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是天生的“精神貴族”】

•兒童天生就是“精神貴族”,但如果出生後的環境是個世俗環境,他的“精神貴族”的風格和風範就會被取消。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貴族”和本相得以保留,在同樣的環境、在十幾年的生活中固定下來。然後,他既可以“入鄉隨俗”,融入傳統生活樣式中,還可以再回到“精神貴族”的生活中去。

"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是天生的“精神貴族”】

•兒童天生就是“精神貴族”,但如果出生後的環境是個世俗環境,他的“精神貴族”的風格和風範就會被取消。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貴族”和本相得以保留,在同樣的環境、在十幾年的生活中固定下來。然後,他既可以“入鄉隨俗”,融入傳統生活樣式中,還可以再回到“精神貴族”的生活中去。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兒童天然嚮往並敏感於精神】

•兒童為什麼喜歡看動畫片,兒童為什麼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會如此投入和如此有愉悅感。這是因為好的動畫片幾乎是很多孩子唯一的精神生活的來源。只不過動畫片所展示的精神層面各不相同,因此兒童吸收得也不同。

•由於在我們文化和生活的周圍,許多成人並沒有成長到可以擁有精神生活的程度,這導致兒童生存的環境中沒有精神生活。兒童從哪裡獲得精神生活呢?這個來源只能是動畫片、音樂、繪畫和書籍,但是最後的精神活動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互動。

•勃納德·利維古德說:“精神總是要求實現生命的目的,它總是指向終結。在心靈中,這個目的作為一種召喚被體驗到,作為一個生活計劃被醞釀,或作為一種生活之路被期待。”

•我把精神理解為兒童對正善美的了悟。

•真善美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話語是直指真相還是,謊言或廢話,我們的心態是猥瑣的還是健康的,兒童對此的敏感度高於成人。這些正是他們賴以成長的文化環境,如果不清明,那麼文化就造就了人。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孩子可能本來就對精神生活走著天然的精神感覺,走著天然的熟知和親切,走著本能的嗅覺,如同植物和動物的本性。所以我們聊天的意識和語言在什麼層面、在什麼精神層級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

•只有兒童能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心靈世界中。他們先滿足些許的物品的需要,那也是精神發展的工具的需要,隨後他們對物質世界和世俗世界就不再看見,或者不再感興趣。

•大多數成人都會為物質世界、世俗世界所煩擾。他們需求於物質世界,依賴物質世界,研究物質世界,享受物質世界,爭取物質世界,分割物質世界,設計物質世界,改造物質世界,獻身於物質世界。他們和世俗世界緊密相連,和他們成為朋友,和他們爭戰,最後不情願地成為世俗世界的組成部分。久而久之,成人就會過於低估兒童的欣賞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過分高估自己的水平。

•如果被物質世界鎖住,人就無法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創造的可能就不存在了。

•如果我們長久地讓兒童在這樣的偽精神氛圍中生存,兒童的精神生活沒辦法得到正常的迴應,精神就淪陷了。

•如果生命的創造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一個正常的流動,兒童自己內在的生命就自然地流動到了精神。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自我創造的過程就完成了一個週期。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孩子要求讀童話,因為童話裡充滿著事物背後的祕密,這些祕密就是精神的內涵。

•如果說讓科學家的心飛翔的是那些最美的科學語言,那麼讓兒童的心飛翔的是能和科學語言相媲美的那些優秀童話。

•孩子們天然是童話。在孩子們那裡,童話和現實並不被區分。童話就是孩子內在世界的風景。

"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是天生的“精神貴族”】

•兒童天生就是“精神貴族”,但如果出生後的環境是個世俗環境,他的“精神貴族”的風格和風範就會被取消。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貴族”和本相得以保留,在同樣的環境、在十幾年的生活中固定下來。然後,他既可以“入鄉隨俗”,融入傳統生活樣式中,還可以再回到“精神貴族”的生活中去。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兒童天然嚮往並敏感於精神】

•兒童為什麼喜歡看動畫片,兒童為什麼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會如此投入和如此有愉悅感。這是因為好的動畫片幾乎是很多孩子唯一的精神生活的來源。只不過動畫片所展示的精神層面各不相同,因此兒童吸收得也不同。

•由於在我們文化和生活的周圍,許多成人並沒有成長到可以擁有精神生活的程度,這導致兒童生存的環境中沒有精神生活。兒童從哪裡獲得精神生活呢?這個來源只能是動畫片、音樂、繪畫和書籍,但是最後的精神活動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互動。

•勃納德·利維古德說:“精神總是要求實現生命的目的,它總是指向終結。在心靈中,這個目的作為一種召喚被體驗到,作為一個生活計劃被醞釀,或作為一種生活之路被期待。”

•我把精神理解為兒童對正善美的了悟。

•真善美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話語是直指真相還是,謊言或廢話,我們的心態是猥瑣的還是健康的,兒童對此的敏感度高於成人。這些正是他們賴以成長的文化環境,如果不清明,那麼文化就造就了人。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孩子可能本來就對精神生活走著天然的精神感覺,走著天然的熟知和親切,走著本能的嗅覺,如同植物和動物的本性。所以我們聊天的意識和語言在什麼層面、在什麼精神層級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

•只有兒童能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心靈世界中。他們先滿足些許的物品的需要,那也是精神發展的工具的需要,隨後他們對物質世界和世俗世界就不再看見,或者不再感興趣。

•大多數成人都會為物質世界、世俗世界所煩擾。他們需求於物質世界,依賴物質世界,研究物質世界,享受物質世界,爭取物質世界,分割物質世界,設計物質世界,改造物質世界,獻身於物質世界。他們和世俗世界緊密相連,和他們成為朋友,和他們爭戰,最後不情願地成為世俗世界的組成部分。久而久之,成人就會過於低估兒童的欣賞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過分高估自己的水平。

•如果被物質世界鎖住,人就無法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創造的可能就不存在了。

•如果我們長久地讓兒童在這樣的偽精神氛圍中生存,兒童的精神生活沒辦法得到正常的迴應,精神就淪陷了。

•如果生命的創造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一個正常的流動,兒童自己內在的生命就自然地流動到了精神。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自我創造的過程就完成了一個週期。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孩子要求讀童話,因為童話裡充滿著事物背後的祕密,這些祕密就是精神的內涵。

•如果說讓科學家的心飛翔的是那些最美的科學語言,那麼讓兒童的心飛翔的是能和科學語言相媲美的那些優秀童話。

•孩子們天然是童話。在孩子們那裡,童話和現實並不被區分。童話就是孩子內在世界的風景。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走出精神,創造自我】

•如果兒童在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的層面不被阻礙;如果這些部分都可以正常地流動,或是昇華,兒童內在的機制就一定會到達精神。因為只有到達這一站,人才自由,不被限制。

•只有到達精神,才能創造出自我。這就是人的第二次誕生,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不再被基礎的、物質的東西所限的人。

•信用或誠信,是以交換為基礎的商業社會裡的基本規則。這個規則如此基本,以致它成為做人的標準,成為人的品格。

•一次次完整的成長曆程,自我久被一點一滴地、慢慢地、逐漸地確定了下來,孩子內在的力量就逐漸強大了起來。不僅兒童健康所有人都是如此。人自我的確定,就是需要經歷一次次的完整的成長曆程。

•完整指的是要經歷一個週期長這個週期是連續的,是由兒童自己完成的事情而不是被別人教出來的。

•認識內在世界和認識外在世界一定是同步的。

•你能想象婚姻的敏感期到來時,孩子們需要面對多少痛苦的情緒,需要面對多少心理的過程就是需要解決多少問題,需要建立多少正確的概念,需要經歷多少情感上的折磨和痛苦。這一切經歷最後落腳在了一個根本的原則上:婚姻是建立在彼此相愛的基礎上。這是婚姻關係的核心。

•人,天生就對事物背後的本質走著本能地興趣和好奇。繼而對事物內在的法則的把握,走著一種發現之後的激情、興奮和喜悅,並會產生再度發現的內在驅動力。一旦走上這條道路,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兒童如果不被破壞,天然就如此,因為他們源於此。這就是精神之道。

•生命的自主性(不是自信):自信不是依靠比別人強而自信,那叫戰鬥性。自己發現的整理,會在自己的生命裡內化並牢固確定下來,這叫自信。

•在自我開始形成的時候,意識就把需求與否的選擇權交給了自我的理性、思想與精神,交給了自信。

•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未來有影響,因為一個人的童年會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是天生的“精神貴族”】

•兒童天生就是“精神貴族”,但如果出生後的環境是個世俗環境,他的“精神貴族”的風格和風範就會被取消。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貴族”和本相得以保留,在同樣的環境、在十幾年的生活中固定下來。然後,他既可以“入鄉隨俗”,融入傳統生活樣式中,還可以再回到“精神貴族”的生活中去。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兒童天然嚮往並敏感於精神】

•兒童為什麼喜歡看動畫片,兒童為什麼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會如此投入和如此有愉悅感。這是因為好的動畫片幾乎是很多孩子唯一的精神生活的來源。只不過動畫片所展示的精神層面各不相同,因此兒童吸收得也不同。

•由於在我們文化和生活的周圍,許多成人並沒有成長到可以擁有精神生活的程度,這導致兒童生存的環境中沒有精神生活。兒童從哪裡獲得精神生活呢?這個來源只能是動畫片、音樂、繪畫和書籍,但是最後的精神活動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互動。

•勃納德·利維古德說:“精神總是要求實現生命的目的,它總是指向終結。在心靈中,這個目的作為一種召喚被體驗到,作為一個生活計劃被醞釀,或作為一種生活之路被期待。”

•我把精神理解為兒童對正善美的了悟。

•真善美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話語是直指真相還是,謊言或廢話,我們的心態是猥瑣的還是健康的,兒童對此的敏感度高於成人。這些正是他們賴以成長的文化環境,如果不清明,那麼文化就造就了人。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孩子可能本來就對精神生活走著天然的精神感覺,走著天然的熟知和親切,走著本能的嗅覺,如同植物和動物的本性。所以我們聊天的意識和語言在什麼層面、在什麼精神層級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

•只有兒童能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心靈世界中。他們先滿足些許的物品的需要,那也是精神發展的工具的需要,隨後他們對物質世界和世俗世界就不再看見,或者不再感興趣。

•大多數成人都會為物質世界、世俗世界所煩擾。他們需求於物質世界,依賴物質世界,研究物質世界,享受物質世界,爭取物質世界,分割物質世界,設計物質世界,改造物質世界,獻身於物質世界。他們和世俗世界緊密相連,和他們成為朋友,和他們爭戰,最後不情願地成為世俗世界的組成部分。久而久之,成人就會過於低估兒童的欣賞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過分高估自己的水平。

•如果被物質世界鎖住,人就無法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創造的可能就不存在了。

•如果我們長久地讓兒童在這樣的偽精神氛圍中生存,兒童的精神生活沒辦法得到正常的迴應,精神就淪陷了。

•如果生命的創造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一個正常的流動,兒童自己內在的生命就自然地流動到了精神。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自我創造的過程就完成了一個週期。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孩子要求讀童話,因為童話裡充滿著事物背後的祕密,這些祕密就是精神的內涵。

•如果說讓科學家的心飛翔的是那些最美的科學語言,那麼讓兒童的心飛翔的是能和科學語言相媲美的那些優秀童話。

•孩子們天然是童話。在孩子們那裡,童話和現實並不被區分。童話就是孩子內在世界的風景。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走出精神,創造自我】

•如果兒童在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的層面不被阻礙;如果這些部分都可以正常地流動,或是昇華,兒童內在的機制就一定會到達精神。因為只有到達這一站,人才自由,不被限制。

•只有到達精神,才能創造出自我。這就是人的第二次誕生,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不再被基礎的、物質的東西所限的人。

•信用或誠信,是以交換為基礎的商業社會裡的基本規則。這個規則如此基本,以致它成為做人的標準,成為人的品格。

•一次次完整的成長曆程,自我久被一點一滴地、慢慢地、逐漸地確定了下來,孩子內在的力量就逐漸強大了起來。不僅兒童健康所有人都是如此。人自我的確定,就是需要經歷一次次的完整的成長曆程。

•完整指的是要經歷一個週期長這個週期是連續的,是由兒童自己完成的事情而不是被別人教出來的。

•認識內在世界和認識外在世界一定是同步的。

•你能想象婚姻的敏感期到來時,孩子們需要面對多少痛苦的情緒,需要面對多少心理的過程就是需要解決多少問題,需要建立多少正確的概念,需要經歷多少情感上的折磨和痛苦。這一切經歷最後落腳在了一個根本的原則上:婚姻是建立在彼此相愛的基礎上。這是婚姻關係的核心。

•人,天生就對事物背後的本質走著本能地興趣和好奇。繼而對事物內在的法則的把握,走著一種發現之後的激情、興奮和喜悅,並會產生再度發現的內在驅動力。一旦走上這條道路,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兒童如果不被破壞,天然就如此,因為他們源於此。這就是精神之道。

•生命的自主性(不是自信):自信不是依靠比別人強而自信,那叫戰鬥性。自己發現的整理,會在自己的生命裡內化並牢固確定下來,這叫自信。

•在自我開始形成的時候,意識就把需求與否的選擇權交給了自我的理性、思想與精神,交給了自信。

•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未來有影響,因為一個人的童年會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四節 與兒童共享精神生活】

•從1歲多開始,每一個孩子都會對音樂、色彩、繪畫有極高的敏感度。這個敏感度全然在於用生命感覺,那就讓我們的精神生活從1歲多開始。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早晨起來,我們是開始一段精神生活,還是先做家務。它是有本質不同的。它可能在漫長的童年形成孩子一生的習慣。

•所以,音樂教育和音樂享受要在早晨開始。早晨,讓孩子在音樂中醒來,然後坐在沙發上,欣賞10~20分鐘。媽媽忙著家務,聽著音樂,孩子會非常安靜,這段時間可以在愉快中度過,然後帶著這種愉快再去做其他的事情。這就好像一天是一首交響樂,早晨的序曲要儘可能美一些。

•早晨起來可以播放不同的音樂,學會為孩子選擇世界上最好的經典音樂和演唱者,邊看邊聽,對感覺和情緒是最有幫助的。有時候孩子會站起來,邊舞動邊看。我們還可以為小女孩選擇世界上最美妙的芭蕾舞劇和現代舞。起點就在這裡,它不能低下來,因為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子的。我們要為他們選擇最好的。

我們不能把孩子交給電視機,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孩子享受精神生活。

•中午的時候,也許在外面活動了一上午,累了,到了吃飯的時候,需要慰藉和安靜,我們就可以聽肖邦的鋼琴曲、小提琴曲和大提琴曲,這些音樂緩慢地起來,又緩慢地落下,讓孩子內心獲得安慰。

•到了下午的某一個時間,或許兒童需要10~20分鐘,看看《鼴鼠的故事》或者迪斯尼的經典動畫片,這叫過精神生活。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這些經典動畫片會和孩子一起,讓孩子享受美妙的情景、美妙的對話、美妙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

•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打開臺燈,在光聚在一起的溫馨的睡眠環境中,媽媽打開一本書,開始讀最簡單的故事。“鳥寶寶回到了鳥巢裡,媽媽守護著她,要睡覺了;兔子回到了窩裡,媽媽抱著他,寶寶要睡覺了……”這樣的小書,給孩子帶來滿足的愛和溫馨。睡前閱讀的書要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

這就是一天的精神生活。

•我們可以選擇在牆面的某個部位掛一幅世界名畫。當我們的孩子大一些的時候我我們可以買一本有關世界名畫的書,或者在網上打開頁面和孩子一起選擇。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就把所有世界名畫看了一遍。孩子有時候會選擇盧梭的畫,它看上去純真而自然;有時候孩子會選擇梵高的,它看上去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有時候會選擇喬治亞·奧基弗的,他的畫看上去那麼充滿生命的感覺……和孩子一起看的過程,就是共度精神生活。它來自生活,不來自課堂,也不來自書本。

•精神生活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帶著孩子隨著音樂在屋子裡旋轉,用書中的話和孩子在偶然的時候進行有趣的對話,和孩子坐在那裡一起聽音樂,一起看動畫片,一起喝著最喜歡的飲料,兩眼對視,深入地看著對方,這都是精神生活。

•可以從現在開始,它就是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在發生著。

"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是天生的“精神貴族”】

•兒童天生就是“精神貴族”,但如果出生後的環境是個世俗環境,他的“精神貴族”的風格和風範就會被取消。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貴族”和本相得以保留,在同樣的環境、在十幾年的生活中固定下來。然後,他既可以“入鄉隨俗”,融入傳統生活樣式中,還可以再回到“精神貴族”的生活中去。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兒童天然嚮往並敏感於精神】

•兒童為什麼喜歡看動畫片,兒童為什麼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會如此投入和如此有愉悅感。這是因為好的動畫片幾乎是很多孩子唯一的精神生活的來源。只不過動畫片所展示的精神層面各不相同,因此兒童吸收得也不同。

•由於在我們文化和生活的周圍,許多成人並沒有成長到可以擁有精神生活的程度,這導致兒童生存的環境中沒有精神生活。兒童從哪裡獲得精神生活呢?這個來源只能是動畫片、音樂、繪畫和書籍,但是最後的精神活動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互動。

•勃納德·利維古德說:“精神總是要求實現生命的目的,它總是指向終結。在心靈中,這個目的作為一種召喚被體驗到,作為一個生活計劃被醞釀,或作為一種生活之路被期待。”

•我把精神理解為兒童對正善美的了悟。

•真善美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話語是直指真相還是,謊言或廢話,我們的心態是猥瑣的還是健康的,兒童對此的敏感度高於成人。這些正是他們賴以成長的文化環境,如果不清明,那麼文化就造就了人。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孩子可能本來就對精神生活走著天然的精神感覺,走著天然的熟知和親切,走著本能的嗅覺,如同植物和動物的本性。所以我們聊天的意識和語言在什麼層面、在什麼精神層級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

•只有兒童能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心靈世界中。他們先滿足些許的物品的需要,那也是精神發展的工具的需要,隨後他們對物質世界和世俗世界就不再看見,或者不再感興趣。

•大多數成人都會為物質世界、世俗世界所煩擾。他們需求於物質世界,依賴物質世界,研究物質世界,享受物質世界,爭取物質世界,分割物質世界,設計物質世界,改造物質世界,獻身於物質世界。他們和世俗世界緊密相連,和他們成為朋友,和他們爭戰,最後不情願地成為世俗世界的組成部分。久而久之,成人就會過於低估兒童的欣賞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過分高估自己的水平。

•如果被物質世界鎖住,人就無法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創造的可能就不存在了。

•如果我們長久地讓兒童在這樣的偽精神氛圍中生存,兒童的精神生活沒辦法得到正常的迴應,精神就淪陷了。

•如果生命的創造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一個正常的流動,兒童自己內在的生命就自然地流動到了精神。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自我創造的過程就完成了一個週期。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孩子要求讀童話,因為童話裡充滿著事物背後的祕密,這些祕密就是精神的內涵。

•如果說讓科學家的心飛翔的是那些最美的科學語言,那麼讓兒童的心飛翔的是能和科學語言相媲美的那些優秀童話。

•孩子們天然是童話。在孩子們那裡,童話和現實並不被區分。童話就是孩子內在世界的風景。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走出精神,創造自我】

•如果兒童在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的層面不被阻礙;如果這些部分都可以正常地流動,或是昇華,兒童內在的機制就一定會到達精神。因為只有到達這一站,人才自由,不被限制。

•只有到達精神,才能創造出自我。這就是人的第二次誕生,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不再被基礎的、物質的東西所限的人。

•信用或誠信,是以交換為基礎的商業社會裡的基本規則。這個規則如此基本,以致它成為做人的標準,成為人的品格。

•一次次完整的成長曆程,自我久被一點一滴地、慢慢地、逐漸地確定了下來,孩子內在的力量就逐漸強大了起來。不僅兒童健康所有人都是如此。人自我的確定,就是需要經歷一次次的完整的成長曆程。

•完整指的是要經歷一個週期長這個週期是連續的,是由兒童自己完成的事情而不是被別人教出來的。

•認識內在世界和認識外在世界一定是同步的。

•你能想象婚姻的敏感期到來時,孩子們需要面對多少痛苦的情緒,需要面對多少心理的過程就是需要解決多少問題,需要建立多少正確的概念,需要經歷多少情感上的折磨和痛苦。這一切經歷最後落腳在了一個根本的原則上:婚姻是建立在彼此相愛的基礎上。這是婚姻關係的核心。

•人,天生就對事物背後的本質走著本能地興趣和好奇。繼而對事物內在的法則的把握,走著一種發現之後的激情、興奮和喜悅,並會產生再度發現的內在驅動力。一旦走上這條道路,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兒童如果不被破壞,天然就如此,因為他們源於此。這就是精神之道。

•生命的自主性(不是自信):自信不是依靠比別人強而自信,那叫戰鬥性。自己發現的整理,會在自己的生命裡內化並牢固確定下來,這叫自信。

•在自我開始形成的時候,意識就把需求與否的選擇權交給了自我的理性、思想與精神,交給了自信。

•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未來有影響,因為一個人的童年會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四節 與兒童共享精神生活】

•從1歲多開始,每一個孩子都會對音樂、色彩、繪畫有極高的敏感度。這個敏感度全然在於用生命感覺,那就讓我們的精神生活從1歲多開始。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早晨起來,我們是開始一段精神生活,還是先做家務。它是有本質不同的。它可能在漫長的童年形成孩子一生的習慣。

•所以,音樂教育和音樂享受要在早晨開始。早晨,讓孩子在音樂中醒來,然後坐在沙發上,欣賞10~20分鐘。媽媽忙著家務,聽著音樂,孩子會非常安靜,這段時間可以在愉快中度過,然後帶著這種愉快再去做其他的事情。這就好像一天是一首交響樂,早晨的序曲要儘可能美一些。

•早晨起來可以播放不同的音樂,學會為孩子選擇世界上最好的經典音樂和演唱者,邊看邊聽,對感覺和情緒是最有幫助的。有時候孩子會站起來,邊舞動邊看。我們還可以為小女孩選擇世界上最美妙的芭蕾舞劇和現代舞。起點就在這裡,它不能低下來,因為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子的。我們要為他們選擇最好的。

我們不能把孩子交給電視機,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孩子享受精神生活。

•中午的時候,也許在外面活動了一上午,累了,到了吃飯的時候,需要慰藉和安靜,我們就可以聽肖邦的鋼琴曲、小提琴曲和大提琴曲,這些音樂緩慢地起來,又緩慢地落下,讓孩子內心獲得安慰。

•到了下午的某一個時間,或許兒童需要10~20分鐘,看看《鼴鼠的故事》或者迪斯尼的經典動畫片,這叫過精神生活。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這些經典動畫片會和孩子一起,讓孩子享受美妙的情景、美妙的對話、美妙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

•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打開臺燈,在光聚在一起的溫馨的睡眠環境中,媽媽打開一本書,開始讀最簡單的故事。“鳥寶寶回到了鳥巢裡,媽媽守護著她,要睡覺了;兔子回到了窩裡,媽媽抱著他,寶寶要睡覺了……”這樣的小書,給孩子帶來滿足的愛和溫馨。睡前閱讀的書要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

這就是一天的精神生活。

•我們可以選擇在牆面的某個部位掛一幅世界名畫。當我們的孩子大一些的時候我我們可以買一本有關世界名畫的書,或者在網上打開頁面和孩子一起選擇。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就把所有世界名畫看了一遍。孩子有時候會選擇盧梭的畫,它看上去純真而自然;有時候孩子會選擇梵高的,它看上去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有時候會選擇喬治亞·奧基弗的,他的畫看上去那麼充滿生命的感覺……和孩子一起看的過程,就是共度精神生活。它來自生活,不來自課堂,也不來自書本。

•精神生活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帶著孩子隨著音樂在屋子裡旋轉,用書中的話和孩子在偶然的時候進行有趣的對話,和孩子坐在那裡一起聽音樂,一起看動畫片,一起喝著最喜歡的飲料,兩眼對視,深入地看著對方,這都是精神生活。

•可以從現在開始,它就是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在發生著。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五節 如何為兒童創造精神成長的環境】

•只要環境合適,兒童就可以創造出自我。創造歷程會自然地流動到精神,自我創造的過程就完成了一個週期。如何這是預定好的,久等於說人是精神的產物,人就會對精神有天然的嚮往和嗅覺。

•生活中有一種現象,就是兒童對精神生活的渴望被長久地忽略著。我們把很多粗製濫造的畫掛在牆上,聽很多吵鬧的“音樂”(噪聲),用很多平庸和暴力的動畫片替代著兒童內在的精神需求。我們用一些貧乏的東西代替著、偷換著兒童內在的精神需求,消耗著兒童生命的驅動力。不是因為兒童沒有選擇的能力,而是因為兒童沒有選擇的權利。

•如果你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多的可選擇的內容,選擇更好、更有精神內涵的生活,精神生活幾乎是兒童天然的本能。

•在“愛和自由”的教育中,教育的基點是關心孩子的生命成長,關心孩子內心的所有,當然也包括關心孩子的精神。

•如果孩子們的內在品質始終受到關注,始終被大家發現和認可,6年中的每個月都被發現,孩子的精神就會被彰顯出來,整體的素質就會提升,站在你面前的孩子就是一個健全的人。

•人由於成長在不同的意識層面,這才是真正地把人區分開的一個標誌,而並不是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這就是成長的結果。

•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一個物質的環境如何精神化。道理是同樣的,一面完全是空白的牆,和貼上一幅畫的牆,可能就會不同;貼上一幅什麼樣的畫,又有所不同;貼在什麼樣的位置,牆面和畫的空間比例是否和諧,又有所不同……這時候,物質就在講述著精神的故事,精神就包含在了審美中。兒童會在環境中把環境“吃”進去,並以氣質的狀態呈現出來。所以,為兒童提供一個更好的人文環境就變得重要了。

•審美不僅是在專門的藝術殿堂裡,藝術殿堂的審美是精神的表達,生活中的審美是內心不可缺少的,它屢屢發生著。在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被加載各種層次的藝術形象。在兒童的世界裡發現藝術品和普通的物品是一體的,不被區分,不論是玩具、吃的東西,還是包裝品。

•看一個人讀些什麼書,以及他同什麼人交往,就可知道他的為人。因為有人以人為伴,也有人以書為伴。無論是書還是朋友,我們都應以最好的為伴。

•在臨睡前讀書,讓孩子在讀書中睡去,是每個孩子童年最好的回憶。孩子會投入全部精力去聽媽媽或者爸爸讀書,或者講故事。因此,如果你能持續地在睡前給孩子講故事,你就是當之無愧的優秀的爸爸媽媽了。

•在兒童的早期,這些精神產品都是為了建構精神結構,這是直接注入孩子生命中的東西,最後會變成孩子的品質,所以經典至關重要。孩子把這些經典“吃”進去,就轉化成了自己的精神架構。

"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是天生的“精神貴族”】

•兒童天生就是“精神貴族”,但如果出生後的環境是個世俗環境,他的“精神貴族”的風格和風範就會被取消。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貴族”和本相得以保留,在同樣的環境、在十幾年的生活中固定下來。然後,他既可以“入鄉隨俗”,融入傳統生活樣式中,還可以再回到“精神貴族”的生活中去。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兒童天然嚮往並敏感於精神】

•兒童為什麼喜歡看動畫片,兒童為什麼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會如此投入和如此有愉悅感。這是因為好的動畫片幾乎是很多孩子唯一的精神生活的來源。只不過動畫片所展示的精神層面各不相同,因此兒童吸收得也不同。

•由於在我們文化和生活的周圍,許多成人並沒有成長到可以擁有精神生活的程度,這導致兒童生存的環境中沒有精神生活。兒童從哪裡獲得精神生活呢?這個來源只能是動畫片、音樂、繪畫和書籍,但是最後的精神活動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互動。

•勃納德·利維古德說:“精神總是要求實現生命的目的,它總是指向終結。在心靈中,這個目的作為一種召喚被體驗到,作為一個生活計劃被醞釀,或作為一種生活之路被期待。”

•我把精神理解為兒童對正善美的了悟。

•真善美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話語是直指真相還是,謊言或廢話,我們的心態是猥瑣的還是健康的,兒童對此的敏感度高於成人。這些正是他們賴以成長的文化環境,如果不清明,那麼文化就造就了人。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孩子可能本來就對精神生活走著天然的精神感覺,走著天然的熟知和親切,走著本能的嗅覺,如同植物和動物的本性。所以我們聊天的意識和語言在什麼層面、在什麼精神層級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

•只有兒童能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心靈世界中。他們先滿足些許的物品的需要,那也是精神發展的工具的需要,隨後他們對物質世界和世俗世界就不再看見,或者不再感興趣。

•大多數成人都會為物質世界、世俗世界所煩擾。他們需求於物質世界,依賴物質世界,研究物質世界,享受物質世界,爭取物質世界,分割物質世界,設計物質世界,改造物質世界,獻身於物質世界。他們和世俗世界緊密相連,和他們成為朋友,和他們爭戰,最後不情願地成為世俗世界的組成部分。久而久之,成人就會過於低估兒童的欣賞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過分高估自己的水平。

•如果被物質世界鎖住,人就無法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創造的可能就不存在了。

•如果我們長久地讓兒童在這樣的偽精神氛圍中生存,兒童的精神生活沒辦法得到正常的迴應,精神就淪陷了。

•如果生命的創造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一個正常的流動,兒童自己內在的生命就自然地流動到了精神。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自我創造的過程就完成了一個週期。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孩子要求讀童話,因為童話裡充滿著事物背後的祕密,這些祕密就是精神的內涵。

•如果說讓科學家的心飛翔的是那些最美的科學語言,那麼讓兒童的心飛翔的是能和科學語言相媲美的那些優秀童話。

•孩子們天然是童話。在孩子們那裡,童話和現實並不被區分。童話就是孩子內在世界的風景。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走出精神,創造自我】

•如果兒童在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的層面不被阻礙;如果這些部分都可以正常地流動,或是昇華,兒童內在的機制就一定會到達精神。因為只有到達這一站,人才自由,不被限制。

•只有到達精神,才能創造出自我。這就是人的第二次誕生,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不再被基礎的、物質的東西所限的人。

•信用或誠信,是以交換為基礎的商業社會裡的基本規則。這個規則如此基本,以致它成為做人的標準,成為人的品格。

•一次次完整的成長曆程,自我久被一點一滴地、慢慢地、逐漸地確定了下來,孩子內在的力量就逐漸強大了起來。不僅兒童健康所有人都是如此。人自我的確定,就是需要經歷一次次的完整的成長曆程。

•完整指的是要經歷一個週期長這個週期是連續的,是由兒童自己完成的事情而不是被別人教出來的。

•認識內在世界和認識外在世界一定是同步的。

•你能想象婚姻的敏感期到來時,孩子們需要面對多少痛苦的情緒,需要面對多少心理的過程就是需要解決多少問題,需要建立多少正確的概念,需要經歷多少情感上的折磨和痛苦。這一切經歷最後落腳在了一個根本的原則上:婚姻是建立在彼此相愛的基礎上。這是婚姻關係的核心。

•人,天生就對事物背後的本質走著本能地興趣和好奇。繼而對事物內在的法則的把握,走著一種發現之後的激情、興奮和喜悅,並會產生再度發現的內在驅動力。一旦走上這條道路,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兒童如果不被破壞,天然就如此,因為他們源於此。這就是精神之道。

•生命的自主性(不是自信):自信不是依靠比別人強而自信,那叫戰鬥性。自己發現的整理,會在自己的生命裡內化並牢固確定下來,這叫自信。

•在自我開始形成的時候,意識就把需求與否的選擇權交給了自我的理性、思想與精神,交給了自信。

•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未來有影響,因為一個人的童年會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四節 與兒童共享精神生活】

•從1歲多開始,每一個孩子都會對音樂、色彩、繪畫有極高的敏感度。這個敏感度全然在於用生命感覺,那就讓我們的精神生活從1歲多開始。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早晨起來,我們是開始一段精神生活,還是先做家務。它是有本質不同的。它可能在漫長的童年形成孩子一生的習慣。

•所以,音樂教育和音樂享受要在早晨開始。早晨,讓孩子在音樂中醒來,然後坐在沙發上,欣賞10~20分鐘。媽媽忙著家務,聽著音樂,孩子會非常安靜,這段時間可以在愉快中度過,然後帶著這種愉快再去做其他的事情。這就好像一天是一首交響樂,早晨的序曲要儘可能美一些。

•早晨起來可以播放不同的音樂,學會為孩子選擇世界上最好的經典音樂和演唱者,邊看邊聽,對感覺和情緒是最有幫助的。有時候孩子會站起來,邊舞動邊看。我們還可以為小女孩選擇世界上最美妙的芭蕾舞劇和現代舞。起點就在這裡,它不能低下來,因為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子的。我們要為他們選擇最好的。

我們不能把孩子交給電視機,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孩子享受精神生活。

•中午的時候,也許在外面活動了一上午,累了,到了吃飯的時候,需要慰藉和安靜,我們就可以聽肖邦的鋼琴曲、小提琴曲和大提琴曲,這些音樂緩慢地起來,又緩慢地落下,讓孩子內心獲得安慰。

•到了下午的某一個時間,或許兒童需要10~20分鐘,看看《鼴鼠的故事》或者迪斯尼的經典動畫片,這叫過精神生活。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這些經典動畫片會和孩子一起,讓孩子享受美妙的情景、美妙的對話、美妙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

•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打開臺燈,在光聚在一起的溫馨的睡眠環境中,媽媽打開一本書,開始讀最簡單的故事。“鳥寶寶回到了鳥巢裡,媽媽守護著她,要睡覺了;兔子回到了窩裡,媽媽抱著他,寶寶要睡覺了……”這樣的小書,給孩子帶來滿足的愛和溫馨。睡前閱讀的書要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

這就是一天的精神生活。

•我們可以選擇在牆面的某個部位掛一幅世界名畫。當我們的孩子大一些的時候我我們可以買一本有關世界名畫的書,或者在網上打開頁面和孩子一起選擇。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就把所有世界名畫看了一遍。孩子有時候會選擇盧梭的畫,它看上去純真而自然;有時候孩子會選擇梵高的,它看上去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有時候會選擇喬治亞·奧基弗的,他的畫看上去那麼充滿生命的感覺……和孩子一起看的過程,就是共度精神生活。它來自生活,不來自課堂,也不來自書本。

•精神生活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帶著孩子隨著音樂在屋子裡旋轉,用書中的話和孩子在偶然的時候進行有趣的對話,和孩子坐在那裡一起聽音樂,一起看動畫片,一起喝著最喜歡的飲料,兩眼對視,深入地看著對方,這都是精神生活。

•可以從現在開始,它就是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在發生著。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五節 如何為兒童創造精神成長的環境】

•只要環境合適,兒童就可以創造出自我。創造歷程會自然地流動到精神,自我創造的過程就完成了一個週期。如何這是預定好的,久等於說人是精神的產物,人就會對精神有天然的嚮往和嗅覺。

•生活中有一種現象,就是兒童對精神生活的渴望被長久地忽略著。我們把很多粗製濫造的畫掛在牆上,聽很多吵鬧的“音樂”(噪聲),用很多平庸和暴力的動畫片替代著兒童內在的精神需求。我們用一些貧乏的東西代替著、偷換著兒童內在的精神需求,消耗著兒童生命的驅動力。不是因為兒童沒有選擇的能力,而是因為兒童沒有選擇的權利。

•如果你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多的可選擇的內容,選擇更好、更有精神內涵的生活,精神生活幾乎是兒童天然的本能。

•在“愛和自由”的教育中,教育的基點是關心孩子的生命成長,關心孩子內心的所有,當然也包括關心孩子的精神。

•如果孩子們的內在品質始終受到關注,始終被大家發現和認可,6年中的每個月都被發現,孩子的精神就會被彰顯出來,整體的素質就會提升,站在你面前的孩子就是一個健全的人。

•人由於成長在不同的意識層面,這才是真正地把人區分開的一個標誌,而並不是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這就是成長的結果。

•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一個物質的環境如何精神化。道理是同樣的,一面完全是空白的牆,和貼上一幅畫的牆,可能就會不同;貼上一幅什麼樣的畫,又有所不同;貼在什麼樣的位置,牆面和畫的空間比例是否和諧,又有所不同……這時候,物質就在講述著精神的故事,精神就包含在了審美中。兒童會在環境中把環境“吃”進去,並以氣質的狀態呈現出來。所以,為兒童提供一個更好的人文環境就變得重要了。

•審美不僅是在專門的藝術殿堂裡,藝術殿堂的審美是精神的表達,生活中的審美是內心不可缺少的,它屢屢發生著。在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被加載各種層次的藝術形象。在兒童的世界裡發現藝術品和普通的物品是一體的,不被區分,不論是玩具、吃的東西,還是包裝品。

•看一個人讀些什麼書,以及他同什麼人交往,就可知道他的為人。因為有人以人為伴,也有人以書為伴。無論是書還是朋友,我們都應以最好的為伴。

•在臨睡前讀書,讓孩子在讀書中睡去,是每個孩子童年最好的回憶。孩子會投入全部精力去聽媽媽或者爸爸讀書,或者講故事。因此,如果你能持續地在睡前給孩子講故事,你就是當之無愧的優秀的爸爸媽媽了。

•在兒童的早期,這些精神產品都是為了建構精神結構,這是直接注入孩子生命中的東西,最後會變成孩子的品質,所以經典至關重要。孩子把這些經典“吃”進去,就轉化成了自己的精神架構。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六節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的成長】

•精神是隱含在表象背後的本質,本質後面的真善美。它是具有一定深度的藝術的和文字的語言,對這些藝術和語言的情緒和感覺,以及它們的凝聚、濃縮、融合、綜合和內在化。

•人們的精神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不同人的精神存在於不同的層面和空間。有的差別極小,有的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兒童不具備對自己的精神生活進行可逆性檢視的能力,兒童只是精神生活本身,這正是兒童的生命特點。

•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許多孩子在交談時,總是把談話落腳在精神上。愛就是關注生命的成長。

•12歲,這個過程已經完成,精神成為孩子隨時可以交談和分享的內容。這自然是針對那些成長完整的孩子說的。和這樣的孩子交談,沒有太多的廢話,直達本質。這使人充滿了欣慰,人是精神的。

"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是天生的“精神貴族”】

•兒童天生就是“精神貴族”,但如果出生後的環境是個世俗環境,他的“精神貴族”的風格和風範就會被取消。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貴族”和本相得以保留,在同樣的環境、在十幾年的生活中固定下來。然後,他既可以“入鄉隨俗”,融入傳統生活樣式中,還可以再回到“精神貴族”的生活中去。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兒童天然嚮往並敏感於精神】

•兒童為什麼喜歡看動畫片,兒童為什麼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會如此投入和如此有愉悅感。這是因為好的動畫片幾乎是很多孩子唯一的精神生活的來源。只不過動畫片所展示的精神層面各不相同,因此兒童吸收得也不同。

•由於在我們文化和生活的周圍,許多成人並沒有成長到可以擁有精神生活的程度,這導致兒童生存的環境中沒有精神生活。兒童從哪裡獲得精神生活呢?這個來源只能是動畫片、音樂、繪畫和書籍,但是最後的精神活動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互動。

•勃納德·利維古德說:“精神總是要求實現生命的目的,它總是指向終結。在心靈中,這個目的作為一種召喚被體驗到,作為一個生活計劃被醞釀,或作為一種生活之路被期待。”

•我把精神理解為兒童對正善美的了悟。

•真善美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話語是直指真相還是,謊言或廢話,我們的心態是猥瑣的還是健康的,兒童對此的敏感度高於成人。這些正是他們賴以成長的文化環境,如果不清明,那麼文化就造就了人。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孩子可能本來就對精神生活走著天然的精神感覺,走著天然的熟知和親切,走著本能的嗅覺,如同植物和動物的本性。所以我們聊天的意識和語言在什麼層面、在什麼精神層級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

•只有兒童能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心靈世界中。他們先滿足些許的物品的需要,那也是精神發展的工具的需要,隨後他們對物質世界和世俗世界就不再看見,或者不再感興趣。

•大多數成人都會為物質世界、世俗世界所煩擾。他們需求於物質世界,依賴物質世界,研究物質世界,享受物質世界,爭取物質世界,分割物質世界,設計物質世界,改造物質世界,獻身於物質世界。他們和世俗世界緊密相連,和他們成為朋友,和他們爭戰,最後不情願地成為世俗世界的組成部分。久而久之,成人就會過於低估兒童的欣賞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過分高估自己的水平。

•如果被物質世界鎖住,人就無法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創造的可能就不存在了。

•如果我們長久地讓兒童在這樣的偽精神氛圍中生存,兒童的精神生活沒辦法得到正常的迴應,精神就淪陷了。

•如果生命的創造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一個正常的流動,兒童自己內在的生命就自然地流動到了精神。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自我創造的過程就完成了一個週期。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孩子要求讀童話,因為童話裡充滿著事物背後的祕密,這些祕密就是精神的內涵。

•如果說讓科學家的心飛翔的是那些最美的科學語言,那麼讓兒童的心飛翔的是能和科學語言相媲美的那些優秀童話。

•孩子們天然是童話。在孩子們那裡,童話和現實並不被區分。童話就是孩子內在世界的風景。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走出精神,創造自我】

•如果兒童在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的層面不被阻礙;如果這些部分都可以正常地流動,或是昇華,兒童內在的機制就一定會到達精神。因為只有到達這一站,人才自由,不被限制。

•只有到達精神,才能創造出自我。這就是人的第二次誕生,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不再被基礎的、物質的東西所限的人。

•信用或誠信,是以交換為基礎的商業社會裡的基本規則。這個規則如此基本,以致它成為做人的標準,成為人的品格。

•一次次完整的成長曆程,自我久被一點一滴地、慢慢地、逐漸地確定了下來,孩子內在的力量就逐漸強大了起來。不僅兒童健康所有人都是如此。人自我的確定,就是需要經歷一次次的完整的成長曆程。

•完整指的是要經歷一個週期長這個週期是連續的,是由兒童自己完成的事情而不是被別人教出來的。

•認識內在世界和認識外在世界一定是同步的。

•你能想象婚姻的敏感期到來時,孩子們需要面對多少痛苦的情緒,需要面對多少心理的過程就是需要解決多少問題,需要建立多少正確的概念,需要經歷多少情感上的折磨和痛苦。這一切經歷最後落腳在了一個根本的原則上:婚姻是建立在彼此相愛的基礎上。這是婚姻關係的核心。

•人,天生就對事物背後的本質走著本能地興趣和好奇。繼而對事物內在的法則的把握,走著一種發現之後的激情、興奮和喜悅,並會產生再度發現的內在驅動力。一旦走上這條道路,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兒童如果不被破壞,天然就如此,因為他們源於此。這就是精神之道。

•生命的自主性(不是自信):自信不是依靠比別人強而自信,那叫戰鬥性。自己發現的整理,會在自己的生命裡內化並牢固確定下來,這叫自信。

•在自我開始形成的時候,意識就把需求與否的選擇權交給了自我的理性、思想與精神,交給了自信。

•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未來有影響,因為一個人的童年會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四節 與兒童共享精神生活】

•從1歲多開始,每一個孩子都會對音樂、色彩、繪畫有極高的敏感度。這個敏感度全然在於用生命感覺,那就讓我們的精神生活從1歲多開始。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早晨起來,我們是開始一段精神生活,還是先做家務。它是有本質不同的。它可能在漫長的童年形成孩子一生的習慣。

•所以,音樂教育和音樂享受要在早晨開始。早晨,讓孩子在音樂中醒來,然後坐在沙發上,欣賞10~20分鐘。媽媽忙著家務,聽著音樂,孩子會非常安靜,這段時間可以在愉快中度過,然後帶著這種愉快再去做其他的事情。這就好像一天是一首交響樂,早晨的序曲要儘可能美一些。

•早晨起來可以播放不同的音樂,學會為孩子選擇世界上最好的經典音樂和演唱者,邊看邊聽,對感覺和情緒是最有幫助的。有時候孩子會站起來,邊舞動邊看。我們還可以為小女孩選擇世界上最美妙的芭蕾舞劇和現代舞。起點就在這裡,它不能低下來,因為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子的。我們要為他們選擇最好的。

我們不能把孩子交給電視機,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孩子享受精神生活。

•中午的時候,也許在外面活動了一上午,累了,到了吃飯的時候,需要慰藉和安靜,我們就可以聽肖邦的鋼琴曲、小提琴曲和大提琴曲,這些音樂緩慢地起來,又緩慢地落下,讓孩子內心獲得安慰。

•到了下午的某一個時間,或許兒童需要10~20分鐘,看看《鼴鼠的故事》或者迪斯尼的經典動畫片,這叫過精神生活。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這些經典動畫片會和孩子一起,讓孩子享受美妙的情景、美妙的對話、美妙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

•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打開臺燈,在光聚在一起的溫馨的睡眠環境中,媽媽打開一本書,開始讀最簡單的故事。“鳥寶寶回到了鳥巢裡,媽媽守護著她,要睡覺了;兔子回到了窩裡,媽媽抱著他,寶寶要睡覺了……”這樣的小書,給孩子帶來滿足的愛和溫馨。睡前閱讀的書要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

這就是一天的精神生活。

•我們可以選擇在牆面的某個部位掛一幅世界名畫。當我們的孩子大一些的時候我我們可以買一本有關世界名畫的書,或者在網上打開頁面和孩子一起選擇。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就把所有世界名畫看了一遍。孩子有時候會選擇盧梭的畫,它看上去純真而自然;有時候孩子會選擇梵高的,它看上去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有時候會選擇喬治亞·奧基弗的,他的畫看上去那麼充滿生命的感覺……和孩子一起看的過程,就是共度精神生活。它來自生活,不來自課堂,也不來自書本。

•精神生活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帶著孩子隨著音樂在屋子裡旋轉,用書中的話和孩子在偶然的時候進行有趣的對話,和孩子坐在那裡一起聽音樂,一起看動畫片,一起喝著最喜歡的飲料,兩眼對視,深入地看著對方,這都是精神生活。

•可以從現在開始,它就是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在發生著。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五節 如何為兒童創造精神成長的環境】

•只要環境合適,兒童就可以創造出自我。創造歷程會自然地流動到精神,自我創造的過程就完成了一個週期。如何這是預定好的,久等於說人是精神的產物,人就會對精神有天然的嚮往和嗅覺。

•生活中有一種現象,就是兒童對精神生活的渴望被長久地忽略著。我們把很多粗製濫造的畫掛在牆上,聽很多吵鬧的“音樂”(噪聲),用很多平庸和暴力的動畫片替代著兒童內在的精神需求。我們用一些貧乏的東西代替著、偷換著兒童內在的精神需求,消耗著兒童生命的驅動力。不是因為兒童沒有選擇的能力,而是因為兒童沒有選擇的權利。

•如果你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多的可選擇的內容,選擇更好、更有精神內涵的生活,精神生活幾乎是兒童天然的本能。

•在“愛和自由”的教育中,教育的基點是關心孩子的生命成長,關心孩子內心的所有,當然也包括關心孩子的精神。

•如果孩子們的內在品質始終受到關注,始終被大家發現和認可,6年中的每個月都被發現,孩子的精神就會被彰顯出來,整體的素質就會提升,站在你面前的孩子就是一個健全的人。

•人由於成長在不同的意識層面,這才是真正地把人區分開的一個標誌,而並不是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這就是成長的結果。

•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一個物質的環境如何精神化。道理是同樣的,一面完全是空白的牆,和貼上一幅畫的牆,可能就會不同;貼上一幅什麼樣的畫,又有所不同;貼在什麼樣的位置,牆面和畫的空間比例是否和諧,又有所不同……這時候,物質就在講述著精神的故事,精神就包含在了審美中。兒童會在環境中把環境“吃”進去,並以氣質的狀態呈現出來。所以,為兒童提供一個更好的人文環境就變得重要了。

•審美不僅是在專門的藝術殿堂裡,藝術殿堂的審美是精神的表達,生活中的審美是內心不可缺少的,它屢屢發生著。在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被加載各種層次的藝術形象。在兒童的世界裡發現藝術品和普通的物品是一體的,不被區分,不論是玩具、吃的東西,還是包裝品。

•看一個人讀些什麼書,以及他同什麼人交往,就可知道他的為人。因為有人以人為伴,也有人以書為伴。無論是書還是朋友,我們都應以最好的為伴。

•在臨睡前讀書,讓孩子在讀書中睡去,是每個孩子童年最好的回憶。孩子會投入全部精力去聽媽媽或者爸爸讀書,或者講故事。因此,如果你能持續地在睡前給孩子講故事,你就是當之無愧的優秀的爸爸媽媽了。

•在兒童的早期,這些精神產品都是為了建構精神結構,這是直接注入孩子生命中的東西,最後會變成孩子的品質,所以經典至關重要。孩子把這些經典“吃”進去,就轉化成了自己的精神架構。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六節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的成長】

•精神是隱含在表象背後的本質,本質後面的真善美。它是具有一定深度的藝術的和文字的語言,對這些藝術和語言的情緒和感覺,以及它們的凝聚、濃縮、融合、綜合和內在化。

•人們的精神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不同人的精神存在於不同的層面和空間。有的差別極小,有的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兒童不具備對自己的精神生活進行可逆性檢視的能力,兒童只是精神生活本身,這正是兒童的生命特點。

•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許多孩子在交談時,總是把談話落腳在精神上。愛就是關注生命的成長。

•12歲,這個過程已經完成,精神成為孩子隨時可以交談和分享的內容。這自然是針對那些成長完整的孩子說的。和這樣的孩子交談,沒有太多的廢話,直達本質。這使人充滿了欣慰,人是精神的。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是天生的“精神貴族”】

•兒童天生就是“精神貴族”,但如果出生後的環境是個世俗環境,他的“精神貴族”的風格和風範就會被取消。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貴族”和本相得以保留,在同樣的環境、在十幾年的生活中固定下來。然後,他既可以“入鄉隨俗”,融入傳統生活樣式中,還可以再回到“精神貴族”的生活中去。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兒童天然嚮往並敏感於精神】

•兒童為什麼喜歡看動畫片,兒童為什麼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會如此投入和如此有愉悅感。這是因為好的動畫片幾乎是很多孩子唯一的精神生活的來源。只不過動畫片所展示的精神層面各不相同,因此兒童吸收得也不同。

•由於在我們文化和生活的周圍,許多成人並沒有成長到可以擁有精神生活的程度,這導致兒童生存的環境中沒有精神生活。兒童從哪裡獲得精神生活呢?這個來源只能是動畫片、音樂、繪畫和書籍,但是最後的精神活動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互動。

•勃納德·利維古德說:“精神總是要求實現生命的目的,它總是指向終結。在心靈中,這個目的作為一種召喚被體驗到,作為一個生活計劃被醞釀,或作為一種生活之路被期待。”

•我把精神理解為兒童對正善美的了悟。

•真善美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話語是直指真相還是,謊言或廢話,我們的心態是猥瑣的還是健康的,兒童對此的敏感度高於成人。這些正是他們賴以成長的文化環境,如果不清明,那麼文化就造就了人。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孩子可能本來就對精神生活走著天然的精神感覺,走著天然的熟知和親切,走著本能的嗅覺,如同植物和動物的本性。所以我們聊天的意識和語言在什麼層面、在什麼精神層級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

•只有兒童能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心靈世界中。他們先滿足些許的物品的需要,那也是精神發展的工具的需要,隨後他們對物質世界和世俗世界就不再看見,或者不再感興趣。

•大多數成人都會為物質世界、世俗世界所煩擾。他們需求於物質世界,依賴物質世界,研究物質世界,享受物質世界,爭取物質世界,分割物質世界,設計物質世界,改造物質世界,獻身於物質世界。他們和世俗世界緊密相連,和他們成為朋友,和他們爭戰,最後不情願地成為世俗世界的組成部分。久而久之,成人就會過於低估兒童的欣賞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過分高估自己的水平。

•如果被物質世界鎖住,人就無法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創造的可能就不存在了。

•如果我們長久地讓兒童在這樣的偽精神氛圍中生存,兒童的精神生活沒辦法得到正常的迴應,精神就淪陷了。

•如果生命的創造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一個正常的流動,兒童自己內在的生命就自然地流動到了精神。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自我創造的過程就完成了一個週期。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孩子要求讀童話,因為童話裡充滿著事物背後的祕密,這些祕密就是精神的內涵。

•如果說讓科學家的心飛翔的是那些最美的科學語言,那麼讓兒童的心飛翔的是能和科學語言相媲美的那些優秀童話。

•孩子們天然是童話。在孩子們那裡,童話和現實並不被區分。童話就是孩子內在世界的風景。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走出精神,創造自我】

•如果兒童在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的層面不被阻礙;如果這些部分都可以正常地流動,或是昇華,兒童內在的機制就一定會到達精神。因為只有到達這一站,人才自由,不被限制。

•只有到達精神,才能創造出自我。這就是人的第二次誕生,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不再被基礎的、物質的東西所限的人。

•信用或誠信,是以交換為基礎的商業社會裡的基本規則。這個規則如此基本,以致它成為做人的標準,成為人的品格。

•一次次完整的成長曆程,自我久被一點一滴地、慢慢地、逐漸地確定了下來,孩子內在的力量就逐漸強大了起來。不僅兒童健康所有人都是如此。人自我的確定,就是需要經歷一次次的完整的成長曆程。

•完整指的是要經歷一個週期長這個週期是連續的,是由兒童自己完成的事情而不是被別人教出來的。

•認識內在世界和認識外在世界一定是同步的。

•你能想象婚姻的敏感期到來時,孩子們需要面對多少痛苦的情緒,需要面對多少心理的過程就是需要解決多少問題,需要建立多少正確的概念,需要經歷多少情感上的折磨和痛苦。這一切經歷最後落腳在了一個根本的原則上:婚姻是建立在彼此相愛的基礎上。這是婚姻關係的核心。

•人,天生就對事物背後的本質走著本能地興趣和好奇。繼而對事物內在的法則的把握,走著一種發現之後的激情、興奮和喜悅,並會產生再度發現的內在驅動力。一旦走上這條道路,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兒童如果不被破壞,天然就如此,因為他們源於此。這就是精神之道。

•生命的自主性(不是自信):自信不是依靠比別人強而自信,那叫戰鬥性。自己發現的整理,會在自己的生命裡內化並牢固確定下來,這叫自信。

•在自我開始形成的時候,意識就把需求與否的選擇權交給了自我的理性、思想與精神,交給了自信。

•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未來有影響,因為一個人的童年會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四節 與兒童共享精神生活】

•從1歲多開始,每一個孩子都會對音樂、色彩、繪畫有極高的敏感度。這個敏感度全然在於用生命感覺,那就讓我們的精神生活從1歲多開始。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早晨起來,我們是開始一段精神生活,還是先做家務。它是有本質不同的。它可能在漫長的童年形成孩子一生的習慣。

•所以,音樂教育和音樂享受要在早晨開始。早晨,讓孩子在音樂中醒來,然後坐在沙發上,欣賞10~20分鐘。媽媽忙著家務,聽著音樂,孩子會非常安靜,這段時間可以在愉快中度過,然後帶著這種愉快再去做其他的事情。這就好像一天是一首交響樂,早晨的序曲要儘可能美一些。

•早晨起來可以播放不同的音樂,學會為孩子選擇世界上最好的經典音樂和演唱者,邊看邊聽,對感覺和情緒是最有幫助的。有時候孩子會站起來,邊舞動邊看。我們還可以為小女孩選擇世界上最美妙的芭蕾舞劇和現代舞。起點就在這裡,它不能低下來,因為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子的。我們要為他們選擇最好的。

我們不能把孩子交給電視機,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孩子享受精神生活。

•中午的時候,也許在外面活動了一上午,累了,到了吃飯的時候,需要慰藉和安靜,我們就可以聽肖邦的鋼琴曲、小提琴曲和大提琴曲,這些音樂緩慢地起來,又緩慢地落下,讓孩子內心獲得安慰。

•到了下午的某一個時間,或許兒童需要10~20分鐘,看看《鼴鼠的故事》或者迪斯尼的經典動畫片,這叫過精神生活。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這些經典動畫片會和孩子一起,讓孩子享受美妙的情景、美妙的對話、美妙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

•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打開臺燈,在光聚在一起的溫馨的睡眠環境中,媽媽打開一本書,開始讀最簡單的故事。“鳥寶寶回到了鳥巢裡,媽媽守護著她,要睡覺了;兔子回到了窩裡,媽媽抱著他,寶寶要睡覺了……”這樣的小書,給孩子帶來滿足的愛和溫馨。睡前閱讀的書要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

這就是一天的精神生活。

•我們可以選擇在牆面的某個部位掛一幅世界名畫。當我們的孩子大一些的時候我我們可以買一本有關世界名畫的書,或者在網上打開頁面和孩子一起選擇。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就把所有世界名畫看了一遍。孩子有時候會選擇盧梭的畫,它看上去純真而自然;有時候孩子會選擇梵高的,它看上去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有時候會選擇喬治亞·奧基弗的,他的畫看上去那麼充滿生命的感覺……和孩子一起看的過程,就是共度精神生活。它來自生活,不來自課堂,也不來自書本。

•精神生活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帶著孩子隨著音樂在屋子裡旋轉,用書中的話和孩子在偶然的時候進行有趣的對話,和孩子坐在那裡一起聽音樂,一起看動畫片,一起喝著最喜歡的飲料,兩眼對視,深入地看著對方,這都是精神生活。

•可以從現在開始,它就是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在發生著。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五節 如何為兒童創造精神成長的環境】

•只要環境合適,兒童就可以創造出自我。創造歷程會自然地流動到精神,自我創造的過程就完成了一個週期。如何這是預定好的,久等於說人是精神的產物,人就會對精神有天然的嚮往和嗅覺。

•生活中有一種現象,就是兒童對精神生活的渴望被長久地忽略著。我們把很多粗製濫造的畫掛在牆上,聽很多吵鬧的“音樂”(噪聲),用很多平庸和暴力的動畫片替代著兒童內在的精神需求。我們用一些貧乏的東西代替著、偷換著兒童內在的精神需求,消耗著兒童生命的驅動力。不是因為兒童沒有選擇的能力,而是因為兒童沒有選擇的權利。

•如果你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多的可選擇的內容,選擇更好、更有精神內涵的生活,精神生活幾乎是兒童天然的本能。

•在“愛和自由”的教育中,教育的基點是關心孩子的生命成長,關心孩子內心的所有,當然也包括關心孩子的精神。

•如果孩子們的內在品質始終受到關注,始終被大家發現和認可,6年中的每個月都被發現,孩子的精神就會被彰顯出來,整體的素質就會提升,站在你面前的孩子就是一個健全的人。

•人由於成長在不同的意識層面,這才是真正地把人區分開的一個標誌,而並不是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這就是成長的結果。

•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一個物質的環境如何精神化。道理是同樣的,一面完全是空白的牆,和貼上一幅畫的牆,可能就會不同;貼上一幅什麼樣的畫,又有所不同;貼在什麼樣的位置,牆面和畫的空間比例是否和諧,又有所不同……這時候,物質就在講述著精神的故事,精神就包含在了審美中。兒童會在環境中把環境“吃”進去,並以氣質的狀態呈現出來。所以,為兒童提供一個更好的人文環境就變得重要了。

•審美不僅是在專門的藝術殿堂裡,藝術殿堂的審美是精神的表達,生活中的審美是內心不可缺少的,它屢屢發生著。在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被加載各種層次的藝術形象。在兒童的世界裡發現藝術品和普通的物品是一體的,不被區分,不論是玩具、吃的東西,還是包裝品。

•看一個人讀些什麼書,以及他同什麼人交往,就可知道他的為人。因為有人以人為伴,也有人以書為伴。無論是書還是朋友,我們都應以最好的為伴。

•在臨睡前讀書,讓孩子在讀書中睡去,是每個孩子童年最好的回憶。孩子會投入全部精力去聽媽媽或者爸爸讀書,或者講故事。因此,如果你能持續地在睡前給孩子講故事,你就是當之無愧的優秀的爸爸媽媽了。

•在兒童的早期,這些精神產品都是為了建構精神結構,這是直接注入孩子生命中的東西,最後會變成孩子的品質,所以經典至關重要。孩子把這些經典“吃”進去,就轉化成了自己的精神架構。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六節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的成長】

•精神是隱含在表象背後的本質,本質後面的真善美。它是具有一定深度的藝術的和文字的語言,對這些藝術和語言的情緒和感覺,以及它們的凝聚、濃縮、融合、綜合和內在化。

•人們的精神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不同人的精神存在於不同的層面和空間。有的差別極小,有的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兒童不具備對自己的精神生活進行可逆性檢視的能力,兒童只是精神生活本身,這正是兒童的生命特點。

•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許多孩子在交談時,總是把談話落腳在精神上。愛就是關注生命的成長。

•12歲,這個過程已經完成,精神成為孩子隨時可以交談和分享的內容。這自然是針對那些成長完整的孩子說的。和這樣的孩子交談,沒有太多的廢話,直達本質。這使人充滿了欣慰,人是精神的。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是天生的“精神貴族”】

•兒童天生就是“精神貴族”,但如果出生後的環境是個世俗環境,他的“精神貴族”的風格和風範就會被取消。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貴族”和本相得以保留,在同樣的環境、在十幾年的生活中固定下來。然後,他既可以“入鄉隨俗”,融入傳統生活樣式中,還可以再回到“精神貴族”的生活中去。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兒童天然嚮往並敏感於精神】

•兒童為什麼喜歡看動畫片,兒童為什麼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會如此投入和如此有愉悅感。這是因為好的動畫片幾乎是很多孩子唯一的精神生活的來源。只不過動畫片所展示的精神層面各不相同,因此兒童吸收得也不同。

•由於在我們文化和生活的周圍,許多成人並沒有成長到可以擁有精神生活的程度,這導致兒童生存的環境中沒有精神生活。兒童從哪裡獲得精神生活呢?這個來源只能是動畫片、音樂、繪畫和書籍,但是最後的精神活動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互動。

•勃納德·利維古德說:“精神總是要求實現生命的目的,它總是指向終結。在心靈中,這個目的作為一種召喚被體驗到,作為一個生活計劃被醞釀,或作為一種生活之路被期待。”

•我把精神理解為兒童對正善美的了悟。

•真善美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話語是直指真相還是,謊言或廢話,我們的心態是猥瑣的還是健康的,兒童對此的敏感度高於成人。這些正是他們賴以成長的文化環境,如果不清明,那麼文化就造就了人。

•精神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嗜好,人類的核心正源於此,而兒童尤為敏感。只是成人並沒有預備這樣的精神環境。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這阻斷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呼應。

•孩子可能本來就對精神生活走著天然的精神感覺,走著天然的熟知和親切,走著本能的嗅覺,如同植物和動物的本性。所以我們聊天的意識和語言在什麼層面、在什麼精神層級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

•只有兒童能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心靈世界中。他們先滿足些許的物品的需要,那也是精神發展的工具的需要,隨後他們對物質世界和世俗世界就不再看見,或者不再感興趣。

•大多數成人都會為物質世界、世俗世界所煩擾。他們需求於物質世界,依賴物質世界,研究物質世界,享受物質世界,爭取物質世界,分割物質世界,設計物質世界,改造物質世界,獻身於物質世界。他們和世俗世界緊密相連,和他們成為朋友,和他們爭戰,最後不情願地成為世俗世界的組成部分。久而久之,成人就會過於低估兒童的欣賞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過分高估自己的水平。

•如果被物質世界鎖住,人就無法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創造的可能就不存在了。

•如果我們長久地讓兒童在這樣的偽精神氛圍中生存,兒童的精神生活沒辦法得到正常的迴應,精神就淪陷了。

•如果生命的創造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一個正常的流動,兒童自己內在的生命就自然地流動到了精神。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自我創造的過程就完成了一個週期。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有些孩子在認知還未成長起來時,精神的需求就開始了。孩子要求讀童話,因為童話裡充滿著事物背後的祕密,這些祕密就是精神的內涵。

•如果說讓科學家的心飛翔的是那些最美的科學語言,那麼讓兒童的心飛翔的是能和科學語言相媲美的那些優秀童話。

•孩子們天然是童話。在孩子們那裡,童話和現實並不被區分。童話就是孩子內在世界的風景。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走出精神,創造自我】

•如果兒童在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的層面不被阻礙;如果這些部分都可以正常地流動,或是昇華,兒童內在的機制就一定會到達精神。因為只有到達這一站,人才自由,不被限制。

•只有到達精神,才能創造出自我。這就是人的第二次誕生,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不再被基礎的、物質的東西所限的人。

•信用或誠信,是以交換為基礎的商業社會裡的基本規則。這個規則如此基本,以致它成為做人的標準,成為人的品格。

•一次次完整的成長曆程,自我久被一點一滴地、慢慢地、逐漸地確定了下來,孩子內在的力量就逐漸強大了起來。不僅兒童健康所有人都是如此。人自我的確定,就是需要經歷一次次的完整的成長曆程。

•完整指的是要經歷一個週期長這個週期是連續的,是由兒童自己完成的事情而不是被別人教出來的。

•認識內在世界和認識外在世界一定是同步的。

•你能想象婚姻的敏感期到來時,孩子們需要面對多少痛苦的情緒,需要面對多少心理的過程就是需要解決多少問題,需要建立多少正確的概念,需要經歷多少情感上的折磨和痛苦。這一切經歷最後落腳在了一個根本的原則上:婚姻是建立在彼此相愛的基礎上。這是婚姻關係的核心。

•人,天生就對事物背後的本質走著本能地興趣和好奇。繼而對事物內在的法則的把握,走著一種發現之後的激情、興奮和喜悅,並會產生再度發現的內在驅動力。一旦走上這條道路,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兒童如果不被破壞,天然就如此,因為他們源於此。這就是精神之道。

•生命的自主性(不是自信):自信不是依靠比別人強而自信,那叫戰鬥性。自己發現的整理,會在自己的生命裡內化並牢固確定下來,這叫自信。

•在自我開始形成的時候,意識就把需求與否的選擇權交給了自我的理性、思想與精神,交給了自信。

•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未來有影響,因為一個人的童年會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四節 與兒童共享精神生活】

•從1歲多開始,每一個孩子都會對音樂、色彩、繪畫有極高的敏感度。這個敏感度全然在於用生命感覺,那就讓我們的精神生活從1歲多開始。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早晨起來,我們是開始一段精神生活,還是先做家務。它是有本質不同的。它可能在漫長的童年形成孩子一生的習慣。

•所以,音樂教育和音樂享受要在早晨開始。早晨,讓孩子在音樂中醒來,然後坐在沙發上,欣賞10~20分鐘。媽媽忙著家務,聽著音樂,孩子會非常安靜,這段時間可以在愉快中度過,然後帶著這種愉快再去做其他的事情。這就好像一天是一首交響樂,早晨的序曲要儘可能美一些。

•早晨起來可以播放不同的音樂,學會為孩子選擇世界上最好的經典音樂和演唱者,邊看邊聽,對感覺和情緒是最有幫助的。有時候孩子會站起來,邊舞動邊看。我們還可以為小女孩選擇世界上最美妙的芭蕾舞劇和現代舞。起點就在這裡,它不能低下來,因為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子的。我們要為他們選擇最好的。

我們不能把孩子交給電視機,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孩子享受精神生活。

•中午的時候,也許在外面活動了一上午,累了,到了吃飯的時候,需要慰藉和安靜,我們就可以聽肖邦的鋼琴曲、小提琴曲和大提琴曲,這些音樂緩慢地起來,又緩慢地落下,讓孩子內心獲得安慰。

•到了下午的某一個時間,或許兒童需要10~20分鐘,看看《鼴鼠的故事》或者迪斯尼的經典動畫片,這叫過精神生活。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這些經典動畫片會和孩子一起,讓孩子享受美妙的情景、美妙的對話、美妙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

•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打開臺燈,在光聚在一起的溫馨的睡眠環境中,媽媽打開一本書,開始讀最簡單的故事。“鳥寶寶回到了鳥巢裡,媽媽守護著她,要睡覺了;兔子回到了窩裡,媽媽抱著他,寶寶要睡覺了……”這樣的小書,給孩子帶來滿足的愛和溫馨。睡前閱讀的書要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

這就是一天的精神生活。

•我們可以選擇在牆面的某個部位掛一幅世界名畫。當我們的孩子大一些的時候我我們可以買一本有關世界名畫的書,或者在網上打開頁面和孩子一起選擇。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就把所有世界名畫看了一遍。孩子有時候會選擇盧梭的畫,它看上去純真而自然;有時候孩子會選擇梵高的,它看上去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有時候會選擇喬治亞·奧基弗的,他的畫看上去那麼充滿生命的感覺……和孩子一起看的過程,就是共度精神生活。它來自生活,不來自課堂,也不來自書本。

•精神生活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帶著孩子隨著音樂在屋子裡旋轉,用書中的話和孩子在偶然的時候進行有趣的對話,和孩子坐在那裡一起聽音樂,一起看動畫片,一起喝著最喜歡的飲料,兩眼對視,深入地看著對方,這都是精神生活。

•可以從現在開始,它就是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在發生著。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五節 如何為兒童創造精神成長的環境】

•只要環境合適,兒童就可以創造出自我。創造歷程會自然地流動到精神,自我創造的過程就完成了一個週期。如何這是預定好的,久等於說人是精神的產物,人就會對精神有天然的嚮往和嗅覺。

•生活中有一種現象,就是兒童對精神生活的渴望被長久地忽略著。我們把很多粗製濫造的畫掛在牆上,聽很多吵鬧的“音樂”(噪聲),用很多平庸和暴力的動畫片替代著兒童內在的精神需求。我們用一些貧乏的東西代替著、偷換著兒童內在的精神需求,消耗著兒童生命的驅動力。不是因為兒童沒有選擇的能力,而是因為兒童沒有選擇的權利。

•如果你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多的可選擇的內容,選擇更好、更有精神內涵的生活,精神生活幾乎是兒童天然的本能。

•在“愛和自由”的教育中,教育的基點是關心孩子的生命成長,關心孩子內心的所有,當然也包括關心孩子的精神。

•如果孩子們的內在品質始終受到關注,始終被大家發現和認可,6年中的每個月都被發現,孩子的精神就會被彰顯出來,整體的素質就會提升,站在你面前的孩子就是一個健全的人。

•人由於成長在不同的意識層面,這才是真正地把人區分開的一個標誌,而並不是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這就是成長的結果。

•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一個物質的環境如何精神化。道理是同樣的,一面完全是空白的牆,和貼上一幅畫的牆,可能就會不同;貼上一幅什麼樣的畫,又有所不同;貼在什麼樣的位置,牆面和畫的空間比例是否和諧,又有所不同……這時候,物質就在講述著精神的故事,精神就包含在了審美中。兒童會在環境中把環境“吃”進去,並以氣質的狀態呈現出來。所以,為兒童提供一個更好的人文環境就變得重要了。

•審美不僅是在專門的藝術殿堂裡,藝術殿堂的審美是精神的表達,生活中的審美是內心不可缺少的,它屢屢發生著。在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被加載各種層次的藝術形象。在兒童的世界裡發現藝術品和普通的物品是一體的,不被區分,不論是玩具、吃的東西,還是包裝品。

•看一個人讀些什麼書,以及他同什麼人交往,就可知道他的為人。因為有人以人為伴,也有人以書為伴。無論是書還是朋友,我們都應以最好的為伴。

•在臨睡前讀書,讓孩子在讀書中睡去,是每個孩子童年最好的回憶。孩子會投入全部精力去聽媽媽或者爸爸讀書,或者講故事。因此,如果你能持續地在睡前給孩子講故事,你就是當之無愧的優秀的爸爸媽媽了。

•在兒童的早期,這些精神產品都是為了建構精神結構,這是直接注入孩子生命中的東西,最後會變成孩子的品質,所以經典至關重要。孩子把這些經典“吃”進去,就轉化成了自己的精神架構。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六節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的成長】

•精神是隱含在表象背後的本質,本質後面的真善美。它是具有一定深度的藝術的和文字的語言,對這些藝術和語言的情緒和感覺,以及它們的凝聚、濃縮、融合、綜合和內在化。

•人們的精神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不同人的精神存在於不同的層面和空間。有的差別極小,有的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兒童不具備對自己的精神生活進行可逆性檢視的能力,兒童只是精神生活本身,這正是兒童的生命特點。

•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許多孩子在交談時,總是把談話落腳在精神上。愛就是關注生命的成長。

•12歲,這個過程已經完成,精神成為孩子隨時可以交談和分享的內容。這自然是針對那些成長完整的孩子說的。和這樣的孩子交談,沒有太多的廢話,直達本質。這使人充滿了欣慰,人是精神的。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