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運動康復專家告訴我們,一個體育運動員的黃金年齡,大概是22-28歲。

也就是說,按照專家的理論,90後現在的年紀,應該是到了在體育界大放異彩的時候了。

很不幸,許多重點體育項目的霸主地位,依然被80後所把持,90後甚至只有被虐哭的份兒。

網球界,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這三個“80後”依然把持著世界網壇的前三,30+的年紀,依然把那些年輕選手打得找不著北。

現在的世界體壇,80後總是“吊打”90後,你知道為什麼嗎?

足球界,當世公認的“絕代雙驕”——梅西和C羅,一個出生於1987年,一個出生於1985年。這兩人還是各自俱樂部、國家隊的核心,又是足球界10多年來雷打不動的TOP2“頂級流量”。

賽車界,1985年出生的漢密爾頓,已經拿了5個世界冠軍了,眼看就要超過老車王舒馬赫了。

籃球界,1984年生的詹姆斯,如今依然是公認的NBA全聯盟頭號巨星。

羽毛球界,林丹、李宗偉、諶龍這些80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新生代不可逾越的大山,而如今炙手可熱的“90後霸主”桃田賢鬥、安塞龍等,也要等到林李兩位臨近退役,體能和速度大不如前的時候才有那麼一絲絲“搶班奪權”的機會。

短跑界,1986年出生的博爾特,創造過9.58秒的百米短跑世界紀錄,和19.19秒的200米世界紀錄,這也許是後輩們永遠也難以企及的兩座大山。

現在的世界體壇,80後總是“吊打”90後,你知道為什麼嗎?

除了博爾特之外,泰森·蓋伊、加特林、鮑威爾、布雷克這批群星薈萃的“80後”飛人,巔峰水平都在9.69-9.75這個區間之內,而等他們淡出或退役之後,如今的90後新生代“飛人”,只要跑個9.80就能具備爭奪世界大賽桂冠的資格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體育界的老人,都已經到了專家們口中“應該退役”的年紀,成績反而能碾壓正處於“黃金年齡”的新人?

體育運動,不應當是“由來只有新人笑”的嗎?不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嗎?怎麼現在變成了“老盛青衰”?

這麼弔詭的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興趣和重視。

1

或許,從一些“80後”PK“90後”的比賽中,我們能找到答案。

這兩代人,在賽場中展現出來的精神品質,確實是判若雲泥的。

現在的世界體壇,80後總是“吊打”90後,你知道為什麼嗎?

昨天凌晨,在2019年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第二輪的一場焦點之戰中,18屆大滿貫得主納達爾,迎戰95後澳大利亞新銳克耶高斯。經過一番鏖戰,納達爾以3:1(6-3/3-6/7-6/7-6)的比分,頂住了後輩的強烈衝擊,在自己並不特別擅長的草地賽場取得了晉級。

平心而論,這是一場技戰術水平很高的精彩比賽,雙方演繹了極具觀賞性的攻防。作為95後新星,克耶高斯一度打出了許多富於創造性的回球,多次上演驚豔一擊,展現出了極高的網球運動天賦。但與此同時,他又多次暴露出違背體育精神的行徑——譬如,第三盤中段的一個網前穿越球,克耶高斯明明有多個角度、多個空擋可以回球,但準備充分的他偏偏要把球重重地往對手的胸部擊去……幸虧納達爾反應及時,用拍子擋了一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賽後新聞發佈會上,面對記者的追問,他漫不經心地給了一個“誠實”的答案——原來那樣的“殺人式”擊球,並不是他的無心之失,而是他“故意”為之……人們都震驚了,想不到一個已經年滿24歲、小有名氣的球手,居然這樣惡意傷人、口無遮攔、不知輕重。他不僅覺得自己根本不需要道歉,甚至還覺得這樣很有個性、很酷、很“真性情”。


現在的世界體壇,80後總是“吊打”90後,你知道為什麼嗎?

克耶高斯式的狂妄,已經不是孤例現象,眾多“90後”新星們,已經在多個競技賽事上暴露出他們脆弱的比賽品質和一擊即潰的精神面貌。順境中,他們可以勢如破竹,在逆境中,他們卻一瀉千里。

只要比賽場面焦灼,難覓突破口時,這些年輕人就馬上開始心浮氣躁、自暴自棄——克耶高斯用暴力擊球的方式衝擊對手,表面上看只是年輕人的“不懂事”,實際上,這是他精神意志無法支撐高強度比賽的一種表現,惱羞成怒的情緒開始沖垮他的理智。比賽局勢進入僵持階段,更早出現情緒波動的往往都是年輕人。當精神支柱動搖之時,往往就是潰敗的開始——我們已經目睹過N次,老將是如何牢牢抓住年輕人的心理問題,一次又一次地賜予他們慘痛的失敗教訓。

很多人談到克耶高斯,都不免感嘆和惋惜他的自甘墮落,為他揮霍天賦的行為恨鐵不成鋼。然而實際上,這並不是克耶高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體育屆90後的通病。這批新生代們並不缺乏天賦、技術和想象力,但他們偏偏欠缺了躋身競技體育頂峰最可貴也是最必要的品質:毅力。

他們希望通過自由散漫、隨意自如的方式贏得比賽,卻偏偏不願像80後前輩們那樣用“苦行僧”的方式,勤能補拙地去改善自己的短板,精益求精地錘鍊自己的心理素質;他們“無所謂”式的態度,也就註定了他們不願付出巨大的代價去挑戰自己的運動能力極限,自然也很難跟“用繩命在打球”的80後們分庭抗禮。

2

說到“天賦”,西班牙天王納達爾是最具天賦的網球選手之一。早在青少年時代,他就遠遠甩開了同齡球手,後在2005年的法國網球公開賽中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大滿貫得主之一,要知道,當時的納達爾還未滿20歲。

而如今的克耶高斯,雖一直被外界寄予厚望,可在大滿貫賽場上卻仍然顆粒無收,世界排名還一度跌至三十開外。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克耶高斯這個年紀,也就是24歲的時候,納達爾早就是坐擁9座大滿貫的“金滿貫”成員了!

那麼,同樣被各界視作“具有頂級天賦”的年輕選手,80後和90後的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這無疑就是一個“意志”問題——要知道,納達爾的所謂“天賦”,實際上更多也是後天苦練的結果。很小的時候,作為“右撇子”的他,為了更加突出自己在網球競技上的優勢,他的叔叔託尼,硬是要求他使用左手打球——而這樣“逆天性”的改變,日積月累之下,最終成就了納達爾的招牌動作:左手暴力繞頂揮拍上旋——而這正是他日後稱霸紅土球場的拿手武器。與其說這是先天天賦的饋贈,不如說這是種瓜得瓜、後天耕耘的碩果。

另外,高頻率高強度的跑動型打法,早已將納達爾的膝蓋磨損得傷痕累累,眾多體育專家曾經斷言“這種打法最多隻能撐五六年”——可令專家們大跌眼鏡的是,納達爾每次“重傷”之後,經過長達數月甚至半年的“大修”,總是能再一次回到網球競技的巔峰舞臺,硬是把自己的職業生涯延長到了十六年甚至更久。這不正是超凡卓絕的意志品質,所打造出來的勵志奇蹟嗎?

事實上,縱觀那些80後體育界天王的運動生涯,你會發現,根本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費德勒曾經得過單核細胞增多症,這場大病也差點葬送了他晚年的運動生命;德約科維奇因為肩傷、背傷困擾,數次從巔峰中黯然沉寂;羽毛球天王林丹,曾經遭遇過奧運會一輪遊,甚至被國家隊遣返回地方隊;足球天王梅西小時候得過侏儒症……這些“80後”的體壇精英們,成長經歷並不順遂,都是在困境甚至絕境之下逆天改命,才重新回到世界之巔的。


現在的世界體壇,80後總是“吊打”90後,你知道為什麼嗎?

而庸俗的人們卻只對他們的“天賦”津津樂道。事實上,90後們的“天賦”,理應比80後前輩們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他們的心理素質卻承受不起一次失敗——只要處於困境,他們就一蹶不振,不願為自己的崛起付諸艱辛的努力,自然也就離世界巔峰的水平越來越遙遠。

現在的世界體壇,80後總是“吊打”90後,你知道為什麼嗎?

3

曾經有人問道,現代運動健康醫學越來越發達,營養水平也越來越高,科學訓練水平也越來越合理,按理說90後應當吊打逐漸老邁的80後才對,為什麼事實卻往往恰好相反?那麼看完本文剛才的論述,結論就已經非常顯然了:

吃到運動康復科技增進這波紅利的運動員,其實是“80後”,高水平高科技的訓練體系和康復保養系統,延長了這波80後運動員的運動生涯,使得這批運動員在經驗積累上的增益,能夠抵消體能衰老的消極影響;而普遍缺乏韌勁和毅力的90後運動員,缺乏對體育運動的摯愛與虔誠,並沒有充分利用好當今時代優越的訓練條件。

正如納達爾賽後如此評價克耶高斯:“他是一位極具天賦的球員,但要想成功還需具備很多要素。最重要的,也許就是對這項運動的熱愛;沒有這份熱愛,你很難獲得重要的成就。”與其說,這是對克耶高斯的忠告,不如說這是對所有體壇後輩的鞭笞——沒有熱愛作為引擎,你是無法攀登到體育競技的巔峰的。

現在的世界體壇,80後總是“吊打”90後,你知道為什麼嗎?

4

當然,我們在惋惜,90後體育新星為什麼這麼“扶不上牆”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尋思一下時代因素——是什麼原因,導致了90後,乃至更年輕的人們,失去了對競技體育的堅持與執著?

數十年前,在那個體育與政治密切掛鉤的年代,體育作為國家形象的展示臺,鼓舞著一代人為體育前仆後繼——那也是人們對體育運動最為痴狂、最為忠誠的時代,那個年代的體育競賽,能夠造就一批具有文化象徵意義的政治偶像,頂尖運動員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回報,許多人也甘願為體育運動獻出畢生精力;但受限於當時的營養水平、訓練水平和科技水平,僅有一腔熱情的運動員,所取得的運動成績具有非常大的歷史侷限性。整體而言運動競技水平不算高。

後來,體育從政治化走向了商業化,頂尖運動員被包裝成體育明星,也可獲得非常可觀的經濟回報,而由於市場對優勢資源的集中效應,更優越的配套訓練條件也會很快地朝頂尖體育運動員身上靠攏,各項體育產業環節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此時的頂尖運動員,由於強大的光環效應和吸金能力,往往能做到“天賦拔萃”+“訓練刻苦”+“後勤條件”+“科學護理”等各個環節的效率最大化,而“80後”運動員正好趕上了這波紅利期,因而能創下許多前無古人的競技成績。

現在的世界體壇,80後總是“吊打”90後,你知道為什麼嗎?

但是,當“90後”登上體育舞臺時,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體育的商業化之路開始走向瓶頸。由於人們日漸淡化的錦標情結和金牌情結,以及日漸豐富的娛樂形式,操作方式比較“原始”的體育運動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具有神聖、崇高的吸引力。體育的商業價值和造星價值,就不可避免地開始打折扣。

所以,在這個時代,你實在無法強求一個年輕運動員,能夠矢志不渝地為一項體育運動獻身——當體育運動不再具有理想主義光環的感召力時,年輕運動員就只能功利地計算性價比和利弊得失:我為什麼要這麼刻苦努力訓練?我拿了冠軍如果換來一身傷病又有什麼用?我又不是非得靠這項體育運動的收入來養活自己。

經過這樣一番靈魂拷問,90後運動員就選擇了這樣一條有別於“更高更快更強”的路,他們要的是適中的收入、適中的成績、適中的訓練強度——我打不過就是打不過,我何必要為了理想,為了冠軍,不自量力地挑戰極限?我志在參與不行嗎

這或許並不是一個是非問題,而是一個選擇問題。

畢竟,生命在於運動,但你並不能強求人們“用生命來運動”。

但是,80後體育戰神們,用激情和理想,演繹的一場場可歌可泣的經典賽事,卻是我們生命中無法忘懷的雋永回憶。

這是體育的讚歌,也是生命的讚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