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敏感期 Ainee媽咪 2019-09-06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很多小孩子在一歲多左右,正處於口手敏感期,他們用手和口來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此時的孩子喜歡咬人或者打人可能因為這樣幾種情況,一是長牙時牙齦又癢又痛,孩子會下意識地想咬人。

二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為了發洩情緒而去咬人三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性反應。

或者現在很多的小孩子在學步期間,情緒稍有不對就想要動手打人,別人拿孩子玩具孩子就會動手,寶寶這麼小就脾氣這麼火爆,讓很多家長很是頭疼。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很多小孩子在一歲多左右,正處於口手敏感期,他們用手和口來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此時的孩子喜歡咬人或者打人可能因為這樣幾種情況,一是長牙時牙齦又癢又痛,孩子會下意識地想咬人。

二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為了發洩情緒而去咬人三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性反應。

或者現在很多的小孩子在學步期間,情緒稍有不對就想要動手打人,別人拿孩子玩具孩子就會動手,寶寶這麼小就脾氣這麼火爆,讓很多家長很是頭疼。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一歲多的孩子,稍有不順就動手打人,孩子的脾氣這麼爆?

有個小孩才一歲多,微微有一點不順心,可能是爸爸拿了孩子玩具或者什麼事情,稍有不和孩子心意的時候,孩子就會一邊說打、打,然後就動手,有一次還給爸爸咬了一口。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很多小孩子在一歲多左右,正處於口手敏感期,他們用手和口來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此時的孩子喜歡咬人或者打人可能因為這樣幾種情況,一是長牙時牙齦又癢又痛,孩子會下意識地想咬人。

二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為了發洩情緒而去咬人三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性反應。

或者現在很多的小孩子在學步期間,情緒稍有不對就想要動手打人,別人拿孩子玩具孩子就會動手,寶寶這麼小就脾氣這麼火爆,讓很多家長很是頭疼。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一歲多的孩子,稍有不順就動手打人,孩子的脾氣這麼爆?

有個小孩才一歲多,微微有一點不順心,可能是爸爸拿了孩子玩具或者什麼事情,稍有不和孩子心意的時候,孩子就會一邊說打、打,然後就動手,有一次還給爸爸咬了一口。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早教中心的老師也和家長反應孩子很“護玩具”,經常因為玩具和其他小夥伴打架。家長也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很多小孩子在一歲多左右,正處於口手敏感期,他們用手和口來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此時的孩子喜歡咬人或者打人可能因為這樣幾種情況,一是長牙時牙齦又癢又痛,孩子會下意識地想咬人。

二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為了發洩情緒而去咬人三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性反應。

或者現在很多的小孩子在學步期間,情緒稍有不對就想要動手打人,別人拿孩子玩具孩子就會動手,寶寶這麼小就脾氣這麼火爆,讓很多家長很是頭疼。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一歲多的孩子,稍有不順就動手打人,孩子的脾氣這麼爆?

有個小孩才一歲多,微微有一點不順心,可能是爸爸拿了孩子玩具或者什麼事情,稍有不和孩子心意的時候,孩子就會一邊說打、打,然後就動手,有一次還給爸爸咬了一口。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早教中心的老師也和家長反應孩子很“護玩具”,經常因為玩具和其他小夥伴打架。家長也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孩子為什麼喜歡打人、咬人,真的是因為脾氣爆?

1. 孩子發洩情緒

有些孩子會通過比較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他曾經這樣做,家長滿足了他,他就會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做。

有些孩子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正確地表達“要”,於是就打人。

2. 孩子不會表達

對於兩歲左右的寶寶來說,口和手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你覺得他們是在咬人、打人,但他們卻意識不到自身行為出了錯。

就像寶寶在學說話時,很喜歡把能抓到的器材放到口中,固然也包括其他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

而且把自己的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對兩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因為如此,孩子沒法和他人確立有效的溝通,於是他選擇咬人或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有時在孩子做好事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又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時,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來引起注意。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很多小孩子在一歲多左右,正處於口手敏感期,他們用手和口來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此時的孩子喜歡咬人或者打人可能因為這樣幾種情況,一是長牙時牙齦又癢又痛,孩子會下意識地想咬人。

二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為了發洩情緒而去咬人三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性反應。

或者現在很多的小孩子在學步期間,情緒稍有不對就想要動手打人,別人拿孩子玩具孩子就會動手,寶寶這麼小就脾氣這麼火爆,讓很多家長很是頭疼。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一歲多的孩子,稍有不順就動手打人,孩子的脾氣這麼爆?

有個小孩才一歲多,微微有一點不順心,可能是爸爸拿了孩子玩具或者什麼事情,稍有不和孩子心意的時候,孩子就會一邊說打、打,然後就動手,有一次還給爸爸咬了一口。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早教中心的老師也和家長反應孩子很“護玩具”,經常因為玩具和其他小夥伴打架。家長也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孩子為什麼喜歡打人、咬人,真的是因為脾氣爆?

1. 孩子發洩情緒

有些孩子會通過比較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他曾經這樣做,家長滿足了他,他就會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做。

有些孩子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正確地表達“要”,於是就打人。

2. 孩子不會表達

對於兩歲左右的寶寶來說,口和手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你覺得他們是在咬人、打人,但他們卻意識不到自身行為出了錯。

就像寶寶在學說話時,很喜歡把能抓到的器材放到口中,固然也包括其他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

而且把自己的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對兩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因為如此,孩子沒法和他人確立有效的溝通,於是他選擇咬人或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有時在孩子做好事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又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時,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來引起注意。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3. 孩子有了所有權意識

孩子在兩三歲時,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於是動手“排除”我不喜歡的東西,就成了“打”。

4. 模仿家長

有的家長在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就會用手拍孩子屁股,所以在孩子認為事情不對的時候也會下意識模仿家長的行為,模仿是孩子學習的本能,而家長正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老師。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很多小孩子在一歲多左右,正處於口手敏感期,他們用手和口來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此時的孩子喜歡咬人或者打人可能因為這樣幾種情況,一是長牙時牙齦又癢又痛,孩子會下意識地想咬人。

二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為了發洩情緒而去咬人三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性反應。

或者現在很多的小孩子在學步期間,情緒稍有不對就想要動手打人,別人拿孩子玩具孩子就會動手,寶寶這麼小就脾氣這麼火爆,讓很多家長很是頭疼。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一歲多的孩子,稍有不順就動手打人,孩子的脾氣這麼爆?

有個小孩才一歲多,微微有一點不順心,可能是爸爸拿了孩子玩具或者什麼事情,稍有不和孩子心意的時候,孩子就會一邊說打、打,然後就動手,有一次還給爸爸咬了一口。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早教中心的老師也和家長反應孩子很“護玩具”,經常因為玩具和其他小夥伴打架。家長也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孩子為什麼喜歡打人、咬人,真的是因為脾氣爆?

1. 孩子發洩情緒

有些孩子會通過比較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他曾經這樣做,家長滿足了他,他就會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做。

有些孩子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正確地表達“要”,於是就打人。

2. 孩子不會表達

對於兩歲左右的寶寶來說,口和手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你覺得他們是在咬人、打人,但他們卻意識不到自身行為出了錯。

就像寶寶在學說話時,很喜歡把能抓到的器材放到口中,固然也包括其他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

而且把自己的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對兩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因為如此,孩子沒法和他人確立有效的溝通,於是他選擇咬人或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有時在孩子做好事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又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時,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來引起注意。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3. 孩子有了所有權意識

孩子在兩三歲時,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於是動手“排除”我不喜歡的東西,就成了“打”。

4. 模仿家長

有的家長在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就會用手拍孩子屁股,所以在孩子認為事情不對的時候也會下意識模仿家長的行為,模仿是孩子學習的本能,而家長正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老師。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面對孩子打人、咬人、扔東西的情況,家長應該怎麼做?

著名教育理念“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說:簡單地說,“管教”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教”。正面管教是充滿關愛的教孩子方式,它包括信任和情感聯接、教給孩子技能,並創造一個能讓你的孩子培養能力的環境……

1. 尋找原因,平靜應對

我們應該幫寶寶指出打人是不對的,跟他說:“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而且你打別人,別人也不會跟你一起玩。”經常反覆去說這個問題,多關心他的情緒,甚至鼓勵他把心裡的想法表達出來,也許他說不清楚,但我們可以幫助他。

2. 保護孩子,避免情緒激動傷到自己

當孩子舉動可能發生傷害時,應該直接明瞭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咬人或打人會讓別人受傷。但是寶媽要注意態度,不可以孩子一犯錯就吼,可能孩子還不知道自己錯了,就稀裡糊塗地捱了罵。

3. 不可以輕易對孩子讓步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利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心理特性。

然而一旦他從這類舉動中得到了好處,嚐到了甜頭,那他就可能把襲擊別人和獲得好處聯絡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襲擊的動作和人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以不可以輕易對孩子讓步,讓他覺得這件事情可以沒有原則,如果我哭鬧或者大人就可以獲得我想要的。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很多小孩子在一歲多左右,正處於口手敏感期,他們用手和口來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此時的孩子喜歡咬人或者打人可能因為這樣幾種情況,一是長牙時牙齦又癢又痛,孩子會下意識地想咬人。

二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為了發洩情緒而去咬人三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性反應。

或者現在很多的小孩子在學步期間,情緒稍有不對就想要動手打人,別人拿孩子玩具孩子就會動手,寶寶這麼小就脾氣這麼火爆,讓很多家長很是頭疼。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一歲多的孩子,稍有不順就動手打人,孩子的脾氣這麼爆?

有個小孩才一歲多,微微有一點不順心,可能是爸爸拿了孩子玩具或者什麼事情,稍有不和孩子心意的時候,孩子就會一邊說打、打,然後就動手,有一次還給爸爸咬了一口。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早教中心的老師也和家長反應孩子很“護玩具”,經常因為玩具和其他小夥伴打架。家長也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孩子為什麼喜歡打人、咬人,真的是因為脾氣爆?

1. 孩子發洩情緒

有些孩子會通過比較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他曾經這樣做,家長滿足了他,他就會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做。

有些孩子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正確地表達“要”,於是就打人。

2. 孩子不會表達

對於兩歲左右的寶寶來說,口和手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你覺得他們是在咬人、打人,但他們卻意識不到自身行為出了錯。

就像寶寶在學說話時,很喜歡把能抓到的器材放到口中,固然也包括其他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

而且把自己的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對兩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因為如此,孩子沒法和他人確立有效的溝通,於是他選擇咬人或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有時在孩子做好事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又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時,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來引起注意。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3. 孩子有了所有權意識

孩子在兩三歲時,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於是動手“排除”我不喜歡的東西,就成了“打”。

4. 模仿家長

有的家長在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就會用手拍孩子屁股,所以在孩子認為事情不對的時候也會下意識模仿家長的行為,模仿是孩子學習的本能,而家長正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老師。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面對孩子打人、咬人、扔東西的情況,家長應該怎麼做?

著名教育理念“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說:簡單地說,“管教”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教”。正面管教是充滿關愛的教孩子方式,它包括信任和情感聯接、教給孩子技能,並創造一個能讓你的孩子培養能力的環境……

1. 尋找原因,平靜應對

我們應該幫寶寶指出打人是不對的,跟他說:“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而且你打別人,別人也不會跟你一起玩。”經常反覆去說這個問題,多關心他的情緒,甚至鼓勵他把心裡的想法表達出來,也許他說不清楚,但我們可以幫助他。

2. 保護孩子,避免情緒激動傷到自己

當孩子舉動可能發生傷害時,應該直接明瞭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咬人或打人會讓別人受傷。但是寶媽要注意態度,不可以孩子一犯錯就吼,可能孩子還不知道自己錯了,就稀裡糊塗地捱了罵。

3. 不可以輕易對孩子讓步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利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心理特性。

然而一旦他從這類舉動中得到了好處,嚐到了甜頭,那他就可能把襲擊別人和獲得好處聯絡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襲擊的動作和人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以不可以輕易對孩子讓步,讓他覺得這件事情可以沒有原則,如果我哭鬧或者大人就可以獲得我想要的。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4. 孩子聽話後可以適當獎勵

當寶寶沒有通過攻擊行為來解決問題時,寶媽應當多多激勵他的這些舉動,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

譬如你可以表彰他的舉動:“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也可以對孩子報以適當的物質獎勵,告訴他,聽話的孩子有獎勵,這時,孩子就會為了獲得獎勵或者哄爸爸媽媽開心得到表揚而改變錯誤行為。

5. 自己以身作則

家庭成員間相互爭吵甚至打架,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大人們解決紛爭一定要避開孩子。

當寶寶在家裡打人時,家長要表現出應有的尊嚴,不能對此一笑了之,甚至開心地享受寶寶發脾氣時別樣的可愛之處,更不應主動逗寶寶發脾氣、打人。

孩子可能是因為模仿就去和小夥伴“打架”,也可能會潛意識覺得平時在家打人,家長都會開心,而去為了哄大家開心而去打人。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很多小孩子在一歲多左右,正處於口手敏感期,他們用手和口來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此時的孩子喜歡咬人或者打人可能因為這樣幾種情況,一是長牙時牙齦又癢又痛,孩子會下意識地想咬人。

二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為了發洩情緒而去咬人三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性反應。

或者現在很多的小孩子在學步期間,情緒稍有不對就想要動手打人,別人拿孩子玩具孩子就會動手,寶寶這麼小就脾氣這麼火爆,讓很多家長很是頭疼。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一歲多的孩子,稍有不順就動手打人,孩子的脾氣這麼爆?

有個小孩才一歲多,微微有一點不順心,可能是爸爸拿了孩子玩具或者什麼事情,稍有不和孩子心意的時候,孩子就會一邊說打、打,然後就動手,有一次還給爸爸咬了一口。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早教中心的老師也和家長反應孩子很“護玩具”,經常因為玩具和其他小夥伴打架。家長也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孩子為什麼喜歡打人、咬人,真的是因為脾氣爆?

1. 孩子發洩情緒

有些孩子會通過比較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他曾經這樣做,家長滿足了他,他就會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做。

有些孩子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正確地表達“要”,於是就打人。

2. 孩子不會表達

對於兩歲左右的寶寶來說,口和手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你覺得他們是在咬人、打人,但他們卻意識不到自身行為出了錯。

就像寶寶在學說話時,很喜歡把能抓到的器材放到口中,固然也包括其他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

而且把自己的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對兩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因為如此,孩子沒法和他人確立有效的溝通,於是他選擇咬人或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有時在孩子做好事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又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時,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來引起注意。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3. 孩子有了所有權意識

孩子在兩三歲時,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於是動手“排除”我不喜歡的東西,就成了“打”。

4. 模仿家長

有的家長在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就會用手拍孩子屁股,所以在孩子認為事情不對的時候也會下意識模仿家長的行為,模仿是孩子學習的本能,而家長正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老師。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面對孩子打人、咬人、扔東西的情況,家長應該怎麼做?

著名教育理念“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說:簡單地說,“管教”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教”。正面管教是充滿關愛的教孩子方式,它包括信任和情感聯接、教給孩子技能,並創造一個能讓你的孩子培養能力的環境……

1. 尋找原因,平靜應對

我們應該幫寶寶指出打人是不對的,跟他說:“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而且你打別人,別人也不會跟你一起玩。”經常反覆去說這個問題,多關心他的情緒,甚至鼓勵他把心裡的想法表達出來,也許他說不清楚,但我們可以幫助他。

2. 保護孩子,避免情緒激動傷到自己

當孩子舉動可能發生傷害時,應該直接明瞭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咬人或打人會讓別人受傷。但是寶媽要注意態度,不可以孩子一犯錯就吼,可能孩子還不知道自己錯了,就稀裡糊塗地捱了罵。

3. 不可以輕易對孩子讓步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利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心理特性。

然而一旦他從這類舉動中得到了好處,嚐到了甜頭,那他就可能把襲擊別人和獲得好處聯絡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襲擊的動作和人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以不可以輕易對孩子讓步,讓他覺得這件事情可以沒有原則,如果我哭鬧或者大人就可以獲得我想要的。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4. 孩子聽話後可以適當獎勵

當寶寶沒有通過攻擊行為來解決問題時,寶媽應當多多激勵他的這些舉動,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

譬如你可以表彰他的舉動:“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也可以對孩子報以適當的物質獎勵,告訴他,聽話的孩子有獎勵,這時,孩子就會為了獲得獎勵或者哄爸爸媽媽開心得到表揚而改變錯誤行為。

5. 自己以身作則

家庭成員間相互爭吵甚至打架,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大人們解決紛爭一定要避開孩子。

當寶寶在家裡打人時,家長要表現出應有的尊嚴,不能對此一笑了之,甚至開心地享受寶寶發脾氣時別樣的可愛之處,更不應主動逗寶寶發脾氣、打人。

孩子可能是因為模仿就去和小夥伴“打架”,也可能會潛意識覺得平時在家打人,家長都會開心,而去為了哄大家開心而去打人。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孩子發完脾氣後,家長應該如何幫孩子面對?

1. 讓孩子情緒先緩和下來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這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家長也發脾氣。面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如果火上澆油,只會加深孩子的怒火。此時,家長最先要做的不是幫孩子區分對與錯,而是先平復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表現自己的時刻。

然後再心平氣和的安慰,並區分對錯。孩子發脾氣時總會有不當的表達方式,例如打架、摔東西、或者罵人。

家長首先要了解這些不良行為的背後,肯定孩子可以有壞情緒,但是表達情緒的方式行為可以選擇。 家長要表現出理解的態度,並引導孩子思考用一些恰當的方式處理情緒。

比如:將壞情緒寫在紙上然後撕碎、丟掉;或者大吃一頓;或者通過運動的方式發洩,讓孩子情緒先緩和下來。

情緒這種東西,就連成年人有時候都搞不清楚,如果不是亂髮脾氣的話,那麼孩子可能也不會學葫蘆畫瓢地學會發脾氣了。因此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的前提是家長要懂得如何控制情緒,比如深呼吸、比如默唸十個數字,比如做幾個深蹲等等。

當家庭環境中的“衝動”概率降低以後,那麼孩子應該也不會那麼情緒化了。告訴孩子一些控制情緒的小方法,告訴孩子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當他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先提醒孩子控制情緒。

經過長時間的鍛鍊,孩子嚐到了控制情緒的甜頭,慢慢地他會自動的去使用那些控制情緒的方法。

2. 陪伴孩子一起彌補錯誤

子不教父之過,孩子犯錯,很大程度上也是父母教育的不當,所以當孩子犯錯,父母應該陪伴孩子一起彌補錯誤,一來為自己的教育錯失而道歉,二來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起道歉,讓他知道父母一直陪在自己身邊,是自己堅實的後盾。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很多小孩子在一歲多左右,正處於口手敏感期,他們用手和口來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此時的孩子喜歡咬人或者打人可能因為這樣幾種情況,一是長牙時牙齦又癢又痛,孩子會下意識地想咬人。

二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為了發洩情緒而去咬人三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性反應。

或者現在很多的小孩子在學步期間,情緒稍有不對就想要動手打人,別人拿孩子玩具孩子就會動手,寶寶這麼小就脾氣這麼火爆,讓很多家長很是頭疼。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一歲多的孩子,稍有不順就動手打人,孩子的脾氣這麼爆?

有個小孩才一歲多,微微有一點不順心,可能是爸爸拿了孩子玩具或者什麼事情,稍有不和孩子心意的時候,孩子就會一邊說打、打,然後就動手,有一次還給爸爸咬了一口。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早教中心的老師也和家長反應孩子很“護玩具”,經常因為玩具和其他小夥伴打架。家長也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孩子為什麼喜歡打人、咬人,真的是因為脾氣爆?

1. 孩子發洩情緒

有些孩子會通過比較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他曾經這樣做,家長滿足了他,他就會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做。

有些孩子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正確地表達“要”,於是就打人。

2. 孩子不會表達

對於兩歲左右的寶寶來說,口和手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你覺得他們是在咬人、打人,但他們卻意識不到自身行為出了錯。

就像寶寶在學說話時,很喜歡把能抓到的器材放到口中,固然也包括其他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

而且把自己的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對兩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因為如此,孩子沒法和他人確立有效的溝通,於是他選擇咬人或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有時在孩子做好事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又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時,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來引起注意。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3. 孩子有了所有權意識

孩子在兩三歲時,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於是動手“排除”我不喜歡的東西,就成了“打”。

4. 模仿家長

有的家長在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就會用手拍孩子屁股,所以在孩子認為事情不對的時候也會下意識模仿家長的行為,模仿是孩子學習的本能,而家長正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老師。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面對孩子打人、咬人、扔東西的情況,家長應該怎麼做?

著名教育理念“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說:簡單地說,“管教”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教”。正面管教是充滿關愛的教孩子方式,它包括信任和情感聯接、教給孩子技能,並創造一個能讓你的孩子培養能力的環境……

1. 尋找原因,平靜應對

我們應該幫寶寶指出打人是不對的,跟他說:“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而且你打別人,別人也不會跟你一起玩。”經常反覆去說這個問題,多關心他的情緒,甚至鼓勵他把心裡的想法表達出來,也許他說不清楚,但我們可以幫助他。

2. 保護孩子,避免情緒激動傷到自己

當孩子舉動可能發生傷害時,應該直接明瞭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咬人或打人會讓別人受傷。但是寶媽要注意態度,不可以孩子一犯錯就吼,可能孩子還不知道自己錯了,就稀裡糊塗地捱了罵。

3. 不可以輕易對孩子讓步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利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心理特性。

然而一旦他從這類舉動中得到了好處,嚐到了甜頭,那他就可能把襲擊別人和獲得好處聯絡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襲擊的動作和人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以不可以輕易對孩子讓步,讓他覺得這件事情可以沒有原則,如果我哭鬧或者大人就可以獲得我想要的。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4. 孩子聽話後可以適當獎勵

當寶寶沒有通過攻擊行為來解決問題時,寶媽應當多多激勵他的這些舉動,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

譬如你可以表彰他的舉動:“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也可以對孩子報以適當的物質獎勵,告訴他,聽話的孩子有獎勵,這時,孩子就會為了獲得獎勵或者哄爸爸媽媽開心得到表揚而改變錯誤行為。

5. 自己以身作則

家庭成員間相互爭吵甚至打架,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大人們解決紛爭一定要避開孩子。

當寶寶在家裡打人時,家長要表現出應有的尊嚴,不能對此一笑了之,甚至開心地享受寶寶發脾氣時別樣的可愛之處,更不應主動逗寶寶發脾氣、打人。

孩子可能是因為模仿就去和小夥伴“打架”,也可能會潛意識覺得平時在家打人,家長都會開心,而去為了哄大家開心而去打人。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孩子發完脾氣後,家長應該如何幫孩子面對?

1. 讓孩子情緒先緩和下來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這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家長也發脾氣。面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如果火上澆油,只會加深孩子的怒火。此時,家長最先要做的不是幫孩子區分對與錯,而是先平復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表現自己的時刻。

然後再心平氣和的安慰,並區分對錯。孩子發脾氣時總會有不當的表達方式,例如打架、摔東西、或者罵人。

家長首先要了解這些不良行為的背後,肯定孩子可以有壞情緒,但是表達情緒的方式行為可以選擇。 家長要表現出理解的態度,並引導孩子思考用一些恰當的方式處理情緒。

比如:將壞情緒寫在紙上然後撕碎、丟掉;或者大吃一頓;或者通過運動的方式發洩,讓孩子情緒先緩和下來。

情緒這種東西,就連成年人有時候都搞不清楚,如果不是亂髮脾氣的話,那麼孩子可能也不會學葫蘆畫瓢地學會發脾氣了。因此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的前提是家長要懂得如何控制情緒,比如深呼吸、比如默唸十個數字,比如做幾個深蹲等等。

當家庭環境中的“衝動”概率降低以後,那麼孩子應該也不會那麼情緒化了。告訴孩子一些控制情緒的小方法,告訴孩子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當他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先提醒孩子控制情緒。

經過長時間的鍛鍊,孩子嚐到了控制情緒的甜頭,慢慢地他會自動的去使用那些控制情緒的方法。

2. 陪伴孩子一起彌補錯誤

子不教父之過,孩子犯錯,很大程度上也是父母教育的不當,所以當孩子犯錯,父母應該陪伴孩子一起彌補錯誤,一來為自己的教育錯失而道歉,二來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起道歉,讓他知道父母一直陪在自己身邊,是自己堅實的後盾。

“寶寶又打我了”,孩子情緒化嚴重,家長別急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3. 正確引導孩子認識到這種行為是錯誤的

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鼓勵孩子勇於承擔,並告知孩子不小心做錯了事情是不會受到批評的。照顧兒童的“驕傲”和“自尊”,避免訓斥和責罵,家長的憤怒情緒往往會使事情更加僵持。

平時給孩子講故事,灌輸道歉的觀念,例如:“誰把花瓶打碎了”“看看巧虎怎麼做”等等。循序漸進地培養“同理心”,利用情感轉移來幫助孩子理解道歉的意義。要正確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並道歉改正。

4. 跟孩子建立良好溝通

每個孩子都是希望自己得到家長的關注的,他喜歡和關注他的家長聊天。但是當家長忙於工作的時候,孩子就覺得自己被遺棄了。

當他有話不喜歡和家長說,喜歡自己憋著,或者通過某些發脾氣的行為來表達的時候,那麼家長就要審思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

其實想要和孩子再次建立友好的交流模式很簡單,那就是讓孩子在心裡感受到家長的關注。

家長放下手裡的工作陪陪孩子,哪怕看個動畫片,哪怕和顏悅色的講一道數學題,這都是恢復交流的辦法。家長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讓孩子知道家長是愛他的。

寶寶愛發脾氣,父母要合理疏導,正面引導,最後希望每一位寶爸寶媽,都能成為優秀的陪伴者、引導者,教養出性格優秀的寶寶。


我是Ainee媽咪,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兒母嬰的經驗和知識,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