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投資 李光耀 經濟 韓國 中國經濟網 2017-04-07

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商界傳奇)

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記者 嚴 瑜文/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圖為陳成秀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本報採訪。

人們對牛奶包裝盒內的一層“錫紙”不會陌生,因為有了它,牛奶才能長時間保鮮。其實,這層“錫紙”叫鋁箔。許多人或許想不到,在20多年前,這層薄薄的鋁箔,國內幾乎全都依靠進口。直到一位華商引入國外先進的生產設備和製作工藝,才改變這一被動局面。

這位華商就是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香港大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廈門廈順鋁箔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成秀。出身於新加坡一個華商家庭,陳成秀沒有繼承經營多年的家族生意,而是一頭扎入中國的實體經濟,在完全陌生的鋁箔行業幹了近30年,最終將企業做成“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也做成國際鋁箔行業中的佼佼者。這一路,他曾面對無數質疑和挑戰,但他始終看好: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從未改變對品質的“偏執”

“國家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完全正確的,這就抓住了牛鼻子。”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陳成秀關於切實提高鋁行業去產能效果的一番建議,又一次引起國內媒體的熱轉。

作為全國政協科技界別為數不多的港區委員,說起普通話還帶著粵語口音的陳成秀,每年的建議幾乎都與科技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有關。因為他在內地紮根近30年的鋁箔行業正是中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

做了這麼多年實體經濟,在陳成秀看來,做好企業並不難,就是“把生產搞好,把質量做好,用品質佔領市場。”經商多年,他始終堅持這條準繩。

和記者聊起鋁箔行業當下發展面臨的困境,陳成秀並不諱言,產能過剩、無序競爭是最大的阻力。然而,這位久經商場磨礪的華商並未因此失去信心。他的應對之招很簡單,仍是“品質”二字。

兩三年前,陳成秀給企業提出了低碳目標。原來,他注意到,幾年前,歐美國家陸續劃出紅線,將在2020年實現相應的節能減排目標。“綠色食品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而綠色食品必定會對包裝的鋁箔提出相應要求。”陳成秀選擇先人一步,進行低碳改造,並將企業實現低碳目標的時間截點設在2019年,提前一年達到國外客戶的要求。

“一定會增加成本。但這是投資未來,是必須投資的。”陳成秀堅信,面對低價競爭的衝擊,帶領企業走一條高品質、高檔次的發展道路才真正與大勢相符。

20多年來,對於品質的“偏執”,陳成秀從未改變。無論市場衝擊多麼猛烈,只要是與品質提高有關的投入,他都毫不猶豫。

正如20世紀80年代末,當合作夥伴最早邀請陳成秀共同創辦廈順鋁箔有限公司時,他並不在意能否佔大股,只提出了三個條件:買最先進的設備,買配套的軟件,工廠設在廈門特區。

其他條件很快談妥,唯獨購買製作流程、製作工藝等配套軟件的要求讓合作伙伴頗為為難。那個年代,向法國購買一套先進的鋁箔生產工藝流程大概需要300萬法郎,這在當時是一筆相當不菲的費用。

“他們想了很久。”而一向謙和的陳成秀始終沒有讓步,直到最後用300萬法郎購入當時最為先進的生產工藝。因為他相信,這是保證品質的基礎。

勇氣來自中國市場的前景

和專注品質一樣,讓陳成秀堅持近30年之久的,還有一份投身中國實體經濟的決心。

“你怎麼會進這一行?”20多年前,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拋出的這個問題,陳成秀至今記憶猶新。

1992年,李光耀到廈門訪問,參觀地之一正是陳成秀的廈順鋁箔有限公司。與大部分華商、港商在內地從事出口貿易或投資“短平快”項目不同,陳成秀選擇了投入產出週期長、見效慢的實體經濟,這引起李光耀的好奇。

“可能因為從小就有一個夢想,想做大型企業,生產實實在在的產品。”多年之後,年近古稀的陳成秀自己都不禁感慨於年輕時的那份勇氣。

其實,選擇涉足一條少有人走過的路,陳成秀憑藉的不只是敢冒風險的衝勁,更因為他已望到這條路的前景。

在廈順鋁箔有限公司成立之前,中國內地高檔次的鋁箔幾乎全部依賴國外進口。當合作夥伴找到陳成秀,提出希望合創一家鋁箔生產工廠時,商人的敏銳讓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深掘的富礦。

“我的市場就是中國內地,我要佔領這個廣闊的市場。”陳成秀清晰地記得,當李光耀問他“你的產品銷往哪裡”,他的這句回答讓李光耀立即停下腳步,握住他的手說“恭喜你”。

不過,選擇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同時也意味著必須承受獨自摸索的痛苦。在陳成秀的記憶裡,公司創建之後的前幾年都是不順的。

最初三四年,公司連續虧損,合作伙伴難以承受壓力,選擇退出。陳成秀一手接過公司,獨自堅持。然而,此後的六七年,面對韓國、日本等國鋁箔產品走私進入中國市場帶來的衝擊,他的生意始終沒有明顯起色。

“那幾年很辛苦,你看我現在頭髮都快沒有了,就知道有多辛苦。”回憶那段時光,陳成秀撫著額頭笑嘆。然而,他的臉上沒有太多苦澀或無奈。“因為我一直有信心能把產品做出來。更重要的是,我已經看到中國有一個廣闊的市場。這是一個看得到的前景,而困難只是暫時的。”

陳成秀沒有看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內市場走向健康,陳成秀在挺過那段艱難時期之後,最終迎來事業的“開花結果”。如今,他的公司每年鋁箔產量達8萬噸,明年產量甚至可達11萬噸。“我們不僅填補了國內高檔次鋁箔自主生產的空白,而且我們的產品在國際鋁箔行業都是公認數一數二的。”這帶給陳成秀無與倫比的成就感。

投資中國下一個“未來”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最早一批進入內地投資的華商,陳成秀見證並參與了中國的騰飛。在他看來,華商、港商通過投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我們同步分享了改革開放的收益。正如我作為一個僑二代,就是因為改革開放,才有了成功創業的機會。”

為此,陳成秀常說,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而最近幾年,這位目光長遠的華商所投資的未來,不僅有自己的事業,還有一群人——香港青少年。

2016年10月17日,一群香港中學生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見證了“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發射。幾天之後,宇航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太空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中,操作了這些香港中學生設計的三個實驗項目:“太空養蠶”、“雙擺實驗”以及“水膜反應”。

這一幕讓萬里之外的陳成秀激動不已,更令他迄今引以為豪。因為香港青少年這個“科技夢”的實現與他的幫助密不可分。

2014年,香港民政事務局找到陳成秀,希望他可以贊助一個科技項目——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這是一個好事。”陳成秀果斷資助200萬港幣,並全程參與其中,鼓勵來自香港76個學校的青少年激發科技思維,進行“頭腦風暴”。

之後的一次偶遇給了陳成秀更大的驚喜。在此後的全國兩會上,他發現力推該項目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 航天工程 總設計師周建平和自己原來在一個小組。周建平告訴他,在比賽中獲獎的實驗裝置有望在2016年搭載“天宮二號”空間站升空,並由航天員在軌進行操作演示。

“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建議。每個年輕人都充滿對知識的追求、對科學的想象,能把香港青少年設計的實驗裝置帶上太空,這對於增強孩子們對於祖國科技強大的認知以及他們對於國家的認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再說起這段故事,陳成秀依然難掩興奮。他迫不及待地拿出隨身攜帶的平板電腦,一邊展示當年實驗方案設計比賽的照片,一邊如數家珍地講述著其中的細節。

陳成秀說,接下來,他還希望能在今年慶祝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有機會邀請兩位宇航員到香港,與孩子們進行面對面交流。他相信,這將對香港青少年產生很大的影響,也將影響到中國的未來。

如果說投資中國的實體經濟,是陳成秀最為驕傲的一份事業,那麼推動香港年輕人蔘與祖國的科技建設,無疑是他最引以為豪的一份社會擔當。如他所說,“人的一生要有所作為,我能做好這幾件事,已經非常滿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