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古橋 | 運河之畔,再“見”永通橋

北京的古橋 | 運河之畔,再“見”永通橋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北京舊時有拱衛京城的四大古橋:京東南馬駒橋、京東八里橋、京西盧溝橋、京北朝宗橋。


這些古橋地處交通要道,歷史悠久。我,就是其中對北京意義重大的,京津要塞——八里橋。如今的我,已經有著573歲的高齡,即將光榮“退役”修繕,不再通車,正好我想歇一歇,講講屬於我的回憶……

北京的古橋 | 運河之畔,再“見”永通橋

01 長橋映月

望月懷古情悠悠,我的本名為永通橋,位於北京市朝陽區與通州區交界處,橫跨通惠河上。因歷史上距舊通州縣城以西八里處,故也稱八里橋。橋頭原有石碑《永通橋碑記》,碑文:

“通州在京城之東,潞河之上,凡四方萬國貢賦由水道以達京師者,必萃於此,實國家之要衝也。”

北京的古橋 | 運河之畔,再“見”永通橋

圖片來源:編輯自繪

通惠河是北京城連接通州的一條南北貨運的重要人工河閘通道,開鑿於元代。歷經元、明、清三代,京城的糧食以及眾多的生活物資都從此河運抵城內。進奉朝廷,供給京城數百年,在北京歷史上享有良好的聲譽。


我是通惠河上建造的唯一的一座大型石拱橋,史稱“陸運京儲之通道”。我的前身是座木橋,因通惠河河床坡度較大、河水湍急,常將我一不留神沖毀,影響往來交通。明代內官監太監李德奏於明英宗,建議於此地建石橋,英宗准奏。於是,明正統十一年(1466年)開建,二年後我就建成了這模樣,英宗賜名“永通橋”

北京的古橋 | 運河之畔,再“見”永通橋

圖片來源:北晚新視覺

煥然一新的我,不僅解決了陸路交通,還保留了水路航運。還為古老的通惠河增加了一個美麗壯觀的景點——通州八景之一的“長橋映月”。遠望如長虹臥波,月輪墮水,美不勝收。

史書讚美我的詩句很多,清代詩人李煥文亦曾作《長橋映月》詩:

“湖溯昆明引玉泉,虹橋八里臥晴川。石欄擁似天衢入,畫舫搖從月窟穿。萬斛舟停蘆蕩雪,百商車碾桂輪煙。漁燈蟹火鳴徵鐸,驚起蛟龍夜不眠。”


02 運河之畔 眾帆高桅雲朵朵

你可以想象,明清之際,這裡是京杭大運河北端的碼頭。橋上車轆轆、馬蕭蕭,熙熙攘攘;橋下船擠擠,人喧喧,繁鬧無比。兩岸綠柳白楊,芳草萋萋,風景如畫,白日憑欄東望可觀巍巍長城,夜晚扶欄俯瞰,能賞漿碎玉盤。每逢月圓之夜,三孔橋洞中各映著一輪明月,皎潔的天空中月如銀盤,清清的河水中月影浮動,水月交輝,襯托著潔白如玉的長橋,使人疑在畫中。

北京的古橋 | 運河之畔,再“見”永通橋

圖片來源:北晚新視覺

作為一座三孔石拱橋,我的建築造型特殊。中孔特高,高達8.5米,寬6.7米,兩次孔淨跨4.5米,僅高4.31米。主次孔相差懸殊,這種構造是專為滿足漕運的需要設計的。通惠河運糧船多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的拱橋,糧貨船想要通過我,必須放倒桅杆,勢必阻礙漕船的順利航行。為此,古代工匠把我的中孔建造的相當高聳,漕貨船至此可直出直入,這樣就圓滿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給貨船運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我也由此獲得了“八里橋不落桅”的美譽。

再說說我的橋面,橋面以花崗石鋪就,每塊石頭之間以嵌鐵相連,使橋面渾然一體,十分堅固。橋面兩側有32對花岡岩石欄板,欄板的望柱上雕有石獅。石獅共66只,造型各異,形態生動,即便是與大哥盧溝橋的石獅相比亦不遜色。

北京的古橋 | 運河之畔,再“見”永通橋

橋上的66尊石獅大多半數已損毀,但依然保留著歷史的滄桑感(圖片來源:北京晚報)

03 京門要塞 固守長橋衛京師

也許,許多人知道我,是因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八里橋之戰”。我作為京東入城咽喉,地處交通要衝,戰略上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這裡曾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中外戰爭。

北京的古橋 | 運河之畔,再“見”永通橋


北京的古橋 | 運河之畔,再“見”永通橋

八里橋之戰(圖片來源:網絡)

在這場反侵略戰鬥中,中國軍民在此浴血奮戰,抗擊外國侵略軍入侵北京,固守長橋,捍衛京師,英雄壯舉可歌可泣,浩氣長存。因此,我不僅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而且還是近代史上的重要紀念建築。


04 新橋萌生 老橋謝幕復古韻

然而,戰爭是殘酷的。槍林彈雨中,我的石欄板被炸得粉碎,許多石獅子也被炸燬。傷痕累累的我後來雖被清政府修復,但仍留下了一些炮彈造成的創傷,至今橋面上仍殘留著洋槍洋炮的彈跡。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修京通柏油路時,橋兩端路面墊土,降低了我的坡度
再後來,我的身體多處塌方,變形嚴重,年久失修。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時,通惠河洪水氾濫,將南北兩孔東端沖塌,此時的我已經變成了一座危橋

其後,為了保護我的歷史風貌,減少洪水對我的衝擊,在橋南北兩端開道引河,各建三孔水泥橋一座,用來洩洪分流,橋間以水泥構成分水泊岸。就這樣,我又重新肩負起了通勤任務,橋上每天人來車往,川流不息。

北京的古橋 | 運河之畔,再“見”永通橋

2013年,八里橋(永通橋)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次年錄入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的文物名錄。

然而,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蝕,難免留下歲月的痕跡。如今,我老了,身體已經不能承受如此大的荷載。為了進一步保護並重現“八里橋不落桅”的風範,見證了573年曆史滄桑的我,即將“退休”,“接班人”新八里橋建成通車後,我便可以養老修繕,不再行駛機動車,成為一處文物景觀供人們參觀遊覽。

北京的古橋 | 運河之畔,再“見”永通橋

八里橋新橋的建設工程已經啟動,工人師傅正在河道里施工,挖掘機已經進入河道挖掘,新的導流圍堰已經建成。

今後,我將與新兄弟齊跨通惠河上,形成“雙橋”輝映的奇美景觀,繼續彰顯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光輝..……

北京的古橋 | 運河之畔,再“見”永通橋

入夜,俯瞰通州西部,新建的商業中心燈火通明,八里橋逐漸隱沒在夜色中。(圖片來源:北京晚報)


參考資料[1] 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 . 橋塔[M]. 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2] 樑欣立. 北京古橋[M].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