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進孩子心裡,都因為你不會溝通!99%的家長都犯了這個毛病!

王人平 玩具 百度百科 早期教育 父母世界 2018-12-02

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父母對於如何和孩子溝通這一問題常常一籌莫展,對於和孩子有效溝通後所帶來的神奇轉變更是毫無體會。本期育兒力之溝通的力量,讓我們一起看看“溝通”和“說教”有哪些不同,以及該如何和孩子科學、有效的溝通。

特邀作者 王人平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是尊重、理解、鼓勵,還是引導、規矩、塑造,或者說約束、管教、懲罰?就我而言,育己即是育兒。

走不進孩子心裡,都因為你不會溝通!99%的家長都犯了這個毛病!

麼是“溝通”?

很多父母的理解是:“我該怎麼說,孩子才能聽,”這本身就是對“溝通”狹隘的理解。溝通,百度百科的定義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這裡沒有說必須用語言說,更沒說誰必須聽誰的,所以不能簡單地把溝通理解為讓孩子聽話和服從的“說話技巧”。溝通是雙向的,是關於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是從孩子感受和需求為出發點,秉持一份同理心,試著去換位思考,目的是為了解決題。而那種從自己預設立場出發,不關注孩子反饋,目的只是想證明孩子錯了或要孩子聽從的單項命令,不是溝通,而是說教。

明確了溝通的基本定義,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就會更多地使用非語言方式的交流。著名的“赫拉別恩法則”告訴我們,人際溝通中真正產生影響力的,語言、語調、動作所佔的比例,分別為7%、38%和55%。所以,在和孩子的溝通中,我們用什麼語氣、表情、眼神,什麼肢體動作,孩子感受到了什麼,是更重要的交流。

孩子對事物的認知主要是通過內感官,而刺激內感官的主要手段,就是非語言方式,所以我們常說,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除了常常擁抱、撫摸、親吻、握手、點頭、微笑、凝視等非語言方式,都可以更好地與孩子互動交流。要孩子改變,需要先改變我們自己的溝通方式。父母想學習和發展自己的“溝通力”,先要避免把“溝通”誤解為“說教”,否則不僅會無法彰顯溝通的效力,還會適得其反,導致孩子反感、叛逆,又傷害了親子關係。

走不進孩子心裡,都因為你不會溝通!99%的家長都犯了這個毛病!

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承認孩子的願望,是與孩子有效溝通的基礎。

唯有先通情,才能達理。

常見一些年輕的父母,帶孩子去醫院打針,先是欺騙孩子打針不疼,當孩子哭時又訓斥他不勇敢,結果往往是孩子哭得更厲害了,而這不僅僅是因為疼,更是因為父母對自己感受的漠視。打針前告訴孩子“打針會有一點疼,但很快就可以過去”“疼可以哭出來”“媽媽會一直陪著你”。還有一些父母,一看到孩子不小心摔倒了,為了鼓勵孩子勇敢,會對孩子說:“不疼,不疼,快自己起來,好孩子不哭!”可是疼不疼,是孩子自己的感受,而忠於自己的感受,是構建自我的前提。如果父母連孩子的感受都可以來定義,那能說我們拿孩子當“人”了嗎?而當我們必須拒絕孩子的某項要求時,至少我們要承認孩子內心的願望,以及提出這種訴求和權利。

不要否定孩子的意願和訴求,重要的是我們做父母的,要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並讓孩子認識到,不是所有的要求都會被滿足。否則,孩子永遠不會知道什麼能得到,什麼得不到,該如何去爭取。這是一個孩子學習如何溝通,如何達成目標或面對拒絕的過程。

比如我帶孩子去商場前,通常先約定可以買一樣玩具,但只能買一樣。偶爾孩子買過一樣玩具後還是會哭鬧著要第二樣,這時訓斥孩子亂花錢或不懂事往往適得其反,要先承認孩子的願望,“爸爸知道你非常喜歡這輛玩具車,爸爸也很喜歡。我們約定好了只買一樣,如果你要這輛玩具車,就把剛剛買的積木退掉”。這種溝通方式,不僅承認了孩子的願望,還發展了孩子做選擇的能力。

走不進孩子心裡,都因為你不會溝通!99%的家長都犯了這個毛病!

多描述,少評價,是親子溝通中的一個重要原則。

表揚或批評都要儘可能的具體,結論性的評價往往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因為孩子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有限,往往會以父母對他的評價來評價自己。例如,當我們因孩子考了好成績誇他“聰明”時,意味著下次如果沒考好,就是他“笨”,而“聰明”和“笨”都是天賦的,是自己改變不了的,這既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又會導致孩子忽視了優秀意味著一種負責的態度,一份專注的努力,一種執著的過程,而不是在炫耀一種天賦。如果換個角度告訴孩子,因為他這學期學習動機和目標更明確,或學習時專注力更強,或學習時間更長等,所以比上學期成績有所提高,會給孩子更多信心和力量,因為做事的過程和態度,是孩子可控的範圍,這是對孩子本身努力的認可和肯定。

溝通時少禁止,多啟發,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

好的教育該是正向的、肯定的、積極的,激勵孩子會成為那個好的,而我們太多的父母,卻總是習慣用負面的、否定的、消極的方式去暗示他會成為那個壞的。當我們禁止或限制孩子某種行為時,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該如何做,而不是批評孩子做的不對。記得我家寶寶1歲半左右開始在牆上塗鴉,這是他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我們就專門指定了一面牆供孩子畫。可孩子到了2歲左右時,開始在床單上塗鴉,這時我沒有批評他是錯的,只是在他在床單上畫時,我蹲下來,把一摞紙放在他跟前,告訴他:“床是用來睡覺的,紙是用來畫畫的。”堅持幾次之後,孩子再畫畫時,就可以主動找紙或向爸爸媽媽要紙了。

走不進孩子心裡,都因為你不會溝通!99%的家長都犯了這個毛病!

提高溝通效力的方法和技巧還有很多。

如溝通時對事不對人,不給孩子貼標籤;

秉持同理心,多換位思考,避免固執己見;

要言行一致避免“照我說的做,但別學我的樣子”,否則會失去父母的基本威信;

自己情緒失控時暫停;多用“我”代替“你”:“你真讓我生氣!”改成“我感到生氣!”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鼓勵代替抱怨:“你總是那麼磨蹭!”改成“你比昨天有進步,加油!”;

多使用短句,易理解可操作:“快整理你的房間。”改成“把玩具放回玩具箱。”

對重要的話要進一步確認:“能告訴我剛才說了什麼嗎?”等等。

走不進孩子心裡,都因為你不會溝通!99%的家長都犯了這個毛病!

除了掌握必要的溝通原則和技巧外,恰當的溝通步驟也會提升溝通的效力。有效溝通,不是從父母如何說開始的,恰恰相反,應該是父母對孩子積極的關注和用心的傾聽。蹲下身子,給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傾聽,這本身就會產生效力。當我們能給孩子創造出一個安全的,被尊重和信賴的環境,讓孩子能釋放情緒,表達出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從而激發和提升孩子自我修復的能力,所謂的問題自然容易得到解決。如果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父母可以在先接納和平復了孩子的情緒後,再給出自己的多種建議,讓孩子自己或者和孩子一起預估各種解決方案可能導致的後果,做出自己選擇,幫孩子從問題中收穫成長。

和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不僅有助於良好親子的構建,也是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各種問題,教會孩子如何用文明的方式表達自己情緒情感的主要途徑和方式。所以,在育兒中,“溝通力“是父母必須重視起來的課題,需要每一位父母,用心地去學習、去實踐。

走不進孩子心裡,都因為你不會溝通!99%的家長都犯了這個毛病!

最近,Parents分享了很多獨到的育兒觀點,感興趣的盆友們歡迎關注父母網微信公眾號:fumu_com (長按複製),精選歐美頂級育兒雜誌《父母世界Parents》內容,全方位關注0-6歲育兒生活。你的視界決定了孩子的世界,加入我們,一起修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