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

戴維·愛潑斯坦的《範圍》這本書講到類比思維的時候提到一項有意思的研究,我覺得可以好好分享給大家。

2012 年,悉尼大學的商業戰略學教授丹·洛瓦羅組織了這麼一個實驗。

研究者邀請了一些來自大投資公司的投資家,讓他們評估一下各自自己手頭正在做的項目。

比如你投資了一個高科技創業公司,那麼研究者希望你詳細說一說,你認為這個公司將來會如何發展,一步一步都列好,特別是最後要估算一下,你這筆投資的回報率,將會有多少。

投資者們也覺得這挺有意思,都很配合。然後研究者又給他們一個任務,說你看看現在有沒有跟你這個項目類似概念的、但是是別人做的項目,然後評估一下那些項目的回報率大概能有多少。

然後研究者把所有這些評估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較。

結果是這些投資者對自己項目的預期回報率,比類似項目的預期回報率平均高了 50%。

顯然投資者都是過度自信的。

他們評估自己的投資項目就好像一般人評估自己開車的水平一樣,都以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但洛瓦羅搞這個實驗並不僅僅是為了證明“過度自信”。

一般人高估自己駕駛汽車的水平,那是情有可原,因為一般人並不會整天跟別人比駕駛技術,一般人不瞭解“一般人”的駕駛技術是什麼水平。但是這可是投資公司啊!

"

戴維·愛潑斯坦的《範圍》這本書講到類比思維的時候提到一項有意思的研究,我覺得可以好好分享給大家。

2012 年,悉尼大學的商業戰略學教授丹·洛瓦羅組織了這麼一個實驗。

研究者邀請了一些來自大投資公司的投資家,讓他們評估一下各自自己手頭正在做的項目。

比如你投資了一個高科技創業公司,那麼研究者希望你詳細說一說,你認為這個公司將來會如何發展,一步一步都列好,特別是最後要估算一下,你這筆投資的回報率,將會有多少。

投資者們也覺得這挺有意思,都很配合。然後研究者又給他們一個任務,說你看看現在有沒有跟你這個項目類似概念的、但是是別人做的項目,然後評估一下那些項目的回報率大概能有多少。

然後研究者把所有這些評估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較。

結果是這些投資者對自己項目的預期回報率,比類似項目的預期回報率平均高了 50%。

顯然投資者都是過度自信的。

他們評估自己的投資項目就好像一般人評估自己開車的水平一樣,都以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但洛瓦羅搞這個實驗並不僅僅是為了證明“過度自信”。

一般人高估自己駕駛汽車的水平,那是情有可原,因為一般人並不會整天跟別人比駕駛技術,一般人不瞭解“一般人”的駕駛技術是什麼水平。但是這可是投資公司啊!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這幫人整天干的事兒就是評估項目!你怎麼可能連公平評估項目回報預期都做不到呢?

研究人員把這個結果擺在那些參與實驗的投資者面前,這些投資者也震驚了,而且越是老資格的投資者越感到震驚。但是他們接受現實,立即修改了對自己項目的預期。

洛瓦羅想要通過這個實驗驗證的學說,叫做“外部視角”。

這是他和我們熟悉的《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共同提出的一個概念。

讓卡尼曼獲得靈感的當初他的一段個人經歷,我們專欄講決策科學的時候說過這個故事 。

卡尼曼和幾個人合作編寫一部教材,他們原本預期大約用兩年時間完成。

但是卡尼曼聽說,別的組編寫類似的教材,大多需要 7 到 10 年才能完成。他們這些人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因為按照自己的進度完全可以很快完成……結果他們實際用了 8 年才完成。

這件事的教訓是如果你要預測自己幹一件事的結果如何,你應該參考那些跟你差不多的人、做類似的事情的結果如何。我們當時講過,別人做的平均水平,構成了一個“基礎比率”,這個基礎比率就是你預測最好的參考標準。

"

戴維·愛潑斯坦的《範圍》這本書講到類比思維的時候提到一項有意思的研究,我覺得可以好好分享給大家。

2012 年,悉尼大學的商業戰略學教授丹·洛瓦羅組織了這麼一個實驗。

研究者邀請了一些來自大投資公司的投資家,讓他們評估一下各自自己手頭正在做的項目。

比如你投資了一個高科技創業公司,那麼研究者希望你詳細說一說,你認為這個公司將來會如何發展,一步一步都列好,特別是最後要估算一下,你這筆投資的回報率,將會有多少。

投資者們也覺得這挺有意思,都很配合。然後研究者又給他們一個任務,說你看看現在有沒有跟你這個項目類似概念的、但是是別人做的項目,然後評估一下那些項目的回報率大概能有多少。

然後研究者把所有這些評估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較。

結果是這些投資者對自己項目的預期回報率,比類似項目的預期回報率平均高了 50%。

顯然投資者都是過度自信的。

他們評估自己的投資項目就好像一般人評估自己開車的水平一樣,都以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但洛瓦羅搞這個實驗並不僅僅是為了證明“過度自信”。

一般人高估自己駕駛汽車的水平,那是情有可原,因為一般人並不會整天跟別人比駕駛技術,一般人不瞭解“一般人”的駕駛技術是什麼水平。但是這可是投資公司啊!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這幫人整天干的事兒就是評估項目!你怎麼可能連公平評估項目回報預期都做不到呢?

研究人員把這個結果擺在那些參與實驗的投資者面前,這些投資者也震驚了,而且越是老資格的投資者越感到震驚。但是他們接受現實,立即修改了對自己項目的預期。

洛瓦羅想要通過這個實驗驗證的學說,叫做“外部視角”。

這是他和我們熟悉的《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共同提出的一個概念。

讓卡尼曼獲得靈感的當初他的一段個人經歷,我們專欄講決策科學的時候說過這個故事 。

卡尼曼和幾個人合作編寫一部教材,他們原本預期大約用兩年時間完成。

但是卡尼曼聽說,別的組編寫類似的教材,大多需要 7 到 10 年才能完成。他們這些人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因為按照自己的進度完全可以很快完成……結果他們實際用了 8 年才完成。

這件事的教訓是如果你要預測自己幹一件事的結果如何,你應該參考那些跟你差不多的人、做類似的事情的結果如何。我們當時講過,別人做的平均水平,構成了一個“基礎比率”,這個基礎比率就是你預測最好的參考標準。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用今天說的概念來說,自己看自己,是“內部視角”;用別人的結果判斷,則是“外部視角”。那為什麼外部視角更好呢?

卡尼曼說 ,這是因為你用內部視角考慮問題容易不周全。

拿編寫教材這件事來說,用內部視角就是用自己在開頭的工作進度去預測後面的工作進度。

如果你計劃總共寫 10 章,而你四個月就已經完成了前面兩章,那你很自然地就會認為自己兩個月就能寫一章,就算考慮到後面可能會遇到意外耽誤時間,估計兩年時間也夠了。

這個做法其實就是“外推” —— 而事情往往不是按照固定的速率直線發展的。

可能前兩章比較好寫,可能我們開頭最有幹勁,更可能後面會遇到極其嚴重的困難。事實上卡尼曼的教材編寫組後來遇到了各種困難,有人離婚了,有人病了,各種管理問題,再想如同一開始那樣協調全組順暢工作十分困難。

而這些困難的特點是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你沒做過你就想不到,而做了的人基本都遇到了。

正因為這個特點,問自己會如何就不如問別人都是如何。外部視角能看到內部視角看不到的關鍵信息。

但是這還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那些投資者不能公平判斷自己的項目。要知道卡尼曼他們並不經常編寫教材,對困難估計不足完全可以理解 —— 可那些投資者可是經常要看項目的啊。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效應。

"

戴維·愛潑斯坦的《範圍》這本書講到類比思維的時候提到一項有意思的研究,我覺得可以好好分享給大家。

2012 年,悉尼大學的商業戰略學教授丹·洛瓦羅組織了這麼一個實驗。

研究者邀請了一些來自大投資公司的投資家,讓他們評估一下各自自己手頭正在做的項目。

比如你投資了一個高科技創業公司,那麼研究者希望你詳細說一說,你認為這個公司將來會如何發展,一步一步都列好,特別是最後要估算一下,你這筆投資的回報率,將會有多少。

投資者們也覺得這挺有意思,都很配合。然後研究者又給他們一個任務,說你看看現在有沒有跟你這個項目類似概念的、但是是別人做的項目,然後評估一下那些項目的回報率大概能有多少。

然後研究者把所有這些評估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較。

結果是這些投資者對自己項目的預期回報率,比類似項目的預期回報率平均高了 50%。

顯然投資者都是過度自信的。

他們評估自己的投資項目就好像一般人評估自己開車的水平一樣,都以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但洛瓦羅搞這個實驗並不僅僅是為了證明“過度自信”。

一般人高估自己駕駛汽車的水平,那是情有可原,因為一般人並不會整天跟別人比駕駛技術,一般人不瞭解“一般人”的駕駛技術是什麼水平。但是這可是投資公司啊!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這幫人整天干的事兒就是評估項目!你怎麼可能連公平評估項目回報預期都做不到呢?

研究人員把這個結果擺在那些參與實驗的投資者面前,這些投資者也震驚了,而且越是老資格的投資者越感到震驚。但是他們接受現實,立即修改了對自己項目的預期。

洛瓦羅想要通過這個實驗驗證的學說,叫做“外部視角”。

這是他和我們熟悉的《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共同提出的一個概念。

讓卡尼曼獲得靈感的當初他的一段個人經歷,我們專欄講決策科學的時候說過這個故事 。

卡尼曼和幾個人合作編寫一部教材,他們原本預期大約用兩年時間完成。

但是卡尼曼聽說,別的組編寫類似的教材,大多需要 7 到 10 年才能完成。他們這些人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因為按照自己的進度完全可以很快完成……結果他們實際用了 8 年才完成。

這件事的教訓是如果你要預測自己幹一件事的結果如何,你應該參考那些跟你差不多的人、做類似的事情的結果如何。我們當時講過,別人做的平均水平,構成了一個“基礎比率”,這個基礎比率就是你預測最好的參考標準。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用今天說的概念來說,自己看自己,是“內部視角”;用別人的結果判斷,則是“外部視角”。那為什麼外部視角更好呢?

卡尼曼說 ,這是因為你用內部視角考慮問題容易不周全。

拿編寫教材這件事來說,用內部視角就是用自己在開頭的工作進度去預測後面的工作進度。

如果你計劃總共寫 10 章,而你四個月就已經完成了前面兩章,那你很自然地就會認為自己兩個月就能寫一章,就算考慮到後面可能會遇到意外耽誤時間,估計兩年時間也夠了。

這個做法其實就是“外推” —— 而事情往往不是按照固定的速率直線發展的。

可能前兩章比較好寫,可能我們開頭最有幹勁,更可能後面會遇到極其嚴重的困難。事實上卡尼曼的教材編寫組後來遇到了各種困難,有人離婚了,有人病了,各種管理問題,再想如同一開始那樣協調全組順暢工作十分困難。

而這些困難的特點是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你沒做過你就想不到,而做了的人基本都遇到了。

正因為這個特點,問自己會如何就不如問別人都是如何。外部視角能看到內部視角看不到的關鍵信息。

但是這還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那些投資者不能公平判斷自己的項目。要知道卡尼曼他們並不經常編寫教材,對困難估計不足完全可以理解 —— 可那些投資者可是經常要看項目的啊。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效應。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洛瓦羅等人發現,那些投資者如果對自己投資的項目細節瞭解越多,他們自我估計的回報率就越高。也就是說,內部視角看到的信息越多,你的判斷就會越極端。

我給你打個比方。比如你有個遠房表弟,學習成績不錯,說要報考清華大學。你乍聽之下覺得這不太靠譜,因為清華是中國錄取分數線最高的大學,你表弟平時的成績雖然在自己學校排名不錯,但是距離清華似乎還有一定的差距。

然後你深入瞭解了一下表弟的情況。他從小就把上清華當作理想,還曾經專門去過清華,而且他已經想好了要報哪個系。

現在距離高考還有一年時間,表弟制定了詳細的複習計劃,每天都有任務、有監督、有總結。他把自己的強項和弱點都一一列舉出來了,他完全知道在這一年裡要怎麼做,才能考上清華。

那請問,你聽了這些之後,是不是也會覺得表弟上清華這件事從不靠譜變成有點靠譜了呢?

然後你還專門觀察了他幾天,發現他的確嚴格執行了複習計劃,可以說每天都在進步!這時候你是不是也相信他能考上了呢?

這是人之常情。越瞭解就越相信,難道這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就在於這只是內部視角。

你表弟是很努力,但是想考清華的高中生有哪個是不努力的呢?

難道別人就沒有複習計劃、別人就不是每天都在進步嗎?現實是大家都在努力進步,清華每年還是隻錄取那麼一點人。努力和進步並不代表一定成功。

想要知道你表弟行不行,你需要外部視角。你得知道那些跟他差不多水平、差不多做法的人,結果都是怎樣的。

這個道理是如果一個人不去收集一些客觀信息,只根據自己這邊的信息坐在那幹想,就容易越想越覺得要做的這件事兒能做成。

你會一廂情願地腦補一些東西,你會不自覺地假設事情按照你想要的方向發展。

你越想,你設想的那個畫面就越鮮活。你越想,你對自己的信念就越深。你越想,你的判斷就會越極端。

"

戴維·愛潑斯坦的《範圍》這本書講到類比思維的時候提到一項有意思的研究,我覺得可以好好分享給大家。

2012 年,悉尼大學的商業戰略學教授丹·洛瓦羅組織了這麼一個實驗。

研究者邀請了一些來自大投資公司的投資家,讓他們評估一下各自自己手頭正在做的項目。

比如你投資了一個高科技創業公司,那麼研究者希望你詳細說一說,你認為這個公司將來會如何發展,一步一步都列好,特別是最後要估算一下,你這筆投資的回報率,將會有多少。

投資者們也覺得這挺有意思,都很配合。然後研究者又給他們一個任務,說你看看現在有沒有跟你這個項目類似概念的、但是是別人做的項目,然後評估一下那些項目的回報率大概能有多少。

然後研究者把所有這些評估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較。

結果是這些投資者對自己項目的預期回報率,比類似項目的預期回報率平均高了 50%。

顯然投資者都是過度自信的。

他們評估自己的投資項目就好像一般人評估自己開車的水平一樣,都以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但洛瓦羅搞這個實驗並不僅僅是為了證明“過度自信”。

一般人高估自己駕駛汽車的水平,那是情有可原,因為一般人並不會整天跟別人比駕駛技術,一般人不瞭解“一般人”的駕駛技術是什麼水平。但是這可是投資公司啊!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這幫人整天干的事兒就是評估項目!你怎麼可能連公平評估項目回報預期都做不到呢?

研究人員把這個結果擺在那些參與實驗的投資者面前,這些投資者也震驚了,而且越是老資格的投資者越感到震驚。但是他們接受現實,立即修改了對自己項目的預期。

洛瓦羅想要通過這個實驗驗證的學說,叫做“外部視角”。

這是他和我們熟悉的《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共同提出的一個概念。

讓卡尼曼獲得靈感的當初他的一段個人經歷,我們專欄講決策科學的時候說過這個故事 。

卡尼曼和幾個人合作編寫一部教材,他們原本預期大約用兩年時間完成。

但是卡尼曼聽說,別的組編寫類似的教材,大多需要 7 到 10 年才能完成。他們這些人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因為按照自己的進度完全可以很快完成……結果他們實際用了 8 年才完成。

這件事的教訓是如果你要預測自己幹一件事的結果如何,你應該參考那些跟你差不多的人、做類似的事情的結果如何。我們當時講過,別人做的平均水平,構成了一個“基礎比率”,這個基礎比率就是你預測最好的參考標準。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用今天說的概念來說,自己看自己,是“內部視角”;用別人的結果判斷,則是“外部視角”。那為什麼外部視角更好呢?

卡尼曼說 ,這是因為你用內部視角考慮問題容易不周全。

拿編寫教材這件事來說,用內部視角就是用自己在開頭的工作進度去預測後面的工作進度。

如果你計劃總共寫 10 章,而你四個月就已經完成了前面兩章,那你很自然地就會認為自己兩個月就能寫一章,就算考慮到後面可能會遇到意外耽誤時間,估計兩年時間也夠了。

這個做法其實就是“外推” —— 而事情往往不是按照固定的速率直線發展的。

可能前兩章比較好寫,可能我們開頭最有幹勁,更可能後面會遇到極其嚴重的困難。事實上卡尼曼的教材編寫組後來遇到了各種困難,有人離婚了,有人病了,各種管理問題,再想如同一開始那樣協調全組順暢工作十分困難。

而這些困難的特點是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你沒做過你就想不到,而做了的人基本都遇到了。

正因為這個特點,問自己會如何就不如問別人都是如何。外部視角能看到內部視角看不到的關鍵信息。

但是這還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那些投資者不能公平判斷自己的項目。要知道卡尼曼他們並不經常編寫教材,對困難估計不足完全可以理解 —— 可那些投資者可是經常要看項目的啊。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效應。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洛瓦羅等人發現,那些投資者如果對自己投資的項目細節瞭解越多,他們自我估計的回報率就越高。也就是說,內部視角看到的信息越多,你的判斷就會越極端。

我給你打個比方。比如你有個遠房表弟,學習成績不錯,說要報考清華大學。你乍聽之下覺得這不太靠譜,因為清華是中國錄取分數線最高的大學,你表弟平時的成績雖然在自己學校排名不錯,但是距離清華似乎還有一定的差距。

然後你深入瞭解了一下表弟的情況。他從小就把上清華當作理想,還曾經專門去過清華,而且他已經想好了要報哪個系。

現在距離高考還有一年時間,表弟制定了詳細的複習計劃,每天都有任務、有監督、有總結。他把自己的強項和弱點都一一列舉出來了,他完全知道在這一年裡要怎麼做,才能考上清華。

那請問,你聽了這些之後,是不是也會覺得表弟上清華這件事從不靠譜變成有點靠譜了呢?

然後你還專門觀察了他幾天,發現他的確嚴格執行了複習計劃,可以說每天都在進步!這時候你是不是也相信他能考上了呢?

這是人之常情。越瞭解就越相信,難道這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就在於這只是內部視角。

你表弟是很努力,但是想考清華的高中生有哪個是不努力的呢?

難道別人就沒有複習計劃、別人就不是每天都在進步嗎?現實是大家都在努力進步,清華每年還是隻錄取那麼一點人。努力和進步並不代表一定成功。

想要知道你表弟行不行,你需要外部視角。你得知道那些跟他差不多水平、差不多做法的人,結果都是怎樣的。

這個道理是如果一個人不去收集一些客觀信息,只根據自己這邊的信息坐在那幹想,就容易越想越覺得要做的這件事兒能做成。

你會一廂情願地腦補一些東西,你會不自覺地假設事情按照你想要的方向發展。

你越想,你設想的那個畫面就越鮮活。你越想,你對自己的信念就越深。你越想,你的判斷就會越極端。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應用場景 1: 手機品牌營銷

內部視角:我們的手機外觀設計時尚,採用先進的八核芯處理器,秒速解鎖,前置攝像頭可以進行廣角拍攝,像素高達2300萬,配備新型混合對焦技術,可以極大地滿足消費者拍照的需求。所以產品一經推出,必定大賣!

外部視角之消費者視角:這手機太貴了,我只用手機打電話、聽歌,上網而已,為啥要花那麼多錢買這些用不著的技術?

外部視角之投資人:兩大手機品牌已經佔據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消費者忠誠度很高,這款手機似乎沒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它在技術上的那點優勢還不足以跟競爭對手抗衡,預計投資回報不太樂觀。

應用場景 2: 職場新人

內部視角:我堂堂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怎麼能做這麼低級的工作,太大材小用了吧!我給老闆遞交的企劃案,這麼完美,為啥老闆連看都沒看就拒絕了?同事也不把我當回事,我覺得他們就是嫉妒。

外部視角:新來的小張各方面條件不錯,就是缺乏工作經驗,心氣太高,需要在基層好好鍛鍊一下,充分了解這個行業和公司的運營模式,假以時日,必能委以重任。

所以,內外部視角不僅能讓我們全方位地看清自己,更是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幫助我們一層層剝開表象看清本質。

"

戴維·愛潑斯坦的《範圍》這本書講到類比思維的時候提到一項有意思的研究,我覺得可以好好分享給大家。

2012 年,悉尼大學的商業戰略學教授丹·洛瓦羅組織了這麼一個實驗。

研究者邀請了一些來自大投資公司的投資家,讓他們評估一下各自自己手頭正在做的項目。

比如你投資了一個高科技創業公司,那麼研究者希望你詳細說一說,你認為這個公司將來會如何發展,一步一步都列好,特別是最後要估算一下,你這筆投資的回報率,將會有多少。

投資者們也覺得這挺有意思,都很配合。然後研究者又給他們一個任務,說你看看現在有沒有跟你這個項目類似概念的、但是是別人做的項目,然後評估一下那些項目的回報率大概能有多少。

然後研究者把所有這些評估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較。

結果是這些投資者對自己項目的預期回報率,比類似項目的預期回報率平均高了 50%。

顯然投資者都是過度自信的。

他們評估自己的投資項目就好像一般人評估自己開車的水平一樣,都以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但洛瓦羅搞這個實驗並不僅僅是為了證明“過度自信”。

一般人高估自己駕駛汽車的水平,那是情有可原,因為一般人並不會整天跟別人比駕駛技術,一般人不瞭解“一般人”的駕駛技術是什麼水平。但是這可是投資公司啊!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這幫人整天干的事兒就是評估項目!你怎麼可能連公平評估項目回報預期都做不到呢?

研究人員把這個結果擺在那些參與實驗的投資者面前,這些投資者也震驚了,而且越是老資格的投資者越感到震驚。但是他們接受現實,立即修改了對自己項目的預期。

洛瓦羅想要通過這個實驗驗證的學說,叫做“外部視角”。

這是他和我們熟悉的《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共同提出的一個概念。

讓卡尼曼獲得靈感的當初他的一段個人經歷,我們專欄講決策科學的時候說過這個故事 。

卡尼曼和幾個人合作編寫一部教材,他們原本預期大約用兩年時間完成。

但是卡尼曼聽說,別的組編寫類似的教材,大多需要 7 到 10 年才能完成。他們這些人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因為按照自己的進度完全可以很快完成……結果他們實際用了 8 年才完成。

這件事的教訓是如果你要預測自己幹一件事的結果如何,你應該參考那些跟你差不多的人、做類似的事情的結果如何。我們當時講過,別人做的平均水平,構成了一個“基礎比率”,這個基礎比率就是你預測最好的參考標準。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用今天說的概念來說,自己看自己,是“內部視角”;用別人的結果判斷,則是“外部視角”。那為什麼外部視角更好呢?

卡尼曼說 ,這是因為你用內部視角考慮問題容易不周全。

拿編寫教材這件事來說,用內部視角就是用自己在開頭的工作進度去預測後面的工作進度。

如果你計劃總共寫 10 章,而你四個月就已經完成了前面兩章,那你很自然地就會認為自己兩個月就能寫一章,就算考慮到後面可能會遇到意外耽誤時間,估計兩年時間也夠了。

這個做法其實就是“外推” —— 而事情往往不是按照固定的速率直線發展的。

可能前兩章比較好寫,可能我們開頭最有幹勁,更可能後面會遇到極其嚴重的困難。事實上卡尼曼的教材編寫組後來遇到了各種困難,有人離婚了,有人病了,各種管理問題,再想如同一開始那樣協調全組順暢工作十分困難。

而這些困難的特點是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你沒做過你就想不到,而做了的人基本都遇到了。

正因為這個特點,問自己會如何就不如問別人都是如何。外部視角能看到內部視角看不到的關鍵信息。

但是這還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那些投資者不能公平判斷自己的項目。要知道卡尼曼他們並不經常編寫教材,對困難估計不足完全可以理解 —— 可那些投資者可是經常要看項目的啊。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效應。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洛瓦羅等人發現,那些投資者如果對自己投資的項目細節瞭解越多,他們自我估計的回報率就越高。也就是說,內部視角看到的信息越多,你的判斷就會越極端。

我給你打個比方。比如你有個遠房表弟,學習成績不錯,說要報考清華大學。你乍聽之下覺得這不太靠譜,因為清華是中國錄取分數線最高的大學,你表弟平時的成績雖然在自己學校排名不錯,但是距離清華似乎還有一定的差距。

然後你深入瞭解了一下表弟的情況。他從小就把上清華當作理想,還曾經專門去過清華,而且他已經想好了要報哪個系。

現在距離高考還有一年時間,表弟制定了詳細的複習計劃,每天都有任務、有監督、有總結。他把自己的強項和弱點都一一列舉出來了,他完全知道在這一年裡要怎麼做,才能考上清華。

那請問,你聽了這些之後,是不是也會覺得表弟上清華這件事從不靠譜變成有點靠譜了呢?

然後你還專門觀察了他幾天,發現他的確嚴格執行了複習計劃,可以說每天都在進步!這時候你是不是也相信他能考上了呢?

這是人之常情。越瞭解就越相信,難道這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就在於這只是內部視角。

你表弟是很努力,但是想考清華的高中生有哪個是不努力的呢?

難道別人就沒有複習計劃、別人就不是每天都在進步嗎?現實是大家都在努力進步,清華每年還是隻錄取那麼一點人。努力和進步並不代表一定成功。

想要知道你表弟行不行,你需要外部視角。你得知道那些跟他差不多水平、差不多做法的人,結果都是怎樣的。

這個道理是如果一個人不去收集一些客觀信息,只根據自己這邊的信息坐在那幹想,就容易越想越覺得要做的這件事兒能做成。

你會一廂情願地腦補一些東西,你會不自覺地假設事情按照你想要的方向發展。

你越想,你設想的那個畫面就越鮮活。你越想,你對自己的信念就越深。你越想,你的判斷就會越極端。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應用場景 1: 手機品牌營銷

內部視角:我們的手機外觀設計時尚,採用先進的八核芯處理器,秒速解鎖,前置攝像頭可以進行廣角拍攝,像素高達2300萬,配備新型混合對焦技術,可以極大地滿足消費者拍照的需求。所以產品一經推出,必定大賣!

外部視角之消費者視角:這手機太貴了,我只用手機打電話、聽歌,上網而已,為啥要花那麼多錢買這些用不著的技術?

外部視角之投資人:兩大手機品牌已經佔據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消費者忠誠度很高,這款手機似乎沒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它在技術上的那點優勢還不足以跟競爭對手抗衡,預計投資回報不太樂觀。

應用場景 2: 職場新人

內部視角:我堂堂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怎麼能做這麼低級的工作,太大材小用了吧!我給老闆遞交的企劃案,這麼完美,為啥老闆連看都沒看就拒絕了?同事也不把我當回事,我覺得他們就是嫉妒。

外部視角:新來的小張各方面條件不錯,就是缺乏工作經驗,心氣太高,需要在基層好好鍛鍊一下,充分了解這個行業和公司的運營模式,假以時日,必能委以重任。

所以,內外部視角不僅能讓我們全方位地看清自己,更是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幫助我們一層層剝開表象看清本質。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以前有個人說他有一些關於未來世界格局的想法,要寫本書。

我還在想他這個書值不值得出版,他就說這本書的目標是賣一百萬冊!我趕緊告訴他現在圖書市場是個什麼行情:一般能賣一萬冊就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十萬冊就是絕對的暢銷書,一百萬冊的根本就沒幾本!

內部視角容易讓人走極端。為啥孤獨的人容易產生仇恨社會的極端思想呢?

因為他頭腦裡只有一個聲音 。遇到一點挫折,沒有人從另一個角度幫他分析,他會越想越覺得這個太嚴重了,他會鑽進去出不來。

這大約是一個普遍的認知規律。

如果一個人從來不讀書,只知道一些道聽途說的東西,他對世界上各種事物的看法將會是非常極端的。

他會給遙遠的事物都打上標籤,他會有各種偏見。可能哪個韓國人做了對不起中國人的事情,他聽說之後就很容易對整個韓國都充滿敵意。

為什麼老一輩的人總讓我們謙虛一點、對不懂的事情少表態呢?

因為你一表態就是極端的,而你自以為的故作謙虛,其實更接近真相……

如果我們把只用內部視角考慮自己已知的這點信息的行為叫做“思”,把使用外部視角多瞭解一些外邊的事物和別人的看法這個行為叫做“學”,那麼這個規律就是 —— “思而不學則極端”。

"

戴維·愛潑斯坦的《範圍》這本書講到類比思維的時候提到一項有意思的研究,我覺得可以好好分享給大家。

2012 年,悉尼大學的商業戰略學教授丹·洛瓦羅組織了這麼一個實驗。

研究者邀請了一些來自大投資公司的投資家,讓他們評估一下各自自己手頭正在做的項目。

比如你投資了一個高科技創業公司,那麼研究者希望你詳細說一說,你認為這個公司將來會如何發展,一步一步都列好,特別是最後要估算一下,你這筆投資的回報率,將會有多少。

投資者們也覺得這挺有意思,都很配合。然後研究者又給他們一個任務,說你看看現在有沒有跟你這個項目類似概念的、但是是別人做的項目,然後評估一下那些項目的回報率大概能有多少。

然後研究者把所有這些評估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較。

結果是這些投資者對自己項目的預期回報率,比類似項目的預期回報率平均高了 50%。

顯然投資者都是過度自信的。

他們評估自己的投資項目就好像一般人評估自己開車的水平一樣,都以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但洛瓦羅搞這個實驗並不僅僅是為了證明“過度自信”。

一般人高估自己駕駛汽車的水平,那是情有可原,因為一般人並不會整天跟別人比駕駛技術,一般人不瞭解“一般人”的駕駛技術是什麼水平。但是這可是投資公司啊!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這幫人整天干的事兒就是評估項目!你怎麼可能連公平評估項目回報預期都做不到呢?

研究人員把這個結果擺在那些參與實驗的投資者面前,這些投資者也震驚了,而且越是老資格的投資者越感到震驚。但是他們接受現實,立即修改了對自己項目的預期。

洛瓦羅想要通過這個實驗驗證的學說,叫做“外部視角”。

這是他和我們熟悉的《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共同提出的一個概念。

讓卡尼曼獲得靈感的當初他的一段個人經歷,我們專欄講決策科學的時候說過這個故事 。

卡尼曼和幾個人合作編寫一部教材,他們原本預期大約用兩年時間完成。

但是卡尼曼聽說,別的組編寫類似的教材,大多需要 7 到 10 年才能完成。他們這些人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因為按照自己的進度完全可以很快完成……結果他們實際用了 8 年才完成。

這件事的教訓是如果你要預測自己幹一件事的結果如何,你應該參考那些跟你差不多的人、做類似的事情的結果如何。我們當時講過,別人做的平均水平,構成了一個“基礎比率”,這個基礎比率就是你預測最好的參考標準。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用今天說的概念來說,自己看自己,是“內部視角”;用別人的結果判斷,則是“外部視角”。那為什麼外部視角更好呢?

卡尼曼說 ,這是因為你用內部視角考慮問題容易不周全。

拿編寫教材這件事來說,用內部視角就是用自己在開頭的工作進度去預測後面的工作進度。

如果你計劃總共寫 10 章,而你四個月就已經完成了前面兩章,那你很自然地就會認為自己兩個月就能寫一章,就算考慮到後面可能會遇到意外耽誤時間,估計兩年時間也夠了。

這個做法其實就是“外推” —— 而事情往往不是按照固定的速率直線發展的。

可能前兩章比較好寫,可能我們開頭最有幹勁,更可能後面會遇到極其嚴重的困難。事實上卡尼曼的教材編寫組後來遇到了各種困難,有人離婚了,有人病了,各種管理問題,再想如同一開始那樣協調全組順暢工作十分困難。

而這些困難的特點是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你沒做過你就想不到,而做了的人基本都遇到了。

正因為這個特點,問自己會如何就不如問別人都是如何。外部視角能看到內部視角看不到的關鍵信息。

但是這還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那些投資者不能公平判斷自己的項目。要知道卡尼曼他們並不經常編寫教材,對困難估計不足完全可以理解 —— 可那些投資者可是經常要看項目的啊。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效應。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洛瓦羅等人發現,那些投資者如果對自己投資的項目細節瞭解越多,他們自我估計的回報率就越高。也就是說,內部視角看到的信息越多,你的判斷就會越極端。

我給你打個比方。比如你有個遠房表弟,學習成績不錯,說要報考清華大學。你乍聽之下覺得這不太靠譜,因為清華是中國錄取分數線最高的大學,你表弟平時的成績雖然在自己學校排名不錯,但是距離清華似乎還有一定的差距。

然後你深入瞭解了一下表弟的情況。他從小就把上清華當作理想,還曾經專門去過清華,而且他已經想好了要報哪個系。

現在距離高考還有一年時間,表弟制定了詳細的複習計劃,每天都有任務、有監督、有總結。他把自己的強項和弱點都一一列舉出來了,他完全知道在這一年裡要怎麼做,才能考上清華。

那請問,你聽了這些之後,是不是也會覺得表弟上清華這件事從不靠譜變成有點靠譜了呢?

然後你還專門觀察了他幾天,發現他的確嚴格執行了複習計劃,可以說每天都在進步!這時候你是不是也相信他能考上了呢?

這是人之常情。越瞭解就越相信,難道這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就在於這只是內部視角。

你表弟是很努力,但是想考清華的高中生有哪個是不努力的呢?

難道別人就沒有複習計劃、別人就不是每天都在進步嗎?現實是大家都在努力進步,清華每年還是隻錄取那麼一點人。努力和進步並不代表一定成功。

想要知道你表弟行不行,你需要外部視角。你得知道那些跟他差不多水平、差不多做法的人,結果都是怎樣的。

這個道理是如果一個人不去收集一些客觀信息,只根據自己這邊的信息坐在那幹想,就容易越想越覺得要做的這件事兒能做成。

你會一廂情願地腦補一些東西,你會不自覺地假設事情按照你想要的方向發展。

你越想,你設想的那個畫面就越鮮活。你越想,你對自己的信念就越深。你越想,你的判斷就會越極端。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應用場景 1: 手機品牌營銷

內部視角:我們的手機外觀設計時尚,採用先進的八核芯處理器,秒速解鎖,前置攝像頭可以進行廣角拍攝,像素高達2300萬,配備新型混合對焦技術,可以極大地滿足消費者拍照的需求。所以產品一經推出,必定大賣!

外部視角之消費者視角:這手機太貴了,我只用手機打電話、聽歌,上網而已,為啥要花那麼多錢買這些用不著的技術?

外部視角之投資人:兩大手機品牌已經佔據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消費者忠誠度很高,這款手機似乎沒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它在技術上的那點優勢還不足以跟競爭對手抗衡,預計投資回報不太樂觀。

應用場景 2: 職場新人

內部視角:我堂堂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怎麼能做這麼低級的工作,太大材小用了吧!我給老闆遞交的企劃案,這麼完美,為啥老闆連看都沒看就拒絕了?同事也不把我當回事,我覺得他們就是嫉妒。

外部視角:新來的小張各方面條件不錯,就是缺乏工作經驗,心氣太高,需要在基層好好鍛鍊一下,充分了解這個行業和公司的運營模式,假以時日,必能委以重任。

所以,內外部視角不僅能讓我們全方位地看清自己,更是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幫助我們一層層剝開表象看清本質。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以前有個人說他有一些關於未來世界格局的想法,要寫本書。

我還在想他這個書值不值得出版,他就說這本書的目標是賣一百萬冊!我趕緊告訴他現在圖書市場是個什麼行情:一般能賣一萬冊就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十萬冊就是絕對的暢銷書,一百萬冊的根本就沒幾本!

內部視角容易讓人走極端。為啥孤獨的人容易產生仇恨社會的極端思想呢?

因為他頭腦裡只有一個聲音 。遇到一點挫折,沒有人從另一個角度幫他分析,他會越想越覺得這個太嚴重了,他會鑽進去出不來。

這大約是一個普遍的認知規律。

如果一個人從來不讀書,只知道一些道聽途說的東西,他對世界上各種事物的看法將會是非常極端的。

他會給遙遠的事物都打上標籤,他會有各種偏見。可能哪個韓國人做了對不起中國人的事情,他聽說之後就很容易對整個韓國都充滿敵意。

為什麼老一輩的人總讓我們謙虛一點、對不懂的事情少表態呢?

因為你一表態就是極端的,而你自以為的故作謙虛,其實更接近真相……

如果我們把只用內部視角考慮自己已知的這點信息的行為叫做“思”,把使用外部視角多瞭解一些外邊的事物和別人的看法這個行為叫做“學”,那麼這個規律就是 —— “思而不學則極端”。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反過來說,只有外部視角也是不行的。

如果一個人讀書很多說起什麼東西來都頭頭是道,但是沒有自己的主見,這也不行。

現實是不同的人總結的規律和看法往往都是互相矛盾的,你看書可能會覺得怎麼今天一個說法明天一個說法,感到無所適從 —— 這就叫“學而不思則矛盾”。

拿做事來說,學而不思則矛盾,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只是聽說了很多道理,但是自己從來不上手,沒有過利益攸關,他就不會有好的判斷力;思而不學則極端,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什麼道理都沒聽過,就自己在那一廂情願地瞎想,他一定會做出離譜的判斷和荒唐的舉動。

再拿中國文化來說,思而不學則極端,就是說一個不瞭解其他國家文化的人,沒有資格說中國文化最偉大;學而不思則矛盾,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真的平等地對待所有國家的文化,從來沒真正在哪個文化中生活過,那種狀態也不好,因為他不會熱愛任何一個文化。

"

戴維·愛潑斯坦的《範圍》這本書講到類比思維的時候提到一項有意思的研究,我覺得可以好好分享給大家。

2012 年,悉尼大學的商業戰略學教授丹·洛瓦羅組織了這麼一個實驗。

研究者邀請了一些來自大投資公司的投資家,讓他們評估一下各自自己手頭正在做的項目。

比如你投資了一個高科技創業公司,那麼研究者希望你詳細說一說,你認為這個公司將來會如何發展,一步一步都列好,特別是最後要估算一下,你這筆投資的回報率,將會有多少。

投資者們也覺得這挺有意思,都很配合。然後研究者又給他們一個任務,說你看看現在有沒有跟你這個項目類似概念的、但是是別人做的項目,然後評估一下那些項目的回報率大概能有多少。

然後研究者把所有這些評估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較。

結果是這些投資者對自己項目的預期回報率,比類似項目的預期回報率平均高了 50%。

顯然投資者都是過度自信的。

他們評估自己的投資項目就好像一般人評估自己開車的水平一樣,都以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但洛瓦羅搞這個實驗並不僅僅是為了證明“過度自信”。

一般人高估自己駕駛汽車的水平,那是情有可原,因為一般人並不會整天跟別人比駕駛技術,一般人不瞭解“一般人”的駕駛技術是什麼水平。但是這可是投資公司啊!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這幫人整天干的事兒就是評估項目!你怎麼可能連公平評估項目回報預期都做不到呢?

研究人員把這個結果擺在那些參與實驗的投資者面前,這些投資者也震驚了,而且越是老資格的投資者越感到震驚。但是他們接受現實,立即修改了對自己項目的預期。

洛瓦羅想要通過這個實驗驗證的學說,叫做“外部視角”。

這是他和我們熟悉的《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共同提出的一個概念。

讓卡尼曼獲得靈感的當初他的一段個人經歷,我們專欄講決策科學的時候說過這個故事 。

卡尼曼和幾個人合作編寫一部教材,他們原本預期大約用兩年時間完成。

但是卡尼曼聽說,別的組編寫類似的教材,大多需要 7 到 10 年才能完成。他們這些人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因為按照自己的進度完全可以很快完成……結果他們實際用了 8 年才完成。

這件事的教訓是如果你要預測自己幹一件事的結果如何,你應該參考那些跟你差不多的人、做類似的事情的結果如何。我們當時講過,別人做的平均水平,構成了一個“基礎比率”,這個基礎比率就是你預測最好的參考標準。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用今天說的概念來說,自己看自己,是“內部視角”;用別人的結果判斷,則是“外部視角”。那為什麼外部視角更好呢?

卡尼曼說 ,這是因為你用內部視角考慮問題容易不周全。

拿編寫教材這件事來說,用內部視角就是用自己在開頭的工作進度去預測後面的工作進度。

如果你計劃總共寫 10 章,而你四個月就已經完成了前面兩章,那你很自然地就會認為自己兩個月就能寫一章,就算考慮到後面可能會遇到意外耽誤時間,估計兩年時間也夠了。

這個做法其實就是“外推” —— 而事情往往不是按照固定的速率直線發展的。

可能前兩章比較好寫,可能我們開頭最有幹勁,更可能後面會遇到極其嚴重的困難。事實上卡尼曼的教材編寫組後來遇到了各種困難,有人離婚了,有人病了,各種管理問題,再想如同一開始那樣協調全組順暢工作十分困難。

而這些困難的特點是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你沒做過你就想不到,而做了的人基本都遇到了。

正因為這個特點,問自己會如何就不如問別人都是如何。外部視角能看到內部視角看不到的關鍵信息。

但是這還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那些投資者不能公平判斷自己的項目。要知道卡尼曼他們並不經常編寫教材,對困難估計不足完全可以理解 —— 可那些投資者可是經常要看項目的啊。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效應。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洛瓦羅等人發現,那些投資者如果對自己投資的項目細節瞭解越多,他們自我估計的回報率就越高。也就是說,內部視角看到的信息越多,你的判斷就會越極端。

我給你打個比方。比如你有個遠房表弟,學習成績不錯,說要報考清華大學。你乍聽之下覺得這不太靠譜,因為清華是中國錄取分數線最高的大學,你表弟平時的成績雖然在自己學校排名不錯,但是距離清華似乎還有一定的差距。

然後你深入瞭解了一下表弟的情況。他從小就把上清華當作理想,還曾經專門去過清華,而且他已經想好了要報哪個系。

現在距離高考還有一年時間,表弟制定了詳細的複習計劃,每天都有任務、有監督、有總結。他把自己的強項和弱點都一一列舉出來了,他完全知道在這一年裡要怎麼做,才能考上清華。

那請問,你聽了這些之後,是不是也會覺得表弟上清華這件事從不靠譜變成有點靠譜了呢?

然後你還專門觀察了他幾天,發現他的確嚴格執行了複習計劃,可以說每天都在進步!這時候你是不是也相信他能考上了呢?

這是人之常情。越瞭解就越相信,難道這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就在於這只是內部視角。

你表弟是很努力,但是想考清華的高中生有哪個是不努力的呢?

難道別人就沒有複習計劃、別人就不是每天都在進步嗎?現實是大家都在努力進步,清華每年還是隻錄取那麼一點人。努力和進步並不代表一定成功。

想要知道你表弟行不行,你需要外部視角。你得知道那些跟他差不多水平、差不多做法的人,結果都是怎樣的。

這個道理是如果一個人不去收集一些客觀信息,只根據自己這邊的信息坐在那幹想,就容易越想越覺得要做的這件事兒能做成。

你會一廂情願地腦補一些東西,你會不自覺地假設事情按照你想要的方向發展。

你越想,你設想的那個畫面就越鮮活。你越想,你對自己的信念就越深。你越想,你的判斷就會越極端。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應用場景 1: 手機品牌營銷

內部視角:我們的手機外觀設計時尚,採用先進的八核芯處理器,秒速解鎖,前置攝像頭可以進行廣角拍攝,像素高達2300萬,配備新型混合對焦技術,可以極大地滿足消費者拍照的需求。所以產品一經推出,必定大賣!

外部視角之消費者視角:這手機太貴了,我只用手機打電話、聽歌,上網而已,為啥要花那麼多錢買這些用不著的技術?

外部視角之投資人:兩大手機品牌已經佔據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消費者忠誠度很高,這款手機似乎沒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它在技術上的那點優勢還不足以跟競爭對手抗衡,預計投資回報不太樂觀。

應用場景 2: 職場新人

內部視角:我堂堂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怎麼能做這麼低級的工作,太大材小用了吧!我給老闆遞交的企劃案,這麼完美,為啥老闆連看都沒看就拒絕了?同事也不把我當回事,我覺得他們就是嫉妒。

外部視角:新來的小張各方面條件不錯,就是缺乏工作經驗,心氣太高,需要在基層好好鍛鍊一下,充分了解這個行業和公司的運營模式,假以時日,必能委以重任。

所以,內外部視角不僅能讓我們全方位地看清自己,更是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幫助我們一層層剝開表象看清本質。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以前有個人說他有一些關於未來世界格局的想法,要寫本書。

我還在想他這個書值不值得出版,他就說這本書的目標是賣一百萬冊!我趕緊告訴他現在圖書市場是個什麼行情:一般能賣一萬冊就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十萬冊就是絕對的暢銷書,一百萬冊的根本就沒幾本!

內部視角容易讓人走極端。為啥孤獨的人容易產生仇恨社會的極端思想呢?

因為他頭腦裡只有一個聲音 。遇到一點挫折,沒有人從另一個角度幫他分析,他會越想越覺得這個太嚴重了,他會鑽進去出不來。

這大約是一個普遍的認知規律。

如果一個人從來不讀書,只知道一些道聽途說的東西,他對世界上各種事物的看法將會是非常極端的。

他會給遙遠的事物都打上標籤,他會有各種偏見。可能哪個韓國人做了對不起中國人的事情,他聽說之後就很容易對整個韓國都充滿敵意。

為什麼老一輩的人總讓我們謙虛一點、對不懂的事情少表態呢?

因為你一表態就是極端的,而你自以為的故作謙虛,其實更接近真相……

如果我們把只用內部視角考慮自己已知的這點信息的行為叫做“思”,把使用外部視角多瞭解一些外邊的事物和別人的看法這個行為叫做“學”,那麼這個規律就是 —— “思而不學則極端”。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反過來說,只有外部視角也是不行的。

如果一個人讀書很多說起什麼東西來都頭頭是道,但是沒有自己的主見,這也不行。

現實是不同的人總結的規律和看法往往都是互相矛盾的,你看書可能會覺得怎麼今天一個說法明天一個說法,感到無所適從 —— 這就叫“學而不思則矛盾”。

拿做事來說,學而不思則矛盾,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只是聽說了很多道理,但是自己從來不上手,沒有過利益攸關,他就不會有好的判斷力;思而不學則極端,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什麼道理都沒聽過,就自己在那一廂情願地瞎想,他一定會做出離譜的判斷和荒唐的舉動。

再拿中國文化來說,思而不學則極端,就是說一個不瞭解其他國家文化的人,沒有資格說中國文化最偉大;學而不思則矛盾,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真的平等地對待所有國家的文化,從來沒真正在哪個文化中生活過,那種狀態也不好,因為他不會熱愛任何一個文化。

學而不做,則忘;做而不學,則盲,這才是這麼努力仍不成功的原因

在職場上如何成長得最快?

找能夠高手雲集,能給你高頻、即時反饋的公司,不斷給你提供外部視角,逼著你不斷放下那個固執的自我,讓自我不斷與真實世界去發生交融。

思而不學則極端,學而不思則矛盾。

越深入瞭解就越相信,同時也會越極端;

越見多識廣就越客觀,同時也會越分散。

商場上:

下層軍官不可談論整體戰略,是因為下層軍官也許常“思”、但肯定未常“學”;

上層高管不可只有高談論闊,是因為上層高管既要向外看常“學”、更要講實操常“思”。

做家長:

不要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不胡亂比較患得患失,要“學”他人所長、也要“思”自家特長;

也不要“自家的孩子比天高”,打兩下球就做起職業球星的春秋大夢,要“思”更要“學”,知道孩子的真實水平。

只有單純往人群中向外看一眼,都能更好地輔助決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