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通江四賢”'

"

熊潔 巴中文藝

"

熊潔 巴中文藝

歷史上的“通江四賢”


鄭畋畫像(資料圖)

“賢”字,作為生生不息中華文明的一面旗幟,承載著億萬華夏兒女的情感歸宿。宋·蘇洵在《管仲論》中指出:“賢者不悲其身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古往今來,“通江四賢”(鄭畋、向佺、向翀、向閣)的事蹟聲名遠播,影響深遠廣泛。早年在通江縣城南側壁山嘉祐寺旁建有“四賢祠”,後毀於兵火。今天,筆者試圖從厚重的地方歷史文化煙雲中,把“通江四賢”的事蹟整理出來,以饗讀者。

浴血疆場的巴州知州向佺

向佺,南宋後期出生於通江縣芝苞鄉陶家壩村。南宋末年,異族入侵,戰亂頻繁。向佺之父尚武,時常教導向佺,要像岳飛那樣精忠報國。向佺自幼聰穎,塾師所授,過目不忘,博覽群書。同時,又毫不懈怠地練習武功。1225年(宋理宗寶慶元年)向佺中舉。隨後入仕,先後任山西平陽刺史、江西吉州刺史。他勤政愛民,為保一方平安,還招募兵丁,親自教授,操練武術。在他帶領下,人們踴躍習武,致使匪患驟減,敵軍畏縮。1236年(端平三年)10月,蒙古軍隊大舉侵蜀,“不四旬,東西兩川從風而靡”。為挽救危局,朝廷調向佺任巴州知事。向佺入主巴州,一面招兵買馬,訓練戰陣,儲備糧草;一面加固城防,構築戰寨,打造兵器。1243年(淳祐三年),敕封“開國將軍團練使”。他鼓勵兵士忠勇愛國,褒揚有功之人,將英勇犧牲的將士,入祀忠烈祠,加倍優撫遺屬,全域上下,同仇敵愾。至1249年(淳祐九年),將得漢山築成一座城堡——得漢城。憑“天鑄一銅城”天險,屯兵儲糧,抗禦蒙古鐵騎南侵,保一方安寧。因獲“有勇且略、獨守孤城”誥封讚語。寶祐六年(1258),蒙可汗親率大軍南侵,洋州(今陝西洋縣)失守,向佺率軍馳援,在檬壩塘與蒙軍激戰,佺壯烈犧牲,被蒙兵砍去頭手請功。朝廷聞奏,宋理宗皇帝諡其“黑都五通”,賜金頭銀手以厚葬,先後建墓於永安得漢城和大鐘山下芝苞墳頭坪。其後,邑人為紀念向佺,曾在縣南虎臺溪修建龍翔廟,供奉向佺。

清廉為官的大明御史向翀

向翀,字九霄,1445年生於通江縣三合虎臺溪村。1475年進士及第,初仕如皋知縣,升任泰州巡撫,巡按山東。向翀任江蘇如皋知縣時,非常注重培養人才,其事蹟載入《如皋縣誌》。他還慷慨解囊,給冒氏等寒門子弟提供學費,助其金榜題名。1487年孝宗即位,向翀奉詔對策楓宸,上以知深見廣得重用,敕封廣東道監察御史。歷十餘年之艱辛,嶺南數省大治,物阜民安。晚年向翀辭官還鄉以詩書作伴,胸懷名勝,情繫山河,留下一批傳世佳作。500多年後的今天,向翀事蹟還出現在巴中市廉政教育基地的展陳中,仍時刻教育警示著後人。

解民於倒懸的向閣

向閣,向翀之孫。向閣與次子向兆麟(祿豐知縣)、嫡孫向玉軒(翰林院侍講)、侄孫向胤賢(陝西布政使)——一門兩舉人兩進士,成為一個時代的佳話。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向閣中舉人,初任鳳翔知縣,後遷平涼固原通判,督三邊軍餉,上“籌邊十二策”,再遷藩府長史。史載,以茶交茶稅的茶課制度始於唐朝德宗皇帝時期,宋元明數代相沿,即把所產之茶運到產馬地區(多為邊區)換馬。時通江產茶,應役者輒傾家,且多途斃。向閣應禮部試時,奏天子《呈茶課》,呈文持之以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名官員對國家之忠心、對百姓之愛護,真真切切,溢於言表。隆慶皇帝閱《呈茶課》後御批“報可”,朝廷遂決定“茶課改徵折色”。這是說,通江人種茶,從以本色之茶交稅,改為摺合成銀兩交稅了。此舉實為救民於水火,使得產茶區萬千百姓的命運得以逆襲,一項施行了700多年的制度,向閣勇敢站出來說“不”。既有膽量、勇氣,又不乏較高政治智慧。向閣曾上《籌邊十二策》,以為君計;呈《呈茶課》,以為民計。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忠孝情懷,深入體察民眾疾苦的務實作風,深深影響了幾代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