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

人生活中常常把注意力向外看,很少人能把自己的本心本性看明白。外面的事理做圓滿固然重要,但事理確實無窮盡的,與其精力在外馳騁,不如向內抓住根本來的輕鬆,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心性就是這個根本了。

"

人生活中常常把注意力向外看,很少人能把自己的本心本性看明白。外面的事理做圓滿固然重要,但事理確實無窮盡的,與其精力在外馳騁,不如向內抓住根本來的輕鬆,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心性就是這個根本了。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心性的表現形式

澄問: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陸澄是王陽明的弟子,官至刑部主事。他問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的本性而發,表現在外面的德行嗎?

先生曰:仁、義、禮、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就行也謂之命,賦於人也謂之性,主於身也謂之心。

"

人生活中常常把注意力向外看,很少人能把自己的本心本性看明白。外面的事理做圓滿固然重要,但事理確實無窮盡的,與其精力在外馳騁,不如向內抓住根本來的輕鬆,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心性就是這個根本了。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心性的表現形式

澄問: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陸澄是王陽明的弟子,官至刑部主事。他問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的本性而發,表現在外面的德行嗎?

先生曰:仁、義、禮、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就行也謂之命,賦於人也謂之性,主於身也謂之心。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性這個字其實是很難解釋的。古代的聖賢們作了那麼多經典,無非都是講心性的。儒家存心養性,道家修心煉性,佛家明心見性。雖然性的本體不好懂,但可以從它表現出來的象,來加以推敲。

陽明先生說仁義禮智和陸澄問的惻隱、羞惡等心,都是性所表現出來的德,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是本體卻是一個。

仁包含仁愛,同情,惻隱之心等。看到老人吃不飽,穿不暖時,自然會生起不忍之心,這個不忍之心,可以說是心體發出來的,但是為什麼會產生不忍之心呢?這個就是性的作用,性是一種造化機制,運行規律。

同樣看到老人被虐待時,也會義憤填膺,想要伸出援手。這種心理稱為義,它也只不過是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包括後面的各種心。

看到別人很有愛心,我們說他有仁德,看到別人捨己為人,我們說他仗義等,都是本心本性表現在外的德性,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

人生活中常常把注意力向外看,很少人能把自己的本心本性看明白。外面的事理做圓滿固然重要,但事理確實無窮盡的,與其精力在外馳騁,不如向內抓住根本來的輕鬆,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心性就是這個根本了。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心性的表現形式

澄問: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陸澄是王陽明的弟子,官至刑部主事。他問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的本性而發,表現在外面的德行嗎?

先生曰:仁、義、禮、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就行也謂之命,賦於人也謂之性,主於身也謂之心。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性這個字其實是很難解釋的。古代的聖賢們作了那麼多經典,無非都是講心性的。儒家存心養性,道家修心煉性,佛家明心見性。雖然性的本體不好懂,但可以從它表現出來的象,來加以推敲。

陽明先生說仁義禮智和陸澄問的惻隱、羞惡等心,都是性所表現出來的德,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是本體卻是一個。

仁包含仁愛,同情,惻隱之心等。看到老人吃不飽,穿不暖時,自然會生起不忍之心,這個不忍之心,可以說是心體發出來的,但是為什麼會產生不忍之心呢?這個就是性的作用,性是一種造化機制,運行規律。

同樣看到老人被虐待時,也會義憤填膺,想要伸出援手。這種心理稱為義,它也只不過是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包括後面的各種心。

看到別人很有愛心,我們說他有仁德,看到別人捨己為人,我們說他仗義等,都是本心本性表現在外的德性,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形體也謂之天

我們常常聽說天賦本性,天命之謂性,先天一炁等。修行家們嘗說仁者以萬物為一體,虛空皆是我身等。這個性的本體,我們暫且理解為一股氣,一股能量,這股氣在身中有一個運行規律叫做性,氣來自天地間,死時還諸天地。

當然這種說法你不接受也可以,只是為了說明本心本性。就像即使不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死後去哪裡,但是並不影響對於本心本性的應用。

主宰也謂之帝

既然性是一種造化運營規律,那麼天地自然也有運營規律,稱它為神也好,上帝也好,道也好,總之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賦於人身,就是人身的主宰。

流行也謂之命

如果性是身中的一股氣,一股能量,那麼這股氣的強弱就代表生命的強弱,也代表生命品質的好壞。

例如長時間的勞動,經常熬夜,就會損傷精氣神,就會變得有心無力,什麼都不想做。當精氣完全不流行時,生命也就終止了。

然而好好休息幾天,精氣神自然就回來了,這個是人為控制的嗎?當然不是,身體的精妙造化,上天早就為我們設計好了。做對了就會養氣,做錯了就會敗氣,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每個念頭都做對的事,氣就會一直長養,氣強到一定程度,就像孟子說的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

"

人生活中常常把注意力向外看,很少人能把自己的本心本性看明白。外面的事理做圓滿固然重要,但事理確實無窮盡的,與其精力在外馳騁,不如向內抓住根本來的輕鬆,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心性就是這個根本了。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心性的表現形式

澄問: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陸澄是王陽明的弟子,官至刑部主事。他問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的本性而發,表現在外面的德行嗎?

先生曰:仁、義、禮、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就行也謂之命,賦於人也謂之性,主於身也謂之心。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性這個字其實是很難解釋的。古代的聖賢們作了那麼多經典,無非都是講心性的。儒家存心養性,道家修心煉性,佛家明心見性。雖然性的本體不好懂,但可以從它表現出來的象,來加以推敲。

陽明先生說仁義禮智和陸澄問的惻隱、羞惡等心,都是性所表現出來的德,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是本體卻是一個。

仁包含仁愛,同情,惻隱之心等。看到老人吃不飽,穿不暖時,自然會生起不忍之心,這個不忍之心,可以說是心體發出來的,但是為什麼會產生不忍之心呢?這個就是性的作用,性是一種造化機制,運行規律。

同樣看到老人被虐待時,也會義憤填膺,想要伸出援手。這種心理稱為義,它也只不過是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包括後面的各種心。

看到別人很有愛心,我們說他有仁德,看到別人捨己為人,我們說他仗義等,都是本心本性表現在外的德性,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形體也謂之天

我們常常聽說天賦本性,天命之謂性,先天一炁等。修行家們嘗說仁者以萬物為一體,虛空皆是我身等。這個性的本體,我們暫且理解為一股氣,一股能量,這股氣在身中有一個運行規律叫做性,氣來自天地間,死時還諸天地。

當然這種說法你不接受也可以,只是為了說明本心本性。就像即使不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死後去哪裡,但是並不影響對於本心本性的應用。

主宰也謂之帝

既然性是一種造化運營規律,那麼天地自然也有運營規律,稱它為神也好,上帝也好,道也好,總之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賦於人身,就是人身的主宰。

流行也謂之命

如果性是身中的一股氣,一股能量,那麼這股氣的強弱就代表生命的強弱,也代表生命品質的好壞。

例如長時間的勞動,經常熬夜,就會損傷精氣神,就會變得有心無力,什麼都不想做。當精氣完全不流行時,生命也就終止了。

然而好好休息幾天,精氣神自然就回來了,這個是人為控制的嗎?當然不是,身體的精妙造化,上天早就為我們設計好了。做對了就會養氣,做錯了就會敗氣,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每個念頭都做對的事,氣就會一直長養,氣強到一定程度,就像孟子說的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道生萬物,心生萬理

先生曰:心之發也,遇父便謂之孝,遇君便謂之忠。自此以往,名至於無窮,只性一而已。猶人一而已,對父謂之子,對子謂之父,自此以往,至於無窮,只一人而已。

先說下心和性,經典當中的心,有時指想法、念頭,有時指性體。性有時指造化規律,有時也指性體。所以說心體或性體時,心和性是一個意思。

當遇到父親時,有孝心;遇到君主時,有忠心;遇到孩子時,有愛心等等。外在所有能引起心情變化的事理、事物,都是由心體變化產生的。

心體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能感受到。生氣時,心裡沉沉的;委屈時,心裡酸酸的;感動時,心裡暖暖的。那麼這些感覺的位置在哪裡呢。這個就是修行者內觀去體會的,是用感覺的,不是用腦袋想的。當能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心體的變化,也就明心見性了,當然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不得於心,勿求於氣。當心還不能靜下來時,是不能妄求把氣看明白的。

本性能生萬法,就像一個人一樣,對於父親來說是兒子,對兒子來說是父親,其他還有千千萬萬的身份,只是一個人而已。

就像道生萬物一樣,心也能生萬理。

"

人生活中常常把注意力向外看,很少人能把自己的本心本性看明白。外面的事理做圓滿固然重要,但事理確實無窮盡的,與其精力在外馳騁,不如向內抓住根本來的輕鬆,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心性就是這個根本了。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心性的表現形式

澄問: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陸澄是王陽明的弟子,官至刑部主事。他問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的本性而發,表現在外面的德行嗎?

先生曰:仁、義、禮、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就行也謂之命,賦於人也謂之性,主於身也謂之心。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性這個字其實是很難解釋的。古代的聖賢們作了那麼多經典,無非都是講心性的。儒家存心養性,道家修心煉性,佛家明心見性。雖然性的本體不好懂,但可以從它表現出來的象,來加以推敲。

陽明先生說仁義禮智和陸澄問的惻隱、羞惡等心,都是性所表現出來的德,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是本體卻是一個。

仁包含仁愛,同情,惻隱之心等。看到老人吃不飽,穿不暖時,自然會生起不忍之心,這個不忍之心,可以說是心體發出來的,但是為什麼會產生不忍之心呢?這個就是性的作用,性是一種造化機制,運行規律。

同樣看到老人被虐待時,也會義憤填膺,想要伸出援手。這種心理稱為義,它也只不過是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包括後面的各種心。

看到別人很有愛心,我們說他有仁德,看到別人捨己為人,我們說他仗義等,都是本心本性表現在外的德性,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形體也謂之天

我們常常聽說天賦本性,天命之謂性,先天一炁等。修行家們嘗說仁者以萬物為一體,虛空皆是我身等。這個性的本體,我們暫且理解為一股氣,一股能量,這股氣在身中有一個運行規律叫做性,氣來自天地間,死時還諸天地。

當然這種說法你不接受也可以,只是為了說明本心本性。就像即使不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死後去哪裡,但是並不影響對於本心本性的應用。

主宰也謂之帝

既然性是一種造化運營規律,那麼天地自然也有運營規律,稱它為神也好,上帝也好,道也好,總之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賦於人身,就是人身的主宰。

流行也謂之命

如果性是身中的一股氣,一股能量,那麼這股氣的強弱就代表生命的強弱,也代表生命品質的好壞。

例如長時間的勞動,經常熬夜,就會損傷精氣神,就會變得有心無力,什麼都不想做。當精氣完全不流行時,生命也就終止了。

然而好好休息幾天,精氣神自然就回來了,這個是人為控制的嗎?當然不是,身體的精妙造化,上天早就為我們設計好了。做對了就會養氣,做錯了就會敗氣,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每個念頭都做對的事,氣就會一直長養,氣強到一定程度,就像孟子說的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道生萬物,心生萬理

先生曰:心之發也,遇父便謂之孝,遇君便謂之忠。自此以往,名至於無窮,只性一而已。猶人一而已,對父謂之子,對子謂之父,自此以往,至於無窮,只一人而已。

先說下心和性,經典當中的心,有時指想法、念頭,有時指性體。性有時指造化規律,有時也指性體。所以說心體或性體時,心和性是一個意思。

當遇到父親時,有孝心;遇到君主時,有忠心;遇到孩子時,有愛心等等。外在所有能引起心情變化的事理、事物,都是由心體變化產生的。

心體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能感受到。生氣時,心裡沉沉的;委屈時,心裡酸酸的;感動時,心裡暖暖的。那麼這些感覺的位置在哪裡呢。這個就是修行者內觀去體會的,是用感覺的,不是用腦袋想的。當能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心體的變化,也就明心見性了,當然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不得於心,勿求於氣。當心還不能靜下來時,是不能妄求把氣看明白的。

本性能生萬法,就像一個人一樣,對於父親來說是兒子,對兒子來說是父親,其他還有千千萬萬的身份,只是一個人而已。

就像道生萬物一樣,心也能生萬理。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盡己之性,推人之心

先生曰:人只要性上用功,看的一性字分明,即萬理燦然。

只要用功把本心本性觀照明白了,體悟了內心,也就明白了全人類的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不是說每個人的性格相同,就像所有人的心,都能感知各種情緒的變化,而每個人對於情緒變化的點是不同的,這個也就是性格不同。

是因為每個人的習氣不同,習氣有的是先天帶來的,有的是後天培養的。後天人的造作是能改變氣的氣質的,氣對於不同事理、事物的會產生不同的感應,行成了不用的感受和心情。

這個如果信得過,也就明白了佛家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長時間的好怒,好怒就變成了你的氣質,儲存在氣中,下一生還是好怒的氣質。而好怒就會阻礙人生的發展,這個就是業障。你這一生通過修行改變了氣質,如果修煉成了聖賢、仙佛的氣,那來生也不用做人了,就看能修煉到什麼程度了。

這個不多說,怕被噴。

所以把自己的內心觀照清楚明白,也就理解了外面的道理。

《中庸》:能盡己之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

人生活中常常把注意力向外看,很少人能把自己的本心本性看明白。外面的事理做圓滿固然重要,但事理確實無窮盡的,與其精力在外馳騁,不如向內抓住根本來的輕鬆,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心性就是這個根本了。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心性的表現形式

澄問: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陸澄是王陽明的弟子,官至刑部主事。他問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的本性而發,表現在外面的德行嗎?

先生曰:仁、義、禮、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就行也謂之命,賦於人也謂之性,主於身也謂之心。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性這個字其實是很難解釋的。古代的聖賢們作了那麼多經典,無非都是講心性的。儒家存心養性,道家修心煉性,佛家明心見性。雖然性的本體不好懂,但可以從它表現出來的象,來加以推敲。

陽明先生說仁義禮智和陸澄問的惻隱、羞惡等心,都是性所表現出來的德,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是本體卻是一個。

仁包含仁愛,同情,惻隱之心等。看到老人吃不飽,穿不暖時,自然會生起不忍之心,這個不忍之心,可以說是心體發出來的,但是為什麼會產生不忍之心呢?這個就是性的作用,性是一種造化機制,運行規律。

同樣看到老人被虐待時,也會義憤填膺,想要伸出援手。這種心理稱為義,它也只不過是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包括後面的各種心。

看到別人很有愛心,我們說他有仁德,看到別人捨己為人,我們說他仗義等,都是本心本性表現在外的德性,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形體也謂之天

我們常常聽說天賦本性,天命之謂性,先天一炁等。修行家們嘗說仁者以萬物為一體,虛空皆是我身等。這個性的本體,我們暫且理解為一股氣,一股能量,這股氣在身中有一個運行規律叫做性,氣來自天地間,死時還諸天地。

當然這種說法你不接受也可以,只是為了說明本心本性。就像即使不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死後去哪裡,但是並不影響對於本心本性的應用。

主宰也謂之帝

既然性是一種造化運營規律,那麼天地自然也有運營規律,稱它為神也好,上帝也好,道也好,總之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賦於人身,就是人身的主宰。

流行也謂之命

如果性是身中的一股氣,一股能量,那麼這股氣的強弱就代表生命的強弱,也代表生命品質的好壞。

例如長時間的勞動,經常熬夜,就會損傷精氣神,就會變得有心無力,什麼都不想做。當精氣完全不流行時,生命也就終止了。

然而好好休息幾天,精氣神自然就回來了,這個是人為控制的嗎?當然不是,身體的精妙造化,上天早就為我們設計好了。做對了就會養氣,做錯了就會敗氣,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每個念頭都做對的事,氣就會一直長養,氣強到一定程度,就像孟子說的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道生萬物,心生萬理

先生曰:心之發也,遇父便謂之孝,遇君便謂之忠。自此以往,名至於無窮,只性一而已。猶人一而已,對父謂之子,對子謂之父,自此以往,至於無窮,只一人而已。

先說下心和性,經典當中的心,有時指想法、念頭,有時指性體。性有時指造化規律,有時也指性體。所以說心體或性體時,心和性是一個意思。

當遇到父親時,有孝心;遇到君主時,有忠心;遇到孩子時,有愛心等等。外在所有能引起心情變化的事理、事物,都是由心體變化產生的。

心體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能感受到。生氣時,心裡沉沉的;委屈時,心裡酸酸的;感動時,心裡暖暖的。那麼這些感覺的位置在哪裡呢。這個就是修行者內觀去體會的,是用感覺的,不是用腦袋想的。當能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心體的變化,也就明心見性了,當然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不得於心,勿求於氣。當心還不能靜下來時,是不能妄求把氣看明白的。

本性能生萬法,就像一個人一樣,對於父親來說是兒子,對兒子來說是父親,其他還有千千萬萬的身份,只是一個人而已。

就像道生萬物一樣,心也能生萬理。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盡己之性,推人之心

先生曰:人只要性上用功,看的一性字分明,即萬理燦然。

只要用功把本心本性觀照明白了,體悟了內心,也就明白了全人類的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不是說每個人的性格相同,就像所有人的心,都能感知各種情緒的變化,而每個人對於情緒變化的點是不同的,這個也就是性格不同。

是因為每個人的習氣不同,習氣有的是先天帶來的,有的是後天培養的。後天人的造作是能改變氣的氣質的,氣對於不同事理、事物的會產生不同的感應,行成了不用的感受和心情。

這個如果信得過,也就明白了佛家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長時間的好怒,好怒就變成了你的氣質,儲存在氣中,下一生還是好怒的氣質。而好怒就會阻礙人生的發展,這個就是業障。你這一生通過修行改變了氣質,如果修煉成了聖賢、仙佛的氣,那來生也不用做人了,就看能修煉到什麼程度了。

這個不多說,怕被噴。

所以把自己的內心觀照清楚明白,也就理解了外面的道理。

《中庸》:能盡己之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王陽明:貫穿世間一切事理的根本是什麼?了悟心性,人生不再迷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