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頭翁

“三希堂”寶藏之謎

傳《快雪時晴帖》如同傳國傳代。事實上,“三希堂”的這三件被乾隆視為國寶的掌上明珠,只有王珣的《伯遠帖》是真的,另外兩件皆非原作,不知當時康熙、乾隆知情不知情?王獻之的《中秋帖》是宋代書法大師米芾的臨本,而那幅著名的《快雪時晴帖》則是唐代大書法家用“雙鈎填廓法”臨摹複製的。所謂“雙鈎填廓法”,就是用一張透明的薄紙,或將稍厚一點的紙塗上一層蠟鋪在原作上,描出輪廓後,再將它描在要複製的紙上。這猶如在石碑上拓片,由於做工極細極準,如同真跡原作,故後世人一直以此為原本。實際上那都是文人雅士的一片好心,一種憧憬,世間似乎公認王羲之所有的書法原本皆已失傳,世間已無羲之作。

“三希堂”寶藏之謎

但我認為唐朝時的大和尚鑑真在擔任揚州大明寺主持時,曾得王羲之真跡手書《喪亂帖》,此帖被認為王羲之又一代表作。但不知為什麼,鑑真大和尚在東渡日本時,把這幅珍寶獻給了日本皇室,從此珍藏於日本皇室宮內廳。據說當年從康熙到乾隆都下令找過此帖,因此有傳說種種,大都傳說《喪亂帖》還在國內,還在民間,雖數十年如一日的搜尋,從祕密地暗訪,一直到公開地搜找,但終為泥牛入海,恰恰證實了此帖的確為鑑真大和尚所帶,東渡日本後已送日本皇室,在唐朝時已流出國門。鑑真為何把如此貴重的國寶送給日本?似無結論,大和尚未言,別人焉知?

王羲之是中國書法的泰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王羲之作品卻在日本;中國無真跡,日本有原本。公元七五六年,聖武天皇駕崩後,光明皇后即將二十卷王羲之書法真跡施捨到日本奈良大寺正倉院,她此作是為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難道是武則天遺旨?千年無人能考證出。這二十卷真跡原本目錄是什麼?也無人能說清楚,其中就有《孔侍中帖》。

“三希堂”寶藏之謎

中日建交時,毛澤東把一套《楚辭集註》作為禮物贈給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日本人曾動議把王羲之的《孔侍中帖》等篇目的字帖複印後作為回禮回贈給毛澤東,但日本皇室內閣沒批准,說是怕有閃失。中國從此再難見王羲之的真跡原本。

清末多難,“三希堂”亦多災。清室退位以後,“三希堂”失竊失盜悄然之間愈演愈烈。連末代皇帝溥儀的庶母瑾妃都帶頭偷,先後偷得“三希堂”中的二寶,把《中秋帖》和《伯遠帖》偷出故宮,拿到鼓樓下的菸袋斜街上的古玩舖中賣現。

“三希堂”寶藏之謎

瑾妃並不是不想偷《快雪時晴帖》,但這幅王羲之的作品名氣太大了,加上前一陣琉璃廠曾破獲幾件太監從故宮倒賣文物案,鬧得故宮中的“賊”們都心驚肉跳,好在商人眼活,又在菸袋斜街開設了幾家專門瞄準故宮文物的古玩店,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太著名了,幾次欲伸手,幾次又嚇得縮回來。直到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溥儀被趕出故宮,太監猶如覆巢之鳥,各自打算,幾乎人人都夾財竊寶,否則出宮即無著無落,無親無故,無食無宿,因此軍警檢查也格外嚴格,終於在一個太監藏得很嚴的行李鋪蓋中搜出這幅國寶字帖,否則其命運如何難以言之。

“三希堂”寶藏之謎

被倒騰出宮的《中秋帖》《伯遠帖》歷盡千難萬險,幾經倒手,幾經買賣,最後被賣到香港古玩市場。那已經是一九四九年以後了,還是由周恩來批示將其購回,交故宮博物院收藏。我曾經問一行家,他只說一句,無價之寶。

(“書法之外”之四,標題為編者所加。)

“三希堂”寶藏之謎

白頭翁新作《歷史的氣質》,全書收錄其近期創作的歷史散文40餘篇。

讀史使人明智,這就是歷史的氣質。不同的歷史故事,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獨特氣質。《歷史的氣質》視野感十分鮮明,思想深邃,故事細膩,激情澎湃,異彩紛呈,讀之酣暢淋漓,使人既有歷史的現場感,又洋溢著家國之思、民族之情,令人愛不釋手。

“三希堂”寶藏之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