄彥徽等人被打入大牢,他義憤難平,於是向皇帝上書一封,試圖將二人救出。

儘管他在奏摺的內文中沒有彈劾劉瑾的語句,劉瑾看到奏摺後還是大怒。劉瑾票擬聖旨,令對王陽明杖責四十,並將王陽明打入大牢。杖責時,他還令親信親自監督。行刑者加力杖責王陽明,致使王陽明在中途一度昏死過去。

那些王陽明教我們的事:如何面對人生的磨難

正德元年十二月,王陽明被打入大牢,並且是在牢中過的新年。在此期間,王陽明寫了《獄中詩十四首》,留世的僅八首。通過這些詩歌,我們可以想象王陽明在嚴寒的大牢中過得多麼悽慘。

北京的十二月,寒冷刺骨,無法入眠。第一首獄中詩《不寐》是這樣描寫獄中的嚴寒的:“天寒歲雲暮,冰雪關河迥。幽室魍魎生,不寐知夜永。”

幽暗的監牢,人住在裡面,就像住在洞穴裡,“無秋無冬”,與人世間恍然兩隔。 第四首獄中詩說,“高簷白日不到地,深夜黠鼠時登床”,陽光照不進屋子,平時也沒有可以交流的人,唯有深夜有小老鼠造訪。整日呆呆地坐在這樣的環境中,“兀坐經旬成木石”,坐久了彷彿都變成了木石。

儘管王陽明遭受了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對武宗卻沒有絲毫的怨恨。他在詩中寫道:“天王本明聖,旋已但中熱。”他也不打算對奸黨屈服,坦言:“我心良匪石,詎為戚欣動”。

第五首名為《見月》,是《獄中詩十四首》中最優秀的一首:

屋罅見明月,還見地上霜。

客子夜中起,旁皇涕沾裳。

匪為嚴霜苦,悲此明月光。

月光如流水,徘徊照高堂。

胡為此幽室,奄忽逾飛揚。

逝者不可及,來者猶可望。

盈虛有天運,嘆息何能忘!

“月光如流水”之後的數句表現了王陽明雖然悲嘆自己的遭遇,但是對未來仍然充滿希望的精神狀態。《獄中詩十四首》第六首叫《天涯》,王陽明在詩中表示將心平氣和地奔赴貶謫之地龍場。

王陽明並沒有因為這個巨大的人生變故而變得自暴自棄,放棄對儒學的追求。

在獄中服刑時,王陽明雖然一開始一個人都不認識,但很快就結識了兩三位命運相同的友人,他們一起講學論道。在前往龍場之前,王陽明還特意作了一首《別友獄中》的詩,向他們告別,其中寫道:“累累囹圄間,講誦未能輟。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悅。”從詩中我們可以瞭解到王陽明在獄中已經忘卻了自己的“罪過”,開始專心致力於聖賢之道,並且心中充滿愉悅之情。接下來,王陽明又寫道:“願言無詭隨,努力從前哲”,表達了自己依循正道,不迎合時世,渴望追隨前哲的心願。

王陽明在獄中最喜歡讀的書似乎是《周易》,儘管當時極不得志,但他沒有選擇佛教和道教的書籍,而是選擇了精微深奧、充滿處世哲學的古代經典《周易》。中國的文人一直有這樣的傳統,在艱難困苦之際,很多人都會選擇讀《周易》,王陽明自然也不例外。

人生第二大難:蠻荒之地求生存

正德二年(1507),三十六歲的王陽明被貶謫到偏遠之地貴州龍場擔任龍場驛驛丞。

龍場是貴陽西北的一個小村寨,那裡條件惡劣,道路艱險,而且王陽明和當地居民語言不通。《陽明先生年譜》中真實記錄了當時的情形:“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

王陽明初抵龍場後,便披荊斬棘搭建了一間茅草房。茅草房非常小,只有齊肩高。茅草房到處都是縫隙,早晨的涼風會呼呼地吹進來。

儘管棲居之地如此簡陋,王陽明卻並不以為意。

王陽明到龍場之後,感覺這裡就如同黃帝和堯帝所處的太古時代的“理想鄉”,因此即使身處逆境,他也能夠隨遇而安。王陽明能夠擁有這樣的心境,全憑他日常不懈的修行。

那些王陽明教我們的事:如何面對人生的磨難

不久,王陽明發現了一處鐘乳洞,便將自己的住處搬到洞中。這個鐘乳洞大約能夠容納百人,初名“東洞”,後來王陽明效仿家鄉的陽明洞,把它更名為“陽明小洞天”。鐘乳洞所處的位置較偏僻,四周很荒涼,而王陽明卻覺得這是因為鐘乳洞不容他人,專等自己到來。王陽明搬入此洞後,樂其幽靜,悠然自得。他將洞內平整之地打掃乾淨,安放好床具,修好灶臺,堵上老鼠洞,還作詩三首,題為《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九)。

那些王陽明教我們的事:如何面對人生的磨難

▲ 王陽明先生居住的貴州龍場“陽明小洞天”

在第一首詩的末尾,王陽明寫道:“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豈不桑梓懷,素位聊無悔。”據此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當時已經達到了《中庸》中提到的“素位”境界,即君子要根據自己所處的地位來行事,而不要考慮其他不切實際的事情。

在第三首詩中,他寫道:“上古處巢窟,杯飲皆汙樽。冱極陽內伏,石穴多冬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為自己能夠過上遠古時代的生活而欣喜,能夠遠離俗世而感到高興。

接下來,王陽明又寫道:“豹隱文始澤,龍蟄身乃存。”喻指這樣的隱居生活可以保全自己的名節,就像豹子隱藏起來,以防自己的毛皮花紋被雨霧損壞;龍蟄伏起來,以保證自己的身體完好一樣。

也許有人會覺得住在宏偉的宮殿裡,身著輕柔裘皮的生活才算快樂,王陽明卻期許顏回那樣的生活。故王陽明又在第三首詩的末尾處寫道:“邈矣簞瓢子,此心期與論。”

龍場生活的最大困難在於糧食不足,經常會出現下頓不接上頓的情況。王陽明於是就向當地人學習種糧的方法,焚燒草木,開墾耕作土地。

這樣一來,穀物就有了剩餘。王陽明用剩餘的糧食接濟窮人和寡婦,有時還會舉辦宴會,甚至用遺漏的稻穗喂小鳥。

住處和食物問題解決之後,王陽明的精神需求問題便凸顯出來了。

在龍場,他是孤獨的。他非常希望找到一位能夠了解自己內心的好友,但很顯然在龍場這是不現實的。

來到蠻荒之地的外地人大多數是亡命之徒,偶爾有同僚來放,語言又粗鄙不堪,使陽明覺得他們還不如時來造訪的豬、鹿親切。

所以,他想起了曾經和自己一起在京城倡導聖學的湛甘泉。他寫了一首題為《南溟》的詩,表達對湛甘泉的思念。在詩中,王陽明把自己比作一隻“哀哀求侶”的鳴鳥,期待“何時共棲息,永託雲泉深”,非常期待能再次和好友一起復興聖學。

那些王陽明教我們的事:如何面對人生的磨難

而光陰似箭,容顏漸老,自己卻一事無成的惆悵感折磨著王陽明。當他在澄清的溪水中看到自己的白髮時愕然不已,感嘆:“年華若流水,一去無回停。悠悠百年內,吾道終何成!”

但即使處境再艱難,王陽明也能夠超然面對。然而,他身邊的家僕沒有他這般賢良忠貞的品格和淵博的學識,所以很難達到王陽明這樣的境界。家僕們歷經千辛萬苦,抵達這惡疫橫行之地後,就先後病倒了,有的甚至還患上了抑鬱症,於是王陽明親自給他們生火煮粥。為驅散他們的抑鬱之情,王陽明還為他們誦唱詩歌,如果仍不奏效,他會唱起故鄉的民謠,或者講笑話,讓大家忘掉疾病和夷地之苦。

人生第三大難:建立奇功遭人妒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短短一個半月之內,運用神速果敢的軍略,平定了差點顛覆大明王朝的宸濠之亂,立下赫赫戰功,卻有功無賞,反受中傷。武宗身邊的佞臣許泰、江彬、張忠對陽明心懷妒恨,認為倘若平定宸濠之亂的功勞不能算到武宗的賬上,就無法保持自己的地位,想出一條愚蠢的奸計,他們打算在鄱陽湖上放走朱宸濠,然後由武宗親自率兵督戰,生擒朱宸濠,凱旋返京。而王陽明已經押解著俘虜出發,所以許泰等人不斷派人告知王陽明,朝廷將於廣信府(隸屬江西省)接收俘虜。


那些王陽明教我們的事:如何面對人生的磨難

▲ 江西贛州龍南縣的“陽明別洞”

懂得明哲保身不難,難的是懂得什麼時候挺身而出。身處此境,陽明處處掣肘,但他並沒有因此屈服,而是與奸臣鬥智,盡力改變局勢。

王陽明知道,若在鄱陽湖上釋放朱宸濠一干人等,或許將會招致天下大亂,因此並未交出俘虜,不顧許泰等人的阻礙,夤夜趕到了玉山縣的草萍驛站。對此,許泰等佞臣大怒,破口大罵王陽明,造謠“王陽明先與寧王交通”。情形如此危險,王陽明依然沒有退卻,還是力勸皇帝不可輕信詭計,以免荼毒百姓。王陽明為天下蒼生著想,一直抗拒皇命,不肯交出俘虜。直到太監張永勸慰他:“皇上順其意而行,猶可挽回,萬一若逆其意,徒激群小之怒,無救於天下大計矣。”陽明這才將朱宸濠等一干俘虜交給了張永。

正德十五年(1520年),退居杭州數月的王陽明回到贛州,立刻進行了一場大閱兵,教導兵卒作戰。當時,江彬派人打探了王陽明的動靜。認識王陽明的人都擔心,這樣的行為會刺激到皇帝身邊那些想讓王陽明馬失前蹄的奸佞小人,其門人陳九川也為此擔憂,出言勸誡。王陽明說道:“吾在此與童子歌詩習禮,有何可疑?”並作《啾啾吟》(《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詩:

知者不惑仁不憂,君胡慼慼眉雙愁?

信步行來皆坦道,憑天判下非人謀。

用之則行舍即休,此身浩蕩浮虛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豈顧束縛如窮囚!

千金之珠彈鳥雀,掘土何煩用鐲鏤?

君不見東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銜其頭?

西家兒童不識虎,執竿驅虎如驅牛。

痴人懲噎遂廢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達命自灑落,憂讒避毀徒啾啾!

這是一首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詩。日本陽明學者東正堂說:吟此篇詩作時,先生正遭到讒徒的圍攻。先生雖一如平日泰然自若,絲毫未露危懼之情,然正所謂“聖賢憂世之志,樂天之誠,有並行而不悖者”,今研究先生之詩,當由兩面觀察,始知先生心法如何。然世間諸生,多僅喜此詩之豪懷,常誦讀,未與其他諸詩同考,以致不知先生之疏心。

這篇《啾啾吟》闡述了王陽明到達樂天灑脫境地的儒者之情,同時也展現了王陽明的心學已經到達了純熟的境地。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朝廷因王陽明平定了宸濠之亂,封其為新建伯,追封王家三代及其妻室,並賜誥券令其傳給子孫後代,可謂大榮耀。王陽明上《辭封爵普恩賞以彰國典疏》,辭讓新建伯這一爵位,卻未被批准。後來,王陽明再次上疏請求辭退封爵時,巡按江西監察御史程啟憲與戶科給事毛玉,在宰輔楊廷和的授意之下,提交上疏,彈劾王陽明。

那些王陽明教我們的事:如何面對人生的磨難

當時王陽明的高徒陸元靜任刑部主事,憤慨地提筆寫下《辨忠讒以定國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寫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謗,天理人心安在哉!”“天理人心安在哉”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四次,可知陸元靜有多麼激憤。

但是,王陽明聽說此事後,寫了一封信給陸元靜,勸他不要上疏。在這封書信中,王陽明首先對陸元靜的辯護表示深深的謝意,然後寫道,應該以謙虛為宗旨,自我反省,警戒賣弄辯解之詞。王陽明在晚年告誡門人說:“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在遇到事情時,他比喻為於激流中逆水行舟的小船,並沒有放開“自己的舵柄”。這裡的“它”,指的就是“良知”。王陽明確信,只要有了它,那麼不管遇到再強的風浪,小船都不會被浪濤打翻。

人生路長,磨難頗多,唯有以超然的態度面對磨難,像王陽明一樣把磨難當作可以磨鍊內心的事,不斷在“事上用功”,我們才能鍛煉出強大的內心,在人生的險灘上不被激流所左右,順利航行。

相關推薦

國際儒學泰斗、陽明學大師岡田武彥二十五年心學力作

★ 全面豐富的陽明傳記,權威嚴謹的心學讀本。體味陽明波瀾壯闊的傳奇人生,講透心學知行合一的精妙智慧。

★ 暢銷四年,新版修訂,新增陽明遺蹟珍貴圖片和圖文並茂的陽明先生大事年表

★ 當代學者名人杜維明、樊登、董平、餘世存、吳光、郭齊勇等誠摯推薦,岡田武彥大陸弟子錢明親自審校

★ 《王陽明大傳》所獲榮譽:·入選樊登讀書會經典解讀書單·吳曉波、十點讀書聯合推薦“預見2016我喜愛的10本書”·2015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入圍獎圖書

那些王陽明教我們的事:如何面對人生的磨難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全新修訂版)岡田武彥 著 楊田 馮瑩瑩 袁斌 孫逢明 譯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 148.00元

  • 內容簡介
那些王陽明教我們的事:如何面對人生的磨難

本書為暢銷書《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的全新修訂版。《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是國際陽明學大師岡田武彥先生寫給大眾的王陽明通俗傳記。岡田先生於六十八歲高齡提筆撰寫此書,九十三歲完成,花費了二十五年的心血。

在窮盡中日兩國史料和研究成果、歷經六次陽明遺蹟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岡田先生以心學發展的脈絡為線索,史料互證,張弛有度、夾敘夾議地詳述了王陽明的傳奇一生及其悟道的心靈軌跡,探討了王陽明的人生經歷和師友交往對其思想形成的深刻影響。岡田先生尤其注重從王陽明的詩文中探尋其當時真實的內心,並由此補充了許多不為眾人所熟知的細節,解開了有關王陽明生平和思想的諸多謎題。

本書內容全面豐富、權威嚴謹,是瞭解王陽明的傳奇人生、輕鬆讀懂陽明心學精髓的上佳讀本。此次新版除修訂了原書的部分內容之外,增加了四十餘幅陽明遺蹟圖片。這些圖片是從事陽明學研究二十九年的楊德俊先生自1989年起拍攝的,非常珍貴。讀者可以通過這些圖片追尋陽明的足跡,體驗陽明的經歷。此外,新版還增加了一張圖文並茂的陽明先生大事年表海報,以幫助讀者理清王陽明的成長軌跡和悟道歷程。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