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智能製造產業生態圈

通信 經濟 電視機 運營商 未來網新聞 2017-06-08

“我們可以把海量的工業數據比作原油,數據分析就好比煉油設施,那麼從數據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成為驅動智能製造的高效燃料,為決策操作提供精準及時的依據,使整個製造過程變得更加透明優化,滿足大規模工業製造的需求。”6月5日,在2017全球智能工業創新大會上,來自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的聯合主席林詩萬用“煉油說”開啟了人們對智能製造領域的無限聯想。

數字經濟時代,該如何利用海量數據服務智能製造產業集群的 轉型升級?快跟隨《經濟日報》記者,來聽聽會場裡的專家們都怎麼說。

面對全球化市場競爭的新格局,製造業企業既要對產品、生產技術以及業務模式進行創新,也要優化企業的業務經營和生產管理水平,提高生產效率,以應對日新月異的市場變革。“無論是大規模、小批量、個性化還是定製化的生產需求,製造環境的信息化是實現智能製造的一條必由之路。”林詩萬認為,智能製造的目的就是為了高度優化對裝備和資源的使用,從而創造源源不斷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

與此同時,智能製造是一項長期系統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比如用戶對特種變壓器的個性定製,然而由於產品種類繁多,工程計劃調度與各種數控機床加工的指令都需要由知識工作者完成,這部分產品的個性定製生產效率明顯偏低。”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表示,智能製造的核心問題就是要解決製造流程的智能化,達到產品質量和效率儘可能高的全局優化。

“製造流程智能化是以企業的高效、綠色化發展為目標,智能優化決策,並實現加工裝備過程智能自主控制為特徵的製造模式。這也意味著知識工作者將扮演起一個人機合作的智能優化決策系統。”柴天佑告訴記者,未來從目標制定、計劃調度、運行指標到生產指令、控制操作等一系列工業化流程都有望實現人機協同下的決策優化,推進智能製造產業高效運轉。

除了破解智能製造流程中的技術難題,智能製造發展浪潮中的主角還應是企業本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總經理助理謝良貴向記者介紹,2009年航天科工就在國內首次提出“雲製造”概念,隨後在2013年專門組建研究“雲製造”系統,2015年成立“雲製造”相關業務公司,並打造“航天雲網”平臺,目前註冊用戶已超過70家企業。“從產品、生產線到產業發展,公司堅持花大力氣開拓工業互聯網建設和應用,為的就是能夠建立良性健康的智能製造產業生態圈。”

企業制勝市場離不開智能製造的發展路徑。譬如包括電視機、冰箱、空調等在內的消費電子類產品最大特點就是直面終端用戶,相當於面對一個龐大且需求多元的市場。“過去我們可能一年到頭只做一個電視機型號都不用更換生產線,而現在,一年上百個型號產品逐漸朝著個性化定製的目標發展,勢必要滿足消費者更加挑剔的購買需求,增強品牌競爭實力。”長虹集團信息化主管管符欣說。

管符欣表示,以電視產品為例,在系統登記在案的供應商就超過2萬家,長期處於活躍狀態的有3至5千家。怎樣才能把這些合作伙伴以及國內外工廠協同起來,實現從前端零部件到後端總裝、銷售等一體化流程的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十分關鍵。

而在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劍看來,我國工業智能製造發展仍要面臨重重挑戰,它既需要優化現有流程,也要對傳統產業進行賦能變革。“根據調查數據發現,目前在國內存量的工業設備中至少有97%還沒有聯網,這形成一個封閉性極強的領域,不利於中小企業的轉型發展。我們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要幫助這些還沒有聯網的設備打破信息壁壘,從而接入互聯網,協同創新。”

“作為通信服務商,中國移動始終致力於打造一個開放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基於這樣的平臺能夠容納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其中開發應用、共享解決方案。”中國移動集團政企行業解決方案部總經理趙毓毅認為,工業智能化的發展應該保持一個開放融合、互聯互通的姿態,通過更多跨行業、跨企業的合作推動整個製造業的創新發展。(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靜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